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230108 第一次阅读季老的书,跟随季老的步伐,慢慢的了解到了这位“国学大师”的一生。从他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个时间段中我们看到了季老的人生历程。通读完整本,没有绚丽多彩的语言,语言真挚。 童年时期。看到了当时生活真的非常艰难,连“贫农”都不够格,可谓是真正的无产阶级。很幸运,有一个老奶奶对他百般疼爱,每天总省下半个白面馒头,留给季老吃,就是当时季老最高级的享受了。季老的人生第一次转折就是六岁离开了故乡,来到了济南。进入了小学时代,看到了季老初露端倪的生意头脑,还自我调侃以后“误”入“歧途”,“天才”没有得到发展。从看捆猪—看杀人—看庙会—看戏—看小说等等,我们看到了当时季老的调皮捣蛋,活泼好动,也看到了当时中国社会许多旧习俗, 小学时代的季老,还喜爱看经典小说,总会找时间找机会去阅读,感受小说中武侠人物。还记得前段时间格非老师坐客东方甄选直播间的时候,他推荐阅读伟大的小说,小说在现在变得极其重要,因为我们普通人要了解这个生活的真相,已经很困难了,读小说去接近那个真实的生活。 青年时期:进入中学时代的季老,并非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从他回忆中的几个老师中,依然是看到了历历在目。教英文的郑又桥先生,虽只是跟他学了一个学期,已经在季老心中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在季老回国后回母校探望,再次见到郑老师,老师已垂垂老矣,而季老也从小孩子变成了小伙子。 北园高中时代,季老的另外一个人生转折点,从奖励甲等第一名全校唯一一个获此殊荣、获得了状元公墨宝的人,开始奋起读书,慢慢的改变。季老考上了清华和北大,最后选择成为了一名清华学子。季老独爱陈寅恪和朱光潜先生,对于陈寅恪先生教学用了“石破天惊”一词,对于他的喜爱可见一斑。 季老在1935年踏上国外求学的路,开始了十年的德国留学生活。看到了德国人对于清洁卫生的一丝不苟,楼里楼外都收拾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在回想中,我们看到了季老对于章用(章士钊之子)一家的印象颇深。章用本是一个沉默寡言之人,但在遇见季老之后,两人的促膝长谈,也许这就是遇见同频共振的人,总有说不完的话。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生活的动荡不安,每天都有轰炸机从天空中飘过,处处都是危险重重。在德国的这十年中,看到了季老与老师们和邻居们的相处融洽,这也是因为季老勤奋好学努力上进,让他们很欣赏。 季老对于家人和祖国的思念之深,当时国内动荡正经历抗日战争,已同家人断了书信的来往。杜甫的诗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而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写书信几乎微乎其微,看到敬一丹老师坐客东方甄选直播间,展示了她家中书信的图片,她母亲的把家书装订起来,当时间流逝,还能够回去翻阅和细看,真的是一种很好的回忆,弥足珍贵。 中年时代:季老先是离开德国,前往了瑞士,最后回归祖国的怀抱。时隔十年的祖国,既陌生又熟悉。看到了季老坚持不懈的学术研究,每年都写了许多学术研究。 老年时代:季老不喜欢被冠以许多桂冠,如国学大师、学界(术)泰斗、国宝,也许这些的桂冠会觉得过于沉重不堪重负,摘掉而后快。我们看到了在耄耋之年,季老依然笔耕不辍,坚持每年写了许多篇的学术研究。 我们看到了季老的一生,也从这篇自传中深深的感受到了季老的学富五车,信手拈来的诗词古句。看到了季老也是在一步一步找寻心中所向,再这个方向上付出行动,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看到了季老坚持不懈的学习,勤奋好学,学习了多种语言;看到了季老无论自己取得多大的成就,总是以一颗平静的心对待,正所谓:狂妄源于浅薄,低调基于见识。
书名 📚 《季羡林自传:我的前半生》 作者🤵🏻♂️ 季羡林 —————— 书中📖文字摘抄记录📝 * 像我这样的老知识分子,差不多就是文不如司书生,武不如救火兵。手中可以耍的只有一支笔杆子。 * 我从中学起就好舞笔弄墨。到了高中,受到了董秋芳老师的鼓励。从那以后的七十多年中,一直写作不辍。 * 做学问,搜集资料,我一向主张要有一股“竭泽而渔”的劲头。不能贪图省力,打马虎眼。 *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异于坑害子女。 * 我常想,自己是有自知之明的,但是自知得过了头,变成了自卑。 * 虚荣心只能作祟,荣誉感才能作美。 * 一个人一生中不能没有偶然性,偶然性能给人招灾,也能给人造福。 *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 人生相逢,有时真像是浮萍与流水,稍纵即逝。 * 游子归来,古城依旧,而岁月流逝,青春难再。心中思绪万端,悲喜交集。 * 我虽少无大志,但一旦由于天赐良机而决心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就像是过河卒子,只能勇往向前,义无反顾。 * 我尽量保持客观态度。过于谦虚是矫情,过于自吹自擂是老王,二者皆为我所不敢取。 * 要说从我身上还有什么值得学习的东西,那就是勤奋。我一生不敢懈怠。 * 常言道:“对人只讲三分话,不能闲抛一片心。” * 我真正感觉到了,人间毕竟是温暖的,生命毕竟是可爱的,生活着毕竟是美丽的。 * 真谛就寓于日常生活中,不劳远求。 * 真糊涂不难得,真糊涂是愉快的,是幸福的。 * 假糊涂才真难得,假糊涂是痛苦,是灾难。 . * “ 晚来风动护花铃,人在半山亭 ” * “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迟迟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包好过年。 * “阴阳往复竟无穷,否极泰来造化工。” * “世事纷纭果造因,错疑微似便成真。” * 山川信美非吾土,漂泊天涯胡不归。 *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 千里凉棚,没有不散的筵席。 * 叹人生之无常,嗟命运之渺茫。 *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季羡林逝世。
