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亚马孙

埃德·斯塔福德
《征服亚马孙》是埃德·斯塔福德历时860天近万千米徒步亚马孙河的远征实录。2008年,斯塔福德开始了他征服亚马孙的旅程。旅程的规则既简单又艰难:每一步路一旦借助外力,就重走一遍。从秘鲁南海岸的亚马孙河源头出发,行走900多万步,860多天行走近10000千米,被蚊子和蚂蚁叮咬各超过20万次,被黄蜂蜇了600次,被蝎子蜇了10多次,消耗10部高画质摄像机、6双靴子、3部全球定位设备,斯塔福德成功跨越整个南美洲,抵达广阔的亚马孙河入海口,成为全球徒步走完整条亚马孙河的第一人。本书详尽记录了德爷徒步全程的经历,
宫爆鸡丁

2007年的一天,担任过户外探险向导的斯塔福德忽发奇想,要成为徒步走过亚马孙全流域的第一人。《征服亚马孙》就是埃德·斯塔福德为这次徒步探险写的自传体探险经历。在与同伴做出计划并得到赞助商支持后,斯塔福德花了860多天,行程8000多公里,穿越数个国家,从亚马孙河源头一直徒步走到亚马孙河入海口,最终成为徒步走过亚马孙河全流域的第一人,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他原本默默无闻,在结束探险、返回伦敦时,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上了各种电视和广播节目,受邀到皇家地理学会演讲,并成为该学会的一员,也成为雷纳夫·法因斯爵士的环球探险信托基金会的理事,把户外探险的临时工作变成了终生事业。 《征服亚马孙》是一本励志书籍。好走的路早有人走过,而他要走的是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自地理大发现以来,探险家层出不穷,要成为某个探险第一人是越来越难了。这一路走来,且不说多次遭遇毒蛇的攻击,每天数千蚊虫的叮咬,险些葬身鳄鱼之腹,单单是警察的无端拘留,原住民充满敌意的威胁,几次与毒贩擦肩而过,其凶险、难堪就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即使斯塔福德上学期间就喜欢体育运动,有强健的体魄,即使他当过兵,在部队系统接受过野外求生训练,即使他不是野外小白,有担任户外探险向导的经历,即使他争取到了一些赞助(资金、设备、医疗救助等),使探险之旅顺利开局,他仍然遭遇了无数个意外,不时被迷失方向、野外断粮、伤病折磨、设备损坏、财务危机所困扰。但他挺了过来,克服重重困难,排除艰难险阻,终于走完了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征服亚马孙》记录的是斯塔福德亚马孙探险的心路历程。长时间在艰苦环境下跋涉,最大的难题居然不是危险,而是枯燥和无聊。远离文明,远离亲友,远离城市,远离人烟,蚊虫日复一日地围追堵截,伤口日复一日地发炎化脓,衣服日复一日地被汗水打湿,靴子日复一日地灌满泥浆,跋涉者日复一日地艰难跋涉,怎能不被枯燥缠身?怎能不被无聊困扰?在枯燥、无聊的跋涉中,危险倒成了一种变化,一种调剂,一种刺激,一种兴奋,使跋涉者可以暂时摆脱枯燥的困扰,有勇气继续前行。这种枯燥和无聊不仅毒化了自己的情绪,还会与同伴交叉感染,毒害同伴之间的关系。斯塔福德在探险过程中,通过学习、求教和反思,逐渐学会了情绪的自我调节,学会克服负面情绪,并且学会了在有负面情绪时如何与人相处、与人合作。 《征服亚马孙》记录的探险或许可以称作是一次环保之旅。斯塔福德在计划这次探险时,试图把这次探险的目标定位在“宣传环保,培养和提高保护雨林意识”上。向谁宣传?培养和提高谁的意识?在出发时是模糊的,结束探险时仍然是模糊的。实际上,斯塔福德在亚马孙雨林目睹的是不同文明的冲突,文明冲突之下,落后文明无力与先进文明竞争,相当一部分原住民难以融入先进文明。而南美独立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冲动必然与环保需要发生冲突,乱砍滥伐的效应也必然溢出国门,从而遭到其他地区和组织的抵制。这些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亚马孙雨林的命运。在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冲突面前,个人几乎无力改变什么。斯塔福德也只能在本书中尽可能地介绍亚马孙雨林的命运,以及生活于斯的人的命运,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得不说,斯塔福德当初设定的目标,注定要留下些许遗憾了。

闫哲

比电视节目更真实也更精彩,德爷的亚马逊征服之旅,两年时间,成功没有偶然!

