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一口气读完,意犹未尽,相见恨晚🍂🍂🍂如果十年前读到此书,我们的台湾之行就会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太爱他的家乡啦!说起台湾,如数家珍,洋洋洒洒地写出25万字。按照他的指点,看似小小的台湾岛,一年都游不完啊🌿🍁🌱🌾 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度踏上台湾岛,那里的山水令人向往🎋🎋🎋那里的同胞让人感怀💐💐💐
一般閱讀起來比較輕鬆的書,我都會放在做家務的時候用聽書模式。這本書是我每晚洗碗的時候,一邊洗一邊收聽的,斷斷續續的聽了兩三個星期吧。 書還未聽完,我就忍不住向一位打算下個月去臺灣自助遊的朋友推薦了它。因為這本書太適合那些喜歡體驗在地文化,經常自助式深度遊的朋友了。書中介紹了不少不僅一般的旅行團絕對不會去,甚至當地人都會忽略掉的隱形的旅遊景點。 看完書我才上網去瞭解了書的作者廖信忠,他果然是個土生土長的臺灣人。意料不到的是,他居然是百萬暢銷書的作者。2009年和2014年,他的描寫臺灣普通民眾真實生活的《我們台灣這些年》1和2的出版,曾經轟動兩岸,讓他登上暢銷書榜首,成為在大陸最暢銷的臺灣年輕作家。 出版這本《這就是臺灣,這才是臺灣》的初衷,源於他感覺他的大陸朋友結束臺灣之行後,向他所描述的臺灣不像真正的臺灣,而當時海峽兩岸書店裡的旅遊書籍也沒有很好的介紹臺灣。所以他花了三年時間,試圖從一個土生土長臺灣人的角度去介紹臺灣歷史文化和景點。 這本書不厚,介紹了19個地方,卻只用了26萬字。不僅有臺北、基隆那樣的大城市,也有北港、苗栗那樣的小城鎮;他寫網紅愛打卡的熱門景點,也寫夜市、碼頭、老街、環島公路、廟宇、高山族區和鐵道;他通過寫臺灣的民眾寫到臺灣的民俗;他用臺灣街上隨處可見的現象來探討臺灣的歷史,他寫臺灣人的小故事來反映臺灣人的真實生活。小到臺灣小吃,大到太平洋的風,廖信忠無所不寫,目的就是要向大家展示一個真實的臺灣。 在作者筆下,有充滿文藝氣質的臺北,有每天在海潮中甦醒的階梯式城市基隆,有自古多雨的宜蘭,有“風城”新竹……喜歡偷得浮生半日閑的,他介紹你去充滿客家風情的小鎮苗栗小住兩日;喜歡騎車環島的,他推薦臺11 線環臺行程中的青春熱血公路;喜歡自然放鬆環境的,他讓你去花蓮,感受“慢慢走、慢慢看、慢慢地活”的步調…… 他告訴你,別被白天的台中,一副溫馴小綿羊的外表騙了,一到晚上,台中就變成了“奔放的、脫韁的野馬”。 他告訴你,一般赴台觀光客都會跳過的北港,其實是個十分值得深度遊的宗教之城,小城的一切似乎都沉浸在濃厚的媽祖崇拜的宗教氣息之中。 他還告訴你,99%的旅遊觀光客都會忽略的雲林海綫:臺西、麥寮,卻是喜歡深度旅遊者應去之地,因為這一帶是臺灣的“裡世界”,來過了,你就會瞭解臺灣少為人知的另一面:窮、人口外移、隔代教養、地層下陷等等。 廖信忠的這本書2015年就出版了,真遺憾2018年夏天我去臺灣旅行的時候還不知道有這本書,否則當年的臺灣之行必會精彩許多。 2023年10月28日 No.60/2023(完讀第六十本)
微信读书:阅读《这就是台湾 这才是台湾》作者:廖信忠。 一本非常好的台湾旅行手册,如果有机会自助游台湾,一定要带上这本书。它按照台湾环线游的线路(基隆、台北、新北、新竹、苗栗、台中、彰化、云林、南投、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台东、花莲、宜兰、澎湖)事无巨细地把各个地方的吃、住、行介绍以后,又分别把每个地方重要的景点按照地理信息、历史由来、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详尽地介绍了一遍,信息量巨大,旅行时带一本可随时随地的查阅,即长知识又添情趣。
文字优美,画面感强,游台湾的很好攻略书,甚至可做纸上、心上游的很好蓝本。
想去台湾,读完这本书,更想去台湾了! 这本书值得收藏,将来用做去台湾旅行的指南。唯有一点遗憾,池上讲得极少,那可是台湾作家蒋勋先生写得最多的地方,也是他的心灵栖息地。 愿不久的将来,我的愿望能实现!
