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

赵佶 原著 王建荣 编译
继《陆羽茶经:经典本》之后,中国茶叶博物馆原馆长王建荣再献力作,倾情解读宋代著名茶学专著——《大观茶论》,让爱茶之人更懂中国茶的精髓。 全文经典释义,看得透彻、学得明白。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不再是研习茶书的拦路虎。生僻字的注音,词语短句的注释,简洁易懂的译文,让读者不知不觉就读完《大观茶论》20个精彩的部分。 历代茶书大观,明晰茶道的演进历程。对应北宋时期的茶树种植、茶叶制作、茶品鉴别,作者“穿越”千年,甄选历代问世的茶学专著,展现不同时期茶道的技艺流变。 现代解读,体会当今茶人的传承与发扬。现代科技手段下
Huish 🖖

# 我的茶道入门书 # 茶的前世今生:商周以来,茶为羹煮,加上葱姜酱熬煮;从唐朝茶圣陆羽之后,提出“清饮”,开始以煎茶为流行,茶开始独立成为主角,但仍然是蒸团茶饼,食用时需打散冲煮;宋朝开始争相点茶、斗茶、鉴茶,饮用时需用茶筅点茶起沫,以茶沫的色泽、留存度鉴定优劣,茶道由此时传入日本,演变成今日的“抹茶道”;宋朝之后茶开始由团茶向散茶发展,并开始出现清泡的喝法,一直延续至今。 茶的分类及关键工艺:茶主要以发酵程度分为六大类。 1.绿茶(杀青,不发酵,嫩芽为主,新茶为好,西湖龙井、碧螺春、恩施玉露,冲泡温度85-90℃,汤色鲜绿明亮为好,口感鲜爽,主打嫩、香) 2.白茶(萎凋,轻微发酵,一芽一叶为白毫银针,一芽两叶为白牡丹,多叶大叶为寿眉,福建福鼎出品为主,其中含芽量多为贡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说的就是白茶,冲泡温度100℃,汤色淡黄明亮,口感清鲜醇爽,毫味感) 3.黄茶(闷黄,轻微发酵,即将消失的茶叶,冲泡温度95℃,汤色杏黄明亮,口感类似于玉米须水、竹蔗马蹄水的甜,清甜) 4.乌龙茶(做青,半发酵,武夷山岩茶、大红袍、铁观音、凤凰单丛、冻顶乌龙,冲泡温度100℃,出现最晚,香气最为馥郁,有花香味,烘烤味,根据是否烘烤产生多变口感,岩茶更为橙红明亮,铁观音则橙黄清亮) 5.红茶(揉捻发酵,全发酵,正山小种、金骏眉,冲泡温度95-100℃,汤色橙红明亮,最外围有一层金色光圈,有花果香、蜜香,口感甘爽悠长) 6.黑茶(渥堆,后发酵,云南普洱、安化黑茶,冲泡温度100℃,汤色红褐明亮,澄澈无杂质为上,口感陈香,醇厚,顺滑回甘) 评茶“五项因子”: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 闻香: 1.干嗅,闻干茶 2.热嗅,闻茶汤香气 3.温嗅,闻叶底 4.冷嗅,闻杯底(杯盖) 茶器及冲泡方式: 1.瓷器盖碗,手动挡,可完整呈现茶的香气,但出汤显单薄。 2.紫砂壶,自动挡,最容易上手和便捷,需要温壶,水过砂而甜,会增加茶的醇厚感,但会吸收茶的香气。 3.玻璃杯,多用于泡绿茶,先加水三分之一浸泡,后加水至七成。

墨颜卿恋琴

#微信读书计划#第433本书 2023年11月25日 会玩会鉴赏的皇帝,却一点不懂治国,老天爷真的是公平的。 茶叶本身是我经营很重要的品类,也是自己目前最喜欢的饮品,对于中年油腻大叔来说,喝茶的好处真的是太多了。

昝熠

《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宋徽宗赵佶 2024年微读读完第13本书 7.3万字 4小时16分钟 泡一壶茶,读一本书,在回望“盛世之 清尚”时,茶人的品性修养也会像茶遇 水一样,慢慢生发。

@雪落

非常推荐,新手入门小白,从六大茶类了解到茶历史,使用场景,再到辨别茶叶好坏,品茶的专业术语都可以看到,之后还要不断做消化,第一遍粗略了解了一下

鞏顥

御书钦见,应该无出其右了。

微风

大观茶论,看这本,写的很严谨

不要生病

好好的艺术家当什么皇帝

苑宝

在朋友那无意之中看到这本书。她是一个老茶人,我是一个小白手,这本书图文并茂,古今结合,深浅结合,值得推荐看一下。

xxxxx.

关于茶的入门科普书,推荐。

尽在不言中🥬

虽然没有逐字逐句看完,译文也是挑着看,注释也没有全部学懂弄通,但是仅凭着高中文言文的水平,也不难读出赵佶对茶的点评精准到位及富文采,值得反复观之。

江湖一书生

注解详细兼有配图,读之有豁然开朗之感!

徐善超

一壶茶,一本书

Free_Dandelion

入门级爱好者不错的选择

大星

综合了解茶的各方面知识的入门好读物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