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曹雪芹 高鹗
少年梦中读梦;中年人中读梦;晚年梦外读梦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Cog Rev 2.0

四读红楼 有所累必有所绊,无所念即如不系之舟,跳脱红尘,遨游天地之间,颇似佛道两家,然不经大起大落,大灾大难,纵有上乘智慧,实难堪破舍离。 恰似龙场悟道的王阳明,被贬黄州的苏东坡,家破人亡的贾宝玉。 曹雪芹感叹自己: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于是雪芹十年之功,以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红楼梦终成了“断臂的维纳斯”。 儒家正心,道家炼心,释家戒心,可见此心无有不到,无不能入者。独畏其入于邪而难返,故用心炼戒以缚之。常读王阳明心学,以正此心。 红楼梦的价值体系是十分复杂的,曹雪芹一边追求着道家的无为和禅宗的虚空,一边又批判着儒家思想的功利主义和封建礼教制度对人的束缚,然而同时他又无法摆脱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 故在红楼梦里到处可见儒释道哲学思想。毛泽东说,红楼梦须读五遍以上才能领悟,他跟无数人推荐,尤其是许世友,这位戎马一生的开国上将,晚年也一遍遍的评读着红楼梦。

明亮

卧槽(据说语气前加“卧槽”会显得特别真诚),世间竟有如此神作!剧情构思巧妙,环环相扣,通篇无一句废话。此等作品简直天下无双!如果有人胆敢污蔑《红楼梦》任何一句话,我发誓,我会用祖传的“如来神掌”震碎他的五脏六腑!![大兵]

觞月

红楼一梦,历久弥新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石头,通灵玉,宝玉,真事隐,假语村言……亦真亦幻。如此庞杂的系统,如此纷繁的人物,如此道不尽的意蕴。但是,读者总能触摸作品的某个侧面,从中窥见现实人生。红楼万千解,每个侧面都有不同的风景,诸如从主要线索切入,或是探讨末节的小人物,又或是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视角切入。总之,这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包含了诗词歌赋、音乐戏曲、饮食文化、茶文化、医学养生、园林建筑、服饰文化、丧葬制度等多个方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真真假假,如梦似幻。 开篇写到是:“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作者由锦衣玉食坠入绳床瓦灶,个人遭遇的不幸促使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切的感悟,人生况味的咀嚼以及自身的文化反思。这也促推了作者的文学创作。“梦”,恰是作者的深刻感悟,就如张岱所写:“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梦”多半带有消极虚无的含义,梦里梦外的落差太大,由不得不令人唏嘘感叹。 补天石幻化入世,去到那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品味人生之悲欢离合。最终,他能明白一僧一道的话——“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联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可作为芸芸众生中一员的我们来尘世一遭,也无非体验滚滚红尘,感受烟火人间。且行且珍惜吧!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这原是晴雯的判词,不过也适用于人世间诸多美好的事物。诚如白居易所谓“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红楼一梦,怎一个悲字了得!书中弥漫着浓浓的悲剧意识,诚如王国维所言“《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其中,有爱情和婚姻的悲剧,家庭与社会的悲剧,人生悲剧以及女性的悲剧。关于宝黛钗的爱情婚姻纠葛,不消多说,“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家庭与社会的悲剧即本书书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与共,并借此揭露了封建末世危机。人生悲剧则是从哲学上思考生命的本质,思考宇宙人生的终究价值,最终认识到人生的乖戾和悖论,承受着由人及己的震动。 此外,便是女性的悲剧——“群芳髓”“千红一窟”“万艳同杯”。虽然大书特书的是“女儿”,其实也不止于此。书中写及的女性范围很广,上至从贵妃、贵族小姐、夫人,下至丫鬟、侍妾、村妪、村女、尼姑、管家婆、道婆等。且人各一面,纵有相似之处,又呈现了不同的生命形态。《红楼》打破了以往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创作主题,为女性树碑立传,充斥着人文关怀。它既是一曲悠扬的赞歌,又是一曲哀婉的悲歌。 人情似纸,世事如棋。 《红楼》书写的是赤裸裸的人性,直面真善美与假丑恶。“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何其微妙,何其变幻莫测。以书中几件事为例,如贾府抄家后,亲戚们巴不得撇清关系,更有贾雨村者反戈一击;之后又听说贾政恢复世袭爵位,立马有亲戚屁颠屁颠跑来巴结奉承。又如凤姐,精明干练如她,落得个凄凄惨惨戚戚的收场。“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她,后期是惶惶不可终日,似乎总有邪祟缠身。贾母一走,也只剩平儿守着她。丈夫,婆婆,姑妈,下人有谁顾惜她呢?可叹只有几面之缘的刘姥姥却亲自前来探望,后面也安顿好了巧姐。又或是贾芸,向舅舅“不是人”借钱未果,途中遇放高利贷的醉金刚,醉金刚慷慨解囊,相比之下,亲情又算得了什么。一红楼,一世界,众生面相,千姿百态,皆在其间。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阳光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曹雪芹真是个天才,诗意书香、家长里短、人情世故、世事无常,都完美的融入书中。 《红楼梦》处处是诗意。每个人、每座亭台楼阁,甚至简单的一盏茶,都将作者的诗意深深镌刻。四时节序,各有其美,雅致非常,这是中式之美,亦庄亦谐,该行乐时,自在欢笑,该严肃时,尊重所有。《红楼梦》里许多事情互相关联,互为因果,大事包着小事,小事又引起大事,此起彼伏,形成波澜。 《红楼梦》是诗意的,也是真实的,宝黛的爱情悲剧,伴随着四大家族的衰落而落幕。我们为《红楼梦》无可奈何的结局,掩面长叹。 《红楼梦》超过了以前白话小说的名著。它的结构是完整的,谨严的,同时又是有变化的,不落入公式化的窠臼。一部家族史的《红楼梦》,一部中华文化集锦的《红楼梦》怎能不看。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阿尔托莉雅

