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极简的方式去生活

杨志华
关于断舍离和极简生活的图书,市场上已经有很多了,可简叔这本《以极简的方式去生活》显然更适合我们中国的读者,首先,书中极简的道理不是灌输的,而是通过阅读一个故事,我们内心自然生发的极简概念;其次,有关极简的实操性,简叔也做了不耐其烦、走心的解说,你在实践极简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问,简叔也作了细致的回答。如果你像我一样,单是春夏秋同的睡衣就有8件不知如何精简的话,还可以私信简叔求指导。简叔跟大张伟在北京电视台录制的生活相对论节目相当逗趣,一定会加深你对极简生活的向往,另外,简叔设计的黑白款简帽也是极好的。《以极
-Smile

这本书有点超出我预期了。 先看了一本收纳的书,但我总觉得不是我想要的,因为收纳太麻烦了,我需要的是断舍离。之前偶尔在小红书刷到过“极简”的话题,对这个很感兴趣,在微信读书里搜了一下,翻到这本书,看之前没报太大期望,看之后被惊艳了,我想以后极简主义应该会成为我的生活哲学。 这本书的内容简单易懂,虽然看上去有点心灵鸡汤,但是真的对我启发很大,10个方面的极简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思考,我到底需要什么?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我想如何度过这一生? 本身已经处于30+的年纪,我自己的物质欲望确实降低了很多,很少买衣服,对化妆品包包没什么兴趣,虽然每天都在买买买,都是为了给两个孩子,而且对家里被东西堆满的状态很烦躁,所以这个极简的生活方式真的是太符合我的心境了。 10个方面极简对我的启发: 信息精简:少刷手机(把微信限额1小时) 衣服精简:留下喜欢的,扔掉重复的,犹豫的。 空间极简:拥有就是被拥有。 读书极简:选定一个主题,看100本书,就可以成为专家。书不在多,在精,在学以致用。(三个领域:专业,兴趣,视野) 职业极简:自己喜欢的+自己擅长的+实践+坚持。就算现在的暂时不喜欢,但是如果不能换的话,那就让自己找到喜欢的点,做好眼前的事。 目标极简:目标分类:经济、学习、健康、家庭、人脉、习惯。制订计划要少而精,如何坚持:喜欢,反馈机制。 语言极简:先思考再表达,少说多写。大部分人都是闭塞的,听不进去别人的话,也很难被改变。 身材极简:想增肥,摄入>摄出。 嫉妒极简:嫉妒是变好的机会。除非别人求助,否则不要主动帮忙。(自己获得优越感,别人感觉被贬低) 纪念品极简:人生是由经历组成的,活在当下。 年轻的时候总是想拥有,30岁以后开始追求简单,审视自己,舍弃物质,寻找精神追求。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一个完美的人生,应该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 一个信仰:极简的生活方式 一份事业:目前的工作,或者找一份喜欢的工作 一个家庭:和谐友爱 一个知己:聊得来,如果没有,笔和纸是最好的知己。 一个爱好:读书,健身 一个空间:极简的舒服的空间 极简的生活方式(信仰):所谓必要,满足自身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即可,然后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当中去,让生命热烈而丰满地燃烧。 所以它的核心是“提高生活品质”:足够少,足够好。