韩泽林

微信读书:阅读《征服亚马孙》作者:埃德·斯塔福德,译者:纪乃良。 因为几天前刚刚看过了《印加帝国的末日》,对这片土地越发的好奇起来,正是这好奇心让我遇到了《征服亚马孙》,作者从秘鲁南海岸的亚马孙河源头出发,行走900多万步,860多天行走近10000千米,被蚊子和蚂蚁叮咬各超过20万次,被黄蜂蜇了600次,被蝎子蜇了10多次,消耗10部高画质摄像机、6双靴子、3部全球定位设备,斯塔福德成功跨越整个南美洲,抵达广阔的亚马孙河入海口,成为全球徒步走完整条亚马孙河的第一人。肾上腺素拉满的经历,狂野、震撼、险象环生,超凡阅读这场搏命之旅,我们会感受到人的恐惧与渺小,也能见识到人的勇气、智慧与伟大。

云行月走

死亡丛林,危机四伏;致命追杀,险象环生。英军退役军官凭着坚强的意志和信念,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最终完成了一场最勇敢者的旅行,成为世界史上徒步穿越亚马逊河全程的第一人。

李軍

德爷——埃德·斯坦福德,野外生存领域的大腕。今天读这本书的人,多是先看野外生存的节目慕名而来的。德爷出名于这次历时860多天行走8000多千米亚马孙河徒步探险,此前,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在这次徒步中,他通过树立品牌、打造品牌、传播品牌,使探险次活动广受关注,大而建立起德爷这张名片。 一、 树立品牌 探险之初,他们即树立了成为世界第一个从源头到入海口徒步亚马孙河的宏大目标,并创立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此前已有人五次利用皮划艇穿越亚马孙河的探险活动,他们要做的就是不走寻常路。他和同伴决心全程徒步亚马孙,绝不使用车辆、船只甚至利用水流推进。当必须乘小船渡水时,每一米行程都要用手划,完全依赖人力,唯如此才能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得到承认、获得认可是他们探险的核心动机,他们也认为,纯粹为个人利益的冒险毫无意义,必须做到个人与公益的兼容。他们决定通过记录雨林的状况,够唤起人们对雨林的保护意识,通过为慈善机构募款,帮助途经国的儿童,还能减少因持反对砍伐森林的主张而惹恼当地政府。为个人为公益徒步亚马孙,就是他们的品牌。 二、 打造品牌 品牌需要打磨。首先携带必需的装备。为拍纪录片,他们携带了高清摄像机、备用电池、迷你DV录像带,还在电视台接受过摄影训练;他们带了防水的日记本和专用书写笔;为做电台访问和拨打紧急求救电话,他们携带了全球局域网设备和卫星电话。二是践行品牌承诺。当同伴希望享受探险,提出用驴子驮运装备时,埃德认为这违背了人力探险的初衷,反对这样做。结果他们自己扛着背包,驴子只驮着食品和水,跟在身后。当同伙把靴子挂在驴背上,埃德也认为“这动摇了此行的基本原则,使我们无法宣称我们遵守了最初的约定”。当利用皮划艇过河被水流带往下游时,他们在到达对岸后一定徒步返回至渡河出发点的对面,由此继续徒步。三是通过影像、文字、声音记录所见所闻,并利用网络、卫星电话向外发布,吸引更多的关注。 三、 宣传品牌 出发前,他们即设定目标,通过网站、博客更新探险进度,让更多人能了解他们的进程。他们联系了制作公司,计划一起拍摄纪录片。埃德接受朋友的建议,在固定的日子和时间更新博客,并附有视频,大幅增加了关注的人数。途中,他接受了多家媒体记者线上线下采访:英国《卫报》、《男人志》杂志、美联社、路透社及多家巴西电视台,截至2010年8月9日,全球有900多篇文章报道他们的事迹。返回英国后,埃德上了各种电视和广播节目,受邀到皇家地理学会演讲,并成为该学会的一员,也成为雷纳夫·法因斯爵士的环球探险信托基金会的理事。 2011年2月埃德完成了这本书,他写到:“900多万步,蚊子和蚂蚁叮咬各超过20万次,被黄蜂蜇了约600次,被蝎子蜇了10多次,10部高画质摄像机、6双靴子、3部全球定位设备,以及1次吉尼斯世界纪录。”没有埃德精心打造的个人品牌,没有网络和流媒体,谁认识埃德和他的壮举呢?

