中文译名《成为可怕的自律人》使我感到疑虑,它似乎在刻意用煽情词“可怕”和流量词“自律”来营销,并骗取关注。而且“自律人”一词翻译很拗口。原英文名为"Triggers: Creating Behavior That Lasts -- Becoming the Person You Want to be",直译是“诱因:创建持久的行为习惯 -- 成为你想要的样子”,并不像中文译名那么的“可怕”博眼球。于是到网上查询,发现此书在2015年出版,配以温和得多的封面:一只斑豹,后脚静止,前脚伺机而动。与之对比,这个中文版本2021年出版,不但把标题取得“可怕”,还配了一个七手八脚的愤怒小人封面,仿佛在推销要让你变成同时能搞定很多事情的很厉害的人。于是我瞬间有了抵触的情绪。可是万一原著是本内容实用的好书呢,就因为译名和错配的封面而被我错过了呢?
把拖延症瞬间变得超级自律的自我提问法! 作者曾帮助70位CEO、300位企业高管成为可怕的自律人!
我是在摆烂了两个月的一个晚上打开这本书的,结果一口气读完。 这本书内容可以的,但是对我来说又臭又长,举得例子与我要改变的领域毫无关系,根本没有读例子的欲望。然后就开启了跳读模式。 第一章第二节关于我们为什么没有达到改变的原因分析的分析真是透透彻彻,完全把像我这样的懒惰、拖延且好不容易去尝试改变但三分钟热度懒得行动最后积累了负面经验然后失败的人摸得透透的。我觉得这一节讲的是最精彩的。然后后面就是一堆我根本不想看的例子。因为这本书的本质还是教一个方法,提供给我们一个行动框架,所以写一本书,例子方面实在有点多,且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基本无关,实在看不进去例子。 ‼️我认为本书可以学到的东西: ✅️对于我们迟迟没有改变、没有坚持下去的原因分析(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知道为什么才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而且他总结的很全面。 ✅️书中提出的一个具体的行动策略,包括分析,这个策略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由这一步到下一步等。 ✅️书中提到的与主题不想关的其他小点,以及触发自己思考、经验感悟的小点、句子。这些可以为自己完善认知,学到新知。比如我作为一个重度熬夜人,书里提到了不到200字的两段睡眠拖延,就为我补充了认识。以及其中有一节为了证明选择消耗举得消费心理学的生活中的例子。 ❗️但行动还是很重要 成为可怕的自律人最重要的是行动。 我觉得细看第一章,第二三四跳读就好,但是提到方法的那部分需要仔细看。就是把这本书当做一本工具书,首先浏览,知道哪里写了什么。其次哪里有问题看哪里。 以下是摘要:[具体的行动框架需要用图表表示,很难只用语言表达,所以就不写啦] 第一章:我们为什么没能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 第一节:2条改变行为的永恒真理 (像是免责声明,告诉你改变没有那么容易发生) 首先介绍了作者帮助人改变的模式。(尊嘟很社工。任务中心模式。) 首先,采访客户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聆听他们的意见。这些利益相关者可能是同事、下属或者董事会成员。 在积累了大量真实的反馈后,和客户一起查看作者对反馈的梳理总结。 最终要改变哪些行为习惯,由客户自己选择。 接下来作者的工作就很简单了:客户选择的核心利益相关者给他提建议,客户选择要听哪些建议,作者只需要帮助他们实现积极、持久的改变就够了。 如果作者的客户成功实现了这些积极改变,并得到了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认可,作者获得报酬;如果没有得到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认可,作者分文不收。 成功率不断提高(原因):在客户自我改变的每一步,作者始终伴随着他们,告诉他们怎样坚持好习惯,不要倒退回去,又成了原来的自己。 即使最终我们会成为可怕的自律人,但这里也有两条真理我们须铭记在心: 1.有意义的改变是很难做到的 原因有三:①我们不肯承认自己需要改变。②我们没有察觉惯性控制了我们。③我们不知道怎样去改变。 2.没有人能让我们改变,除非我们自己真心想要改变 原因有二:①只和自己有关的改变很难(比如让我做到不熬夜) ②和别人有关的改变更难(别人的行动无法预测,你也无法控制,但他们的行为会影响你的成败) 第二节:阻止你改变的15个思维误区 (像理性情绪治疗里的11种非理性信念一样具体) ❗️对于这15条,在做计划时需要反驳一下这样到想法,得出一个切合实际的行动计划。 ①如果我知道,我就能做到 (知道≠做到) ②我意志坚强,不会向诱惑投降 (在设定目标时假定自己拥有意志力,实现目标时却发挥不出来。途中总会有意外会出现,摧毁我们的目标。) ③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 (不去行动的借口罢了) ④“至少我比×××强” (龟兔赛跑啊😭) (在遭遇失败的低谷时刻,我们会对自己说:“至少我比×××强。”我们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奖励自己轻松过关,因为我们还不是全世界最糟糕的。总找这个借口,就会降低了你的积极性和自律性,丧失改变的动力。毕竟,还有人比我们更需要改变。这样,我们就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不需要改变。) ⑤我不需要帮助和规划 (那你做成事了吗🙂) ⑥我不会累,我的激情也不会消退 (早上做计划的时候,我们可能神清气爽、充满精力,于是打算工作一整天。但是几个小时以后,就会开始疲劳,更容易低头服输。在计划如何实现目标时,我们相信自己的精力不会衰退,相信自己永远都不会失去激情。但很少意识到,自控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当疲劳以后,我们的自控力就会开始动摇,甚至完全消失。需要百分百绝对努力才能完成的计划,往往很容易失败。) ⑦我有世界上所有的时间 (我们习惯性低估做好一件事所需的时间;我们总相信时间是没有尽头的,足以让我们最终完成所有与自我提升有关的目标。) ⑧我不会分心,也不会有任何计划外的事情发生 (×) ⑨一次顿悟将会瞬间改变我的生活 (×) ⑩我的改变将是永久性的,我再也不用担心了 (×) ①①我解决了旧问题,不会带来新问题 (×) ①②我的努力会得到公正的回报 (×) ①③没有人关注我(这个我觉得别管了) ①④如果我改变自己,就不是“真正的我”了 (×) ①⑤我有足够的智慧,可以评估我自己的行为 (×) 总结:我们为什么没能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过度自信、顽固、一厢情愿、悔恨、拖延……这些都是我们改变路上的沉重负担。这些辩解,有的深奥,有的愚蠢,但依然不能彻底回答根本的问题:我们为什么没能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为什么我们有时计划要成为更好的人,但只过了几天甚至几小时就把这计划抛之脑后?我们为什么没能做出我们想做出的改变?除了借口、思维误区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我们生活的环境。 ❗️另外书的核心观点就是环境会影响我们的行动。(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就会知道)可以给那种环境一个具体的名字,并在环境中保持警惕。 ❗️其他的内容就是讲了这个行动的框架,消除环境的消极影响,不要把问题推给环境。最重要的是行动!!!
阻止你改变的15个思维误区 误区1:如果我知道,我就能做到 误区2:我意志坚强,不会向诱惑投降 误区3: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 误区4:“至少我比×××强” 误区5:我不需要帮助和规划 误区6:我不会累,我的激情也不会消退 误区7:我有世界上所有的时间 误区8:我不会分心,也不会有任何计划外的事情发生 误区9:一次顿悟将会瞬间改变我的生活 误区10:我的改变将是永久性的,我再也不用担心了 误区11:我解决了旧问题,不会带来新问题 误区12:我的努力会得到公正的回报 误区13:没有人关注我 误区14:如果我改变自己,就不是“真正的我”了 误区15:我有足够的智慧,可以评估我自己的行为
你想在生活中做出哪些改变?它可以是一些大事,比如减肥(这是大事)、跳槽(也是大事)、或者改行(更大的事)。它也可以是一些小事,比如换一个发型,烘焙一盘新款的甜品,又或者是把自己的阳台重新换一个颜色。无论脑海中有着怎样的想法,亦或是做出什么改变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在于,我确实决定要改变这些小事,并成功将它付诸于行动。 《成为可怕的自律人》这是一本关于成年人如何改变行为习惯的书。其实改变有时真的很难!因为有些习惯是根深蒂固的。但如果很多事情提前规划好,那就会很轻松的做到。因为有了规划,你就不需再做那么多的选择。如果我们给自己足够的规划,我们就不需要刻意自律,按照规划做事就能达成想要的结果。我们不可能刻意规划好每一件事,任何环境都不会那么完美,但是,我们在某些时候需要某些方式的规划。 