👸号:不停地写

这本书挺适合入门的,虽然个人已经极简生活一两年了,但书中的内容也还是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不过其实也没有什么新鲜的观点,只是以前在别的书上看到的时候由于经验不够,没有放在心上。借着这个机会,我想重新整理下个人的极简生活方式,供大家参考。 信息极简:固定时间看手机,早中晚各20分钟。 服装极简:快一年没买新衣服,主要是以前买的衣服完全够穿。我买衣服不在乎品牌,穿着舒适是第一位,其次是符合个人审美。随着时间流逝,有些以前喜欢的衣服现在可能会不喜欢,不够穿再买新的。前几天我突发奇想,准备把所有衣服的品牌标都拆掉,针线盒正在路上… 空间极简:我理想中的卧室没有灯,只有一张床,强制实现“卧室只用来休息,床只用来睡觉”的理念。卧室里有一个小衣帽间,全部衣服裤子都挂起来便于穿搭。其实我对于穿得要求不高,但像扎克伯格那样同一件衣服好多套的操作也不适合我,重点是找到自己的平衡。 书籍极简:只看电子书,为此买了墨水屏阅读器,8个月看了537小时,相当于一天2小时。如果特别喜欢某本书,再买实体书收藏。 职业极简:不管是什么工作,只要你能创造价值,就会有成就感。最近有本书叫做《毫无意义的工作》,大家可以去看看。 身材极简:健身房一周三练——老派体操训练,现在大多数人追求的好看的身材属于传统健美训练,好看但其实并不健康,一味追求大重量其实是在迎接伤病。而且一旦停训几周,肌肉就开始掉,因为日常生活中你根本用不到,它们纯粹只有欣赏价值。同时为了维持肌肉量,你得吃大量蛋白质来维持。对我来说,投入产出比太低。当然我并非贬低健美,你喜欢就好。 纪念品极简:拒收一切礼物,实在不行可以转钱。 旅行极简:没必要带很多东西,带上一次性内裤、牙刷牙杯、手机就够了。 目标极简、语言极简和嫉妒极简这三块内容严格来说其实并不属于极简主义的范畴,而是个人成长(制定目标、高效沟通、心态管理)的模块。只不过大道至简,极简主义的核心理念可以调整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实这本书的内容只是一小部分,极简主义远不止于此,我再给大家推荐两本书,分别是《越简单,越美好:北欧的极简主义生活》和《我简单丰富的生活提案》。

Wine

对于极简生活好像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之所以选择极简,是因为觉的欲望太多,我其实想要安静高效的生活,虽说现在达不到,但人生就是这样,如果想象就能成功,那么谁还会费劲努力呢。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最应该极简的就是信息极简了,我们的生活因为智能设备而改变也因为智能设备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沉迷,我们手机上都有二三十个app甚至有的有100多个app,但是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的吗,我们真正需要的又有什么呢,太多的app都是我们虚假的自我安慰,我们认为自己可以真正的碎片化学习,但真的我们其实都在骗自己,欺骗真的会让自己暂时好受,但是对于这漫长生命来说,我们始终是坑了自己。在奋斗的年纪选择放弃游戏,放弃视频网站,感觉其实真的当时十分痛苦,但是对于未来来讲其实真的有用。放弃那些漫无目的之后只会让自己痛苦的东西,重新拥抱真正的极简,多读书,多运动快乐依旧会在。而且持续时间会更长。 然后对于服装极简,我其实觉得服装的极简的前提是你要懂得自己的穿衣风格,想要追求什么样的穿衣风格,只有这样你才不会盲目的选择,也不会盲目的买买买,对于正常的男性来讲追求正常的黑白灰搭配,按照上浅下深的搭配,不要买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因为你不是明星没有明星的颜值,买的简直就可能是灾难,其实必备的就是体恤,裤子,保暖内衣,毛衣,外套,羽绒服,鞋子,袜子,就这些够了,鞋子就必备一双小白鞋。其实这样想想也是极其的简单了。 对于空间的极简也是这样,遵循最少,必须,喜欢原则,对于一个家来说我觉得有个红点的书桌,有个床就好的,电视未来必不可能再看,对于其他的东西,我觉得卫生间一定要装修好一点,其他的地方,如果是喜欢下厨,那么厨房装修一下就好了,哈哈哈也没必要追求极致的审美,我觉得就像服装搭配一样,也要学会对于空间的之间的搭配。 书籍极简这是对于爱好读书的人来说的,尤其是还不会读书的人来说的,对于书读不是目的,用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读书,人真的要追求功利性的,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没有功利性就会不专心,读书极简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要保持有一个一本书有时候我们只能读一遍的想法去读书,这样多去吸收书里的内容,要是能够内化成自己的个人知识体系框架就更好了。 语言极简,我觉得这个真的有必要,我通过短暂的酒局经验,我会发现言多必失这是必然的无论对于任何人都是这样,做一个聆听者,能够在别人说话的时候符合,真真正正的做一个聆听者,少说多做,大家都喜欢这样的人,如果是在要说话一定要先思考再说活,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出口必脏的人,一定要有意识的去思考的说话,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话语,坚决不要让人讨厌,就算得不到别人的喜欢,也不能让人厌恶。说话的时候不要下意识的反应,下意识一般都是错的,能够做到为别人思考最好,但是对于和长辈吃饭,最好要做到长辈说啥是啥,坚决不要反驳,因为没必要,再说他们也不是你的倾诉对象。 对于职业精简,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真的是永远的神,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就成了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头的一颗朱砂痣。人永远喜欢新鲜感,人是很难耐得住寂寞的,对于职业也是这样,没有永远完美的人,同理也没有完美的职业,职业是必须会有枯燥的,但是我希望自己能够追求自己爱好的东西,职业的晋升最关键的永远是你的专业能力,对于我的未来我就希望能够继续学习葡萄酒努力成为一个酿酒事,然后最好还能成为一个建筑师,我喜欢建筑,这可能真的是我下一个爱好说不定呢。 对于目标极简,那真的是要极简,每年最好只制定一个目标才是最好,这是个大的命题,需要后续大的展开,因为本身生命就是每天制定目标,然后解决目标的,这里之后再继续深挖吧,现阶段就是制定目标时最好只制定一个小目标。 对于身体极简,对于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其实对于我来讲从我后续的记忆里我从来没有瘦过,如果能够瘦下来,其实也算完成生命中最美好的目标的不是吗,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对于跑步,其实这也算对于目标的制定与执行的一类,我需要不断的进行反思总结。 现阶段对于极简生活就是这些吧。核心就是断舍离,更核心的就是留住必须的,最少的,热爱的,用剩下的精力去投入我们真正热爱的事物上去。

