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乔布斯传(典藏版)

沃尔特·艾萨克森
乔布斯授权官方传记 作为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标志偶像,乔布斯有如过山车般精彩的人生和炽热激越又敏感叛逆的性格使其成为美国伟大的创新领 袖。他站在人文与科技的交会处,将创造力、想象力、哲学思辨与技术相结合,使个人电脑、动画电影、音乐、手机、平板电脑、数字出版六大产业发生了颠覆性变革,改变了人们享受生活的方式、看待世界的视角以及对未来科技的认识。一个疯狂、充满激情的时代造就了他,他也凭一己之力引领了一个时代。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艾萨克森与乔布斯进行了40多次面对面的倾谈,并对乔布斯100多位家庭成员、朋友、竞争对
董瑞雪

读《史蒂夫·乔布斯传》有感这本书鼎鼎大名,我放在书架上好久了就是没有打开。读完后挺后悔的,我应该早一点打开这本书。 这部人物传记讲述了一个集敏感、控制、创新、审美、科技、禅宗、商业、设计、音乐、创业于一身的奇特主人公——史蒂夫·乔布斯。 我花了三天时间(每天平均5小时)读完它,全程用的是kindle,水墨屏对眼睛的确更加友好,读完后眼睛一点也不酸。 但kindle做笔记实在是太费劲儿了,我只能一边读一边把想法记在纸上,完了再整理记录,好处是又重新回顾一遍。 感谢作者的付出,让我有机会这样全方位地看到乔布斯这位商业伟人传奇的一生。他的故事教会我很多。 1、被抛弃也不一定是坏事。 乔布斯因此拥有了不一样的体验,从而形成不一样的性格,维系了不一样的人际关系,做不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最终造就不一样的成功。 2、少年叛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比叛逆更大不了的是勇于做自己。 乔布斯少年时期做的那些事儿,在普通人看来实在是荒唐至极。但也正是因为这些经历,让他成为了如此极端的人,最终促使他走上一条只有他自己能走的路。 3、学习禅宗也不一定就会变得宽容。 乔布斯知道他不会因为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而被载入史册,人际关系也的确不是他的强项,但这依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创新者革命者。 4、好产品自己会说话,而没有好产品的营销并不会创造奇迹,想想乔布斯不在苹果的那些年吧。 5、用户真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在乔布斯发布Mac的那天,记者问他做了什么样的市场调查,乔布斯回答:“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在发明电话之前,做过市场调查吗?” 6、偶像的力量无比强大,迪伦是乔布斯的偶像。 “迪伦本来可以一辈子唱抗议歌曲,这样也能赚很多钱,但是他没有在原地踏步,而是不断前进。披头士乐队也是如此,他们不断发展,不断前进,不断完善自己的艺术。这也是我一直在做的事——前行不辍。否则,正如迪伦所说,如果不是忙着生活,那就是在为死亡忙活。” 7、钱不能带来幸福,但是创作伟大的作品会。 乔布斯在极其富有之后依然过着简单的生活,对那些外在的奢华完全无所谓,因为他的心里有美、有爱、有光。 远不止这些,这本书还帮助我打破了原来禁锢的思维框架,了解了很多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让我把这个世界看得更清楚了。 未来,我还想读更多的人物传记,尤其是本书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的作品,我还想去看看那些影响了乔布斯的书籍,比如《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然后听听乔布斯ipod歌单里的歌,看看皮克斯出品的电影,再逛逛苹果商店。

