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钟为谁而鸣(译文名著精选)

海明威
《丧钟为谁而鸣(译文名著精选)》主要内容简介: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丧钟为谁而鸣》是他的主要作品之一。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志愿参加西班牙政府军,在敌后搞爆破活动。为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地方游击队联系,完成炸桥任务。在纷飞的战火中,他与被敌人糟蹋过的小姑娘玛丽亚堕入爱河,藉此抹平了玛丽亚心灵的创伤。在三天的时间里,罗伯特历经爱情与职责的冲突和生与死的考验,人性不断升华。在炸桥的撤退途中,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自己却被炮弹炸断了大腿,独自留
Anthony

这是一部以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1939年4月)为背景的,以一位反法西斯,支持共和国的美国青年志愿者罗伯特·乔丹在敌后三天的炸桥活动为主题的长篇小说。 共和国军计划向法西斯军队发动进攻。为了阻止敌军的增援,共和国军决定派罗伯特·乔丹深入敌后,争取得到当地游击队的帮助,在共和军发动进攻的时候,炸毁一座公路铁桥,这是法西斯军增援部队的必经之路。 需要强调的是,戈尔兹将军的命令很明确,就是在进攻发起时炸桥。除了炸桥的任务,并没有其它使命,诸如收集情报等。戈尔兹将军特别强调炸桥时间:炸早炸晚都不行,只能在进攻发起的时候炸。进攻将在三天后发动,但具体时间以共和国军飞机开始轰炸敌军的时刻为准。很明显这是一个变数,这就为完成任务增加了困难。 三天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安塞尔莫老人熟悉每一支该地区的反法西斯游击队,但他却带罗伯特·乔丹找到了巴勃罗游击队,而巴勃罗恰恰就是一个意志消沉,明哲保身的人,他坚决反对炸桥。在书中,作者没有说明安塞尔莫为什么不找别人,譬如聋子一班人,而一定要找巴勃罗的原因。从书中人物对话和情节的发展可以看出,安塞尔莫、比拉尔,以及其他游击队员早就对巴勃罗非常不满了,由于他丧失了革命性。从作者给出的有关一系列线索,我认为,同其他游击队首领相比,巴勃罗战斗经验非常丰富,机智狡猾,而且非常善于保护自己。如果能争取巴勃罗一起执行炸桥任务,不但可以顺利完成任务,而且在巴勃罗的指挥下,可以从容逃离。这是最重要的原因。另外,巴勃罗营地距铁桥比较近,执行任务比较方便。这也应该是一个原因。 聋子是附近另一支游击队的负责人,他和他的几名队员都是坚定的反法西斯者。他们很乐意配合罗伯特·乔丹执行炸桥任务。但在准备执行任务所必须的马匹的时候,由于下雪,他们被法西斯部队追踪,以致全军覆灭。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在写这段文字时候的带着悲愤和遗憾和敬重的感情而写的,非常动人。同时我们也再一次感觉到,安塞尔莫把巴勃罗和比拉尔做为罗伯特·乔丹的主要配合者的英明。 尽管比拉尔等游击队员极力劝说巴勃罗一起行动,但巴勃罗还是乘人不备破坏了爆破器材,逃跑了。以前他用各种残酷的手段杀过好多真真假假的法西斯分子,现在,他也怕被别人杀了。