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第3版)

刘称莲
高中三年,对孩子是一种磨练,对家长也是一个考验。本书是一本家长用心写给家长的书,没有居高临下的指点,也没有千篇一律的空话,有的只是源自真实生活的点点滴滴:妈妈发起的“厨房悄悄话”,爸爸建立的“流动小信箱”,还有“冲动的流星雨”和“独特的成人礼”……从每件小事中折射出来的教育智慧,更使我们动容、思考。作者刘称莲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老师,更是一位智慧的妈妈,她为女儿精心设计,却又不留痕迹,让女儿全面发展,在高中三年综合成绩一路上升,最后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两所名校同时录取。翻开本书,看这位智慧妈妈如何为孩子“松绑
燕子

陪孩子系列 女儿上小学开始,我就偶然看到了这个系列的书,起初只是好奇,后来,从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到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再到这次去借书时借了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岁月在这12年里像一条漫长的河流,或是平静或是湍急,你都要努力去平衡,因为这是亲子关系,没有输赢,只有遗憾。 小学六年孩子养成了诸多的好习惯,学习成为了她自己的事,我也一路引以为傲成了别人家的孩子的妈妈。我以为我是好妈妈,我以为我有原则,我以为我不纵容孩子就是爱,我以为孩子心里我是好妈妈。是啊,好妈妈不应该是自诩的,应该是孩子来评价的。给予的爱不是由施与者来定义的,而是被施与者。女儿一路品学兼优的进入中学,入学考试考了年级第一,成功进入了重点班,之后的一年级一路成为年级第一,稳居不下。她从没有上过辅导班,我也没有专门辅导过,一切好像自然而然的获得。 后来初一的优秀成绩背后,孩子开始有了很多青春期的情绪,叛逆,抵触,争吵,这些在我们小时候相处的岁月里从未有过。我从被这样猝不及防的反抗弄得措手不及,崩溃呵斥指责孩子,从莫名其妙无从下手,到去寻找问题的根源。这一年,我买了教育课程,同事看到我每天到校第一件事就是吃着早点听着讲座,花椒我,搞什么啊你,名师还用听别人讲座,我内心其实突然就从一贯的自信笃定游刃有余,变得心虚变得怀疑自己。我能处理一切疑难杂症,应对问题学生,为什么在女儿的青春期我如此狼狈。我不断的探究,听课,做笔记,研究,买书,任何一本书一个讲座里,我都能找到自己不足的地方。 审视过往,女儿太听话的背后是我从小的要求,她习惯了做个好孩子,却在青春期到来,自我意识萌发后收到了严重的冲击,她不断的本能的想要成为她自己,却在惯性里需要我的意见,而意见相左时,会发生冲突,或者哭或者抵触,我们用感情和情绪去对抗彼此。慢慢的,我审视自己,分析孩子成长中的相处,长大,意味着在原有的秩序里建立新的秩序,意味着通过自己的方式获得自己期望的自由,意味着彼此摩擦找到各自新的定位。我慢慢不再恐慌,接纳她的变化,成绩依然优秀,依然自律,但和我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依然不断,我也常常学时都会,一用就废,在气愤中把自己的认知抛开,任由情绪作祟。 初一结束了,永远的第一,不断的冲突。初二开始了,她在变我也在变,我们都认识到问题,都在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不断的看书,我把看书当做洗脑,洗的好了就能很巧妙的应对冲突。偶尔的成功自己暗自窃喜更长时间,然后又孜孜不倦的看书,单位隔壁是书店,我用借阅卡每次借阅两本书,一本亲子类,一本散文随笔或者哲学类,两本书成了我的配餐,不管工作多忙,单位扔一本,家里放一本,我需要不断的保持清醒的思维,理性的分析和冷静的思考,去面对一切的未知,量的积累一定会带来质的变化,虽然我们还会有争执,但是我不再有失控感,我看到矛盾背后的情绪,和情感需求,看到青春期孩子不会表达情感的横冲直撞,看到她的改变,和生长出来的信心与勇气。我无需压制她的一切叛逆,我只需与她平等,尊重她所有会有的情绪,然后理解她来自于青春期的身体生理和心理的躁动,我努力接纳她的一切,带着欣赏去看她,事实上她一直值得欣赏,只是作为妈妈和老师的职业病,我习惯了从问题出发来实施教育。不吝啬自己的肯定和鼓励,情绪化时我也道歉,我们正在逐步走向平等的交流。 这几天疫情居家,看完了高中三年系列,说实话我觉得好累啊,一个孩子的童年如今面对的压力是我们原本没有的,信息化的时代,方方面面的孩子都需要承担。她健康向上,善良友好,老师们宠着她,同学们把她当小可爱,成绩名列前茅,几乎是无可挑剔的样子,在我跟前却成了没完没了的“矫情”。初二,她已然能看到的独立和成长,初三会有升学压力,高中住校将会是她真正的独立起步。我看着书中的文字,反思也自责,而后坦然也接纳,我也是普通的人,也是第一次养育孩子,第一次当妈妈,我不是完美的,就一定也有很多武断和忽略孩子的感受的时候,但是现在我有觉知的去探究,去了解,如发生改变,我甚至相信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方法总比问题多,我该信赖孩子,不是她不够好,而是她已经足够好,我却总是不知足想要更好,而是她也是普通孩子,好的不好的我都该接纳,而是她也可以有情绪,情绪本身没有好坏,只要学会释放和缓解情绪。 人生的路很长,学的越多看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欠缺的更多,知道的越多没有做到的就更加遗憾,所以这漫漫长路,不是孩子没有准备好,更多的时候是家长没有准备好放手,习惯了拉紧的手,总是不舍得完全信赖和放手的不是孩子,是大人。怕她磕绊,其实错在应该让她去在磕绊中成长的更坚韧。我做的不够好,依然会努力,前路还有挫折,依然要勇往直前,因为养育孩子这条路上,没有输赢,不想有遗憾,就去供养孩子的心灵,给予她她所需要的支撑和支持,去找到彼此最舒服的定位,还有,去做好的自己,看书、游泳、工作、跑步,收回过多的关注的目光,让她自由的生长,不干涉不试图改变她,真正的自由是内心的自由,是不被控制和影响,不被情感绑架和引导,不用表扬和批评改造,是她成为她,她自己,按照她该有的方向生长!

