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法国

徐波
本书作者徐波以其资深外交官和中法民间交流摆渡人的特殊经历,对今天遭遇“百年不遇之大变局”的法国社会进行了一次全面巡礼,全书内容时间跨度大,叙述角度新颖,内容丰富、生动,在诸如全球化、科技革命、效益与公正、社会平等、权力腐败、移民与多元文化等目前世界各国社会转型的共同挑战性议题中,让我们看到了沸腾的法国社会后面依然存在的活力,以及法国人在如此气象万千的时代实现多种人生的可能性。 作者认为,社会转型是世界性命题,且选择总是痛苦的,而转型成功与否关键要看社会精英是否还在思考,民众是否还在坚守其对生命的初始认知。
养生之道

徐波老师在其所著的《转型中的法国》一书中,把法国与德国的关系形容为夫妻关系,其中,德国是强势的一方,强势的原因是德国的经济比法国强很多。 德国经济比法国强的原因有很多,我觉得主要有两点:一是多年来,德国用的是非常便宜的俄罗斯天然气做能源和化工原料,当然法国也用,但法国的能源中有相当部分是成本较高的核电;二是德国作为二战战败国,国防发展受严格限制,但这却节省了巨额军费开支,可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而法国是国防自主,军费开支自然比德国高很多,法国在海外还有驻军,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钱自然就少了一块。不过,随着俄乌冲突,德法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便宜的天然气没了,这加大了德国的经济成本,法国的成本虽也有所增加,但法国的核电优势开始显威。而更要命的是,德国的国家安全被美国高度绑架,德国本土常驻的美军有3万多人,北溪管道被炸后,德国对明显的凶手美国连个大屁都不敢放。相比之下,法国本土没有美国一兵一卒,法国比德国就有了更大的战略自主。地缘政治的逻辑告诉人们,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战略自主,其经济和社会繁荣,可能一夜之间就会崩塌。 现在的德国主要由三个不同政党联合执政,这会因党派利益不同产生内耗,于是人们就戏称其为红绿灯政府。比如,上次德国总理访华,作为内阁重要成员的外交部长,不仅拒绝随行,竟然还坚决反对舒尔茨访华。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再大的家业也经不起高层的瞎折腾,更何况其上还有个绑架了德国国家安全的美国太上皇。 相比之下,现在法国的马克龙政府是届非常强势的政府。声势浩大的黄马甲游行示威,并没有影响马克龙连任。在反对延长退休年龄的大游行中,虽有示威者声称要把马克龙像路易十六那样送上断头台,但也没有阻挡延长退休年龄的立法得以通过。 需要注意的是,马克龙的强势并不是基于强权政治,而是源于法兰西的历史和现实,是对其国情民情的顺应,从《转型中的法国》这本书所讲的点点滴滴,不难找到相应的根基,是与当年戴高乐在西方主要国家中,率先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退出北约一脉相承的。或许正是由于这些原因,马克龙的第三次访华,才受到了中国极高的礼遇,拿到了不少政治和经济大单。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尤其是比较成熟的海外市场。前不久,法国的CAC40指数,在经历三年多新冠疫情,仍面临物价高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却在全球各主要股市中率先创出了历史新高。随着中法关系的提升,明年的中法建交60周年,以及第33届夏季奥运会的到来,这些短期因素都会进一步打开CAC40指数的上升空间。 从长期看,世界上目前有7亿多讲法语的人口,法国的海洋国土面积是世界第一,高达1169万平方公里,在开发法语市场和发展海洋经济方面都比德国强了很多。虽然法国仍面临许多问题,比如伊斯兰移民的大幅增加是否会把法兰西变成法兰西斯坦,作为时尚浪漫之都的巴黎,如何不要成为小偷们的天堂等。相信在马克龙强势政府的掌控下,对法兰西重现拿破仑和戴高乐时代的辉煌,人们可以抱乐观态度。

