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发声

陈瑜
在教育内卷的时代,听见孩子们的心声 送给躲在房间的孩子和敲不开门的父母触动家长的醒脑之书:在内卷式教育的时代,听见孩子们的心声16篇少年访谈,生动呈现当下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患焦虑症、抑郁症的孩子,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压力?二胎家庭里的老大老二,对兄弟姐妹怀着怎样的情感?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如何看待父母的教育方式?调皮、叛逆的“坏孩子”,内心世界究竟有怎样的翻腾?……在这个社会就各种教育问题展开热议时,我们很少听到教育对象的声音。中国教育走到今天是什么一个状况?在信息爆炸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成长诉求是什
中信出版集团

小编推荐: 1. 听见孩子的心声。这将是一部视角独特的亲子关系书。以往的家教图书,都是大人的视角展开,而本书立意独特,旨在倾听孩子的声音,通过孩子之口,展现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对家长群体来说,将是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为家长们打开一扇窗,了解现在的孩子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当家长们发现,原来某一件事,在孩子眼中的价值不一样时,能打开一种全新的视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2. 客观呈现当下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本书收录作者与16位孩子的访谈记录,这些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各自迥然不同的烦恼,这部书也是一次纪实实验,将客观呈现当下青少年的精神世界。16篇访谈,每一篇作者都在文前进行了背景介绍,并在文后针对访谈内容撰写了总结性的“采访手记”,希望给予读者教育方面的启发。 3. 各界名家推荐。俞立中(上海纽约大学荣誉校长,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杨东平(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21 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专家)、叶开(语文教育家、《对抗语文》作者)、马国川(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财经》杂志高级研究员)、陈默(著名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龚德辉(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双语学校校长、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诚意撰写推荐语。

水中玉

此书提示家长;少年发声,你听见了吗?听懂了吗?永远都要记住,孩子们的思考和感受,理当被听见、被尊重。他们与我们是不同的一个人,不要用我们自己的意志去强加改变他们。也许我们都希望,他们从小就是人精,长大就是强人。他们的仕途之道,能一帆风顺,一往无前,官当的越大越好!为此,时时刻刻都在刻意教育他们;要识人、要学会为人处世、要见风使舵;口是心非也好,言不由衷也罢,只要能做人上人…什么样的手段与绝招都可以任意发挥使用。一旦目标达成,恭喜你,成功了!你的努力和汗水终于换来了今天的成就。是这样的吗?怪不得,现在到处都是这样的教育节奏,无论是幼儿园里面的孩子,还是小学生、中学生到大学生,都在刻意培养他们这样的理念,一旦他们长大掌权以后,会有什么样更精彩的心机发挥……但愿他们都能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不断超越自我,不断的创造更新的更加辉煌的业绩……中国的教育走到今天还是这么样的一种理念吗?这是迫不得已,不得不这样做?还是人心所向?只是在通往金字塔的路上,越往上走难度越大,人越来越少。而实际情况则是更多的人连上路的资格都获得不到…千军万马上金字塔,竟然发现不知道路在何方?真是个天大的笑话,只是到了这个时候谁还能笑的出来…?原来所说的美梦成真,只是在梦里…想回头又回不去了,因为几十年的教育理念己经永恒的固定在了孩子们身体里。原来天堂与地狱之间只是一念之差。为此,本书力图在家长和孩子之间搭起一座爱心的理念的桥梁,让孩子的心声被听见、看见,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所向去发展!理解万岁!