知足&知止

终于认认真真来了解乔布斯了,一个改变了整个时代的灵魂人物。他做到了,即使他走了,这个世界依然按照他的设想在运行着。 我之前误会了库克的出现,也太过美化了斯卡利。其实,每个阶段都是重要的,就像乔布斯的离开一样。11年,这个奇特的数字。10/5,这个奇特的一天。 他说,只有疯狂到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维珍的创始人也说过这句话。 他把诗歌和处理器的力量完美结合,打造了颠覆性的创新产品,在他所处的时代里举世无双。他工作的时候全情投入,锐不可当,跟他共事的人诚惶诚恐,但又备受鼓舞,他也借此建立了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公司。他还在苹果的DNA中注入了设计感、完美主义和想象力,使其可能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一直都是在艺术和科技的交会点上发展得最好的公司。 他的无限激情、完美主义、内心的恶魔、欲望、艺术气质、残暴严苛、强烈的控制欲,都与他的商业策略和由此产生的产品紧密相连、深刻交织。这一刻,我看到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而乔布斯奇迹般把两者结合到天衣无缝,自由切换。 读到,“几乎所有东西——外界的期待、骄傲、对窘迫或失败的恐惧——在死亡面前都会烟消云散,只会留下真正重要的东西。”时,脑海里浮现的是人生倒计时的设想,该如何对现在的生活进行取舍。 “成功的沉重感被重做初学者的轻松感取代,我抛掉了对所有事情的先入之见。”这一刻,现身说法永远比干巴巴的说教有用。 乔布斯认为可以通过意志力让事物的发展符合自己的心意,劳伦娜称之为“神奇思维”。在过去,乔布斯因为这种思维而大受裨益,但癌症可不听他的。现实扭曲力在这一刻失效,却是所有人都希望它一如既往地有效的时候。 要敢于承担风险,以及学会放手,让你爱的人也去冒险。 如果不是真正地热爱,就不会多付出一分心力,不愿意多花一个周末加班,也不会拼尽全力挑战现状。 关键时刻按下倒带按钮。 …… 这一刻,脑海里就回荡着三个字——乔布斯,乔布斯……

Cynthia

美国著名传记作家艾萨克森的又一巨作,国外的传记比中国的传记真实,可读性强,人物剖析更加客观。这本书不仅展示了有血有肉的乔布斯,还记录了电子产品时代的发展,和富兰克林传一样,除开对传记人物本身原生家庭及个人经历的追溯,更多的是客观描述他们一生中取得的成就和实现的过程,而本书不同之处在于,更加细致地记录了由乔布斯参与的所有数字产品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电子设备时代的记录,这些事件的记录展现了一个真实饱满的乔布斯人物形象。

Stephen

分享:也许是巧合,选择了10月5日再读《乔布斯传》典藏版,这是首版十年后的新版,含最新的后记。2011年10月5日,星期三,乔布斯在家人的陪伴和爱抚中与世长辞。 性格决定命运。极致完美追求创新 iPhone 生态圈,也使自身肉体与癌症斗争中耽误和落败。乔布斯的激情、完美主义和控制本能共同构成了他的复杂个性。 乔布斯谈自己找沃尔特艾萨克森写传记的缘由:我想让孩子们了解我。我陪他们的时间很少,我想让他们知道原因,了解我所做的一切。还有,生病之后,我意识到,如果我死了,肯定会有人写我的事,但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一定会写得错误百出。所以我想确保有人能表达出我真正的想法。 “他们推动了人类不断向前。”这是乔布斯自己写的一句话。然后他发表了著名的总结,这一总结既适合追悼会,又适合这本书。“他们或许是别人眼里的疯子,但却是我们心中的天才。只有疯狂到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而传记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想要传达这样的信息:重要的是,不要简单地把乔布斯看作一个圣人或罪人,因为他性格复杂,感情强烈,追求精神世界,优点和缺点紧密交织。人性是复杂的,伟大的天才更是如此。而乔布斯是我们这一代人中最复杂的天才之一。 在乔布斯去世后的10年,作者逐渐看清了他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核心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个问题就是:人类如何与机器联结? 乔布斯是人机联结的现代大师。他对人文和技术有着源自直觉的感知和欣赏能力,也可以把情感和分析交织在一起,因此他知道如何使设备成为我们的伙伴,而不是我们的替代品。 乔布斯终其一生都在不停追寻,希望能与寰宇建立起精神联系。他终身学习禅宗,对人类情感觉察敏锐,可以深入自己的灵魂,也能进入身边人的精神家园。因此,他的创作不仅仅是艺术和技术的伟大结合,更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以深刻的方式与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森森

