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老人自述(艺文志)

齐白石口述 张次溪笔录
本书为齐白石口述生平往事,由门人张次溪笔录而成的一本传记。口述过程起于白石老人71岁时,终于其88岁时,故本传记记述年份止于1948年。书中,其从出生的家庭、成长经历、求学过程、平生阅历、艺术造诣等方面进行自述,文中所自述的文字不掩饰,不玩弄笔调,以诚挚的心情,说质朴的事实,表现出白石老人那朴实无华、充满乡土气味和感情深挚的风格。本书以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的《白石老人自传》为底本,对初版文字明显的错漏之处做了适当的修润,并随文意插配了四十余幅齐白石作品。
心有所属之与主相恋

2024年1月13日 星期六 祝福晚安 天气晴朗 气温4℃ 《白石老人自述》 看完《白石老人自述》后的感想 罗家伦 这是一篇很好的自传,很好的理由是朴实无华,而且充满了作者的乡土气味。 我常觉得最动人的文学是最真诚的文学。不掩饰,不玩弄笔调,以诚挚的心情,说质朴的事实,哪能使人不感动? 齐白石自传最大部分是他口述,而由他的晚辈亲戚张次溪笔记的,最后一小部分据张君说是白石亲自写的。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县的农家;一亩水田,几间破屋,供应五口之家,其穷苦的情形,可以想象。他的父亲教他扶犁,“后因年小力弱转习木工;朝为工,暮归”。但是在十二岁转习木工后,仍然好学不倦,总是在每日停工的夜晚,用松节点火读书习画,到二十七岁才正式得师指点。那是光绪十五年的时候,他在家乡赖家垅做雕花木匠,……乡人都称他“芝木匠”(因为他名叫纯芝)。以后受到同乡胡沁园的赏识,令他读书;而胡氏所藏名人书画颇多,使他增长见识,画艺大进。对于胡氏的提拔,他终身不忘。以后若干年更受到王闿运(壬秋)的赏识,并拜王为师,我当年翻阅王壬秋的《湘绮楼日记》,屡见“齐木匠来”的记载;可见王壬秋对他不及胡沁园的厚道。他在三十岁以后,作画渐有声名,“乡里的人都知道芝木匠改行做了画匠,比雕的花还好”。他七十岁时,想起了这件事,作过一首《往事示儿辈》的诗,说:“村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火无油何害事,自燃松火读唐诗。”这段记录毫无掩饰;至今看去,弥觉天真。 以后他继续学画,并学会了“揭裱旧画的手艺”,更进而学作诗、学篆刻印章。我以前见过他刻的图章,颇像赵之谦(撝叔)的刀法,现在看他自己的记载,果然他从丁龙泓、黄小松二家入手以后,更受了赵氏《二金蝶堂印谱》的影响,以后见《天发神谶碑》又变了刀法,及其《三公山碑》以后又变了篆法,最后才好仿秦权。 他的画艺,据他自己的记载,最初是学过工笔画,后改以自然界的现象为师,并且设法体会若干种生物的动态,分别用水墨丹青来表现。但是他一方面不肯“舍真作怪”,一方面“并不一味地刻意求似”。他接上说:“能在不求似中得似,方得显出神韵。我有句说‘写生我懒求神似,不厌声名到老低’……我向来反对宗派拘束,曾云‘逢人耻听说荆关,宗派夸能却汗颜’;也反对死临死摹,又曾说过‘山外楼台云外峰,匠家千古此雷同’;‘一笑前朝诸巨手,平铺细抹死工夫’。因之我就常说‘胸中山气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赞同我这见解的人,陈师曾是头一个。”