Sean

「写给家长的错题本」 “托住”,是本书的核心词——家长应具备能托住孩子情绪的技能。 如何托得住? 1. 留出边界-学会闭嘴@孩子没说完前; 2. 借势而为-把书中懵逼家长的表现,当做错题,多搂几遍; 3. 人美读书-把下列书单中的书,搂一遍。 《家庭的伤痛与疗愈:刘丹博士的家庭咨询课》刘丹 豆瓣 8.8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158954/ 《内心强大的父母不会做的13件事》 埃米·莫林 豆瓣 8.7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036322/ 《热锅上的家庭:原生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THE FAMILY CRUCIBLE :The Intense Experience of Family Therapy 奥古斯都·纳皮尔 豆瓣 8.7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257557/ 《消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和失控的孩子》迈克尔·P. 尼科尔斯 豆瓣 8.7 《不成熟的父母》 Adult Children of Emotionally Immature Parents: How to Heal from Distant, Rejecting, or Self-Involved Parents Lindsay C. Gibson 琳赛·吉布森 豆瓣 8.7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045252/ 《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如何建立边界感,重获情感独立》琳赛·吉布森 豆瓣 8.7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279820/ 《走出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伤痛还是礼物,取决于你的选择》胡慎之 豆瓣 8.7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949672/ 《爱,需要学习:如何拥有高质量的亲密关系》陈海贤 豆瓣 8.5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680673/ 《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 Running on Empty: Overcome Your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Jonice Webb 乔尼丝·韦布 豆瓣 8.5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358363/ 《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 Jeffrey E.Young 杰弗里·E.杨 豆瓣 8.5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3453873/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Toxic Parents 苏珊·福沃德 豆瓣 8.3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199434/ 《走出童年情感忽视:如何与伴侣、父母和孩子重建亲密关系》Jonice Webb 豆瓣 8.3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384528/ 《重建亲密关系:找到从心改变的勇气》胡慎之 豆瓣 8.3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965069/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第二版)》The New Peoplemaking 维吉尼亚·萨提亚 豆瓣 8.2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852205/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重构你的家庭亲密关系》李松蔚 豆瓣 7.8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275615/ 《与家人相处的秘密:爱、界限与规则》胡慎之 豆瓣 7.5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615221/ 《如果父爱缺席:父爱如何左右我们一生的工作、情感和生活模式?》胡慎之 豆瓣 7.3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283465/

赵海通

陈瑜老师的这本《少年发声》读完了,用时7个多小时,超过了原计划的5个小时。 这本书我在翻开之前猜到会挺震撼,现在读完了,感觉比我自己预想的还要震撼。 书中一共收取了16位小少年的发声。有让人心酸心疼到隔着屏幕都想过去拥抱一下的“不幸儿”,也有让人惊讶惊喜到想忍不住为他们鼓掌的“幸运儿”。同样是生在新时代,同样是未来的接班人,还基本上同样的年纪,为何会造成如此不同的遭遇呢? 是父母。如果再具体一点,可能母亲的影响程度远大于父亲。 如果父母开明,懂得尊重,能够相信,那么孩子基本上不会太差。阳光自信,喜欢上学,很有想法,相对独立。即便是短时间走了一些弯路,也会慢慢的自己觉悟拉回正轨。否则,孩子真就遭罪了。自卑,抑郁,自残,甚至都有自杀的想法了。整个人生感觉都灰暗极了。 所以看书的时候,会一边反思自己的不足,一边会试图揣摩儿子心里会怎样发声。整个过程下来,非常惭愧,因为很多孩子发声的那些不满,自己也有在进行中。好在亡羊补牢,未为晚矣,迷途知返,善莫大焉。但愿以后,可以三省吾身,为真父母也。 最后还要感谢一下作者陈瑜老师。对话聊天,让人打开心扉本来就是一件挺有挑战的事儿,跟孩子们聊天,难度就更大了。但从她的提问和引导,的确给人舒服的感觉。这恐怕也是“少年发声”能这么火爆的原因吧。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她独到的育儿理念,很多都让我折服,深深折服。所以摘抄部分在此,作为结束语: “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自带粮草和地图来到这个世上的,他们有自己的能耐,有自己要去的地方。 所以将来,不管他们选择长成大树、长成灌木、长成小草,每一株都是独立的存在,无须比较。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孩子们长成自己的样子,而鼓掌”。 OK,我是第1289个书评人,我强力推荐这本书。

