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百岁自述

许渊冲
本书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许渊冲的成长经历,展示了许渊冲是如何成为享誉世界的国际翻译大家。全书分“活水源头”“西南联大”“留学法国”“翻译人生”四个篇章分别讲述许渊冲在家乡江西南昌的读书生活、在昆明西南联大的求学岁月、在法国巴黎的留学往事以及回国之后的翻译工作情况,重点记录了作者从西南联大到巴黎大学的学术与人生经历,追缅了冯友兰、陈寅恪、闻一多、吴宓、朱自清、叶公超、钱锺书、卞之琳等名师大家风采,书写了杨振宁、朱光亚、何兆武那一带联大人的家国理想与激扬青春。
@Smile

书名 📚《许渊冲百岁自述》 作者🤵🏻‍♂️许渊冲先生 —————— 书中文字摘抄记录📝 >> 年轻人要胜过老年人的,学问少的人可以打倒学问多的人,不要被权威、名人吓倒……学问再多,方向不对,等于无用。” >> 回忆是望远镜,既可以看到远方,又可以看到近来,近来的喜就可以减少过去的苦了。回忆还是放大镜,把当年的小事放大,可以发现意想不到的乐趣。 >> 和你喜欢的人在一起,做你喜欢做的事,就是幸福。 >>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消失了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了。 >> 我过去喜欢一个人走我的路;现在也喜欢一个人走我的路;将来还要一个人走自己的路。 >> 旧学新知多致用,得师取友愿齐贤。 >> 个人的才智有限,文化的力量无穷。 >> 艾略特的话说:“一个人写诗,一定要表现文化的素质;如果只是表现个人才气,结果一定很有限。” >> 中国的文化是向模糊、朦胧及总体的方向走,而西方的文化则是向准确而具体的方向走。 >> 闻一多讲唐诗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闻一多《红烛》 >> 王维是诗中有画的诗人,画中有诗的画家。 >> 闻一多先生却因为反对独裁、呼吁民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就像他在《红烛》中所说的:为了“创造光明”而把自己烧成灰烬。 >> 哲学是历史的综合, 历史是哲学的分解。 ——杜朗特 >> 人生有如行船,河中心最深,船应该走中间;但如河中心有暗礁,自然该走旁边。 >> 不学本国史不知道中国的伟大,不学西洋史又不知道中国的落后。 >> 中国应该取西方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发扬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对世界文化作出新的贡献。 >> 值得回忆的事是生活中的诗。 ——威廉·黑兹利特 >> 钱先生是出名的清华“三才子”之一,其他两位才子是剧作家曹禺和历史学家吴晗。 >> 钱锺书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一是他读书求学时,才智过人;二是他写文章或说话时,妙语惊人;三是成为一代宗师之后,嘉勉后人。 >> 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凡事必须三思而行。 对人要和气,可是不要过分狎昵…… 不要对每一个泛泛的新知滥施你的交情…… 倾听每一个人的意见,可是只对极少数人发表你的意见…… 不要向人告贷,也不要借钱给人; 因为债款放了出去,往往丢了本钱,而且还失去了朋友。 >> 光潜在《谈美》中的话说:“一张钞票用实用态度看来,只是若干钱,可买若干东西;但若用艺术态度来看,就可以看到它的图案、色彩的美丽了。人生也是如此,用实用态度来看,也许枯燥无味;用艺术态度来观赏,也许可以发现一点情趣。” >> 爱情好像灯光,同时照两个人,光辉不会减弱。 >> 一个人如果爱真理,其实是爱观念超过爱事物,爱精神超过爱物质。 >> 人虽不可貌相,外表和内心也不一定是成反比的。 >> “世上最强之人,亦即最孤独之人。” >> 文学青年要把人生当小说看,又要把小说当人生看。不要觉得别人平庸,其实,自己就该平庸一点。伟大的人并不脱离人生,而是贴近人生的。文学青年从书本中得到的经验太多,从实际生活中得到的经验却太少了。 >> “一个诗人对于人生和世界能看其全,他便走出了人生,走入了世界……一个人的作品,第一必须反映他的时代,第二必须具有艺术的价值。” >> “自然”是因为正确才得到公认, “风俗”是因为得到公认才算正确。 ——约翰逊博士 >> 威廉·詹姆斯的《谈习惯》,说生活琐事养成的习惯越多,就越能集中精力去做大事;如果起床、睡觉、工作都要反复考虑,那就会一事无成的。 >> 罗素认为:首先,智力并不是已经取得的知识,而是取得知识的能力;知识越丰富,越容易取得新知识。其次,有勇气的人应该感到自我只是沧海一粟,但并不轻视自己,而是更重视自己的欠缺。第三,仁者富有同情,不但同情自己认识的人,而且同情自己所不认识的人;不但同情亲眼目睹的苦难,而且同情耳闻口传的苦难。 . >> “爱情包含占有欲,喜欢不一定要占有。” >> 爱默生说过:“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他又说:“图书馆可以付之一炬,只要留下《理想国》就够了,因为书的价值尽在其中。” >> 理智强的人往往情感也强,理智弱的人往往情感也弱。 >> 好人并不只是服从、只是无害; 有德无才一事无成; 如果我们没有才智,全世界的道德也无济于事。 ——杜威 >> 一般人欲望多于知识, 聪明人知识多于欲望。 ——杜朗特 . >> 爱因斯坦说过:“要使我们的理论尽可能简单。” >> 如果人人懂形式逻辑,天下的争论可以减少一半。如古语说“知易行难”,孙中山先生说“行易知难”。其实,前者是指道德方面,后者是指技术方面,两者并不冲突。这就要有逻辑的修养。 >> “知易行难”说的是道德修养,知道什么是“中和原理”并不难,要做到事事合乎“中和原理”却不容易。“行易知难”说的却是技术才能,如果你知道了制造飞机的技术,动手制造就不困难,“知”需要工程师的设计,“行”却只需要技术工人的劳动。“知易行难”指德,“行易知难”指才,两者范畴不同。经过逻辑分析,就清楚了。 >> 一个命题与事实相合,即是真。一个行为于社会有利即是善。 >> 历史是哲学的分析,哲学是历史的综合。 >> 西方“强人征服自然”的思想增加了西方的硬实力,中国“好人与世界和谐相处”的思想却增加了东方的软实力。 >> 关于儒家做人之道,孟子也有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几乎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准则。 >> 儒家兼济天下重刚,独善其身则重柔。 >> 回归自然,就是要与自然合而为一。这是我对庄子的一知半解。 >> 朱光亚是我国参与制造原子弹的著名科学家。 >> 人生好比刚刚熄灯后的长夜,灯熄得越久,才看得越清楚。爱情就是那刚熄的灯光,它使人生亮了一下,但光一熄,你看世界反倒更糊涂了。 >> 什么是感情?感情只是在“非我”中发现“同我”。时间和空间都是制造感情的工具。 >> 有美的身体,以身体悦人; 有美的思想,以思想悦人。 ——张爱玲 >> 幸福不在于你有什么东西, 而在于你是什么人。 ——杜朗特 >>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在必然王国中求自由。生活不能太忙,太忙成了必然王国的奴隶;也不能太闲,太闲会感到自由王国的空虚。只有忙闲适度,不给空虚以可乘之机,引导着时间的脚步走向遗忘,才能感到幸福。幸福的时间是没有钟点的。 >> 一个人的所得,少于他付出的,他会感到不满;如果他所得的多于他付出的,又会觉得不安。 >> 生活就是把时间转化为诗的花朵和散文的芳草。 >> 卞之琳最大的成就不在翻译,也不在理论,而在新诗的创作。他最著名的诗作是《断章》: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我记下了他的一句名言:“用典好比擦火柴,一擦冒光,再擦就不亮了。 >> “理论充其量只不过是张地图,它代替不了旅行。我嘛,我要采访人生。” >> 在人生成功的过程中,须具有三种因素:一是天才——学问方面,天才成分占的多。有无发明与创作是不只以得多少分数,几年毕业所能达成的。二是努力——道德方面,努力成分占的多。每个人都有他所应做的事,做到尽善尽美就是成功。三是命——事业方面,命或机会成分占的多。命指人在一生之中所遭遇到的宇宙之事变,而且又非一人之力所可奈何的。 >> 武之先生作总结说,振宁“天资聪颖,得天独厚,又刻苦努力,竟集学问之大成,成为世界级的科学家,已对人类作出重要贡献,为中华民族争光”。 >> 杨振宁说过:“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 衡量天才的标准是有所创造,而所创造的须对人类发生有益的影响而且有持久性。 >> 联大常委梅贻琦校长有一句名言,说大学不是有大楼而是有大师的学校。 >> 杨振宁说得好:“一个人要用功读书,这是对的。可是除了用功之外,还要提倡能够想办法发展每个人的兴趣。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了,而是乐。假如到了这个境地,我想很多工作就比较容易出成果了。” >> 一粒沙中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堂。 一手掌握无限大,永恒不比片刻长。 >> 自然规律暗中藏,天命牛顿带来光。 >> 艺术乃感情与理智之高度结合,对事物必有敏锐之感觉与反应,具备了这种条件,方能有鉴赏;至若创造,则尚须有深湛的基本功,独到的表达力。” >> 自然境界指不自觉的精神状态,功利境界指为私的状态,道德境界指为公的状态,而天地境界则指纯理性的精神状态。 >> 科学是多中见一,艺术是一中见多。 “多”指现象,“一”指本质或规律。这就是说,科学从千变万化的现象中总结出简单明了的规律来,而艺术却用千变万化的现象来解释简单明了的本质。 >> 艺术家的前进历程就是为了更高的价值而不断作出自我牺牲。 >> 没有人比得上他自己的书,人的精华都在书中,日常生活却渗入了大量的糟粕。——杜朗特 >> 西方的文化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一个“利”字;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说明,那就是《圣经》中的“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而中国的文化,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一个“义”字;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说明,那就是《论语》中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