大师的文字非常的亲切,不见一丝一毫的浮夸,泰斗级的人物还如此的谦虚,实在令人敬佩。
悠长岁月里走出的智者 用时11小时,边听边看边记笔记,读完了这本17万字的《季羡林自传:我的前半生》。 光从书名就足以看出季老先生年轻、不服老的心态。 他从1911年8月出生写起,一直写到2002年他大病一场在北京301医院住院长达45天之后出院继续工作。本书最后一篇《我不能封笔》应该是在出院之后那段时间写的,表达了继续写作、继续研究、继续工作的愿望,估计时年至少是在91岁高龄之后了。 此后,从2003年起,几乎他都是在医院渡过了,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几乎每年在季老生日前后都要去医院看望他,足以看出季老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了。在他身上的头衔实在太多了,大家自己百度一下便可知。一生致力于学问研究,直到2009年逝世,享年98岁。 但是这本17万字的自传,丝毫也没有流露出作者对自己学富五车、学贯中西的自豪感和优越感。通篇自始至终都是一种谦逊、内敛、坚韧与平静。 他出生在山东一个最穷的村庄里一户最穷的人家。早年在叔父的资助下为了谋生,为了生存,一路读书,后来同时被北大和清华录取。最终他选择了清华西洋文学系,专修德语。 清华大学四年毕业后,回到母校济南高中,因学校已经有外语老师了,不得不教国文。工作上的不顺心让他在那篇短短的文字中前后多次写到“很想到什么地方大哭一场”,足见谋生之艰难。擅长的知识无用武之地,硬着头皮去做自己不擅长之事,充满了委屈,充满了苦闷,这也是促成他远走他乡,留学德国的原因之一了。 此后,留学德国十年,饱读诗书,如饥似渴。回国后所学亦非所用,只好又重新寻找所学与所用之间的关系,终于从中印关系史和比较文学史入手,找到了研究方向,从此大放异彩。 今天的我们也时常遇到专业不对口现象,与其拧巴自己,不如顺其自然,有意识地找到自己十年寒窗与现实之间哪怕微弱的联系,将这种联系加强加深,做实做强,同样会做出一番成绩。敬佩季老在每一个人生选择关口的大智慧和执著从容的应对态度。 回国后在北大任系主任和教授期间,他还多次去旁听比他年幼的资历比他浅的老师的课,只是想弥补自己在某一方面知识的欠缺。他说:“一个系主任教授随班听课,北大恐尚未有过,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能者为师。在学问上论资排辈,为我所不取”。佩服季老这种对于知识如饥似渴、不端架子,不讲资历只认学问的研究态度。 从1979年到1993年,从68岁到82岁,一般大多数的中国老人处于退休生活,含饴弄孙,悠然自得。于季老而言,却是他研究成就最为突出的一段时间。他焕发出无限的青春活力,一只老猫相伴,不问窗外闲事,将积累了几十年的学习研究成果和生活工作体验付诸笔端,挥洒自如,以每年不低于20篇文章的频率不停地写作,不停地创作。 饱读之士面对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国宝等桂冠,觉得如此沉重不堪重负,到了晚年,毅然决然地非得摘掉而后快。果然是读书越多越觉得自己的无知。谦逊的品性值得今天每每开会或讲座时姓名前面冠之好多头衔的我们低下头去。 他说:“要说我身上还有什么值得学习的东西,那就是勤奋。我一生不敢懈怠”。勤奋出真知,勤奋出天才,勤奋出大师,勤奋出国宝。一个旧社会的穷人家的普通孩子,凭借勤奋这一品质,终其一生用行动践行,终于换来让世人景仰的模样。朴实无华却又高不可攀。 大病初愈时,他感慨地写到:“我真正感觉 到了,人间毕竟是温暖的,生命毕竟是可爱的,生活着毕竟是美丽的”。人间美丽,人间值得。生活是美丽多姿的,值得体验,值得用一生的勤奋去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 在他耄耋之年,他还写下“岂止于米,相期以茶,对我来说,绝不是一句空话”。我查了一下,“何止于米,相期于茶”,是冯友兰先生曾赠金岳霖先生的对联,米是指米寿,88岁,茶是指茶寿,108岁。意思是何止八十八岁,期望一百零八岁。同时,茶是精神文化层次的,从米寿到茶寿还暗含着再攀精神高峰的意味。更能理解了为什么作者自转的题目要加上“我的前半生”了。 既单纯又专注地活在学术研究的世界里,用一种从始至终都非常谦逊的态度书写着自己90多岁的人生经历和研究心得。这种专注、这种执著、这种谦逊,这种单纯、这种活力、这种热忱,值得后来的我们长久地学习和践行。
阅读季老此书,让我对名人有了一种别样的认知,我很长一段时间都认为,大多数那个时代的文学家等等都有着毛主席忧国忧民之姿,以及周总理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之气魄,而通过季老的自传我发现季老最初留洋的目的仅仅为镀金这种似乎并不“高大上”的原因,以及他也会经历到种种我们普通人所经历的困难磨难和在困难面前也会无助的内心 正因如此我才会感觉到季老离我们其实很近,他最开始也只是一个为了镀金的普通人,但正因为季老九十多年如一日的热爱文学,才让我们国家在梵文有了一席之地,可惜季老于2009年永远离开了我们去到了他热爱的菩提树下,望季老在菩提树下可以继续参悟他热爱的东西
季老最令我钦佩的是他的勤奋与谦逊。 最开始是被介绍他会十几种语言的课程惊讶到,如今翻来这本自传,看完了这个笔耕不辍的学者的一生。 季老用心做学术,在年轻时候找到自己的路,一辈子在学与教中度过。在如今这个学术浮躁的社会,这份心境与态度,太值得学习了。 而且,最令人动容的是季老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很多温情与关怀,这些情谊,季老记了一辈子。人生暮年回忆起这些点点滴滴,心中还暖暖的,眼中还湿湿的。 季老对人真诚,懂得感恩,有责任感,聪明好学,珍惜时间,乐观积极。这些品质值得学习。 对于人情世故,季老那句“不说假话,真话不全说”值得玩味。 这本书读来很轻松,其中也不乏幽默讽刺风趣,推荐阅读。