《红楼梦》是一本旷世奇书。可以作为一生可看的好书,翻来覆去地看,每看一次都会有不同层次的领悟。个人喜欢这本原文原著,总觉得如果先听有讲解的文章会产生先入为主的感觉,对日后自己的解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就拿主人公贾宝玉来说,很多人对他的评价纨绔子弟,每天流连胭脂香粉之中,玩物丧志,不求经济,每天神神兮兮,痴痴傻傻,李纨也讽刺他做“无事忙”,最后家道中落却又有生机,好容易考取功名却在风雪中与家人道别出家而去。但我看贾宝玉,为人善良,对所有人几乎都是有情有义有心,对待粗鄙低下的人,少见分别之心,爱美惜花,多愁善感,有偏才,大概前世为神瑛侍者,所以今世有机缘进入警幻仙境,看透世间一切虚妄真假,最后悟道归位。他入世经历了一切繁华迷醉,却又在出世不拖泥带水,也是应了那句空即是色。 这本书不仅仅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在其文学内涵中囊括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合僧道俗三家。从出世到入世在到出世,每一种思想都在反复辩证,通过对人生经历的种种,没有是与非,对与错,一切交由读者去思量。这就是为什么会有“红学”,为什么把原文嚼透了烂了还有百花齐放的观点。 后四十回传言非出自曹公之手。但整体通读完毕,感觉确实少了之前字字珠玑,文学底蕴深厚且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文风,只是将后面的故事一一陈述了出来,也可能是结局凄凉,也可能相对之前是文笔呆板,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结局确实是曹公的本意。 然后,这本书根本不需要什么“点评”。