这是一本好详细的台湾旅游攻略啊,全面介绍了台湾各县市的可玩之处。以下捡5个小点小小总结下我对这本书的几个印象深刻之处。 1、台湾的宗教文化是一大亮点 在台湾,仿佛随处可见的就是庙宇,甚至还分阴阳庙,分别供奉鬼魂与神仙。对于台湾人来说,仿佛什么都可以成为供奉祭祀的神灵,只要赋予意义就可以盖庙,祈求不同的愿望。而且最大的亮点就是绕境等各种形式的宗教嘉年华活动,这种活动不仅带有浓厚的传统宗教文化色彩,同时也带动了相当一部分台湾美食、夜市的发展,而且还成为台湾旅游观光的重要一部分。 2、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对于台湾,很多人脑海里的标签就是文艺小清新。其实这就要归功于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台湾,所有历史留下来的东西都可以变成文化创意产业,各种工厂,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台湾人的创意下,都可以变成十分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这种方式既保留了很多历史的原貌,同时又结合文化观光,为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方向。 3、台湾的少数民族文化 其实这篇文章中也涉及到了台湾一部分少数民族、部落的文化,包括他们对家园的保护与开发,或者是保留原始的生活状态,或者是他们特有的宗教文化仪式。虽然本文对此涉及的内容并不是很多,但是我个人对此比较感兴趣。 4、台湾人对历史的保护 这与第2点有些重复,但又不一样。文化创意产业是对历史保护的一种方式,他们很好的将经济发展与最大限度保留当地原貌,包括生活方式进行融合。我在这里要说的是他们这种对历史尊重的态度。在开发问题上,当地人第一考虑的是如何保护建筑、生活方式、传统习惯,而不是先来个全部推翻,再来个复古修建。后者是大陆发展相关产业的一贯做法,最终结果是做出个不古不今的四不像,而真正具有保留价值的东西在这场开发中被毁于一旦。可惜的是,因为在大陆,能把文化创意产业做的如台湾一样好的实在没有几个,所以对于这些四不像,人们也只能买账了。 5、台湾的自然风光 台湾是个坐落在太平洋上的岛屿,因为地处板块交界处,于是拥有了众多的地形地貌。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高高隆起的山峰,可以看到铺满绿草的峡谷,可以看到如斧劈般高耸的岩石,可以看到满是贝壳碎的白沙滩,可以看到与太平洋交界美丽海湾,可以看到仿佛像宝石般散落在太平洋里的小岛……. 总之,这是一座极其美丽的岛屿,看着作者用文字勾勒出来的台湾岛,我就想起自己曾走过的印尼的几个岛屿,已经沉睡在相册里许久的视频又被我翻出来回味了一番。海岛真的是美,从高空中看,它们就像是一颗颗掉落在蓝色大海上的翡翠宝石,美的不可方物。
2035年,我座动车去台湾,去看台湾阿里山!读本书对宝岛台湾旖旎风光、历史变迁、风土人情有详尽了解,为自由自在地逛宝岛做了充分准备。
继2009年推出《我们台湾这些年》,2014年4月出版《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2014年11月出版《我们台湾这些年2》之后,来自宝岛台湾的廖信忠再次推出了这本略带旅行指南味道的《这才是台湾 这就是台湾》。这本书图文并茂,从一个地道的台湾人的角度来介绍台湾,的确是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他对台湾的熟悉和热爱。 现在的旅游提倡“深度游”了,蜻蜓点水式的旅游已经多次被人诟病。如何进行“深度游”?要深度了解当地的民众的风土人情。在我看来,这本书是作者“深度游”的结果,写出了台湾的历史,普通台湾人的生活。在这本书中作者深入描绘和介绍了台湾的19个地方。从台北写到了台南,从城市写到农村,从热门的景点写到了别有特质的小镇等。不夸张地说,可以说简要地写尽了台湾的方方面面。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来介绍台湾的。 台湾基隆地区中元祭是台湾最有名的中元节祭典。这个祭典是怎么来的?在书中,作者扼要地谈到了这个祭典的来源。台湾早期的开发过程中,漳州人和泉州人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之间也为了利益产生过冲突,甚至于1851年在基隆一带爆发了一场大械斗,双方死伤惨重。后来双方意识到这样的方式代价太大,于是合议联合举行农历七月普度,抚慰亡魂。但两方想要“拼高低”的心结还在,以阵头(阵头是闽南地方的民俗技艺)的精彩分出高下。基隆中元祭每年都有一主要姓氏宗族主办当年的主普坛。这是因为当年双方达成共识,以“姓”来区隔,原因在于就算族群不同,同姓的人“500年前是一家”。通过合作办理普度庙会阵头,来化解彼此间的干戈。这个办法好。怪不得这样的祭典到现在都已经办了一个半世纪,还未见衰败之象。台北市的牛肉面节,也是颇为有趣的。据说已经办了好几年了。这“牛肉面”这食物,不是无缘无故受到台北人的欢迎。这“牛肉面”跟空军有很大关系,台湾牛肉面店密度最高的地方,都是有空军机场的地方。国民党空军来台时,最后几乎都是从四川直接飞来台湾,所以空军里四川人的比例很高,而四川人的饮食习惯和台湾相差最大,所以常常会自己想办法用台湾现有的食材生产“家乡味”。 早期台湾其实没有吃牛肉的习惯,尤其是农村,牛是工作伙伴,怎么可能拿来吃呢?台湾渐渐开始吃牛肉,应该是始于美援来台,带来了大量牛肉罐头。一碗牛肉面,竟然有历史的源起和大时代的缩影,多少乡愁浓缩其中,让人唏嘘不已! 这才是真正的台湾啊!
