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宇:《神曲·天国篇》第一歌中的变形记(节选) 在《〈创世记〉字疏》第12卷中,奥古斯丁通过对异象的分类探讨了保罗笔下第三层天的寓意。他将异象分成三类,第一类通过肉眼可见,其对象是世间万物,包括文字;第二类要通过灵看,这是想象力的领域,所看到的事物即使不在眼前,也可以想到其样子;第三类是通过理智的直观,所看的对象没有物体的形象,但却可以理解。按照这一分类,保罗看到的第三层天不是某种有形的符号,也不是物质实体的一个影像,而是真正的“天”,就像“公义、智慧和诸如此类的事物”。按照奥古斯丁在《三一论》中的解释,初人的心灵按其本性而安置,服从于上帝,居于它应控制的外物之上。但当意志发生扭转,心灵把由感官而来的外物吸收到记忆和想象中,爱就将自我与外物的影像胶着在一起,心灵沉迷于尘世事物,遗忘了上帝,这就是贪爱的产生。要想重新捕捉上帝的影像,就要修正扭曲的爱或意志,使之转向内心,将心灵之眼重新集中在人心灵中上帝的影像上,让爱重新转向对真理的追求——这就是皈依。 在《天国篇》第1歌中,但丁通过对异教诗歌的修正再现了这种意志的倒转,古老的爱情经过净化,融入了保罗神游第三重天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奥维德笔下那涌动的自然为但丁“神圣的诗歌”提供了丰沛的激情,但丁的贝雅特丽齐则用自由意志取代了毕达哥拉斯主义中作为世界本源的机械力,用神圣的正义取代了古代诗人眼中的机运。就像格劳科斯吃仙草发生变形一样,在《埃涅阿斯纪》中,地府的旅程和安奇赛斯的教导也让埃涅阿斯的心灵产生某种“变形”——虔敬的英雄在心里燃起追求荣耀的爱(famae venientis amore),他也因此被称为拉丁姆的征服者。在《天国篇》开篇,太阳升起的异象与贝雅特丽齐的形象在但丁心里唤起求真的渴望与诗学历险的雄心。于是,《地狱篇》开篇的沉船者再次扬帆起航,他仍然像维吉尔笔下而非奥维德笔下的埃涅阿斯,在“自由、正直、健全”(dritto e sano è tuo arbitrio)的爱的促动下去往“基督在其中是罗马人的那个罗马”(quella Roma onde Cristo è romano),在天国最后的乐土里“庆祝恺撒或诗人的胜利”(trïunfare o cesare o poeta)。这里既没有斯库拉也没有喀耳刻,爱情洗涤掉了奥维德式的妒忌与冷漠,阿波罗作为预言者的形象与诗神的形象合二为一,成为但丁旅程的向导。 “我所走的海路在我以前从未有人走过,弥涅尔瓦为我把惠风扇鼓,阿波罗为我掌舵,九位缪斯为我指出大小熊星……”(《天国篇》2.7-9)
《神曲》可以理解为但丁的一个梦,在梦里但丁在维吉尔的引导下先后游历了地狱、炼狱和天堂,并与许多鬼魂进行了交谈,最后得到了灵魂的净化。 但丁描绘,地狱形似一个上宽下窄的大漏斗,共有九层。 诗中则是用的“九圈”,是一圈一圈往下的深渊,更像是一个矿坑一样,越往下面积越小,罪恶也就越深重。篇幅所限,无法详细展开九层地狱各自的罪名和刑罚等等,许多细节还是得看原著。 在译本的选择上,我所阅读的是田德望先生的译本,不管是在语言还是注释的选择方面,都是比较推荐的。 《神曲》不是一部好读的作品,但是硬着头皮读过一遍,就会被它的宏大所震撼,为但丁惊人的想象力所惊叹。 但《神曲》也不是一部单纯展现想象力的文学作品,但丁把各个人物放到不同的位置,其实也是个人政治和思想倾向的外露。从对罪孽的处罚到对罪人的怜悯,诗人对受罚的灵魂的关注,总是能激起一种强烈的悲剧性情感。 “因此,下到地狱其实是一场道德之旅,以激起但丁——也就是读者,对罪孽的恐惧和对拯救的渴望。 展现有罪的灵魂遭受的痛苦,应该起到教育作用,对更多的人应该是一种告诫,通过故事来吸引他们,让他们了解人的罪孽。” 《神曲》以独特的梦幻形式,实现了幻想和现实的诗意融合。大量使用隐喻、象征、寓言等,需要读者结合注释来阅读作品。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时时刻刻挖掘字面意义之外的含义,试图寻找那些难解的、深奥晦涩的含义。 “但丁的隐喻并不是哲学的,也不是外在的,而是一种诗意的语言。他的语言非常明确,因为除了这些语言,没有其他的,因为这些语言已经说明了诗人想说明的一切,也就是说,那些深层的隐喻所表达的微妙含义,最后依然是秘密。”(Flora) 再者,《神曲》内容涉及政治、天文学、哲学、道德、神学等,被法国学者拉莫奈(Lamenais)称为“百科全书性质的诗”,没有相关知识储备可能读起来有些云里雾里。 除了译本注释之外,可以借助拉法埃莱·坎巴内拉的著作《但丁与〈神曲〉》(李丙奎,陈英,孙傲 译)。