阿月

看这种书的初衷,是想了解在埃德的纪录片之外更多的细节。 看完后,我并不觉得失望。这并非是能吸引人的探险类小说,而是关于一场不可能的冒险的平实记录,关于人如何超越自我的实践过程。 因此在描述的语言上,没有夸张,没有比喻,反而多了一些真实感。因为埃德的目的是徒步穿越亚马孙,是挑战精神力和行动力的极限,至于沿途风光,更像是一种点缀。 纪录片里的波折,只是冰山一角。看了书之后才知道,一路遇到的麻烦数不胜数。 一个又一个靠谱又没那么靠谱的同伴和向导、掉链子的签证人员、超出预计的路程、途径原住民部落引起的冲突,精神和身体的双重考验、中后期的财政危机……,无数的险境需要跨越。 挫败感,不仅来自未知的自然丛林,也来自现实情况的不顺。 可贵的是,埃德坚持下来了,这也是本书的魅力所在。 不管那些路是多么难走,不管中途有多少人来了又离开,直到乔的加入才形成了真正默契的团队,不管受到怎样的原住民刁难,不管心灵处于何种困苦的境地,不管在钱不够的情况下必须减少口粮……,埃德都坚持下来了,他完成了他的挑战,他用超绝的意志征服了亚马孙,也征服了所有认为他不可能做到的人的心。 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埃德一起走过亚马孙,偶尔欣赏风景,更多的时候是埋头向前。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这也不是闹着玩的冒险。 同时,埃德在书中毫不避讳地表露某些负面情绪,比如无聊、枯燥、沮丧、失落……,可能扫兴,却真诚而贴近大部分人的感受。 远离城市,在山野间走路两年半,肯定是会时常感到乏味的。这可能也是某些冒险的真相,哪有那么多激动人心的时刻,填满琐碎时间的,更多的是平淡。 看到后半段,一切步入佳境,埃德超脱了环境的束缚,转而真正地享受起旅途来,不禁在心中为之喝彩。 在日复一日的行走中,褪去浮躁,洗净铅华,这正是我阅读这本书感觉美妙的地方。 回到生活中,很多事情之所以难,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自己去做过,我们在行动之前就否定了自己的行动。 我们不应该像那些对着埃德打退堂鼓的人一样,我们应该像埃德一样,试着为达成自己的目标,切实地投入与付出,不去理会弱者怎么看。

莱萌

相比《鲁滨逊漂流记》,我更喜欢这种取材自作者亲身经历的非虚构游记。埃德一开始的想法非常疯狂,甚至于不可思议,但是他的计划还是有条不紊的进行。团队成员换了几波,经济上遭遇过危机,也有和部落原住民的文化冲突,护照问题……不过可喜的是,他凭借自己的勇气,智慧,信念,克服了各种困难,完成了徒步亚马孙河的计划。能够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唤起全世界对亚马孙雨林的保护意识,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壮举。埃德详细记录了他的心路历程,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会有烦恼,恐惧,焦虑,非常的真实。 美中不足的是书里没有雨林风光的任何照片。

赵州芝

尽管我不明白探险的真正意义,毕竟生命是最重要的,而且,如果想考验自己面对未知的勇气和综合能力,会有很多方式和项目。 一些未被人知道的地方和生活环境,也并非是必然的,毕竟还有很多的探索方式,而个人的认知也是有局限的。同时,世界的人们有他们生活的模式,未必需要都被外界了解,一些有丰富资源的落后地域,也许被全球认识,对当地人反是一种伤害和平和生活被打破。 不过本书的整个过程,对个人而言,可以非常快递地提升个体的综合能力吧,也会给别人一些面对困难和险恶生活环境的动力和勇气!