祖国的宝岛台湾,一直是我向往去看看的地方,由于种种原因我无法前往,好不容易条件成熟,疫情又影响了行程。看了廖信忠老师的(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这本书,我觉得台湾比我想象的还要好。书中把台湾各个地方的景色、风土人情和历史,以及交通与小吃和游玩中的注意事项,向大家讲述的非常清晰。廖信忠虽然出生在深绿家庭,但是在讲述历史时,没有掺杂个人的政治偏见,都是站在公正立场去向读者讲解,很值得读者尊敬。
台湾地区行政区划包括:台北、新北、桃园、台中、台南、高雄6个台湾当局“直辖市”,基隆、新竹、嘉义3个市,新竹、苗栗、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屏东、台东、花莲、宜兰、澎湖、金门、连江(马祖)13个县。
台湾旅游指南,用诙谐的语言介绍台湾每个地市的景点和市井生活,除了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有人文的宗教信仰,和福建、潮汕等地的风俗差不多。目前最向往的大概是环岛骑行以及花莲的清水断崖。可惜平台电子书没有图片和地图的补充。 近期的台海正处于风口浪尖,期待台湾的早日回归,推荐食贫道的纪录片《何以当归》。 本书看下来发现日据时期对台湾的影响蛮大,再者日本和台湾的发展相对于大陆要早,网络舆论中会感到台湾人对日本的慕强心态和对大陆的优越感。
这是一本似散文随笔般的台湾攻略,有画面感、历史感和温暖的烟火人情味儿,阅读后对台湾的印象更加立体多元。作者耗时三年书写26万字,按照空间轴把台湾岛各具性格色彩的大小地方逐一娓娓道来,其间还穿插时间轴寻古追远。文中有丰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故事,民风民俗美景美食各个引人遐想心动,读了一半就很想花些时日去好好探寻这个刷新了过往认知的台湾省。 作者廖信忠曾经出版过《我们台湾这些年》,书中记录、描述了台湾几十年来的一些大城小事。因为两岸的宣传互戴着有色眼镜,所以他想从一个台湾本土人的角度、客观展现更真实和全面的台湾。 对于这本《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几点: 1. “外省人”的眷村文化和骨子里的乡愁 那个年代随着历史洪流漂泊到台湾的很多人一直以为自己有生之年还能回到故土落叶归根,包括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仍未下葬,想着有一天能回乡入土。这群人在台湾被称为“外省人”,他们其中不少普通人有着特殊的年代记忆和故事,人生恍惚懵懂地随着时间沉沉浮浮,“一碗牛肉面都饱含着时代缩影和浓浓的乡愁”。 2. 丰富多元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风致 高山、碧海、茶园、温泉;古山道、老城镇、旧铁路、古建筑、传统手工艺;渔村落日、原始森林、深山部落、繁花般的海底世界;还有胡适、林语堂、钱穆、梁实秋、傅斯年等大师们的故居,以及中国上下五千年不断档的珍贵文物。台湾虽然历史相对较短,但更多地保留了中华传统。 3. 理想主义的书店 除了诚品书店以外,台湾还有不少有特色的书店。店主开店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推广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理想。它们的书籍大多是店主喜欢的主题性书籍,读者与店主的互动活动比较多,双方更像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朋友。书店更似一个思想碰撞、自由发表言论的交流平台。 4. 不易消散的日据痕迹 台湾还保有很多在日本占领时期兴建的设施和文化习惯,这些曾经在物质上较大的改善了当时台湾本省人的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现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台湾年轻一代。历史无法任由打扮,无论我们喜不喜欢、愿不愿意接受,有些事情已被打了封印,应该往前看、向前走。 5. 浓厚的祭奠文化 绕境进香、放天灯、燃蜂炮……。