以上诸诗虽不甚工,却也能于粗率词句中表现他的天真和志趣。当时的画家如陈师曾,曾对他是很有影响的。(按:师曾是陈三立先生的儿子,为名画家,和我很熟;他天资极高,可惜早死。)至于他说他的画“学八大山人冷逸一路”也不能说是到家。八大的画笔奇简而意弥深,白石殊有未逮。白石画常以粗线条见长,龙蛇飞舞,笔力遒劲,至于画的韵味,则断难与八大相提并论。但在当今,已不容易了! 白石具有中国农村中所曾保持的厚道。如他对于恩师胡沁园的感激,是何等的诚挚!他说:“他老人家不但是我的恩师,也可以说是我生平第一知己。我今日略有成就,饮水思源都出于他老人家的一手栽培。一别千古,我怎能抑制得住满腔的悲思呢?我参酌旧稿,画了二十多幅画,都是他老人家生前赏识过的,我亲自动手裱好,装在亲自糊扎的纸箱内,在他灵前焚化,同时又作了七言绝诗十四首,又作了一篇祭文……”读者不要笑这是“土老儿”的土气。这和吴季子挂剑在亡友坟上,同样的感人! 我在长清华大学的时候,曾偕陈师曾、邓叔存几位朋友去拜访过白石老人。一进大门就看见屏门上贴着画的润格,进客厅后又看到润格贴在墙上,心中颇有反感,以为风雅的画家,何至于此。到现在看到他这篇《自述》,了解他从童年一直到老年为生活而艰苦奋斗的情形,使我以前的这种反感,也消释于无形了! 穷人家的孩子,能够长大成人,在社会上出头的,真是难若登天。我是穷窝子里生长大的,到老总算有了一点微名。回想这一生经历,千言万语,百感交集,从哪里说起呢?先说说我出生时的家庭状况吧! 我们家,穷得很哪!我出生在清朝同治二年(癸亥·一八六三)十一月二十二日,我生肖是属猪的。那时,我祖父、祖母、父亲、母亲都在堂,我是我祖父母的长孙,我父母的长子,我出生后,我们家就五口人了。家里有几间破屋,住倒不用发愁,只是不宽敞罢了。此外只有水田一亩,在大门外晒谷场旁边,叫做“麻子坵”。这一亩田,比别家的一亩要大得多,好年成可以打上五石六石的稻谷,收益真不算少,不过五口人吃这么一点粮食,怎么能够管饱呢?我的祖父同我父亲,只好去找零工活做。我们家乡的零工,是管饭的,做零工活的人吃了主人的饭,一天才挣二十来个制钱的工资。别看这二十来个制钱为数少,还不是容易挣到手的哩!第一,零工活不是天天有得做。第二,能做零工活的人又挺多。第三,有的人抢着做,情愿减少工资去竞争。第四,凡是出钱雇人做零工活的,都是刻薄鬼,不是好相处的。为了这几种原因,做零工活也就是“一天打鱼,三天晒网”,混不饱一家的肚子。没有法子,只好上山去打点柴,卖几个钱,贴补家用。就这样,一家子对付着活下去了。 我是湖南省湘潭县人。听我祖父说,早先我们祖宗,是从江苏省砀山县搬到湘潭来的,这大概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事。刚搬到湘潭,住在什么地方,可不知道了。只知在清朝乾隆年间,我的高祖添镒公,从晓霞峰的百步营搬到杏子坞的星斗塘,我就是在星斗塘出生的。杏子坞,乡里人叫它杏子树,又名殿子树。星斗塘是早年有块陨星,掉在塘内,所以得了此名,在杏子坞的东头,紫云山的山脚下。紫云山在湘潭县城的南面,离城有一百来里地,风景好得很。离我们家不到十里,有个地方叫烟墩岭,我们的家祠在那里,逢年过节,我们姓齐的人,都去上供祭拜,我在家乡时候,是常常去的。 我高祖以上的事情,祖父在世时,对我说过一些,那时我年纪还小,又因为时间隔得太久,我现在已记不得了,只知我高祖一辈的坟地,是在星斗塘。现在我要说的,就从我曾祖一辈说起吧!我曾祖潢命公,排行第三,人称命三爷。