資治通鑒 晨

本書的作者,是一位曾經在中國外交部工作過的人員,我不清楚,他本人是否加入法國國籍?但是我的專業知識,他是一定擁有「法國綠卡」的。書中所述的內容大致上比較真實,應該是值得一讀。 作為一個曾經當過15年戰地攝影師的人。我給大家分析一下此書中所說的內容。 一:法國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的穆斯林和非洲裔的球員?因為在歷史上,法國曾經對北非地區殖民超過一百年的時間,法國外籍軍團的總部都曾經設置在阿爾及利亞,甚至在阿爾及利亞進行了兩次核試驗,不是本書,作者沒有說的,我在這裡補充給大家,我在阿爾及利亞採訪的時候,那裡仍然被列為高污染的禁區,而法國政府對此採取置若罔聞,至今拒絕賠償。 二:法國為什麼要引進那麼多的外籍勞工?其實這是歐洲各國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本國勞動力短缺,那些最低層的工作必須由外國人來做,那如果你雇傭的是法國人來做,你要付出幾乎是外籍勞工幾倍的工資才可以,對於那些公司來說,就是不可能承受的代價。 三:書中提到了法國,當時有人在抗議,有的人在為了生存,而必須要工作的時候,那些抗議的人阻止了那些在工作的人?很多人不理解這是為什麼? 這裡我給大家說一段,我在當年英國採訪的時候親身經歷的,大家就可能會明白:當年我們在英國採訪的時候,英國的護士工會在進行抗議,要求增加夜班的加班費用,但是來自很外國的護士,仍然是自願的在加班。因為對他們來說,雖然給的加班費不是很高,但對他們來說已經是足夠高的了。 可能對於英國籍的護士來說,那些錢是不可能接受的,曾經抗議的大標語上寫著,我們夜班加班費的費,只夠買一打啤酒。但是就是這個在英國能買一打啤酒的錢,非洲國家的坦桑尼亞足夠一個家庭一個月的開銷。 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們曾經專門去採訪過那些工作過和沒有工作過的護士。結果得到的答案是兩極。那些非洲或者,是來自東南亞菲律賓等國的護士,跟我們這樣說過,如果說我們現在不答應老闆進行工作的話,我們很可能會被立即趕走,我們在國內找到一份同樣等級的工作收入,遠遠不如英國的工資。 我們採訪了英國的護士,他們認為現在的工資實在是太低了,我們的工資只有一個普通實習醫生的60%左右,而我們的付出要遠遠超過醫生,我們要忍受患者的抱怨家屬的指責。如果他雇用的護理人員離開的時候,我們還要承擔臨時護理人員的職責,這對我們來說是不公平的。 實際上,如果要有人能讀懂這一段,答案就是不言自明,就是我抗議,我失去這一天的工資,我仍然可以有飯吃,但是對於那些,背著沈重,家庭開支壓力的人是不能夠承受這一天的工資損失的。所以說他無論給多少,他必須去工作。 四:本書作者說的問題,那就是很多穆斯林在法國,沒有辦法能錄入法國的主流社會。實際上這在歐洲各國都出現了相同的問題。就是那些移民,仍然保持在原來國家的生活習慣,如擁有四個老婆,每天去清真寺,接受不了過度勞累的工作。實際上這裡的原因很複雜。歸根到底是,法國的警察沒有根據國家法律嚴格的執法政府採取的是默許的態度。另一方面,是法國那些極端,左翼的影響不可避免,在這裡,我敢下定義的是,早晚有一天這些人是絕對會後悔的,移民和難民最終吃掉的是他們自己的高福利。當然,這個現象短時間之內不會出現。見到結果很可能是30甚至是50年之後。因為法國政府是不可一刀切式的砍掉高福利,但一定會慢慢地砍,比如他們會慢慢感覺到大學的時候申請助學貸款越來越難,甚至幾乎不可能,根本一些政府補助的免費醫療檢查項目,慢慢地需要自費,甚至最後到全部需要自費。我敢說這些今天所謂的白左,那麼一定會變成極度的白右,這個結果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而中東北非二十年的動亂,大量的難民入了法國,必然會對法國和將來的社會造成足夠的動了,這也是可以顯而易見的。 最後想說一點,我自己的感慨:當年我還在電視台,供職的時候,我和我的前妻,曾經到法國度假,我們當時在巴黎的大街上逛街的時候,看到巴黎足夠的繁華。看到了一位法國外籍軍團華裔士兵在站崗,出於職業的敏感,我們對他進行了「採訪」。我問過他,你為什麼要加入法國外籍軍團?他給我的回答是我曾經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隊中服役,但是退役之後我幾乎是找不到工作,我也是在一位加入法國外籍兵團戰友的指導下,加入的這裡,我希望在法國外籍軍團服役之後,能夠多掙一點錢,在回國去創業。他明確告訴我,我不會加入法國,估計也不會留在法國,我的妻子在中國,就算我能把他們接到法國,也不能保證他們得到法國的綠卡。而且我還有一個快80歲的老媽,我需要照顧她。聽完之後我跟我的前妻說我祝你成功。跟我經理說謝謝你在異國他鄉,我還能遇到同胞。跟我說這些話。 我前妻問過我,這是真實的法國嗎?我想說的是,來法國旅遊,看到是法國的埃菲爾鐵塔,凱旋門,奢侈品一條街,香捨麗捨大街閱兵法蘭西光鮮亮麗的榮耀。但是咱們作為新聞媒體的工作人士,也應該看到的另一面,那就是貧民窟中沒有最基本的衛生條件,就是發生在法國,而不是中東甚至東南亞地區,一個發達國家。這就如同硬幣的兩面,而這些就是硬幣的另一面他的黑暗世界。這個才可能是真實極端的法蘭西的兩個社會階層。 我對本書作者的留言:盡可能的以我作為二十年媒體人,真實的親身經歷作了答復,如果說還有意義的話,那就求同存異吧。