最近连续读了季老写的好几本书,越读越喜欢他的文字,几乎到了爱不释卷的程度。读完这本《季羡林自传》之后,我更是感动万千,佩服不已。 温家宝总理曾给予季老最为精准的评价“学贯中西,笔耕一生”。季老自己也很谦虚地说,如果要学习他的优点的话那就是勤奋,一生不敢懈怠。无论是年轻时留学德国的10年中,还是回国后直至耄耋之年,从未放弃过学术研究和创作。尤其是到耄耋之年后,每年依然有几十篇的学术文章发表和书籍出版。我惊讶于季老丰硕的学术成果之余,更多的是对他由衷地敬佩,加之无尽的感动。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依然为自己热爱的学术创作而笔耕不辍,这是一种怎样的毅力呢? 季老在书中用散文化的手笔,将他的一生淋漓细致而又真实通俗地展现给读者。在书中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籍及诗词歌赋、故事谚语信手拈来。富有生机情趣,浪漫旖旎的景物风光描写更是让人读之如饴,享受不尽。那幽默风趣的语言,在苦难中的豁达,为人的谦逊,对待师友的真诚,对学术的专注,对理想的执着,还有那通透的智慧……可感染读者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 季老说,在生病住院期间一个小护士对他说读完他的文章给人一种“向上的感觉”,我亦有此体会,再不敢虚度光阴,人活着总得有点追求。
文人应有大小之分,大文人应是忧国忧民,为普通百姓著作发声,小文人嘛,记得生前一些琐事感悟,以供留名就好了。没有那个立场与眼界,执着于一身得失,以小见大,写出来的文章只会成为笑话。 我为何祚麻的愚蠢感到可笑,太笨了,少在网上发点已过时发霉的牢骚,学学季羡林,写点小文章回忆录什么的,自娱自乐,立好牌匾,肯定能收获一些拥趸。网上可不会惯着你,什么头衔资历都不好使,只看你立场,谁都能反驳。但写书就需要一些条件了,普通人可没法出书反驳。 最后祝何祚麻院士与季羡林先生一般长寿。
季羡林的书,我读了很多本。文字优美而又不乏平实可爱,例如他写自己的爱猫,充满生活情趣;写留在德国的一段情缘,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季老人品的高尚。最特别的是学到很多新知识。《季羡林自传:我的前半生》的不同之处在于从贫穷艰难的童年写起,苦中有乐,并且悟出禅机:在那种极其困难的环境中,人生乐趣仍然是有的;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也绝不会只有痛苦。 描述事项的乐观情怀:我总以为朝廷这种东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极大权力的玩意儿。乡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肃然起敬,我当然更是如此。 这段描写让我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大概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对门住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每到夏秋收割庄稼的时候,总带我走出去老远到别人割过的地里去拾麦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辛勤之余,可以捡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晚上回家,把篮子递给母亲,看样子她是非常喜欢的。我也跟着祖母干过同样的活,不同的是我把干这件事当成一种愉乐项目。 哥廷根原来这么干净而且美丽!素以风景秀丽闻名全德。东面山林密布,一年四季,绿草如茵。即使冬天下了雪,绿草埋在白雪下,依然翠绿如春。此地,冬天不冷,夏天不热,从来没遇到过大风。既无扇子,也无蚊帐,苍蝇、蚊子成了稀有动物。跳蚤、臭虫更是闻所未闻。街道洁净得邪性,你躺在马路上打滚,决不会沾上任何一点尘土。家家的老太婆用肥皂刷洗人行道,已成为家常便饭。 原来日本侵华这么早就开始了。1928—1929年日本侵华,占领济南,辍学一年。创作《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等短篇小说,署笔名希逋,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17- 18岁已经小有名气。
2022年听完的第37本书 季老将自己的生平娓娓道来,一位谦虚谨慎的文人、学者。 没事了解一下一些名人学者的生平挺好,比如看过《平凡的世界》,再看《路遥传》,再回过头来看《平凡的世界》,感受是不一样的! 接下来要看看季老的作品,比如《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
这是阅读的第二本季老的书籍,前一本是季老对家国、人生、爱情、婚姻、生活等的一些看法,三观正,又灵活不呆板,处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为名为利而劳碌迷失的年轻人可以认真拜读,指引人生方向。这本是讲述季羡林一生经历和学术著作的书籍,季老活了跨越一个世纪的时间,经历颇多,命途多舛,见证了清末、民国、新中国等重要时刻,人情冷暖、山河破碎、列强入侵、国共内战,留学德国哥廷根小城十年之久,历经希特勒纳粹政策,二次世界大战,在饥饿、轰炸中幸存,后回国后也经历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差点自杀身亡,所幸都坚持了下来,笔耕不止,为中印文化研究,梵文等语言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一生论文和著作贡献巨大,却谦虚的要摘掉“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等头衔,行文语言朴实而谦逊,言简而意赅,体现季老的高尚节操,令人折服。 青年读书经历的总结:从不认真读书到勤奋学习,一个关键就是虚荣心,是虚荣心作祟呢?还是虚荣心作福?我认为是后者。虚荣心是不应当一概贬低的。到现在时间过了不久,我却觉得使用这个词儿,是不准确的,应改为“荣誉感”。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哥延根法西斯统治下的感悟:我写这些东西的目的,是想说明,就是在那种极其困难的环境中,人生乐趣仍然是有的。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也绝不会只有痛苦,这就是我悟出的禅机。 人生无常,亲友生离死别其他感受:人生相逢,有时真像是浮萍与流水,稍纵即逝。最高统治者的宫廷斗争,仍然是血腥淋漓,外面小民是不会知道的。历代的统治者都喜欢没有头脑没有思想的人。