清如

好书,许先生掷地有声,文学修养深厚又富有诗意兼具人文色彩、爱国之精神,又脚踏实地,着实令我辈敬佩不已,只看几章就难以按捺要评述和表达对先生之钦佩诚服之情,摘一段以饲书友: “高中二年级上英文课时,读了美国总统林肯的演说词,记得他说过“民主”包括“民有、民治、民享”(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选贤与能”不就是“民治”吗?可见民主之道,早在两三千年前的《礼记》中就有了,怎么西方还说中国不民主呢?” “礼是善的外化(或具体化),乐是美的外化,礼乐之治就是尽善尽美地为人民服务。冯友兰说:礼模仿自然界外在的秩序,乐模仿自然界内在的和谐,礼乐之治就是天人合一。由此可见礼教和乐育的重要,礼乐培养的是好人。西方不谈礼教,重视体育和音乐。体育要人跑得快,跳得高,举得重,扔得远,培养身强力壮的强人。这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在真、善、美三方面,西方更重真,中方更重善,双方都重美。西方更重强人,中国更重好人,中西结合,就可以建设一个不以强凌弱的和谐社会、大同世界了。”

Vera

★总结&感悟 从许大师自述和科教节目《读书》2021.6.19对许大师的采访中,我受益颇丰。 ●谈记忆:许大师从小学开始记日记,原因是他写的第一篇日记被老师夸奖。 从他的自述里也可以看出他是摘选了日记中的一部分,非常非常的细节,比如父母的好习惯以及对他的影响、和同学打桥牌分别出的什么牌、和同学去哪里游玩、当时心情如何、大学选的什么课和选的老师、各科老师教课的精髓之处、他自己作的诗词文章等等。 ●谈经历:许大师说他一生中最丰富、最难忘的一段经历是联大求学和北大研究院三年,联大名师云集,许大师说这个机会难得,要抓好这个学习机会,所以他很好学,在大学里的学习也不是为了拿学分而选课。听课时他汇集众多精髓思想,又不拘泥于一家,而是博采众长。他说要多听不同的意见,思考不同的想法,取长各以补短。他用一生践行了“尽其所能,得其所好”这八个字。 ●谈性格:坦率,胆大,敢言。他有一外号叫“许大炮”,一说是他年少时嗓音大,另一说是有人说他吹牛,他自认为事实就是没有第二个人比他译英法中更好了。在我看来,这也是自信,既然是事实,大家就不要当柠檬精了,以作品说事。 ●谈兴趣和天分:他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一的时候他的英文不及格,高二老师让背诵30篇著名演讲,有林肯的、富兰克林的等等,他非常感兴趣并背得滚瓜烂熟,还能学以致用,一举考到班里英语第二,报考联大考第二。之后的俄文和法文学习都经常100分,莎士比亚课程100分也都是兴趣使然。他一生翻译了唐诗宋词、毛泽东诗选等等十几本,晚年还致力于翻译莎士比亚,真不愧是“诗译英法唯一人”。他最大的乐趣就是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文化中,把世界文化传播到中国文化中,又推动世界文化和中国文化发展。 ●谈好学:许大师自己也是熟读经典,深厚的理解力和领悟力,独到的总结和运用。不仅从老师那里学,从老师对头那里学,还能从杨振宁的物理研究和学习方法总结并运用到翻译上。简直是“处处皆可学”,然后化为己用。 ●谈翻译:“三美”理论(音美、义美、形美)是毛泽东和鲁迅提出的,他灵活运用到翻译里。并且有许多创新的译例,比如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诗经》第一句“关关雎鸠”、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等等。当问到他“是否有天赋的成分”,他说自己也不知道,只是“尽其所能”,这也是他对广大青年学子的寄语。 ★反思:我细数一下自己背诵过的名篇演讲,熟背塞缪尔的Youth,熟读了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听了不少TED和著名毕业演讲(Steve Jobs和泰·斯威夫特)。我想应该是自己兴趣不足,用功不力。记日记我也是一年级的时候开始,但是没有坚持下去,到现在为止,自己偶尔的记录也称不上是日记,简直是周记、月记。据我观察和许大师自述可知,他的创造力很强,他认为翻译可算得上是创作。我也要好好培养自己的创造力,提升自己的理解力。我还没有达到好学的境界。

