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4岁参军,先后参加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经历上百次战斗,10次负伤,尤其是在极其残酷的长津湖战役中身负重伤:腹部被刺一个大口子,肠子外流,失去四肢和左眼球,另右眼视力仅为0.3。被救后在重症监护的“太平室”昏迷93天,动过大小47次手术,年仅17岁,却成为特级残疾者,面对如此人生,他也有过自杀的念头甚至付诸于行动,被“训斥”后坚定了活下来的信心。作为重度伤残军人本来可以在休养院“安心”度过余生,但身残志坚的他坚决要离开医院返回家乡,不仅要自立自强,还要为村里(社会)做点事。针对他的这种“疯狂的想法”,医生甚至断言他“离开医院活不过3年”……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以超强的毅力实现了生活的自理,还牵头在村里办理了图书室与夜校,从1957——1982年,担任村支书长达25年之久,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并使村子成为有名的致富模范村……在特定时期也遭受到非常不公的待遇,最后都迈过了一道又一道的坎。 1982年卸任村支书后,依然没有闲下来,开始了用残肢写作……历时艰难的7年,翻烂4本字典词典,耗费稿纸300多斤,写下200多万字的草稿……最终完成这部字数达33万字的自传体著作。本书取名《极限人生》,其实对于特级残疾的作者而言,他一次又一次地突破了人生的极限,可以说他的人生没有极限。 关于身残志坚的个例,记得央视《心理访谈》栏目于十多年前播放了《独脚绣天下》节目,其中的主人公焦连云,出生9个月母亲去世,2岁父亲因病去世,被伯父收养,4岁那年冬天因烤火被严重烧伤,最后送到医院抢救,为了保命,截去双臂和右腿……在旁人看来一个只能“坐吃等死”者,却学会了修自行车和电器,还会演杂技走钢丝……最后历尽艰辛学会了刺绣,最典型的是他仅仅用一只左脚绣出一幅长48米、宽0.75米、有56个民族图案的画卷,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展出,一举成名。他的奋斗初衷倒是很简单:一个人不能一直靠别人养活,同时在他童年时期,就产生了要学技能找工作给得肺结核的伯父治病的念头。正是这种朴素的理念,支撑着他不断地突破人生极限! 还有个叫尼克.胡哲的澳大利亚人,生下来就没有四肢,仅有一个“小鸡脚”,其人生也是非常独特。 当然,类似的励志故事还有很多,但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当事人在遭遇变故或人生不测时,往往也会有常人那样的苦恼、想不开甚至走极端,但只要突破了“小我”这个障碍,进入人生的“大格局”后,其心态、精神境界和行为举止就会焕然一新……最终会走出非凡的人生之路。
突然想起,谁是最可爱的人,今日的和平是多少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可是如今那个敏感话题“如果发生战争,你会上战场吗?”,贫富差距矛盾,腐B,涉H,一些人给出答案是“不会”,不得不让人深思,是我们没有了信仰,还是更多人无声的申诉,欲言又止,就这些吧。。。
我是先看到本书作者朱彦夫了不起的人生传奇后才满怀兴趣地看他写的自传体小说的,自从阅读起,便被震撼住了,心灵被洗涤一清。故事的主人公石痴自从朝鲜战争长津湖一战后身负重伤,最后截肢双手双脚,变成“圆轱辘”,但他没被强加的无四肢的命运人生打倒变成躺在功劳薄上渡过残生的废人,反而学会自理,自食其力犹如重生的普通人。不但娶妻生子,赡养母亲,还参与社会工作,担任乡村党支书,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这无手无脚之人还历尽艰辛写出了小说,成了中国活着的“保尔·柯察金”。本书满满都是他作为重残之人自强不息,挑战人生的极限,努力做个利国利民的人,每每让人心灵震动,感动不已。本书推荐给新冠疫情阴霾下人心灰暗陷入负面情绪抑郁不安的书友阅读,这是一本充满正能量的书籍,阅读它让你心灵如受洗,跟革命前辈所受的苦相比,我们所经受的都不值一提,我们也相信,无论命运怎么安排,不抱怨,想办法克服,解决问题你就赢了。致敬最可爱的人一朱彦夫前辈,是你和你一样的战友的无私无畏付出,才换来如今国泰民安,繁荣昌盛,谢谢你们!
