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本书,不是游记,不是小说,甚至不是散文吧,一本文字与情感都充满希望与阳光味道的书,一本分不清时空与究竟想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阅读的书。如果你还没前往布拉格时光,可能未必可以在书中值得会心一笑之处抿起小嘴来,如果你已在布拉格时光中存在过,可能在书里逐个值得回味的细节中都有一种已然错过和不知不懂的一脸懵懂,如果是前者,那应该前往,如果是后者,那应该再次前往。我已前往,也已打算再次前往。 其实这一本书,在未前往之前可读,可相遇一段惬意时光,听着一支沉醉的乐曲虚伪地开心像一个孩子。即使抵达这里后,不一定有时间按图索骥,但就是按图索骥又有什么不好的呢?跪在扬倒下的标识,历史博物馆门前人行道的铜十字右侧。找到纪念哈维尔的图书馆,那可能是义务的志愿者,即使语言不通,但大家都保持着对逝者的尊重,告别时专门到二楼不好意思地打断这惟一一个在馆的、在打着电话的管理员,说我们会把下面图书馆的门关好的,做了一个关门的动作,相当中华式的关门动作。在图书馆里,有一个小房间,记录了哈维尔说过的句子,在入门转身的那门框上,仰望,背下来,即使会忘记。 到一个墓园里找寻扬·帕拉赫的墓地,在这里来来回回走了很多次,不敢在这里问路,不仅仅是因为语言不通,更多的是生怕打扰到这里不多的人们以及很多具有美感的建筑物。最后,还是鼓起勇气,拿着事前准备打印好的地图、导航图及标识,问了一个看似完成这里任务而准备离开的强壮男性,其指了那里一下,证实了我之前的猜测。好吧,也不敢确定这到底是不是扬的墓地,但拜谒的真诚是存在的。然后,小跑到斜对面半站地远的另一个墓园找寻哈维尔的墓地,这一次按着事前打印的导航图,找到了,记忆中的印象很深刻。不远千里,难道不是为了深刻的记忆吗?即使用一个半小时找到的地方,也待不到五分钟。无事可做,之前一直想找到这两个墓地,也没有想找到了要做什么与需要做什么。找,成为了一种仪式,找到,成为了一种目的,找到而不知道做什么,成为了一种遗忘感受的过程。没有准备鲜花,没有准备在墓前读一段作者的文字,到了看了一下就走。留下了一个印记。 到哈维尔经常去的咖啡馆,打算像在里斯本佩索阿经常去的咖啡馆一样,用钱买回可当留念的咖啡杯,但这家咖啡馆在装修,专门去了三次和不专门地经过七次都没有开门,所以现在连咖啡馆的名字都忘记了,蒙马特。住过瓦茨拉夫广场边上的一个国营老酒店,超过一星期,路上那一小块一小块的石头,不知道被多少雨水还有什么注入过。专门去找了哈维尔在瓦茨拉夫广场讲话的地方,找了克里玛的家,找到了克里玛的书。专门到民族大道,找那个胜利日期的标识,但现在换成了胜利手势,上面偶尔还有人专门放上玫瑰花。这胜利的手势,有力地指向了心中的眼泪,眼睛告诉自己,这是在阳光撒下来的民族大道,这是在天鹅绒11月17日的布拉格。不管是胜利的日期,还是胜利的手势,在我们心中难道不是一样的记忆吗?不远千里,难道不是为了这一刻的记忆吗? 那个时候,是读了《回访历史:新东欧之旅(理想国译丛031)》前往的布拉格、维也纳。现在看着这一本书,好后悔好多地方都还没有去过,以后不知道能不能有专门的一段时间,可以是一个月,也可以是半年,但可能不会是一年,否则习惯中华味道的胃可能会不习惯这里的味道,但也可能会习惯吧,改变选择。想住在那里,不工作,不旅行,可能也不会与人交流,语言也可能是一种恐惧,但更多的恐惧是来自于无法确定的未知以及无法放下的伪装。 