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痛莫过于死别 生离,方可再遇 死别后 一天一地,一阴一阳 不复踪迹。 🤔在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的考验。波伏娃以其敏锐和细腻的笔触,记录了母亲的辞世过程,揭示了生命的转场、亲情的羁绊以及生死哲学。《安详辞世》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和接纳死亡,让我们更好地珍惜和把握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 👉在浩渺的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遭遇生离死别。面对死亡的逼近,我们能否像书名那样,保持一份从容与安详?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安详辞世》不仅是一部记录母亲辞世的回忆录,更是一次对生命、死亡和家庭关系的深刻思考。 📚在这本书中,波伏娃用她一贯的敏锐和细腻,带领我们走进生命的幽暗之地,探寻那份难以言说的存在与消逝。 🌟一、生命的转场:从存在到消逝 波伏娃以其独特的笔触,描绘了母亲从生病到辞世的整个过程。在她的笔下,母亲的生命不再是医学图表上的曲线,而是一段充满情感与回忆的旅程。这段旅程中,有疼痛、有挣扎,但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亲情的珍视。波伏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依然可以保持着一份优雅和尊严。 🎗她详细记录了母亲的每一次病情变化,每一次痛苦的呻吟,以及她们之间的每一次对话。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构成了生命最真实的面貌。波伏娃没有回避死亡带来的恐惧和痛苦,而是选择直面它,用文字将它定格在时间的长河中。这种勇气和坦诚,让人在感动之余,也对生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二、亲情的羁绊:爱与痛的交织 在《安详辞世》中,波伏娃不仅是一位冷静的观察者,更是一位深情的女儿。她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既有爱又有痛。这种复杂的情感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波伏娃用她的笔,勾画出了母女之间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深处的挣扎。 🎗她回忆了母亲的一生,那些温暖的瞬间、那些激烈的争吵、那些无法弥补的遗憾……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们之间独特的情感纽带。在母亲生命的最后阶段,波伏娃选择了陪伴在她身边,给予她最大的支持和安慰。这种陪伴和支持,不仅是对母亲的爱和尊重,更是对亲情的珍视和守护。 🌟三、生死哲学:从恐惧到接纳 作为一位存在主义作家和女权运动的先驱,波伏娃对生死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安详辞世》中,她不仅表达了对母亲的爱和敬意,还通过个人经历对生死哲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她认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生命的一种转化。这种转化不是消失或灭亡,而是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波伏娃的这种观念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死亡的态度。在她的笔下,死亡不再是令人恐惧和避讳的话题,而是一种需要我们去面对和接纳的现实。她告诉我们,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和接纳死亡时,才能更好地珍惜和把握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 ✍️《安详辞世》是一本充满情感和思考的书。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更让我们看到了面对死亡时的勇气和从容。波伏娃用她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爱与痛、希望与绝望的生命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主角,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和感悟生命的真谛。
《安详辞世》是一本关于生死哲学的重要书籍,它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死亡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也让我对于生死问题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首先,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生命的一种转化。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故事,告诉我们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的开始。这种观念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死亡的态度,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其次,这本书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宝贵和脆弱。作者通过描述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死体验,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亲情珍贵。《安详辞世》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于生死问题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也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注重内心的修养和追求。我相信这本书也会给我和其他读者带来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安详辞世》:走给自己看的姿态 西蒙娜·波伏瓦的《安详辞世》,主要描述其母生命的最后时光,一生矛盾重重、纠缠不休的母女关系,终于在母亲的人生尽头得到消解。