沂山老叟

百岁回头看看自己百年走过的脚印,这是件挺有意思的事。况且许渊冲老人,年过百岁,头脑仍然那么清析,讲述的那么有条有理,实在令人叹服!

细雨斜飞

许渊冲,著名翻译家。在他自述的这本书中所提到的每一个人名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梧葉秋聲

很多人评论说觉得空泛,但首先要清楚,这不是一本学术专著,只是一位耄耋老知识分子的人生回忆录。 书中讲述的西南联大故事,比较出名的一些例子其实在很多其它的联大相关书籍中都看到过,例如刘文典说沈从文跑警报事件、国民党的飞机带回宋霭龄的狗而没让陈寅恪上飞机、朱自清带茅盾到联大演讲等等。但我忽然有个很有趣的发现,同一件事,从朱自清、冯友兰、闻一多等教授的角度讲述,和从许渊冲等学生的角度讲述,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各自的心境也不一样。 书中也不是没有学术,还是学到了许多翻译的技巧,还有许多名作背后的翻译故事。并且由于书中大量提及当年的联大教授和学生,以及他们的学术成就等等,我萌生了整理一下他们的师承关系的想法,这一整,让我对中国近现代的外国文学界、比较文学界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获益匪浅!

乐妈

本书为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百岁回忆录,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其是一个颇为自负的人。他说“回忆起来,最难忘的还是从大学时代到留学时代这十二年。”所以全书浓墨重彩介绍抗战期间的西南联大的老师及同学,那一个个灿若星辰名字和有趣的灵魂,让人赞叹。

ACIC-Gilian

许渊冲,在看本书之前,对这位大神知之甚少,只看过寥寥几首老人家的译作。翻到这本书的时候,忽然想起精彩的古诗翻译,就随意翻开,想看看老头到底写点啥。没料到,收获颇丰,惊喜不断。 你的学生时代,有没有“交头卷”这点小小的虚荣?有没有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全班鸦雀无声的时候,你说出答案,被老师目光赞许的小得意?有没有在课堂上,接老师下句的小卖弄?所有这些原来都一模一样,只是还没参透为啥人家成名成家了? 许渊冲,一个真性情的老头。对待感情如此,对待学术亦是如此。哪个年轻小伙子没有为喜爱的女生神魂颠倒过?这位百岁老人回忆起往事依然心潮澎湃,他喜欢的女同学小林,如萍,但最后娶的是照君。但在多年之后,老人似乎还旧情难忘,可喜的是小林在年老疾病的情形下还给予回应,但如萍或许是爱过痛过,并不想再联络,令许老不解。对于翻译,老人自称第一人,这种自我标榜一定有人不喜欢,但一点不妨碍我喜欢。 美国飞虎队,陈纳德将军,这都知道,但只有从许老的回忆中才看到真实的历史细节。当时国家真的缺人,学生不得不去军队担当翻译。老蒋不是说,学生只管读书吗,可是这个时候不用学生又能怎样?可是联大的学生个个顶呱呱,这又引起我的惭愧,也是学英文的,工作了几十年,还是翻译不利索。 钱钟书先生的妙译: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 关于中国文化摘抄如下: 罗素说过:“中国文明如果完全屈从于西方文明,将是人类文明史的悲哀。” 我们听见罗素恭维中国的文化,人人面有喜色;但要知道,倘使罗素生在中国,他会是攻击东方文化最大胆、最彻底的人。罗素认为中国文化有三点优于西方文化:一是象形文字高于拼音文字,二是儒家人本主义优于宗教的神学,三是“学而优则仕”高于贵族世袭制,所以中国文化维持了几千年。但儒家伦理压制个性发展,象形文字限制国际交往,不容易汇入世界文化的主流,对人类文明的客观价值有限,所以应该把中国文化提升到世界文明的高度,才能成为世界文化的有机成 两千年来,中国一直主张以理化情,把动物提高为人;西方却是放纵情欲,把人降低到动物的水平 报载1988年七十五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巴黎聚会,发表了一个声明说:21世纪的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应该到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因为孔子早就主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文化大革命”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旧的被破坏了,新的没有建立,遇到西方的物质文明,就不得不节节败退,让痞子文化流行于世。中国能否吸收外来文化,兼容并包,那就要看中国传统的融和力和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了。 这些字句令我自省。扪心自问,一直以来西方民主在心头作祟、看不上祖宗的文化,岂不知,中华文明是璀璨的明珠,只是自己没能够很好的继承下来,就只觉得人家的好了。或许我们的民主永远没法达到西方的高度,或许我们的政治永远存在官僚,或许我们的大城小镇永远少不了人情关系,,但那又如何?瑕不掩瑜,只要我们能够不断进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相信遍及世界每个角落的中国人,政府在世界各地设置的孔子学院,只要我们能够守住初心,或许真有一天,世界需要中国来走向大同。