博文ing

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法国也不例外。由于福利国家的设计,制造业的萎缩,移民冲突,人口老龄化等等问题,构成了今天的法国问题。 前面的内容还是挺开眼界,内容和体会,与在巴黎五年的朋友,交流的感受基本相符。一年近两百天的假期,卷王朋友也坦言,现在回国肯定被职场抛弃,在国内肯定卷不赢了。当然,法国常年不长的工资,大巴黎地区几乎天天再搞的罢工游行,让他觉得最终定居一个英语移民国家,才是真正的归宿~

串串

1.问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法国经历了什么痛苦?法国在欧盟里扮演着什么角色?经过阿尔斯通事件前后法国年轻人普遍是怎样看待美国的?移民政策在欧盟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近代法国的内政为什么一团糟?黄背心事件能带给中国人什么思考?法国人跟中国人有什么不同?希拉克是怎样的人?法国人是如何看待德国的? 2.疑 关于自由,平等,博爱。哪个价值观作为法国人最愿意恪守?是平等。 全球化的今天,亚洲国家普遍排斥外族。我们崇尚白人,贬低有色民族。但站在白人的视角,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黑人,还是黄种人都是有色人种。什么意思?中国留学生有一个梗就是在公共场所如果作出不雅的行为就一定要记得口吐思密达的干活,八格牙路。其实白人根本不关心你是到底是中国人还是韩国人,亦或者是日本人。他们只关心,那是亚洲人。就像我们无法分辨犹太人和德国人一样。 我们渴望种族平等,不被歧视,但我们绝大部分国人却在歧视经济不如我们的有色人种。背后原因令人深思,其实也没那么复杂没什么好值得讨论的。不过,滑稽的是在美国人建立的全球化背景下非洲是中国翻身的底牌和未来。那么这个未来有多远已经不是这本书讨论的内容了。 3.思 我以前还挺心疼巴黎圣母院的升天,黄背心运动对法国产生的破坏。后来视野再开阔一些后,察觉到法兰西本身就是献给世界的礼物。正是他们的浪漫和自由告知了世界各地其他人什么是八小时工作制,什么是时尚,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活着也行,死了也罢。 随着认知的扩展,我渐渐意识到自由与枷锁其实跟旷野与轨道一样。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绝对的自由,也根本没有什么旷野。正如一位前辈所说,旷野跟轨道之间根本没有一个清晰的分界线。因为人生如果没有轨道同样痛苦,过于自由也必然最终陷入虚无。这个世界很奇怪也很有趣,有人说幸福是比较,因为比较过更惨的过往所以感到幸福。有人却说比较会带来痛苦。人活着,想得通就是好的。想不通就是就是生而为人,真的很抱歉。 4.结 往往我们去了解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会提出很多很多问题,其实借用写《波兰史》的作家一句话,绝大部分问题的答案都蕴藏在其历史之中。哦,那些生物学,心理学的答案亦是避风港。我总有一种感觉,当人掌握足够多的规律就可以从自身的命运诠释国家的命运和走向,反过来亦可以把握好自己的或者别人的人生。 波尔多。你好,认识过你竟让我为自己感到骄傲。

abc

如果你见到法国人,一定要夸夸他们的国家,你要说:“法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国家。”然后稍作停顿,再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接着说下一句“但遗憾的是法国人住在那里。” 在我们许多人看来,法国甚至整个欧洲正在走向衰落,2015年的巴黎恐怖袭击,2019年的巴黎圣母院大火,无休无止的罢工和游行(比如“黄背心运动”),愈演愈烈的族裔冲突,似乎法国已经快完蛋了…… 真的是这样吗? 现在的法国的确只是一个人口不及世界1%、GDP只占世界3%的中等规模国家。