朱彦夫,男,汉族,1933年7月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他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三次立功,十次负伤,动过47次手术的特等伤残军人;退伍后,拖着残躯带领乡亲建设家园,并将自己的经历体会写成小说,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曾荣获时代楷模、全国模范伤残军人等荣誉称号。2015年10月12日,荣获2015中国消除贫困感动奖。2015年10月13日,荣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2019年9月17日,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2019年9月25日,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 以上源自百度百科。 这是英雄用生命书写的传奇,他四肢均因严重冻伤坏死而截肢,面目严重烧伤,没有表情只有神经性抽搐,一眼失明,另一眼视力仅有0.2;他自强不息,用顽强不屈的斗志,用再苦也苦不过250高地守卫战、再难也好过战死沙场的乐观精神,用坚强的求生意志,抵住死神举起的镰刀——重伤之下零下四十度冰天雪地里爬着找回队伍、连续昏迷90余天、被判活不过三天,苦练三年实现自理,结婚生子(他妻子也非常非常值得尊敬),最后还“神奇”地成为村支书,带领全村走向发家致富之路……不愧为极限人生!我们面对的很多困难,生活中的很多苦恼,没来由的郁闷烦躁,与残障人士特别是重残人士相比,90%甚至99%都那么微不足道。想起多年以前,一位朋友对我说过的话:当你没有鞋的时候,想想有些人连脚都没有。 致敬最可爱的人!致敬英雄!致敬为新中国成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华民族挺起脊梁、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献身的所有英烈! 非常感谢十一书友推荐。2020-161。
三天时间通读完毕,非常有力量的一本书。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精神上的贫瘠和懒惰依然围困着我。作为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涤,处于祖国快速发展中的我,很容易被迷惑,是因为吃饱了吗?是因为穿暖了吗?可是这些我曾经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都是前辈们打下的江山,留下的财富,而我只会不知满足的贪婪汲取。每代人有每代人需要完成的使命,我愿意时时洗涤心灵,时时铭记作为后人,应当履行的责任。
时代的楷模!真正的英雄!如果没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就不知道朱彦夫这位传奇英雄!就不知道(极限人生)这本书,在阅读期间,感动的热泪盈眶。他用生命书写了他传奇的一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高度致残的他,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度余生,而是拖着难以想象的残缺肢体,回到家乡沂蒙山区,带领乡亲们走致富路,其中的艰辛难以言表。特别是在十年浩劫期间,这位英雄受到的磨难,让人唏嘘不已!而他精神不倒坦然面对。 作者就是朱彦夫,他真实的记录了自己的一生。他的事迹震撼着读者!他是时代的楷模!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看到作者的经历数次哽咽,再想想在这样的战争中,作者不是个例,还有更多像他一样的重残人士,作者乐观顽强的精神让他向生命再次发起挑战,那其他人呢?在学外国文化的时候学到过二战后的战后创伤,影响了一代人。中国的不也是么,那中国千千万万的战士又是怎么捱过这心理与生理的双重打击。我们生活在和平的时代,忘记了前人替我们洒过的血泪,我们看了太多手撕鬼子的剧情,看了很多凯旋而归的英雄史诗,忘了还有那些从战争中受过伤害的人,他们的经历与不屈不挠的精神,才更值得我们生在和平年代的人去反思。与那些娘里娘气的偶像相比,像作者这样的凛然正气、铁骨铮铮的英雄才更应该为大众所追捧。虽然四肢不全,但是作者凭借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延展了生命的长度与厚度,这样的故事值得每一位青年阅读。 作者把他的人生归结为“三杆子”,枪杠子,锄杠子,笔杠子,生命的三分之一幸福法,以及每每意志消沉时对自己生命的反思,就像他说的:“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就什么都能扛过去。”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作者是真正的思想上的巨人,这样时时刻刻的总结、思考,让他不断创造一次又一次的奇迹。 看完书又去查了作者的相关事迹,作者被评为——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的故事被人民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中国军网,China Daily等争相报道,村里还建立了《朱彦夫事迹展览馆》。