住在那里一段时间,活在自己的想像之中,这好像也不太好吧?或者应该写下,按自己的想像活着。应该不会的,不用做过多的计划,就先待着,先住着,在确保每天都可以得到温饱的基础上,走路,不断地走路,相伴着阅读、乐曲、看画。但这样难道不是跟现在在这城里的生活一样吗?是呀,但又有什么不好呢?像阅读这本书之后,肯定也会去找寻书中存在的事物,然后生活可能就这样展开了。 同时读着这本书与克里玛《我的疯狂世纪》纸质书,因为有时不大习惯在一个陌生环境拿出纸质书翻看,只能看手机的电子书,所以,并行看着这两本与布拉格联系着的书。两本书,在这一本书的一处照片交汇,卡夫卡纪念雕像,在犹太人生活区那边,记得在老城广场走过去不是太远。卡夫卡纪念雕像,那个人骑着一个没有头的巨人脖子上,地上是一只变形的虫子形状,一个不起眼的黑影,这虫子是来源于卡夫卡《变形记》,这个人是来源于卡夫卡《失踪者》,但雕像的创作者好像说过,是卡夫卡《一场战斗纪实》给予他创作这个人的灵感。《变形记》太著名了,著名到束缚了我对这个人关注,骑在别人身上的这个人和那个没有头而被人骑着的这个人,地上的黑影吸引了过多的关注,就像查理大桥上的十几位圣像过多地覆盖了我对伏尔塔瓦河的关注。对卡夫卡纪念雕像的关注,来源于一段克里玛的访谈视频,在克里玛家中有一座卡夫卡文学奖的奖座,就是这个雕像的缩小版本,一个不可能有地上黑影的奖座。克里玛是卡夫卡文学奖第二届、2002年的获得者,米兰·昆德拉是卡夫卡文学奖第二十届、2020年的获得者。这里的印记又发生着交汇。 最后,推荐这本书,语言太美了。这个街头,有划火柴的声音和大街融化的味道,有河水粉碎在堤岸的声音和昨天的味道,有风吹过哥特屋檐的声音与雕像衣褶灰尘和雨的味道,有铁轨慢慢战栗的声音和车灯清贫赤裸的味道。在老城广场,胡斯纪念碑流淌着青铜,你为之而来但已永远失去的事物,涂着失控的绿色。
一本书,写一个城市,一条河,一个角落,一扇门,一个窗,一堆名人.....他一个人不疾不徐地叙述,竟让人能够紧随他的脚步,在优美的文字中,走入时光隧道,去探索那些知与不知。喜欢那种似乎带有雪茄味道的语气,喜欢那种文艺范儿的韵味,喜欢那细而不杂,繁而不乱的罗列,喜欢那种悠然的阅读感受。或许哪一天按图索骥,走一走那些大街小巷,在心里与他讨论一下是非,闲书不闲!
即使走马观花,去布拉格之前看看这本书也挺好。或者带着它一起出发。没准儿会在某个角落遇见卡夫卡。我是去过布拉格以后读的,再次爱上这座神秘的城。记住尼采的话:“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音乐时,我找到了维也纳;而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神秘时,我只想到了布拉格。”当你游走在布拉格,就理解了卡夫卡的超现实感。书中所有黑白照片都值得欣赏。
你是或不是一个读书爱好者,你去看。你是或不是一个缺乏感性的人,你去看。你此刻正爱着一个爱过你的人,你去看。你正迷茫于人性忙于无所事事或者焦头烂额中,你去看。这里没有真理,只有孤独的美好和美丽悲伤。还有光。
用卡夫卡这句话来说这本书,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 布拉格时间是生命和欲望,是政治和抗争、是文化和时间雕塑,是信仰与自由,是大师们用尽所有的灵感去演绎的生命交响乐章…… 布拉格那里广场,等你去写属于你的时间符号!