是否真正“安详辞世”,于活着的人来讲是个永远没有答案的谜,不过既然当事人已然离去,活着的人最好给予对方最正面的评价与祝愿,作为我们自以为的最好的告别与陪葬。 波伏瓦在照顾母亲期间,不断地回想过去的生活片段。这些零零碎碎的片段拼凑起来的童年并非是一幅阳光而温馨的画面,里面充斥着各种撕裂与残缺、控制与占有、怨恨与懊悔。罪恶的源头自然要从其父母的关系追溯起。 根据波伏瓦的回忆,其母从与父亲度蜜月开始,就受到父亲意志的摆布。母亲想去的蜜月之地被父亲的选择所覆盖,而这种覆盖终于波及到母亲的人生。吊诡的是,她一味的迎合对方的不良嗜好,不会因为丈夫在外面寻欢作乐而嫉妒闹腾,反倒为他对自己的性冷淡而备受煎熬。终于,在对丈夫失去期待后,她转而将注意力放到了两个女儿身上。在激烈地向女儿释放母爱的同时,她也试图操控她们的生活,甚至会嫉妒两个女儿之间的亲密关系。我们不清楚波伏瓦是如何走上“性自由”和女权道路的,但肯定跟她的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 在母亲弥留之际,波伏瓦尽量陪在她身边。中间她曾陪萨特去外地出席活动,但在接到母亲病情加重的电话后,很快返回医院。萨特建议她多待两天,她说自己并不想回去见母亲,但一想到母亲需要看她最后一眼便于心不忍。波伏瓦很早就放弃了宗教信仰,此种离经叛道之举,几乎让母亲发疯。各种手段无效收场后,母亲大声警告妹妹“你离她远点,别被她带坏了”。不知波伏瓦听到母亲当时无力的咆哮,会不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舒畅感。母亲自认为自己的喜怒哀乐在女儿那边会产生巨大的投射,令对方动摇并最终妥协。但如果后者的内心已足够强大,完全有能量抵消前者处心积虑的覆盖与操控。 也许波伏瓦也曾同情母亲在婚姻中的不幸遭遇,也曾暗暗发誓努力武装自己,将来有一天可以解救母亲脱离苦海。但当她读的书越来越多,经历越来越丰富,思维越来越深入,尤其是对两性关系长久的探寻与尝试,她对母亲的悲惨境遇会产生全然不同于少年时期的认知。尽管婚姻和事业都没有得到母亲的理解与支持,但波伏瓦在社会上取得的名望还是让后者倍感荣耀。这种强烈的反差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弱点--名利的执念可以覆盖所有浅薄认知。 我们今天的选择,可能得不到很多人的支持,但只要有一天你取得了耀眼的成就,所有的质疑都会瞬间化作未卜先知的看好,所有的矛盾都会如焰火点燃后随之而来的烟消云散。所以,我们确实无需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包括自己的父母,尤其是困在碗壳里的那类。我们也无需为了让他们刮目相看而拼命追求自己都不明所以的出人头地。当然,如果是自己想要,大可放开双手,迈开双腿,大大方方去争去抢。 了解自己,是我们的起点,也是最后的归宿。开始的自己,一般都由父母塑造;最终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目前还是个谜,但我希望,这个过程由自己掌控。当面对最终的自己时,如果能无怨无悔,甚至彼此欣赏,于我来说,将是真正的“安详辞世”。
女性眼中的母亲形象是很复杂的。至少对于一部分女性来说,这一生无论是作为女儿,还是妻子,还是母亲,自己的母亲的阴影像羽翼一样遮天蔽日。成长过程中,母亲的形象既是是“天下之至柔”, 又能强势、无坚不摧、永远正确。也许直到女儿真正成人的那一天——权力的平衡被微妙的改变了,然而还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这种角力也许会持续到厄运降临的那一天……死神敲门的那一天。也许死亡的来临是突然的,那么你会永远地叩问自己。也许死亡是缓慢的、毫无尊严的,但也许这缓刑能给你们一点好处,它也许几乎能把我们从悔恨之中拯救出来。 “当你所爱的人要死去,你会因为自己比她活得更久而感到刻骨铭心的悔恨。她的死亡让我们发现她是独一无二的:她变得像世界那样广阔,这个世界因她的存在而存在,因她的离去而毁灭。你感到她在你的生命中占据了更广阔的空间,甚至是所有空间。” 我无法想象那个时刻,但我在静静等待。等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自己,被没有人能直视的黑色太阳照瞎的那一刻。
我曾经在xhs上看到一则帖子: 男子伺候病危的母亲,由于太疲倦睡着了,醒来时发现母亲已经“走了”。回看监控,发现母亲临终前,深情地望了望他,费力地伸出胳膊,为他掖好被子,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夜晚。我坐在医院的病房里,头脑里充斥着各种念头,心里却是空空如也。我累了,累到骨子里。看着母亲病床旁的各种仪器,我感到无助又心痛。母亲的呼吸越来越微弱,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和死神抗争。我紧紧握着她的手,希望能给她一些温暖,哪怕是一点点。不知不觉中,我闭上了眼睛,进入了梦乡。我梦见母亲年轻时的样子,她笑着对我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但当我醒来时,那一切都已成为过去。我看向母亲,她静静地躺在那里,再也没有呼吸。我愣住了,泪水不自觉地流了下来。我不知道她什么时候离开的,我的心里充满了悔恨和痛苦。我怎么能在这个时候睡着呢? 在我茫然和悲伤之中,我想要知道母亲最后的时刻。我打开了监控录像,我的心再次被紧紧握住。录像里,我看到母亲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分钟,艰难地睁开了眼睛。她望向我,那一刻,她的眼神充满了爱意和温柔。她费力地伸出胳膊,颤抖地为我盖好被子。然后,她微微一笑,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这本书很感人,记录了母亲临终前的一段时光,以及许多细节。作者是幸运的,至少这段时光,她陪在自己的母亲身边。
推荐。 我是在护理我妈妈的病榻前阅读此书的。断断续续的读,产生共鸣处,就标记下来。不是每一个女儿都有一位充分爱她的妈妈。母女之间不是全部都给予彼此爱与温暖,鼓励。有时候会得到伤害。无论你怎么做,你的妈妈都不爱你,她最爱的是她自己,还有她的儿子,她的孙子,她的种子。你永远都是她视线以外的嫁出去的人,泼出去的水。你还会与她产生更深的连接吗?你在她那里,首先得到的是这个世界的恶,你还会付出爱吗?如果你的妈妈时日不多?疾病缠身?你还会完完全全地付出你的所有,去照顾她?安慰她?抱抱她吗? 你还会冰释前嫌吗? 如果爱是永恒的语言,那死亡就不会把母女分开。 如果你在青春期一直和专横跋扈的母亲抗衡,那么在苍老的弥留之际的母亲面前,你的那些穿越一切的女性观点,是不是会让你重新审视一下?你是不是面对着的不是即将离世的母亲,而是那个曾经付出给你的生命,那个为你衣食住行操心,那个牵着你的小手,那个叨叨你的女人,那个看着你长大的妈妈?那个盼望你幸福的妈妈?她虽然是老态龙钟却是在你的初始生命中用尽全力的那个年轻的妈妈? 你们俩是同一性别,你来自于她,可是你却大大的有别于她。在她生命的尽头,你找到了你自己。关照了你自己。你又学会了爱。 波伏瓦,一个被推崇的女性,她的一举一动,都是经典。无论她和她妈妈关系怎样,她走过的路,你也在走。几乎没有大的不同。甚至,你会感慨的说,世界这么大,国籍又不同,文化有差异,怎么母女的路,这么相似呢?