品书香 —— 走近季羡林先生 小时候,就一书迷,可惜借不到书 ,发现哪位同学有本《故事会》,非得借来一饱眼福不可,作业呀什么的全抛到脑后,熬到深夜也要看完,不小心被家长发现还会被狠狠的批一顿。现在倒好,点开手机,各种各样的电子书应接不暇,却没有了读书的兴致。选一个本不错的书去读,往往是读不下去的,眼下的文字,早就随着思绪不知飘到哪里去了。 养病的日子里,什么活儿也干不了,百无聊赖,点开电子书,发现了季先生的文字,便一发不可收拾,细读着品味着,从不写读书心得的我,竟情不自禁的拿起笔,写了一些文字,想象着在季先生的书香里畅游一番。 先生有写日记的习惯,读着他的回忆录,特别的有画面感,在去德国留学这段,你会不由得跟着他的脚步,坐上他当年坐的西伯利亚万里火车,同吃着他篮子里的裂巴,从哈尔滨到莫斯科,再到波兰换乘波兰车,从柏林到阿根廷,同他欢笑同他忧,所到之处皆遇贵人同学相助,到莫斯科的餐馆饱餐,到柏林的中国餐馆畅饮,几十年后仍念念不忘中华同仁的招待之情。 先生在德国的十年,和房东成了母子,深夜为其丈夫找医寻药,房东听闻他要回国,忍不住伤心痛哭。和教授自己的老师们成了父子,他的老师想办法为他找工作,为他争取加薪,他多年后想起老师也是心颤不已。和孤僻的章用成了共事共心的知已,章用回国后,他探望照顾章的老母,后送其回国让母子团聚。 先生回国的路程曲曲折折,先是转道瑞士,法国,越南,后经香港,然后回到上海。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几个留学生同使馆领事(国民政府官员)的斗争,勇者进,弱者退,在义正言辞的气势下,他们为自己争取了美食,美金,火车,大货车,逛小吃街,用象牙筷,住头等舱 ,过了一段神仙日子。 季先生回国路程虽然曲折,也算是到多个国家饱了眼福口福交际福,然后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途经世界花园瑞士,季先生马上没有了离别的愁绪,完全被窗外的仙景所吸引,引用他自己的原话,学了半辈子的语言,说了半辈子的话,读了半辈子的中西名著,也说不出写不出眼前绮丽如幻,宛若阆苑仙葩的美景。 来到了法国马赛,见到了满大街的梨花与黑炭的组合(黑白夫妇),这在种族歧视的德国及瑞士是绝对看不到的,法国人的开放与浪漫也可见一斑。在这里季先生还生平第一次见到波涛汹涌,浑茫无际的大海,感慨激动的心情也是溢于言表。 登陆越南西贡,季先生一睹骄阳似火,椰树如林,到处葱郁繁茂,浓翠逼人的热带风光。还不忘赞赏满世界游动的黑白大理像(身着黑白绸子,迎着热带微风,款款而来的热带倩女)。 回国途中,先生所到之处皆朋友,在瑞士认识了。在船上过了将近几个德国和奥国学者,还和一位原来在德国波恩大学教书的教授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他们几乎天天见面,在一起共同翻译《论语》和《中庸》。教授夫人不但给先生缝补旧大衣,还织了一件新毛衣送给先生。他们夫妇成了先生毕生难忘的人。在从法国去越南的船上,先生和一个法国军官也是推心置腹,相谈甚欢一个月的快乐时光,登上越南西贡的大陆,在摩肩接踵,人声喧闹的码头上,先生怀着一颗热烈的心,跑上前去,想同法国军官握手告别,没想到他竟傲慢地别转头,视而不见。先生愕然的同时,而后是坦然一笑…… 先生的文字就像先生本人,质朴而又豁达, 通俗易懂却又蕴涵智慧,写景生动传神,论事恰如其分,叙事娓娓道来,吸引着你马上进入他的文字,同他欢喜同他忧。先生为人谦逊,待人真诚,感情率真,做事认真,治学严谨 ,学习不停,笔耕不辍…… 读先生的文字,学先生的做人,我们继续……
《季羡林自传:我的前半生》 本书是季羡林的自传,回顾了他的童年读书生活、早期教书生涯、留德十年、在北大的教育及他的学术的总结、人生的感悟等,全面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 语言朴素平实,情感真挚动人,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内心情感世界。
不是前半生,差不多是一生的概括。季羡林生于清末,长于民国,受“出国热”影响,青年时远赴德国留学,学成归国进入北大投身教育事业,却又惨遭文革暴击。幸运的是,在那场浩劫之中,他没有因为扛不住精神和肉体的折磨而“自绝于人民”,而是坚韧的活了下来。此后他又坚持研究创作了20多年,生命不息创作不止,直到2009年,这位98岁的世纪老人才停下手中的笔。 看了《留德十年》和《牛棚杂记》,再加上这一本,算是对季老的一生有了一点完整的了解。年幼家贫被寄养在叔父家中,因此小小年纪不得不离开父母;小学时淘气贪玩,对钓虾看蛤蟆的兴趣远超学习;初中后开始喜欢写作,高中因老师的夸奖令“虚荣心”爆棚,从此对文学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从那以后的80多年间,除了文革十年不得不停下,季老从未停止研究和创作,一生取得的成就不胜枚举。 他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成就如此非凡的老人却在文中昭告天下:要辞掉国人赠予他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桂冠,理由竟是自己基础不够强,做的不够多不够好。如果季老都不配这几顶桂冠,14亿人或有几人配?