🍀Fanny🍀

【2023年9月,读完今年第7本书】 今天花了一下午把这本书读完。 总体而言感悟比较多,这本书也比较推荐。 看的过程中也让我挺抑郁的,有那么多家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糟糕教育方式,孩子遭受了这样或那样的伤害,很多时候都仿佛看到了自己,有时想落泪,有时又比较愤恨,也庆幸有些父母开始学着成长起来,开始与孩子共同面对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其实教育本就是一种双方的成长,而不是家长的权威压制孩子。 现如今很多中国家庭的教育方式仍然在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本书值得被更多父母看见和学习。 虽然看了这么多,但我仍然没有半点想要做父母的想法,因为我连自己都没有养育好,我糟糕的情绪状态和性格,根本不能给下一代提供稳定的精神支撑,我又如何去引导另一个生命去认识世界呢? 我不能理解那些滥生无辜的人的想法,至少我认为,生孩子之前是要做全方位的细致考虑的,不仅是经济条件的考虑,还有做父母的认知水平、情绪稳定性等,有没有在身心上做好接纳一个新生命到来的准备,有没有提前了解育儿书籍,有没有懂点青少年发展规律,有没有去了解点心理学、家庭相关的书籍…… 这些都是要准备的,不然草率地要孩子最终也只是造孽。 希望以后的人可以慎重生娃,生了就好好教养,不要重复诅咒式的老路。

华青栀

🌻🌻🌻阅读笔记(北上一线大都市中产以上家庭样本个例,不属于中国家庭大部分大多数条件,存在片面局限性) ①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是凡尘中人,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说需求总类大致相通,个体差异体现在需求维度阶段性倾向占比程度不同且多变动。 ②自我认知,兴趣热爱,使命感,内核驱动力,长期主义深耕,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花开。 ③人的心智认知水平,形而上学高维意识形态层次,精神灵魂深度与生理年龄不完全正相关。 ④爱好的作用远不止打发时间,还促进个人专注力提升和保持自律。适当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允许自己无所事事,专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进入读条状态,沉浸当下,进入心流状态,肆意绽放独属于自己的鲜活生命力。 ⑤教育的重中之重在于阅读,教育的真正核心本质意义应当在于帮助自我认知自我构建自我接纳自我认同,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完整的人而非仅为功利成功学之用。 ⑥理想智慧健全人格表现:稳定超强内核,稳定内生的锚,高维正向价值观,独立冷静审慎理性,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温和包容有大爱,责任感使命感清晰强大,灵活变通IE人自如切换,与人交际时令人如沐春风,边界感恰当令人舒服,自立自强且能为别人提供庇护帮助,专注精进内在品质,修行课题方向内容,路漫漫而甘之如饴。

🌺ღ᭄于ོꦿ℡꧂

记得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搞笑短视频,视频内容“为母则刚”这个刚不是刚强的刚,而是鸡娃愤怒的刚,情绪支配爆发的刚,看似搞笑视频,值得每位家长深思…… 教育这一变化莫测的问题千百年来困恼着太多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 生拉硬拽的模式真的适合孩子吗? 什么是教育界的成功? 什么是孩子最好的安排? 什么路最适合孩子走下去? 中国耻辱式教育又该如何摆脱? 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摆在面前,叫我情何以堪。 我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和孩子分享,因为我只是个普通人。 我也没有良好的教育资源给到孩子,那确实需要很多钱。 我更没有稳定的情绪关爱过孩子的内心,动不动发火,自己都讨厌这样自己,事后该反思反思,下次该犯病还是犯病。 所以急需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来学习和充实自己的情感,控制情绪,希望真正遇到孩子心理问题的时候,知道如何缓解,而不是一味的暴跳如雷或冷处理。 一个小小人大大的心,不是我们那个年代(80后)的思维可以理解的,社会在进步,环境改变人,那些父辈没苦硬吃的教育模式,不再适合当下的孩子们。 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烦恼和焦虑,要用什么样的爱去逐一击破才是关键词。 通过此书了解到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变化,以及对父母的要求,更清晰的给自己一个定位,我相信改变什么时候都不晚,学习是我们终身都要修行的课程,对自己对家人都是一种幸福。 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分数也不是成功的唯一准绳,孩子和我们之间需要的是平等的对待,相互鼓励共同成长,但愿你健康快乐,我不负韶华,共勉