singer

高中三年,对孩子是一种磨练,对家长也是一个考验。我是因为遇到了上高一的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而发现这本书的,读到了很多同样出现在孩子们身上的情况,也就说我前面所说的问题,学着分析,学着解决,还推荐给我太太阅读讨论,进而争取对已发的情况和未发的情况做个准备。这本书是一本家长用心写给家长的书,没有居高临下的指点,也没有千篇一律的空话,有的只是源自真实生活的点点滴滴:妈妈发起的“厨房悄悄话”,爸爸建立的“流动小信箱”,还有“冲动的流星雨”和“独特的成人礼”,“尊重感情,为爱奋斗,把握尺度。”的短信息……从每件小事中折射出来的教育智慧,更使我们动容、思考。

一花一世界

我们要求有多高,孩子便有多累,当孩子的翅膀缀满了父母的欲望,你叫他如何飞翔?很多时候,我们不妨尝试做孩子的左手,尽管笨拙一点、懒散一点、无所作为一点,却是孩子一生不可缺少的部分。 我家孩子上初中以来开始叛逆,我看了尹建莉老师教育方面的书籍,看了武志红心理方面的书,还看了《傅雷家书》《态度》等等,受益匪浅。 这本书与上述书不同,他是一本家长用心写给家长的书,没有居高临下的指点,也没有千篇一律的空话,有的只是源自真实生活的点点滴滴:妈妈发起的“厨房悄悄话”,爸爸建立的“流动小信箱”,还有“冲动的流星雨”和“独特的成人礼”,“尊重感情,为爱奋斗,把握尺度”的短信息……从每件小事中折射出来的教育智慧,更使我们动容和思考。 高中三年,对孩子是一种磨练,对家长更是一个考验。 谢谢不知名的书友推荐此书,谢谢刘称莲老师的辛苦付出。