T:20230108 第一次阅读季老的书,跟随季老的步伐,慢慢的了解到了这位“国学大师”的一生。从他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个时间段中我们看到了季老的人生历程。通读完整本,没有绚丽多彩的语言,语言真挚。 童年时期。看到了当时生活真的非常艰难,连“贫农”都不够格,可谓是真正的无产阶级。很幸运,有一个老奶奶对他百般疼爱,每天总省下半个白面馒头,留给季老吃,就是当时季老最高级的享受了。季老的人生第一次转折就是六岁离开了故乡,来到了济南。进入了小学时代,看到了季老初露端倪的生意头脑,还自我调侃以后“误”入“歧途”,“天才”没有得到发展。从看捆猪—看杀人—看庙会—看戏—看小说等等,我们看到了当时季老的调皮捣蛋,活泼好动,也看到了当时中国社会许多旧习俗, 小学时代的季老,还喜爱看经典小说,总会找时间找机会去阅读,感受小说中武侠人物。还记得前段时间格非老师坐客东方甄选直播间的时候,他推荐阅读伟大的小说,小说在现在变得极其重要,因为我们普通人要了解这个生活的真相,已经很困难了,读小说去接近那个真实的生活。 青年时期:进入中学时代的季老,并非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从他回忆中的几个老师中,依然是看到了历历在目。教英文的郑又桥先生,虽只是跟他学了一个学期,已经在季老心中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在季老回国后回母校探望,再次见到郑老师,老师已垂垂老矣,而季老也从小孩子变成了小伙子。 北园高中时代,季老的另外一个人生转折点,从奖励甲等第一名全校唯一一个获此殊荣、获得了状元公墨宝的人,开始奋起读书,慢慢的改变。季老考上了清华和北大,最后选择成为了一名清华学子。季老独爱陈寅恪和朱光潜先生,对于陈寅恪先生教学用了“石破天惊”一词,对于他的喜爱可见一斑。 季老在1935年踏上国外求学的路,开始了十年的德国留学生活。看到了德国人对于清洁卫生的一丝不苟,楼里楼外都收拾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在回想中,我们看到了季老对于章用(章士钊之子)一家的印象颇深。章用本是一个沉默寡言之人,但在遇见季老之后,两人的促膝长谈,也许这就是遇见同频共振的人,总有说不完的话。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生活的动荡不安,每天都有轰炸机从天空中飘过,处处都是危险重重。在德国的这十年中,看到了季老与老师们和邻居们的相处融洽,这也是因为季老勤奋好学努力上进,让他们很欣赏。 季老对于家人和祖国的思念之深,当时国内动荡正经历抗日战争,已同家人断了书信的来往。杜甫的诗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而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写书信几乎微乎其微,看到敬一丹老师坐客东方甄选直播间,展示了她家中书信的图片,她母亲的把家书装订起来,当时间流逝,还能够回去翻阅和细看,真的是一种很好的回忆,弥足珍贵。 中年时代:季老先是离开德国,前往了瑞士,最后回归祖国的怀抱。时隔十年的祖国,既陌生又熟悉。看到了季老坚持不懈的学术研究,每年都写了许多学术研究。 老年时代:季老不喜欢被冠以许多桂冠,如国学大师、学界(术)泰斗、国宝,也许这些的桂冠会觉得过于沉重不堪重负,摘掉而后快。我们看到了在耄耋之年,季老依然笔耕不辍,坚持每年写了许多篇的学术研究。 我们看到了季老的一生,也从这篇自传中深深的感受到了季老的学富五车,信手拈来的诗词古句。看到了季老也是在一步一步找寻心中所向,再这个方向上付出行动,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看到了季老坚持不懈的学习,勤奋好学,学习了多种语言;看到了季老无论自己取得多大的成就,总是以一颗平静的心对待,正所谓:狂妄源于浅薄,低调基于见识。
书名 📚 《季羡林自传:我的前半生》 作者🤵🏻♂️ 季羡林 —————— 书中📖文字摘抄记录📝 * 像我这样的老知识分子,差不多就是文不如司书生,武不如救火兵。手中可以耍的只有一支笔杆子。 * 我从中学起就好舞笔弄墨。到了高中,受到了董秋芳老师的鼓励。从那以后的七十多年中,一直写作不辍。 * 做学问,搜集资料,我一向主张要有一股“竭泽而渔”的劲头。不能贪图省力,打马虎眼。 *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异于坑害子女。 * 我常想,自己是有自知之明的,但是自知得过了头,变成了自卑。 * 虚荣心只能作祟,荣誉感才能作美。 * 一个人一生中不能没有偶然性,偶然性能给人招灾,也能给人造福。 *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 人生相逢,有时真像是浮萍与流水,稍纵即逝。 * 游子归来,古城依旧,而岁月流逝,青春难再。心中思绪万端,悲喜交集。 * 我虽少无大志,但一旦由于天赐良机而决心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就像是过河卒子,只能勇往向前,义无反顾。 * 我尽量保持客观态度。过于谦虚是矫情,过于自吹自擂是老王,二者皆为我所不敢取。 * 要说从我身上还有什么值得学习的东西,那就是勤奋。我一生不敢懈怠。 * 常言道:“对人只讲三分话,不能闲抛一片心。” * 我真正感觉到了,人间毕竟是温暖的,生命毕竟是可爱的,生活着毕竟是美丽的。 * 真谛就寓于日常生活中,不劳远求。 * 真糊涂不难得,真糊涂是愉快的,是幸福的。 * 假糊涂才真难得,假糊涂是痛苦,是灾难。 . * “ 晚来风动护花铃,人在半山亭 ” * “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迟迟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包好过年。 * “阴阳往复竟无穷,否极泰来造化工。” * “世事纷纭果造因,错疑微似便成真。” * 山川信美非吾土,漂泊天涯胡不归。 *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 千里凉棚,没有不散的筵席。 * 叹人生之无常,嗟命运之渺茫。 *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季羡林逝世。