清欢

看樊登直播的时候,他正在推荐这本书,前几天刚学习完《中医基础理论》就接着阅读这本《少年发声》这种内容的书籍很稀少,都是孩子的个人成长经历,作者很会和小孩聊,她没有评判,更多的是接纳,适当的安慰。 最深有体会的是叫“兔球”孩子,让我看父母的关系好不好?家庭的功能完整不完整?对孩子的成长特别重要,她有一个爱抱怨,又重男轻女的妈妈,爸爸不回家,缺失,小小年纪都承受了来自妈妈所有的负面情绪,用自己优秀的分数维系着她能感受到的母爱,也许这也不是妈妈的错,可能她的父母在养育她的时候没有被很好的接纳,被爱,所以她自身也是匮乏的!遇见作者也算是一种幸运,对她说的一段话“相信一点,每个人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是值得被爱的,你的父母没能给你充分值得被爱的孩子会跳楼的。我早早告诉你,希望你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去避免,这很难,但能够觉察就有改变的可能”在心理层面孩子能不能做到?我相信有一天当这个女孩越来越成熟一定会跳出这个层面。 很多年前,我有一个同事,她说她女儿不听话,爱关门,她拿着菜刀就把门给剁了稀巴烂。哇塞!我一听话,就想象着:一个瑟瑟发抖的孩子,一个被愤怒的妈妈。她疯了,孩子被她吓死了。看不出来一个柔柔弱弱的女人,咋就这么疯狂!那种感觉对我心理的冲击力是很大的,因为那时候我的孩子还很小,我心想,我肯定不能像她一样!渐渐我的孩子也长大了,青春期,和爸爸闹情绪,他也会关上门,爸爸也很疯,把门一脚给揣开了,我站在那里很无奈,居然啥作用都起不到。过后和家人沟通,劝他“他关就关吧,一会就好了,你比孩子还脾气大,你说咱们谁更不懂事呢?”其实我的这话也像说教,他不一定能听进去!我又请老人间接的与爸爸沟通,总之好话说了一箩筐!孩子长大了,想要自己的个人空间,这很正常,父母需要理解。 昨天还给孩子口述了“兔球”的经历,还有关于手机的问题,一局游戏的时间上,家长规定玩15分钟,就上交手机,但是游戏一开,就是“让我打完这一局,等一等”父母不玩游戏,真的不会理解,父母的想法就是“让你交你就交,没有余地”这个时候矛盾就产生了。这也是很多父母遇到难题!这一代出生的网络时代,不接触手机也是不现实的,把权力交给孩子,父母会担心玩过头,控制不好,担忧,不敢放手,其实孩子拿着手机不一定全是玩游戏,手机成了这一代人的一个媒介,是人际关系的工具,剥夺手机,就是伤害了别人的人际关系,他能不尽力争夺吗?我从孩子玩游戏发现孩子的这一面,他是在找人,找人对话,找人聊天,也许他在现实生活,学习中找不到归属感,成就感,在游戏中就能获得。 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作为家长,我特别感谢我的儿子,如果没有孩子,我也不会开启自我教育,是他让我看到我有太多的不足,从某种程度上是他让我意识到,我需要去成长自己,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我阅读了很多关于心理学的书,当初给他买的国学机,国学书,是我为他开始,所以都半路夭折了,后来我转变了思维,我来慢慢学,我先让这个家有这样的一个环境,慢慢的影响他们。都说一代人的优秀,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那做父母的就先开始,能做多少,算多少。就像《悉达多》中的一段话“你别忘了,当初你是怎么离开你父母的,你经历那么多才开始寻找到自我,你凭什么一上来就要求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有你一样的觉悟?”我应该给我的儿子,写一篇,由于有了他,我才正真开始改变。