但是,在目前非洲大陆54国的13亿人口中,26个法语国家的人口达4.31亿,占非洲大陆人口的33%。法国与德国仍然是欧盟的轴心,法国与阿拉伯世界关系密切,有大量阿拉伯人生活在法国。 如果我们不再仅仅关注GDP,而是更多地根据SDI、GNH和世界各种机构提供的有关男女平等、绿色生活、国家品牌等综合因素考察,还会认为法国马上要完蛋了吗?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说了一句“离谱”的话:“对世界上任何人来讲,一个人生下来就有两个祖国,一个是法国,另一个是自己的国家。” 法国在世界的影响力日渐消退这是事实,但绝对没有到一蹶不振,更没有到我们可以瞧不上的地步。 法国人追求正义,左拉(对控告他的军方)说:“你们用剑保卫国家,我们用笔也保卫国家,而且只有维护公平正义,才是保卫国家的最基本方法。” 法国人捍卫真理,伏尔泰说:“那些能够让你相信谬误的人,也能让你犯下暴行。” 法国人善于反思,卢梭说:“大自然从来不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 法国人热爱哲学,德斯坦说:“我们(法国)没有石油,但我们有思想。” 法国人喜欢思考,布莱士·帕斯卡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但这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法国人热爱读书,雨果说:“读书就如同一个人的吃喝。一个人不吃不喝身体就会瘦弱,不读书思想就会枯竭。” 法国人也爱折腾,拉法兰说:“我们法国人喜欢周一至周五上班工作,周六革命!”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卢梭的主权在民、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伏尔泰的批评精神、雨果的人文关怀、托克维尔的革命理论、狄德罗的百科全书、萨特的存在主义、加缪的怀疑定式,甚至于今天皮凯蒂的社会再分配理论,都深深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走向。 拿破仑说:“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戴高乐更是说:“法兰西就是一种思想!” 我们对于不同的文化,一定要尊重和理解。和平只有通过对话才能存在,了解对方是开展对话的先决条件。希拉克说:“要说服对方接受你的观点,首先你必须尊重对方。” 我们看着西方乱,但正如郑永年所说:在很大程度上,这种“乱”本身就是西方秩序的内在部分。人们甚至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各种“乱”,西方社会的活力从何而来。道理也不难理解,自由一方面往往和“乱”相关,另一方面也通向了创造力。 我们看了巴黎圣母院被烧的新闻,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事后法国文物基金会立即收到社会各界自发捐赠的10亿欧元善款? 我们认为法国人慵懒,但是欧盟统计局的调查却显示,法国人的工作效率与丹麦人和爱尔兰人一起被列为欧盟之最,为每小时45.6欧元。 媒体总是唯恐天下不乱,正如书中说的一个故事:一家法国杂志采访了一家法国企业大半年后觉得没有什么新闻价值就不写了,因为读者对一个运作良好的企业不感兴趣。而《共和国画报》非得用《萨科齐:共和国的耻辱》这样的标题才觉得醒目。非常感谢作者,给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视角让我们了解了一个真实的法国。毫无疑问,法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仍有很多,戴高乐常告诫法国人:“法国不伟大就不是法国。”我觉得,一个包容开放、睁眼看世界的中国同样没有理由不伟大!