在本作品中,每一个人物作者都是用心塑造的,但我认为最成功的形象还是巴勃罗和比拉尔。 “罗伯特·乔丹望着这人满是胡子茬的大脸。这脸差不多是圆的,脑袋也是圆的,长得贴近双肩。两眼小小的,相距极宽,双耳小小的,紧贴脑袋。他身体粗壮,身高五英尺十英寸左右,手大脚大。他鼻子裂过,嘴角一边被刀砍过,那道横过上唇和下颌的刀疤在满脸的胡子中露出来。” 朋友们看到这个形象,会有什么感觉? 再看看比拉尔:”是个五十岁左右的女人,个子跟巴勃罗差不多大,肩膀宽得和身高差不多,穿着农民穿的黑色裙子和背心,厚实的腿上套着厚实的羊毛护套,脚穿黑色绳底鞋,褐色的脸像尊花岗石纪念像的原型。她有一双巨大但好看的手,稠密的黑鬈发在颈后挽了个发髻”。 看到这个形象,诸位又有什么感觉? 巴勃罗不但走了,还破坏了爆破器材。读到这里,愤怒之余,还有一点庆幸的感觉。如果罗伯特不能炸桥了,他便基本没有第二天就战死的可能,他就可以和玛利亚远走高飞……。 没有引爆器材,没有聋子等的配合,没有巴勃罗的帮助,怎么办?罗伯特幻想过以后与玛利亚在一起的情景,在西班牙的马德里,在美国的……。他真不想死了。但军令必须执行,没有借口好找,他想到了用手榴弹引爆。尽管危险,但别无他法。 此时,作者又把笔墨放在巴勃罗的身上。巴勃罗回来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巴勃罗还是决定参与炸桥,并带回五位友邻游击队的坚定的反法西斯队员,协助炸桥任务的完成,并宣称他已经准备好了撤退需要的马匹。 从作者的文字,我认为,从巴勃罗回来同意参加炸桥一直到最后,他对巴勃罗所做的一切尽管没有大加歌颂,但也都持欣赏态度。欣赏他的男人味,欣赏他的机智勇敢,还欣赏他的……。 在时时刻刻期盼给戈尔兹将军送情报的吉普赛人迟迟未归的情况下,他们听到了飞机轰炸空无一人的敌军阵地的炸弹爆炸声,罗伯特只好对铁桥实行爆破。在撤退的时候,他身负重伤,选择留下断后,在敌人追近的时候,他开了枪……。 我觉得那飞机炸弹的爆炸声,就丧钟敲响啊钟声。为谁敲的?不要去问。 罗伯特·乔丹和玛利亚的三天不到的爱情,是本书的另一条线,对罗伯特的形象塑造至关重要。在见到玛利亚之前,他想的很简单,就是在规定时间完成任务,至于生与死,他听天由命,不想很多。 但见到被法西斯迫害过的少女玛利亚,并由比拉尔从中牵线,他与玛利亚的感情急剧升温。之后,他想到了他们的以后,他由狂热变得冷静了,他想到了死,他不想死了。 请注意,戈尔兹给罗伯特的命令就是发动进攻后炸桥,并没有收集情报的责任和送情报的责任。现在他却要求安塞尔莫去公路边收集情况,为什么?是他的责任心驱使,还是在潜意识里不想去拼命,因为他有了玛利亚,他不想冒险去死?我觉得,在潜意识里,他希望他得到的情报能够使共和军的进攻计划得以取消。 他的确获得了足以使进攻取消的情报,而且及时让吉普赛人送出去,但因那些人为的,令人非常悲愤的原因,等情报到达戈尔兹将军那里,进攻已经是弦上的箭,不能不发了,尽管知道这是一次注定失败的进攻。 此时的罗伯特深深知道,进攻一定失败,铁桥炸与不炸,已经对军事行动没有影响,但他没有接到取消进攻的命令,却看到了进攻已经开始的信号。他知道,即便死,任务也一定要完成。他的形象瞬间高大完美无比。 “你现在要为我们俩走,”他说。“你不能自私,兔子。你现在必须尽到自己的责任。”这是罗伯特·乔丹负伤后决意留下断后,对玛利亚说的话。 诸位觉得罗伯特·乔丹在敌后这生命里最后的三天活得够充实的吧?如果感觉不到什么,,还请阅读原著,不会令你失望。