这本书,略带黑白照底蕴的叙述娓娓道来,叫你铁心地咂摸她的风韵,心缩着她的伤痛,城市的记忆镂刻般,那里的人们生命坚韧,面对百般蹂躏却依然饱含深情,那里的建筑风格颇有层次,令你瞬间的迫不及待... 总之,读这本书,布拉格总在你唇间
五月布拉格。
本书以卡夫卡的一生为索引,带我们重温了布拉格的神秘和细腻,这是我最喜欢的东欧城市,没有之一。当年的游历更多是走马观花,只隐约记得布拉格城堡,查理大桥底下那幅浪漫的画像,以及伏尔塔瓦河边的黄叶,我决定下一次的相遇要来一场心灵的盛宴。
跟我走吧 我们去巴黎铁塔🗼我们去布拉格桥下🫶 因为喜欢布拉格,带着普通游记安利文的心态开始阅读这本书,实则并非如此,此书带给我更多的是关于文史艺术向的体会与思考,总之更爱更向往这座城啦。 p.s许下新年愿望,龙年能有机会去看看她。
说实话作为游记有点无聊。但是对作家卡夫卡、赫拉巴尔等的介绍还有音乐家莫扎特的生平讲解还是值得一读的。我没去过此处,但是布拉格将永远作为艺术和浪漫的集合体存在于我心中。感觉如果是看过创作者书籍的人应该会很喜欢这本书
诗般的文字,碎碎念。写捷克的作家与艺术家们的零碎故事,他们住过的房子、走过的道路、看过的戏院、流连过咖啡厅与酒馆,还有埋葬他们的墓地… 那些布拉格的景点,被时间包浆,温暖而醇厚,游客眼见的只是表象,作者见到的,是布拉格的精神与灵魂了。
对布拉格的向往,源于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也源于卡夫卡,更源于那些古罗马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式的建筑风格。布拉格,巧妙地弥漫在卡夫卡所有的文字里,也弥漫在昴放先生所有的文字里。有生之年,愿与你抵达。
情有独钟布拉格,一本让我读着停不下来的好书,如果有一天你要去布拉格,请别忘了带上这本书。
一本可以作为布拉格文艺地图的旅行手册。巡着卡夫卡在布拉格的踪迹,作者一路追踪,串联起卡夫卡的生活和故事。布拉格是属于卡夫卡的,就像的里雅斯特是属于乔伊斯的。 世界上有很多城市都在标榜自己是“文艺之都”,连杭州也作此想,但真正名实相属的也就寥寥几座。巴黎不用说了。维也纳,光那一群星光璀璨的古典音乐家就足以媲美15世纪的佛罗伦萨。布拉格有卡夫卡,有米兰昆德拉,有斯美塔那还有塞弗尔特和哈维尔,文艺之名号不遑多让。彼得堡,因为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和赫尔岑等一干天才作家的存在,自当忝列其中。 2015年曾经有过一次短暂的游历,匆匆来去,除了慑服于古城的辉煌和伏尔塔瓦河的绚丽景色,对布拉格的了解十不及一。希望下一次的行程可以弥补这一无知的缺憾。
在去往布拉格的火车上,我读完了这本书,带着走马观花的目的。也仿佛这本书导游般点到为止的介绍,流于表面偶尔混乱;同样是写布拉格,我更喜欢刘子超《午夜降临前抵达》剥去历史的蒙面纱般的写法。
这一本书,不是游记,不是小说,甚至不是散文吧,一本文字与情感都充满希望与阳光味道的书,一本分不清时空与究竟想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阅读的书。如果你还没前往布拉格时光,可能未必可以在书中值得会心一笑之处抿起小嘴来,如果你已在布拉格时光中存在过,可能在书里逐个值得回味的细节中都有一种已然错过和不知不懂的一脸懵懂,如果是前者,那应该前往,如果是后者,那应该再次前往。我已前往,也已打算再次前往。 其实这一本书,在未前往之前可读,可相遇一段惬意时光,听着一支沉醉的乐曲虚伪地开心像一个孩子。即使抵达这里后,不一定有时间按图索骥,但就是按图索骥又有什么不好的呢?跪在扬倒下的标识,历史博物馆门前人行道的铜十字右侧。找到纪念哈维尔的图书馆,那可能是义务的志愿者,即使语言不通,但大家都保持着对逝者的尊重,告别时专门到二楼不好意思地打断这惟一一个在馆的、在打着电话的管理员,说我们会把下面图书馆的门关好的,做了一个关门的动作,相当中华式的关门动作。在图书馆里,有一个小房间,记录了哈维尔说过的句子,在入门转身的那门框上,仰望,背下来,即使会忘记。 到一个墓园里找寻扬·帕拉赫的墓地,在这里来来回回走了很多次,不敢在这里问路,不仅仅是因为语言不通,更多的是生怕打扰到这里不多的人们以及很多具有美感的建筑物。