沉淀

来几个比较喜欢的摘抄: 1.一个物品,如果不能肯定地说要,那么就要肯定地说不要。足够少,足够好。 2.精神断舍离。 试着把目光从物品转向精神,从外在转向内在,看一看自己的贪婪、虚荣、懦弱、懒惰等人性固有的弱点,看看自己的肥胖、赖床、不爱清洁等陋习,坚决地和它们进行断舍离吧。相信我,一辈子也扔不完的。 3.不留恋物质,才使得我们转向精神,而唯独精神可以浩瀚如宇宙,统领万物之上,历经万年而不衰亡。 4.开始选择,开始丢弃,开始追求,开始深情。 5.拿出打算过一辈子的意愿去选择物品。

尼 不二

《以极简的方式去生活》摘录与笔记 日日读书:立志,积累,勤奋,谦虚。 扬长避短,知行合一,耐住寂寞。 选择—专注—重复—坚持 想过不一样的生活就有可能受不一样的挫折。这个世界其实是公平的。 一个信仰。 一份事业。 一个家庭。 一个知己。 一个爱好。 一个空间。 目标: 赚钱 学习:技能,为人处世等 健康:锻炼,饮食,作息 家庭:勿忘父母兄弟子女,健康和谐 人脉:与人为善 习惯:扬长避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选择这么一件事情,就心无旁骛地做,全情投入地做,不假思索地做,用尽全身心地做。 开放和包容是一种极高的智慧。 为他人着想。 心灵就像一所房子,如果当下没有占领它,那么过去一定在里面兴风作浪;如果当下没有占领它,那么未来一定在里面兴风作浪,但是过去和未来都是没有意义的,过去已去,未来没来,只有当下。 所谓简单,就是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不做别的事情。 读不完这本书,不读新的书; 做不好这项工作,不做新的工作; 研究不明白这个爱好,不开展新的爱好; 这件衣服还是心头好,不买新的衣服; 这个物品未能物尽其用,不买新的物品。 把所有的物品保持在最简单,卸下负担,不为打扫烦恼,不为占用空间烦恼。 把所有事情保持在最简单,铆足了劲钉在一件事情上,不达目的不罢休。 简单,所以专注。 专注,所以投入。 投入,所以幸福。 我愿意放弃一些东西,去拥有另外一些东西,我愿意承担一些成本。我一直不大相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一直追求“一美”就好。 得不到会焦虑,得到会枯燥,是人之常情,不承认它却不是常情了。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此地, 琴棋书画诗酒花是外地。 一期一会,享受当下。 跟现在的自己有关系的留下,其余的都可以扔掉。 把平常的日子过成诗和远方,其实根本没有绝对的诗和远方,我们认为远方是远方,远方的人认为我们是他的远方,互为远方,却都要向外去寻觅。 当我们不再深情,就变得随便。 随便地和一个人相处,无论是否喜欢; 随便地做上一份工作,无论是否适合; 随便地买了一堆物品,无论是否有用。 随便地过着每一个日子, 让春夏秋冬随随便便地溜走。 一切都无所谓,看似潇洒,实则空虚。 或者也有所谓,但我无力反抗,失去了自由意志,失去了做人的高贵。 断舍离,最终能调整的只有自己。 想减肥,就多运动、少吃饭。 想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多付出、少计较。 想致富就多劳动,养成节俭的习惯。 就是像选恋人一样选择物品,拿出打算过一辈子的意愿去选择物品。