毛毛爱乐理

海明威的作品跟他的一生经历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一战中当过救护车司机的他以此作为背景写出了《永别了,武器》。他在古巴的居住产出了《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的背景就是西班牙内战,作者也在西班牙当过记者。 前不久我看了他的《太阳照样升起》和《有钱人与没钱人》,并没有什么感觉,因为里面的喝酒抽烟男性形象不适合我的类型。虽然本书里的男性人物也是这种强男形象,但里面的深层道理却深深打动了我。总之,这部小说是海明威最长的小说,也是他写得最好的小说。很久以前读过《老人与海》,已经不记得文笔怎样,反正这本书是我最近读过的最好的之一。我也明白为什么海明威获了诺贝尔奖,他完全值得! 故事完美的遵守了亚里士多德对任何故事设定的理想规则:情节时长三天左右(这本书虽然有很多回忆,但实际时长三四天),要在同一个地点(西班牙塞哥维亚市附近的山区)。讲述了一个美国外援,罗伯特·乔丹,帮助西班牙红方炸一座桥与一个山区团伙的经历:他在那里爱上了一个西班牙女孩(《永别了,武器》里的男主也爱上了一个女护士),跟那些人建立了友谊的关系,可是却跟首领巴布洛有点过不去。书里掺杂着乔丹对战争,死亡,人性等等的思考。 这本书的另一个绝妙的地方就是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它,我列出以下三个:政治历史学,女性主义和语言学。 政治历史学:西班牙内战怎样影响了那时候人们的价值观?他们的所作所为?从西班牙内战中能否看出西方各大国家的政治格局呢?我觉得内战让人变得野蛮,失去了人性。那些认为杀人不人道的人非常痛苦,内心也非常纠结:他们要杀敌人,但对方是自己的敌人吗?他们更亲近与跟他们有同样政治观但文化背景不同的外援还是跟他们社会级别,政治观点不同但文化一致的同胞? 女性主义:海明威自己和在书中塑造了猛男的形象,可是在本书他却对女性表达出了尊敬。我们可以从巴布洛的妻子比拉尔身上看到这点:她勇敢坚强,一心帮助团伙里的男人策划袭击,而且她比较明智,不像她丈夫那样激情办事。乔丹的女友马丽亚也有着坚强的一面:她坚信团伙会打胜仗,也愿意陪着男同志们吃苦耐劳。可是她在乔丹面前却显得很弱小,他的什么条件都答应。最后还是鼓起勇气放弃了她心爱的乔丹,那是的他已经重伤。 语言学:书里面有许多西班牙语的段落,特别是脏话,可惜翻译没有标注。书里的西班牙人是山里人,教育程度不高,可是说话非常的优雅,连骂人都能这样,让我不禁感叹:最美的语言在民间啊!原文里也有很多对话用了莎士比亚时代英语的说法。我认为如果翻译能够给译文那么一点古文色彩,那就非常有效的诠释了作者想要表达的语言风格。我相信中文那么丰富的语言不可能做不到这一点。 在一场战争中,没有胜利者,不管你的军事头衔有多高,不管你最后有没有胜利,不管你的经济损失大不大,你都是战争的受害者。因为在战争中人们失去了最重要的价值:人性,友谊,幸福和道德。所以,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所有的人而鸣!

空山⛰️

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 每个人都是欧洲大陆的一小块,那本土的一部 分; 如果一块泥巴被海浪冲掉,欧洲就小了一点,如果一座海岬,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 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损,因为我与人类难 解难分; 所以千万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你而鸣

INTP-A

除了《老人与海》,很多人都评价海明威的两部大长篇《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没什么意思。 是的,如果单从故事来看是没什么意思。 《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的故事可谓是非常相似且平淡:一个年轻士兵,因为战争,结识了一个善良温柔的女性。他们相亲相爱,无话不谈。在爱情的呵护下,年轻士兵愈加厌烦战争。他不想打仗,不想杀死敌人,脑子里想的都是,和自己心爱的人,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吃美食,喝美酒,虚度时光。 更不用提《丧钟为谁而鸣》里主人公亨利大量的内心独白。看起来枯燥、乏味、惹人厌倦。 但是为什么《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被称为经典文学呢?