最后,还是鼓起勇气,拿着事前准备打印好的地图、导航图及标识,问了一个看似完成这里任务而准备离开的强壮男性,其指了那里一下,证实了我之前的猜测。好吧,也不敢确定这到底是不是扬的墓地,但拜谒的真诚是存在的。然后,小跑到斜对面半站地远的另一个墓园找寻哈维尔的墓地,这一次按着事前打印的导航图,找到了,记忆中的印象很深刻。不远千里,难道不是为了深刻的记忆吗?即使用一个半小时找到的地方,也待不到五分钟。无事可做,之前一直想找到这两个墓地,也没有想找到了要做什么与需要做什么。找,成为了一种仪式,找到,成为了一种目的,找到而不知道做什么,成为了一种遗忘感受的过程。没有准备鲜花,没有准备在墓前读一段作者的文字,到了看了一下就走。留下了一个印记。 到哈维尔经常去的咖啡馆,打算像在里斯本佩索阿经常去的咖啡馆一样,用钱买回可当留念的咖啡杯,但这家咖啡馆在装修,专门去了三次和不专门地经过七次都没有开门,所以现在连咖啡馆的名字都忘记了,蒙马特。住过瓦茨拉夫广场边上的一个国营老酒店,超过一星期,路上那一小块一小块的石头,不知道被多少雨水还有什么注入过。专门去找了哈维尔在瓦茨拉夫广场讲话的地方,找了克里玛的家,找到了克里玛的书。专门到民族大道,找那个胜利日期的标识,但现在换成了胜利手势,上面偶尔还有人专门放上玫瑰花。这胜利的手势,有力地指向了心中的眼泪,眼睛告诉自己,这是在阳光撒下来的民族大道,这是在天鹅绒11月17日的布拉格。不管是胜利的日期,还是胜利的手势,在我们心中难道不是一样的记忆吗?不远千里,难道不是为了这一刻的记忆吗? 那个时候,是读了《回访历史:新东欧之旅(理想国译丛031)》前往的布拉格、维也纳。现在看着这一本书,好后悔好多地方都还没有去过,以后不知道能不能有专门的一段时间,可以是一个月,也可以是半年,但可能不会是一年,否则习惯中华味道的胃可能会不习惯这里的味道,但也可能会习惯吧,改变选择。想住在那里,不工作,不旅行,可能也不会与人交流,语言也可能是一种恐惧,但更多的恐惧是来自于无法确定的未知以及无法放下的伪装。 住在那里一段时间,活在自己的想像之中,这好像也不太好吧?或者应该写下,按自己的想像活着。应该不会的,不用做过多的计划,就先待着,先住着,在确保每天都可以得到温饱的基础上,走路,不断地走路,相伴着阅读、乐曲、看画。但这样难道不是跟现在在这城里的生活一样吗?是呀,但又有什么不好呢?像阅读这本书之后,肯定也会去找寻书中存在的事物,然后生活可能就这样展开了。 同时读着这本书与克里玛《我的疯狂世纪》纸质书,因为有时不大习惯在一个陌生环境拿出纸质书翻看,只能看手机的电子书,所以,并行看着这两本与布拉格联系着的书。两本书,在这一本书的一处照片交汇,卡夫卡纪念雕像,在犹太人生活区那边,记得在老城广场走过去不是太远。卡夫卡纪念雕像,那个人骑着一个没有头的巨人脖子上,地上是一只变形的虫子形状,一个不起眼的黑影,这虫子是来源于卡夫卡《变形记》,这个人是来源于卡夫卡《失踪者》,但雕像的创作者好像说过,是卡夫卡《一场战斗纪实》给予他创作这个人的灵感。《变形记》太著名了,著名到束缚了我对这个人关注,骑在别人身上的这个人和那个没有头而被人骑着的这个人,地上的黑影吸引了过多的关注,就像查理大桥上的十几位圣像过多地覆盖了我对伏尔塔瓦河的关注。对卡夫卡纪念雕像的关注,来源于一段克里玛的访谈视频,在克里玛家中有一座卡夫卡文学奖的奖座,就是这个雕像的缩小版本,一个不可能有地上黑影的奖座。克里玛是卡夫卡文学奖第二届、2002年的获得者,米兰·昆德拉是卡夫卡文学奖第二十届、2020年的获得者。这里的印记又发生着交汇。 最后,推荐这本书,语言太美了。这个街头,有划火柴的声音和大街融化的味道,有河水粉碎在堤岸的声音和昨天的味道,有风吹过哥特屋檐的声音与雕像衣褶灰尘和雨的味道,有铁轨慢慢战栗的声音和车灯清贫赤裸的味道。在老城广场,胡斯纪念碑流淌着青铜,你为之而来但已永远失去的事物,涂着失控的绿色。
一本书,写一个城市,一条河,一个角落,一扇门,一个窗,一堆名人.....他一个人不疾不徐地叙述,竟让人能够紧随他的脚步,在优美的文字中,走入时光隧道,去探索那些知与不知。喜欢那种似乎带有雪茄味道的语气,喜欢那种文艺范儿的韵味,喜欢那细而不杂,繁而不乱的罗列,喜欢那种悠然的阅读感受。或许哪一天按图索骥,走一走那些大街小巷,在心里与他讨论一下是非,闲书不闲!
