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为子,则为之计深远。特别好的一本财商教育书,极力推荐。尤其是孩子还小的家长。 教给孩子财商,不仅是为了财富的传承,更重要的是为了理念的传承,也是为了当某天我们需要子女搀扶、子女也需要肩负起责任时,他们有能力做得更好。 了财务基础,才能让我们更自在地享受生活,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无须为了钱逼迫自己从事不喜欢的工作。财商好的人,有经济理念,在情感、时间上的付出都有自己底线,绝不透支自己,让自己陷入痛苦。
在飞机上翻完了这本8万多字的小书,觉得蛮有意思,当下也很应景,推荐一下。 这是一位投资人父亲对女儿的财商教育记录:从幼儿园开始为爸爸付费敲背,灌输「钱是劳动所得」;到家庭会议签订消费协议,培养合理消费观念。 从签订压岁钱年利率合约,理解「复利」概念;到带女儿选择建仓第一支股票并持有,参与二级投资市场。 从参加小区跳蚤市场,初试「销售沟通技巧」;到体验「一日店长」,梳理公司成本、现金流及盈利策略…… 这样涉及储蓄、消费、投资、创业的全面财商教育范例,我确实是第一次看到。 这种财商教育不但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更重要的是,在其中培养了孩子的自理、自律、自立、自信、与人沟通、团队合作、深度思考等等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不仅仅是「赚钱」所需,更是个人幸福的前提。 更有趣的是,本书关于理解二级市场投资的部分,当下看来也非常应景——追涨杀跌中体现出来的贪婪怯懦和认知盲点。 我很喜欢书里的一个比喻:你如果是用投资来娱乐的,那么就做好输点小钱的准备,享受快乐就好;你如果是严肃投资,那么学习、实践、迭代、建立自己的投资体系就是必须。
开两个会把这本书看完了。这本书可以是给成人的投资入门书,之前虽然读过《富爸爸穷爸爸》的系列书籍,但相关内容已经忘的差不多了,再看到这本书,让我对投资有了更具体的理解。因为作者对实业投资和股票投资的相关内容都有介绍,而且介绍得很诚恳。 书中提到,消费时要分清是需要还是想要,这点很多成年人也很难做到。 作者在书中提到最多的是股票投资。股票投资不是盲目跟投,而是一项非常专业的事情,需要学习大量的相关知识,要对目前股价和公司未来股价进行评估。 股票投资要有慢慢变富的心态,并且趁早投资,要买自己熟悉领域的股票。 作者还在书中介绍了股市投资的三步,以及卖出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股票投资还需要大量实践,形成自己的投资体系。 工作和投资并不矛盾,但工作一定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能为投资提供现金流。
这本小书看完了,有一些非常值得参考学习的认知和方法,总结如下。 有孩子的朋友,强烈建议你收藏,带着孩子一起在生活中实践操作。 父母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学校不教的知识,就要在家里补上。 1️⃣不要小看孩子,只要你教他们就懂。 剑桥大学研究表明,孩子3-4岁就能知道钱是什么,7岁就能懂得存钱的观念。 前提是父母要有意识的引导和教育,你持续用心的教,孩子就能学会。 2️⃣压岁钱是最好的财商启蒙神器。 一个人由生到死,一路与钱相伴。 父母总觉得孩子不懂钱,总以此为借口帮孩子管压岁钱,管着管着就充公了。 这样就错失最好的财商教育机会,正确的做法是: 带着孩子一起梳理每年收到的压岁钱,开一个专属的「压岁钱账户」。 每年定期存入的时候,告诉他们存到什么时候就能有多少钱。 再问问他们这笔钱想用来做什么。 每一步孩子都参与了,整个过程有对管钱的思考和表达,钱存下了,财商也提高了。 (作者说自己从来不存银行定期,但没说原因,我看了全书大概是因为银行利率不高且一路下降) 3️⃣给孩子购买权和购买决定权。 孩子成长过程中,少不了要买玩具零食。 