马雪飞

极力推荐。 人能活到百岁已属不易,百岁还能写作出版更是凤毛麟角,其中必有许多值得学习。这是推荐的其一。 渊冲老人,回忆自己的一生历程 西南联大确实是实至名归的世界一流大学,教授的学识,学校的自由,学生的拼搏。回想所上大学四年,一把铁锤,毕业论文直接抄袭父亲的调研报告,可悲可叹。 我们应感谢许老那一代人及上一代的翻译家,文学家,不然如何中国与世界接轨?如何改革开放? 许老不是自吹自擂自己的才能,而是是一种自信,一种文化自信,把中国文学美带给世界,中国美丽的千年文学哲学带给了世界。 家喻户晓的名家大师都与他经常通书信有无,物以类聚,人与群分,说明他一样优秀,而我们不应该用自己狭隘的眼光看待,应该虚心的学习。 一遍略读

Octavia

最近读了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感到深受启发、万分受教,于是爱屋及乌地来拜读何先生西南联大许师哥的大作。没想到看得如此闹心。何、许二位境遇相似,品格不同。 许老师翻译水平不敢妄评,但就自传文字而言难以恭维。满纸自称自赞,处处紧跟高举。 何必如此呢?

無常

读此《自述》,如饮醇酒,有些眩晕又觉美妙...... 果然,就如许老自己说的,谁写的自传里面都是看不到作者本人的。 从书中我感受到了民国末年、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大师们真实的一面,也明白了什么是底蕴、什么是基础。 “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纵使是天才也只是窥见门径的入场券。 看过了大师的人生经历,有羡慕有感动,最多的是对自己要更脚踏实地的自勉。 “有美的身体,以身体悦人;有美的思想,以思想悦人” “最高级的善就是美,最高级的乐趣就是美的创造” “只有没实现的理想才是完美的” 。 。 。 。 。 鞭策甚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总而言之,书中内容详略得当,书友皆可凭喜好精度略读,都能有所收获。

Lucky*

古有诗人借酒创诗词,今有许老借“言”译诗词!——对一门学问的精益求精,字字斟酌,反复推敲,才可能得出一点点的改进,许渊冲先生的一生,都把自己奉献给了对中国文学的翻译上。 看完此书,最大感受是:有所大成就的人,不论是态度还是品性,都是其他人所过之而不及的。就像钱钟书和杨绛,他们也是默默无闻,潜心修学,不断在自我领域扎根,深学又博学! 读书,是用最低成本去了解最珍贵和最难得的人生启示与道理!多向他人学习,多反省自我,少点高傲,多点耐心与好问!

大鱼

许老的治学和认学 值得尊重。 高中和大学的时光是最值得我们怀念的。 文学家都是在一个圈里。 感觉许老还是过分了强调人脉的重要。 也许这就是他们经历了文革那代人的担忧。 继承许老一生严格要求自己的治学理念。 对每个字和意境的多重考虑。 让中国文化更加旭旭生彩。

橡树叶

大师认为:西方的文化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一个“利”字;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说明,那就是《圣经》中的“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而中国的文化,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一个“义”字;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说明,那就是《论语》中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山东大汗

人瑞老人,深情回忆。 方方面面,丰富多彩。 将人带至,那个时代。 娓娓道来,亲切感人。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