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玄奘(套装8册)

昌如
一本囊括世间万千佛理的小说,孟非、陈坤、马伯庸、严峰、胡紫薇力荐。写尽玄奘的一生,一个孤独行者的求真苦旅!玄奘,俗名陈祎,出生在关中一个官宦家庭。大业八年,朝廷下诏在洛阳剃度十四名僧人,十一岁的陈祎用自己的方式争取到了机会,破格剃度为沙弥,法号玄奘。隋末群雄并起,处于风口浪尖中的洛阳饥荒蔓延,十室九空,玄奘开始负笈游学天下,广拜名师,成为名震一时的少年高僧,同时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困惑和疑问。当再也无人能回答他的疑问的时候,玄奘便将目光锁定在了天竺。17年56个国家110个城市1335卷经文5万里路=玄奘西
Sean的书屋

这部书看过纸质书前两册,对一个只读过李叔同、林清玄、悉达多与《心经》《金刚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六祖坛经》的个人来说,无疑于指路明灯。尤其在宗教思想、哲学观念、艺术表现方面对中华文化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重点着墨于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在印度学习游历,和回国后苦心译经的三段经历,全景式讲述了玄奘法师自诞生、成长、开悟、证道、圆满寂灭的人生历程。本书的基本情节,是依据真实的历史资料来设置记载的,是刻画三藏法师(经藏、律藏、论藏)真实人生的全景式书籍。 豆瓣大神说:通过阅读此书,可以认识一位历史上真实的,具有无坚不摧的信念,超凡绝伦的才智,广博无边的慈悲的伟大法师。 知乎答主说:玄奘幼年天资聪慧,在兄长长捷法师的影响下,心向佛门,坚守佛心,遍访名师,修心佛法,一心追寻佛理真义。 在民心初定的大唐,玄奘像其他贤哲那样知道的越多,困惑越多,庞杂繁呈的佛经之间相互抵触,致使产生“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而生”的信念,历经艰难险阻去西天那蓝陀寺学习佛法并取回真经。 他的事迹和智慧,弘扬于沿途的所有国家,为了追寻真理,而不顾一切的信念,令古今中外的众人无不为之敬佩。 我认为:玄奘法师不仅有坚定的信念,更有精湛卓绝的佛法修为和智慧,他在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尊者学习唯识法相,并游历印度各地,遍览群书,佛法日益精进,跻身那烂陀寺大德之一,依靠精深的佛法修为与杰出的佛法功底以及严谨的辩论能力,为那烂陀寺赢得无上佛法弘扬路径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大乘之神的崇高荣誉。 负笈东归历经17年,56个国家,110个城市,通过信奉佛学的弟子争取皇室的支持,前后共翻译出1338卷经文,根据《慈恩传》的记载,玄奘法师具录所翻经论合计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三十八卷。其中有《大般若经》《瑜伽师地论》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等。所以这部书,自然也成为要向所有读者极力推荐的经典之作。

葡萄

17年56个国家110个城市,1335卷经文5万里路=玄奘西行,新兴的大唐王朝,马背上突厥人神秘的中亚,多种思想大碰撞的印度,展现在玄奘这样,一个孤独者的求真苦旅中,成就了人类徒步史上最伟大的探险。 唐玄奘是一位充满智慧,敢于挑战,不畏强权,意志坚定,精通佛法,知行合一,超凡脱俗,定力高深,有情有义,信守承诺,有勇有谋,心怀苍生的高僧大德,取经之路艰难险阻,困难重重…… 玄奘的一生都在追求自我提升和精神的净化,提醒我们要不断自我反省,提升个人品质,每一个众生都是一盏灯,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神明。 取经路上玄奘需要不断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人际关系,这需要极大的变通能力,同时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灵活适应变化,学会变通。 俞敏洪在演讲时说:每条河流都有一个梦想,奔向大诲,长江,黄河都奔向了大海,方式不一样,长江劈山开路,但都有一种水的精神。 玄奘年轻时冒禁西行,颇有劈山开路的气势,回国后在帝王身边弘扬佛法,,又有迂回曲折的意味……