这是了解但丁与其著作的普及读物,概述了《神曲》的总体轮廓。作者把原著特有的吸引力以一种尽量不失原貌的方式呈现给我们。里面对但丁、神曲的背景性知识的补充,包括对但丁的经历详细说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作品。最重要的一点,对但丁心理的描述,虽然直接阅读原著也能隐约感受到诗人的情绪,但是看了这本书的说明后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在阅读过程中两本对照着阅读,相信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神曲涉及了圣经的很多内容(旧约新约都有涉及)以及西方神话故事里面的人物,最开始是地狱篇,然后是炼狱篇,最后是天国篇。好多地方我都没看明白,还好后面有注解(我觉得本书的注解比正文还要多)。有三幅画,地狱图,炼狱图,天国图,这三幅图特别重要,每读一篇我都要来来回回看好几遍的图。 但丁看到意大利和整个欧洲处于纷争混乱的状态,探索了祸乱的根源和拨乱反正的途径,意识到自己担负着揭露现实,唤醒人心,给意大利指出政治上、道德上复兴之路的历史使命,认为自己作为诗人,就是要通过创作一部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来完成这一使命。 世人在做出判断时,不要像那在田间的庄稼未熟以前就估计它的收成的人那样过于轻率;因为,我曾看到荆棘的枝条起初在整个冬天显得干枯、僵硬,后来顶端却开着朵朵的玫瑰花;我先前曾见一只船在全部航程中都一直迅速地在海上行驶,而到达目的地进入港口时却遇险沉没。 世上的人从上帝接受的智力窥测永恒的正义,犹如肉眼窥测大海一般;它从岸边虽然看得见海底,在深海上却看不见;然而海底仍在那里,但是深不可见。除了来自那永不被遮蔽的、晴朗的天空的光以外,没有光;反之,来自别处的都是黑暗,或是肉体的阴影或其流毒。
《神曲》的细节描写虽有高度技巧,但它的主要成就还在于高度概括和综合。这部作品把诗人的内心生活经验、宗教热情、爱国思想和政治文化方面的重大问题,把历史的和现实的、古典的和基督教的因素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在这一点上,《神曲》确实是很成功的。
昨晚我活在地狱中,身体像火烧,似乎我要受火刑被烧死。然后是各部位的疼痛,这让我体会别人的痛苦。“入地狱后忏悔是无效的,因为为时已晚,得不到上帝的宽恕。”该入地狱的我终是入了地狱,罪有应得。入地狱后不忏悔,不害人。可我的地狱为什么像天堂一样,当我一个人的时候。地壳打开,生出新的我。 在炼狱,一切痛苦不再感受到难受,一切可以接受,羞耻、疼痛、孤寂,似乎可接受,饥饿、死亡似乎仍然恐怖,一切话语变得复杂:匮乏、惨淡,不再有意义,黑暗阻挡前路,等待新一天带来乐趣,我要找到炼狱之门,叙说自己的罪孽。到过地狱,就会发现炼狱的美好,心向往之。 天堂不是吃穿住行无忧,这让人惊讶,神性是未曾有过的,真理有很多层,追求真理,实验论证,我在天堂、地狱间徘徊,仍不知道炼狱的入口在哪儿。天堂是爱,是美,也是被爱。
朱振宇 但丁的“世界帝国”:在自然正义与末世异象之间(节选) 应该指出的是,但丁关于政治生活自然理性基础的思索虽然更具托马斯主义色彩,但圣托马斯关心的,仍是人如何运用实践理性为哲学的生活做准备,政治——即人类共同体的善并不具有独立的地位。在托马斯的神学体系中,人的唯一目的便是指向信仰的灵性生活,尘世生活没有其独立的目的;但丁的世界帝国理念则将托马斯主义伦理学变成了一种现实政治期待,也第一次在基督教的视野里给予了“地上之城”存在的形而上学基础。如果说深受新柏拉图主义影响的奥古斯丁将“上帝之城”看成某种“理念”(ιδεα)、将“地上之城”和教会都看做这种“理念”相對良好或歪曲的投影,那么深受托马斯主义影响的但丁则把“上帝之城”、教会与“地上之城”看作处在不同等级上的实体(ουσια),虽然在存在体系上的等级不同,每一种不同的实体却都有各自的目的。因此,对但丁而言,作为不同“实体”的理想教会和理想的“地上之城”都可以是“上帝之城”在人间的准备。 诚如沃格林在《政治观念史稿》中所言,在中世纪末,但丁的世界帝国理念预兆着现代政治思想中“自然”的上升,而正是“自然”的持续上升导致了现代政治思想的诞生。但需要注意的是,相对于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卢梭等建立在人类欲望或情感基础上的现代“自然权利”学说,但丁所理解的自然正当仍是古典哲学中所讲的“理性”;但丁关于人类社会在单一权威统治下最为理想的观念,也恰恰与柏拉图《理想国》以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以君主制为理想政体的观念有所契合,在此意义上,正如福廷(Ernest Fortin)所言,但丁的“世界帝国”理念实为古典政治哲学的再现。