2023 04 这是我在微信读书上完成阅读的第179本儿书。 《安详辞世》是波伏瓦的自传作品,出版于1964年,写的是母亲辞世前后的情况。1963年,波伏瓦的母亲被发现罹患癌症,在母亲去世之前的3个月,波伏瓦一直陪伴病床前。这一次,使她痛苦的不再是母亲的淫威,而是她的衰老和病痛。 本书回忆了波伏瓦母亲的一生和她与母亲的关系,也思考了家庭、妇女地位、死亡等她作品中的命题。 推荐阅读 ☕️📚🌹
《安详辞世》是一本充满情感和思考的书。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更让我们看到了面对死亡时的勇气和从容。波伏娃用她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爱与痛、希望与绝望的生命世界。并在母亲辞世之际,把一生的矛盾冰释前嫌,让自己的母亲安详辞世。
在我昨天看这本书的时候还没有特别多的感触,就是看一个徐徐讲述的关于死亡的故事。可是今天当我因为发烧带着身体的疼痛去看,这不再是一个单单的故事,而且一种切身的生理疼痛的体验,虽然只是远远不能相及的痛感,还是会更贴近理解这里的文字蕴含的痛苦。 就我来说,我与死亡的距离还隔了一代人。自从结婚以后我参加了三场葬礼(在我的老家,女孩如果不结婚是没有资格参加葬礼的,即便是自己的亲人。)姥姥的遗体是我长这么大唯一看过的,她就躺在堂屋的棺材里,眼皮完整的覆盖着眼睛,嘴巴有点微微的缝隙,皮肤看起来和平常一样,很平静,好像只是睡着了。 当我夜里凌晨一点多在另一个城市接到表哥的电话时,心里一惊,仿佛有预感一样。挂断电话我哭了起来,有悲伤的情绪但更多的是出于良心的谴责,觉得我应该哭,应该感到悲伤,否则就太对不起在我小时候那么疼我的姥姥了。我一刻演戏给自己和丈夫看的成分更多一些吧。 姥姥是突发脑梗去的医院,本来打算住院,可是办理完住院手续,陪床的被褥还没从家里拿来,姥姥的脑子就不清楚了,后来没说几句话人就不行了。大家都说挺好的,至少姥姥没有遭罪,我那时候有些理解,但更觉得是其他人的推脱,因为那样,那些需要长久照顾姥姥的人就免去了烦恼。但今天看完这本书,我好像觉得这也是对的,如果不是猝然离去,而是将死亡的时间线拉长,那么对姥姥的折磨也是拉长的。人一旦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她就会从一个人变成一具任人摆弄的躯体。她躺在床上护士让穿上老人纸尿裤,那时候她还顽固的很,坚决不穿纸尿裤非得要去洗手间上厕所,不顾表嫂和表姐的劝告,非要站起来去厕所,两个人都拉不住,差一点摔着,后来折中了一下尿在了一个垃圾桶里。这样一个自尊心极强烈的老人,如果有一天她躺在床上无能为力,像一个东西一样,没有任何尊严,身上插满管子,被人清理屎尿,裸露着身体,她怎么受得了。 跪在姥姥棺材的两边,这一侧是女眷,另一侧是男眷,由于舅舅很早之前就出车祸离世了,所以另一边跪着的只有表哥和一个年龄与表哥相仿的哥,那个人太累了歪跪着睡着了,表哥给他盖上了一件衣服,可是他自己不能睡,他是唯一的孙子,是这里需要操心领事的人,他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提神,眉头里锁紧了愁苦和悲伤。后来下葬的时候,我看到表哥双手捧着姥姥的骨灰盒,那上面贴了一张一寸的姥姥的彩色照片,他一步一步后退着,哭的鼻涕从鼻子里拉出好长,所有的人都在哭,哭的很响亮,哭的好像很真切,只有他一个人哭的痛彻心扉,像个被人抛弃的孩子,他是姥姥带大的,舅舅早早没了,在这个世界上疼他爱他的亲人还能剩几个。 在这本书里我也不断能想到,自己和妈妈的关系,那些疏远、隔离、厌弃、反抗、强行融入,我们矛盾的情感,只有我离妈妈远了才会想念她,想到妈妈的种种爱和温情,一旦我们离得太近,我会感到焦躁窒息烦乱。
【2023】第9本书,1月25日,5小时。 拿起这本书,正好经历了奶奶猝然离世,之后的头七那一天。在奶奶离世之前,我辞掉令人羡慕的高薪工作,日夜兼程专心照顾老人。很多经历,与作者感同身受。 奶奶走后,我也总自责我照顾奶奶不周全,我还没伺候够奶奶呢。对我们爱着的人,怎么爱她都觉得不够,一想起来就瞬间泪流满面。 “我已经活够了,已经到了死的年龄。”老人临走前大都流露出这种的哀叹——但她们中的大多数都觉得这个时刻还未到来。我想奶奶也如此,因为她也在期待来年开春之后就可以出去走走了。 也许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发自内心地为一个亲戚,一个八九十岁的前辈痛哭流涕。甚至觉得我这样一个奔着五十岁去的女人,因为失去没有血缘关系的隔辈祖母而伤心欲绝,更会觉得我过于敏感,甚至矫情:“我们都是凡人,到八十岁早该入土了。我们都在感伤父母,而她竟然感伤祖辈,我们甚至生来都没见到过祖辈…”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不会因为出生、生活和衰老而死亡。我们的亲人年事已高,她们的生命随时都要终结,但是这样的认识并不能缓解我们的惊恐。亲人长了肿瘤、癌症、脑梗、血栓、肺炎,它们就像引擎骤停在半空,突然而又难以预料。瘫痪、垂死的亲人鼓励大家要保持乐观,要珍惜每时每刻。但老人徒劳的顽强也撕破了日常琐事令人安心的帷幕。 没有什么自然的死亡,在人身上发生的一切永远都不会是自然的,因为人的存在对世界来说就是一个存在的需要解决的case。凡人皆有一死,但对每个人来说,任何一位亲人的死亡都是一场意外。尽管我们深知这一点,也赞同这一点,但每次遭遇这些,仍然是一种不当的暴力。这种暴击,只能自己慢慢消化、慢慢疗愈,正如人生的任何一场磨难,只能自渡。