依墨

天现异象佛子降,幼时偶遇佛门人; 人生多端事难料,随兄同往他乡处; 决议遁入空门中,天资聪颖终得入; 潜心修习佛门理,终有困惑不得解; 遥闻西方佛圣地,全意准备行将去; 天意难违似相妒,千回百转出中原; 前路坎坷万千难,初心不改志不渝; 沙漫沼深难言表,更有高山盗贼猖; 助人人助把关闯,终至西方大自在; 参经抄经辩经进,思念东方把乡还; 只是人非物亦非,今日睹之已非往; 终归故土遇唐皇,百般劝解还俗协; 昨日今日至得道,终守佛理化僵局; 可怜先皇刚陨落,又遭新帝百般疑; 短短数年把经译,佛法得传亦千年; 时人只知西游记,不知他年真玄奘。 同体大悲,阿弥陀佛🙏🙏🙏 人物介绍: 玄奘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曾陈表朝廷奏请去西方求法,未被允准。贞观三年(629)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他即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因明论》《声明论》等论典,着重钻研《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不久,声名大起。五年后,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回到那烂陀寺后,戒贤让他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著《会宗论》三千颂,融会了空有二宗,批驳了师子光反对《瑜伽师地论》的观点,因而受到戒贤的赞赏。曾和“顺世论”者辩论获胜;还奉戒贤之命独自同小乘论师辩论并获胜。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玄奘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更大声誉。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住长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 译经事业: 从贞观十九年开始,约二十年间,主要从事译经事业,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主要有《大般若经》《解深密经》《大菩萨藏经》《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成唯识论》《俱舍论》等。他还曾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印度;将入印路途见闻撰写《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弟子: 玄奘弟子有几千人,著名的有窥基、圆测、普光、法宝、神泰、靖迈、慧立、玄悰、神昉等。

观照大千先生

玄奘菩萨非一般世出世间贤者 玄奘法师,唐代僧人、汉传佛教法相宗(唯识宗)创始人。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弟子高达几千人。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 玄奘菩萨经过极为艰辛困苦的历程,才到达印度那烂陀(Nalanda)寺,在戒贤法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佛法及外道书论的学习,并经曲女城法义辩论无遮大会,获得印度各教派的崇敬,而被尊称为『第一义天』,也就是当代佛学的最高成就者;随著他的脚步回到中国,也代表了佛法的中心已由印度转移到了中国。玄奘菩萨以毕生的精力,把印度佛教最高的义学移植到中国,又通过翻译与讲授而输出朝鲜与日本。玄奘菩萨一心只为世尊正法的弘传而让众生得利,这也是他冒险犯难西行求法的初衷;因此,在印度『功成名就』之后,面对各方的盛情挽留,他都毫不留恋,对戒贤云:【此国是佛生处,非不爱乐,但玄奘来意者,为求大法广利群生。……愿以所闻,归还翻译,使有缘之徒同得闻见。】向戒日王说:【今果愿者,皆由本土诸贤思渴诚深之所致也,以是不敢须臾而忘……若留玄奘,则令彼无量行人失知法之利。】 坚决地以一个大唐学僧的身分,把在印度所学的佛法带回中国。太宗曾两度劝其弃道辅政,玄奘法师以『守戒缁门,阐扬遗法』之愿而固辞之,专致于佛典之汉译,完成了 1335卷的译本。有人称赞玄奘法师是民族的脊梁、文化的先锋、文明的使者,说他:【将大唐风范一路挥洒,又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 然而,这种为法忘身、不慕荣利,却又能善以方便处世、感得人主护持,而成就其弘法利生的志业,其心、其行皆是地上菩萨圣者的示现,非一般世出世间贤者之所能望及。因此,玄奘菩萨在世间相上来看,他仍是中国人、是受中国文化陶养的高僧,然而从其佛法的修证来说,是超越于印度或中国等狭隘的地域性,更精确地说,在菩萨五十二位阶的成佛之道上,玄奘菩萨乃是具有『三地』证量的再来菩萨;唯观察弘法的因缘而降生人间,故其实质上既非印度人、也非中国人,所修所证、所学所弘是超乎于三界的如来正法,降生中土的任务之一,就是将世尊留存于印度的佛法移植来中国并加以弘传。