若非学习强国,我不会去搜朱彦夫这个人;若不是看了他的事迹和照片,我不会去读这本书;若没有读这本书,我不会穿越回父辈祖辈曾经历的岁月,更想像不出一个战士如何能从四肢全无仅剩单眼的废人艰途觅生走向生活自理、并为祖国乡村建设贡献余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精神财富的壮举这样一部人生壮美史诗。这,足以让我羞愧于曾被我荒废的每个时光。
弥足珍贵的一本书,看着作者从赤条条、没手没脚的重残,重新学会生活自理,自炊自食,依靠坚强的自己找到理想的归宿,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我有种泪流满面的冲动。比起作者所牺牲的、所经历的磨难,我生活上的不幸又算得了什么呢?他值得所有人的尊敬。 更难得的是,作者写得活灵活现,几乎就是部电影了,真希望以后有人能把这部小说拍出来。 有些情节看似没有逻辑,比如四婶的疏离、李艾荣掉进冰窟窿等等,但其实恰恰证明作者毫无保留地写出了自己的生活。刻意的艺术创作是有逻辑的,但真实生活往往是毫无逻辑的。
今天,我把《极限人生》这篇拙作幻化成烈士的遗愿,幻化成一曲悲歌、一副挽联奉献于烈士,将是我毕生最大的宽慰。读者能从中感悟到先烈的不屈、残废军人的自强、共产党人的凛然正气,从而汲取做人的力量,那么我也就不会因空耗时光而羞愧了。 重情重义,顶天立地。坚不可摧,生生不息。可敬可爱,可学。
这是最近读完不知道该写下什么文字的书,但还是想写一写。 苦难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没有办法感同身受。极端苦难一旦发生,往往对一个家庭都是毁灭打击。可能有相似经历,与我而言看到各种自理生活的片段很想跳过,因为太心疼了; 钦佩作者的自强不息,非常人能有的意志,以及乐观的心态; 2024了,希望我们的生活少一些歌颂苦难的痕迹,大家都能活在当下,享受几十年的快乐人生。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很抱歉到现在才遇到你。 这是一本为生存和自由而写的书,书中主人公石痴,在普通人看起来必死的局面下,凭着自己坚韧不拔的信念,硬生生的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人生的康庄大道。 全书概要: 抗美援朝期间,石痴所属连队固守长津湖以南二五零高地,因缺弹少药的情况下,成功地延缓了敌人的进攻,为大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全队活下来的人寥寥无几,石痴是其中一个幸运儿。 但他同时也是不幸运的人,由于身受重伤,面部严重烧毁,左眼缺失,加上严寒,身上多处部位出现冻伤、坏死。 战后,四肢全部需要截肢,一共进行过59次手术,才得以保命。 他活过来了,却成为了生活不能自理的重残人士,他也曾想过一死了之。却发现,有时候连自杀也成为了一种奢望。 作为战斗英雄,他的下半生完全可以过着舒适的专人护理生活,但他却选择了自理生活。 一些普通人习以为常的生理动作,如:穿衣服、走路、吃饭、排泄等,在他眼中无疑是一场战役,他也曾陷入了绝望。 在学习自理的过程中,他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苦练3年,几近丧命,最终他学会自己吃饭。 由于石痴为人刚强正直,一心为民,最后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25年。 期间,遭遇到小人的百般刁难。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重残之躯带头实干,田间劳作,实现由枪杆子到锄杆子的转变。 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石痴的干部身份受到牵连,遭受到数不清的羞辱,批斗,但他始终坚定信念,相信国家,最终,他也得到了真正的平反。 在被关押批斗的岁月里,他想起了指导员的临终遗言:将他们抗美援朝时所有经历的一切,用笔墨记录成文,让后人了解当时的情况,也让人明白什么是中国军魂。 一个没有上过一天学的人,一个四肢全无,只剩一只右眼,视力只有0.2的人,要拿起笔来写字,谈何容易? 他,放弃了吗? 没有,他靠共产党人特有的使命感和自强不息的信念,花了七年时间,最终完成了本书。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逆境,只能捉弄、束缚弱者;磨难,在造就痛苦的同时也迸发出生命的辉煌。 感谢朱彦夫老先生,将个人经历为蓝本,写出《极限人生》这本书。 相信很多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从书上获得精神上的力量,克服一些我们曾认为“不可能”的困难。