花儿

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大约三十三万字,是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创作的长篇小说。很难想象,从主人公罗伯特乔丹接到炸桥任务到完成任务这短短的三天时间里,能容纳三十多万字的描述。小说里有大段的内心独白,但并不影响我们阅读的兴趣,我们正是从这些独白里,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他们平凡普通又义气相投,他们坚定勇敢但又在面对战争时无一例外的害怕,他们杀人但又痛心杀人,乔丹和聋子以及安塞尔莫无非都是硬汉形象,有信仰也有底线,巴勃罗典型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也参加了战斗,同时我们会发现一群人在为共和国卖命时,还有一群人在相互倾轧,在争夺私利,因为他们的愚蠢自私而使有信仰的人,做出了无意义的牺牲。所以在阅读时,我总感觉自己的人格是分裂的,时而在想这群人卖命炸桥很不值得,因为他们的将军现在都胖了,因为他们的情报无法及时送到上级的手里,因为这一次行动本可以取消,因为队伍里的那些狂妄而又愚蠢的人让你气馁;时而又被比拉尔,乔丹,安塞尔莫,聋子的义无反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所感染,她们的信仰是纯洁的、高尚的,乔丹到最后一刻并没有抱怨情报不能及时送达,命令不能随机应变,他死到临头还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比如电信事业的发展将服务于战斗;同时乔丹和玛丽亚三天的荡气回肠的爱情,也为作品增添了温情脉脉的色彩。当然,我想作者在创作时,内心也是撕裂的,他感受到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必须要联合起来才能打败敌人,同时又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告诉我们战争真是一个臭婊子,战争中杀掉的很多人并不是真正想要或者应该杀掉的人,大家只是普通人,家里上有父母,下有妻小,只不过走入了不同的阵营……人的命运裹挟在时代的洪流里,身不由己,迫不得已,没有选择!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硬汉精神,反战主义思想,在这部作品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个人浅见)

77🌻

这是海明威最长的一部小说了,小时候读过,没有完全懂,再次重读才多少明白一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海明威引用了诗人约翰·多恩《丧钟为谁而鸣》的诗句作为开篇: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份。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欧洲就减少。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这本书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讲述的是一个这样的故事: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搅进了西班牙1936—1939年的反法西斯内战,志愿参加西班牙政府军,为了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地方游击队要完成炸桥任务。 另一条线是在纷飞的战火中,他和比拉尔收留的被敌人糟蹋过的小姑娘玛丽娅坠入爱河。在这三天中,罗伯特历经爱情与职责的冲突和生与死的考验,人性不断升华。 在炸完桥撤退的时候,自己却被敌人打伤了大腿,独自留下阻击敌人,重伤的他已无生还可能,但海明威没有直接把他写死,也许还有无限可能。 这本书中罗伯特与玛利娅有大段亲腻的甜言蜜语,最后也不像《永别了,武器》亨利与凯瑟琳并没有最后告别。而这里罗伯特与爱的人最后深情告别那一幕,令人叹息和落泪。 不幸的是,这部小说并没有改写历史,该来的灾难还是会来,人类不仅没有在世界的保守与革命路线争斗上刹住车,更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全面战争,即二战。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战争带给人们的是苦难和灾害,最大受害者永远都是普通的平民。 这是一本深层次探讨人类信仰冲突、反战争争取自由解放、探寻人性、伦理难题的伟大作品。小说中罗伯特人物描写是丰满的,其他人物也各有特色,虽然有大量的独白和心理描写,但这种絮絮叨叨一点也不觉得讨厌,更给读者带来思考的想象力和无限启发。