梅桐

这本书的作者陈瑜老师以及书中提及的大部分孩子,与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加上我自己孩子现在正读八下,所以书中内容特别能感同身受,这些事情正在自己孩子身上,孩子同学身上,熟识家长身上,曾经发生过,或现在正在发生着,以后肯定也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每个家庭的状况不一样,并不是每个家庭都可以在感知到孩子不适应国内应试教育,而可以去选择走国外学校这条路线。这个选择如果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广阔,更远大的发展,那当然此举为上策。但如果只是为了让孩子少努力一点,少吃点学习的苦,多点安逸,其实在哪里都一样可以做到的。 其实适当提前学点东西,也不见得是件坏事,就如书中写到的第六篇文中的依依,感觉这孩子说话口齿伶俐,理解力和表达能力都是够数的,造成她现在这个局促局面就是少了点学前准备。现在一进小学,拼音和小的数字加减法会上的很快,老师会默认孩子们都会。其实哪个家长不想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但也没必要把学前教育看成毒蛇猛兽,其实学习和快乐并不冲突,适度的提前学一点,让孩子更自信,更快的适应小学生活,都是有益的。 同样对于报课外补习班,不要为了报班而报班。好多孩子一下报了7-8个课外班,平时放学后的时间,周末的时间,都填的满满的,孩子会很疲倦,没有了自由思考的时间,没有了对学过的课程复习消化的时间。对这种情况,孩子们有自己“智慧”的应对方式---应付了事,线上课,在线,但孩子塞着耳机玩游戏;线下课,走神,作业带到学校让其他孩子帮忙做。这样上补习班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长给孩子报班,真的要慎重。给孩子留点“发呆”的时间,给孩子留点“不务正业”的时间,给孩子留点“放飞自我”的时间。 作为家长,真的要多看书学习,提高自己的认知,与青春期孩子相处如何,直接能体现家长格局的高低。生活中家长首先不能双标:要求自己讲话时,孩子要认真听,而孩子跟自己说话时,却漫不经心;自己整天捧个手机游戏娱乐,要求孩子只能发奋努力。孩子不是木偶,她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要想让孩子尊重自己,那就得从自己尊重孩子开始。经常听人说“孩子长大了,就多做饭,少说话”。其实话还是要说的,甚至要有意的跟孩子去多沟通,搞好亲子关系,不要孩子身体长大了,却对家长关了房门,也关了心门。我们可以多听听孩子的讲述,多了解孩子的需求,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然后把孩子潜在的能量激发出来,像催化剂一样,父母不需要参与孩子人生的化学反应。写化学方程式时,催化剂是不写在方程式里的,它不参与反应,它催化反应发生。 希望我们做父母的也越来越睿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孩子顺势而为,顺势不是随大流,而是顺孩子的发展之势,前提是真正地看懂自己的孩子,然后提供资源,创造环境,让他们变得更加粮多草广,得以在人生版图上策马扬鞭。