一直以来我都是个比较自律的人。因为我清楚明白,只有自律,才能自由。也知道选择什么样的路,就意味着会过怎样的人生。但不得不承认,有些路好走一些,有些路真的很难走!我知道这条路走下去会很累很累,但是这条路是我梦寐以求的理想之路,我还是会咬着牙坚持走下去,因为我是一个有韧性的人。 我不知道我的坚持会换来怎样的一种结果!也许,命运会给我一个败得一塌糊涂的人生。但是我知道,成功从来不会无缘无故地眷顾任何人,只有那些付出了艰辛努力的人才能得到成功的青睐。 人生难逃一场豪赌,既然不得不赌,与其盲目地被人挟持着赌,不如乐观主动地去赌。一个智慧主动的赌徒,总比一个被动盲目的人胜算的可能性要大。哪怕将来命运的走向并不是那么的如我所愿,So我愿赌服输。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地方是,它对所有希望对自己的生活做出积极改变的人提出了一条清晰的路。能帮助我们在人生中不断地做出积极改变、持续的改进。希望通过本书提出的每天问答,每小时问答并给自己打分,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成为一个自律的人,并遇见更好的自己。
今天是2024.01.01新年的第一天,首先祝大家新年快乐,其次写一下《成为可怕的自律人》这本书的书评! 《成为可怕的自律人》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每日问答”,通过每日问答这样的方式来慢慢形成我们看待事物的积极方面,来减轻我们遇到的痛苦,来解决我们遇到的麻烦,来促使我们过好每一个当下! 即使有改变的机会,我们也更倾向于什么都不做,大多数人有某种想要“改变”的想法已经很久了,比如:抽空去旅游,去给父母买个礼物,去向父母表达爱意,去换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去尝试一件自己觉得很疯狂的衣服打扮,去换个发型等等。惯性,让我们根本无法启动改变,它极力鼓励我们在舒适区(因为我们在那里感受不到痛苦,反而感到很熟悉,或者自在快乐)内行动,不去做某些长远看来非常有益,却不容易做到的事。这本书无法为你提供你需要付出的努力,这得靠你自己。但是通过一个强调规划和自我监督的简单过程,我能帮助你迅速启动改变,并持续进行积极的改变。 本书提及的常见的15个思维误区:简单地说就是骄傲无知但又不自知! 误区1:如果我知道,我就能做到 误区2:我意志坚强,不会向诱惑投降 误区3: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 (不能一有特殊日子,就给自己放假。总被外部事件打扰,对改变来说是致命打击) 误区4:“至少我比×××强” 误区5:我不需要帮助和规划 (看不起简单的规划。这种情况反应出了三种强烈的本能:第一,我们轻视简单的事情,只有复杂的事情才值得我们费神关注;第二,我们轻视指导,不愿意遵循指导;第三,我们坚信自己可以完全靠自身力量取得成功,尽管这种信心没有什么根据。) 误区6:我不会累,我的激情也不会消退 (自控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需要百分百绝对努力才能完成的计划,往往很容易失败。) 误区7:我有世界上所有的时间 (我们脑中同时有两种互为矛盾的想法:第一,我们习惯性低估做好一件事所需的时间;第二,我们总相信时间是没有尽头的,足以让我们最终完成所有与自我提升有关的目标。) 误区8:我不会分心,也不会有任何计划外的事情发生 (生活总是会闯进来改变我们安排好的优先顺序,考验我们的专注度。) 误区9:一次顿悟将会瞬间改变我的生活(它们或许能在短时间内让你改变,但是不会给你带来任何有意义或持久的改变——因为这个过程的建立基础是冲动而不是策略,是希望和祈祷,而不是规划。) 误区10:我的改变将是永久性的,我再也不用担心了 误区11:我解决了旧问题,不会带来新问题 误区12:我的努力会得到公正的回报 误区13:没有人关注我(如果我们缓慢而坚定地进步,别人或许没有注意到我们,但是只要我们稍稍倒退,人们一定会立马注意到。) 误区14:如果我改变自己,就不是“真正的我”了(我们不仅能够改变自己,还能塑造自己。千万别给自己贴标签,否则你永远不可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误区15:我有足够的智慧,可以评估我自己的行为(我们总相信虽然其他人总是在高估他们自己,但我们对自己的判断还是非常公正和准确的。) 这时候,每日问答让我们聚焦于我们需要帮助的地方,而不是我们已经做好的地方。我们都有一些自然养成的习惯,不需要任何外界强化就可以把它们做好! 认真思考: 我是否愿意表现出强大的意志力,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而不是让惯性控制自己。