玉琴

他心无挂碍,泰然地行走着,每落下一步,足下便生出一朵莲花,莲瓣徐徐展开,鲜香弥漫……在他脚步的前方,漫天的花雨中传来透彻天地的浩瀚梵音,佛国已经隐隐呈现。那是美好蔓妙的睹史罗天,辉煌得如同海市蜃楼。但他知道,他清晰地知道,那是真实不虚的…昌如写的《行者玄奘》用时一百五十多小时让我和玄奘法师一起去西天取经,一起带着贝叶经夹东归大唐,一起倾注心血翻译佛经,一桩桩一件件感动的我泪流满面,令我爱不释手,准备抽空再把我的读书笔记整理一遍。

观照大千先生

在玄奘法师没有启程去印度之前,曾经到过四川,那里有座空惠寺,他在那里遇到一位有病的法师。这位有病的法师知道玄奘法师发愿西行取经,赞叹不已。这个有病的法师来自印度,他熟悉到印度的路程,便告诉玄奘法师,此土到天竺有十万里程,不但要翻山越岭,还有种种人为的障碍,凭个人的力量要想克服取经路上的诸多困难,极其不容易。又对玄奘法师说:我有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如果能够受持这个法门,就可以保你往来西天一切平安。玄奘法师闻听此言,非常的欢喜,当天夜里就请那位有病的法师传授“三世诸佛心要法门”。第二天早上,玄奘法师再去找那位有病的法师,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不知何往。在取经的路途中,遇到种种厄难,有时候甚至有丧生失命的危险,玄奘法师就修持三世诸佛心要法门。这个心要法门是什么呢?就是一本梵文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遇到了什么为难的事情,他就将此经持诵四十九遍,每每都能化险为夷,都有非常大的感应。就这样,玄奘法师在遭遇种种困难的情形下,凭借着三世诸佛心要法门的加持,平安地抵达了印度。玄奘法师当时到达的,是印度一个叫做摩竭陀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佛教大学,古代的佛教大学就是一座大的寺院,叫做那烂陀寺。那里住了一万多出家人,有一千多位有修、有证、有学的大德高僧,其中就有玄奘法师从学的戒贤论师。戒贤论师是古印度修证最到位,学问最渊博的一位论师。当时他年高一百多岁,在玄奘法师没有到印度以前的一两年,就觉得自己年事已高,不久人世。而后弥勒菩萨就托梦告诉他:你暂时还不能走,大唐有一位求法的青年法师,聪明绝顶,智慧超群,要来天竺学习佛法。请你为他传授《瑜伽师地论》。戒贤论师就按照弥勒菩萨的嘱托,继续留在人间,他要把法传给玄奘法师。那烂陀寺遗址就在玄奘法师抵达印度那烂陀寺,跟随戒贤论师学《瑜伽师地论》的时候,他与那位病僧不期而遇。那位病僧看见玄奘法师求法的愿望得以满足,就满心欢喜地祝贺他,并告诉他:我们昔日大唐一会,今天又在这里重逢。我就是观世音菩萨。所以,玄奘法师到西天取经,是观世音菩萨一路加持,是三世诸佛心要法门一路加持,才使得玄奘法师前往西天取经的弘誓大愿得以实现。这件事记载在《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序》当中,这篇序为玄奘法师的大弟子窥基法师所写,不是别人口耳相传,不是道听途说,是窥基法师亲自从师父那里听来,然后把它记下来,写在这篇序言当中。这一部经,本来已经在藏经当中失传。在一百多年前在,敦煌石窟中发现了许多南北朝、唐人的写经,其中就有这部经典。这是一篇非常稀有难得的文字。

Maya Wang

69个小时看完了,太可怕了[捂脸]我身体真好😂 人物塑造得还挺好,辩论还挺有意思,除了玄奘其他的人都没有脸谱化的好人,也没有脸谱化的坏人,玄奘是个智勇双全的佛陀哥哥。玄奘从大唐出逃,一路西行,翻雪山过草地,在各国学会各国的语言,一路西行。后驮真经回唐,与李世民,李治,武则天“交手”,能屈能伸完成重要佛经翻译,直至圆寂。 作者塑造了帮助玄奘的同时钻女施主帐篷欲行不轨的物化女性的男人,塑造了险恶的野蛮的又帮助了玄奘的马贼,塑造了白瘦幼低智的女儿国团队,塑造了心机媚男又不甘命运被男人主宰的武则天,塑造了两面三刀又谦虚好学的李世民,塑造了表面温和背地里捅刀的李治,塑造了心智聪慧,没有分别心,佛心坚定又一路女施主全爱我,名冠全球又树大招风屡遭人嫉妒的玄奘。