JOSEPH(Mandalorian)

埃德·斯塔福德(Ed Stafford)是一位英国探险家、作家和电视节目主持人,以其在野外生存技能和探险活动方面的专业知识而闻名。他曾是英国陆军军官,后来转行成为一名探险家和生存专家。 斯塔福德最为人所知的成就是在2008年,他成为第一个走完亚马逊河全程的人。这次史诗般的旅程历时860天,期间他面临了无数的挑战和危险,包括遭遇毒蛇、疾病、险恶的地形和部落冲突等。这次旅程不仅展示了他卓越的生存技能,也体现了他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承诺。 在亚马逊河之旅后,斯塔福德继续参与多个电视项目,包括《单挑荒野》(Survivorman)系列,他在这些节目中独自一人在世界各地的极端环境中生存,并分享他的知识和技能。他的节目深受观众喜爱,因其真实性和教育性而受到赞誉。 斯塔福德还参与了其他多个探险活动和电视节目,包括《决胜荒野》(Survivor School)和《单挑神秘地表》(Marooned)。他的节目通常不仅展示了生存技巧,还强调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除了电视节目,斯塔福德还是一位作家,出版了几本关于他的探险经历和生存技巧的书籍。他的书籍同样受到读者的欢迎,为那些对野外生存和探险感兴趣的人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和启发。 总的来说,埃德·斯塔福德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探险家和生存专家,他的电视节目和书籍不仅提供了关于如何在野外生存的实用信息,也激发了人们对自然世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他的成就和贡献在探险界和广大观众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三波 石峰宫(不闲聊)

以前,埃德.斯塔福特是我最羡慕的人,开局饿三天,甚至没有头发。顺风咧嘴讲骚话(缺颗门牙哈哈),逆风皱眉讲道理,那一天天的在荒野过得老来劲了! 要问我以前羡慕他什么——第一羡慕他在独居荒野时的自由,第二羡慕他傻呵呵地能享受那种自由。​受自由的诱惑,先是混进农村做了能到处追花逐蜜的养蜂人,继而做了道士。现在还是喜欢德爷,不过现在看德爷,已经不是以前那种单纯的羡慕了。 现在的感觉是:今而既获人身,叨亲正教,岂非千生庆幸,一旦遭逢,自合省心,早求度世。若夫似前流荡,毕竟迷失本来,一坠冥途,化为异类——没错,经文里啥都有,直接转摘就可以哈哈哈​​埃德这本书是今年难得的几本好书之一,向朋友们安利。不要因为看过了纪录片就轻视这本书,书比纪录片还好看🤫​​埃德还有一个在伦敦街头流浪两个月的经历,不知道那个他有没有写成书,那应该是另一个版本的《通往维根码头之路》,很期待那个经历也能成书。 Ps.乔原来不仅仅是个向导,而是一个与德爷一样的探险家!