西蒙娜·德·波伏娃置身事外又置身事内的,用一种看似平静实则内含汹涌的叙述口吻在写一场关于母亲弗朗索瓦丝·德·波伏娃生命结束的过程。描述得真切,纪实,以至于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一度觉得很煎熬,所以想说的话很少,但感受很多。看着一个生命黯然消逝的整个过程确实不太好受,其中写到普佩特看到母亲弗朗索瓦丝·德·波伏娃的肚子已经开始活生生腐烂终于忍不住大崩溃时,我真的难以想象。但我更为难过的是,不是我观摩了整个生命体的瓦解。而是那个鲜活生命力,那个意识的瓦解。肉体的衰老是生物的规律,但,意识的消亡,好像于我而言是整个宇宙的残忍。 我认为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星球,而意识便是超越空间也超越时间存在的东西,可很不幸,它依附于肉体的存在而得以延续。每一个肉体的死去,都是一个美丽意识的星球载体的陨落。 我想我畏惧死亡,也是畏惧意识的消亡。 我特别赞同波伏娃最后说的段话:【自然死亡并不存在——人类身上发生的事永远非属自然,因为人类的存在本身便使世界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所有人都终将死去,但对每个人而言,他的死亡皆是一场意外,即使他明了并同意死亡将至,死亡仍然是一种不合理的暴力。】 波伏娃对于人类死亡的接纳已经是我认为从意识形态上最能自洽且坦然的那一类人,但仍然能站在全人类对死亡恐惧的这一边,铿锵有力的说这是一场不合理的暴力。 而我觉得,这是一场终极暴力。
死之所以可怕是因为死大部分是和痛连在一起的。死的过程也或许就是对一个人做最后总结的过程吧。如果自己怕疼怕痛,就尽量在自己生命的过程中减少给其它的生物制造疼痛,敬畏和善待生命,愿有生命的人和生物可以远离疼痛,安详辞世,和死亡和解
🌻🌻🌻自言自语:生命不是用来演绎完美的,要用来直面内心真实自我不自欺地体验一番,自我自私自恋等在我眼里从贬义转化为于个体生命而言的褒义夸奖赞美之辞。若某一天你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离经叛道者并为之付出实践行动,那就要做得纯粹,哪怕中途失败后果也应完全自渡自负,让别人代替承担责任和后果是最让人不齿的行径,无论选择怎样去度过一生都自负全责。
240312《安详辞世》 作者:西蒙娜·德·伏波娃(法国) 译者:赵璞 “使她痛苦的不再是母亲的淫威,而是她的衰老和病痛。”一直以来,只看过伏波娃的《第二性》,对我来讲她的作品一直都是教育意义大于文学意义,也大于感受和情绪。看过很多关于临终关怀,以及送别父亲或者送别母亲这个类型的书,大多数都是那种情绪和感动大于引发思考和意义,但这一本给我的感觉是和《第二性》给我的感觉是一样的,通过之后引发的思考大于引发的情绪。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母亲的曾经以及此刻那个强势的、横冲直撞的母亲是如何在一瞬间变得衰老,变得脆弱,而这些衰老和脆弱让她们一直仿佛野兽撕咬一般的母女关系,达到了一个短暂的…… 嗯,不知道用和解说合不合适,因为我看完的感受是他们到最后也没有和解,只不过是她们在几十年后延续了当年应该在少女时代完成的那一场交谈。母亲的一生是不幸的,而她的不幸,也是值得人同情和理解的,但是我相信,在当时当刻的伏波娃还处于少女的她,是不可能去理解母亲的,就好像我也不可能完完全全的去理解母亲,也许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会有她们这一次交流。一直以为只有东亚的母女会带着那种撕咬感,看到伏波娃的这一本还挺惊喜的,感觉那个时代的母亲和如今东亚的母亲并没有区别。 很想找几本欧美当代女作家的书看一下,看看她们当代的母女关系是否有所改变。
这是2024年读完的第38本书,是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为纪念母亲逝世写下作品,书中详细描述了波伏瓦的母亲从摔伤入院到检查出腹膜炎进行治疗,期间又查出了癌症,与病痛抗争了一个月后辞世的细节,过程痛苦到不忍细看,能让所有历经至亲离别的人落泪,所以我没意外的给出“推荐”,但也不太建议还未读的人阅读,因为这本书着实会影响人的情绪!!最后,真心的盼望这个世间能没有病痛……
🙏最痛莫过于死别 生离,方可再遇 死别后 一天一地,一阴一阳 不复踪迹。 🤔在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的考验。波伏娃以其敏锐和细腻的笔触,记录了母亲的辞世过程,揭示了生命的转场、亲情的羁绊以及生死哲学。《安详辞世》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和接纳死亡,让我们更好地珍惜和把握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 👉在浩渺的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遭遇生离死别。面对死亡的逼近,我们能否像书名那样,保持一份从容与安详?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安详辞世》不仅是一部记录母亲辞世的回忆录,更是一次对生命、死亡和家庭关系的深刻思考。 📚在这本书中,波伏娃用她一贯的敏锐和细腻,带领我们走进生命的幽暗之地,探寻那份难以言说的存在与消逝。 🌟一、生命的转场:从存在到消逝 波伏娃以其独特的笔触,描绘了母亲从生病到辞世的整个过程。在她的笔下,母亲的生命不再是医学图表上的曲线,而是一段充满情感与回忆的旅程。这段旅程中,有疼痛、有挣扎,但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亲情的珍视。波伏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依然可以保持着一份优雅和尊严。 🎗她详细记录了母亲的每一次病情变化,每一次痛苦的呻吟,以及她们之间的每一次对话。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构成了生命最真实的面貌。波伏娃没有回避死亡带来的恐惧和痛苦,而是选择直面它,用文字将它定格在时间的长河中。这种勇气和坦诚,让人在感动之余,也对生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二、亲情的羁绊:爱与痛的交织 在《安详辞世》中,波伏娃不仅是一位冷静的观察者,更是一位深情的女儿。她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既有爱又有痛。