但在另一方面,在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世界里,人类共同体的理想规模是以家庭和公民间的友谊为基础的城邦,城邦生活的基础是公民的分工劳作,但丁却借助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学说,以对基督的无差别的信仰取消了古典政治哲学中的分工论,同时以奥古斯丁“救赎历史”的总体视野将亚里士多德式的城邦扩大到了整个人类世界,因此,虽然但丁对于人类理性的理解是古典的,但他抽象的帝国理想却预示着现代“陌生人社会”的来临。
朱振宇 雅各的新娘与忒休斯的历险:《炼狱篇》中的爱情传说(摘录自结语部分) 在《炼狱篇》17与18歌中,诗人但丁借维吉尔之讲述了炼狱山的结构。按照维吉尔充满经院哲学色彩的解释理解炼狱山的神学地理,固然能够清楚把握与七宗罪相对的爱的秩序,但却会忽略隐藏在炼狱精神旅程背后的故事——那就是古代诗人和《圣经》讲述的爱情故事。在炼狱的旅程中,克里特的传说依然在朝圣者修正爱欲的过程中若隐若现:朝圣者的旅程就像忒休斯的历险,他来到牧歌般的世界,见到了与自己罪过有关的两个女性,但同时,他也是雅各,历尽辛苦,见到了自己的两位新娘,与此类似的,来自《圣经》的启示也渗入了精神之旅的每一步历程,这些启示作为幻象出现在朝圣者梦中,也作为真实的形象引导着他前行,在炼狱山度过的三个日夜中,朝圣者既是忒休斯、狄多和俄尔甫斯,也是雅各、亚伯……他一边感受着“旧时爱情的强大作用”(31.39),一边接受着来自天国的指正,在朝圣者的心中与身外,两种力量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角逐。 在《理想国》第七卷里,苏格拉底用洞穴的比喻讲述了灵魂从意见走向知识的过程,当洞穴中的人得以挣脱洞穴的羁绊,转身背向投影望向洞口的火光,由于对种种从未见过的景象难以名状、就难免认为阴影的世界更为真实,在走出洞穴的过程中,他也往往难以判断,阳光与影像的世界哪个更为真实。在《理想国》更大的语境中,洞穴中的世界就是诗人的世界,而诗人的想象属于灵魂中的意见(doxa),走向理念的世界意味着对诗人的审判。 《炼狱篇》的精神之旅也是朝圣者从谬误走向真理的转折点,在始于地狱的旅程中,受到启示的朝圣者并未直接转身开始向上的旅程,而是继续走向低处,从地狱最幽暗的地方翻转身体后走出,当朝圣者走出地狱,他发现地狱是一个洞穴(burella, 34.98),在《神曲》的世界里,古代诗人栖身的灵泊仍归属阴影的世界,而他们诗歌中的古代故事就像洞穴中的影像,炼狱的旅程是朝圣者走出洞穴、适应阳光下真实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古代诗人的故事就像困扰洞穴人的暗影,在朝圣者的睡梦中和记忆里游荡,来自天国的启示体会朝圣者理智的孱弱,也不断以影像的方式进入朝圣者的梦境,就这样,古老的爱情故事与《圣经》中的传说,组成了炼狱旅程中光影交错的世界。最终,来自向导(维吉尔、玛泰尔达、贝雅特丽齐)的修正帮助朝圣者驱走了虚幻的影像,直到光明的天国。在《天国篇》末尾,朝圣者看到,“全宇宙的一切都结集在一起,被爱装订成一卷”(33.86-7),这意味着,《神曲》中世界秩序的安排者,就是书写“上帝之书”的诗人——上帝,然而当我们意识到,创造了《神曲》中神圣的宇宙的是诗人但丁的时候,就不得不承认,这个模仿《圣经》写作的佛罗伦萨人是一位柏拉图式的诗人,而《神曲》就是他对古今诗人“最后的审判”。
人的诞生开始是无善无恶的,但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了生存而发展,进去,人受到教育,有着各种不同的认知,随着时间,环境因为人产生变化,同样环境影响着后人。 因为时代,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于事物的认知产生不同,受到的教育同样不同,可人性本身都是相同的,此有悲伤,痛苦,有快乐,喜悦,也有贪婪,嫉妒这些都属于情绪的一种,这些情绪的产生让人对人从心理的内在,到言语,行为上的外在,会产生善与恶,此为意力造成的结果。 但人不会以绝对的善或者恶来对于一个人的认为,因为人必然做过好事,或者坏事,此是一次的,可能是克制也可能是进行,故与好坏同理的是善恶决定人在某一刹那,时间,事情的所为,不作为恶的绝对,以及本身。 