不同地区描写最多的就是祭妈祖,妈祖文化有着浓厚的道家文化色彩,人们除了祈愿获得庇佑外,主要还宣扬忠孝节义信。台湾供奉最大的三尊妈祖是由郑成功船队自湄洲带入、由一棵木材分而制得。后来,通过将香灰塑入新庙神像的“分灵”方式,在全台湾又设立、供奉了大大小小诸多妈祖庙。在每年三月,台湾多地会举办大规模的绕境进香祭拜仪式。活动通常会持续上几天几夜,期间可以深度体验到民俗风情和地道美食。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人们开展祭拜城隍、关公、哪吒、郑国公、宁靖王等,以及元宵节、王船祭、中元节等大型活动的过程,海陆空声光电、隆重而热闹。人神相处于一种亲密关系,他们像对家人般爱护神明和庙宇,像对可信赖的长辈般倾诉、祈愿平安和祝福。 另外,对盐水天主堂颇有印象。书中说这座教堂做了很多本土化努力,堂内的圣母像类似妈祖像,上帝及众使徒们都是穿着中国传统服饰,在《最后的晚餐》壁画中,餐具都是筷子,餐点全是包子。 6. 作者关于城市建设的态度 “ 新与旧永远可以共存,在文明社会中,针对都市的更新应该轻柔,润物无声地慢慢改变。很多城市都在做活化历史空间的工作,但都市更新的最重点仍然是“人及生活”,更新的不仅仅是建筑物,更重要的是心灵。” 7. 台湾南部 书中描述高雄和屏东人大多淳朴、随和、阳光、热情。高雄有长桌宴,有能够净化身心的美浓客家小镇,城市中还有两座在全球Top10最美地铁站中分列第2和第4名的车站。有星云大师带领弟子亲自开垦、一砖一瓦建起的台湾最大佛教道场“佛光山”。还有间“玫瑰圣母圣殿”是近代台湾天主教的发源地,起源自当地富绅于1859年接待、收留了西班牙籍神父郭德刚。随后这位郭神父又传教至屏东,建起了“万金圣母圣殿”,这两座教堂及上海佘山教堂是华人教区中三间被梵蒂冈教廷封为“圣母圣殿”的场所。此外,屏东还有壮美的山海美景,以及保留有部落图腾、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手工技艺,以及感恩乐天的生活方式。 8. 台湾东部 “有拔地而起的崇山峻岭、翠绿的水田、蓝蓝的太平洋、如珍珠般的海岛;云雾缥缈在纵谷间,骑着自行车,穿过金黄的油菜花,处处见到生活的惊喜与美好,时时遇到好人好物。台东,是个会让人自然而然放松下来的环境。如果在台东一些环境优美的偏远海边或田间,你会惊讶地发现有那么多台北人搬来这里种田,宁愿在这里过着闲云野鹤的后半生。 ” “花莲的步调就是慢,慢慢走、慢慢看、慢慢地活。这种慢的个性,可以在许多少数民族部落里发现,他们总能用乐天悠缓的心情,把生命放在开阔的大地之上细细品尝。而这种慢慢生活的姿态,也吸引许多西部人来此定居,放下“竞争与生存”,来这里学习“感受与生活”。这种慢,不只是在步调上的放缓,更是价值的另类选择,也是重新思索“生存意义”后所做的决定。赚钱和效率,在这里不是最重要的事,过程和其中的趣味才是。在乡间,你可以看到慢慢骑着脚踏车的村民,主动对你微笑。花莲,因为悠缓,所以总有余裕把双手空出来、把微笑送出去。 ” “大山大海,是花莲的壮阔舞台,也是造物主为世人留下的传奇。若搭乘赏鲸船自花莲港出海北上,行至太平洋上回望花莲,就会感叹这里即是山海交会最极致处,清水断崖临海拔立,气势磅礴,与海日夜临对。花莲,似乎已把岛屿的山海之美浓缩其中了。” 8. 美食、美食、美食 小巷弄里、大榕树下、庙口前的各色小吃摊,散发着温润的历史醇度;旧码头、赶海人,台湾味儿的传统市场,饱含着海的馈赠和庶民的人情味。书中大多数城市都记载了适合到哪里开展吃吃吃的攻坚战,而且因为小吃摊主对自己出品的食物有种尊严和坚持,所以口味上大多都会体现出“诚意感”。 一口气,以及边看边心痒、边流口水的读完了本书,她记录的某个瞬间、某个角落、某个人物大多是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我觉得这正是我们想要去更多了解的台湾。
春风化雨,高段位的“软文” 读着眷村历史那段,又一次深深地理解了余光中《乡愁》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很好👍蛮详细的一本旅游攻略! 赶在行程出发前,走马观花的粗略过了一边,接下来就要开启我的台湾之旅喽![可爱]