巷远

看读书记录,用了整俩月时间读完的。除了个别几天有事顾不上,其余时间,每晚睡前必看。六十多个小时,在看过的书里面,不算时间长的,但是却是看得最认真的,是最舍不得用听书方式来体味的一本书,当然,后四十回除外。 续写部分越读越无奈,但不甘心,明知是面目全非的荒唐,还是要看出个结局。难怪张爱玲说三恨红楼梦未完,也难怪蒋勋老师讲说红楼梦只到八十回。有一种感觉,我正走在一条充满了缥缈、晶莹、轻雾、流萤、浅笑,低叹、迷梦、怜香、惜泪……的路上,我不敢妄动,甚至不敢轻言,我就这么欣赏,这么享受,这么默默拭泪,说不上爱谁,当然更谈不上恨,我在体味,在动心动念动情,在追随作者,在接近他……突然,路断了。出现了截然不同的风景,干涩、生硬、无弹性,我错在踏了上去,我该待在原地的。我该待在原地的。我真的该待在原地的。 红楼梦的语言,白话语言加点儿文言成分,大都是短句,耐读、极适合细品。 红楼梦的诗词,我想我感味到的不及十中之一罢。印象深刻的是香菱学诗那部分,她学习的各个阶段做出的诗,我初读时都觉得不错,再读改进后的,才拍案,原来不足是这样,欠点火候是这样。最后大成了的那篇,再读,对比先前,就知终入佳境,妙不可言的感觉了。抛开别的不说,只看红楼梦的诗词,就知作者的文学功底有多深厚了。那么多人,作者能通过人物各自的秉性,吟出符合他们的诗词,太佩服。 红楼梦的人物、故事,如蒋勋老师所言,那是一张大网。作者太擅长织网了,每一条丝线,何时藏,何时显,何时交织,何时打结,都很讲究,最后才为我们织出这张质感细腻、颜色纷呈的精美挂毯。你可以拿着放大镜,随便研究每个细部,不拘何时候,不拘何心境,去找吧,里面什么都有,有自己,有百态,有人生。 红楼梦的医道医方、红楼梦的园林艺术、红楼梦的饮食文化、红楼梦的政治映射、红楼梦的阶层制度……统统值得想要懂得的人去研究。 我不是红学研究者,也算不上是执着的红学爱好者,我只是一个走进来,却不想走出去的普通读者。我愿学郑板桥,他做青藤门下狗,我做芹溪门下狗。 当然佩服作者的博学,但最感动我的,还是他字里行间流露的那份慈悲。他用文字呈现了万事万物,百味百态,上至那繁华处的显贵人,下至那穷破里的卑微者。他给了我好恶自己感受的权利,完全没有试图左右我的判断。他太知道自己在作品中的定位了,多么难得,多么可贵。不知他付出了多少心血才成就了这样的艺术经典,灿烂而珍贵,致敬。