正义是集体上决定并命名的,个体不作为正义的本身,只能作为正义的执行者,执行的是集体的认可准则,所以人可以打着正义,道德的主旨作为人对于不遵守者,可以进行打击,批判,但人的权力是集体赋予的,此不以个人的标准,恩怨,导致对事物,人,在审判时高于集体的准则。 人在环境当中,此在家庭或者大环境当中,在都属于独立自我的成长,故接受于不同的教育,因为性格等多方面因素,让人各有不同,所以当对于人本身的原欲,自带的情绪上,有着各种不同的作为。 自并非是文化,可以进行学习,此是一种品德,需要人去压制通过内在的无限,去满足道德的有限,就是克制在心里,不否认人在任何话语,行为上,内心会产生波动,但要止步于内心,而不在外在上进行表达,或者理智的表达,所谓情商扭转局面,而非恶意性的采取错误的方式解决问题。 当暴力产生时,无论是否占据真理,都属于无理的一方,此在人争执上道理无用武之地,但不等同于在以争吵之上,没有审判讲理的地方。 地狱充满着各种无药可救,都是贪婪,造恶的人,当恶念付出行动,那么人就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当抵御不住诱惑,贪婪带来欲望的时刻,人为物质,或精神,以及人做出恶的冲动之举,等同于恶的行动,言语,都当受到惩罚,但惩罚有轻重之分,根据事情的不同,由集体统一的标准去决定,非个体决定。 当情绪带来的后果,可以原谅,或者说在付出代价后,可以进行改正,用来去弥补,压制内心的恶,发扬内心的善,根据永恒之真理,变化之属于现在的新道德作为标准,此方可从炼狱走向天国。 你所受的苦也许从我的记忆中抹去了你的形象,所以我似乎未曾看见过你,此知道所受的痛苦,但确未曾亲眼目睹,此苦为必然经历,存在过去,但未来的结果难以预料,可开始若是注定长久的痛苦,那么未来给人的记忆将挥之不去。 从天上看地下的高楼,会觉得很矮小,在地上看高楼会觉得很高大,但站在高楼前,看不见会觉得高到自己看不见楼层的顶端,而自己显得是如此的渺小,甚对高楼心存恐惧,可当进入高楼内,则会发现自己通过努力,可以站在高楼的最顶端,居高临下的俯视着。 很多看似平常的事,人,但实际距离自己都很遥远,显得稀松平常,让人生小觑之心,可当意识准备接触,内心的慌乱出卖自己认为的平常心,忽然觉得与之差距很大,同样为人,做事,但差距悬殊,甚心生惧怕之意,也有在尊敬之意,当自己开始做时,从头开始,万事开头难,可未来或许也会站在高楼上,让人心生敬仰,恐惧,作为追逐的高点,成为人努力奋斗的目标。 人出生就注定是在平地,还是高山上,但未来还是需要自己往上爬,在平地的人仰望着遥不可及的高度,需要从小山慢慢的往上爬,步子要稳,跌下去就要从头再来,即使一生的努力,也无法登上珠穆拉玛峰,但也会凭自己的努力,登上心满意足的高峰。 黑暗的到来,成为对人的阻挠,同时让前进的道路有了门槛,在面对未知的道路上,有的人能坚持,有毅力的前行,可有的人会知难而退,在认知不行的一刻,选择放弃,非所有人都可以做,而是只有通过前方考验,下定决心的人才可以,此成为一个筛选,虽然少了很多竞争的对手,但能站在现在位置的人,都很有竞争的实力。 作为人做出错误,在所难免,但要认清,意识到错误的存在,而非一错再错,集体上的全部正义的体现,不作为永恒的真理,但作为一个时代,环境,且不容侵犯的道德标准,道德是所有人都要去遵守的环境规则。
朱振宇 贝雅特丽齐:从《新生》到《神曲》(节选) 从《新生》到《神曲》,我们能发现一条通往贝雅特丽齐的精神之旅。《新生》这部“小书”(libello)记述的,是诗人的心灵在世俗之爱与救赎之爱之间徘徊的曲折历程,在这历程中,美丽的贝雅特丽齐沉默着,在某些时刻,诗人的心灵捕捉到了贝雅特丽齐形象中神圣的光辉,但心灵却仍承受着情欲的震荡,乃至援引古代诗人为自己辩护。在心爱的女郎仙逝之后,诗人在象征哲学的“温柔女子”的目光中寻找怜悯与安慰,伤感的对视就像诗人揽镜自照,镜中的影像无往而不是尘世之爱的自恋与局限。也正是因此,诗人才在《新生》的末尾许诺:以“一种更崇高的风格咏唱这位圣洁女郎”(42.1)——这便是对《神曲》主题的预言。在后面这部“天与地都参与其中的神圣诗篇”(《天国篇》25.1-2)里,《新生》中沉默的贝雅特丽齐用“神圣的俗语”介入了但丁陷入的迷途,她首先在古代诗人维吉尔的言辞之中、又在炼狱山顶的启示录般的异象中出现,她用神圣的俗语修正了《新生》中的爱情过错,也将古代诗人“旧日的火焰”转化为走向天国的动力,在“地上天国”中,她令但丁在忏悔中抬起头颅,和自己一起,成为朝圣途中的“观星者”,天国之旅中,她又以自己的眼睛和声音引导着他,让他看到了天国不可言喻的奥秘。 在贯穿《旧约》到《新约》的基督教传统中,由于“圣言”无所不在,“听”的行为具有不可撼动的启示意义;而“看”的意义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尤其是柏拉图的哲学:在《会饮篇》中,狄奥提玛引导年轻的苏格拉底走向爱欲攀升的历程,让灵魂之眼摆脱自我迷恋,越过一切有限的存在,去把捉最高的理念。《神曲》中的诗人但丁固然不是苏格拉底——他只是亚当有罪子孙中普通的一个,只是凭借恩典,在漫长精神旅途的“看”与“听”中将宇宙的奥秘揭示给了世界上的每个人,在这过程中,贝雅特丽齐成为了我们所有人的狄奥提玛。