我的祖宗,一直到我曾祖命三爷,都是务农为业的庄稼汉,上辈没有做过官,也没有发过财,勤勤恳恳地混上一辈子,把肚子对付饱了,就算挺不错的。在那个年月,穷人是没有出头日子的,庄稼汉世世代代是个庄稼汉,穷也就一直穷下去啦!曾祖母的姓,我不该把她忘了。十多年前,我回到过家乡,问了几个同族的人,他们比我长的人,已没有了,存着的,辈份年纪都比我小,他们都说,出生得晚,谁都答不上来。像我这样老而糊涂的人,真够岂有此理的了。 我祖父万秉公,号宋交,大排行是第十,人称齐十爷。他是一个性情刚直的人,心里有了点不平之气,就要发泄出来,所以人家都说他是直性子,走阳面的好汉。他经历了太平天国的兴亡盛衰,晚年看着湘勇(即“湘军”)抢了南京的天王府,发财回家,置地买屋,美得了不得。这些杀人的刽子手们,自以为有过汗马功劳,都有戴上红蓝顶子的资格(清制:一二品官戴红顶子,三四品官戴蓝顶子),他们都说“跟着曾中堂(指曾国藩)打过长毛”,自鸣得意。在家乡好像京城里的黄带子一样(清朝皇帝的本家,近支的名曰宗室,腰间系一黄带,俗称黄带子;远房的名曰觉罗,腰间系一红带,俗称红带子。黄带子犯了法,不判死罪,最重的罪名,发交宗人府圈禁,所以他们胡作非为,人均畏而避之),要比普通老百姓高出一头,什么事都得他们占便宜,老百姓要吃一些亏。那时候的官,没有一个不和他们一鼻孔出气的,老百姓得罪了他们,苦头就吃得大了。不论官了私休,他们总是从没理中找出理来,任凭你生着多少张嘴,也搞不过他们的强词夺理来。甚至在风平浪静、各不相扰的时候,他们看见谁家老百姓光景过得去,也想没事找事,弄些油水。我祖父是个穷光蛋,他们打主意,倒还打不到他的头上去,但他看不惯他们欺压良民,无恶不作,心里总是不服气,忿忿地对人说:“长毛并不坏,人都说不好,短毛真厉害,人倒恭维他,天下事还有真是非吗?”他就是这样不怕强暴,肯说实话的。他是嘉庆十三年(戊辰·一八〇八)十一月二十二日生的,和我的生日是同一天,他常说:“孙儿和我同一天生日,将来长大了,一定忘不了我的。”他活了六十七岁,殁于同治十三年(甲戌·一八七四)的端阳节,那时我十二岁。我祖母姓马,因为祖父人称齐十爷,人就称她为齐十娘。她是温顺和平、能耐劳苦的人,我小时候,她常常戴着十八圈的大草帽,背了我,到田里去干活。她十岁就没了母亲,跟着她父亲传虎公长大的,娘家的光景,跟我们家差不多。道光十一年(辛卯·一八三一)嫁给我祖父,遇到祖父生了气,总是好好地去劝解,人家都称赞她贤惠。她比我祖父小五岁,是嘉庆十八年(癸酉·一八一三)十二月二十三日生的,活了八十九岁,殁于光绪二十七年(辛丑·一九〇一)十二月十九日,那时我三十九岁。祖父祖母只生了我父亲一人,有了我这个长孙,疼爱得同宝贝似的,我想起了小时候他们对我的情景,总想到他们坟上去痛哭一场! 民国二十六年(丁丑·一九三七),我七十七岁。早先我在长沙,舒贻上(之鎏)给我算八字,说:“在丁丑年,脱丙运,交辰运。辰运是丁丑年三月十二日交,壬午三月十二日脱。丁丑年下半年即算辰运,辰与八字中之戌相冲,冲开富贵宝藏,小康自有可期,惟丑辰戌相刑,美中不足。”又说:“交运时,可先念佛三遍,然后默念辰与酉合若干遍,在立夏以前,随时均宜念之。”又说:“十二日戌时,是交辰运之时,属龙属狗之小孩宜暂避,属牛羊者亦不可近。本人可佩一金器,如金戒指之类。”念佛,带金器,避见属龙属狗属牛羊的人,我听了他话,都照办了。我还在他批的命书封面,写了九个大字:“十二日戌刻交运大吉。”又在里页,写了几行字道:“宜用瞒天过海法,今年七十五,可口称七十七,作为逃过七十五一关矣。”