车厘子小丸子

怎么回事,又遇到一本中途想让我弃书的书,但是我强迫症,把后面一半也大概浏览完了。 一开始看大家的书评很好,就果断加入书架,其实期待还是很高的。第一次接触这方面的书,没有参照和对比,我也说不上来是有多好还是多不好,但我自身感觉是,这本书的质量并没有那么高。 其实不可否认,我也学到了一些知识:断舍离的真正内涵、精简不止涉及到物品还有精神层面、不同方面的断舍离方法等。但是我真觉得在这个时代,真的按书中的说法来做的话,太绝对了。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说羽绒服两件就够了,同一类的书留三本就行其他全部扔掉,把大床大桌子扔掉再花钱买新的一套,吃饭拍美食其实就是焦虑……有些观点我真的不敢苟同也不理解。我只是感觉这是为了精简而精简,是过于追求目标而做出的不合适的行为。尤其让我反感的是,作者以男性视角来描述女主人公的语言、心理时,或多或少会夹杂很讨人厌的歧视,真的接受不了。 因为这是我遇到的有又一本看不下去的书,所以我也在反思自己是不是积累得不够,才尚且无法苟同。但终究是我的阅读感受,以后也会尽量挑选这方面的其他书籍来读,感受感受,看看会不会有所收获。

Q。

我们的生活都太过复杂和繁琐,这使得我们往往感到疲惫和无力。而极简生活则是一种从繁杂和不必要的东西中解放出来的生活方式,它让我们的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和舒适。作者通过许多实例和案例,让我们感受到了极简生活的美好和价值。 极简生活并不是指一定要过着极度简陋的生活,而是在保持基本需求的同时,通过减少无用的消费和浪费,让自己过着更加优质和健康的生活。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在工作生活中,我们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 以简短、精练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一种新颖的生活方式,并引导我们走向简约而不简单的人生道路。希望大家都能够读到这本书,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牧歌悠悠

还是不错的一本书,不只是讲到了极简生活方式,也探讨了不少人生的感悟。 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极简主义,打算后面把微读上的极简主义的书都看看。 自己也在尝试着断舍离,发现生活有时候不一定要丰富多彩才好,其实简简单单也能让自己幸福。

半月禾方

读完的第一本关于极简生活断舍离的书 书中作者构造了一个职场人,以她从零开始极简到学有所成为主线,用举例、问答的方式由浅入深的剖析极简。其中涉及了很多方面:信息、服装、空间、书籍、职业、目标、语言、身材、妒忌、纪念品、旅行,最后做了总结叙述,可以说涵盖了我们所接触的各方面。作者站在老师的角度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阐明理论、解读疑问。读者可站在学员的角度思考对比,与现实紧密联系,可借鉴程度高。不足之处是书中涉及了一些现实中潜移默化的规则,亦或是对女性的固有看法,对读者不太友好。当然现实中也存在这个问题,但其中极简断舍离的思想仍值得我们借鉴。 极简断舍离是什么?读前读后我问了自己同样一个问题。 在读之前,我会说,极简是尽可能做到简单,断舍离是舍弃不管价值如何但自己已经不需要的东西,总的来说就是整理所拥有的一切并丢弃没用的。 读完反思,这五个字并不如字面上这样简单,应该说是一门学问,常读常新。 以往的概括太宽泛,没有建立判断和选择的界限。我知道要尽可能简单,但是什么是简单?怎么做才算简单?做到什么程度呢?而断舍离又该从何处下手?到什么程度才够?怎样判断是否要丢弃呢? 看书的过程,就像在照镜子,一条一条的看到思维误区,同时学习更有效的方法。书中提及了许多实操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多次提到的思想是“足够少,足够好”,只保留自己喜欢的和现在用得上的,并在能力范围内用最贵的、质量最好的,使自己足够珍惜所拥有的。而由于足够珍惜,所以通常不会喜新厌旧频繁更换,高价也保证了能用很久,甚至是一辈子。 书中有一组数据让我印象深刻:对于首次进行断舍离的人来说,第一次收拾物品就可以清理掉至少2/3的东西。如果说只扔掉了1/10的东西,那么还有4/5的东西都是处于灰色地带的,也在清理范围内,要重新清理。断舍离不是仅仅扔掉那些毫无负担就舍弃的东西,而是留下与现在的我有用的东西,即使东西有价值但很长时间内用不到,也属于丢弃的范畴。对事物做非此即彼的划分,不留灰色地带,是我们在断舍离过程中必须要跨过的坎。 精简过数量后,空间看起来更大了,呼吸更顺畅了,不做收纳也不会特别乱,简单由此而来。但需注意完美主义不可取,适度的乱恰恰是我们生活的痕迹,没有抹去的必要。在处理好生活的“出”的条件下,我们仅购入需要的东西,即控制好生活的“入”,极简就初具成效了。 要走极简断舍离的路,需要注意的细节还有很多,需要去认知和实践。可以说实践占据80%的部分。面对对自己来说是新理论的东西,用作者的话说是:“不信,不疑,去证明。”看完这本书,不是结束,恰恰是新的开始。