洛洛

读《少年发声》陈瑜的66个笔记 ◆ 01 “努力”是我的护身符 >>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看看月亮,看看星星,看看日升日落,那也是可以的。至此,这个孩子才走出来。 >> 现在,老天大概是叫你停一停,看看让你觉得人活着没有任何贪恋的那条道路,是不是值得你这样迅猛奔跑 >> 着眼点是让所有人羡慕我,还是我为他人带来什么,派生出来的人生状态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 链条兴许在初中就发生断裂,也可能在高中,就看这个孩子什么时候强烈地感受到,再怎么努力,也没法取得绝对领先的分数了。于是,他们陷入一种困境:高期待,伴随高焦虑。 ◆ 02 我想把6岁的弟弟一脚踢飞,但我不忍心 >> 我挑选最集中的三条提醒你:1.不要总是要求老大让着弟弟或妹妹;2.不要当着一个孩子的面表扬或批评另一个孩子;3.不要拿孩子们的优缺点比来比去。 ◆ 03 数学曾考40分,但作为一个人,我挺精彩的 >> 但我真的觉得,只要考得没有糟糕到你承受不起,就可以了。 >> 我发现人和人之间比想象的要更加相似。 >> 人是无比相似的,但是他们始终厌恶自己,不可避免地要抹杀自己的一部分,包括抹杀别人的一部分。 >> 主要还是见识和创作,去看,去听,这个很重要。创作会给人带来很大的满足 >> 不盲目跟风的家长,心里都有“锚”,知道该把孩子送到他们该去的地方 >> 我问小含,喜欢学校什么?她回答说“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因为“空闲时间给了我闲暇,去思考很多东西”。 >> 实话实说,我和那些分秒必争的“做题家们”聊不到如此开阔,他们不太有时间去探索成绩和排名之外的世界,也不太有时间去看见自己。 >> 孩子自主开发的小天地里潜藏着真正的竞争力,只是看家长有没有格局,能摁得住焦虑,让孩子闲一闲。 ◆ 04 我妈学了很多课,她变好了,我的心也不累了 >> 孩子所谓的种种“恶行”,都有自己的价值取舍和指导思想,他完全掌握着自己的成长节奏…… >> 信心来自只要我想学好,我认为我就一定能学好。 >> 一个母亲有没有智慧,跟她的学历无关,跟她的社会地位无关。 >> 孩子为什么会撒谎?辅导员说,有可能是你对孩子太严厉了,孩子不敢跟你说实话 >> 孩子在班上跟同学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怎么办?辅导员说,有可能孩子习得了你处理情绪的方式,你动手打孩子,孩子在学校也会打同学。 >> 犯了错误,该接受批评就要接受批评,该负责任就要负责任,我们的立场一直都是这样的 >> 孩子比我们大人更包容 >> 人有情绪是可以的,但要学会排解情绪,管理情绪 ◆ 05 我努力学习,为了当一个普通人 >> 我们可以不比别人优秀,但一定要比昨天的自己优秀,哪怕进步只有一点点。 >> 适当切断自己与外界的联系,有时会更有助于自己爱好的发展 ◆ 06 我希望老师和妈妈心情都能好一点 >> 事实上,每颗种子都渴望发芽… >> 不擅长考试不代表一无所长,他们的潜能或许在别处。 >> 站在问题一边,责难孩子,还是站在孩子一边,解决问题?这是家长们的立场选择 >> 是你把孩子生成这样的,是你把孩子养成这样的,你凭什么怪孩子?! ◆ 07 我只想做个普通人,没什么远大的理想 >> 唉,考得不好,就该被骂。以这次考试为圆心,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为半径。 >> 恪守两条原则:(1)笑脸相迎;(2)不谈学习。 >> 现在的家长都把孩子越养越远了 >> 如何为青少年构建他们乐于接受又易于获得的心理支持系统?这是一个时代性的大课题。如何回应,如何解决,关乎未来。 ◆ 08 “你要承认,你有多么糟糕!”我妈妈常常对我这么说 >> 在我看来,在这个社会,不读书,就永远在底层。不读书,思维就不开阔。不读书,生活就不会富裕,更不可能幸福,一辈子碌碌无为。 >> 打击孩子最狠的往往是母亲 >> 这就是母亲的使命,为孩子托底,哪怕遭遇全世界的白眼,母亲依然把她视若珍宝。 ◆ 09 我每天上学的心情都是“欢乐无比” >> “死亡是生命的起点”。死亡并不是对死者而言的起点,而是对于他周围的生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 我们敬畏死亡,但是我们并不畏惧死亡 >> 我现在是这个心态:把每一门学科都学好,也就是说,不管我要怎么走,我这条路都是通的。最后这条路会通向哪里,我不知道,但我就是要把这条路打通。 >> 未来的路不好走,是一定的,但关键问题是你面对这个“不好走”的心态是什么样的。我的观点是:来者不拒! >> 真正达观的父母,肯定会应变的,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式 >>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比较偏激的行为,一定是个很长的故事,一定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不可能无缘无故。 ◆ 11 我从不补课,年级前十! >> 父母信任孩子,等得起。 >> 学习效率高,又能拥有更多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 >> 孩子天生就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方向比方法更重要,关系(联结)比教育更重要,教养者是什么人比教养者做什么更重要。 >> 做法上的基本思路就是: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做主(负责),生活即教育,体验是最有效的学习,少评价,多等待,身教为主,言传为辅。 ◆ 12 班主任说我“眼里没有光” >> 我会去尝试改变自己。人嘛,总得长大…… >> 你原来那套模式不太管用了,真好,说明宝贝又长大了 >> 智慧的家长“有扣则鸣,不扣不鸣”,把青春期的孩子当室友。孩子主动来找,我们积极回应;没声响,我们也要学会“闭嘴” >> 如果亲子关系良好,孩子的各种情绪都能被看见、被接纳,家庭成员有丰沛的共同话题,每个人都有独立的空间和自由,那还需要叛逆啥呢? ◆ 13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向着好去的,不允许自己变得很差 >> 其实孩子的能量比很多成年人都要大 >> 把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拆解成当下一个一个的小目标。 >> “间歇性踌躇满志,长期性灰心丧气”。 >> 你的热血哪怕不沸腾,起码不要让它凉掉。 >> 不要让梦想熄灭,不要停止寻找。 >> 因为你不对孩子有要求,世界也会对孩子有要求。 >> 要改变一些东西,是要去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尊重先天就存在于他们身体里的能量,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他们潜在的能量激发出来,像催化剂一样,父母不应该参与孩子人生的化学反应。写化学方程式时,催化剂是不写在方程式里的,它不参与反应,它催化反应发生。 >> 我们的人生去到哪里,都是之前所有经历的总和。 ◆ 14 成绩代表学生的一切,我只能努力 >> 当我们被充分爱过之后,爱会漫溢出来,让我们具备了爱别人的能力 >> 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的人,在长大后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对于别人对自己的好,总是不太相信和接受,因为内心里觉得自己不配,于是会逃离或破坏这个关系,当喜欢自己的人真的离自己而去后,这个人就更加肯定了自己不值得被爱的结论。 >> 相信一点,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是值得被爱的,你的父母没能给你充分的爱,是一种莫大的遗憾,但不要怀疑自己值得被爱的事实。 >> 你被爱就是因为你是你,不附着任何外在条件。 ◆ 15 不是我们不愿意和大人沟通,而是大人会把事情搞得很扫兴 >> 养育孩子也要顺势而为。顺什么“势”?顺势不是随大流,顺的是孩子的发展之势,前提是真正地看懂自己的孩子,然后提供资源,创造环境,让他们变得更加粮多草广,得以在人生版图上策马扬鞭。 >> 至少自在,而且不拧巴。 ◆ 16 我今年18岁,五年级离开学校,在家自学8年 >> 我父亲对我的观察是,我在学校正一点一点丢掉自己的灵气,我的意识越来越追求来自他人的认可,他看到我有很多行为都在哗众取宠,而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 那种比较有打击性、否定性或者说评判性的语句。可能在他看来,我的一些探索和尝试都是不值一提或者说没有什么意义的。 >> 如果抓得住,就是福气;如果抓不住,那就是消耗。 >> 只有做到卓越,才能跳出大环境的束缚,否则平庸的代价更大。