对木有夕

这本书读了三个多月,能花13个小时之久也是我没想到的,足以见本书的内容之精彩,给我的启迪之丰富之广阔。 好了,说人话就是,这本书读着好累啊,因为是资深外交官写的,内容简直是涵盖了法国的方方面面,文化,历史,外交,政治,饮食,生活,还有许多奇奇怪怪的法国名人轶事🤣🤣 合上书,印象最深的一点是法国人的游行和罢工,这几乎成了他们的一种文化,尤其是黄背心运动的爆发更是将这种文化推送到了国际大家庭面前。谁能想到呢,热衷于游行的法国民众也是有自己的原则的,比如七八月份时他们就安静的多。当然是因为这两个月他们要旅游,顾不上游行了,等着欣赏完美景,放松完心情回来后,再接着上街为自己争取权益啦。不得不感慨,真是一群随性可爱的人呐😂 不仅有法国民众,作者还写了很多关于那些政治家,名人的事情,通过与他们之间的合作来向大家展示他们的睿智,风趣,和蔼可亲等等,使得我脑海中关于他们的印象突然就立体起来了呢! 最后,我在想,如果作者写书的时候能再少一些碎碎念,叙述事情的时候联想能力能够稍微弱一些该多好呀,起码能省下三分之一的篇幅呢,读着读着真的有种在读意识流小说的感觉,思绪飘的太远,都忘了主题是什么了(捂脸) 但是讲真的,如果我以后有机会去法国的话,出发之前我一定会把这本书再拿出来看看的!

万丽

2023-1-07《转型中的法国:徐波》 历史行走在2020-2022,全球疫情肆虐,人民痛苦不堪,经济一泻千里,世界正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如法国前总理 让—皮埃尔·拉法兰所说:人类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历史牌局再次被打乱重洗。那些曾经被人们小心翼翼恪守的个人利益、族群利益和国家利益,从此将被全球化市场和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搅乱而让人感到忧心忡忡。今天的人类社会,无论它属于哪个国家和哪种文明,如果想生存下来,都必须进行一次必要的和紧迫的社会转型。 面对如此的变局,各国都面临转型和变革,法国初始的反应有点乱,经济停滞、失业、无休止的罢工、移民、伊斯兰化、治安恶化等。但他的浪漫、自由、博爱、平等、认真、诚信、爱思辨、爱读书、爱写书依然绽放光芒,伏尔泰、雨果、拿破仑、戴高乐……个人魅力熠熠发光。毛主席称赞戴高乐是:“反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不屈战士”。 中法友谊水乳交融般的交流,愿中法俩国在社会转型中,遇难呈祥,平安无恙!