这种复杂的情感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波伏娃用她的笔,勾画出了母女之间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深处的挣扎。 🎗她回忆了母亲的一生,那些温暖的瞬间、那些激烈的争吵、那些无法弥补的遗憾……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们之间独特的情感纽带。在母亲生命的最后阶段,波伏娃选择了陪伴在她身边,给予她最大的支持和安慰。这种陪伴和支持,不仅是对母亲的爱和尊重,更是对亲情的珍视和守护。 🌟三、生死哲学:从恐惧到接纳 作为一位存在主义作家和女权运动的先驱,波伏娃对生死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安详辞世》中,她不仅表达了对母亲的爱和敬意,还通过个人经历对生死哲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她认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生命的一种转化。这种转化不是消失或灭亡,而是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波伏娃的这种观念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死亡的态度。在她的笔下,死亡不再是令人恐惧和避讳的话题,而是一种需要我们去面对和接纳的现实。她告诉我们,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和接纳死亡时,才能更好地珍惜和把握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 ✍️《安详辞世》是一本充满情感和思考的书。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更让我们看到了面对死亡时的勇气和从容。波伏娃用她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爱与痛、希望与绝望的生命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主角,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和感悟生命的真谛。
《安详辞世》是一本关于生死哲学的重要书籍,它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死亡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也让我对于生死问题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首先,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生命的一种转化。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故事,告诉我们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的开始。这种观念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死亡的态度,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其次,这本书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宝贵和脆弱。作者通过描述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死体验,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亲情珍贵。《安详辞世》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于生死问题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也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注重内心的修养和追求。我相信这本书也会给我和其他读者带来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安详辞世》:走给自己看的姿态 西蒙娜·波伏瓦的《安详辞世》,主要描述其母生命的最后时光,一生矛盾重重、纠缠不休的母女关系,终于在母亲的人生尽头得到消解。是否真正“安详辞世”,于活着的人来讲是个永远没有答案的谜,不过既然当事人已然离去,活着的人最好给予对方最正面的评价与祝愿,作为我们自以为的最好的告别与陪葬。 波伏瓦在照顾母亲期间,不断地回想过去的生活片段。这些零零碎碎的片段拼凑起来的童年并非是一幅阳光而温馨的画面,里面充斥着各种撕裂与残缺、控制与占有、怨恨与懊悔。罪恶的源头自然要从其父母的关系追溯起。 根据波伏瓦的回忆,其母从与父亲度蜜月开始,就受到父亲意志的摆布。母亲想去的蜜月之地被父亲的选择所覆盖,而这种覆盖终于波及到母亲的人生。吊诡的是,她一味的迎合对方的不良嗜好,不会因为丈夫在外面寻欢作乐而嫉妒闹腾,反倒为他对自己的性冷淡而备受煎熬。终于,在对丈夫失去期待后,她转而将注意力放到了两个女儿身上。在激烈地向女儿释放母爱的同时,她也试图操控她们的生活,甚至会嫉妒两个女儿之间的亲密关系。我们不清楚波伏瓦是如何走上“性自由”和女权道路的,但肯定跟她的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 在母亲弥留之际,波伏瓦尽量陪在她身边。中间她曾陪萨特去外地出席活动,但在接到母亲病情加重的电话后,很快返回医院。萨特建议她多待两天,她说自己并不想回去见母亲,但一想到母亲需要看她最后一眼便于心不忍。