父母既不能一味拒绝,也不能无限度满足。 可以约定,每次出去玩都有一次玩具零食购买权,这次不买就累积到下次。 买不买让孩子自己决定。 孩子慢慢就能学会独自思考与决策,分清楚「想要的」和「需要的」,养成理性消费的习惯。 4️⃣股票投资,要么买被低估的,赚价值回归的钱;要么买潜力的,赚企业成长的钱。 (我不买股票,而是买股票基金,因为风险被分散很多,也几乎不会有黑天鹅。 总之我建议一定不要轻易入市。) 5️⃣普通人变富,是慢慢的。 我敢说没人不幻想过一夜暴富,可我们也都知道概率几乎为0。 不如放弃白日梦,踏踏实实,趁早开始,一点点存钱,积累一个又一个10万。 学习理财投资知识,让钱生钱。 但也要清楚,即使是世界上第八大奇迹「复利」,财富增长的过程也会很漫长,至少10年才有惊喜效果。 安全稳健的保险理财——每年投1万10年共10万,第10年变成11万,20年14.88万,30年20万。 如果一次性投10万,第10年变成12.74万,20年17万,30年23万。 高风险高收益的股票基金——一次性投10万,收益不确定,如果年化利率10%,第10年变成26万,20年67万,30年174万。 保守一点,年化利率5%,第10年变成16万,20年27万,30年43万。 可以看到,前面10年,无论是保险理财还是股票基金,无论是多少年化收益率,财富增长都不会很明显。 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20年或30年,甚至更长,因为钱生钱需要时间。
财商我自己也没什么,所以对小孩的财商教育也无从下手。过年小孩的红包,我也是趁他们对钱没什么认识像往年“尘归尘,土归土,过年利是归老母”,一收到红包就让孩子给我,但是今年想有所改变,毕竟他们以后经常跟钱打交道。 初七我把孩子们叫过来,跟我一起拆红包,今年他们没有像往年一样捣乱,我为他们分了任务,哥哥负责整理10元,弟弟负责整理5元,其他的我负责整理。在这个过程中我要求他们放钱的方向要一致,我觉得这也是让他们对金钱有一种尊重的态度吧,因为他们对钱的意义还不是很了解,而且现在基本用电子支付,纸币很少接触。所有红包总数算出来后分两半,已经告诉他们会存入银行,存入银行后我打算转到小钱袋,虽然利率还是偏低,但是积少成多,有额外收入的时候就给孩子看让他们有利息的概念。还有一些零钱是给他们平时零花钱,哥哥说要拿5元给我买m记甜筒,3元给爸爸买可乐,1元给自己买奥特曼卡包。弟弟也说给我买甜筒和自己买卡包,我问弟弟要不要买可乐,平时的话他肯定说要,但是现在朦胧知道要用自己的钱,竟然说他喝水就行。我带哥哥去小卖部买可乐,一开始他也不敢说自己要的东西,我教他说,然后他就跟店主说了要什么,要完成了整个购买过程,成就感满满的。后来还带弟弟买了卡包,让他们体验钱的基本功用。 如果以后有机会就让他们当一下老板吧。
这本评分这么高,所以才翻开来看,看完觉得真的不太行,也许因为不是我想要的内容,凑合给个一般吧。 说说理由: 1. 本以为会有几个大众在家里就可以轻松快乐玩的游戏,除了按摩赚钱,和第一年做复利的游戏,其他要么不能独自完成,要么对家长要求高。而且按摩赚钱的游戏和做家务赚钱一样,几乎大家都知道。第一年复利的游戏拉的时间线又太长。 2. 小时候的游戏也只有按摩和跳蚤市场,没什么新意,家长的做法也没什么新的模式。 3. 书名是“游戏”,可大部分都不是游戏,而是生活体验和大部分的说教。一些体验也是借着爸爸工作的便利来做的。 4. 整本书总结起来就是,爸爸平时做什么,喊女儿一起来做就是。 5. 有书评说对大人也有启发,要我说还是算了吧,里面的东西给孩子讲讲还行,大人千万别信,小心血本无归。当理财书来看的话就是断章取义,而且毫无干货。 建议:其实小学和小学之前的孩子培养财商,除了平时可以让孩子关一些钱,引导他们怎样使用,玩情景游戏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情景游戏对孩子的锻炼是很多方面的。其实看这本书之前期待的是能看到类似情景游戏的玩法,挺失望的,太耽误时间了。
简单、易懂且实用。虽说是父亲给孩子的财商课,但同样也适用于缺少理财和金融知识的成年人。