不一样的卡梅拉

这本书写的非常好,教会父母如何的陪伴高中的孩子,刘老师,从日常生活的切入点,小道教会孩子做饭,缝制衣服,大到独自旅行,自己决定志愿的填报。 这本书从运动,良好的社交,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透过阅读和参看戏剧表演),热爱大自然。从她优秀的女儿身上可以看到,刘老师在孩子身上所付出的努力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一个孩子的综合素质与生活方方面面密不可分的 特别欣赏他说的一句话:“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出一个有自食其力,独立生存的人。”印象较深的是她女儿有一次去英国旅行的经历,透过孩子独自和同学一起旅行,让孩子能够更多的体验生活,也能够在迷了路的情况下,有着独立生存的能力,能够找到当地的警察求助,这也是孩子在日常生活当中对父母身边人过分依赖的一个体现。但是就是通过这种独自的旅行,特别锻炼了孩子的这种生存能力。 还要通过去香港大学的面试,看到了这孩子的素质非常的高,不仅英语非常的流利,而且对生物自然科学方面也是了解的非常多,是一个非常善于探索的孩子。 让我感觉到不仅仅让孩子学习好,更重要的是锻炼孩子,善于探索人生的这种兴趣,还有这种好奇心。 这本书也阐述了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学会适当的示弱,只有松开对孩子的束缚,站在孩子的后面,孩子才能发展的更好,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帮助孩子成长,看着孩子成长,等待孩子成长,不能父母去代替孩子成长。 父母要成为孩子前进路上的陪伴者和引领者,像孙老师说的,要在孩子面前表现的笨拙一点无所作为一点,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高,孩子的压力越大,父母的欲望压制了孩子的翅膀,让孩子如何飞翔呢? 这本书也教会我们如何去和老师进行沟通,父亲参与对孩子的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的去看待早恋,还有针对青春期孩子网络的问题,如何客观的去看待。当我们给予孩子肯定接纳和鼓励的时候,相信孩子的价值感和自豪感也会崩发出来。 高考志愿的填报还有什么样的孩子才能适合留学? 虽然孩子还没有高考,但是这本书给到了我很好的指引,在孩子前进的路上,我有信心能够引领孩子给予他足够的尊重,支持和引领。非常的感谢刘老师的书😊

人生的轨迹

语言平实,叙述详实,通过讲述家长自己与高中阶段孩子的共同成长经历,真实性感同身受。作为拥有高中生的“新米”家长,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颇为受用。虽然现在北京高考及招生政策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但是作为家长和孩子面对孩子一生中第一次的重大选择意义非凡。如何让孩子在高中阶段很好地兼顾应试型高考的学习和人生观、社会价值等的素质教育,是家长必修的课程。巧遇本书,与作者的培养理念颇为近似,与孩子之间建构的亲密关系,以及日常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溢满字里行间,充满榜样的力量,令人羡慕。为此,欣然以为楷模,认真学习和不断反思,以促自己家长角色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思维的长足发展。

一一

孩子考上北大,跟家庭教育无关。最重要的是高二家里搞定了北京户口。孩子是92年左右出生,那个时候北京卷简单录取分数也较低。初中找了女大学生一对一,高中找了补习班名师专攻薄弱科目。考上北大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话,也不是很难。 唯一比大家优秀的地方就是因为接触了留学归国的同学,专攻了英语成为强势科目。其他没有任何干货和有用经验。另外北大附幼—清华附小—101中学,一路走来,说明择校的重要性。 更值得学习的是,作者和老公是如何在山西县城工作多年并生下女儿三年后,选择北漂,并在孩子高二时成功解决北京户口。如何在没有户口的时候还能进入北大附幼、清华附小、六小强初中。从辅导班各方面看出北漂后期小高以后家里经济有极大改善。可能这些背后隐藏的点,才是孩子成功的真正原因。