大师的文字非常的亲切,不见一丝一毫的浮夸,泰斗级的人物还如此的谦虚,实在令人敬佩。
悠长岁月里走出的智者 用时11小时,边听边看边记笔记,读完了这本17万字的《季羡林自传:我的前半生》。 光从书名就足以看出季老先生年轻、不服老的心态。 他从1911年8月出生写起,一直写到2002年他大病一场在北京301医院住院长达45天之后出院继续工作。本书最后一篇《我不能封笔》应该是在出院之后那段时间写的,表达了继续写作、继续研究、继续工作的愿望,估计时年至少是在91岁高龄之后了。 此后,从2003年起,几乎他都是在医院渡过了,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几乎每年在季老生日前后都要去医院看望他,足以看出季老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了。在他身上的头衔实在太多了,大家自己百度一下便可知。一生致力于学问研究,直到2009年逝世,享年98岁。 但是这本17万字的自传,丝毫也没有流露出作者对自己学富五车、学贯中西的自豪感和优越感。通篇自始至终都是一种谦逊、内敛、坚韧与平静。 他出生在山东一个最穷的村庄里一户最穷的人家。早年在叔父的资助下为了谋生,为了生存,一路读书,后来同时被北大和清华录取。最终他选择了清华西洋文学系,专修德语。 清华大学四年毕业后,回到母校济南高中,因学校已经有外语老师了,不得不教国文。工作上的不顺心让他在那篇短短的文字中前后多次写到“很想到什么地方大哭一场”,足见谋生之艰难。擅长的知识无用武之地,硬着头皮去做自己不擅长之事,充满了委屈,充满了苦闷,这也是促成他远走他乡,留学德国的原因之一了。 此后,留学德国十年,饱读诗书,如饥似渴。回国后所学亦非所用,只好又重新寻找所学与所用之间的关系,终于从中印关系史和比较文学史入手,找到了研究方向,从此大放异彩。 今天的我们也时常遇到专业不对口现象,与其拧巴自己,不如顺其自然,有意识地找到自己十年寒窗与现实之间哪怕微弱的联系,将这种联系加强加深,做实做强,同样会做出一番成绩。敬佩季老在每一个人生选择关口的大智慧和执著从容的应对态度。 回国后在北大任系主任和教授期间,他还多次去旁听比他年幼的资历比他浅的老师的课,只是想弥补自己在某一方面知识的欠缺。他说:“一个系主任教授随班听课,北大恐尚未有过,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能者为师。在学问上论资排辈,为我所不取”。佩服季老这种对于知识如饥似渴、不端架子,不讲资历只认学问的研究态度。 从1979年到1993年,从68岁到82岁,一般大多数的中国老人处于退休生活,含饴弄孙,悠然自得。于季老而言,却是他研究成就最为突出的一段时间。他焕发出无限的青春活力,一只老猫相伴,不问窗外闲事,将积累了几十年的学习研究成果和生活工作体验付诸笔端,挥洒自如,以每年不低于20篇文章的频率不停地写作,不停地创作。 饱读之士面对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国宝等桂冠,觉得如此沉重不堪重负,到了晚年,毅然决然地非得摘掉而后快。果然是读书越多越觉得自己的无知。谦逊的品性值得今天每每开会或讲座时姓名前面冠之好多头衔的我们低下头去。 他说:“要说我身上还有什么值得学习的东西,那就是勤奋。我一生不敢懈怠”。勤奋出真知,勤奋出天才,勤奋出大师,勤奋出国宝。一个旧社会的穷人家的普通孩子,凭借勤奋这一品质,终其一生用行动践行,终于换来让世人景仰的模样。朴实无华却又高不可攀。 大病初愈时,他感慨地写到:“我真正感觉 到了,人间毕竟是温暖的,生命毕竟是可爱的,生活着毕竟是美丽的”。人间美丽,人间值得。生活是美丽多姿的,值得体验,值得用一生的勤奋去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 在他耄耋之年,他还写下“岂止于米,相期以茶,对我来说,绝不是一句空话”。我查了一下,“何止于米,相期于茶”,是冯友兰先生曾赠金岳霖先生的对联,米是指米寿,88岁,茶是指茶寿,108岁。意思是何止八十八岁,期望一百零八岁。同时,茶是精神文化层次的,从米寿到茶寿还暗含着再攀精神高峰的意味。更能理解了为什么作者自转的题目要加上“我的前半生”了。 既单纯又专注地活在学术研究的世界里,用一种从始至终都非常谦逊的态度书写着自己90多岁的人生经历和研究心得。这种专注、这种执著、这种谦逊,这种单纯、这种活力、这种热忱,值得后来的我们长久地学习和践行。
阅读季老此书,让我对名人有了一种别样的认知,我很长一段时间都认为,大多数那个时代的文学家等等都有着毛主席忧国忧民之姿,以及周总理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之气魄,而通过季老的自传我发现季老最初留洋的目的仅仅为镀金这种似乎并不“高大上”的原因,以及他也会经历到种种我们普通人所经历的困难磨难和在困难面前也会无助的内心 正因如此我才会感觉到季老离我们其实很近,他最开始也只是一个为了镀金的普通人,但正因为季老九十多年如一日的热爱文学,才让我们国家在梵文有了一席之地,可惜季老于2009年永远离开了我们去到了他热爱的菩提树下,望季老在菩提树下可以继续参悟他热爱的东西
季老最令我钦佩的是他的勤奋与谦逊。 最开始是被介绍他会十几种语言的课程惊讶到,如今翻来这本自传,看完了这个笔耕不辍的学者的一生。 季老用心做学术,在年轻时候找到自己的路,一辈子在学与教中度过。在如今这个学术浮躁的社会,这份心境与态度,太值得学习了。 而且,最令人动容的是季老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很多温情与关怀,这些情谊,季老记了一辈子。人生暮年回忆起这些点点滴滴,心中还暖暖的,眼中还湿湿的。 季老对人真诚,懂得感恩,有责任感,聪明好学,珍惜时间,乐观积极。这些品质值得学习。 对于人情世故,季老那句“不说假话,真话不全说”值得玩味。 这本书读来很轻松,其中也不乏幽默讽刺风趣,推荐阅读。