又是一本不起眼好书。非常的通俗易懂,是真真切切在分享自己育儿经验的充满热心的书。字里行间都可以读出对女儿的爱。 一开始觉得很实用,但是读到女儿当店长和股票投资后就渐渐发现作者能给孩子做财商教育不是一般人了。尤其是股票部分看得云里雾里,但是倒是给了我本人很好的财商教育,提醒我还要多学习。
本书是我看过财商方面书籍最有共鸣的一本,一来是因为作者是中国人,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好,以培子女的财商作为切入点,阅读群体很聚焦,进来后发现原来真正需要学习和科普的是自己,会带来巨大的冲击,这部分人也是最应该开始学习理财的人,也是在中国最佳的理财人群。二来本书作者以自己的经验作为本书的主干线,不是什么速成和投机,而是传达了非常健康的投资理财观念,长线投资,注重本质,怎么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来,然后把自己最精华的东西输出给读者,真的很优秀,我相信作者的这本书也会大卖,写作税后的收入也会是作者一项稳定的投资收入。三来这本书很实际,没有高深的财务词汇,读起来很轻松,有了这个理念做基础,我相信大多数人会更理智地面对投资,会少走很多弯路,少入很多坑,谢谢作者!
8颗🌟 230319 书名:《压岁钱的游戏:一位投资人的爸爸写给孩子的9堂财商课》 作者:陈景清 阅读体验感: 看过外国作家写的《富爸爸穷爸爸》,想着中国爸爸的“理财+教育”会怎么写?会怎么教?脑海里盘悬着这个问题,展开了接下来的3-4小时阅读体验,到孩子选股票,围绕股市的一些知识点(第八章)时因为缺乏基础知识,阅读起来有点困难,这部分需要有一定基础之后再重复阅读,其他章节通俗易懂,基本是“划线”做笔记为主,文中的很多理财观念和我脑海里已经存有的财商观念基本相符合,是一本阅读起来很容易的书籍。 其中包括很多财商育儿作法,我仔细回想,我父母也对我进行过相关训练,父母朴素的教养观念中实际上已经蕴含了关于如何获得金钱(劳动)、金钱的本质和价值、如何对待金钱的教育了。从这一点上看,父母已经在他们能够做到的程度给我们提供了他们所能给与的最好。 关于这本书的个人启发: 1. “投资这件事,光有理论是绝对不够的,需要大量的金融实践来检验,又要经过更长的时间,才能建立起自己的投资体系。”学习投资这件事情,光有理论是不够的,需要实战。实践会倒逼理财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市场敏锐度和判断能力。 2. 和小孩谈金钱观念,“在树立‘钱不是万能的’观念之前,先要认识到‘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关于“妈妈,我们家有钱吗?”的回答,“在你没有长到18岁之前,你的生活必需品的开支和学习上的开支都是爸爸和妈妈需要承担的。但是,除去生活必需品和学习的费用以外,额外的开支我们要看情况而定,有些东西可能就要用你自己的钱支付了。”她理解我们家是有钱,经济上的安全感是安全感来源之一,而安全感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不过,这个有钱和没钱是需要根据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来谈的,既不能打肿脸来充胖子,也不能因为贫穷委屈孩子的需求,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创造条件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孩子更容易陷入“自卑”、“自我否定”等心理困境中,但是根据实际情况,教会孩子消费有度,不是一味的奢侈、攀比。 3. 关于孩子压岁钱的处理,“抚养女儿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不应该在女儿成年后要求她将抚养费返还给我们一样,我们给别人家孩子压岁钱,并不是因为我们有女儿可以收对方的压岁钱,而是情理上、风俗习惯上的需要,因此女儿有权拥有她收到的压岁钱。” 