朱振宇:但丁的火星天(节选) 但丁《神曲》中“天国”建构的思想来源:从卢克莱修的《物性论》到中世纪的占星术传统,火星与火星天一直具有相当丰富的寓意内涵。但丁一方面继承了以往火星象征纷争、恐怖的寓意,另一方面又吸收基督教资源进一步丰富火星天的意涵,如在《飨宴篇》中,但丁便由音乐学入手赋予火星天以热烈、对称与和谐的特质,这些特质为《神曲》所延续和拓展。《神曲》中火星天内涵包括“对称性-十字架-殉难”“和谐与共同体”“时间性-历史-预言”三个层面。 在《天国篇》中,但丁在火星天中遇到了自己的高祖卡恰圭达,他回顾了佛罗伦萨的历史并预言了但丁的遭遇。卡恰圭达的措辞将古典文本与基督教文本拼贴会合,使但丁兼具埃涅阿斯和保罗的双重身份,与《地狱篇》开头的“我不是埃涅阿斯,我不是保罗”形成对比,寓示但丁的地狱之行蕴含着化身基督而救赎世人的隐秘意涵。火星天在《神曲》中具有对称的核心地位,高祖卡恰圭达所展现的并不只是个人家庭或佛罗伦萨城市的堕落史,更蕴含着基督教视野中的人类历史,从中亦可见其对古典和中世纪天命观的反思。 在《埃涅阿斯纪》中,人的意志并非世界秩序的一部分,英雄的虔敬之德可以克服艰难,但命运仍旧难以把捉。但在但丁笔下,这种观念成为了地狱灵魂为罪恶开脱的借口。普罗提诺根据柏拉图《蒂迈欧》的原型-摹本双重宇宙架构阐述了自己的宇宙论与命运观,通过循环的宇宙论解决个体选择与整体和谐之间的矛盾,从而将自我意志纳入世界秩序之中,消解了古典的命运问题。波爱修斯《哲学的安慰》以基督教的线性历史观取代了循环的历史观念,视天意为神的理性本身,而天命则是天意在时间中的分配的展开,天命的苦难对德性修炼有其积极的意义。奥古斯丁则指出,人的自由意志本就在因果链条之中,与命运并不相悖。但丁一方面认同德性修炼的意义,另一方面又转向奥古斯丁传统,向高祖发出了寻求预言的疑问。《埃涅阿斯纪》中西比尔的预言“晦涩难明”,《神曲》中的预言却是“明确的话和贴切的言辞”,这寓示着人意与神意的顺畅通达,人的自由意志处于世界秩序之中,因此能够明确地把握天命。 高祖卡恰圭达最后借用法厄同和希波吕图斯的故事为但丁指明其作为诗人的使命。这两位驭手都因父亲的不当许诺而遭受毁灭,其共性在于他们对于未来的无知。驭手的技艺常常类比于诗歌的技艺,因此,法厄同和希波吕图斯便是但丁的另一个自我。通过隐文本的考察可以看出二者之间仍然存在差异,希波吕图斯事实上与但丁更为接近,这寓示着但丁作为基督教诗人的真正使命,即充分地依靠永恒的当下,通过解释为过去与将来赋予意义。总的说来,但丁的火星天的意义即在于实现了对古典天命观的一种基督教化的扭转。
朱振宇:《神曲·天国篇》第一歌中的变形记(节选) 在《〈创世记〉字疏》第12卷中,奥古斯丁通过对异象的分类探讨了保罗笔下第三层天的寓意。他将异象分成三类,第一类通过肉眼可见,其对象是世间万物,包括文字;第二类要通过灵看,这是想象力的领域,所看到的事物即使不在眼前,也可以想到其样子;第三类是通过理智的直观,所看的对象没有物体的形象,但却可以理解。按照这一分类,保罗看到的第三层天不是某种有形的符号,也不是物质实体的一个影像,而是真正的“天”,就像“公义、智慧和诸如此类的事物”。按照奥古斯丁在《三一论》中的解释,初人的心灵按其本性而安置,服从于上帝,居于它应控制的外物之上。但当意志发生扭转,心灵把由感官而来的外物吸收到记忆和想象中,爱就将自我与外物的影像胶着在一起,心灵沉迷于尘世事物,遗忘了上帝,这就是贪爱的产生。要想重新捕捉上帝的影像,就要修正扭曲的爱或意志,使之转向内心,将心灵之眼重新集中在人心灵中上帝的影像上,让爱重新转向对真理的追求——这就是皈依。 在《天国篇》第1歌中,但丁通过对异教诗歌的修正再现了这种意志的倒转,古老的爱情经过净化,融入了保罗神游第三重天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奥维德笔下那涌动的自然为但丁“神圣的诗歌”提供了丰沛的激情,但丁的贝雅特丽齐则用自由意志取代了毕达哥拉斯主义中作为世界本源的机械力,用神圣的正义取代了古代诗人眼中的机运。就像格劳科斯吃仙草发生变形一样,在《埃涅阿斯纪》中,地府的旅程和安奇赛斯的教导也让埃涅阿斯的心灵产生某种“变形”——虔敬的英雄在心里燃起追求荣耀的爱(famae venientis amore),他也因此被称为拉丁姆的征服者。