沙树

随机看过几部海明威的作品,虽然喜欢但都没为之写过小作文。最终促成我看这本小说的是赛博朋克2077:搭档杰克在一次行动中去世,走入杰克的车库,就能看到桌面上的《丧钟为谁而鸣》是他最喜爱的小说。杰克所追求的是为自己扬名立万,被夜之城铭记;而海明威笔下的罗伯特则更类似于一个全然的理想主义者,他作为美国人,带着对西班牙受苦受难的同胞的博爱,追求着共产主义的社会,为此甚至不害怕献出生命。 我看到有评论批判海明威对政治、历史和战争理解不足,我对西班牙内战知之甚少,也没有见地,但我想,作为一部小说,无论是从人物的塑造还是情节的设计,这本书无疑是极为成功的: (剧透警告) 海明威不愧擅长塑造硬汉,他笔下的罗伯特坚定,善良,机敏,汇集种种美好的品质,很难想象会有读者不喜欢他。而与之相对的,则是贯穿始终的沉重宿命感——作者在开头就用各种暗示明示告诉读者罗伯特的命运,越接近结尾,这种宿命感就越沉重,几乎让我不敢看下去。另一边,情节又愈发紧凑,让人忍不住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剧情迎来高潮时,一边是困难重重的送信路,一边是让人屏住呼吸的炸桥。罗伯特居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时,我的心情和他一样,有种不可置信、惊喜又隐隐恐惧的感觉。而最终当坦克在空中放出烟花,灰马倒下,告别,众人撤离后,我曾一度以为罗伯特会选择自尽,抑或是故事罗伯特在凝望着这山谷、天空与这座寄托着他生命的小桥中戛然而止。而海明威却不满足于此,罗伯特鄙夷自尽的软弱,也不满足于就此陷入沉睡,他在生命的最后仍在为理想而奋斗——他握着枪等待着,“感觉到自己的心脏抵在树林里的松针地上怦怦地跳着”,如此鲜活而动人的结尾!海明威不愧是文学大师!! 有很多评论说,海明威在中间插入大段关于罗伯特对共产主义、运动、战争的理解和思考,有碍阅读体验,撕裂了故事情节。我猜测海明威企图说明,究竟是什么造就了罗伯特的坚定理想。但我个人也觉得,也许因为海明威本人不是共产主义者,这里的描写不太成功,读者的共鸣也不强,可能我思想觉悟不够吧。 显而易见,本书的主题是反战,但最让我感动的却是罗伯特这短短三天三夜的人生。从文中的暗示看,作战大概率失败了,罗伯特也必将离世,虽然他英勇的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任务,但他的献身有意义吗?从历史的角度,共和国最终也没有成为前线战士心中期待的模样,他们的追求有意义吗?每一个夜晚,罗伯特都在反复的忧虑和质疑,但每一次理想和爱情都会让他重新坚定:唯有现在,现在,现在。为追求做实在的事,不一味的质疑与抱怨;爱具体的人,不空泛的期待或定义。 这本书的原名叫To whom the bell tolls. bell,钟,中文译本被译为“丧钟”,丧钟为战争伤害的每一个人而鸣响。但是在我看来,也可以理解为赞美的钟声:为每一个坚持理想并为之奋斗的人而鸣响,为每一个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人而鸣响,也为每一段或漫长或短暂、但熠熠生辉的生命而鸣响。

灰度男人

《丧钟为谁而鸣》【美】海明威 著 程中瑞 译 来自美国蒙大拿州米苏拉的大学西班牙语讲师罗伯特·乔丹请假随国际纵队加入到西班牙政府军对反法西斯叛军的战斗中,在一次被派往执行炸毁一座桥的任务中,与山中游击队一起实施了炸桥,期间认识并爱上了游击队员从叛军手中获救的、被蹂躏女子玛丽亚,在完成炸桥任务后遭到敌军坦克炮击伤,其他人全部撤走,留下他孤零零一人面对敌人…… 书中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有些啰哩啰嗦(也许这是因为作者安排的故事只发生在三天之内,如果不大量插入内心活动的描写,就没多少可这写的内容了)。另外对结局的提前暗示有时候过于明显,如对主人公的死从比拉尔看手相等多处、多次做了暗示。(纯属个人看法)

Leanne

每个人都是欧洲大陆的一小块,那本土的一部分; 如果一块泥巴被海浪冲掉,欧洲就小了一点,如果一座海岬,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 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损,因为我与人类难解难分; 所以千万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你而鸣。 约翰 堂恩 开篇浓缩了整篇的主题,带着这么一个整体印象,阅读体验里的各种“不搭”能回笼到一个大框架下。 海明威,以冰山理论震名的作家。这座露脸的山尖尖,我只窥得一二。 所有人物的动作,自带个性,也自带境遇中的情绪。简简单单的举手投足,他们的内心世界已了然于屏。如乔丹与玛丽亚首次照面后,“她走了,他的声调又正常了”,又如他与巴勃罗首次招呼时,“笑了笑。他不喜欢这人的外表,内心毫无笑意”。 内心独白,也是行文里的一大特色。其中大段大段的内心戏里,用“我”与“你”两个人称,“我”代表着顺势的想法,而“你”代表着矛盾里的另一个自我。一个理性,另一个感性。两个自我对峙是如此频繁、如此持久、如此激烈。他的纠结始终围绕着人性的复杂展开。在生与死、爱情与职责、个人幸福与人类命运等时有冲突的问题面前,他成了一个形象丰满的主人公,真实、鲜活。 此外,景物描写也细致入微,借景烘托氛围、呈现人物的内心。比如炸桥的那个黎明,晨曦里的山景与潜在的危险成了强烈的反差,实写了战时事事难料,也虚写了作为执行者的乔丹,对敌方官兵瞬间命运失控的不忍。 任何军事对立中,没有一个人能置身其外。不同阵营、同一阵营、军官、普通民兵、战时的恋人等等,各有牵连。突然心软,也许伤害的正是自己阵营的人。见死不救,也许是大局为重的无奈之举。一个始终护着“我们”利益的人,所作所为也许正是整盘棋里的败子。临时差事里偶遇的好心人,也许成了那个引导大家走向终结道路的人。 凡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也一定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而除此以外再不会发生别的事了;这就是一切,是永恒;这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会发生的一切。丧钟一旦响起,谁又能捂得住自己的耳朵,不闻不问呢。

