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读《联邦党人文集》有点一头雾水,没想到想要的答案都在这本书里找到。在这本书里很少看到汉密尔顿的发言,也没有看到华盛顿的述说,我还是相信他们在背景里干了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这本书里学会了开会的方式,必须为会议设计会议的程序,伦道夫的初始方案,构成了宪法的初始条件,提议、辩论、通过、否决、悬置、跳过、句子的拆分,风格的调整一系列的高级活动让人眼花缭乱,制宪会议让人看到了这是一个高技术的活,绝不像李鸿章说的:当官是天下第一容易的事。也许清朝的官跟他们比起来不过是智商低下的动物。五十五名制宪领袖,我数了一下有20名律师法官和检察官,另35名也是饱学之士,个个对政府、政治、古典希腊罗马历史精通,最老的富兰克林81岁,最年轻的也就30来岁,在辩论中智慧的火花四溅。 在这本书里你能了解到美国宪法每一句的诞生,在这本书里你可以把它读成美国政府这台机器的精密设计会。把美国议会分拆成两个齿轮,总统和法院又是另外两个齿轮。这四个齿轮都有单独的驱动轴,所以权力的来源又是独立的,但这个四个齿轮又是啮合制约的,制约的目的是不得压迫人民。在宪法中同时设定了修宪触发的条件,同时也设定修宪合法化的条件,唯有人民有权修宪。 向译者致敬!
经验可供借鉴 结果令人遗憾 祸起贪婪
事实证明,民主和自由只存在于理想之中!
当年美国联邦制宪结束的时候,对制定出的联邦宪法会议记录到底要不要销毁众人议论纷纭,最后还是决定交予华盛顿保管。 华盛顿当时估计,倘若这部宪法能维持20年,就不错了。 富兰克林则说:“我进一步相信,这一次有可能治理得好若干年,但最后还是会以专制收场,就像过去其他的(共和)政府形式一样,等人们腐化到需要专制政府时,就没有能力建立别样的政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带来的大规模知识的普及,没想到这句话”腐化到人们需要专制政府时“竟没有一语成戳。 想起了《富兰克林》自传,纵观富兰克林一生,以联邦宪法作为他一生的注脚点也不为过。 如今从时间的长河回过头去,也许富兰克林当时盯着的那张椅背的图案,望着不知是日落还是日出,寻思良久。 两百多年后的今天,对于那张确认是日出的图案,不知他会有何想法,或许他会说:联邦宪法能运行两百年已经超出了我的想像了。
设想很好,设计也趋于完美,为什么就是管不住权力? 这就是人性原本的恶——贪婪?
立法当虑人之恶,有无皆以制恶为考量。这就是不同思想的差距。
民主创新的过程。
尽管点了推荐,但其实并不适合许多人阅读,尤其对政府治理和法律没兴趣没概念的人尤其难读。本人也是耐着性子读完,最初激发好奇的是各邦尤其是南北在利益点上的妥协退让,辩论至中后期,制宪会议上的代表跟我一样普遍疲惫厌倦,失去耐性。本人通过这本书收获最大的应该是对辩论和不同立场的通透理解,阅读时的失去耐性转化进现实可以扩大对人事看法的心胸。
民主并不意味着完美,而意味着你能够忍受的底线。 本书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虽然对制宪会议的当事人来说更多的只是必需忍受的闷热天气、对细节无穷无尽的争吵、对决议结果无法反驳的愤怒、借贷盘缠日渐枯竭的焦虑、不得不中途离开的无奈等等。很难想象一个七嘴八舌的会议能够取得某种共识,作为妥协的产物,他们也并不看好这部新生的宪法,甚至不指望熬过二十年,已经平稳运行了两百多年本身就是大大的意外,不出意外的话还将意外下去。 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人是梅森,很多人因为在宪法上签署名字而留名青史,梅森则因为没有签署名字而伟大,一部没有人权保证的宪法是不完整的。在他的推动下,终于通过第一修正案及第二修正案弥补了缺陷。 建议结合易中天的《费城风云》一起看。
如何把这本书读的有味?首先要明确一个目的:美国政府的结构?为什么是如此的结构?其次要有一些材料《美国联邦党人文集》为此事而进行的论战,具体的背景知识可以阅读《汉密尔顿传》,而整个必备的哲学及历史知识,如塔西陀的历史,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历史,这样当他提到一个历史议题后你不会蒙蒙。 如果说现在的美国政府是一台机器,那么这本《辩论》就是这台机器的设计师们进行设计的设计会,他的作品就是美国宪法。也就是美国为促进美国人民幸福的顶层设计——权力的结构、权力的来源、权力的独立、权力的制约、防止君主制,专制等一系列不良政体卷土重来必备的硬的措施。 一本一本一句一句的读就像这些设计师一样,每句话每个分句逐字研究,不慌不忙一定可以搞懂。