Nancy

作者对法国的认识可谓面面俱到。像透过一个熠熠发光的水晶多棱体,让我们看到了全方位的法国。 不仅有法国复杂多变和艰难转型的现在,还有曾繁华似锦又凋敝艰辛的过去,不仅有法国自身的变化,还有法国同世界,特别是中国关系的前世今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者与法国的关系十分深厚和密切。作为资深外交官,文化使者和记者,旅居法国多年,与法国政界上层、商界与社会各界人士都有着密切来往和融洽的关系。作为记者,其特有的敏锐观察和流畅笔触,让我们看到了法国社会的光怪陆离,了解了黄马甲运动的起源和个体的辛酸体验,以及政界和民众对法国伊斯兰化的态度和担忧,法国对非洲历史关系的复杂和外交的努力。 回头看,18世纪的法国是科学启蒙的时代,是民主自由跟君主王朝抗争,大革命的时代,是支持美国跟英国抗争,争取北美独立的时代,是将法国的沙龙文化与科学哲学思想渗透到欧洲的时代,是拿破仑争霸欧洲,称雄大陆的时代。19世纪的法国,是与普鲁士斗争失败,忍辱割地的时代,与欧洲一起将法国文化更广的传播到非洲与亚洲的时代,是殖民非洲与安南,染指中国的时代。20世纪的法国,更是经历了两次大战的战火洗礼和战后崛起的时代,是经历了全球化的经济崛起又相对衰落的时代。是要处理好社会分配与公正公平关系、移民浪潮与当地民众关系、伊斯兰教与天主教文化关系、竞争效率与闲暇浪漫关系等诸多平衡的时代。 展望未来,作者秉着建立中法友好关系以及个人对法国浓郁深厚的感情,为我们描绘中法青年在创新创业友好交流的美好现在与前景。 期待中法人民和每一个生活在当下时代的人都能够客观的对待过去,理性的审视当下,更好走向未来。

GAO

中法关系源缘流长!在欧盟里算友军,书写的不错!

刘永青

知识性、可读性都非常强,对法国人的描述可以说既立体又客观。

读书进补

从冬天读到了夏天,中间读不下去的时候居多。作为对法国有长期一手体验的读者,我觉得本书作者没有做到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没有做到用实践来检验真理。他的用词不够精准,判断里有太多的模糊感受,却没有出处。写随笔也要按照基本法好吗? 作者确实覆盖了法国社会很多方面,但都是从自己的旧有认知出发去评判,没有试着换位思考,没有真正理解造成法国现状的历史原因,缺乏深刻思考。同时,作者虽然谈笑有鸿儒,但不像是真正深入人民中的人。很多哪怕是对文化现象和差异稍微敏感点的人都会觉得不该说的话,他说了,且不以为意。这样的人在做外交,还有那么深的影响力…… 我最不喜欢的是作者在细微处流露出来的种族歧视和高高在上的精英感。一个中国人为理想中的金发碧眼纯正法兰西民族的衰败唱挽歌,味儿实在是太正了。 同志们,移民的后代不是因为不上进、不爱读书才烧车的。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官,竟然一点都不谈殖民的罪孽(过去的殖民和今天仍在进行中的面纱后的殖民),不谈移民找工作所遭受的隐形歧视,其后代如何难以仅靠自己的力量奋斗出来,却谈什么39岁的马克龙当选体现了多元性?就尬吹!阿塔利说,我发现了马克龙,我发明了马克龙!阿塔利何许人也?密特朗的智囊,罗斯柴尔德家族银行的天鹅绒手套,多届总统的顾问,法国基辛格!马克龙当选竟然有人会相信是人民选出来的,还多元性的胜利!最可怕的是,他是个外交官,工作是为我们争取利益。然而其实他到底在为谁争取利益? 此外,国家实行新冠隔离政策时乖乖蹲在家里是最基本的操作,配不上“法国人在与新冠病毒战斗!”这么中二的自我标榜。 法国有的是没有大房子可以隔离的人,有的是没有郊区的庄园可以沉思读书忧心忡忡于人和生态的关系的人(比诺什,说的就是你!)。这些人在干活,在战斗,但也没有别的选择。做人不要太凯伦! 看完此书,说实话,有点丧失信心。以我的实践经验,所谓的高层圈里,话语权确实多被这种人占据着。不禁深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道阻且长。但是不,我不会停留在沮丧中。继续吧,继续努力学习,锻炼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辨别能力。 最后,我希望对法国感兴趣的朋友们不要以为这就是法国了。他接触的法国,你接触不到。有机会还是自己去看看,但不建议现在去。 法国是很好的,但你不要忘了它的好建立在什么样的累累白骨上。这白骨终将借尸还魂,反噬那不道歉不赔偿的罪人。