乔布斯还执着地追求平滑的滚动效果。他认为,在滚动浏览一个文档的时候,文档内容不应该一行一行地移动,而是应该平滑地流动。阿特金森说:“他坚定地要求界面上的所有元素都必须让用户感觉舒服。”目前的鼠标只能上下左右移动,他们还想要一款可以向任何方向轻松移动光标的鼠标。要实现这个效果,需要用滚球来代替之前的一对轮子。团队的一个工程师告诉阿特金森,这样的鼠标是不可能实现商业量产的。阿特金森吃晚饭的时候跟乔布斯抱怨了几句,第二天来到办公室,发现乔布斯已经把那位工程师开除了。而接替他的人见到阿特金森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能造出那种鼠标。”

Jon

搁置很久一直没看,总觉得人物已经神化,离我们太远。 第一次听说苹果是在大学时期11年左右,iPhone4的价格让我咋舌,第一次买苹果产品是14年买了个iPod shuffle6,质量很好,不小心洗衣机洗了也没坏。 然后用iPhone 6 /11/13…iPad 2 air/ 4 看完后,人物形象也是有血有肉的丰满,有几个印象记录下: 1. 一个复杂的人格,出生被抛弃的烙印一直都在,科技与人文的巅峰结合,敏感又自负,爱哭却又可以随意直言不讳的批评他人,现实扭曲立场造就了独特的人格魅力。 2. 完美主义和极强的控制力集大成,靠人格魅力吸引着他的A级战友,一直不是一个人,他还有沃兹尼亚克,艾夫去帮他实现天马行空的创意落地。 3. 精神上的高度专注与创造力,有来自当下的力量《活在当下》,《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还有他极端的饮食控制,禅宗,迷幻药。 4. 儿时的科技视野养成,部分源自养父母的开放心态,给他提供车库,各种电子设备的捣鼓,可以作为一个育儿经。 5. 鲍勃迪伦的歌,约翰列侬(披头士)是其一生所爱。 6. 身边有几个同事的行为习惯,似乎也有学习乔老爷子的感觉,散步讨论,素食主义,神往禅宗。 7. 日本的庭院,我下个月也计划去看看,感受下。京都的俵屋旅馆,西芳寺,又名“苔寺”。