4. 当孩子出行说:“我要买玩具”,“如果简单拒绝,那么每次拒绝一定会产生不愉快,出门游玩就变得不快乐了,可能最终女儿还会哭闹。我更不希望以没钱为由,让她觉得我付不起,不想因此在她心中变成一个穷爸爸的形象,这也容易让孩子自卑。”“以后每个周末如果出去玩,每到一个地方,都允许女儿买一个玩具。“如果你要购买超过一个以上的玩具,我们也同意,但是要用自己的钱。”“如果这次没使用这个玩具购买权利,可以积攒到下次使用。” 5. 作者用一种平等的心态看待孩子,蹲下身子来,和孩子平视,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而非自己的附属。除此以外,他用一种循循善诱的沟通方式和孩子沟通,递给孩子抓手和工具,进一步给出下一步的引导,而孩子在被指引的过程中她的表现也让人惊讶,原来孩子这么小也可以理解和接受。更为打动我的是作者本人的成长心态,一直在成长,没有什么事一成不变的,只要还在成长,就可以接受各种打磨。
作为一个6岁孩子的妈妈,每一年都会面临压岁钱怎么办?是给他收起来还是任由孩子自己收着? 孩子现在已经表现得喜欢钱,这正是教育引导他的好时机。我明白了既不能放纵孩子花销,也不能一味地吝啬。我们应该树立起对钱的正确观念。应该知道如何更好赚钱、花钱、存钱。 本书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游戏,不仅让我们作为父母的我学习到了如何教育好孩子的财商,更是让对于理财小白的我很有收获。
父母拥有财商才是孩子能从小接受正确财商引导的可能。 其实,说起来是压岁钱的游戏,更多的是一位父亲建立自己认可的投资体系的过程,生活中应该会有很多潜移默化的影响,没有办法一一描绘出来写在书里。 实操性不太强,读一读还是蛮好的,从优秀的人的经历中总还是能学到些东西。 摘两句我也喜欢的话。 沃伦·巴菲特说:“一生投资成功,并不需要超群的智商、非凡的商业远见或者内幕消息。真正需要的是一个理智的决策框架和排除情绪侵蚀这个决策框架的能力。 ”有一个放水的水龙头,比有一缸水重要,这就是拥有财商与财产的区别,后者越用越少,前者用完了还能再来。
看完后,就觉得要实践起来。只有实践了并做到了,才算是学会了。 从广州回来过年,家里长辈亲戚给娃发红包🧧的时候,小家伙竟然直接扔了,对于金钱根本没有概念。她不知道这是什么、大人为什么要给我,有什么用。火速在微信平台搜书来看看,我可以做些什么。 前半部分还可以跟上,后半部分有关投资甚至设计股票的时候就有些懵懵然了,因为自己没有炒股。
结合刚刚听到且认可的观点:power VS. strength。 在存在的层面上,财富可以理解为一种类似power的东西;而掌握财商,认识并运用财富知识进行财富管理和发展支撑,可以使这种power朝strength的方向挺进。一种是外在的精进和提升,一种是内在的探索和深化?当这种power 和strength的螺旋上升式循环形成时,系统即具雏形。 本书中末尾提到的,“有一个放水的水龙头,比有一缸水重要,这就是拥有财商与财产的区别,后者越用越少,前者用完了还能再来。”我觉得,努力拥有一缸水,并努力拥有一个放水的水龙头,齐头并进。 dots: 需要和想要 自制力和控制力 复利 家庭会议和规则 价值判断和持续性 理财:压岁钱、存款、其他理财等实践。
前半部分的讲述有些像看小说,那些虽无法做到的事,却仍有些启发,后面的内容则是让我有些不适。 在各种观念的洗礼下,我形成了股市暂不碰,尝试基金放着存些钱的想法。从18年接触以来已有7年,期间关注短短续续,至今2024收益大约-10%。 这本书倒是让我想尝试股票市了,总听说股市20%的人赚钱,既然作者能是其一,未必我就必亏。 另外复利也没必要夸大,30-40年差不多是一个普通人长期投资的极限了,10%收益在我看来也是极限了,60年是想带进棺材里吗?作者生活并不缺少什么,也没有为了复利放弃当下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比大部分普通人都享受生活。 站的高些当然可以说一切起于微末,都是奋斗来的,但批评别人缺少野心,认为只要敢争肯争就能赢,是不是还不够资格。