泽漆

✌🏻本周阅读打卡完成 ✨微信读书读完的第34本书 📚书名: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第三版) 👩‍💻作者:刘称莲 1⃣️内容结构 本书是一本关于育儿教育的书,主讲高中阶段。作者分别从〔学习,心理,交往,生活和备考〕五方面入手讲述了她如何陪伴孩子度过高中三年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以及所收获的家庭教育感悟。没有华丽的词藻修饰,语言平实,贴近生活,简单易懂。书中谈到的话题都是在孩子各个成长阶段会遇到的典型问题,比如:叛逆,恋爱,沉迷网络,学习偏科等等,适用度很高,是一本非常值得读的好书。 需要一说的是,虽然本书标题为《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但是前4部分的讲述,以及其中体现的教育理念方式方法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同样适用,只有第五部分〔备考〕这里,才是完全的针对性的写的高中阶段。 2⃣️个人感悟 非雁的评论深深触动了我“每一个成功孩子的背后都有家长默默的付出,我们一直希望什么都不做就有一个优秀的孩子。希望他自己知道学习,知道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却忽略了最初的潜移默化对他所造成的影响。孩子也迷茫,家长需要给孩子指引方向。” 结合我自己的成长过程,因为无知,因为未知,一路走来都是一边探索一边前进,多走了很多弯路不说,在每个人生阶段也失去了很多那个阶段所拥有的快乐,成长,知识储备……所以,我希望,在未来我可以给自己的孩子更好的陪伴,更优秀的养育和教育。 3⃣️观点引用 书中有两个观点令我印象特别深刻。①家长也需要不断的学习:人生在世有太多的角色,孩童,伴侣,父母,同事,亲戚,朋友,陌生人。然而在众多的角色中只有在孩童时期,所有人都约定俗成的认为要接受教育要不断学习。而在其他的阶段,就会有一种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就应该什么都会什么都懂,殊不知,都是第一次做人,都是第一次经历,比如第一次恋爱,第一次成家,第一次成为父母等等,怎么就能无师自通了呢?②父爱参与,为成长注入活力。很多家庭有了孩子后,大多妈妈一手包办,爸爸很少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爸爸和妈妈一个都不能少,少了其中一方对孩子的影响都很大。(具体的科学的影响我还说不出来,哈哈哈哈)所以下一本目标读物出炉《爸爸的力量。》​

挽掖添湄

这本书推荐又不推荐。 推荐呢,书里确实有很多实用的好方法,而且不仅适用于高中生家庭,从孩提开始也未尝不可。比如帮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学会热爱生活点滴,引导青春期与异性相处,夫妻在教育上的错位配合,打造亲密有间的亲子关系,经营快乐温馨的三口之家等等,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羡慕和追随的榜样。一个知书达礼,自立懂事,接近完美的北大女孩正是我们口中,江湖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 不推荐呢,当你知道了别人家孩子的多少好,就放大了自己家孩子的多少糟,更增加了自己内心的多少焦。如果不能把它只当作一本书,又何必看了凭添烦恼呢?所以,没有准备好,就不要轻易打开它。 另外,我也很好奇,都说基因,环境对人的塑造影响巨大,从作者描述的对孩子的各方面指导,陪孩子突发奇想疯狂一把做一件事,时不时创造一些浪漫,带着孩子享受高端资源...等等,我完全想象不到作者的母亲是一位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没有任何贬意)。从另一个角度,与其说这个女孩优秀,还不如说是作者这个妈妈太优秀了,不拼自己的妈却让孩子成功拼了自己这个妈。

🌹 丽娜

对家有上高中孩子的家长有参考价值,高中三年,不光是对孩子的磨练与考验,也是对父母的考验,家长多鼓励,多一些理解和支持。高质量陪伴孩子,一起走过高中三年学习与生活!