echo

不少书友吐槽书本书都是北上广少爷小姐的案例,其实不然,读书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获取知识并应用吗,不能因为人家条件好,就不去学习了呀。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养育孩子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孩子有“内驱力”! 以前在一个公众号上看到一句话:你想要做一件事时,是out of fear,还是out of love/happiness? 来自前者的驱动力不是内驱力,当外部威胁不存在时,这个人是不会有任何驱动力的。 我在做选择时也尝尝问自己:我做这个选择,是out of fear(例如是为了防止失业)还是out of love(这件事本身给我带来喜悦或者帮助我实现一些有趣的目的)? 成年人也不妨这样多与自己讨论,与孩子讨论,不浑浑噩噩的瞎过,不随波逐流的做决定。 我发现现在很多的人都走进了一个“育儿”误区,即我一定要“做”点什么。可能是看了几本书,看了几个碎片化的信息,方法,就盲目地加入了“鸡娃”队伍。没有太多自己的思考,因材施教更加无从谈起。这样做的后果是,会错把“控制”当成了教育,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可想而知,两败俱伤。家长的呕心沥血,换来了一家人的鸡飞狗跳,孩子有可能还会失去原本就有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教育是一件双向奔赴的事情,育儿是一门亲子之间的关系学,而非方法论。 以牺牲亲子关系换来的成绩或者所谓的成功,都得不偿失。 内驱力才是核心竞争力,是没有父母伴读以后带领孩子勇往直前的能力,解锁内驱力却没有那么容易,有些人终生没有解锁,浑浑噩噩的躺平一辈子,有些人解锁的晚,需要付出极大努力才能弥补年少缺失只万一。 那如何解锁内驱力呢,每个人需要的方法都不一样,但共通之处都在于想要变得更好。——“可获得性”+“有方法、有路径”+“价值感”都是自我驱动的因素。—— “足够想要的可实现目标”内驱力的发动机。——“肯定”、“正向激励”、“节点成就”都是激发价值感的正向反馈。对比内耗式鸡娃,了解孩子,对症解锁内驱力或许更有意义。 最后,我想说,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愿我们在养育孩子都能耐心、不彷徨~