飞扬吉他

三点做到极简1少2好3方便 : 1.足够少 2.足够好 3.足够方便。 1.足够少 物尽其用,不浪费, 经济环保,利己利人。 2.足够好 力所能及的情况下, 购买经久耐用的精品。 买起来贵,用起来省。 3000元的皮鞋穿10年没问题, 300元的皮鞋穿一年就开裂, 而且还不好看。 3.足够方便 东西都在 触手可及的位置, 需要的时候能马上拿过来, 甚至稍微乱一点也没关系, 只要方便。 有的简友喜欢把东西都收纳起来, 在人看来可能不方便, 但是千金难买我喜欢, 心情愉悦比什么都强。 所以看你是强调哪一部分。 毕竟自己的生活要自己过。

舍予

极简生活我早就有所了解,看完这本书对我还是有很大的启发。 第一个,灰色地带,我的生活中好像确实充斥着很多灰色地带。可有可无的东西都留下了,结果越来越多不喜欢的东西充斥着我的生活。 第二个,目标极简,以前接触到斜杠青年,所以特别羡慕和佩服能够同时做好很多事的人,我自己也向往成为那样的人,事实却是,重点太多就变成了没有重点。 在根据书中极简书籍的过程中,发现我反反复复买了很多考编考公考研的书籍,大部分书籍连塑封都没有拆开。也让我意识到我的目标太多了,都是看别人干嘛我就干嘛。 整理衣服鞋子的过程中发现,喜欢的东西哪怕是破了旧了也舍不得扔,扔了也会想到它,不喜欢的很新放在那也不会用。所以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人就是喜欢几全其美的生物,但往往就是这样的人才过不好这一生。人生断舍离就是选择,选择工作,选择朋友,选择生活。有选择就有舍得,舍了才能得,舍了就是我所要承担的成本。我最大的缺点是已经做好了选择,但还是犹犹豫豫的去回想那个选择。只会想到自己舍掉的,而不是自己得到的,这一点要好好修炼。

碧六

的确如封面副标题所说,更适合中国读者的极简生活指导书,比《断舍离》更好操作一些。以一个小姑娘开始学习极简生活为主线,作者的解答和姑娘的行动来回穿插,展现了信息、服装、空间、书籍、职业、目标、语言、身材、妒忌、纪念品和旅行11个方面的极简理念和方法。其中最受感染的就是信息、服装极简,因为适用于绝大多数人。在看得过程中,按耐不住地想整理,手机卸载了一堆软件,家里扔了一张不用的床,两箱子书,几包衣服。我尚在初级阶段,其实,极简或者断舍离不单是扔东西或者收纳,是找到心中所爱。不喜欢的不留,留也行不留也行的不留,重复的、不适合的不留……经过梳理和筛选,就明白现在的自己到底最喜欢什么。我们的生活空间和心灵空间都有限,只和喜欢的人与物在一起。极简的本意:“足够少,足够好,足够方便”。 断,停止新污染,对抗惯性;舍,清理旧污染;纳,纳入新标准的东西;离,离苦得乐,找到更好的自己。 “不役于物,自在随行。”让我想起了拉里,身外的东西越少,内心就越自由。 不过不大喜欢的一点,是书里小姑娘自从上了他的课,就在逐步极简中,明晰了职业方向,改变了生活方式,收获好身材,升职加薪,过上了怡然自得、平静喜乐的新生……多少有点夸张。