Sophia🎶

乔布斯说他知道他死后肯定会有人写他,但是他不想让不了解他的人随便写,因此找了本书作者跟随他左右,只为确保有人能听到他想说的话,并让自己的孩子理解他和他做的事情。 他也知道他不会被作为礼貌文雅的典范而载入历史,他曾建言道,这本书读起来最好不要像一本内部书籍。我认为作者做到了。 乔布斯创造了他那个时代最好的两个品牌,同时也是两家生命力很强的公司——苹果和皮克斯。 而乔布斯指定的自传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对乔布斯的评价却是这样的: 乔布斯复杂、残酷、阴暗、善于耍手段,具有极强的控制欲和现实扭曲力场。他相信直觉、追求完美、充满激情与艺术。与比尔盖茨相比,他在技术实用化、设计愉悦感和界面友好方面有着更高的天分。 我看完全书,对乔布斯的总体印象是:一个喜怒无常的“怪胎”,而又不得不被他天才的一面所折服。 他有CEO专用停车位,可他偏不用,却将车停在残疾人停车位上。 他将自己的年薪定为1美元,希望大家看到他愿意为公司付出,却又希望得到大笔的期权。 他会用“狗屎”否定别人的观点,然后过段时间又将这个观点据为己有,并说:“我有个绝妙的点子。”此时,别人不能说“这个观点我提过”,只能说,“这点子很棒,我们就这么做吧。” 他采用二分法来判断人和事,一个人不是英雄就是蠢材,一个产品不是奇迹就是垃圾。(埃隆·马斯克也是这样) 他是个反对物质主义的嬉皮士,但他把朋友准备免费送出的发明转化成了获利的工具; 他是佛教禅宗的狂热信徒,在印度进行过朝圣之旅,但之后又认定创业才是自己的使命。 他执迷于禅宗,奉行苦行和极简会让人更加敏锐的人生哲学,他相信匮乏即是富足,自律产生喜悦,物极必反。即使是癌症,仍坚持他独特的饮食癖好,拒绝手术,使用药草煮水喝,他认为这样能治好癌症。 他在手术前已经虚弱到无法说话的情况下,嫌弃麻醉面罩的设计而拒绝戴它,并让医生拿出5种不同的面罩,选出一个他喜欢的。 乔布斯就是这样怪到让人不可思议。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创立了苹果,被苹果赶出公司后,又创立了皮克斯。他通过将自己创造的next卖给苹果后,又成为了苹果的掌门人。 比尔盖茨说乔布斯是一个超级销售员,是个才华横溢的家伙,有出色的设计品位和技术品位,能把关注点放在真正有价值的地方,能找来会做用户界面的人,以及革命性的营销手段,有与生俱来的的直觉品位。 到底是什么成就这样的他呢? 一 被遗弃的出身与养父母无比宽容的爱 乔布斯从小就被亲生父母弃养,幸运的是养父母对他坦率、宽容。他从小就知道自己是领养的,这让他感觉更独立,养父母的爱让他觉得自己是特别的,从未感觉自己被抛弃过。养父母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来适应乔布斯的聪明与任性,竭尽全力地去适应他,满足他。乔布斯上小学时,调皮捣蛋,有一次他在老师椅子下面点燃炸药,来吓唬老师;还有一次他制作了“带宠物上学日”的小海报,搞得校园鸡飞狗跳。3年级没上完,他就被退学了好几次,他父亲以平静但有力的态度向学校阐明,乔布斯是个特殊的孩子,希望学校能特殊对待。还跟老师说“听着,这不是他的错,如果你提不起他的兴趣,那是你的错”。这种家庭与社会的内外两种力量,逐渐让乔布斯养成了敏感又迟钝,易怒而又超然的多面性格。 二 禅宗带给他的专注、判断与改变世界的信仰 乔布斯高中毕业后执迷于禅修,他说“我从禅中学到的真理就是,如果你愿意跋山涉水去见一位导师的话,往往你的身边就会出现一位”。如果专注去做一件事,机会就会自然而然出现。不管是对于公司、产品还是个人生活,永远保持专注。他说“我们一直专注于创新。我们崇尚简约而不是复杂。我们相信我们需要拥有并控制我们制造的产品背后的重要技术,并只参与那些我们可以做出重大贡献的市场。