从丁丑年起,我就加了两岁,本年就算七十七岁了。 二月二十七日,即阴历正月十七日,宝珠又生了一个女孩,取名良尾,生了没有几天,就得病死了。这个孩子,生得倒还秀丽,看样子不是笨的,可惜是昙花一现,像泡沫似的一会儿就幻灭了。 七月七日,即阴历五月二十九日,那天正交小暑节,天气已是热得很。后半夜,日本军阀在北平广安门外卢沟桥地方,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事。卢沟桥在当时,是宛平县的县城,城虽很小,却是一个用兵要地,俨然是北平的屏障,失掉了它,北平就无险可守了。第二天,是阴历六月初一日,早晨见报,方知日军蓄意挑衅,事态有扩大可能。果然听到西边嘭嘭嘭的好几回巨大的声音,乃是日军轰炸了西苑。接着南苑又炸了,情势十分紧张。过了两天,忽然传来讲和的消息。但是,有一夜,广安门那边,又有啪啪啪的机枪声,闹了大半宵。如此停停打打,打打停停,闹了好多天。到了七月二十八日,即阴历六月二十一日,北平、天津相继都沦陷了。前几天所说的讲和,原来是日军调兵遣将、准备大举进攻的一种诡计。我们的军队,终于放弃了平津,转向内地而去。 这从来没曾遭遇过的事情,一旦身临其境,使我胆战心惊,坐立不宁。怕的是:沦陷之后,不知要经受怎样的折磨,国土也不知哪天才能光复,那时所受的刺激,简直是无法形容。我下定决心,从此闭门家居,不与外界接触,艺术学院和京华美术专门学校两处的教课,都辞去不干了。亡友陈师曾的尊人散原先生于九月间逝世,我作了一副挽联送了去,联道: 为大臣嗣,画家爷,一辈作诗人,消受清闲原有命; 由南浦来,西山去,九天入仙境,乍经离乱岂无愁。 下联的末句,我有说不尽的苦处,含蓄在内。我因感念师曾生前对我的交谊,亲自到他尊人的灵前行了个礼,这是我在沦陷后第一次出大门。 民国二十七年(戊寅·一九三八),我七十八岁。瞿兑之来请我画《超览楼禊集图》,我记起这件事来了!前清宣统三年三月初十日,是清明后两天,我在长沙,王湘绮师约我到瞿子玖家超览楼去看樱花海棠,命我画图,我答允了没有践诺。兑之是子玖的小儿子,会画几笔梅花,曾拜尹和伯为师,画笔倒也不俗。他请我补画当年的《禊集图》,我就画了给他,了却一桩心愿。 六月二十三日,即阴历五月二十六日,宝珠生了个男孩,这是我的第七子,宝珠生的第四子。我在日记上写道:“二十六日寅时,钟表乃三点二十一分也。生一子,名曰良末,字纪牛,号耋根。此子之八字:戊寅,戊午,丙戌,庚寅,炎上格,若生于前清时,宰相命也。”我在他的命册上批道:“字以纪牛者,牛,丑也,记丁丑年怀胎也。号以耋根者,八十为耋,吾年八十,尚留此根苗也。” 十二月十四日,孙秉声生,是良迟的长子。良迟是我的第四子,宝珠所生的第一子,今年十八岁,娶的是献县纪文达公后裔纪彭年的次女。宝珠今年三十七岁,已经有了孙子啦,我们家,人丁可算兴旺哪!美中不足的是:秉声生时,我的第六子良年,乳名叫作小翁子的,病得很重,隔不到十天,十二月二十二日死了,年才五岁。 这孩子很有点夙根,当他三岁时,知识渐开,已能懂得人事,见到爱吃的东西,从不争多论少,也不争先恐后,父母唤他才来,分得的还要留点给父母。我常说:“孔融让梨,不能专美于前,我家的小翁子,将来一定是有出息的。”不料我有后望的孩子,偏偏不能长寿,真叫我伤心!又因国难步步加深,不但上海、南京,早已陷落,听说我们家乡湖南,也已沦入敌手,在此兵荒马乱的年月,心绪恶劣万分,我的日记《三百石印斋纪事》,无意再记下去,就此停笔了。