在《天国篇》开篇,太阳升起的异象与贝雅特丽齐的形象在但丁心里唤起求真的渴望与诗学历险的雄心。于是,《地狱篇》开篇的沉船者再次扬帆起航,他仍然像维吉尔笔下而非奥维德笔下的埃涅阿斯,在“自由、正直、健全”(dritto e sano è tuo arbitrio)的爱的促动下去往“基督在其中是罗马人的那个罗马”(quella Roma onde Cristo è romano),在天国最后的乐土里“庆祝恺撒或诗人的胜利”(trïunfare o cesare o poeta)。这里既没有斯库拉也没有喀耳刻,爱情洗涤掉了奥维德式的妒忌与冷漠,阿波罗作为预言者的形象与诗神的形象合二为一,成为但丁旅程的向导。 “我所走的海路在我以前从未有人走过,弥涅尔瓦为我把惠风扇鼓,阿波罗为我掌舵,九位缪斯为我指出大小熊星……”(《天国篇》2.7-9)
博尔赫斯对但丁的神曲评价很高,认为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一本书”。《神曲》通过但丁“神秘的旅程”,完整溶合展现了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宗教,文化艺术,伦理道德,社会生活。这是欧洲人的精神世界,是他们的另一个生活世界。 这个世界,既神秘,更“真实”。所谓神秘者有二:作者和《神曲》。作者但丁的神秘在于自身传奇的人生,《神曲》的神秘在于他所描述的那个“世界”。所谓“真实”者也有二:但丁炽烈的情感,欧洲中世纪时代人们生活中强烈的宗教精神。但丁的炽烈情感系于贝雅特丽齐和维吉尔,而人们强烈的宗教精神则集中于地狱中的灵魂们,代表则是面对邪恶保持中立的人,他们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邪恶时没有立场的沉默者,看客,他们生活在地狱外围最痛苦的区域。 一部《神曲》,也是但丁对真,善,美理念的完美诠释。美的对象是诗人维吉尔,艺术之美,正是人类生活之美的集中体现。善的对象是上帝,宗教之善,集中于社会中的道德伦理,并以此激扬义人。真的对象与其说是上帝,不如说是但丁自身,人性的至真精神,不懈追求真理正义。所谓上帝,不过是至真追求者们聊以求真的桥梁,工具。而把真,善,美三者集于一体的,正是但丁对贝雅特丽齐久远,深刻,永恒的爱的精神。《神曲》中的贝雅特丽齐,已经不仅仅是但丁最初爱恋的那一个花样年华的女子,更是承载了但丁对于人类文明中至真,至善,至美理念的爱之象征。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博尔赫斯如此推崇《神曲》的原因,并且奉之为“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一本书”。但丁“神秘的旅程”,有美(维吉尔)的陪伴,善(神)的引领,真(但丁)的追求。而这一旅程,始终有着贝雅特丽齐的身影。对但丁而言,贝雅特丽齐本人,就是那最高的理念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爱之本体。 2024-2-11
朱振宇 《神曲》中的维吉尔:一种不完满的爱 (节选) 综上所述,如果说《地狱篇》再现的是各种堕落的爱,《炼狱篇》再现的就是对爱欲的纠正,因此可以推知,《神曲》再现的乃是完整的爱的秩序。在这样再现爱的诗篇中,维吉尔在朝圣者遇到象征意志三种罪的野兽时现身,又在象征圣爱的贝雅特丽齐降临时离去,这足以证明,但丁笔下的维吉尔首先代表一种关于爱的态度。 《神曲》中的维吉尔的精神与《埃涅阿斯纪》是一致的,那就是以节制的态度对待凡人的欲望,以盲目的虔敬对待神圣世界的秘密。这样的态度能够对人类的意志之恶进行有力的节制,但却既无法发现恶的来源,也无法识别更高的爱。在《神曲》中,维吉尔是一个被动的角色,他只是因为受到了贝雅特丽齐的嘱托才得以暂时离开灵泊,他忠诚地执行着向导的使命,却只能倚仗贝雅特丽齐之名才能推动朝圣者前行,最后在天国的大门前被迫离去。他在漫长的旅程中再现给我们的,只是那种没有自由的“虔敬”,天国的命令对他来说就像《埃涅阿斯纪》中的命运,面对强大的天命,他没有被给予选择的余地。 在基督学意义上,维吉尔在从地狱到天国的漫长旅行中所体现出来的那些缺陷,已经隐含在《地狱篇》第四歌中他对灵泊居民之罪的解释里:“他们并没有犯罪;如果他们是有功德的,那也不够,因为他们没有领受洗礼,而洗礼是你所信奉的宗教之门;如果他们是生在基督教以前的,他们未曾以应该采取的方式崇拜上帝:我自己就在这种人之列。由于这两种缺陷,并非由于其它罪过,我们就不能得救,我们所受的惩罚只是在向往中生活而没有希望。”