我们相信要对成千上万的项目说不,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专注于那些对我们来说确实重要和有意义的少数项目。” 重返苹果后,他只保留了几个核心产品,砍掉其他一切业务,让公司回归正轨。他去掉了不必要的按钮,让设计更简洁;放弃了某些功能,让软件更好用;减少了一些选项,让界面更简明。 在生活中,他不让物质填满自己的生活。家里保持简洁统一,也没有保镖,为了不让别人跟踪自己,他就开没有车牌的车。他的生活少即是多,越简单越好。 我发现,我们无法达到某个成就,最大的障碍就是不专注。觉得这个自己能做,那个也能试试……最后发现,目标就在正前方,我们只需一直专注那个点向一个方向走就行,可是总是被周围其他事物吸引走了,左顾右看,却走了最长的路。决定不做什么与决定做什么同样重要。 三 营销、谈判与判断 1 说服 为了说服坎贝尔去苹果,他赞美别人所成就的东西,然后成就别人的成就。 坎贝尔曾在哥伦比亚做过橄榄球教练,据乔布斯说,他的伟大天才就是“可以让二流球员发挥出一流水平”。乔布斯告诉他,在苹果,他可以跟一流球员一起工作 在Macworld大会上发表演讲时,他将自己的雄心加到产品上,将选择产品的人赋予这种雄心,然后谦虚的将自己形容为为别人实现这种雄心壮志的工具人。 我认为你们要买苹果电脑时要用独特的思维方式。”他说,“买苹果电脑的人就是有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代表了这个世界的创新精神,他们要去改变世界。我们为这种人制造工具。” 发布会上,他一口气说出产品众多的特点,将它们描述成“价值成千上万美元”的东西,让观众想象这个产品的确价值昂贵。这样抬高观众的心理预期后,他就开始宣布定好的价格,让产品的真实价格看起来比较低。 2 判断 当迪士尼投资方叫停《玩具总动员》的制作后,乔布斯用个人资金支持工作继续进行,并按照他想要的去做,最终《玩具总动员》的票房成绩证明,乔布斯是对的。还好没有将胡迪写成一个充满嫉妒、刻薄尖酸、带有挑衅性的角色。 乔布斯将苹果打造成独立统一的乌托邦,在这个神奇的围墙花园里,硬件、软件和外围设备完美结合,创造一种绝妙的体验,某一个产品的成功也能促进所有关联产品的销售,这离不开他洞见到的封闭策略。 3 营销 为什么公司叫“苹果”,乔布斯说他那段时间正在吃水果餐,他也刚从一个苹果农场回来。他说这名字听上去有意思,有活力,不吓人。还有,这能让他们在电话簿上排在雅达利之前。 他使用的两则广告更是精准定位了那个时代下的苹果,他回归后,为了证明苹果仍然生机勃勃,仍然代表着与众不同,他找来了李·克劳——曾经为Mac上市打造了震撼的“1984”广告片的广告人——创作了非同凡响商业广告: 致疯狂的人。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驯。他们惹是生非。他们格格不入。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他们也不愿安于现状。你可以认同他们,反对他们,颂扬或是诋毁他们。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因为他们改变了寻常事物。他们推动人类向前迈进。或许他们是别人眼里的疯子,但他们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乔布斯说他知道他死后肯定会有人写他,但是他不想让不了解他的人随便写,因此找了本书作者跟随他左右,只为确保有人能听到他想说的话,并让自己的孩子理解他和他做的事情。 他也知道他不会被作为礼貌文雅的典范而载入历史,他曾建言道,这本书读起来最好不要像一本内部书籍。我认为作者做到了。 ——内容来自公众号:Imsophia——