阅读本书的过程中 我的心灵一次次地被震撼 被感动 不管是二五零高地上的奋勇拼搏 还是主人公回乡之后练习自理 带领张家湾的乡亲们摆脱贫困 过上好日子 “极限”这个词语在我脑海中越来越清晰具体 《极限人生》的书名也是实至名归 看书得时候 我时常问自己 “如果你重残到和主人公一样的程度 你会怎样度过你的余生(或者更精确地说应该是残生)” 光是想一想 我都感觉接受不了 甚至会感觉到胳膊腿疼 换位思考之后 愈发觉得石痴的意志坚毅 生命力顽强 除了这些 革命乐观主义也在主人公和他们的战友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也算是书里唯一可以让人感到轻松愉悦 甚至不由自主笑出声来的点了 刚刚去百度了一下本书的作者 发现朱彦夫爷爷的经历和石痴并无二致 他也被评为了《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这样的 “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原中央军委副主席 国防部部长迟浩田也亲笔为他题词“铁骨扬正气 热血书春秋” 就像书中石痴一开始写书的初心一般 朱老的这本书无论在任何时候 都对 “人的一生应当如何度过”这个问题 作出了生动感人的解答 吾辈更应当不负前辈的一片苦心 珍惜时间 脚踏实地 好好度过人生中的每一天 最我也想向朱老的妻子表达我的敬佩 她是一位伟大非凡的女性 以上 写于2022年7月1日下午
弘一法师李叔同在《晚晴集》中写道:“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因它在传递你心间的声音,绵绵不绝,遂相印于心。” 苏格拉底说,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 里克汉森在《复原力》中讲到,“从每个细胞内部的微观调控过程到最崇高的人生理想与远大抱负,我们的身体里始终存在着一个目标体系,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目标导向的。” 人为一口气,这口气,这念想,这愿力,这使命感,这精神焦点,是人类的负熵所在,用来对抗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二者共同牵引驱动生命旅程,是谓阴阳和合二重奏。 毕竟站在本源看,万有有赖彼此,互为映射。
本来觉得好多事情不需要那么极端,那么自尊到有些疯魔的地步,慢慢的看了下来又觉得释然了,可能就是这种偏执到疯魔的执念才能让一个人坚持走完这一段艰难的路,好难啊,我印象里最难的是泥石流攀上的那个坡我真的可能放弃了绝望了,怎么那么高,怎么爬啊,没想到竟然上去了,我可能有时候缺少这种执拗的坚持
作者14岁参军,先后参加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经历上百次战斗,10次负伤,尤其是在极其残酷的长津湖战役中身负重伤:腹部被刺一个大口子,肠子外流,失去四肢和左眼球,另右眼视力仅为0.3。被救后在重症监护的“太平室”昏迷93天,动过大小47次手术,年仅17岁,却成为特级残疾者,面对如此人生,他也有过自杀的念头甚至付诸于行动,被“训斥”后坚定了活下来的信心。作为重度伤残军人本来可以在休养院“安心”度过余生,但身残志坚的他坚决要离开医院返回家乡,不仅要自立自强,还要为村里(社会)做点事。针对他的这种“疯狂的想法”,医生甚至断言他“离开医院活不过3年”……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以超强的毅力实现了生活的自理,还牵头在村里办理了图书室与夜校,从1957——1982年,担任村支书长达25年之久,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并使村子成为有名的致富模范村……在特定时期也遭受到非常不公的待遇,最后都迈过了一道又一道的坎。 1982年卸任村支书后,依然没有闲下来,开始了用残肢写作……历时艰难的7年,翻烂4本字典词典,耗费稿纸300多斤,写下200多万字的草稿……最终完成这部字数达33万字的自传体著作。本书取名《极限人生》,其实对于特级残疾的作者而言,他一次又一次地突破了人生的极限,可以说他的人生没有极限。 关于身残志坚的个例,记得央视《心理访谈》栏目于十多年前播放了《独脚绣天下》节目,其中的主人公焦连云,出生9个月母亲去世,2岁父亲因病去世,被伯父收养,4岁那年冬天因烤火被严重烧伤,最后送到医院抢救,为了保命,截去双臂和右腿……在旁人看来一个只能“坐吃等死”者,却学会了修自行车和电器,还会演杂技走钢丝……最后历尽艰辛学会了刺绣,最典型的是他仅仅用一只左脚绣出一幅长48米、宽0.75米、有56个民族图案的画卷,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展出,一举成名。他的奋斗初衷倒是很简单:一个人不能一直靠别人养活,同时在他童年时期,就产生了要学技能找工作给得肺结核的伯父治病的念头。正是这种朴素的理念,支撑着他不断地突破人生极限! 还有个叫尼克.胡哲的澳大利亚人,生下来就没有四肢,仅有一个“小鸡脚”,其人生也是非常独特。 当然,类似的励志故事还有很多,但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当事人在遭遇变故或人生不测时,往往也会有常人那样的苦恼、想不开甚至走极端,但只要突破了“小我”这个障碍,进入人生的“大格局”后,其心态、精神境界和行为举止就会焕然一新……最终会走出非凡的人生之路。