bob

这本书全面系统地描述了法国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深刻转型。作者采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和数据,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剖析了法国是如何从一个高度集权和国家主导的政治经济体制,转变为一个政治上更加开放自由,经济上更加市场化和全球化的社会。 在政治层面,作者认为法国的政治体制从一个总统制渐渐转向一个更加平衡的半总统制,政府的决策机制也更加透明和民主。在经济层面,国家对经济的管控力度大为减弱,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经济更加市场化和国际化。在社会文化层面,传统的精英文化逐渐瓦解,社会多元文化并存,公民社会日益活跃。 作者在书中展现出很强的事实与逻辑性,大量数据和案例使其论点充满了说服力。作者的视角也比较全面和创新,不仅关注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变迁,也关注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把法国的转型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变迁之中进行剖析。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佳作,让我们对当代法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知,同时也启发我们对一个国家转型规律的思考。

菩提

玉兔呈祥,玉兔年第十本书《转型中的法国》。它是一位驻法外交官根据切身感受撰写的一部著作。 其中提出的问题,揭示的事件贴近法国现实,比较客观全面,为读者展现了一个鲜活而真实的法国。 转型是一个时代命题,是一个重大而重要选题,需要执政党慎之又慎。转型本身需要考虑几个相关而重要问题:为什么要转型?转型目的和意义何在?谁要转型?谁主导转型?转型为了谁?转型的方向是什么?往哪转型?转型路线和途径是什么?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什么?转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和困难?如遇到,有哪些解决方案?转型的动力源何在?转型中会涉及哪些群体,哪些阶层的利益?如何评价和看待转型?是全民公决支持的还是少数人为自身全体阶层特殊利益鼓动转型?转型的性质和类型是什么?是社会某个层次亦或社会某个方面的转型抑或全社会转型,如经济转型、技术转型或文化转型?推动或发动转型的,还是制定政策的,都需要对以上问题批判性理性思考、全面而客观深思。否则,只能是屁股决定脑袋,脚疼医脚头疼医头,摸着石头过河。面对重大时代问题,一定要慎重!转型必然涉及千家万户,牵涉面广泛。 法国是一个闲散而浪漫的国度,是一个自由奔放的国度,是一个敢恨敢爱爱憎分明的国度,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国度,它也是一个思想自由奔放但又有些保守而矜持的国度,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法国人追求自身的幸福,追求个人自由和解放。法国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大革命等洗礼,自由、民主、平等、博爱、文明等思想或精神深深扎根于法国人民心中,反对封建思想,反对专制,反对蒙昧。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在法国产生许多思想巨匠和革命斗士,前赴后继。 提出“三权分立”的孟德斯鸠,主张天赋人权的伏尔泰,坚持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君主的权力来自人民协议的观点的狄德罗,提出天赋人权、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论的卢梭,指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突出人的重要性的康德,有提出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人民授予的霍布斯,主张私有财产是人权的基础,在政权形式上,赞成君主立宪制的洛克。 法国的现实情况、社会运动(如抗议政府增加燃油费黄背心运动)、社会实践、执政党执政实践、良好的文化习惯、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有追求自由民主国民基础,惨淡经营的企业、疫情突发因素的影响,有英明果断领导者等为法国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来看法国转型虽然有些瑕疵还是比较成功得,取得了进步和发展。有比较明确转型方向和思路,不是一味摸着石头过河。法国理性传统习惯和美德发挥重要作用。 希望法国转型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引发思考。希望我们早日转型成功,顺利跨越中等发达国家陷阱,早日实现共同富裕,人民幸福安康。