罗贯西

记得那年秋天,我跟着齐师傅做完工回来,在乡里的田塍上,远远地看见对面过来三个人,肩上有的背了木箱,有的背着很坚实的粗布大口袋,箱里袋里装的,也都是些斧锯钻凿这一类的家伙,一看就知道是木匠,当然是我们的同行了,我并不在意。 想不到走到近身,我的齐师傅垂下了双手,侧着身体,站在旁边,满面堆着笑意,问他们好。 他们三个人,却倨傲得很,略微地点了一点头,爱理不理地搭讪着:“从哪里来了?” 齐师傅很恭敬地答道:“刚给人家做了几件粗糙家具回来。”交谈了不多几句话,他们头也不回地走了。 齐师傅等他们走远,才拉着我往前走。 我觉得很诧异,问道:“我们是木匠,他们也是木匠,师傅为什么要这样恭敬?” 齐师傅拉长了脸说:“小孩子不懂得规矩!我们是大器作,做的是粗活,他们是小器作,做的是细活。他们能做精致小巧的东西,还会雕花,这种手艺,不是聪明人,一辈子也学不成的,我们大器作的人,怎敢和他们并起并坐呢?” 我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我想:他们能学,难道我就学不成!因此,我就决心要去学小器作了。 光绪四年(戊寅·一八七八),我十六岁。祖母因为大器作木匠,非但要用很大力气,有时还要爬高上房,怕我干不了。母亲也顾虑到,万一手艺没曾学成,先弄出了一身的病来。她们跟父亲商量,想叫我换一行别的手艺,照顾我的身体,能够轻松点的才好。我把愿意去学小器作的意思,说了出来,他们都认为可以。就由父亲打听得有位雕花木匠,名叫周之美的,要领个徒弟。这是好机会,托人去说,一说就成功了。我辞了齐师傅,到周师傅那边去学手艺。 ——根据齐白石的描述来看,“大器作”和“小器作”都属于木匠这个大类,但两者等级有高低,就像同一个厂子,大器作是蓝领阶层,小器作是“白领”。不知道这样形容对不对?

沂山老叟

白石老人是一代奇才!他既没有家传也没有受过专门教育,而且幼年家境贫寒,从小学木匠,得第三个木匠师傅传授平刀雕花木工手艺,由做雕花家具,自己练习着画一些花鸟草虫,受到用户好评,他自又善于向画家名家请教,加上刻苦勤练钻研,成就为一代国画大师。正所谓:有志者,事情竟成!