婉如初雪

引用家长的话,做为我的推荐语,感同身受,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爱,被呵护,愿我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以后越来越好。“做家长,情感上要坚定地支持孩子,当孩子回家跟你反映学校或老师的问题的时候,你首先要无条件地相信孩子,不要立刻断定是孩子不能扛压,不够坚强。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努力,对抗外界的压力。” 我读了很多关于教育孩子以及怎样和孩子相处的书籍,这一本是最棒的,最走心的也是让我最感动,收获最多的一本。

陌上花开

关于家庭教育,看了很多从家长和教育专家角度写的书籍,告诉我们,家长应该怎样去教、去做,而这一本《少年发声》却通过作者陈瑜与16位少年的真实访谈,让我们从少年的角度,即家庭教育对象的角度,看到了在形形色色家庭环境之下,在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家庭教育理念下,孩子们真实的感受、想法、和生存状态。 如果说,站在家长的角度,我们看到的都是孩子的问题,那么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看到的同样是大人的问题。如果做为成年人的家长,不去主动学习、理解孩子、改变自己,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要求孩子们改变呢? 换个角度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家庭教育,也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家庭教育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在家庭里需要接受教育的不仅仅只有孩子们,家长们更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意识和不断学习行动。 因为问题孩子产生于问题家长和问题家庭。家长的言传身教育、潜移默化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如果家长看不到这一点,还是高高在上,以自己头脑里旧有的观念和直觉反应去要求、控制、改变、威逼孩子,那么,很可能不仅培养不出想像中的优秀孩子,还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白霭星

看了这本书,感觉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给我以很大的震撼,但限于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功底的不足,很难准确的说出这种感受到底是如何。大概是没想到,那些孩子竟然能有如此宽阔的视野;原来是要这样教育孩子,原来也还可以这样教育孩子。发现一直以来自己的视野竟然是那么的狭窄,一直被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并以为世界就这么大。家长的视野和格局很大程度上也限制着孩子的视野和格局。 其实看完这本书我还是很担忧,担忧自己不宽广的视野会成为孩子发展的一大限制,让孩子被困在一方狭小的天地无法真正的施展拳脚

椿儿心心

强烈建议家里有娃的一定要看这个。 看完这本书,整个人轻盈很多,孩子也轻松很多。我差点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差点磨灭了孩子身上自带的天赋,灵气,探索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每个孩子都是自带干粮来到这个世界的,所以繁华三千,一定有一条道路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做父母的就是耐心观察,观察孩子身上的特点,然后丰盈自己,让自己有为孩子托底的能力。剩下的就是“天高凭鱼跃,海阔任鸟飞”。它是一颗大树,我们就准备好肥料,它是一颗小草,我们也要帮助他成为小草。 喜欢那句话,有人在北大的科研室做研究,有人在餐馆里挥汗如雨,但并不妨碍他们都有各自幸福的生活。 做父母的,要比孩子更有耐心,云淡风轻,耐着性子等待花开。 读完后,开始学会尊重孩子,不再强迫他做这做那,他提交给我的作业反而正确率更高,他也更快乐许多。 谁都不是完美的父母,但只要不断的学习,我们也可以不断地趋于完美。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