舒舒

一直在读的几十万字的书有点看不下去了,就看了这本简单易读的书。其实一直很害怕看国人写的这种个人成长的书,很少有自己原创的思想,一般是一些不再新奇的小故事加上一些大道理,有种小的时候看读者的感觉,翻两页就读不下去了,但这本书还是有点新意的。他用故事的形式介绍了信息、服装、空间、书籍、职业、目标、语言、身材、妒忌、旅行极简的概念和方法。写作形式让我想起了《被讨厌的勇气》,有吸引人读下去的点。极简毕竟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全是指对物品的归类和购买,所以里面提到的一些关于生活方式的内容比如信息、旅行极简我觉得还是值得去学去看的。对于身材极简这一章我认为写得最不好,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是2018年,也许时间有点早,对于减肥的有些理念有点过时,感觉是非要凑上这一篇章而写出来似的,其实一个观念提出来就好,有的方法大家可以自行去寻找去完善,不用大而全,全而显得不专业。 全书倒数第二章是旅行极简,人生即是一场旅行,到这里也可以很完美的收篇了,结果作者又加上了一段结尾,运用了两个烂熟的不太合适的小故事来举例,又让我见识了一下我们在写这种个人成长类书籍的套路,真的没有必要呀。 关于极简的书籍,我看了一些,还是觉得日本的写得最好,原因是很多都是作者的亲身体验,平易近人,是一种介绍,一种分享,一种探讨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显得空洞而不实用。

赵谨润名天一_*~~

是我看过的写极简主义的书里比较不错的,作者是个中国人,所以很多生活细节读起来觉得很亲切。 这本书和《小狗钱钱》的写作方式有点像,整本书就是一个小故事,叙述主人公繁漪发现和实践极简主义的整个过程,遇到困难的时候她会求教“老师”。“老师”一边帮主人公解决问题,一边给读者传达极简主义的理念。 所以这有点像是一本指南,主人公一步步从信息、服装、空间、书籍这些比较具象的物品开始,进展到目标、语言、身材、妒忌这些抽象的东西,有点像升级打怪的过程,看起来很爽。比较困难的「纪念品极简」则放在了最后,也是很贴心。 极简主义的核心理念是: 通过舍弃多余的物品和物欲,把注意力、时间、金钱都集中在更有价值,真正喜欢的东西上。 但对作者来说,极简主义不止如此,与其说这是一种生活方式,更像是生活哲学,万物都可极简。一切想要舍弃的东西都可以制定计划,像扔掉杂物一样“极简”掉。 比如,「语言极简」是强调学会倾听,少说多听;「身材极简」其实就是减肥,计算每天摄入和消耗的热量;「妒忌极简」是讲怎么对待自己的情绪,发挥“妒忌”的积极一面。 对我最有启发的是「目标极简」,讲到指定计划的原则是“少而精”,每年最多定3个目标,最好只定1个: 健康类的(计划)你可能会写很多,每天跑步啊,游泳啊,健身啊。其实它们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为了健康,那么这样的计划保留一个就够了。从北京到上海,没必要自行车、电动车、轿车、火车、飞机都开动,坐一个就行了。选择这么一件事情,怎么做呢?心无旁骛地做,全情投入地做,不假思索的做,用尽全身心地做,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意识不到其他了。这一刻你只属于这件事情,这件事情也只属于你。 想想自己定目标的时候,真的是越少的越有可能完成。好高骛远一年定上十来个,基本上几天下来大部分都荒废了。 作者这么一解释,极简的含义就变得很丰富了。所谓的极简,就是从外物到内心,一点点去除掉生活中的杂乱、无序,去掉那些灰色的,多余的东西,不断筛选,只保留自己真正喜欢和需要的,对待物品绝不将就,对待目标全力以赴。 挺棒的。

Mg

从一个工具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简直超出预期。 从书的结构来说,整体逻辑非常顺畅,十一章分别从信息、衣服、空间、书籍、职业、目标、语言、身材、妒忌、纪念品、旅行这些方面来介绍了极简思想的运动,多种方式引出可能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给了解决方法。 从内容来看,并不枯燥,读完之后可以记住,当然还需要再次翻看回味一下。 惊喜的地方:里面有一些涉及心理学的内容,有点小趣味也可以让人思考,例如有的人可能喜好特别的非黑即白,可能是不成熟的表现;又如从极简丢东西的过程可以看出人有好几种不同类型。 可能不太舒服的地方:这里涉及了很多家庭的东西,强调女生一定要有家庭;里面有提到好些信仰的东西,例如努力了神就会来帮忙;强调了付费微信群的作用,有点变相软广卖课嫌疑;足够少足够好的思想,包括扔家具重新置换,是否有点消费主义的侵向,100的鞋不行,那400的应该够了吧,一定要3000么。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