最近连续读了季老写的好几本书,越读越喜欢他的文字,几乎到了爱不释卷的程度。读完这本《季羡林自传》之后,我更是感动万千,佩服不已。 温家宝总理曾给予季老最为精准的评价“学贯中西,笔耕一生”。季老自己也很谦虚地说,如果要学习他的优点的话那就是勤奋,一生不敢懈怠。无论是年轻时留学德国的10年中,还是回国后直至耄耋之年,从未放弃过学术研究和创作。尤其是到耄耋之年后,每年依然有几十篇的学术文章发表和书籍出版。我惊讶于季老丰硕的学术成果之余,更多的是对他由衷地敬佩,加之无尽的感动。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依然为自己热爱的学术创作而笔耕不辍,这是一种怎样的毅力呢? 季老在书中用散文化的手笔,将他的一生淋漓细致而又真实通俗地展现给读者。在书中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籍及诗词歌赋、故事谚语信手拈来。富有生机情趣,浪漫旖旎的景物风光描写更是让人读之如饴,享受不尽。那幽默风趣的语言,在苦难中的豁达,为人的谦逊,对待师友的真诚,对学术的专注,对理想的执着,还有那通透的智慧……可感染读者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 季老说,在生病住院期间一个小护士对他说读完他的文章给人一种“向上的感觉”,我亦有此体会,再不敢虚度光阴,人活着总得有点追求。
文人应有大小之分,大文人应是忧国忧民,为普通百姓著作发声,小文人嘛,记得生前一些琐事感悟,以供留名就好了。没有那个立场与眼界,执着于一身得失,以小见大,写出来的文章只会成为笑话。 我为何祚麻的愚蠢感到可笑,太笨了,少在网上发点已过时发霉的牢骚,学学季羡林,写点小文章回忆录什么的,自娱自乐,立好牌匾,肯定能收获一些拥趸。网上可不会惯着你,什么头衔资历都不好使,只看你立场,谁都能反驳。但写书就需要一些条件了,普通人可没法出书反驳。 最后祝何祚麻院士与季羡林先生一般长寿。
季羡林的书,我读了很多本。文字优美而又不乏平实可爱,例如他写自己的爱猫,充满生活情趣;写留在德国的一段情缘,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季老人品的高尚。最特别的是学到很多新知识。《季羡林自传:我的前半生》的不同之处在于从贫穷艰难的童年写起,苦中有乐,并且悟出禅机:在那种极其困难的环境中,人生乐趣仍然是有的;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也绝不会只有痛苦。 描述事项的乐观情怀:我总以为朝廷这种东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极大权力的玩意儿。乡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肃然起敬,我当然更是如此。 这段描写让我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大概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对门住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每到夏秋收割庄稼的时候,总带我走出去老远到别人割过的地里去拾麦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辛勤之余,可以捡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晚上回家,把篮子递给母亲,看样子她是非常喜欢的。我也跟着祖母干过同样的活,不同的是我把干这件事当成一种愉乐项目。 哥廷根原来这么干净而且美丽!素以风景秀丽闻名全德。东面山林密布,一年四季,绿草如茵。即使冬天下了雪,绿草埋在白雪下,依然翠绿如春。此地,冬天不冷,夏天不热,从来没遇到过大风。既无扇子,也无蚊帐,苍蝇、蚊子成了稀有动物。跳蚤、臭虫更是闻所未闻。街道洁净得邪性,你躺在马路上打滚,决不会沾上任何一点尘土。家家的老太婆用肥皂刷洗人行道,已成为家常便饭。 原来日本侵华这么早就开始了。1928—1929年日本侵华,占领济南,辍学一年。创作《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等短篇小说,署笔名希逋,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17- 18岁已经小有名气。
2022年听完的第37本书 季老将自己的生平娓娓道来,一位谦虚谨慎的文人、学者。 没事了解一下一些名人学者的生平挺好,比如看过《平凡的世界》,再看《路遥传》,再回过头来看《平凡的世界》,感受是不一样的! 接下来要看看季老的作品,比如《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
这是阅读的第二本季老的书籍,前一本是季老对家国、人生、爱情、婚姻、生活等的一些看法,三观正,又灵活不呆板,处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为名为利而劳碌迷失的年轻人可以认真拜读,指引人生方向。这本是讲述季羡林一生经历和学术著作的书籍,季老活了跨越一个世纪的时间,经历颇多,命途多舛,见证了清末、民国、新中国等重要时刻,人情冷暖、山河破碎、列强入侵、国共内战,留学德国哥廷根小城十年之久,历经希特勒纳粹政策,二次世界大战,在饥饿、轰炸中幸存,后回国后也经历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差点自杀身亡,所幸都坚持了下来,笔耕不止,为中印文化研究,梵文等语言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一生论文和著作贡献巨大,却谦虚的要摘掉“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等头衔,行文语言朴实而谦逊,言简而意赅,体现季老的高尚节操,令人折服。 青年读书经历的总结:从不认真读书到勤奋学习,一个关键就是虚荣心,是虚荣心作祟呢?还是虚荣心作福?我认为是后者。虚荣心是不应当一概贬低的。到现在时间过了不久,我却觉得使用这个词儿,是不准确的,应改为“荣誉感”。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哥延根法西斯统治下的感悟:我写这些东西的目的,是想说明,就是在那种极其困难的环境中,人生乐趣仍然是有的。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也绝不会只有痛苦,这就是我悟出的禅机。 人生无常,亲友生离死别其他感受:人生相逢,有时真像是浮萍与流水,稍纵即逝。最高统治者的宫廷斗争,仍然是血腥淋漓,外面小民是不会知道的。历代的统治者都喜欢没有头脑没有思想的人。