胡师傅

本书点了推荐,不是因为本书写的很好,而是因为里面记录了很多乔布斯的原话,特别是本书的末尾。 个人认为本书可能过于聚焦和放大了乔布斯性格上的某个方面了,他究竟是怎么成功的,读者不知所以。 只有本书的末尾,作者以乔布斯的原话结束本书。这段话,直接将本书升华了,让我非常感动。 以下是原本的感想。 看完这本书,心情复杂,百感交集。 这本传记,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 书里浓墨重彩的,是乔布斯强烈的个性。书里展示了一个更加真实私人的,不完美的,甚至可以说很混蛋的乔布斯。 读书时,不顾父母的经济条件,执意要上里德学院。结果没有读完,经典辍学。 年轻时和前女友生了个女儿,还一直不承认女儿是自己的,最后闹上法庭,才不情不愿承担扶养费。作为中国人,看的直摇头。 他古怪挑剔生活习惯和理念,也让我咋舌。比如年轻时以为素食和禁食就可以让自己清除毒素,于是长时间不洗澡,结果臭的要死。 相较于以上的私德,他在职场上的暴戾、专制、挑剔、不近人情,非黑即白,反而是在我预期内更能接受的点。因为好好先生固然人人喜爱,但创造出一番了不起事业的人,性格上都相对尖锐。 我比较佩服的是哪怕在生命的末尾,医生在用ppt 和乔布斯说明治疗方案时,乔布斯居然还不满于医生不用keynote。 管中窥豹,他对产品的审美追求,一以贯之,深入骨髓,无与伦比。极致,极致,极致! 一直阅读到中后半段,我对乔布斯为何能成功,仍然莫名其妙。我很想知道,他为什么能成功,如何设计出iphone,他被逐出苹果又重回苹果期间,经过了怎样的“涅槃重生”。 书中在写这些时,除了说乔布斯的性格,他对于审美和设计极致的追求后,就归因于贯穿全书的他的现实扭曲力。对方说不行,于是乔布斯发挥出他的现实扭曲力,让对方相信他可以做到,而且对方真的做到了,并且认为乔布斯是对的。如果没有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力,自己就无法突破极限。 现实扭曲力,唯一的失手,就是iphone4的天线门。 看着这些,我一脸问号。多少有点不真实和荒谬。 传记贯穿乔布斯的一生,却没有很好的体现出乔布斯的改变。书中确实着墨了几笔,诸如:他变得开始懂得妥协,乔布斯自己说自己变了。但还是有些苍白。 其中原因,私以为,也许是作者志不在此,可以写但不愿意多写,也可能是作为作家而非真正的业内人士,深度上会有些欠缺。 譬如,雷军和徐洁云合著的小米创业思考,思考的深度上,就远比小米传记 一往无前和金山传记生生不息,要好的多。后两本是传记作家写的,在一些行业思考上,显得有些泛泛而谈。 如果传记没有最后一章,可能我只能给一个一般的评价。 好吧,我知道了乔布斯是普通人了。但他毕竟是乔布斯啊! 于是,最后一章,更精准地是,作者用乔布斯本人的话作为结尾,升华了全书,震撼了我。无论是他对产品的态度。还是对微软的看法,都能体现出他的极致,专注,化繁为简。而他想要改变世界的信念,想要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想让世界变得更好的愿景,更让我崇敬和感慨。 如作者在后记所言,有些读者在看完后更加崇拜乔布斯,有些读者则觉得乔布斯很混蛋。这些都没问题。但是,但是,唯独不能认为自己的脾气和乔布斯一样臭而觉得和乔布斯一样。你有创造出mac,ipod,iphone吗? 书的最后,记录了一些乔布斯从青年到中老年的照片。看着他从一个朝气蓬勃略带稚嫩的年轻形象,变成我熟悉的眼神深邃充满智慧的模样。我百感交集,惋惜不舍。 最后,用乔布斯一句我自己很喜欢的话收尾吧 “过程即是奖励”

HT_T:

我选择看名人传记,总些些许许地会带点目的,想看看他们为什么成功,想从里面发掘一二捷径,想学习他们被称之为成功的特质,但是看完乔布斯传,有一个想法深刻我的脑海,即我永远无法复制别人的成功,因为我永远无法成为像乔布斯这样的人。乔布斯这个人很复杂,他的朋友对他的评价使我深有同感,会觉得这个人某个时刻铁石心肠,无礼变态,混蛋到想让人揍他,但又会被他的目光和判断所折服,在宣扬理性的时代,他从未忽视对自己直觉的捕捉和感应。他年轻时进行禅宗修炼,一直坚持及其严格的物质限制,他可以说服自己,信奉自己的意识和选择,意志坚定到不会因家人,爱人,朋友,生活生意等各方事物打破,事实上几乎从来不会因任何人和任何事打破,这一点就很难做到,你能完全坚持自己所选择的行为并完全不会因为外界的各方评价动摇一点点吗? 还有一点非常奇葩,这一点我不知该如何评价,他初入职场就学到了“唯我独尊”的管理者姿态,一贯强硬地执行自己的标准(大多数时候都是如此)他也完全不会顾及别人,不管体现在婚礼派对上还是生日蛋糕上(纯素食)另类的只需要迎合自己的口味和喜好。 乔布斯还喜欢抢别人的idea,现实中,我真的会因为有这样的BOSS而担惊受怕以至于会可以收敛自己,可是乔布斯不一样的一点是,如果这个idea采纳了那么他一定会竭尽全力去实现他。 当下时代充满了粗制滥造的产品垃圾(即一出生便是垃圾废物)在这样的时代我觉得尤其需要乔布斯这样的企业家,他的生涯传记里有两句话让人尤为深刻:1即使人们看不到机箱里的电路板结构,我也要将它完美整洁地呈现。2一个企业,最主要的目的不应该是赚钱,而是打造“伟大的产品”。3:你的产品你的品牌应该体现企业精神和文化。乔布斯回归苹果,作为CEO,他实现了产品端到端的控制,这一段尤为精彩,真可谓猛虎归来!没有一个CEO如此亲力亲为,面面俱到!你很少看到一个CEO连产品的广告设计都不放过!他也想掌控营销,不希望用户因为体验而错失苹果这一伟大产品,他对应用程序的市场也锱铢必较。他具有敏感地直觉和锐利目光,总能通过市场上腐败乱麻粗制滥造地垃圾中窥见创造的潜力,然后他说干就干!他有十足的耐心去让创意落地,正常人若瞥见先机,或许已经是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更或许,急于求成,以为要改变某些现象,结果只是为这个现象再填了一把火。 乔布斯扭曲现实能力(在我看来,如果用白话包裹那就是,固执,信念坚定,将“可能性时间”打上“这即现实”烙,以及专注性) 他有时非常嚣张,认定的事(只需要知会一声,不做商讨的余地)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对的,现实正面确实也是对的。这是我尤其想学的一点,做自己认定对的事,不应该畏畏缩缩,犹豫不前,更不应该还要到处询问意见寻求支持,没人支持不一定意味着你就不去做了。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想做的事恰恰不需要那么多意见! 最后,就像作者所说的,不要揪着乔布斯的缺点大加指责,在某一时刻,所谓的缺点恰恰正是他的优点。

🎄森森

1972年底,美国大学校园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美国逐渐退出越南战争,征兵规模也在缩小。校园里的政治激进主义风气逐渐消退,许多宿舍夜谈的主题不再是战争,而是对自我实现之路的热爱和追求。乔布斯发现自己深受各种灵性和开悟类书籍影响。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活在当下》(Be Here Now),这本书介绍了冥想和迷幻药的奇妙之处,作者是拉姆·达斯,原名理查德·阿尔珀特(Richard Alpert)。乔布斯说:“这本书内容深刻,意义深远,让我和很多朋友脱胎换骨。”

天涯明月刀

纸书+电子书无缝衔接,废寝忘食花了三天读完了。感谢作者的努力和译者的付出,让这本书内容丰富又流畅优美,一口气读完仍觉意犹未尽! 正如书中乔布斯自己所言,如果没有这本书,可能社会大众对他的理解都会因为错误百出的内容而产生极大偏差,没办法认识到真正的乔布斯。这本自传已经做到了他想做到的,世界上所有想了解他的人,都能通过本书最大程度地接触到真实的乔布斯。起码,于我而言,改变了很多之前对他的误解,也了解到其更多的方面,一个真实鲜活且丰富的人物角色在脑海中已然形成。是非功过,各人自有评说! 当库克领导下的苹果将市值做到2.7万亿,又再一次发布新款但依旧平庸的iPhone 15时,我的心底是无限的感慨,也越发怀念当年苹果一款款的革命性新品带来的冲击!本书对于库克的内容也没有过多展开,真是一大遗憾! "基业长青":书中一再提到乔布斯想要打造一个基业长青的公司,但我一直觉得基业长青这四个字与苹果公司放在一起让人感觉很别扭,在我看来这是一家个人风格极为鲜明的公司,这个公司的灵魂就是乔布斯,而非其他任何人、任何制度或体系。就像书中比尔盖茨对乔布斯所说的“当史蒂夫掌舵的时候,整合模式很有效”,当史蒂夫掌舵的时候,苹果公司可以收获口碑与商业价值,但是当他离开之后呢? 在习惯了这么强势的创始人的硬派管理风格之后,带领这么大一群A类人继续创造出伟大的产品并占据市场顶峰,有人能做到吗? 虽然库克带领苹果做到了2.7万亿市值,但仍然没法说服众多像我一样的普通消费者。事实上,我觉得乔布斯应该也会预见到苹果公司在他离去以后的情景,因为他早就说过库克“本身不是一个做产品的人”,就像他评价比尔盖茨一样。 你可以做到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但依然改变不了“没有制造出真正伟大的产品”这一客观事实!基业可以长青,只是品味不再! 在巨人的肩膀上,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多希望苹果能再复制乔布斯的惊艳!