“我手摸着良心做俯卧撑问自己,不给五分还有天理吗?”——来自豆瓣用户:“家禽腿部保健”。 我边做引体向上边举双手表示赞同。 推荐台湾行前必读,同时真心希望有人能用类似的文风笔调好好写写祖国大陆的大好河山。如有,请路过的伙伴们务必留言告知。 注:此版本只有文字,原作所含图片已尽数被吞。为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请选择其他版本或直接购买实体书。
几乎一口气读完,意犹未尽,相见恨晚🍂🍂🍂如果十年前读到此书,我们的台湾之行就会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太爱他的家乡啦!说起台湾,如数家珍,洋洋洒洒地写出25万字。按照他的指点,看似小小的台湾岛,一年都游不完啊🌿🍁🌱🌾 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度踏上台湾岛,那里的山水令人向往🎋🎋🎋那里的同胞让人感怀💐💐💐
一般閱讀起來比較輕鬆的書,我都會放在做家務的時候用聽書模式。這本書是我每晚洗碗的時候,一邊洗一邊收聽的,斷斷續續的聽了兩三個星期吧。 書還未聽完,我就忍不住向一位打算下個月去臺灣自助遊的朋友推薦了它。因為這本書太適合那些喜歡體驗在地文化,經常自助式深度遊的朋友了。書中介紹了不少不僅一般的旅行團絕對不會去,甚至當地人都會忽略掉的隱形的旅遊景點。 看完書我才上網去瞭解了書的作者廖信忠,他果然是個土生土長的臺灣人。意料不到的是,他居然是百萬暢銷書的作者。2009年和2014年,他的描寫臺灣普通民眾真實生活的《我們台灣這些年》1和2的出版,曾經轟動兩岸,讓他登上暢銷書榜首,成為在大陸最暢銷的臺灣年輕作家。 出版這本《這就是臺灣,這才是臺灣》的初衷,源於他感覺他的大陸朋友結束臺灣之行後,向他所描述的臺灣不像真正的臺灣,而當時海峽兩岸書店裡的旅遊書籍也沒有很好的介紹臺灣。所以他花了三年時間,試圖從一個土生土長臺灣人的角度去介紹臺灣歷史文化和景點。 這本書不厚,介紹了19個地方,卻只用了26萬字。不僅有臺北、基隆那樣的大城市,也有北港、苗栗那樣的小城鎮;他寫網紅愛打卡的熱門景點,也寫夜市、碼頭、老街、環島公路、廟宇、高山族區和鐵道;他通過寫臺灣的民眾寫到臺灣的民俗;他用臺灣街上隨處可見的現象來探討臺灣的歷史,他寫臺灣人的小故事來反映臺灣人的真實生活。小到臺灣小吃,大到太平洋的風,廖信忠無所不寫,目的就是要向大家展示一個真實的臺灣。 在作者筆下,有充滿文藝氣質的臺北,有每天在海潮中甦醒的階梯式城市基隆,有自古多雨的宜蘭,有“風城”新竹……喜歡偷得浮生半日閑的,他介紹你去充滿客家風情的小鎮苗栗小住兩日;喜歡騎車環島的,他推薦臺11 線環臺行程中的青春熱血公路;喜歡自然放鬆環境的,他讓你去花蓮,感受“慢慢走、慢慢看、慢慢地活”的步調…… 他告訴你,別被白天的台中,一副溫馴小綿羊的外表騙了,一到晚上,台中就變成了“奔放的、脫韁的野馬”。 他告訴你,一般赴台觀光客都會跳過的北港,其實是個十分值得深度遊的宗教之城,小城的一切似乎都沉浸在濃厚的媽祖崇拜的宗教氣息之中。 他還告訴你,99%的旅遊觀光客都會忽略的雲林海綫:臺西、麥寮,卻是喜歡深度旅遊者應去之地,因為這一帶是臺灣的“裡世界”,來過了,你就會瞭解臺灣少為人知的另一面:窮、人口外移、隔代教養、地層下陷等等。 廖信忠的這本書2015年就出版了,真遺憾2018年夏天我去臺灣旅行的時候還不知道有這本書,否則當年的臺灣之行必會精彩許多。 2023年10月28日 No.60/2023(完讀第六十本)
微信读书:阅读《这就是台湾 这才是台湾》作者:廖信忠。 一本非常好的台湾旅行手册,如果有机会自助游台湾,一定要带上这本书。它按照台湾环线游的线路(基隆、台北、新北、新竹、苗栗、台中、彰化、云林、南投、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台东、花莲、宜兰、澎湖)事无巨细地把各个地方的吃、住、行介绍以后,又分别把每个地方重要的景点按照地理信息、历史由来、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详尽地介绍了一遍,信息量巨大,旅行时带一本可随时随地的查阅,即长知识又添情趣。
文字优美,画面感强,游台湾的很好攻略书,甚至可做纸上、心上游的很好蓝本。
想去台湾,读完这本书,更想去台湾了! 这本书值得收藏,将来用做去台湾旅行的指南。唯有一点遗憾,池上讲得极少,那可是台湾作家蒋勋先生写得最多的地方,也是他的心灵栖息地。 愿不久的将来,我的愿望能实现!