扪心自问:“我真的想要这样做吗?”提醒我们自己处于当下。不同的境遇,需要不同的反应。唯一的问题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什么情况?在投入之前,提醒自己,对他人做出反应是一种工作,需要耗费时间、精力和机会。而且,和其他任何投入一样,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也就是问自己:“这样利用我的时间真的是最佳选择吗?” 进行积极的改变时,要强调我们天性中善良、仁慈的一面。提醒自己,我们的行为要有助于把自己变得更好,或者把世界变得更好。如果这两点都做不到,我们为什么还要投入其中呢? 我们要聚焦在手头的事情上。我们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在无法改进的事情上浪费的时间越多,可用于我们能够改进的事情上的时间就越少。 那么每日问答主要是怎么样呢? 你可以这样问自己: 我今天尽最大的努力工作了吗 我今天尽最大的努力招待朋友了吗 我今天尽最大的努力开会并做笔记了吗 我今天认真吃饭了吗 我今天尽最大的努力去表达爱了吗 我今天尽最大的努力不发脾气了吗 …… 通过问自己,减少负面情绪,创造最大的价值! 加油吧,很多事情慢慢就形成习惯了,形成习惯就真正变成属于你自己的东西了! 加油,人间有太多的无可奈何,能左右的是自己,不能左右的是别人!去改变自己吧,让自己闪闪发光可好?
12🈷️第三本|3🌟 首先,这不是我期待的聚焦自律的书,它主要讲行为设计,但与《福格行为模型》 (推荐阅读)相比大为逊色,阅读投资性价比不高。 梳理笔记的时候,感觉零星吸收到以下内容,可以帮助更好的理解B=MAP模型 1⃣️清单重要-即使简单的任务,也需要规划 2⃣️环境重要‼️-环境塑造行为 如果我们不去塑造环境、控制环境,环境就会塑造并控制我们,把我们变成一个自己都不认识的陌生人。 3⃣️【反馈环理论】🪧 分解为四个环节:证据、关联、后果、行动。好行为不是随机的,它是有逻辑的,是有模式可循的,是有意义的,是在我们控制范围之内的,也是可重复的。 ex:当医生告诉病人他们患有糖尿病,如果不马上改变生活习惯,就有可能死亡、失明或者瘫痪时,他们能够立即控制自己的饮食习惯。因为死亡、失明、残疾都是我们能理解而且无法忽视的后果。 🤔️联想到marketing performance很好的广告素材,也是巧合的运用到了这4个元素。感觉莫名收获了营销_素材精进的方法论🥳 4⃣️自律vs自控 自律是指实现理想的行为,自控是指避免不理性的行为。 5⃣️【关于争辩】 一种可能性🤔️“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你精心组织的语言不但没有说服对方,反而强化了他的观点。 —>争辩没有意义。浪费时间,制造敌人。 💬彼得·德鲁克 “我们生活的使命应该是做出积极的改变,而不是证明我们是多么聪明或者多么正确。” “世上所有决定都是由掌握决策权的人做出的。要习惯这一点。” —refer to company culture
【只要我开始改变,一切都会改变】 ❶我是否尽最大努力设定明确目标了? 我是否尽最大努力实现目标了? 我是否尽最大努力寻求人生意义了? 我是否尽最大努力追求快乐了? 我是否尽最大努力构建良好人际关系了? 我是否尽最大努力全身心投入工作生活了? ❷“我不止向前走了80%,”纳迪姆说,“我向前走了100%。我发现,我只要改变自己的行为,就能带动周围的人改变。如果我竭尽全力,我们会更快地成为朋友。” ❸这是不满足于“差不多”的最终回报。如果我们全心投入,用百分百的专注和精力去改变行为习惯,我们就会成为一股势不可当的力量,而不再积重难返。我们就会开始改变我们的环境,而不是被它所改变。我们周围的人能感受到这一点,这也会触发周围的人开始改变。 ❹除非做蛋糕或者冥想能显著改善你对待周围人的行为方式,否则它们就不是我想听到的人际交往方面的进步。你只是做了一件有价值的事,并没有改变什么行为习惯。 ❺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嘲笑一家从不更新菜谱的餐厅。但我们不会这样责备或嘲笑自己。我们坚持愚蠢的行为,全然不顾谁会因此受伤害。只有危害无可挽回时,或者与当时的行为有了足够客观的距离,我们才会开始反思,也许会开始后悔。 ❻当我们日复一日地做出消极行为时——无论是伤害亲人的行为,还是伤害自己的行为——我们都是在用一种极度危险的方式过一种一成不变的生活。我们故意给自己选择“悲惨”生活,并让其他人因此“悲惨”。此时我们用来度过悲惨生活的时间,是我们再也追不回来的时间,更痛苦的是,这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这是我们的选择。