突然想起,谁是最可爱的人,今日的和平是多少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可是如今那个敏感话题“如果发生战争,你会上战场吗?”,贫富差距矛盾,腐B,涉H,一些人给出答案是“不会”,不得不让人深思,是我们没有了信仰,还是更多人无声的申诉,欲言又止,就这些吧。。。
我是先看到本书作者朱彦夫了不起的人生传奇后才满怀兴趣地看他写的自传体小说的,自从阅读起,便被震撼住了,心灵被洗涤一清。故事的主人公石痴自从朝鲜战争长津湖一战后身负重伤,最后截肢双手双脚,变成“圆轱辘”,但他没被强加的无四肢的命运人生打倒变成躺在功劳薄上渡过残生的废人,反而学会自理,自食其力犹如重生的普通人。不但娶妻生子,赡养母亲,还参与社会工作,担任乡村党支书,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这无手无脚之人还历尽艰辛写出了小说,成了中国活着的“保尔·柯察金”。本书满满都是他作为重残之人自强不息,挑战人生的极限,努力做个利国利民的人,每每让人心灵震动,感动不已。本书推荐给新冠疫情阴霾下人心灰暗陷入负面情绪抑郁不安的书友阅读,这是一本充满正能量的书籍,阅读它让你心灵如受洗,跟革命前辈所受的苦相比,我们所经受的都不值一提,我们也相信,无论命运怎么安排,不抱怨,想办法克服,解决问题你就赢了。致敬最可爱的人一朱彦夫前辈,是你和你一样的战友的无私无畏付出,才换来如今国泰民安,繁荣昌盛,谢谢你们!
朱彦夫,男,汉族,1933年7月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他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三次立功,十次负伤,动过47次手术的特等伤残军人;退伍后,拖着残躯带领乡亲建设家园,并将自己的经历体会写成小说,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曾荣获时代楷模、全国模范伤残军人等荣誉称号。2015年10月12日,荣获2015中国消除贫困感动奖。2015年10月13日,荣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2019年9月17日,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2019年9月25日,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 以上源自百度百科。 这是英雄用生命书写的传奇,他四肢均因严重冻伤坏死而截肢,面目严重烧伤,没有表情只有神经性抽搐,一眼失明,另一眼视力仅有0.2;他自强不息,用顽强不屈的斗志,用再苦也苦不过250高地守卫战、再难也好过战死沙场的乐观精神,用坚强的求生意志,抵住死神举起的镰刀——重伤之下零下四十度冰天雪地里爬着找回队伍、连续昏迷90余天、被判活不过三天,苦练三年实现自理,结婚生子(他妻子也非常非常值得尊敬),最后还“神奇”地成为村支书,带领全村走向发家致富之路……不愧为极限人生!我们面对的很多困难,生活中的很多苦恼,没来由的郁闷烦躁,与残障人士特别是重残人士相比,90%甚至99%都那么微不足道。想起多年以前,一位朋友对我说过的话:当你没有鞋的时候,想想有些人连脚都没有。 致敬最可爱的人!致敬英雄!致敬为新中国成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华民族挺起脊梁、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献身的所有英烈! 非常感谢十一书友推荐。2020-161。
三天时间通读完毕,非常有力量的一本书。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精神上的贫瘠和懒惰依然围困着我。作为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涤,处于祖国快速发展中的我,很容易被迷惑,是因为吃饱了吗?是因为穿暖了吗?可是这些我曾经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都是前辈们打下的江山,留下的财富,而我只会不知满足的贪婪汲取。每代人有每代人需要完成的使命,我愿意时时洗涤心灵,时时铭记作为后人,应当履行的责任。