呆呆圆

剧透警告⚠️ 看到结尾的时候感觉我的一部分灵魂跟罗伯特一起死掉了…… 正如杜瓦尔说的,因为迟到的情报,这一切都变得像是一场谋杀,而罗伯特就是那个以身殉道的勇士。即使从最开始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会死(被译本序剧透了个彻底)(但是实际上就算不被剧透,还是能从字里行间嗅到那股“死亡的味道”),但在最后看到他坦然赴死时,还是伤心得几欲落泪(主要是在外面真的不好意思放开了哭)。 我原以为会是轰轰烈烈的牺牲,却没想到结尾却异常的平静。罗伯特靠在那棵树下,等待着敌方军官,平静得就像冬日午后靠在窗边阅读一本书。在那一刻他的内心没有恐惧,他不再发愁,甚至就如炸桥的前一晚那会儿一样,他觉得他安排好了一切。 其实我很喜欢这个“开放式”的结尾。其实你我皆知,他注定要死,丧钟今日终将为他而鸣,但海明威不把这个写出来,他把这段血腥而又悲壮的结尾作了留白处理。就像一首乐曲,已经演奏过了最高潮的片段,此刻就是乐曲收尾后最后一个音的余韵。很漂亮的留白,我感觉我被刀得很彻底🥲。 最伤心的地方是看到安塞尔莫的死。就如乔丹说的,他本可以不死的。安塞尔莫是被炸桥的碎片击中身亡的。就像乔丹根本不想去确认铁片击中了哪里一样,所有的话都能被总结为“他死了,就这么回事”。真是,欲说还休……安塞尔莫真的是很善良的一个老头,临死前还想着要忏悔。他没法欺骗自己说必要的杀人和打猎是一样的,但是他愿意为了共和国,助罗伯特这个刚认识没几天的外国人一臂之力。唉,安塞尔莫。 看到这段“他死了,个子显得真小啊,罗伯特·乔丹想。他个子显得很小,头发花白,罗伯特·乔丹不禁想,如果他的个子真是这副模样,真不明白他怎么背得动那么大的背包。”我真的差点哭出声。人死魂散,可能之前真的是安塞尔莫高大的灵魂在支撑着这副躯壳,让他显得不那么像个“老头”。 我最恨的地方其实还不是巴勃罗拿走引爆器,而是安德烈斯穿越层层阻挠,试图带去那封紧急情报。看到结尾才明白罗伯特为什么明明让安德烈斯去送情报了却还是认为炸桥计划需要照旧,因为他知道,这样一个不识字的村民要见到总司令官有多难。上层的勾心斗角,真的是不把前线的士兵的命放在眼里。在他们眼里,那些都只是数字,都只是棋子。失败就失败,只不过是一次决策错误而已。但是对那些村民和游击战的士兵来说,这无异于一次谋杀,拙劣不加掩饰的谋杀。就像罗伯特在盖洛德饭店里听到的一样,前线士兵在为了理想拼命,新闻却拿这个打趣。高官在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村民却送不出一纸写着前线情报的急件。倒数第二章真的看得我想死。就是那种无力感,仿佛回到了看《西线无战事》的时候,结尾主角战死时,报纸上只有一句轻飘飘的“西线无战事”。太心痛了,太无力了。 越看越喜欢海明威的行文风格和节奏。真的是非常直白的文字,非常贴合生活和那些村民的形象。节奏也很舒服,回想起来仿佛听了一首乐曲。前奏相对较缓,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到中间布置人手、遭遇变故开始紧张,再到后面正式开始交火、炸桥,是正式进行到乐曲的高潮部分。最后罗伯特安排好后事,坦然赴死,是乐曲的尾声。回想起来整个过程非常流程。一口气看完后半段,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看到最后真的会想和那些死了的人一起死了算了🥲 “所以千万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PS:还有一个我很在意的角色,就是玛丽亚。其实我很想知道比拉尔说的她和罗伯特“都会在明天死去”到底是不是真的。毕竟罗伯特必死无疑,但她被比拉尔带走了。以罗伯特的视角,其实不会知道那些人的后续。所以我会猜测,是遇袭了?还是玛丽亚伤心过度,最后还是殉情了?We never know but I think it’s okay to leave this blank space. 因为到罗伯特死为止,剧情已经彻底结束了,故事已经讲完了,不需要像安德烈斯那边一样,为了推动剧情和丰富内容去写罗伯特“看不见”的支线。罗伯特至死都不信比拉尔的预言,他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但是我想,在死前,他肯定认为玛丽亚一定不会死在今日。不过我很在意玛丽亚的名字。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因为文中引用了大量关于圣经和宗教相关的句子和内容(因为不熟悉背景,所以我统称为宗教内容),玛丽亚就很容易让我联想到圣母玛利亚。但是简单查了相关资料,又觉得没啥关系……也可能只是我想多了。不知道是否真的有所联系。