我们所有想要去改变的时候都会有诱因 (内驱力)诱因是所有重塑我们思维和行动的刺激因素 诱因有正负 ↓ 找到诱因的矩阵 要找到最强大的诱因: 你需要—也想要 你想要—但你但你不需要 你需要—但你不想要 你不需要—也不想要 然后思考 究竟哪一个诱因是推动你改变的 过程和结果的问题:改变的时候因为过程痛苦可能结果也不要了 故而改变是种勇气 有意义的行为习惯改变是很难做到的 因为 (1)不肯承认自己需要改变 (2)不重视自身惯性的力量 (3)惯性把人阻挠在舒适区 (4)不知道如何改变 (5)没有人能让我们改变 除了你自己 行为习惯养成(1)暗示(2)惯常行为(3)心理慰藉 理论都是相通的 所以 中断你的惯常行为,反省冲动行为,在冲动之前察觉➕审视自己再做出选择,一定明白自己第一冲动是错的——新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 改变的四条规则: (1)创造:为了实现目标你应该创造些什么,不要跟风,要找准适合自己的 然后去执行才有执行力 (2)保留:在以往的行为习惯里 保留好的 取其精华 (3)消除:一定要消除掉过去的坏习惯 去其糟粕 (4)接受:接受新的行为模式以及新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自律的15个误区:我知道了我就能做到/我自制力很强/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至少我比xx强(自己获得豁免权)/我不需要规划和帮助/我不会累我的激情不会消退/我有很多时间(会导致拖延症)/一次顿悟会改变你的生活(其实没做)/我的改变是永久的(如果不持之以恒其实是短暂的)/我的努力一定会得到公正的回报(这世界不公平的)/没有人关心我(偷懒)/如果改变自己我就不真实了(真实的你如果不是更好的你就没有存在价值)/我有自知之明,反正我做不到(借口)
是一本内容比标题好的书,虽然书名是吸引我阅读的起因(倒是要看看怎么可怕,有多可怕),个人认为自律并不可怕,自律是让人尊敬的美德,我佩服自控力好的人。 本书最大的优点是将我们常见的,却容易忽视,或不会仔细分辨区别的一些认知,仔细的分析区别,举例让读者理解(有的例子略显啰嗦,还有文化背景,身份地位的差异性在,CEO COO的例子不太适合普通人参考),并给出了具体可行的改进方法。 书中有几个很触动我,引人深思的点分享如下: 1 我们都很善于回避存在风险的环境,或者自己讨厌的环境。另一方面,我们很少能抗拒一个快乐的环境,我们更有可能继续享受它,而不是放弃或回避它。 2 顿悟只是一厢情愿。 3 变成更好的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回报。我们应该像管理他人一样管理自己。得到好朋友”的最好方法,就是“做一个好朋友。 4 自律是指实现理想的行为,自控是指避免不理性的行为。 5 我们生活的使命应该是做出积极的改变,而不是证明我们是多么聪明或者多么正确。 我们经常忘记的概念: a卖弄学问 b道德优越感。 6 三思而后行可以创造一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让我们有机会去思考一种更加积极的反应。 7 真诚是说足够多的真话,满足其他人了解情况的需求。不假思索地说出太多信息,会产生消极作用,往往会令他人感到痛苦或羞愧。 8 将事实与观点混淆是最糟糕的。它永远都不会有好结果。 9 做损耗我们的事情,和在被耗尽的情况下做事是两码事。前者是原因,后者是前者产生的影响。 10 真正的考验,在于那些愚蠢的承诺,那些我们起初不想做却勉强答应的事,只有在这些事中全力以赴,才算是诚信。 在书中也收获了几个新概念,比如组织心理学,空船寓言,确认偏误,逆火效应,零和博弈。 最喜欢作者提的最大努力这个思路及每日问答方法: 我是否尽最大努力设定明确目标了?我是否尽最大努力实现目标了? 我是否尽最大努力寻求人生意义了?我是否尽最大努力追求快乐了? 我是否尽最大努力构建良好人际关系了? 我是否尽最大努力全身心投入工作生活了? 最后作者给的留心和投入两个思路也是很有启发的。 总的来说,虽然某些部分略鸡汤也容易扼杀所谓的艺术家思维,诗人角度,好像在试图培养社会大机器中批量还自觉螺丝钉,例子也有点啰嗦且有文化差异性,可参考的比例就降低了很多。 但是对于有自律需求,且想改变的人来说是非常有用的一本书。 要做到知行合一很难,找对方法很重要: 这个知有两层:首先要知道自己有问题并且承认,其次得知道问题是什么及调整的方法。 行最主要的是去践行,去做,并坚持。光思考不行动是无效的,行动方法不适合自己也一样无效,很多人把他们体力和脑力上的努力当成行为的改变。这不是人际交往方面的进步,只是做了一件有价值的事,并没有改变什么行为习惯。 不要做超级计划人、差劲行动人。 以上就是看完这本书的一个粗略收获,记录于此,与诸位书友共勉!