波伏瓦很早就放弃了宗教信仰,此种离经叛道之举,几乎让母亲发疯。各种手段无效收场后,母亲大声警告妹妹“你离她远点,别被她带坏了”。不知波伏瓦听到母亲当时无力的咆哮,会不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舒畅感。母亲自认为自己的喜怒哀乐在女儿那边会产生巨大的投射,令对方动摇并最终妥协。但如果后者的内心已足够强大,完全有能量抵消前者处心积虑的覆盖与操控。 也许波伏瓦也曾同情母亲在婚姻中的不幸遭遇,也曾暗暗发誓努力武装自己,将来有一天可以解救母亲脱离苦海。但当她读的书越来越多,经历越来越丰富,思维越来越深入,尤其是对两性关系长久的探寻与尝试,她对母亲的悲惨境遇会产生全然不同于少年时期的认知。尽管婚姻和事业都没有得到母亲的理解与支持,但波伏瓦在社会上取得的名望还是让后者倍感荣耀。这种强烈的反差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弱点--名利的执念可以覆盖所有浅薄认知。 我们今天的选择,可能得不到很多人的支持,但只要有一天你取得了耀眼的成就,所有的质疑都会瞬间化作未卜先知的看好,所有的矛盾都会如焰火点燃后随之而来的烟消云散。所以,我们确实无需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包括自己的父母,尤其是困在碗壳里的那类。我们也无需为了让他们刮目相看而拼命追求自己都不明所以的出人头地。当然,如果是自己想要,大可放开双手,迈开双腿,大大方方去争去抢。 了解自己,是我们的起点,也是最后的归宿。开始的自己,一般都由父母塑造;最终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目前还是个谜,但我希望,这个过程由自己掌控。当面对最终的自己时,如果能无怨无悔,甚至彼此欣赏,于我来说,将是真正的“安详辞世”。
女性眼中的母亲形象是很复杂的。至少对于一部分女性来说,这一生无论是作为女儿,还是妻子,还是母亲,自己的母亲的阴影像羽翼一样遮天蔽日。成长过程中,母亲的形象既是是“天下之至柔”, 又能强势、无坚不摧、永远正确。也许直到女儿真正成人的那一天——权力的平衡被微妙的改变了,然而还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这种角力也许会持续到厄运降临的那一天……死神敲门的那一天。也许死亡的来临是突然的,那么你会永远地叩问自己。也许死亡是缓慢的、毫无尊严的,但也许这缓刑能给你们一点好处,它也许几乎能把我们从悔恨之中拯救出来。 “当你所爱的人要死去,你会因为自己比她活得更久而感到刻骨铭心的悔恨。她的死亡让我们发现她是独一无二的:她变得像世界那样广阔,这个世界因她的存在而存在,因她的离去而毁灭。你感到她在你的生命中占据了更广阔的空间,甚至是所有空间。” 我无法想象那个时刻,但我在静静等待。等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自己,被没有人能直视的黑色太阳照瞎的那一刻。
我曾经在xhs上看到一则帖子: 男子伺候病危的母亲,由于太疲倦睡着了,醒来时发现母亲已经“走了”。回看监控,发现母亲临终前,深情地望了望他,费力地伸出胳膊,为他掖好被子,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夜晚。我坐在医院的病房里,头脑里充斥着各种念头,心里却是空空如也。我累了,累到骨子里。看着母亲病床旁的各种仪器,我感到无助又心痛。母亲的呼吸越来越微弱,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和死神抗争。我紧紧握着她的手,希望能给她一些温暖,哪怕是一点点。不知不觉中,我闭上了眼睛,进入了梦乡。我梦见母亲年轻时的样子,她笑着对我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但当我醒来时,那一切都已成为过去。我看向母亲,她静静地躺在那里,再也没有呼吸。我愣住了,泪水不自觉地流了下来。我不知道她什么时候离开的,我的心里充满了悔恨和痛苦。我怎么能在这个时候睡着呢? 在我茫然和悲伤之中,我想要知道母亲最后的时刻。我打开了监控录像,我的心再次被紧紧握住。录像里,我看到母亲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分钟,艰难地睁开了眼睛。她望向我,那一刻,她的眼神充满了爱意和温柔。她费力地伸出胳膊,颤抖地为我盖好被子。然后,她微微一笑,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这本书很感人,记录了母亲临终前的一段时光,以及许多细节。作者是幸运的,至少这段时光,她陪在自己的母亲身边。
推荐。 我是在护理我妈妈的病榻前阅读此书的。断断续续的读,产生共鸣处,就标记下来。不是每一个女儿都有一位充分爱她的妈妈。母女之间不是全部都给予彼此爱与温暖,鼓励。有时候会得到伤害。无论你怎么做,你的妈妈都不爱你,她最爱的是她自己,还有她的儿子,她的孙子,她的种子。你永远都是她视线以外的嫁出去的人,泼出去的水。你还会与她产生更深的连接吗?你在她那里,首先得到的是这个世界的恶,你还会付出爱吗?如果你的妈妈时日不多?疾病缠身?你还会完完全全地付出你的所有,去照顾她?安慰她?抱抱她吗? 你还会冰释前嫌吗? 如果爱是永恒的语言,那死亡就不会把母女分开。 如果你在青春期一直和专横跋扈的母亲抗衡,那么在苍老的弥留之际的母亲面前,你的那些穿越一切的女性观点,是不是会让你重新审视一下?你是不是面对着的不是即将离世的母亲,而是那个曾经付出给你的生命,那个为你衣食住行操心,那个牵着你的小手,那个叨叨你的女人,那个看着你长大的妈妈?那个盼望你幸福的妈妈?她虽然是老态龙钟却是在你的初始生命中用尽全力的那个年轻的妈妈? 你们俩是同一性别,你来自于她,可是你却大大的有别于她。在她生命的尽头,你找到了你自己。关照了你自己。你又学会了爱。 波伏瓦,一个被推崇的女性,她的一举一动,都是经典。无论她和她妈妈关系怎样,她走过的路,你也在走。几乎没有大的不同。甚至,你会感慨的说,世界这么大,国籍又不同,文化有差异,怎么母女的路,这么相似呢?