这是一本好详细的台湾旅游攻略啊,全面介绍了台湾各县市的可玩之处。以下捡5个小点小小总结下我对这本书的几个印象深刻之处。 1、台湾的宗教文化是一大亮点 在台湾,仿佛随处可见的就是庙宇,甚至还分阴阳庙,分别供奉鬼魂与神仙。对于台湾人来说,仿佛什么都可以成为供奉祭祀的神灵,只要赋予意义就可以盖庙,祈求不同的愿望。而且最大的亮点就是绕境等各种形式的宗教嘉年华活动,这种活动不仅带有浓厚的传统宗教文化色彩,同时也带动了相当一部分台湾美食、夜市的发展,而且还成为台湾旅游观光的重要一部分。 2、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对于台湾,很多人脑海里的标签就是文艺小清新。其实这就要归功于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台湾,所有历史留下来的东西都可以变成文化创意产业,各种工厂,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台湾人的创意下,都可以变成十分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这种方式既保留了很多历史的原貌,同时又结合文化观光,为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方向。 3、台湾的少数民族文化 其实这篇文章中也涉及到了台湾一部分少数民族、部落的文化,包括他们对家园的保护与开发,或者是保留原始的生活状态,或者是他们特有的宗教文化仪式。虽然本文对此涉及的内容并不是很多,但是我个人对此比较感兴趣。 4、台湾人对历史的保护 这与第2点有些重复,但又不一样。文化创意产业是对历史保护的一种方式,他们很好的将经济发展与最大限度保留当地原貌,包括生活方式进行融合。我在这里要说的是他们这种对历史尊重的态度。在开发问题上,当地人第一考虑的是如何保护建筑、生活方式、传统习惯,而不是先来个全部推翻,再来个复古修建。后者是大陆发展相关产业的一贯做法,最终结果是做出个不古不今的四不像,而真正具有保留价值的东西在这场开发中被毁于一旦。可惜的是,因为在大陆,能把文化创意产业做的如台湾一样好的实在没有几个,所以对于这些四不像,人们也只能买账了。 5、台湾的自然风光 台湾是个坐落在太平洋上的岛屿,因为地处板块交界处,于是拥有了众多的地形地貌。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高高隆起的山峰,可以看到铺满绿草的峡谷,可以看到如斧劈般高耸的岩石,可以看到满是贝壳碎的白沙滩,可以看到与太平洋交界美丽海湾,可以看到仿佛像宝石般散落在太平洋里的小岛……. 总之,这是一座极其美丽的岛屿,看着作者用文字勾勒出来的台湾岛,我就想起自己曾走过的印尼的几个岛屿,已经沉睡在相册里许久的视频又被我翻出来回味了一番。海岛真的是美,从高空中看,它们就像是一颗颗掉落在蓝色大海上的翡翠宝石,美的不可方物。
2035年,我座动车去台湾,去看台湾阿里山!读本书对宝岛台湾旖旎风光、历史变迁、风土人情有详尽了解,为自由自在地逛宝岛做了充分准备。
继2009年推出《我们台湾这些年》,2014年4月出版《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2014年11月出版《我们台湾这些年2》之后,来自宝岛台湾的廖信忠再次推出了这本略带旅行指南味道的《这才是台湾 这就是台湾》。这本书图文并茂,从一个地道的台湾人的角度来介绍台湾,的确是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他对台湾的熟悉和热爱。 现在的旅游提倡“深度游”了,蜻蜓点水式的旅游已经多次被人诟病。如何进行“深度游”?要深度了解当地的民众的风土人情。在我看来,这本书是作者“深度游”的结果,写出了台湾的历史,普通台湾人的生活。在这本书中作者深入描绘和介绍了台湾的19个地方。从台北写到了台南,从城市写到农村,从热门的景点写到了别有特质的小镇等。不夸张地说,可以说简要地写尽了台湾的方方面面。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来介绍台湾的。 台湾基隆地区中元祭是台湾最有名的中元节祭典。这个祭典是怎么来的?在书中,作者扼要地谈到了这个祭典的来源。台湾早期的开发过程中,漳州人和泉州人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之间也为了利益产生过冲突,甚至于1851年在基隆一带爆发了一场大械斗,双方死伤惨重。后来双方意识到这样的方式代价太大,于是合议联合举行农历七月普度,抚慰亡魂。但两方想要“拼高低”的心结还在,以阵头(阵头是闽南地方的民俗技艺)的精彩分出高下。基隆中元祭每年都有一主要姓氏宗族主办当年的主普坛。这是因为当年双方达成共识,以“姓”来区隔,原因在于就算族群不同,同姓的人“500年前是一家”。通过合作办理普度庙会阵头,来化解彼此间的干戈。这个办法好。怪不得这样的祭典到现在都已经办了一个半世纪,还未见衰败之象。台北市的牛肉面节,也是颇为有趣的。据说已经办了好几年了。这“牛肉面”这食物,不是无缘无故受到台北人的欢迎。这“牛肉面”跟空军有很大关系,台湾牛肉面店密度最高的地方,都是有空军机场的地方。国民党空军来台时,最后几乎都是从四川直接飞来台湾,所以空军里四川人的比例很高,而四川人的饮食习惯和台湾相差最大,所以常常会自己想办法用台湾现有的食材生产“家乡味”。 早期台湾其实没有吃牛肉的习惯,尤其是农村,牛是工作伙伴,怎么可能拿来吃呢?台湾渐渐开始吃牛肉,应该是始于美援来台,带来了大量牛肉罐头。一碗牛肉面,竟然有历史的源起和大时代的缩影,多少乡愁浓缩其中,让人唏嘘不已! 这才是真正的台湾啊!