富贵闲人♧

对于玄奘这个人,我的了解不多,只是因为儿时看过西游记,随着年龄增长,有些印象已经模糊,喜欢这本书的理由,真的是极其感兴趣,更是一种情怀。非常认真的用了一百多个小时读完此书…… 17年 56个国家 110个城市 1335卷经文 5万里路=玄奘西行。新兴的大唐王朝、马背上的突厥人、神秘的中亚、多种思想大碰撞的印度……一一展现在玄奘这样一个孤独行者的求真苦旅中,成就了人类徒步史上最伟大的探险。很佩服这位作者,能够如此生动的描绘出一个人的一生。在此同时囊括万千佛法、佛理、修心智慧、人生真谛。这本书有热闹可看,更有许多我们需要掌握的做人的道理。玄奘刚好可以拿来检视自己,虽然说我们很难达到他的这种境界,我们也不需要到达这种境界。但是做人的基本道理都是想通的,古代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亦是如此。

在下徐俠客

《行者玄奘(套装8册)》 昌如 37个笔记 ◆ 第一章 行者玄奘1 >>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啊。 >> 世人礼佛念佛,其实就是在礼自己的心,念自己的心,使自己道心坚固,并非心外求佛。 >> 心不触烦恼,烦恼不触心 >> 戒是有所不为,律是有所当为。 >> 万事皆有因果,凡夫难以勉强,因缘聚合之时,花开见佛之日。 >> 世人皆知找一个好师父不易,却不知寻一个好徒弟更难。 >> 世间苦乐相随,有大痛苦的人,才能够得到大智慧,大解脱。” >> 人生注定孤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短暂的结伴终要面临分离。 ◆ 第九章 行者玄奘2 >> 须知一个人若连自己的心都调伏不了,那才是真正的失败。” >> 要让一块土地不长草,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上庄稼。凡是经常做善事的人,内心便不易与恶事结缘。 >> 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有时候苦难并不完全是出于因果轮回,而是菩提路上必不可少的资粮。 2024/4/11 发表想法 要于一切境界能不生执著, >> “佛法谈的是不生不灭,反观自照的觉性,清净无染的本心。只要于一切境界能不生执著,以不生不灭的清净心,一念返照,就是完成了佛道。” >> 清净无染的本心。只要于一切境界能不生执著,以不生不灭的清净心 2024/4/11 发表想法 所有的境界都是以心作为导引的,心才是一个人真正的主人。如果你总是怀着一颗烦恼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那么烦恼便会紧紧跟随着你,一刻也不会让你安宁 >> 所有的境界都是以心作为导引的,心才是一个人真正的主人。如果你总是怀着一颗烦恼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那么烦恼便会紧紧跟随着你,一刻也不会让你安宁;相反,当你的言谈和举止怀着良善动机时,快乐也便如影随形了。那时你便会发现,烦恼就像是天边的一片乌云,可能会对你有影响,但绝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大。只要你的心里是一片晴空,烦恼又怎么可能会对你构成伤害呢?” >> 所有的境界都是以心作为导引的,心才是一个人真正的主人。如果你总是怀着一颗烦恼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那么烦恼便会紧紧跟随着你,一刻也不会让你安宁;相反,当你的言谈和举止怀着良善动机时,快乐也便如影随形了。那时你便会发现,烦恼就像是天边的一片乌云,可能会对你有影响,但绝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大。只要你的心里是一片晴空,烦恼又怎么可能会对你构成伤害呢?” >> 连自己都不肯原谅的人,又怎么能够心如止水 >> “当我们坚强的时候,挫折和苦难就不再是埋没自己生命的尘土,而是通往成功与解脱的垫脚石。” >> 原来凡人与圣贤的区别,仅在于思与不思、悟与不悟之间。有了禅静方能禅思,而后方得禅悟。 ◆ 第十九章 行者玄奘3 >> 人也许会错过一段缘,但是,缘尽了,却又如花谢存香般留在心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扇门,它装载了你最刻骨铭心的一份缘、一份情。在你认为自己错过了的时候,你其实已经拥有了它。” 伊塔抬起头:“父亲的意思 ◆ 第二十章 行者玄奘4 >> 有时候,原谅别人也是为了自己。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肯善待自己。 >> 凡夫的毛病就在于把影子当成是真实的东西,于是便有了许多妄想执着。 >> 这个世间,最大最有力量的,始终是你自己的心。没有人可以让你更高贵,也没有人可以使你更卑下,除了你自己的心。 >> 什么是修行?修于行止,乃为修行。修行的原则是‘以戒为师’。 ◆ 第二十四章 行者玄奘5 >> 相聚总是暂时的,分别才是这世间的常态。 >>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意思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唯有众生本具的自性才是最尊贵的。 >> 涅槃不会是生命的死亡和心识的断灭,而是生命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 >> 一个人若是还有痛苦,那便是没有完全绝望。 >> “世界是你的影子,你必须承受的一切,你所想念的一切,你希望努力去做的一切,你渴望领悟的一切,皆是你能变的心识所起的境相。所以,你就是这个世界。 ◆ 第二十九章 行者玄奘6 >> 一个人的心中一旦生疑,无论对方做什么,他都会朝着最接近他心中答案的那个地方去想。 >>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不能到达的地方永远都是远方,而去过的地方却已成为过往。” ◆ 第三十一章 行者玄奘7 >> 真正的和睦是宽容对待不同的声音,而不是把对方变得和自己一样,或者把自己变得和对方一样。 ◆ 第三十二章 行者玄奘8 >> 世间之人不管是谁,一辈子都走在心灵之路和现实之路上。心灵之路指引现实之路,现实之路充实心灵之路。” 2024/4/11 发表想法 万事皆有因果,凡夫难以勉强,因缘聚合之时,花开见佛之日。 >> 从缘起和因果的角度看,空的含义包括四个方面:其一,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独立性;其二,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在性;其三,一切事物都是无我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四,空为事物的变化和创造开启了无限的可能性,空意味着命运是由自己创造的。” >> 众心百态,世道沧桑。一念是善,一念是恶。 2024/4/11 发表想法 一辈子都走在心灵之路和现实之路上。心灵之路指引现实之路,现实之路充实心灵之路。” >> 如果你逃避,就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 如果你逃避,就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 烦恼都是从自己的内心生发出来的,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钢的琴