2023 04 这是我在微信读书上完成阅读的第179本儿书。 《安详辞世》是波伏瓦的自传作品,出版于1964年,写的是母亲辞世前后的情况。1963年,波伏瓦的母亲被发现罹患癌症,在母亲去世之前的3个月,波伏瓦一直陪伴病床前。这一次,使她痛苦的不再是母亲的淫威,而是她的衰老和病痛。 本书回忆了波伏瓦母亲的一生和她与母亲的关系,也思考了家庭、妇女地位、死亡等她作品中的命题。 推荐阅读 ☕️📚🌹
《安详辞世》是一本充满情感和思考的书。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更让我们看到了面对死亡时的勇气和从容。波伏娃用她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爱与痛、希望与绝望的生命世界。并在母亲辞世之际,把一生的矛盾冰释前嫌,让自己的母亲安详辞世。
在我昨天看这本书的时候还没有特别多的感触,就是看一个徐徐讲述的关于死亡的故事。可是今天当我因为发烧带着身体的疼痛去看,这不再是一个单单的故事,而且一种切身的生理疼痛的体验,虽然只是远远不能相及的痛感,还是会更贴近理解这里的文字蕴含的痛苦。 就我来说,我与死亡的距离还隔了一代人。自从结婚以后我参加了三场葬礼(在我的老家,女孩如果不结婚是没有资格参加葬礼的,即便是自己的亲人。)姥姥的遗体是我长这么大唯一看过的,她就躺在堂屋的棺材里,眼皮完整的覆盖着眼睛,嘴巴有点微微的缝隙,皮肤看起来和平常一样,很平静,好像只是睡着了。 当我夜里凌晨一点多在另一个城市接到表哥的电话时,心里一惊,仿佛有预感一样。挂断电话我哭了起来,有悲伤的情绪但更多的是出于良心的谴责,觉得我应该哭,应该感到悲伤,否则就太对不起在我小时候那么疼我的姥姥了。我一刻演戏给自己和丈夫看的成分更多一些吧。 姥姥是突发脑梗去的医院,本来打算住院,可是办理完住院手续,陪床的被褥还没从家里拿来,姥姥的脑子就不清楚了,后来没说几句话人就不行了。大家都说挺好的,至少姥姥没有遭罪,我那时候有些理解,但更觉得是其他人的推脱,因为那样,那些需要长久照顾姥姥的人就免去了烦恼。但今天看完这本书,我好像觉得这也是对的,如果不是猝然离去,而是将死亡的时间线拉长,那么对姥姥的折磨也是拉长的。人一旦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她就会从一个人变成一具任人摆弄的躯体。她躺在床上护士让穿上老人纸尿裤,那时候她还顽固的很,坚决不穿纸尿裤非得要去洗手间上厕所,不顾表嫂和表姐的劝告,非要站起来去厕所,两个人都拉不住,差一点摔着,后来折中了一下尿在了一个垃圾桶里。这样一个自尊心极强烈的老人,如果有一天她躺在床上无能为力,像一个东西一样,没有任何尊严,身上插满管子,被人清理屎尿,裸露着身体,她怎么受得了。 跪在姥姥棺材的两边,这一侧是女眷,另一侧是男眷,由于舅舅很早之前就出车祸离世了,所以另一边跪着的只有表哥和一个年龄与表哥相仿的哥,那个人太累了歪跪着睡着了,表哥给他盖上了一件衣服,可是他自己不能睡,他是唯一的孙子,是这里需要操心领事的人,他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提神,眉头里锁紧了愁苦和悲伤。后来下葬的时候,我看到表哥双手捧着姥姥的骨灰盒,那上面贴了一张一寸的姥姥的彩色照片,他一步一步后退着,哭的鼻涕从鼻子里拉出好长,所有的人都在哭,哭的很响亮,哭的好像很真切,只有他一个人哭的痛彻心扉,像个被人抛弃的孩子,他是姥姥带大的,舅舅早早没了,在这个世界上疼他爱他的亲人还能剩几个。 在这本书里我也不断能想到,自己和妈妈的关系,那些疏远、隔离、厌弃、反抗、强行融入,我们矛盾的情感,只有我离妈妈远了才会想念她,想到妈妈的种种爱和温情,一旦我们离得太近,我会感到焦躁窒息烦乱。
【2023】第9本书,1月25日,5小时。 拿起这本书,正好经历了奶奶猝然离世,之后的头七那一天。在奶奶离世之前,我辞掉令人羡慕的高薪工作,日夜兼程专心照顾老人。很多经历,与作者感同身受。 奶奶走后,我也总自责我照顾奶奶不周全,我还没伺候够奶奶呢。对我们爱着的人,怎么爱她都觉得不够,一想起来就瞬间泪流满面。 “我已经活够了,已经到了死的年龄。”老人临走前大都流露出这种的哀叹——但她们中的大多数都觉得这个时刻还未到来。我想奶奶也如此,因为她也在期待来年开春之后就可以出去走走了。 也许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发自内心地为一个亲戚,一个八九十岁的前辈痛哭流涕。甚至觉得我这样一个奔着五十岁去的女人,因为失去没有血缘关系的隔辈祖母而伤心欲绝,更会觉得我过于敏感,甚至矫情:“我们都是凡人,到八十岁早该入土了。我们都在感伤父母,而她竟然感伤祖辈,我们甚至生来都没见到过祖辈…”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不会因为出生、生活和衰老而死亡。我们的亲人年事已高,她们的生命随时都要终结,但是这样的认识并不能缓解我们的惊恐。亲人长了肿瘤、癌症、脑梗、血栓、肺炎,它们就像引擎骤停在半空,突然而又难以预料。瘫痪、垂死的亲人鼓励大家要保持乐观,要珍惜每时每刻。但老人徒劳的顽强也撕破了日常琐事令人安心的帷幕。 没有什么自然的死亡,在人身上发生的一切永远都不会是自然的,因为人的存在对世界来说就是一个存在的需要解决的case。凡人皆有一死,但对每个人来说,任何一位亲人的死亡都是一场意外。尽管我们深知这一点,也赞同这一点,但每次遭遇这些,仍然是一种不当的暴力。这种暴击,只能自己慢慢消化、慢慢疗愈,正如人生的任何一场磨难,只能自渡。