祖国的宝岛台湾,一直是我向往去看看的地方,由于种种原因我无法前往,好不容易条件成熟,疫情又影响了行程。看了廖信忠老师的(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这本书,我觉得台湾比我想象的还要好。书中把台湾各个地方的景色、风土人情和历史,以及交通与小吃和游玩中的注意事项,向大家讲述的非常清晰。廖信忠虽然出生在深绿家庭,但是在讲述历史时,没有掺杂个人的政治偏见,都是站在公正立场去向读者讲解,很值得读者尊敬。
台湾地区行政区划包括:台北、新北、桃园、台中、台南、高雄6个台湾当局“直辖市”,基隆、新竹、嘉义3个市,新竹、苗栗、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屏东、台东、花莲、宜兰、澎湖、金门、连江(马祖)13个县。
台湾旅游指南,用诙谐的语言介绍台湾每个地市的景点和市井生活,除了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有人文的宗教信仰,和福建、潮汕等地的风俗差不多。目前最向往的大概是环岛骑行以及花莲的清水断崖。可惜平台电子书没有图片和地图的补充。 近期的台海正处于风口浪尖,期待台湾的早日回归,推荐食贫道的纪录片《何以当归》。 本书看下来发现日据时期对台湾的影响蛮大,再者日本和台湾的发展相对于大陆要早,网络舆论中会感到台湾人对日本的慕强心态和对大陆的优越感。
这是一本似散文随笔般的台湾攻略,有画面感、历史感和温暖的烟火人情味儿,阅读后对台湾的印象更加立体多元。作者耗时三年书写26万字,按照空间轴把台湾岛各具性格色彩的大小地方逐一娓娓道来,其间还穿插时间轴寻古追远。文中有丰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故事,民风民俗美景美食各个引人遐想心动,读了一半就很想花些时日去好好探寻这个刷新了过往认知的台湾省。 作者廖信忠曾经出版过《我们台湾这些年》,书中记录、描述了台湾几十年来的一些大城小事。因为两岸的宣传互戴着有色眼镜,所以他想从一个台湾本土人的角度、客观展现更真实和全面的台湾。 对于这本《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几点: 1. “外省人”的眷村文化和骨子里的乡愁 那个年代随着历史洪流漂泊到台湾的很多人一直以为自己有生之年还能回到故土落叶归根,包括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仍未下葬,想着有一天能回乡入土。这群人在台湾被称为“外省人”,他们其中不少普通人有着特殊的年代记忆和故事,人生恍惚懵懂地随着时间沉沉浮浮,“一碗牛肉面都饱含着时代缩影和浓浓的乡愁”。 2. 丰富多元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风致 高山、碧海、茶园、温泉;古山道、老城镇、旧铁路、古建筑、传统手工艺;渔村落日、原始森林、深山部落、繁花般的海底世界;还有胡适、林语堂、钱穆、梁实秋、傅斯年等大师们的故居,以及中国上下五千年不断档的珍贵文物。台湾虽然历史相对较短,但更多地保留了中华传统。 3. 理想主义的书店 除了诚品书店以外,台湾还有不少有特色的书店。店主开店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推广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理想。它们的书籍大多是店主喜欢的主题性书籍,读者与店主的互动活动比较多,双方更像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朋友。书店更似一个思想碰撞、自由发表言论的交流平台。 4. 不易消散的日据痕迹 台湾还保有很多在日本占领时期兴建的设施和文化习惯,这些曾经在物质上较大的改善了当时台湾本省人的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现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台湾年轻一代。历史无法任由打扮,无论我们喜不喜欢、愿不愿意接受,有些事情已被打了封印,应该往前看、向前走。 5. 浓厚的祭奠文化 绕境进香、放天灯、燃蜂炮……。不同地区描写最多的就是祭妈祖,妈祖文化有着浓厚的道家文化色彩,人们除了祈愿获得庇佑外,主要还宣扬忠孝节义信。台湾供奉最大的三尊妈祖是由郑成功船队自湄洲带入、由一棵木材分而制得。