海风

法国一直是欧洲大国,一度是欧洲的霸主,殖民地不比号称日不落的英国少。二战被德国打败后,影响力大不如前。虽挤进了联合国5常,但实力远不如美俄。 以前谈到法国,我们想到的是美女、美酒。现在聊法国队男足、男篮,我们看到的球星基本都是黑人。多元、包容的法国,伊斯兰化、非洲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战后躺在温柔乡的法国人,动不动就罢工,搞运动。制造业不如日本、德国,又错过了数字化浪潮,不如北欧、爱尔兰,教育产业比不过英国、澳洲。 再过十年,法国会不会更加平庸?

读书群V:Missonclosed

当年在阿尔卑斯山脉爬山的时候,偶尔头顶上飘过一个无动力滑翔伞🪂 。同行的人肯定会说:这个人🪂一定是法国人。即便冬天在滑雪的时候,头顶上也会飘过滑翔伞,隐约还可以看到操纵者穿着滑雪橇。我那个时候就在想:这是一个什么民族哦,真是一群疯狂的玩家! 看了徐波外交官的这本书,从方方面面介绍了法国,有些和我的理解一样,更多的是让我看到了更全面,更深刻的法国。法国人讲求平等,自由,博爱,更讲究生活,真爱,实事求是,这些都是我们缺乏的。 曾经有个前女友有过法国留学背景,告诉我当年有个法国人为了追求她,特地跑到中国来说:我爱你。在被拒绝了之后当面流泪…这就是我印象中法国人的真爱,敢爱敢表达。对待朋友很真挚。 提到法国人,很多国人认为法国人很傲慢,典型的例子就是机场问路,法国人懂英语也装不懂,从而说明这就是傲慢的法国人。我想说的是,这样的认识太片面了,试想一个老外在中国机场问路中国人,这个中国人即便大学考过四六级,他能热情的用英语回答吗?更不要说,现在的法国人对英语的重视正在日益下降,就连法语的全球推广都有心无力。这从法国日益渐衰的国情就可以看出。 还有个朋友当年在法国留学住在大巴黎近郊,平时坐在塞纳河边画风景,我笑称,这是在走印象派的路线。因为很多印象派的大师如塞尚当年就是从巴黎郊区的风景开始临摹的。现在的大巴黎近郊积聚了大量难民,如果临摹风景,不知道画里是不是也会出现黑人…从巴黎到近郊的地铁上,尤其是晚上,可以经常看到难民成群,吸毒的,呕吐的,呻吟的,这和书中作者每次参加完party乘坐地铁回家的景象有点不一样。 法国在历史上收留了无数的难民、政治庇护者、有争议的人,是最宽容的天主教国家,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却在近些年经历了极端分子的疯狂报复,巴黎歌剧院大屠杀,查理周刊,尼斯恐袭。那些极端分子真是瞎了眼!同时也说明了这个国家的诸多问题。 疫情之后就再也没有去过法国了。不过我想那里的一切应该还是老样子,毕竟欧洲的生活节奏和国内没得比。 从本书中又看到了2本书,一本是21世纪资本论,另一本是美国陷阱,这个春节有事做了。 书中提到了法国目前的很多问题,都很中肯,不愧是“转型”中的法国,但是想到法国在人类历史上的贡献,我想每个人都会祝福法国越来越好。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