父母之为子,则为之计深远。特别好的一本财商教育书,极力推荐。尤其是孩子还小的家长。 教给孩子财商,不仅是为了财富的传承,更重要的是为了理念的传承,也是为了当某天我们需要子女搀扶、子女也需要肩负起责任时,他们有能力做得更好。 了财务基础,才能让我们更自在地享受生活,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无须为了钱逼迫自己从事不喜欢的工作。财商好的人,有经济理念,在情感、时间上的付出都有自己底线,绝不透支自己,让自己陷入痛苦。
在飞机上翻完了这本8万多字的小书,觉得蛮有意思,当下也很应景,推荐一下。 这是一位投资人父亲对女儿的财商教育记录:从幼儿园开始为爸爸付费敲背,灌输「钱是劳动所得」;到家庭会议签订消费协议,培养合理消费观念。 从签订压岁钱年利率合约,理解「复利」概念;到带女儿选择建仓第一支股票并持有,参与二级投资市场。 从参加小区跳蚤市场,初试「销售沟通技巧」;到体验「一日店长」,梳理公司成本、现金流及盈利策略…… 这样涉及储蓄、消费、投资、创业的全面财商教育范例,我确实是第一次看到。 这种财商教育不但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更重要的是,在其中培养了孩子的自理、自律、自立、自信、与人沟通、团队合作、深度思考等等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不仅仅是「赚钱」所需,更是个人幸福的前提。 更有趣的是,本书关于理解二级市场投资的部分,当下看来也非常应景——追涨杀跌中体现出来的贪婪怯懦和认知盲点。 我很喜欢书里的一个比喻:你如果是用投资来娱乐的,那么就做好输点小钱的准备,享受快乐就好;你如果是严肃投资,那么学习、实践、迭代、建立自己的投资体系就是必须。
开两个会把这本书看完了。这本书可以是给成人的投资入门书,之前虽然读过《富爸爸穷爸爸》的系列书籍,但相关内容已经忘的差不多了,再看到这本书,让我对投资有了更具体的理解。因为作者对实业投资和股票投资的相关内容都有介绍,而且介绍得很诚恳。 书中提到,消费时要分清是需要还是想要,这点很多成年人也很难做到。 作者在书中提到最多的是股票投资。股票投资不是盲目跟投,而是一项非常专业的事情,需要学习大量的相关知识,要对目前股价和公司未来股价进行评估。 股票投资要有慢慢变富的心态,并且趁早投资,要买自己熟悉领域的股票。 作者还在书中介绍了股市投资的三步,以及卖出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股票投资还需要大量实践,形成自己的投资体系。 工作和投资并不矛盾,但工作一定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能为投资提供现金流。
这本小书看完了,有一些非常值得参考学习的认知和方法,总结如下。 有孩子的朋友,强烈建议你收藏,带着孩子一起在生活中实践操作。 父母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学校不教的知识,就要在家里补上。 1️⃣不要小看孩子,只要你教他们就懂。 剑桥大学研究表明,孩子3-4岁就能知道钱是什么,7岁就能懂得存钱的观念。 前提是父母要有意识的引导和教育,你持续用心的教,孩子就能学会。 2️⃣压岁钱是最好的财商启蒙神器。 一个人由生到死,一路与钱相伴。 父母总觉得孩子不懂钱,总以此为借口帮孩子管压岁钱,管着管着就充公了。 这样就错失最好的财商教育机会,正确的做法是: 带着孩子一起梳理每年收到的压岁钱,开一个专属的「压岁钱账户」。 每年定期存入的时候,告诉他们存到什么时候就能有多少钱。 再问问他们这笔钱想用来做什么。 每一步孩子都参与了,整个过程有对管钱的思考和表达,钱存下了,财商也提高了。 (作者说自己从来不存银行定期,但没说原因,我看了全书大概是因为银行利率不高且一路下降) 3️⃣给孩子购买权和购买决定权。 孩子成长过程中,少不了要买玩具零食。 父母既不能一味拒绝,也不能无限度满足。 可以约定,每次出去玩都有一次玩具零食购买权,这次不买就累积到下次。 