「17年 56个国家 110个城市 1335卷经文 5万里路=玄奘西行。新兴的大唐王朝、马背上的突厥人、神秘的中亚、多种思想大碰撞的印度……一一展现在玄奘这样一个孤独行者的求真苦旅中,成就了人类徒步史上最伟大的探险。」 唐三藏 孤身天涯路,取西經。 萬水千山走遍,人在天涯,同路人,無。 大漠依山盡,人約黄昏後,無。 首先,最偉大的偷渡者。 唐太宗不出批文,出境不了。藉著逃難潮,混在其中,潛逃出境。每個關卡,需要批文,有時靠月黑風高夜行,硬路直走。有時靠三寸不爛之舌,講佛經,軟實力,你放我走,取經回來,給你講經。就這樣,「騙」「取」批文,逢關過關,可謂軟硬兼施,但目標一心,「取」西經。 其次,最偉大的冒險家。 闖蕩56个国家 110个城市。今天有人自由走,但今時不同往日,天之高、地之闊、沙漠無邊、無上網、無導航、無天氣預告、治安難料。冒險家可說是個人理由,遊山玩水,個人成長。他為虚無漂渺真理,翻山涉水,冒險犯難,難能可貴。 1335卷经文 ,最偉大翻譯家。 印度最偉大的辯論家,不戰而屈人辯論,印度最高學府,公開辯論,無人敢上台,他自動勝出。這學府不止學佛,還要學醫等等。學了目的,取經回來,翻為漢文中文。傳承佛教,精深博大。難之攻之。 最偉大的外交家 17年,56个国家 110个城市 1756110 國與國,城與城,上至國王關,下至走率,風土人情,一一記載,皇帝身邊外交顧問。唐太宗極力叫他還俗,奉為名臣。但他一心一致向佛,佛是長久,朝來朝去,唐宋元明清,逝水流風,今天俱往矣。 「第8章 行者玄奘8 终我一生,不夺我志 转眼到了贞观二十二年,正月尚未过去,中书令兼右庶子马周病逝。 这个帝国重臣的离去对李世民打击很大,而在此之前的数年间,还有魏徵、李靖、高士廉等重臣相继逝去。皇帝身边一下子感觉凋零了许多。」 李世民重臣一一逝去,顧左右無人問,望他還俗做官。李世民真的妄想,自以為是,以為天子,目空一切。不想一個凡人,千山萬水走遍,生死不計,一心取經,會為物質,功名利祿嗎?朝來朝去今何在,千年佛教千年記。唐僧回:終我一生,不奪我志。何等思想 ! 唐太宗默然無語。