📚2024年第9本书 ⏰阅读时间:3小时20分钟 通读完这本书感觉本书内容更多是聚焦于个人行为习惯的改变,而非自律。 本书以解释原因背景—提出建议框架展开。 有以下三点感悟: 1⃣有时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面对一些场景致使我们的计划目标被打断,我们常会把问题归咎于自己意志力不够强大,其实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量更超乎想象,因此我们还要学会去敏锐的观察环境变化,时刻提醒着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尽可能去避免温水煮青蛙的情况发生。 2⃣积极尝试改变,利用每日问答测验。 我自己在做计划时,只习惯于用✅或❌来标记自己是否完成目标,现在我意识到这种方式其实不能很好的判断自己的完成满意度,做了和做好了是两码事,作者的方法是给目标每天打分测验,用数字来判断自己当天的完成情况 如: 你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追求快乐了?(10分) 你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寻求人生意义了?(3分) 你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构建良好人际关系了?(5分) 你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全身心投入工作和生活了?(7分) ………………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用“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的语句,这与“你今天完成…了吗”很大不同,前者其实能给人积极的心理暗示,后者则偏消极一些。 3⃣尽可能详细规划目标,不要差不多 常常差不多就好了,久而久之就会差很多了,有一个清晰的目标规划能帮助我们更能明确方向,前进的动力会更足。 🆗总之,不要做思想的巨人,行动起来才是最重要的。
人有时会为他人的理解,认可而努力,尝试改变,得到赞扬而快乐,因知此不长久,以及并不容易得到,当得到之后,会开心,但归于平淡,并不在意,此正如人不断要求自己自律,改变错误一样,自己用言语告诫自己,认可自己,希望改变,或许人为所得而满足,会去做出改变,但时间过长,也会失去动力,因为做与不做,结果是相同的,可能会有不同,但对于自己并没有什么巨大的改变。 人都知道一切都是日积月累的,知识装入头脑,并非一日之功,那么改变也非一时的,需要保持每天的进行,将会看到改变使人产生变化,此只能针对某些方面,而无法全面,甚至因为自律,对时间的掌控,某些擅长但不做的会有所下降。 所以人不仅需要提升长处,而是尽可能的将需要的都提升,只是一些需要重点去进行,以及一些维持原样。 人拥有的东西太多,并不适合让人在人生道路上行走,需要带上合适合用,一些毫无意义都将成为重担,耗时耗力,需要割舍。 人保持习惯,会对某些事有感情的,或此事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都需要人去分辨并控制,所有的一切,掌控在人,而非让人受控于事或人。
我有非常严重的拖延症。在最严重的时期,我不吃饭,不洗漱,不睡觉,不见人,不出门,不接电话,只是为了延迟明天的到来。我付出了非常沉重的代价:搞坏了我的皮肤,牙龈长了瘤子,最终去很多家医院受了很多折磨才切除,永远失去那段时间我同一小组的朋友(没错,变成所有人最讨厌的不做事也不回消息的组员),错过了实习差点无法毕业,写满A的成绩单上拿了一个F和一个C。 每个推延人都长久以来都处在一个知道拖延不对的环境中。我们看到自律的人,心里既不痛快又嗤之以鼻。看了很多关于时间宝贵的鸡汤,却总是以“你说得对,但我真的做不到”来当做借口不去改变。