讷言

伟大领袖曾说“中国有三部名小说,《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不算中国人”,此书读完,也勉强算个中国人了。 截止目前,《红楼》过了一遍,《三国》过了五六遍,《水浒》过了两遍。综合来看,还是喜欢《三国》《水浒》多一点,《红楼》嘛?女频倾向重一点,大老爷们可读可不读,没错,就是这么直男癌! 如果需要学习为人处世学问,那么诸子百家经书和二十四史都可以作为替代读物,《红楼》并不是唯一选项;如果是文学发烧友,那就要强烈推荐了,因为《红楼》确实是文学领域的一座丰碑,近乎不可逾越,值得品味鉴赏。 男的别学贾宝玉,女的莫学林黛玉。说实话,本书的男女一号都不是特别喜欢,反而喜欢次一级的小人物,比如宝钗、凤姐儿、可卿、香菱、湘云、平儿、袭人、刘姥姥、贾芸、柳湘莲、薛蟠、水溶等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是那么特色鲜明,让人印象深刻。既能见识不同的人,也能品味世间百态,小人物的挣扎浮沉,最妙的是写的足够细!书中大大小小的人物多的数不清,关系盘根错节,情节曲折奇诡,阅读名著,确实是大长见识阅历的一件事,寻常书籍很难同日而语,此中滋味,不足为外人道也。 谁最适合当媳妇?曰:宝钗也。大观园里姹紫嫣红、莺莺燕燕的不少,但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独爱宝钗! 然而,宝钗在读者群里也饱受争议,有人说她和林黛玉抢宝玉,工于心计,收买人心啥的,这实在是女人善妒的一种捕风捉影,自行脑补,起码曹雪芹在原文里没有直接体现宝钗哪里工于心计了?或者处心积虑地要害人?陷害林黛玉?她从始至终只是做好自己,守分循礼,谨言慎行,不逾矩,人情练达,大获人心,民意支持率很高,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老子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而林黛玉处处争先,对宝玉的控制欲和占有欲极其强烈,反而总是处处遭到掣肘非议,伤感痛苦,“有为”反而欲速则不达,处处树敌,史湘云就很反感黛玉强势控制宝玉。我对老子的“无为”思想有了新的领会。 其实如果读过四大名著,就会发现对宝钗的非议并不是偶然现象,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比如读《三国》,很多人就会非议刘备;读《水浒》,很多人又会非议宋江。那么为什么读四大名著的人会非议宝钗、刘备、宋江这一类人呢?而且罪名还都惊人的一样,无外乎是假仁假义、收买人心、工于心计、腹黑心机啥的,对这个问题我有一些思考。 根本原因就是:这些恶意揣测者不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读过四书五经,就知道宝钗刘备宋江这些人,只不过是按照圣贤的教诲在做人罢了。 现代人精致利己,就认为世界上的人都应该是自私自利的,如果有人热情助人、为别人考虑那就是反常现象,就是心机深的表现,就是在收买人心,实在是可笑的离谱。 用你现代人的阴谋论、办公室政治、玄学、神秘学、成功学、鸡汤等思维审视世界,那世界上自然是不应该有好人的,这并不奇怪,由此也能看到现代社会的道德人心堕落到了什么地步,很少有人再能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修齐治平”“达则兼济天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等等传统文化精义了,形式上的表现就是厌恶诋毁宝钗、刘备、宋江这些正统文化的代表人物,整天鼓吹一些所谓的宁可我负天下人的“真小人”,卑鄙无耻、腹黑心机、夸夸其谈、豪言壮语、好强弄狠才符合他们的价值观。 我对现代人的这种私货解读、主观臆测、随意脑补、恶意揣摩等行为,实在不以为然,我想这也不是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想要塑造的“腹黑心机女”形象,这是把《红楼梦》这样一部真性情、真善美的作品往下流方向上解读了,宝钗的本来面目就是一个大家闺秀,知书识礼,温婉大方,世事洞明,情商很高,她无为,她不争不抢,她安分守己,她做好自己,但是好事总是不期而至,太优秀不是她的错!大爱宝钗!❤️❤️❤️

昭杰

上上。 曹雪芹本书的主要观点在文章刚开篇就写的明明白白。贾雨村和冷子兴的对话,贾雨村那段话的大意就是: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乱世机会多,阶级重组,有才能的人不是英雄就是枭雄。但是在和平时期,社会稳定,阶级固化,有才能的人没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投身科举?科举后进入官场,在那个漆黑的大染缸里,任谁最后都变得趋炎附势,争名夺利,贪赃枉法,卑鄙无耻,朝不保夕,心惊胆战,将灵魂出卖给了权力,做了权力的奴隶。所以有才能的人最后好像只能寄性情与艺术或者宗教之类。当然这是曹雪芹站在自己角度说的,曹雪芹起步就在山巅,见过山顶的无限风光,贾府的繁荣景象,曹雪芹虽然嗤之以鼻,但是在写的时候仍然心中带点炫耀的意思,我用的这些你们见过吗,我吃的这些你们听过吗,我享受的这些你们想的到吗。繁华过后就是意兴阑珊,曹雪芹虽然对那些卟铃卟铃的东西还有点怀念,但也仅仅只是一点点的怀念,他对那些东西早已厌倦,最后只能安排宝玉出家。 至于大家总说高鹗续的不好,我不这样认为,高鹗文笔自然没有那么细腻,但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不同的人写出的东西怎么可能一样?高鹗续写并没有脱离曹雪芹的主要观点,就是感觉急了点,直白了点,没有将人物的缺点帮着掩一掩。最明显的就是很多人为了黛玉,意难平,认为高鹗续写的宝玉变了,我认为不是这样,那只是宝玉的内心深处表现。 全书最后那段贾府又活过来了的描写,我认为不好,总要凑出个大团圆结尾,没必要。当然有人说是作者为了作品发表,不得不这样写,那就另论,毕竟要符合和谐社会。 本书引出个世纪难题,即,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人到底应该怎么活着?