贾棋渊

唐僧取经过程中的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加深了中印佛教的交流。玄奘取经不仅让佛教经典得到了翻译和传播,更让佛教思想深入到中国人民的心灵深处。这一过程消除了早期印度佛教进入中国时存在的语言翻译上的阻碍,使佛教理念得以广泛传播,从而丰富了中国和印度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一种深厚的文化渊源。 其次,唐僧取经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文化接纳了其他文化思想的交流与交融,使中华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融入了其他文化的元素。这种文化交流与融合使中华文化在历史演变中逐渐趋向于同化,开始了全新的多元化历程。 此外,唐僧取经还提高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程度。玄奘的西行取经不仅是一次宗教文化的交流,也是一次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一过程有助于东西方人民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对方的文化,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包容。 最后,唐僧取经的文化意义还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例如,《西游记》通过描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辛历程和所遇的妖魔鬼怪,展现了佛教的智慧和人性的复杂。同时,小说中的道家元素也体现了追求自由、返璞归真的理念。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也为读者提供了对佛教和道家文化的深入理解。 总的来说,唐僧取经过程中的文化意义深远而广泛,它不仅促进了中印佛教的交流,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还提高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程度,并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风落华生

玄奘所秉持的是“佛不东来,我便西去”,在没有“过所”许可,没有任何人陪伴的加持下,依然执着西行,一身粗布僧衣,一蓬斗笠,一个竹箧——就这样带着满脑子的疑问踏上了去往西天求取真经的漫漫征途! 那烂陀寺——此行万里,艰难困苦,风雨无阻,西去东归十九载,终成宏愿,满载而归! 他唯独记着的是“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初心不忘,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照彻了玄奘的一生,犹如不息的火炬照亮愿以佛陀为指引的,寻求智慧的,解脱的芸芸众生,他始终是属于众生的! “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阿牧🙏

今年3月份,读完《西游记》原著,小说中唐僧的形象令我大跌眼镜、失望至极。其实,大多数人对唐玄奘的了解均来自《西游记》及其他影视作品,且近年来唐玄奘的形象逐渐被人们曲解为语言啰嗦、性格懦弱,甚至打情骂俏、滑稽搞笑。为给唐玄奘平反,我利用114个小时看完了8本《行者玄奘》,较全面的了解了唐玄奘的平生并愿意为其还原真实面目。 真实的唐玄奘是一位充满智慧、敢于挑战、不畏强权、意志坚定、精通佛法、知行合一、超凡脱俗、定力高深、有情有义、信守承诺、有勇有谋、心怀苍生的高僧大德。其取经之路艰难险阻远比《西游记》要残酷的多,有沙漠、雪山、森林、沼泽等诸多恶劣自然环境;还有因违法偷渡致使官兵威胁、杀人不眨眼的各路强盗、外道置于死地的诅咒与迫害;还有砍头、割舌、跳火山的生死辩论;更有居心叵测的险恶人心…… 唐玄奘取经回国后翻译经典并不容易,由于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使他的译经、传经之举总被皇室和其他势力有意无意的压制、防范和阻拦着。为使佛法更好传播,唐玄奘用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的高超智慧与悲悯之心周旋在李渊、李世民、李治、武则天及众多势力之间,最终历经十九年,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Christy