这本书主要围绕主人公罗伯特·乔丹炸桥一事展开叙述,时间局限于短短的三天,在这期间罗伯特·乔丹遇到了玛丽亚,并与她相恋,还遇到了巴勃罗、比拉尔、奥古斯丁等人,并与他们一起炸桥。故事的结局是桥最终被炸掉了,而罗伯特·乔丹却因为腿受伤了而留在原地,最后牺牲了。让人感到可惜的是罗伯特·乔丹和玛丽亚的爱情,他们都曾幻想过未来美好的生活,却不得不因为战争的残酷而阴阳两隔。还有为此牺牲的聋子、安塞尔莫等人,为了信仰或者正义。在战争面前,生命显得太脆弱了。丧钟为谁而鸣?为正在经历战争的每一个人而鸣。我很庆幸自己出生在一个和平年代,心怀感恩之心。我敬佩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英雄,若换做是我,可能没有那样的勇气。希望世界和平,永无战争。 “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欧洲大陆的一小块,那本土的一部分;如果一块泥巴被海浪冲掉,欧洲就小了一点,如果一座海岬,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损,因为我与人类难解难分;所以千万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myself

这本书反差有点大,一开始读到序言的时候被剧透,看到只有三天三夜,竟然写了30多万字,心想不知道写了多少杂七杂八的事,后来一直看也觉得很枯燥,偶尔有些小亮点让我不放弃,再后来好像是三十章左右,我才理解了一点,才懂了丧钟为谁而鸣。 请把自己代入罗伯特视角——书里本来也是这样写的,时间来到你死前的倒数第三天,是的,三天后你会炸桥,而在那天,你会死去,更重要的是,你现在就知道了。 故事该从何说起呢?就从我来到这个地方开始吧。天空,微风,树叶,小草,安塞尔莫,巴勃罗,比拉尔,……还有我最喜欢的小兔子——玛利亚,他们都要一一写进去,这三天对我来说就是世界上最长的三天,一切都历历在目,在丧钟敲响之前,我没办法舍弃任何一秒钟,没办法的。好的、坏的、痛苦的、快乐的,我都想永远记住,战争是可怕的,是无情的,但一个人没法反抗,一群人也没法儿,我们只得接受,我只得接受。 不过幸好,小兔子活下来了,桥也炸了,那天天气也挺好的,最后我干掉贝仑多了吗?有点忘了。 吁,终于看完了,有点子感动,这么难读的一本书我都读完了,真是太棒了!作者还是有点东西在的[佩服]!虽然内容有点长了,但氛围、感觉也都到位了,而且作者描述的伤口好确切,非常感同身受,能够让人理解到是怎样的一种痛!侧面看了,也体现了战争真的好害人,飞机、坦克就是无情的杀人机器,更讽刺的是,还是人造出来的,还是人开的,真的,战争太令人难过了,希望世界永远和平🙏

patches.