买不买让孩子自己决定。 孩子慢慢就能学会独自思考与决策,分清楚「想要的」和「需要的」,养成理性消费的习惯。 4️⃣股票投资,要么买被低估的,赚价值回归的钱;要么买潜力的,赚企业成长的钱。 (我不买股票,而是买股票基金,因为风险被分散很多,也几乎不会有黑天鹅。 总之我建议一定不要轻易入市。) 5️⃣普通人变富,是慢慢的。 我敢说没人不幻想过一夜暴富,可我们也都知道概率几乎为0。 不如放弃白日梦,踏踏实实,趁早开始,一点点存钱,积累一个又一个10万。 学习理财投资知识,让钱生钱。 但也要清楚,即使是世界上第八大奇迹「复利」,财富增长的过程也会很漫长,至少10年才有惊喜效果。 安全稳健的保险理财——每年投1万10年共10万,第10年变成11万,20年14.88万,30年20万。 如果一次性投10万,第10年变成12.74万,20年17万,30年23万。 高风险高收益的股票基金——一次性投10万,收益不确定,如果年化利率10%,第10年变成26万,20年67万,30年174万。 保守一点,年化利率5%,第10年变成16万,20年27万,30年43万。 可以看到,前面10年,无论是保险理财还是股票基金,无论是多少年化收益率,财富增长都不会很明显。 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20年或30年,甚至更长,因为钱生钱需要时间。
财商我自己也没什么,所以对小孩的财商教育也无从下手。过年小孩的红包,我也是趁他们对钱没什么认识像往年“尘归尘,土归土,过年利是归老母”,一收到红包就让孩子给我,但是今年想有所改变,毕竟他们以后经常跟钱打交道。 初七我把孩子们叫过来,跟我一起拆红包,今年他们没有像往年一样捣乱,我为他们分了任务,哥哥负责整理10元,弟弟负责整理5元,其他的我负责整理。在这个过程中我要求他们放钱的方向要一致,我觉得这也是让他们对金钱有一种尊重的态度吧,因为他们对钱的意义还不是很了解,而且现在基本用电子支付,纸币很少接触。所有红包总数算出来后分两半,已经告诉他们会存入银行,存入银行后我打算转到小钱袋,虽然利率还是偏低,但是积少成多,有额外收入的时候就给孩子看让他们有利息的概念。还有一些零钱是给他们平时零花钱,哥哥说要拿5元给我买m记甜筒,3元给爸爸买可乐,1元给自己买奥特曼卡包。弟弟也说给我买甜筒和自己买卡包,我问弟弟要不要买可乐,平时的话他肯定说要,但是现在朦胧知道要用自己的钱,竟然说他喝水就行。我带哥哥去小卖部买可乐,一开始他也不敢说自己要的东西,我教他说,然后他就跟店主说了要什么,要完成了整个购买过程,成就感满满的。后来还带弟弟买了卡包,让他们体验钱的基本功用。 如果以后有机会就让他们当一下老板吧。
这本评分这么高,所以才翻开来看,看完觉得真的不太行,也许因为不是我想要的内容,凑合给个一般吧。 说说理由: 1. 本以为会有几个大众在家里就可以轻松快乐玩的游戏,除了按摩赚钱,和第一年做复利的游戏,其他要么不能独自完成,要么对家长要求高。而且按摩赚钱的游戏和做家务赚钱一样,几乎大家都知道。第一年复利的游戏拉的时间线又太长。 2. 小时候的游戏也只有按摩和跳蚤市场,没什么新意,家长的做法也没什么新的模式。 3. 书名是“游戏”,可大部分都不是游戏,而是生活体验和大部分的说教。一些体验也是借着爸爸工作的便利来做的。 4. 整本书总结起来就是,爸爸平时做什么,喊女儿一起来做就是。 5. 有书评说对大人也有启发,要我说还是算了吧,里面的东西给孩子讲讲还行,大人千万别信,小心血本无归。当理财书来看的话就是断章取义,而且毫无干货。 建议:其实小学和小学之前的孩子培养财商,除了平时可以让孩子关一些钱,引导他们怎样使用,玩情景游戏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情景游戏对孩子的锻炼是很多方面的。其实看这本书之前期待的是能看到类似情景游戏的玩法,挺失望的,太耽误时间了。
简单、易懂且实用。虽说是父亲给孩子的财商课,但同样也适用于缺少理财和金融知识的成年人。