即使走马观花,去布拉格之前看看这本书也挺好。或者带着它一起出发。没准儿会在某个角落遇见卡夫卡。我是去过布拉格以后读的,再次爱上这座神秘的城。记住尼采的话:“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音乐时,我找到了维也纳;而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神秘时,我只想到了布拉格。”当你游走在布拉格,就理解了卡夫卡的超现实感。书中所有黑白照片都值得欣赏。
你是或不是一个读书爱好者,你去看。你是或不是一个缺乏感性的人,你去看。你此刻正爱着一个爱过你的人,你去看。你正迷茫于人性忙于无所事事或者焦头烂额中,你去看。这里没有真理,只有孤独的美好和美丽悲伤。还有光。
用卡夫卡这句话来说这本书,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 布拉格时间是生命和欲望,是政治和抗争、是文化和时间雕塑,是信仰与自由,是大师们用尽所有的灵感去演绎的生命交响乐章…… 布拉格那里广场,等你去写属于你的时间符号!
这本书,略带黑白照底蕴的叙述娓娓道来,叫你铁心地咂摸她的风韵,心缩着她的伤痛,城市的记忆镂刻般,那里的人们生命坚韧,面对百般蹂躏却依然饱含深情,那里的建筑风格颇有层次,令你瞬间的迫不及待... 总之,读这本书,布拉格总在你唇间
五月布拉格。
本书以卡夫卡的一生为索引,带我们重温了布拉格的神秘和细腻,这是我最喜欢的东欧城市,没有之一。当年的游历更多是走马观花,只隐约记得布拉格城堡,查理大桥底下那幅浪漫的画像,以及伏尔塔瓦河边的黄叶,我决定下一次的相遇要来一场心灵的盛宴。
跟我走吧 我们去巴黎铁塔🗼我们去布拉格桥下🫶 因为喜欢布拉格,带着普通游记安利文的心态开始阅读这本书,实则并非如此,此书带给我更多的是关于文史艺术向的体会与思考,总之更爱更向往这座城啦。 p.s许下新年愿望,龙年能有机会去看看她。
说实话作为游记有点无聊。但是对作家卡夫卡、赫拉巴尔等的介绍还有音乐家莫扎特的生平讲解还是值得一读的。我没去过此处,但是布拉格将永远作为艺术和浪漫的集合体存在于我心中。感觉如果是看过创作者书籍的人应该会很喜欢这本书
诗般的文字,碎碎念。写捷克的作家与艺术家们的零碎故事,他们住过的房子、走过的道路、看过的戏院、流连过咖啡厅与酒馆,还有埋葬他们的墓地… 那些布拉格的景点,被时间包浆,温暖而醇厚,游客眼见的只是表象,作者见到的,是布拉格的精神与灵魂了。
对布拉格的向往,源于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也源于卡夫卡,更源于那些古罗马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式的建筑风格。布拉格,巧妙地弥漫在卡夫卡所有的文字里,也弥漫在昴放先生所有的文字里。有生之年,愿与你抵达。
情有独钟布拉格,一本让我读着停不下来的好书,如果有一天你要去布拉格,请别忘了带上这本书。
一本可以作为布拉格文艺地图的旅行手册。巡着卡夫卡在布拉格的踪迹,作者一路追踪,串联起卡夫卡的生活和故事。布拉格是属于卡夫卡的,就像的里雅斯特是属于乔伊斯的。 世界上有很多城市都在标榜自己是“文艺之都”,连杭州也作此想,但真正名实相属的也就寥寥几座。巴黎不用说了。维也纳,光那一群星光璀璨的古典音乐家就足以媲美15世纪的佛罗伦萨。布拉格有卡夫卡,有米兰昆德拉,有斯美塔那还有塞弗尔特和哈维尔,文艺之名号不遑多让。彼得堡,因为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和赫尔岑等一干天才作家的存在,自当忝列其中。 2015年曾经有过一次短暂的游历,匆匆来去,除了慑服于古城的辉煌和伏尔塔瓦河的绚丽景色,对布拉格的了解十不及一。希望下一次的行程可以弥补这一无知的缺憾。
在去往布拉格的火车上,我读完了这本书,带着走马观花的目的。也仿佛这本书导游般点到为止的介绍,流于表面偶尔混乱;同样是写布拉格,我更喜欢刘子超《午夜降临前抵达》剥去历史的蒙面纱般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