Shu

这里没有野外生存技巧,只有一个探险人的内心挣扎和克服困难之后取得成就的愉悦。 德爷是一个有着地理学荣誉学位的退伍军人,后来因为金融危机无意中从事了户外向导的工作就一直做了下去。 要成为第一个步行穿过亚马逊丛林的人是一个很大胆的决定,除了大自然的因素,毒枭和原住民也给旅程带来了很多困难。德爷最终花了两年时间完成这个壮举,也算是开辟野外生存这个类型的工作了,据说好像还是贝爷的偶像。 说说这本书,它推翻了我对探险的天真想象,景色的确是美丽,但更多的是痛苦,首先是身体痛苦,累计被蚊虫叮咬大概二十万次,直达最后人麻了,有一个比较绝的地方是有个虫子给德爷脑子钻了个洞,他想的紧急处理办法是先拿502粘住憋死虫子🥲。 最难受的是心理痛苦,因为美国人要开采石油破坏环境,毒枭又横行,原住民间流心者白人会拨人脸皮的谣言,整体对于外来人员十分抗拒。德爷在红区的每一个部落都必须要不停的解释他的行为,但仍然很难被接受,甚至有一次被灌了好几桶水泥。语言不通也让他很痛苦,身体和心灵双重打击让旅程非常之折磨。 但他还是记录一些美好的瞬间,比如遇到了好心的路人,吃到了好吃的早饭,穿上了干爽的衣服,甚至后来开始向心理学教授求助学习NLP疗法,所有的努力支撑他完成了整个旅程。看到最后完成的瞬间,很难不跟他同样感受到快乐。 有几个小点蛮有意思 1.书里记录的写计划清单的做法很值得学习,可以用在项目管理上面 2.NLP疗法我大概了解一下,不算是特别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学,是一个数学家和一个语言学界研究了一堆成功人士的思考习惯得出的一套心理暗示方法。德爷在旅程后期用了,间歇性的还蛮有效,有需要可以进一步了解。 3.不管任务多伟大,多有趣,人坚持时间久了都会感觉无聊,德爷可能在书里说了一百回好无聊好难受想放弃,但最后成了的那一下,无与伦比的成就感是对所有坚持的奖励。 不喜欢的点可能是有点絮叨,而且情绪太重了,读的我略疲惫

小野狮狮👣

书中没有太多描写沿途风景,更多是日记和感受,德爷时而乐观,时而暴躁,时而抑郁,时而深感无聊…没有太多美化,让人感觉非常坦诚。 860天7000多公里每天负重35公斤以上在亚马孙丛林中穿行,要适应残酷的自然环境(被蚊虫叮咬20万次以上已经不会觉得痒了),要应付不同的文明(被威胁被敌视被误解都是常态),还要解决捉襟见肘的财务问题(稍微有空都必须写博客写邮件拉赞助各种营业而不是休息)以及令人头大的签证问题。这不是一趟纯粹的徒步之旅,更是身体、技能、心灵、运气的多重考验。 当然不敢和德爷的经历相提并论,但这本书多次让我产生共鸣。现在的自己对周遭的一切更冷静、更满足了,我的自信来自自身,不再讨好,不再内耗,不再患得患失,不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什么。也许这就是户外的魅力。

123456

也许是翻译的问题,总之毫无文笔可言。不是令人快速翻页的流水账,就是大段老生常谈的抱怨。作者既没有plan又并不enjoy这段旅程,甚至大多时间给人只是骑虎难下的感觉。我很少半途弃阅,但怀抱一窥精彩亚马逊探险旅程而来,读到得却是一个醉汉/drug addict的牢骚笔记

海拔零米

应该说是一本励志书吧,对野外生存倒没有提供多少信息,别指望在本书看到鳄鱼(确实遇到了)美洲豹食人鱼什么的。穿越丛林比想象中还要艰难,因为“本没有路”,常常大砍刀开路,要泡在水里走,而且居然一路背着七八十斤的背包——这种负重就是在平路上都很不容易。 徒步走下亚马孙大概是一种较劲吧,原本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真的完成了,也多亏有一个好队友。 征服亚马孙,需要体力、耐力、知识、意志力,以及运气。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希望有人能真的完成“不间断的步行亚马孙”,而不是渡船找补给再返回远处重新走。现在的装备和电子设备比十多年前要好多了,说不定会有人去实现。

陈永恒

跟着书本走完了8000多公里的探险里程,斯塔福德是一位超人,他的这一壮举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对于徒步探险的艰辛我是身有体会的,2016年我在中缅边境(中方一侧)高黎贡山的密林中探索古道,沿途也是在布满树根和荆棘的密林中挥刀开路,脚下的山石上很滑的长满青苔,前行艰难。但是这些经历与斯塔福德的探险历程相比就不值一提了,他不仅要战胜各种自然障碍,还要克服沿途遭遇的原住民部落带给他的各种困扰伤害,并且还是在身背几十公斤行装的情况下,800多天啊! 从这本流水帐一般的文字表述中,感觉在秘鲁那段徒步探险过程比在巴西段的徒步行程更有意思。 无所畏惧,佩服斯塔福德先生!他的这种任务我没有条件完成,即使有了条件也完不成。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