青春时光Youth time

读完这本书没有马上写感悟,现在回忆,感觉忘了很多😅 我家大宝高三了,今年就高考了,这本书阅读到的晚了些,但是阅读完我还是学到很多东西。 个人觉得作者写的很接地气儿,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阅读起来很舒服,她分享的很多方法很实用。但是每个家庭和每个家庭各不一样,家长的认知、精力、财力、能力、资源等等不同;孩子数量不同教育质量也不一样,一孩儿和两孩儿,甚至多孩儿的也有,我女儿的同学家就姐弟四个孩子,所以能用上的方法就用,根据自身现实考量,用不上也无需焦虑,给孩子不缺爱就行。当然像“缺爱” “能量” 都是一个很宽泛的内容,见仁见智吧。 最后分享一下书里关于游戏部分的分享: 网络游戏之所以那么吸引孩子,是因为在那个世界里孩子们可以得到欣赏,得到奖励和肯定。在游戏世界里孩子做错了事情,没有指责,程序还会告诉他没有关系,可以重新来一次。孩子收到的信息永远都是接纳和鼓励,而成功以后程序会给他奖励并让他升级。随着奖励的增加和级别的身高,孩子从中享受到了无限的自豪感和力量感。 在游戏世界里,青春期孩子那种被接纳,被认同,被肯定的内心渴望一再被满足,他的自我价值不断提升......

做父母是要不断学习,孩子上高中后总感觉自己无能为力,不管是在孩子学习上还是在跟沟通上都遇到困惑,感觉孩子长大了不愿意跟自己沟通,学习上也帮不上忙。其实我自己也有很多不足,跟不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看了作者夫妻二人对女儿的用心培养,才知道为何孩子能这么优秀。印象特别深刻的事夫妻俩为了能让孩子看到流星雨还特地搭飞机去呼尔浩特去看流星雨,作者爱人自己查阅资料然后在接孩子的过程中再讲给孩子等等。书中还写到要不要出国留学,高考填报志愿,要不要复读的情况,对高中生家长有很大的帮助。看完本书后更能理解孩子学习上的压力,妈妈要做她的后盾,一起度过高三这一年。

灵犀妈妈

可以程式化的了解一下孩子三年高中生活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但是没有尹建莉老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那种振动心灵的感觉。 但是读一下还是比较舒缓情绪,而且便于放松心情的。有一定的营养可以作为开胃菜或者饭后甜点。

张鹏辉

高中对于孩子是尤其重要的一年。本书的作者作为孩子的父母,宽容,凡事和孩子商量。而是也是好学的父母,这样的家长太难得了。父母是孩子的后盾。这本书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健康的人,是一个比较均衡又明白自己优势的人。 想想当年自己上高中,其实吃了很多亏,胆小内向,不敢问老师同学,也贪玩不知道这是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刻。考完试又没人商量。只能说吃了一大堆的亏。 这本书值得推荐,尤其做家长的态度,尤其是未婚及已婚家长们的榜样!

菡姐

我也是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孩子现在高二,从小学的急躁惶恐到现在的平和安稳离不开自己不断的学习成长改变。非常激动非常感谢🙏老师的这本书,给了家长实在的可行工具和方法!我一定推荐给更多的家长去读去成长!

瑾瑜

高中三年对孩子来说是他人生中面临的第一大磨练,对我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考验,在面对孩子教育感到迷茫、焦虑甚至感觉像走进死胡同的时候巧遇此书,她对我的影响颇大,因为在遇到这本书之前,我有好多年好多年都没有看过书了,直到感觉面对儿子的那一种无助无力感越来越强烈,怀疑自已无用,所以想寻找,直到看到这本书,她说:家长要尝试放开手,让孩子自已走,不用咱们事事提醒,别把自已的焦虑感强加在孩子身上,适当的时候示弱,给孩子一个成长,强大的机会,找时间约上孩子走出去旅旅游,做做运动或者吃顿饭,多一点亲子时间,在家做家务煮饭时也叫上一起做,同时可以像朋友一样聊聊天,不要一见他没在学习就着急上火,在家的时候尽量避开少谈学习,因为高中三年学习压力已经很重了,他也很压抑,正确有效的沟道,学习计划早确立,尊重他的学习方式。还有上网,很多时候一见儿子在打游戏,心理就抓狂,相信很多家长都有同感,书中说网络的好处还是有很多的,家长不必谈网色变,不用一味阻挠,正确引导合理利用网络,很多事情是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和孩子一起共学习,同成长。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