后来,通过将香灰塑入新庙神像的“分灵”方式,在全台湾又设立、供奉了大大小小诸多妈祖庙。在每年三月,台湾多地会举办大规模的绕境进香祭拜仪式。活动通常会持续上几天几夜,期间可以深度体验到民俗风情和地道美食。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人们开展祭拜城隍、关公、哪吒、郑国公、宁靖王等,以及元宵节、王船祭、中元节等大型活动的过程,海陆空声光电、隆重而热闹。人神相处于一种亲密关系,他们像对家人般爱护神明和庙宇,像对可信赖的长辈般倾诉、祈愿平安和祝福。 另外,对盐水天主堂颇有印象。书中说这座教堂做了很多本土化努力,堂内的圣母像类似妈祖像,上帝及众使徒们都是穿着中国传统服饰,在《最后的晚餐》壁画中,餐具都是筷子,餐点全是包子。 6. 作者关于城市建设的态度 “ 新与旧永远可以共存,在文明社会中,针对都市的更新应该轻柔,润物无声地慢慢改变。很多城市都在做活化历史空间的工作,但都市更新的最重点仍然是“人及生活”,更新的不仅仅是建筑物,更重要的是心灵。” 7. 台湾南部 书中描述高雄和屏东人大多淳朴、随和、阳光、热情。高雄有长桌宴,有能够净化身心的美浓客家小镇,城市中还有两座在全球Top10最美地铁站中分列第2和第4名的车站。有星云大师带领弟子亲自开垦、一砖一瓦建起的台湾最大佛教道场“佛光山”。还有间“玫瑰圣母圣殿”是近代台湾天主教的发源地,起源自当地富绅于1859年接待、收留了西班牙籍神父郭德刚。随后这位郭神父又传教至屏东,建起了“万金圣母圣殿”,这两座教堂及上海佘山教堂是华人教区中三间被梵蒂冈教廷封为“圣母圣殿”的场所。此外,屏东还有壮美的山海美景,以及保留有部落图腾、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手工技艺,以及感恩乐天的生活方式。 8. 台湾东部 “有拔地而起的崇山峻岭、翠绿的水田、蓝蓝的太平洋、如珍珠般的海岛;云雾缥缈在纵谷间,骑着自行车,穿过金黄的油菜花,处处见到生活的惊喜与美好,时时遇到好人好物。台东,是个会让人自然而然放松下来的环境。如果在台东一些环境优美的偏远海边或田间,你会惊讶地发现有那么多台北人搬来这里种田,宁愿在这里过着闲云野鹤的后半生。 ” “花莲的步调就是慢,慢慢走、慢慢看、慢慢地活。这种慢的个性,可以在许多少数民族部落里发现,他们总能用乐天悠缓的心情,把生命放在开阔的大地之上细细品尝。而这种慢慢生活的姿态,也吸引许多西部人来此定居,放下“竞争与生存”,来这里学习“感受与生活”。这种慢,不只是在步调上的放缓,更是价值的另类选择,也是重新思索“生存意义”后所做的决定。赚钱和效率,在这里不是最重要的事,过程和其中的趣味才是。在乡间,你可以看到慢慢骑着脚踏车的村民,主动对你微笑。花莲,因为悠缓,所以总有余裕把双手空出来、把微笑送出去。 ” “大山大海,是花莲的壮阔舞台,也是造物主为世人留下的传奇。若搭乘赏鲸船自花莲港出海北上,行至太平洋上回望花莲,就会感叹这里即是山海交会最极致处,清水断崖临海拔立,气势磅礴,与海日夜临对。花莲,似乎已把岛屿的山海之美浓缩其中了。” 8. 美食、美食、美食 小巷弄里、大榕树下、庙口前的各色小吃摊,散发着温润的历史醇度;旧码头、赶海人,台湾味儿的传统市场,饱含着海的馈赠和庶民的人情味。书中大多数城市都记载了适合到哪里开展吃吃吃的攻坚战,而且因为小吃摊主对自己出品的食物有种尊严和坚持,所以口味上大多都会体现出“诚意感”。 一口气,以及边看边心痒、边流口水的读完了本书,她记录的某个瞬间、某个角落、某个人物大多是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我觉得这正是我们想要去更多了解的台湾。
春风化雨,高段位的“软文” 读着眷村历史那段,又一次深深地理解了余光中《乡愁》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很好👍蛮详细的一本旅游攻略! 赶在行程出发前,走马观花的粗略过了一边,接下来就要开启我的台湾之旅喽![可爱]
“我手摸着良心做俯卧撑问自己,不给五分还有天理吗?”——来自豆瓣用户:“家禽腿部保健”。 我边做引体向上边举双手表示赞同。 推荐台湾行前必读,同时真心希望有人能用类似的文风笔调好好写写祖国大陆的大好河山。如有,请路过的伙伴们务必留言告知。 注:此版本只有文字,原作所含图片已尽数被吞。为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请选择其他版本或直接购买实体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