许小煦

微信读书读完的第379本书,《白石老人自述》。 齐白石,近代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和诗人,对诗、书、画、印均有极高造诣。 这是齐白石的自传,按时间顺序,从出生讲到年老,讲一代画家是怎样养成的。 看名人传记,看名人如何成功,兴趣、天赋、努力、机遇…… 齐白石出生于乡间贫寒之家,幼而失学,早年为木工画匠。 年二十七始拜师学习诗文,脱离工匠生活,后专力于书画、篆刻、诗文创作,以画像为生。 年六十定居北京,逐渐闻名于世。 书中摘录: 1.读书是拿着书本,拼命地死读,读熟了要背书,背的时候,要顺流而出,嘴里不许打咕嘟。读书之外,写字也算一门功课。 2.到了二十多岁的时候,读《唐诗三百首》,一读就熟,自己学作几句诗,也一学就会,都是小时候读《千家诗》打好的根基。 3. 最动人的文学是最真诚的文学。不掩饰、不玩弄笔调,以诚挚的心情,说质朴的事实。 4. 说话要说人家听得懂的话,画画要画人家看见过的东西。 5.写字原是应做的功课,无须回避,天天在描红纸上,描呀,描呀,描个没完,有时描得也有些腻烦了,私下我就画起画来。 6.我的画瘾,已是很深,戒掉是办不到的,只有满处去找包皮纸一类的,偷偷地画。 7. 我画山水,布局立意,总是反复构思,不愿落入前人窠臼。 8. 每逢看到奇妙景物,我就画上一幅。到此境界,才明白前人的画谱,造意布局,和山的皴法,都不是没有根据的。 9.我作诗,向来是不求藻饰,自主性灵,尤其反对摹仿他人,学这学那,搔首弄姿。 10.读宋人的诗,爱他们轻朗闲谈,和我的性情相近,有时偶用他们的格调,随便哼上几句。

Angela

了解一个人的认知与格局,必须深入探寻其生长环境。这包括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教育经历、资源机会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认知、视野、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三观。 去掉光环看这本书,留下印象最深的3个词,女人、孩子、润格~~

春丽

为什么看这本书,源于陈丹青的溢美之词《为什么我不是读书人》。 陈丹青说齐白石是巨大的果实。👌👌天性有时比才华更珍贵,齐白石的伟大,是他乡下人意识比文人画的意识活跃,那是活血。齐白石的画不会有年代上的隔阂感这种不过时是齐白石的真。时间会洗掉很多作品的生命感,留下所谓文化。齐白石幸运,👌👌前半生受惠于千年地主文化的最末一点文脉,后半生的得助于中国文化转型的头牌精英如陈师曾、徐悲鸿、林风眠等等。 如何看待齐白石的生活和生活方式?陈丹青说是👌👌再本分不过的农民,凭本事吃饭,卖画糊口。至于尊师重道,不贪财,不务名,不阿世,不走官路,是他本性笃实,往高了说是谨守旧道德。有意思。 齐白石一直在学习,手艺全能,印章,画画,诗歌。他的婚后生活学习社交两不误,那个年代的女人责任无比重大,不断地生小孩,照顾长辈和小孩;家庭血缘关系有那么深厚嘛,未必,齐白石不怎么认识他的众多小孩,更何况照顾,类似现在的美国?那个年代是很开放的吗?五六十岁娶十八岁的妾室,挺好挺好,这就是艺术家的缪斯。🤦‍♀️🤦‍♀️🤦‍♀️其实私德是最不重要的一面,真的不重要。

草莓

《白石老人自述》 本书为齐白石口述生平往事,由门人张次溪笔录而成的一本传记。 口述过程起于白石老人71岁时,终于其88岁时,故本传记记述年份止于1948年。 书中,其从出生的家庭、成长经历、求学过程、平生阅历、艺术造诣等方面进行自述,文中所自述的文字不掩饰,不玩弄笔调,以诚挚的心情,说质朴的事实,表现出白石老人那朴实无华、充满乡土气味和感情深挚的风格。 本书以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的《白石老人自传》为底本,对初版文字明显的错漏之处做了适当的修润,并随文意插配了四十余幅齐白石作品。