时代的楷模!真正的英雄!如果没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就不知道朱彦夫这位传奇英雄!就不知道(极限人生)这本书,在阅读期间,感动的热泪盈眶。他用生命书写了他传奇的一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高度致残的他,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度余生,而是拖着难以想象的残缺肢体,回到家乡沂蒙山区,带领乡亲们走致富路,其中的艰辛难以言表。特别是在十年浩劫期间,这位英雄受到的磨难,让人唏嘘不已!而他精神不倒坦然面对。 作者就是朱彦夫,他真实的记录了自己的一生。他的事迹震撼着读者!他是时代的楷模!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看到作者的经历数次哽咽,再想想在这样的战争中,作者不是个例,还有更多像他一样的重残人士,作者乐观顽强的精神让他向生命再次发起挑战,那其他人呢?在学外国文化的时候学到过二战后的战后创伤,影响了一代人。中国的不也是么,那中国千千万万的战士又是怎么捱过这心理与生理的双重打击。我们生活在和平的时代,忘记了前人替我们洒过的血泪,我们看了太多手撕鬼子的剧情,看了很多凯旋而归的英雄史诗,忘了还有那些从战争中受过伤害的人,他们的经历与不屈不挠的精神,才更值得我们生在和平年代的人去反思。与那些娘里娘气的偶像相比,像作者这样的凛然正气、铁骨铮铮的英雄才更应该为大众所追捧。虽然四肢不全,但是作者凭借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延展了生命的长度与厚度,这样的故事值得每一位青年阅读。 作者把他的人生归结为“三杆子”,枪杠子,锄杠子,笔杠子,生命的三分之一幸福法,以及每每意志消沉时对自己生命的反思,就像他说的:“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就什么都能扛过去。”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作者是真正的思想上的巨人,这样时时刻刻的总结、思考,让他不断创造一次又一次的奇迹。 看完书又去查了作者的相关事迹,作者被评为——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的故事被人民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中国军网,China Daily等争相报道,村里还建立了《朱彦夫事迹展览馆》。
若非学习强国,我不会去搜朱彦夫这个人;若不是看了他的事迹和照片,我不会去读这本书;若没有读这本书,我不会穿越回父辈祖辈曾经历的岁月,更想像不出一个战士如何能从四肢全无仅剩单眼的废人艰途觅生走向生活自理、并为祖国乡村建设贡献余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精神财富的壮举这样一部人生壮美史诗。这,足以让我羞愧于曾被我荒废的每个时光。
弥足珍贵的一本书,看着作者从赤条条、没手没脚的重残,重新学会生活自理,自炊自食,依靠坚强的自己找到理想的归宿,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我有种泪流满面的冲动。比起作者所牺牲的、所经历的磨难,我生活上的不幸又算得了什么呢?他值得所有人的尊敬。 更难得的是,作者写得活灵活现,几乎就是部电影了,真希望以后有人能把这部小说拍出来。 有些情节看似没有逻辑,比如四婶的疏离、李艾荣掉进冰窟窿等等,但其实恰恰证明作者毫无保留地写出了自己的生活。刻意的艺术创作是有逻辑的,但真实生活往往是毫无逻辑的。
今天,我把《极限人生》这篇拙作幻化成烈士的遗愿,幻化成一曲悲歌、一副挽联奉献于烈士,将是我毕生最大的宽慰。读者能从中感悟到先烈的不屈、残废军人的自强、共产党人的凛然正气,从而汲取做人的力量,那么我也就不会因空耗时光而羞愧了。 重情重义,顶天立地。坚不可摧,生生不息。可敬可爱,可学。
这是最近读完不知道该写下什么文字的书,但还是想写一写。 苦难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没有办法感同身受。极端苦难一旦发生,往往对一个家庭都是毁灭打击。可能有相似经历,与我而言看到各种自理生活的片段很想跳过,因为太心疼了; 钦佩作者的自强不息,非常人能有的意志,以及乐观的心态; 2024了,希望我们的生活少一些歌颂苦难的痕迹,大家都能活在当下,享受几十年的快乐人生。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很抱歉到现在才遇到你。 这是一本为生存和自由而写的书,书中主人公石痴,在普通人看起来必死的局面下,凭着自己坚韧不拔的信念,硬生生的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人生的康庄大道。 全书概要: 抗美援朝期间,石痴所属连队固守长津湖以南二五零高地,因缺弹少药的情况下,成功地延缓了敌人的进攻,为大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全队活下来的人寥寥无几,石痴是其中一个幸运儿。 