又是一本不起眼好书。非常的通俗易懂,是真真切切在分享自己育儿经验的充满热心的书。字里行间都可以读出对女儿的爱。 一开始觉得很实用,但是读到女儿当店长和股票投资后就渐渐发现作者能给孩子做财商教育不是一般人了。尤其是股票部分看得云里雾里,但是倒是给了我本人很好的财商教育,提醒我还要多学习。
本书是我看过财商方面书籍最有共鸣的一本,一来是因为作者是中国人,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好,以培子女的财商作为切入点,阅读群体很聚焦,进来后发现原来真正需要学习和科普的是自己,会带来巨大的冲击,这部分人也是最应该开始学习理财的人,也是在中国最佳的理财人群。二来本书作者以自己的经验作为本书的主干线,不是什么速成和投机,而是传达了非常健康的投资理财观念,长线投资,注重本质,怎么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来,然后把自己最精华的东西输出给读者,真的很优秀,我相信作者的这本书也会大卖,写作税后的收入也会是作者一项稳定的投资收入。三来这本书很实际,没有高深的财务词汇,读起来很轻松,有了这个理念做基础,我相信大多数人会更理智地面对投资,会少走很多弯路,少入很多坑,谢谢作者!
8颗🌟 230319 书名:《压岁钱的游戏:一位投资人的爸爸写给孩子的9堂财商课》 作者:陈景清 阅读体验感: 看过外国作家写的《富爸爸穷爸爸》,想着中国爸爸的“理财+教育”会怎么写?会怎么教?脑海里盘悬着这个问题,展开了接下来的3-4小时阅读体验,到孩子选股票,围绕股市的一些知识点(第八章)时因为缺乏基础知识,阅读起来有点困难,这部分需要有一定基础之后再重复阅读,其他章节通俗易懂,基本是“划线”做笔记为主,文中的很多理财观念和我脑海里已经存有的财商观念基本相符合,是一本阅读起来很容易的书籍。 其中包括很多财商育儿作法,我仔细回想,我父母也对我进行过相关训练,父母朴素的教养观念中实际上已经蕴含了关于如何获得金钱(劳动)、金钱的本质和价值、如何对待金钱的教育了。从这一点上看,父母已经在他们能够做到的程度给我们提供了他们所能给与的最好。 关于这本书的个人启发: 1. “投资这件事,光有理论是绝对不够的,需要大量的金融实践来检验,又要经过更长的时间,才能建立起自己的投资体系。”学习投资这件事情,光有理论是不够的,需要实战。实践会倒逼理财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市场敏锐度和判断能力。 2. 和小孩谈金钱观念,“在树立‘钱不是万能的’观念之前,先要认识到‘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关于“妈妈,我们家有钱吗?”的回答,“在你没有长到18岁之前,你的生活必需品的开支和学习上的开支都是爸爸和妈妈需要承担的。但是,除去生活必需品和学习的费用以外,额外的开支我们要看情况而定,有些东西可能就要用你自己的钱支付了。”她理解我们家是有钱,经济上的安全感是安全感来源之一,而安全感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不过,这个有钱和没钱是需要根据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来谈的,既不能打肿脸来充胖子,也不能因为贫穷委屈孩子的需求,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创造条件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孩子更容易陷入“自卑”、“自我否定”等心理困境中,但是根据实际情况,教会孩子消费有度,不是一味的奢侈、攀比。 3. 关于孩子压岁钱的处理,“抚养女儿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不应该在女儿成年后要求她将抚养费返还给我们一样,我们给别人家孩子压岁钱,并不是因为我们有女儿可以收对方的压岁钱,而是情理上、风俗习惯上的需要,因此女儿有权拥有她收到的压岁钱。” 4. 当孩子出行说:“我要买玩具”,“如果简单拒绝,那么每次拒绝一定会产生不愉快,出门游玩就变得不快乐了,可能最终女儿还会哭闹。