品书香 —— 走近季羡林先生 小时候,就一书迷,可惜借不到书 ,发现哪位同学有本《故事会》,非得借来一饱眼福不可,作业呀什么的全抛到脑后,熬到深夜也要看完,不小心被家长发现还会被狠狠的批一顿。现在倒好,点开手机,各种各样的电子书应接不暇,却没有了读书的兴致。选一个本不错的书去读,往往是读不下去的,眼下的文字,早就随着思绪不知飘到哪里去了。 养病的日子里,什么活儿也干不了,百无聊赖,点开电子书,发现了季先生的文字,便一发不可收拾,细读着品味着,从不写读书心得的我,竟情不自禁的拿起笔,写了一些文字,想象着在季先生的书香里畅游一番。 先生有写日记的习惯,读着他的回忆录,特别的有画面感,在去德国留学这段,你会不由得跟着他的脚步,坐上他当年坐的西伯利亚万里火车,同吃着他篮子里的裂巴,从哈尔滨到莫斯科,再到波兰换乘波兰车,从柏林到阿根廷,同他欢笑同他忧,所到之处皆遇贵人同学相助,到莫斯科的餐馆饱餐,到柏林的中国餐馆畅饮,几十年后仍念念不忘中华同仁的招待之情。 先生在德国的十年,和房东成了母子,深夜为其丈夫找医寻药,房东听闻他要回国,忍不住伤心痛哭。和教授自己的老师们成了父子,他的老师想办法为他找工作,为他争取加薪,他多年后想起老师也是心颤不已。和孤僻的章用成了共事共心的知已,章用回国后,他探望照顾章的老母,后送其回国让母子团聚。 先生回国的路程曲曲折折,先是转道瑞士,法国,越南,后经香港,然后回到上海。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几个留学生同使馆领事(国民政府官员)的斗争,勇者进,弱者退,在义正言辞的气势下,他们为自己争取了美食,美金,火车,大货车,逛小吃街,用象牙筷,住头等舱 ,过了一段神仙日子。 季先生回国路程虽然曲折,也算是到多个国家饱了眼福口福交际福,然后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途经世界花园瑞士,季先生马上没有了离别的愁绪,完全被窗外的仙景所吸引,引用他自己的原话,学了半辈子的语言,说了半辈子的话,读了半辈子的中西名著,也说不出写不出眼前绮丽如幻,宛若阆苑仙葩的美景。 来到了法国马赛,见到了满大街的梨花与黑炭的组合(黑白夫妇),这在种族歧视的德国及瑞士是绝对看不到的,法国人的开放与浪漫也可见一斑。在这里季先生还生平第一次见到波涛汹涌,浑茫无际的大海,感慨激动的心情也是溢于言表。 登陆越南西贡,季先生一睹骄阳似火,椰树如林,到处葱郁繁茂,浓翠逼人的热带风光。还不忘赞赏满世界游动的黑白大理像(身着黑白绸子,迎着热带微风,款款而来的热带倩女)。 回国途中,先生所到之处皆朋友,在瑞士认识了。在船上过了将近几个德国和奥国学者,还和一位原来在德国波恩大学教书的教授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他们几乎天天见面,在一起共同翻译《论语》和《中庸》。教授夫人不但给先生缝补旧大衣,还织了一件新毛衣送给先生。他们夫妇成了先生毕生难忘的人。在从法国去越南的船上,先生和一个法国军官也是推心置腹,相谈甚欢一个月的快乐时光,登上越南西贡的大陆,在摩肩接踵,人声喧闹的码头上,先生怀着一颗热烈的心,跑上前去,想同法国军官握手告别,没想到他竟傲慢地别转头,视而不见。先生愕然的同时,而后是坦然一笑…… 先生的文字就像先生本人,质朴而又豁达, 通俗易懂却又蕴涵智慧,写景生动传神,论事恰如其分,叙事娓娓道来,吸引着你马上进入他的文字,同他欢喜同他忧。先生为人谦逊,待人真诚,感情率真,做事认真,治学严谨 ,学习不停,笔耕不辍…… 读先生的文字,学先生的做人,我们继续……
《季羡林自传:我的前半生》 本书是季羡林的自传,回顾了他的童年读书生活、早期教书生涯、留德十年、在北大的教育及他的学术的总结、人生的感悟等,全面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 语言朴素平实,情感真挚动人,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内心情感世界。
不是前半生,差不多是一生的概括。季羡林生于清末,长于民国,受“出国热”影响,青年时远赴德国留学,学成归国进入北大投身教育事业,却又惨遭文革暴击。幸运的是,在那场浩劫之中,他没有因为扛不住精神和肉体的折磨而“自绝于人民”,而是坚韧的活了下来。此后他又坚持研究创作了20多年,生命不息创作不止,直到2009年,这位98岁的世纪老人才停下手中的笔。 看了《留德十年》和《牛棚杂记》,再加上这一本,算是对季老的一生有了一点完整的了解。年幼家贫被寄养在叔父家中,因此小小年纪不得不离开父母;小学时淘气贪玩,对钓虾看蛤蟆的兴趣远超学习;初中后开始喜欢写作,高中因老师的夸奖令“虚荣心”爆棚,从此对文学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从那以后的80多年间,除了文革十年不得不停下,季老从未停止研究和创作,一生取得的成就不胜枚举。 他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成就如此非凡的老人却在文中昭告天下:要辞掉国人赠予他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桂冠,理由竟是自己基础不够强,做的不够多不够好。如果季老都不配这几顶桂冠,14亿人或有几人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