思维之旅

在乔布斯传出版时,并没有看这本书,只是记得当时一些计算机学院的朋友开始流行说改变世界。对乔布斯的认识也非常少,直到看这本书之前,我都误以为乔布斯是个IT工程师,在车库里和沃兹创办了苹果公司,然后开发出了苹果的各种机器以及相应的软件系统。随着逐字逐句地阅读这本广受好评的书,我才开始真正慢慢了解乔布斯是个什么人,在苹果做了什么事来改变世界。 首先,看书的前面部分,会觉得乔布斯这个人就是个十足的混蛋,生活习惯也令人大跌眼镜,坚持不科学的纯素食,不洗澡,抽大麻,吃迷幻药(看到这个有点惊讶),和初恋女友分手后,又使其怀孕并生下一女儿,却在开始时拒绝承认是自己的女儿,拒绝履行当父亲的责任。 乔布斯并不是个工程师,这与我之前的想象完全不一样,我曾经一直以为他和比尔盖茨一样,是个IT工程师出身。在苹果初期,沃兹尼亚克设计Apple机器,乔布斯则主要负责将其包装成产品,推向市场,这是从两人的蓝盒子合作就开始形成的分工。书中也可以看到比尔盖茨对乔布斯的评论:“他真的不太懂技术,但他凭直觉就知道要做什么产品。”。 整体来看,整本书细腻生动地展现了乔布斯个人复杂的性格特点,他具备无与伦比的创造性思维,追求完美,非同凡想,却有着非黑即白的世界观,待人粗暴无礼,在剽窃创新这件事情上,充满矛盾与双标,一方面在模仿施乐的图形界面技术时,引以为傲地说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感,另一方面却指责盖茨恬不知耻地剽窃他人想法。总之,整本书的充满细节描写,非常精彩绝伦地体现了乔布斯传奇,矛盾,却也有些令人惋惜的人生。

顺势而为

没有读这本书前,我对苹果公司的印象是一家高端的、时尚的科技公司,因为我身边很多女同学都用苹果手机,手机装饰的非常时尚漂亮;幻想乔布斯一定是一位世界名校毕业生、聪明、勤奋、乐观豁达、有超越常人的能力、身上拥有一切人类美好的品质等等,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我逐渐明白人是复杂的、美丑善恶是集于一身的,不要认为伟大人物就一定是道德高尚的,那样只会失望透顶。 我喜欢这样真实的传记,而不是像国内的传记把人物神化、塑造成道德模范。真实一点。

嘉木

强烈推荐,又强烈不建议阅读。太真实了,让人能触碰到很多很多永远无法触摸的,比如发现某些人不能全力以赴、毫无保留的追求而暴躁,比如对终极问题的思考,对绝对边界的探索,探索到底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注意呀!如果一个人不论他成就如何,仅仅是他没有充分的、毫无保留的探索他所在的世界,那,真的不知道怎么去看待这个人。 毫无保留的探索自己所在的世界的边界,了解运行的底层规律,发现未来的确切和当前的不足,发现了这个差别,用一个具体的产品或服务在今天和未来、和正确的未来之间搭建一个普通人可以接受,可以走过去的桥。这种桥一定要符合常识,不能离奇古怪,关键是普通人可以不费太大力气就能走过去。

🎄森森

他回忆道:“对我来说,这是一次严肃认真的探索。我对开悟很感兴趣,希望能想明白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科特基补充说,乔布斯踏上探索之旅的部分原因是他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他心里有个洞,他在千方百计地填补这个洞。”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