(《地》:4.34-45) 在这段陈述里,维吉尔所说自己的两个过失无非是:第一,不认原罪;第二,不认主。在基督教的语境中,这两种过失都与爱密切相关,因为所谓的“原罪”是爱/自由意志的堕落,而所谓的主是最高的爱。因而以维吉尔为代表的“灵泊”之罪,首先是一种“爱的蒙昧”。 在某种意义上,但丁笔下的维吉尔对待人欲的节制和对待天命的虔诚也可以被称做“理性”,但在但丁的托马斯主义伦理体系衬托下,这种没有自由抉择的“理性”最多只是一种低层次的理性。维吉尔的精神有着克绝人欲的虔敬,却无法靠更为完满的爱来坦然克服人生苦难,达到随心所欲的自由。他象征着严厉的道德律令,而不是爱欲饱满的快乐的知识——那才是为但丁所追寻的贝雅特丽齐所象征的精神。
朱振宇:但丁赋予自然宇宙神学含义(节选) 但丁笔下的天国是按照托勒密的天文体系创造的,它由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和原动天组成。托勒密体系集天文学与占星术为一体,其中的每一重行星天都具有占星学上的象征意义:由于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幻,月球天象征着语法等人间学问的易变和流逝;水星天象征着人类的理智与雄辩;金星天象征着爱情;因炽热而显现为红色的火星天象征着战争和死亡;温度最低的土星象征着压抑和灾难;而温度介于两者之间、呈现出令人愉悦白色的木星天代表幸运…… 但正如凯(Richard kay)在《但丁的基督教占星术》中所说的,但丁继承奥古斯丁的传统,想通过《天国篇》表现上帝对人的种种精神恩宠,因而每一重天都是善的意志的再现,而托勒密体系中,行星的寓意则善恶并存,而且,即使占星术象征的美德也可能只是世俗意义上的善。为了解决占星术与基督教义的冲突,但丁在《天国篇》中对托勒密体系进行了修正,使每一种行星的特性都与某种神圣的美德相配:月球天中显现的灵魂是一些信仰不够坚定者,其心灵曾像残缺的月亮般失去饱满的信仰;水星天里现身的查士丁尼的灵魂固然表现出饶舌与雄辩,但其告诫却未显示罗马帝国荣耀背后的神意;金星天里显现的是多情灵魂,其世俗爱欲最终让位于基督教嘉许的仁爱;火星与土星在托勒密占星术中象征着不祥,但在但丁笔下,火星天里显现的战死者都是为圣战付出生命的英灵,而土星天象征的压抑与苦难则被置换成了隐修者的避世绝俗与苦修;对于占星术中介于火星天、土星天之间,象征吉祥快乐的木星天,但丁则为其赋予了政治神学寓意:木星具有的“中庸”特性正是政治统治的关键,因而木星天中显现的都是曾给人类世界带来幸福的基督教君主。按照但丁的解释,代表人类理智成果的恒星天赐予每个人不同的天赋,但上帝的恩典之光从原动天一般无二地投射到世界,造就了彼此不同,但同样拥有得救希望的人类。
时至今日,我反复阅读《神曲》的地狱篇、炼狱篇已经有四次了。 为什么不看《天堂篇》?因为我并不信仰基督教,而且也不太欣赏贝雅特丽奇的存在。我知道她是作者心目中美与神恩的化身,是“永恒的女性引导人类向上”(语出《浮士德》),但我很不喜欢。 我更欣赏作者对维吉尔的塑造,这个理性的化身作为一位长者,一位导师,以超脱的眼光和冷静的态度带我们领略亡者的世界。我对他既敬且爱,因此我非常喜欢阅读有他存在的篇章。 说到对作品本身的感受,“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不知道在信仰基督教的人眼中,这本书给人什么样的感觉,我在此仅与大家分享我这个坚决不信任何宗教的人的看法: 《神曲》之所以伟大,之所以历久弥新,常看常新,在我个人看来,是贯彻始终的人文主义精神。 首先,它是以人为本的百科全书。一个人如果能对《神曲》里出现过名字的人物,他们的生平,和他们所处的年代大致有个了解,那他对欧洲历史的了解,也就远超常人了(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初衷和目标,现在达到了一点,还有待继续继续继续钻研学习)。 除开这个功能,回到作品本身。在不信神的人眼中,地狱是怎样的呢?我想,它就像我们如今的生活:有大多数人都陷在日复一日的苦痛中,有人已经认命(认为是神施加给自己的惩罚),有人怨天尤人,有人罪有应得。 但仍有一些人,他们本身“无罪”(指以现代的观念来看他们根本无罪,如信奉异端),而且在困境和逆境中,仍然抱着坚定的信念,为着自己热爱的事业(比如火坟里的法利那塔,火雨里的勃鲁内托)在世上如何推行而挂怀。这些星星点点燃起的“人”的火焰,正是绝境中照亮道路的“燃烧的头颅”,是可珍重的一腔碧血,是斩阎罗的十万旌旗。回到现实,则是面对命运的不公,依旧不放弃,不认命的精神。 这是人的力量,是跨越700年,跨越欧亚大陆,仍能感动我的力量。