王仁荣

读《白石老人自述》感 诗/王仁荣 早唱浏阳曲,有县叫湘潭。 此地多俊杰,英名九州传。 武帅彭德怀,血战湘水边; 陕北横刀勇,朝鲜胜敌顽。 文魁齐白石,萍翁四海传;(1) 画作惊神鬼,虾游宣纸间。 更有韶山冲,一轮旭日丹, 铁帚除黑暗,九州换新天。 伟人与乡里,疏亲分苦甜。 同舟风雨者,难与坐江山。 庐山贬忠烈,恼怒肺腑言。 当年赋诗颂,今日罢衔官。 谦恭待巨匠,家宴酱香甘。 乡音情义厚,书画鹰鹤连。(2) 往事嗟感叹,遗憾难补填。 期冀天堂聚,谈笑话从前。 注: (1)“萍翁”为白石老人的笔名之一。 (2)1950年春,白石老人首次敬献人民领袖毛泽东书画等。画作为《苍鹰图》;书作为立轴:“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

刘旭芝

看林曦的《书法课》,其中推荐了这本《白石老人自述》,看陈丹青的书《为什么我不是读书人》,其中讲了一些作者关于齐白石画的见解,陈丹青的书开了个头,直接跳到《白石老人自述》。 看一个人的画,了解他的生平,经历是必不可少的。去博物馆,经常会看到齐白石的画作,看到他画的虾、螃蟹、小鸡,鸬鹚,个个活灵活现,生动活泼,似乎要从纸上跳出来一样。 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的贫苦农民家庭,家里人口多,经常为生计发愁。幼年的齐白石身体孱弱,家里舍不得他干力气活,送去学木匠,因为心灵手巧,雕花功夫了得,被称为“芝木匠”。也许是天赋使然,他迷上了画画,偶尔给村里人画像,画得有模有样,因此远近闻名。后来得“寿三爷”赏识,路子越走越宽,认识的人也越来多。 陈丹青说齐白石的画称得上文人画,诗、书、画融为一体。齐白石说他的诗第一,篆刻第二,书法第三,画第四。 齐白石以画画为生,一辈子靠卖画一步一步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族的命运。他画画前追古人,后有创新,他的画永远有孩子气,天真,生动,他的画穿越时代,不留痕迹。

羡慕白石老人的一生聪敏好学,在中国文化气息浓厚的环境中,由木匠成长为与吴昌硕并称“南吴北齐”荣称的国画大师。推荐一读,从中了解一下老人平生的学诗习画的点滴,体会老人孜孜不倦,不断提升文化涵养,提高艺术造诣的点滴,从而得到些有价值的东西。