这本书看的很困难,很气愤。可能是翻译原因,后半部分的用词让我觉得很僵硬,翻译腔很重,而且很催眠😂。全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在战争中,你杀的任何人总不是你想杀的人”。 战争真是人类最可恶的行为,“军令如山”所以明知是错误的不可行的也要去送死…我尊敬这样的牺牲,但我还是觉得不公平…每一个被丢下山的,被砍了头的人,也是父母的宝贝孩子,或许也有儿女,有事业朋友。可是战争轻而易举的就能毁掉一切… 或许是我太自私,无法接受这样的牺牲,比生命更重要的事,又有多少呢。

独头茧

读长篇小说就是磨性子。 本书以罗伯特·乔丹炸桥而展开,讲述了其与一群忠于共和国的游击小队相处三天发生的事。作为一本长篇小说,而其故事内容却只是在三天内发生的事,可以想像这本书有多少冗余的描写。 其实这本书讲的内容就类似于电视上播的抗战片:一位年轻有知识的爆破手来到山中,山中山寨夫人当家,山寨夫人和她手下虽未入党但一心抗日,和知识分子不谋而合,于是协助知识分子炸断一座敌方大桥。 支撑我看完这本书的其实是罗伯特·乔丹和玛丽亚的爱情线。两人一见钟情,罗伯特·乔丹接受玛丽亚不好的遭遇,不是沉于肉欲的肤浅关系,而是相互支持的深刻爱情。最后虽然be了,但是好的爱情三天也就是一辈子了。 书中最令人敬佩的是比拉尔,她无疑是个伟大的有魄力的女人、同志。胸怀大义但是也有悲悯之心。给我印象深刻的情节主要有当巴勃罗的懦弱可能会对炸桥行动造成威胁时,她同意了让罗伯特杀死巴勃罗的建议,拿得起也放得下,一切以大局为重;另一个情节是当聋子一群人被围剿时,她阻拦手下的人前去支援,因为此时前去支援就是送死,即使和聋子一群人关系好,但是着眼于未来,支援并没有什么意义,也看出她临危不乱,头脑始终保持清醒。 读到后面,想了想即使比拉尔看了罗伯特手相,其手相的预兆并不好,但她依然多次嘱咐罗伯特要完成炸桥任务带走玛丽亚,或许将玛丽亚推给罗伯特不只是为了拉近和罗伯特的关系,也是在给罗伯特心理暗示,让他能计划周全,为未来做打算。 坚持读完这本书属实不易,中间描写卡可夫的情节真的差点磨完了我的耐心。这本书很详细的心理描写我都能接受,实在难以忍受的是对很多边缘角色的详细赘述,看得真的有点煎熬,所以接下来还是看本短篇的缓缓吧。

Coo.kice

和很多人一样,被《我不可能只是仰望着你》推荐来看的这本书,看之前想的是我倒要看看,这个邋遢自私又自大的负心汉,到底写了什么让众人追捧好评如潮的畅销书。看了之后发现,确实写的太赞了!短短三天三夜,微观细节心理描写都发挥的很好,人物的回忆,人物关系的推进,战争的紧张场面残酷画面也都丝毫不落,全部展现出来。 大概海明威的人生有着不同的阶段吧,跟盖尔霍恩在一起,恰好到了他需要亲赴战争,写出关于西班牙内战的战争名著的时候,而有一个美丽又勇敢的女神作伴何乐而不为,但是从西班牙归来后,海明威不愿再接触战争,一是因为他对战争的厌倦,太多的暴虐和阴暗,让享乐的人不愿多接触,二是名著已成,功成名就享受的时候已经来临,没有必要再吃尽苦头前往一线。但盖尔霍恩一直在上升期,虽然相识的时候被海明威的光环所吸引,但不愿活在海明威的光环之下。生活的目标有了分歧,分道扬镳也不让人意外。 硬汉形象的主人公罗伯特乔丹,最终在撤离时为了保爱人一行离开牺牲了自己,残酷又浪漫啊。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