八百年神曲流传至今 前前后后读四个月时间,因为《达芬奇传》提到《神曲》,回想起读书时代但丁的名字反复出现,遂兴趣激起打开《神曲》。 神曲是一部“宗教科幻”著作,阅读的体验类似《三体》。七百多年前的但丁拥有深厚的宗教信仰、历史知识和想象力,前两者在很多文艺复兴巨匠身上看到,而但丁的想象力实在让人折服,特别是在身后的文学素养下的想象力,让我也似乎游走于地狱、炼狱与天国。当我捧起这本巨著时以为就翻翻感受下即可,没想到进入神曲便不可自拔,除了天国篇有点磕磕碰碰,前面两部一气呵成。 读神曲的时期正是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当时湖北和武汉生灵涂炭,看到了很多求助报道而无力支援。此时读到地狱篇和炼狱篇中那煎熬身体心灵的场景,更加感同身受。而现在疫情得到控制,度过了“炼狱”,即将进入“天国”。 神曲是由一个故事开启,但丁以第一人称记述自己35岁时(人生的中途)误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征罪恶),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三只猛兽拦住去路,一只豹(象征欺骗或恶意),一只狮子(象征野心),一只母狼(象征贪婪),有一种说法是说它们分别象征佛罗伦萨当时的情况、法国国王和罗马教皇。他在呼救时出现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灵魂,对他说:“你不能战胜这三只野兽,我指示你另一条路径。”维吉尔带着但丁走过了地狱,炼狱。最后由但丁暗恋的情人贝缇丽彩·波尔蒂纳陪他前去天堂。 地狱是九层的漏斗,从林勃开始,纵欲、暴食、贪婪、愤怒、异端、施暴、欺诈、背叛,随着罪恶加深进入更深的地狱,受到永世的惩罚。第一审判官米诺斯在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林勃和纵欲),对每个下到地狱的灵魂进行审判,发配到不同的地狱。但丁对每一层地狱生动的描写,超过了我对惩罚和痛苦想象的极限,让读者不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些罪恶,是否会下地狱。值得一提的是林勃层,他们并没有什么罪恶,甚至很多是先哲们,只是因为出身在耶稣降临之前,人类没有被拯救,他们也只能在地狱“叹息”。而地狱最底层,则是大魔王撒旦无休止的撕扯灵魂,但丁描绘的大魔王撒旦的形象也成为了今天各类游戏通关的大Boss关卡形象。 炼狱是一座“环山公路”,从下而上攀升,一共7+2层,炼狱也是备受惩罚折磨,但这种折磨不是永恒的,通过修炼是有机会解除惩罚升入天国,炼狱充满了希望,万物之中希望最美,拥有希望的灵魂在折磨中内心充满力量。炼狱也将灵魂按7大罪恶(七宗罪)分配至不同的层级经受折磨净化心灵,这些灵魂和地狱的灵魂不同的是,罪过相对较轻,同时在生前、死亡前开始忏悔。炼狱的七宗罪(7P)分别是“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暴食、色欲”。每一层炼狱的惩罚都是和罪过相关,比如傲慢的炼狱是无法抬头,嫉妒的惩罚是眼睛被缝了起来... 炼狱里不断有天使歌颂赞歌,帮助这些灵魂经受炼狱、洗涤心灵、升入天国。炼狱的最顶层是伊甸园,曾经亚当夏娃触犯原罪的地方。伊甸园有两条河水,左右经过炼狱考验进入伊甸园的灵魂都要喝,一条河水是忘却过去犯过的罪过,一条河水是加强内心善的记忆,但丁形容这个河水的味道无与伦比。但丁的隐喻人生如同炼狱,通过不断修炼自己、改正错误、保持善意和信仰,则会得到美好的结果。 天国篇是三部里面最晦涩难读的一部,但丁的想象力、抽象能力达到了极致。天国篇但丁构建了天堂的世界观,构建了上帝的形象,构建了天使,构建了圣母玛利亚,构建了九重天。通过游历九重天但丁将基督教的各种故事展现。由于译者田德望先生年老精力有限,天国篇有一半由其助手吴完成,整体内容注释有所下降,连贯性有点下降。这里也为田德望先生十年翻译的心血致敬! 神曲是但丁被驱逐佛罗伦萨,身处他乡时的著作,但丁在神曲里将佛罗伦萨的情况不断展示,对驱逐他的势力进行了地狱归类,对他欣赏的王朝进行了天国归类,这样一部著作既浓缩了基督教的经典,也展示了眼前的时代烦乱和但丁对未来的憧憬。同样的,佛罗伦萨另一位天才达芬奇也是在家乡不被认可,身处异地米兰、罗马甚至法国时创造了科学和艺术的最经典著作。古往今来,逆境、痛苦、乡愁、政敌鞭笞人的勇气、力量和创造力,牺牲了一生的短暂美好,成就历经百年千年的经典。 神曲告一段落,我们继续回到现实“打怪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