我更不希望以没钱为由,让她觉得我付不起,不想因此在她心中变成一个穷爸爸的形象,这也容易让孩子自卑。”“以后每个周末如果出去玩,每到一个地方,都允许女儿买一个玩具。“如果你要购买超过一个以上的玩具,我们也同意,但是要用自己的钱。”“如果这次没使用这个玩具购买权利,可以积攒到下次使用。” 5. 作者用一种平等的心态看待孩子,蹲下身子来,和孩子平视,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而非自己的附属。除此以外,他用一种循循善诱的沟通方式和孩子沟通,递给孩子抓手和工具,进一步给出下一步的引导,而孩子在被指引的过程中她的表现也让人惊讶,原来孩子这么小也可以理解和接受。更为打动我的是作者本人的成长心态,一直在成长,没有什么事一成不变的,只要还在成长,就可以接受各种打磨。
作为一个6岁孩子的妈妈,每一年都会面临压岁钱怎么办?是给他收起来还是任由孩子自己收着? 孩子现在已经表现得喜欢钱,这正是教育引导他的好时机。我明白了既不能放纵孩子花销,也不能一味地吝啬。我们应该树立起对钱的正确观念。应该知道如何更好赚钱、花钱、存钱。 本书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游戏,不仅让我们作为父母的我学习到了如何教育好孩子的财商,更是让对于理财小白的我很有收获。
父母拥有财商才是孩子能从小接受正确财商引导的可能。 其实,说起来是压岁钱的游戏,更多的是一位父亲建立自己认可的投资体系的过程,生活中应该会有很多潜移默化的影响,没有办法一一描绘出来写在书里。 实操性不太强,读一读还是蛮好的,从优秀的人的经历中总还是能学到些东西。 摘两句我也喜欢的话。 沃伦·巴菲特说:“一生投资成功,并不需要超群的智商、非凡的商业远见或者内幕消息。真正需要的是一个理智的决策框架和排除情绪侵蚀这个决策框架的能力。 ”有一个放水的水龙头,比有一缸水重要,这就是拥有财商与财产的区别,后者越用越少,前者用完了还能再来。
看完后,就觉得要实践起来。只有实践了并做到了,才算是学会了。 从广州回来过年,家里长辈亲戚给娃发红包🧧的时候,小家伙竟然直接扔了,对于金钱根本没有概念。她不知道这是什么、大人为什么要给我,有什么用。火速在微信平台搜书来看看,我可以做些什么。 前半部分还可以跟上,后半部分有关投资甚至设计股票的时候就有些懵懵然了,因为自己没有炒股。
结合刚刚听到且认可的观点:power VS. strength。 在存在的层面上,财富可以理解为一种类似power的东西;而掌握财商,认识并运用财富知识进行财富管理和发展支撑,可以使这种power朝strength的方向挺进。一种是外在的精进和提升,一种是内在的探索和深化?当这种power 和strength的螺旋上升式循环形成时,系统即具雏形。 本书中末尾提到的,“有一个放水的水龙头,比有一缸水重要,这就是拥有财商与财产的区别,后者越用越少,前者用完了还能再来。”我觉得,努力拥有一缸水,并努力拥有一个放水的水龙头,齐头并进。 dots: 需要和想要 自制力和控制力 复利 家庭会议和规则 价值判断和持续性 理财:压岁钱、存款、其他理财等实践。
前半部分的讲述有些像看小说,那些虽无法做到的事,却仍有些启发,后面的内容则是让我有些不适。 在各种观念的洗礼下,我形成了股市暂不碰,尝试基金放着存些钱的想法。从18年接触以来已有7年,期间关注短短续续,至今2024收益大约-10%。 这本书倒是让我想尝试股票市了,总听说股市20%的人赚钱,既然作者能是其一,未必我就必亏。 另外复利也没必要夸大,30-40年差不多是一个普通人长期投资的极限了,10%收益在我看来也是极限了,60年是想带进棺材里吗?作者生活并不缺少什么,也没有为了复利放弃当下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比大部分普通人都享受生活。 站的高些当然可以说一切起于微末,都是奋斗来的,但批评别人缺少野心,认为只要敢争肯争就能赢,是不是还不够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