但他同时也是不幸运的人,由于身受重伤,面部严重烧毁,左眼缺失,加上严寒,身上多处部位出现冻伤、坏死。 战后,四肢全部需要截肢,一共进行过59次手术,才得以保命。 他活过来了,却成为了生活不能自理的重残人士,他也曾想过一死了之。却发现,有时候连自杀也成为了一种奢望。 作为战斗英雄,他的下半生完全可以过着舒适的专人护理生活,但他却选择了自理生活。 一些普通人习以为常的生理动作,如:穿衣服、走路、吃饭、排泄等,在他眼中无疑是一场战役,他也曾陷入了绝望。 在学习自理的过程中,他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苦练3年,几近丧命,最终他学会自己吃饭。 由于石痴为人刚强正直,一心为民,最后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25年。 期间,遭遇到小人的百般刁难。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重残之躯带头实干,田间劳作,实现由枪杆子到锄杆子的转变。 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石痴的干部身份受到牵连,遭受到数不清的羞辱,批斗,但他始终坚定信念,相信国家,最终,他也得到了真正的平反。 在被关押批斗的岁月里,他想起了指导员的临终遗言:将他们抗美援朝时所有经历的一切,用笔墨记录成文,让后人了解当时的情况,也让人明白什么是中国军魂。 一个没有上过一天学的人,一个四肢全无,只剩一只右眼,视力只有0.2的人,要拿起笔来写字,谈何容易? 他,放弃了吗? 没有,他靠共产党人特有的使命感和自强不息的信念,花了七年时间,最终完成了本书。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逆境,只能捉弄、束缚弱者;磨难,在造就痛苦的同时也迸发出生命的辉煌。 感谢朱彦夫老先生,将个人经历为蓝本,写出《极限人生》这本书。 相信很多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从书上获得精神上的力量,克服一些我们曾认为“不可能”的困难。
阅读本书的过程中 我的心灵一次次地被震撼 被感动 不管是二五零高地上的奋勇拼搏 还是主人公回乡之后练习自理 带领张家湾的乡亲们摆脱贫困 过上好日子 “极限”这个词语在我脑海中越来越清晰具体 《极限人生》的书名也是实至名归 看书得时候 我时常问自己 “如果你重残到和主人公一样的程度 你会怎样度过你的余生(或者更精确地说应该是残生)” 光是想一想 我都感觉接受不了 甚至会感觉到胳膊腿疼 换位思考之后 愈发觉得石痴的意志坚毅 生命力顽强 除了这些 革命乐观主义也在主人公和他们的战友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也算是书里唯一可以让人感到轻松愉悦 甚至不由自主笑出声来的点了 刚刚去百度了一下本书的作者 发现朱彦夫爷爷的经历和石痴并无二致 他也被评为了《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这样的 “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原中央军委副主席 国防部部长迟浩田也亲笔为他题词“铁骨扬正气 热血书春秋” 就像书中石痴一开始写书的初心一般 朱老的这本书无论在任何时候 都对 “人的一生应当如何度过”这个问题 作出了生动感人的解答 吾辈更应当不负前辈的一片苦心 珍惜时间 脚踏实地 好好度过人生中的每一天 最我也想向朱老的妻子表达我的敬佩 她是一位伟大非凡的女性 以上 写于2022年7月1日下午
弘一法师李叔同在《晚晴集》中写道:“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因它在传递你心间的声音,绵绵不绝,遂相印于心。” 苏格拉底说,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 里克汉森在《复原力》中讲到,“从每个细胞内部的微观调控过程到最崇高的人生理想与远大抱负,我们的身体里始终存在着一个目标体系,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目标导向的。” 人为一口气,这口气,这念想,这愿力,这使命感,这精神焦点,是人类的负熵所在,用来对抗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二者共同牵引驱动生命旅程,是谓阴阳和合二重奏。 毕竟站在本源看,万有有赖彼此,互为映射。
本来觉得好多事情不需要那么极端,那么自尊到有些疯魔的地步,慢慢的看了下来又觉得释然了,可能就是这种偏执到疯魔的执念才能让一个人坚持走完这一段艰难的路,好难啊,我印象里最难的是泥石流攀上的那个坡我真的可能放弃了绝望了,怎么那么高,怎么爬啊,没想到竟然上去了,我可能有时候缺少这种执拗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