西蒙娜·德·波伏娃置身事外又置身事内的,用一种看似平静实则内含汹涌的叙述口吻在写一场关于母亲弗朗索瓦丝·德·波伏娃生命结束的过程。描述得真切,纪实,以至于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一度觉得很煎熬,所以想说的话很少,但感受很多。看着一个生命黯然消逝的整个过程确实不太好受,其中写到普佩特看到母亲弗朗索瓦丝·德·波伏娃的肚子已经开始活生生腐烂终于忍不住大崩溃时,我真的难以想象。但我更为难过的是,不是我观摩了整个生命体的瓦解。而是那个鲜活生命力,那个意识的瓦解。肉体的衰老是生物的规律,但,意识的消亡,好像于我而言是整个宇宙的残忍。 我认为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星球,而意识便是超越空间也超越时间存在的东西,可很不幸,它依附于肉体的存在而得以延续。每一个肉体的死去,都是一个美丽意识的星球载体的陨落。 我想我畏惧死亡,也是畏惧意识的消亡。 我特别赞同波伏娃最后说的段话:【自然死亡并不存在——人类身上发生的事永远非属自然,因为人类的存在本身便使世界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所有人都终将死去,但对每个人而言,他的死亡皆是一场意外,即使他明了并同意死亡将至,死亡仍然是一种不合理的暴力。】 波伏娃对于人类死亡的接纳已经是我认为从意识形态上最能自洽且坦然的那一类人,但仍然能站在全人类对死亡恐惧的这一边,铿锵有力的说这是一场不合理的暴力。 而我觉得,这是一场终极暴力。
死之所以可怕是因为死大部分是和痛连在一起的。死的过程也或许就是对一个人做最后总结的过程吧。如果自己怕疼怕痛,就尽量在自己生命的过程中减少给其它的生物制造疼痛,敬畏和善待生命,愿有生命的人和生物可以远离疼痛,安详辞世,和死亡和解
🌻🌻🌻自言自语:生命不是用来演绎完美的,要用来直面内心真实自我不自欺地体验一番,自我自私自恋等在我眼里从贬义转化为于个体生命而言的褒义夸奖赞美之辞。若某一天你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离经叛道者并为之付出实践行动,那就要做得纯粹,哪怕中途失败后果也应完全自渡自负,让别人代替承担责任和后果是最让人不齿的行径,无论选择怎样去度过一生都自负全责。
240312《安详辞世》 作者:西蒙娜·德·伏波娃(法国) 译者:赵璞 “使她痛苦的不再是母亲的淫威,而是她的衰老和病痛。”一直以来,只看过伏波娃的《第二性》,对我来讲她的作品一直都是教育意义大于文学意义,也大于感受和情绪。看过很多关于临终关怀,以及送别父亲或者送别母亲这个类型的书,大多数都是那种情绪和感动大于引发思考和意义,但这一本给我的感觉是和《第二性》给我的感觉是一样的,通过之后引发的思考大于引发的情绪。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母亲的曾经以及此刻那个强势的、横冲直撞的母亲是如何在一瞬间变得衰老,变得脆弱,而这些衰老和脆弱让她们一直仿佛野兽撕咬一般的母女关系,达到了一个短暂的…… 嗯,不知道用和解说合不合适,因为我看完的感受是他们到最后也没有和解,只不过是她们在几十年后延续了当年应该在少女时代完成的那一场交谈。母亲的一生是不幸的,而她的不幸,也是值得人同情和理解的,但是我相信,在当时当刻的伏波娃还处于少女的她,是不可能去理解母亲的,就好像我也不可能完完全全的去理解母亲,也许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会有她们这一次交流。一直以为只有东亚的母女会带着那种撕咬感,看到伏波娃的这一本还挺惊喜的,感觉那个时代的母亲和如今东亚的母亲并没有区别。 很想找几本欧美当代女作家的书看一下,看看她们当代的母女关系是否有所改变。
这是2024年读完的第38本书,是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为纪念母亲逝世写下作品,书中详细描述了波伏瓦的母亲从摔伤入院到检查出腹膜炎进行治疗,期间又查出了癌症,与病痛抗争了一个月后辞世的细节,过程痛苦到不忍细看,能让所有历经至亲离别的人落泪,所以我没意外的给出“推荐”,但也不太建议还未读的人阅读,因为这本书着实会影响人的情绪!!最后,真心的盼望这个世间能没有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