列计划让我焦虑,实现不了计划更让我焦虑,与其空焦虑,不如船到桥头自然直! 我改变的契机其实很白痴:我研究MBTI时发现,自律的人平均收入要更高。没错,那是我第一次深刻意识到,不是死线过去了就没事了,拖延会让你走上更贫穷的一生。 我戒掉了投入几千个小时的游戏,将这些时间用来学习和读书。在这期间,我开始读这本书。 我最喜欢本书的一点,就是作者没有浪费笔墨去复读“你的一生只有几万天”,“你的时间价值无限”,“成功人士都是自律人”这些陈词滥调。他不去PUA读者,反而充分强调人很难自控这一事实,并告诉你怎样巧妙地战胜心魔,还给你画一个充满喜悦的大饼:做自己擅长的事,做让自己快乐的事,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自律的雪球就会越滚越大,甚至让周围的人也都快乐起来。 与其说这本书在写“自律”,不如说是在写“自塑”。不是所有人都想成为列计划和实行计划的机器,但这本书一定会帮你找到一些你迫切需要也想要改变的东西。可能是面对家人的情绪,可能是对待自己人生目标的态度,甚至只是处理那些长期令你烦躁的小事的举措。计划不是为了让我们按部就班地活着,而是面对即将失控的情绪提前给自己敲响警钟:嘿,记得你的承诺。 自律不一定会让我们成为“成功”的人。但会让我们成为更勇敢,更快乐,甚至更高尚的人。 希望更多拖延症患者可以快乐起来。
中文译名《成为可怕的自律人》使我感到疑虑,它似乎在刻意用煽情词“可怕”和流量词“自律”来营销,并骗取关注。而且“自律人”一词翻译很拗口。原英文名为"Triggers: Creating Behavior That Lasts -- Becoming the Person You Want to be",直译是“诱因:创建持久的行为习惯 -- 成为你想要的样子”,并不像中文译名那么的“可怕”博眼球。于是到网上查询,发现此书在2015年出版,配以温和得多的封面:一只斑豹,后脚静止,前脚伺机而动。与之对比,这个中文版本2021年出版,不但把标题取得“可怕”,还配了一个七手八脚的愤怒小人封面,仿佛在推销要让你变成同时能搞定很多事情的很厉害的人。于是我瞬间有了抵触的情绪。可是万一原著是本内容实用的好书呢,就因为译名和错配的封面而被我错过了呢?
环境非常重要:掌控和塑造自己的环境。 对我来说,这本书完全否定了我之前的 - 只要能力够强,人能靠意志力在任何环境下学习。 - 完全错误的观点。 而应该回到最最核心的点 - 「环境是个大染缸,你在什么环境下工作生活,你跟谁工作生活,塑造和掌控自己的环境应该是人生第一重要大事」 以前要是到了一个适合学习的环境,没过几天之后,就会想,ok 这个环境我已经征服了, 真正的强者是应该,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认真高效学习的人, 然后又回到安稳舒适的环境, 而情况恰恰是,效率一落千丈。 最后就开始否定自己,能力不够。 == 要是按照我之前的错误理论推理下去, 只要能力强的人,减肥的时候,就算每天看见桌子上全是巧克力蛋糕,全是火锅香味的菜肴, 都能忍住, 注意是每天。 谁都能看出,怎么可能是这样。 而能力强的人, 上班中和下班后应该是完全一模一样的, 换个环境人还是一样的。 但事实是, 别说换个环境了, 就算环境中发生了一丁点改变, 可能人的状态就完全变了, 甚至品性也变了。 你的好朋友出现了,跟你的上司出现,跟重大客户出现,都会导致你的状态马上改变。 甚至最平常的,手机让你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跟看不见的地方,你的状态都会改变。 == 因此, 极度强化了我 塑造环境的 重要性, 哪个环境对我有利, 我就要花更长时间待在那种环境, 如果不能长时间待在, 就要自己强制塑造一个高效环境, 让环境为效率加能, 而不是我们还要耗费精力去克服环境, 所有的情绪, 克服, 意志力, 全是消耗。 == callback 环境非常重要:掌控和塑造自己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