heureux

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1月份去观看了齐白石先生的画展,第一次去的时候对他毫无了解,虽然是个门外汉,对于美术技法完全看不懂,但还是能凭借着一般人的审美看出白石老人画的真的,几厘米的小虫子画的像显微镜一样肢节清晰可见,可见其画技之高超。在第二次陪朋友去看之前,快速地看了下白石老人的生平,从45分钟的纪录片也能看出这确实是漫长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 本书正是白石老人口述的以自己的第一视角来回顾自己的一生。1864年同治3年,齐白石出生于湘潭贫穷农民家庭,从小体弱多病,直到8岁才在外祖父开设的蒙馆读了小半年书,读的书都是白口子(只读不写,也不讲解),比如千家诗、三字经等。从春天读到秋天,因为家里的贫困而辍学。9岁到11岁,在家干农活,做家务,带弟弟。12岁,和自己未来的夫人陈春君生活在一起(童养媳)。15岁学粗木匠,做的是粗活大件,16岁学细木匠,学雕花手艺,直到19岁才出师。20岁在主顾家做工时发现了一本《芥子园画谱》,开始了白天做工,晚上临摹的生活。21-26岁,仍以雕花活为生,但翻来覆去临摹画谱,熟识的人几乎都知道芝木匠会画画,在乡里出了点名,有许人请他画神像功队。27岁遇见了人生中第一个贵人沁园师,开始在沁园师家里一边读书学画,一边靠卖画为生。我认为直到这时,齐白石才确立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是画家。从27岁到37岁,这十年里齐白石才算得上真正系统的学习绘画,在这期间他的诗画篆写渐渐成名。40岁之前,他连长沙都没去过,40岁之后才开始到全国各地应友之邀去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八九年时间五出五归,友人说为他在宫廷里谋个官职,他拒绝了,还是回到了自己的湘潭老家。并希望就在家乡平平淡淡的终老余生。但53岁那年,犹豫湘潭土匪横行,为了避难,53岁还是赶往北京,并决定从此定居北京。此时,他只不过是一个在湖南有点名气的画家,在京城脚下,只不过是一个默默无名的中年老头,他的画比别人低一倍的价格都难以售出,只能靠刻印章为生。60岁对于普通人而言,已是生命的下半段,但齐白石却在这个年纪决心突破自己的画技,开启衰年变法,最后他成功了,自己的作品广受外国人喜欢,在京城热销。 读完白石老人自述,除了钦佩白石老人的决心、热情、毅力之外,也明白了人生的长度真的很长,有时候你以为已为时已晚,其实就算刚刚开始也来得及。 以下是我认为不好的地方: 1、女的一直生孩子。齐白石母亲第一个孩子是齐白石,然后齐白石都已经三十多岁了都还在生,甚至齐白石两个老婆也一直在生(有效避孕的重要性) 2、齐白石对自己的家人感觉有种旁观者的感觉。二女儿备受夫家折磨,想喊齐白石回乡居住,我觉得是想喊齐白石回来帮她撑腰,但他屡次拒绝,好不容易回来了,齐白石对此的对策是写首诗送给她,意在让他振作起来。儿子在北京分家,安居费只给了100块,此时他一幅画已经颇有名气。更让人生气的是,从小长大的妻子由于北京后一直留在湘潭照顾家里,70多岁好不容易回去看到春君身形消瘦,对此他的反应是走的时候不告诉她,不忍和她相见(槽多无口,就不能把她接到北京享福吗?)。还有二夫人宝珠,从19岁生孩子生到40几岁,最后难产而死。

candy

2024第一本。 读完此书算完整的了解齐白石成长为一代画坛巨匠的历程。没有读几天书的他却一直在学习,贫寒出身,顺其自然,当木匠就好好当木匠,雕花就好好雕花,画画就好好画画,刻印就好好刻印,生活就好好生活,抓住了很多机遇也有贵人欣赏和相助,随遇而安也一生勤奋,最终硕果累累。

南风

阅读全文被文中真诚的描述所打动,本书值得被更多人关注与喜爱。 了解齐白石先生的艺术人生后,不得不提到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人生经历。通过“五进五归”游览了祖国大好山河后,他终归找到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在那动荡不安的年代,年近花甲的他无可奈何再度开启北漂之旅,他的一生通过自己不断的坚持和努力,开出了自己灿烂的生命之花。 除了作品展现出来的魅力,他身上还有很多优良的秉性也值得我们学习跟尊敬。他刚正不阿,率性洒脱,热爱生活,感受生活,活得既真真切切,也明明白白。

Chaward

2024年3月2日,周六,晴 白石老人绘画启蒙于孩童时期临摹神像,为生计学习木匠,二十七岁才正式拜师学画艺,三十岁已小有名气,后又学诗、学篆刻。 壮年时五进五出湘潭,眼界及阅历俱增,五十五岁赴北平谋生计,从好友陈师曾劝,画在日本卖出名堂,声名远播。 老来仍不断学习,画艺日臻成熟至炉火纯青,画作构思、布局不拘泥于旧制。画大众日常喜闻乐见,从不作未见之物,独特的追求神似,是画作名传海内外的重要原因。 白石老人一生传奇,重要的机遇主要有,放弃出大力的大活而去学习雕花的细活、拜胡沁园学习画艺、听从郭宝生五进五出视野增进、陈师曾带货去日本卖画。当然最重要的是能够遵从内心、不断学习!

雷的的

那个时代还是男尊女卑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