《行者玄奘》第四部 爬凌山跟随的人马部分损失,剩下返回。玄奘千辛万苦爬过雪山,来到西突厥统叶护大汗的统治地,素叶城(碎叶城)。玄奘说服大汗重新开启商道。 李世民打败了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唐朝的使臣出使西突厥,遇到玄奘,奉命要把他带回大唐。经过深谈,使臣发现自己与玄奘有缘,默许他继续西行。 之前玄奘所走过的西域国家基本都是佛教国家,现在来到飒秣建国(撒马儿罕),这是个拜火教国家,把佛教视为邪恶。经过宣扬佛教与教化,国王皈依佛教,并下令以后任何人不得毁佛逐僧。玄奘帮助建立劫布迦那寺,并剃度僧人。 继续西行经过石国(塔什干市),铁门关(瓦罕走廊)后,来到了赌货逻国(阿富汗)的活国(昆都士)。在活国他们碰到了宫廷内政治斗争,国王被杀,两王子被追杀,玄奘运用智慧帮助救助了两位王子。 离开活国越过阿姆河后到达小王舍城那缚喝罗国(阿富汗巴尔赫省巴尔夫市)。在这里遇到另一位同修僧,两个人一起结伴行走。 他们翻越雪山时被马贼火烫伤害,九死一生来到了梵衍那国(巴米扬)都城罗兰城,受到国王很好的接待并帮助治伤,参观了巴米扬大佛后,他们又出发了。 又是爬雪山,7天才走出雪山,来到了小川泽僧伽蓝,休整几天后继续出发。 翻越黑岭后来到伽毕拭国(喀布尔),逗留期间除了参观佛地还参加了伽毕拭国的辩经法会。 离开伽毕拭国后再一次翻越黑岭来到了滥波国(拉古蒙)在这里待了一段时间。一路拜访佛寺与佛塔,后又来到健陀罗国(阿富汗东部),离他的目的地越来越近了。 "佛法虽无边,最主要的还是修心。佛法的光芒可以照彻人心最深处的黑暗。一个人如果能够领悟到佛法,心地就会光明快乐、诸邪不侵。这才是真正的至明不暗。" "语音不过是一种方便法门。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最美妙、最神奇的东西,只能靠心灵去感受;而人类最微妙的感受,正是心灵的体验。" "其实想要获得快乐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人生本就是喜忧参半,如果你要快乐,你就一定能快乐;如果你想烦恼,你就一定会烦恼。" "世间多少杀伐争斗,都源于人的贪欲。这贪欲蒙蔽了人的双眼,使聪明的人变得愚痴不堪。" "任何文明之间都会有一片缓冲地带,生活在缓冲地带的人们,身上往往带有两种文明的印记。" "佛是一盏生活的明灯,使我们能够看清这个世界。诸佛菩萨的品质主要是两种,既无限的慈悲与智慧。"

磨叉山

掩卷细思,似有千言,却又无从下笔。这波澜壮阔玄奘的一生,实在是荡气回肠,可歌可泣。 西游记带给我们过多的误读。实际上,玄奘西行大部分都是独行,并没有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保护。他有坚定的意志,巨大的勇气,各种求生的技巧,特别是儒雅的气质,渊博的佛法知识,让沿途的王公贵族无不折服。 玄奘西行途中,别人是九死一生,他是999死一生,他可能的死法有:被守边将士射死,泅渡黄河时淹死,在大漠之中饥渴而死,在高昌绝食四天而死,在龟兹被蝎子咬死,被强盗杀死,在大葱岭的雪山冻死,被拜火教徒折磨致死,在印度因地震而死……不一而足。但是他都没有死,是他宁可向西而死,不可向东而生的坚定意志,和他谦逊渊博的人格魅力,才屡屡化险为夷。西行途中的故事跌宕起伏,最为精彩。 游学印度期间,他的学识与声望日益达到顶点,当这个释门千里驹,百年难遇之佛子,达到了修习佛法和收藏经典的目的之后,延原路返回了大唐。 回到大唐仅用短短的三年时间,他就缓和了朝廷与佛门之间的关系。可惜回国后他所得到的尊崇远远没有在西域和印度那么高。在西域和印度,高僧与王之间是称兄道弟的关系,高昌王甚至愿意为玄奘牵马。而在大唐,朝廷始终要把佛门置于控制之下,忌惮之又弹压之。加上佛门内部诸多不认可的声音,使玄奘回国的生活并不痛快,也没有自由,真是憋屈啊! 好在他是一代高僧,什么都看得通透了,只要能译经弘法受徒,也就安之若素了。 钦佩本书作者昌如,能够将玄奘真实的一生带给大众。二十多年的书写修改,下了数不清的苦功,也是因了玄奘的感染吧。文采斐然,说理细腻,资料翔实,实在是上乘的佳作。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