WW

不惑以后又读红楼,同样之文字触碰之感悟自然不同,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须在不同之人生阶段重读此书,自然又有不同之领略。 刚读残缺之红楼为脂胭斋评注,只八十回,文字精彩,评论亦深妙,处处草蛇灰线,字字伏笔千里,想曹公之笔法力透纸背、妙趣天成又岂为常人可续,而高鹗不自量力所叙后四十回,让人颇感有狗尾续貂之嫌,唯黛玉归天与宝玉告别之篇,写来颇似原笔、凄婉悱恻! 想红学所以久盛不衰者,在其残缺不全,正以其残缺故引人探究,又以其不全故成其缺美,此所谓最美之时在花未全开、月未全圆之际也! 高鹗所续红楼,多有更改曹公笔下人物命运者,此亦为读者常存一贯不忍之心,各位看官不妨于此笑看。

长志

四大名著都是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读红楼,看尽世态炎凉,自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样红!不会一直富,也不会一直穷,情情爱爱,真情真爱难得,平平淡淡才是真。满纸荒唐,世事无常,终不过一场空。做个好人,做好手中事,发善心积善缘,一辈子太短,各自修炼~

自牧

美 宝玉爱美,女子为美,美是无用而悦人的一种存在,它与生存无关,只是天然的存在。 没有生存压力的人才会追寻美,他们花费高昂的代价获取美,美会给人一种归属,它是对世俗肮脏的洗涤,是对枯萎灵魂的淬炼。 宝玉的悲剧出自贪婪,他得到了所有物欲,他追求美,便误以为自己应该得到所有美。他口口声声称自己为须眉浊物,却又妄图得到所有美丽女子的眼泪。 旁观者觉得他在美丽的卑贱女子面前卑躬屈膝,实则不然,他才是贪欲最盛的那个。 没有人能够平白满足所有欲望,所有人都对自己的追求保持本真,唯有宝玉不是。他凭借荣国府公子的身份支使所有貌美而贫贱的婢子,却又不满足于她们的灵魂空缺。 他没有负担起荣府公子的职责,也没有为追求美而做出实际努力。他的出现是荣府的悲哀,也导致了无数痴情女子的悲剧。

花开笔底

此书拿起难,放下亦难,所以历时三年多终于通读了一遍。 要说“恨红楼未完”,看完之后遗憾是有,但终究不多,因为本书前 80 回已经完整的表达了其中心思想,后面无非是将各个人物的命运画上一个句号罢了(高鹗所续后 40 回正是如此)。想来无外乎生或死,贵或贱,贫或富,其中的是非、真假也本来是空,又何苦陷入其中。若能勘破,自然也就暗合了本书旨意。 红楼梦非是新思想启蒙,非是女性赞歌,它的反封建也不过是时势的产物而已。它只不过是将世俗文化所禁锢的佛、道思想给释放了出来,所以它突破了枷锁,所以它新,历久弥新。 红楼梦仅仅只是一部《红楼梦》而已,作者以假语寄真事,是契合“色空不二,万物齐一”之理;其中的荒唐言语,自身难勘破,世人亦难明了,故而也不过是“游戏笔墨,陶情适性而已”。 然而《红楼梦》终有其伟大之处,它是一处蕴藏浪漫风流的文化宝藏,也是一座内涵儒、释、道至理的思想丰碑。 宝玉以情入道,非是男女之情,终是要顺自然之情;黛玉葬花,非是伤春思愁,终是要葬物之死生;顽石通灵,非是通人爱欲,终是要觉本来真性;红楼之梦,非是闺阁幽梦,终是要醒红尘大梦。 天地之造化超越了必然与偶然,万般也皆是那似定非定的天命,半点不由无明之人。

柠檬不萌ら🍋

红楼梦中梦难醒。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看完了意犹未尽。红楼梦前八十回,为曹公所著。遗憾的是没有看到曹公没有把红楼梦写完。真的很想看到曹公给红楼梦一个完整的结局。 荣宁两府,兴盛与衰亡。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让我悲叹。绛珠仙草要用眼泪报答神瑛侍者的恩情。 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秋秋很开心

1/100《红楼梦》排名第一,我终于懂了! 年少不能遇到太惊艳的书,说的就是《红楼梦》吧! 以前看个热闹,也为宝黛钗爱情揪心,也想学习里面待人接物的道理,却不曾真的懂:一个写情爱家族的小说,为何能成为四大名著之首,成为读书榜第一? 再读再读,才发现朝代更迭、世间万物、人情世故,《红楼梦》以“小”见大,都写到了。 甚至里面的很多词曲都带有哲学意味,比如好了歌,好就是了,了就是好。而红楼梦想告诉世人的道理,开篇就写到了。 红尘乐事,不能永远依恃; “美中不足,好事多魔”,事物瞬息间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红楼梦》是石头经历后的感悟(刻碑记录),从宝黛钗家族起笔,不过是世人闲读不爱史书,才子佳人的书如出一辙,莺莺燕燕的故事,至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总未述记,也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 这里虽然只有一些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却从她们的经历,看到人间各种际遇。 《红楼梦》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馀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省了些寿命筋力。 想让大家从这样热闹的家族事上,读出一个空的道理吧。 空从何来?空从“痴”来。 宝玉痴的是女子,这种“淫”不是占据身体的那种,而是对每个姑娘都从心底记挂着。会在凤姐生日的时候偷溜出去祭奠金钏,会因为刘姥姥一个段子让小厮找寻姑娘的庙宇,会记挂袭人晴雯生病吃药,对黛玉更不多说,连午休都不忍打扰,又或者怕她吃饱饭就睡伤身哄她聊天。 痴,结果是姑娘们一个个香消玉殒,大婚之日也是大悲之日。 黛玉痴的是还泪,前部分黛玉还不明白宝玉心思,总是试探,后面了解了再也没有嫌隙,如果两人能成婚自然是美好结局。 痴,结果是听到宝玉宝钗成婚,金木良缘,吐血而亡。 宝钗痴的是嫁个好人家,依靠辅助夫君考取功名,劝宝玉读书却被说好好的姑娘学的沽名钓誉。 痴,结果是夫君宁愿跑去当和尚、沦为乞丐。 凤姐痴的是要强能干,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 迎春痴的是息事宁人,却遇到中山狼千金小姐被活活打死。 探春痴的不是男儿身好建功立业,却远嫁前途坎坷。 晴雯痴的是那股傲气,却偏偏被指狐狸精死在破烂处。 妙玉痴的是高洁,却被土匪贩子奸污掳去。 为什么,红尘乐事,当真不能持,大梦一场空啊。 前面有多少热闹,有多少性格鲜明的故事,后面就有多少唏嘘。 而我们想弄清楚原因,发现开头作者就告诉我们了: 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贾府已经从根上腐败了起来,是内部腐败,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 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已经是人力不能保全的了。 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 作者嘱咐我们:在盛极一时的情形下,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早早谋划才可以。万万不可沉溺其中。 再说,为什么红楼梦以“小”见大? 不管是一个家族,一个国家,还是历史更迭人间事物,道理是一样的。 像荣国府,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事虽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这些事情也是千百年来似曾相识的事。 《红楼梦》的结局是: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世人啊,红尘乐事,不能永远依恃。 世人啊,否极泰来,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才可保永全。 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 作者是希望这个热闹的故事,能让大家悟到这个道理吧。

CHEN-Z-Z

旷世奇书👍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