1969年,他因点评时事,遭人举报,被打为现行反革命,下放到湖北黄梅,1972年调回一中任教。因中苏交恶,俄文不再吃香,尹宣自学英语,并改任英语教师。 那么,这位半路出家的中学教师,是如何走上翻译之路,最终进入美国宪制研究这块广阔天地的呢?由于这段经历并无正式记载,我只能尝试从尹宣先生的自述和友人的追忆中,简单梳理一些脉络。
两百多年前一群学识卓越、充满远见、德行高尚的绅士,在理性的讨论下,制订的游戏规则,开创美国领先世界之基业,同时期的满清,封建王权还在不断加强,民主与自由渐行渐远,两相对比,发人深省,好的制度,催生好的政府。
政治上各方观点的碰撞,神仙打架… 建议读之前先读附录中的:独立宣言、制宪会议代表的性格描述、出勤情况和附表。 对历史的冲突和人物有大致的了解,更能理解讨论中各方代表的利益,为何如此激烈。 值得细读,标题如果能把当天讨论的主题列一个就好了,有些地方还要再看看,需要深思…
昨天423世界读书日活动挑战结束,获得了42.3书币,加上自己看书送的70多书币,直接凑够了买这本书的钱,立即下单购买。这书我读大学的时候就听过了,也没想到十几年过去了一直拖到现在都没看过,而且去年这个时候还买了纸质版,真是惭愧,今年一定看完存的这些书。
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还是应该总结一下吧。 对这一群伟大的人,都是心存敬佩的!毕竟,让我这一代在200年后,见识到一个如此强大的国家,同时因为他们,也让我们认识到人性的伟大。 首先,这本书所记录的会议召开的过程和方法当下的我来讲大有裨益。其一是:在群体决策时,务必应当最先明确决策方式-即书中的会议制度,一段如此繁复的思想碰撞,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式,意味着流于形式,止于争吵。当然,先贤们的个人魅力和能力也可能阻止它的发生。其二是:他们所保有的如此强大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组织起利益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习惯不同、法律亦不相同的一群人,共同谋划和制定出一套他们自己都无法确定的宪法。也证因为这些不同的角度,势必会有目的不同、形式相悖的利益,因此,必然需要的就是协调能力。 其次,我应当承认,并为读懂这本书。人物关系复杂,条线阵营不同,无疑遮蔽了理解他们投票的理由的思路。但是,所体现的个人主义风貌却吸引着我,无论角色如何,都将自身与所代表之信念和利益融为一体。有幸在阅读完《常识》之后,才开始这本,所以自从美国立国之初,一直到接下来的200年整个过程,都信奉深刻的个人主义,以我拙见,个人主义的开端,必须始于个人权益的崇拜和强有力的保护,虽然在全书虽未明确关于人性善恶的语句,但是他们都表现的对人性本善的维护和对人性本恶的反抗,这种反抗表现在对英国皇权的鄙夷、对贵族制的不屑。正如书中提到,当有代表提出为行政官设置咨询委员会时,先贤们强调的重要理由则是,行政官本人应当对自己执政国家的个人责任意识,其应当自行决定向谁(部门、团体)征询意见,以指导其行为和决定。 再次,文末附件中,对于与会代表的性格画像,这确实值得现今借鉴。正如文中所述,初次见到这一类辅助性的记载,更能支撑理解各位代表所作出的选择。亦提醒我在今后的阅读中,应该先读这类辅助性文字作一些了解,否则,则属于对作者恩赐的浪费。
读完了。读《联邦党人文集》有点一头雾水,没想到想要的答案都在这本书里找到。在这本书里很少看到汉密尔顿的发言,也没有看到华盛顿的述说,我还是相信他们在背景里干了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这本书里学会了开会的方式,必须为会议设计会议的程序,伦道夫的初始方案,构成了宪法的初始条件,提议、辩论、通过、否决、悬置、跳过、句子的拆分,风格的调整一系列的高级活动让人眼花缭乱,制宪会议让人看到了这是一个高技术的活,绝不像李鸿章说的:当官是天下第一容易的事。也许清朝的官跟他们比起来不过是智商低下的动物。五十五名制宪领袖,我数了一下有20名律师法官和检察官,另35名也是饱学之士,个个对政府、政治、古典希腊罗马历史精通,最老的富兰克林81岁,最年轻的也就30来岁,在辩论中智慧的火花四溅。 在这本书里你能了解到美国宪法每一句的诞生,在这本书里你可以把它读成美国政府这台机器的精密设计会。把美国议会分拆成两个齿轮,总统和法院又是另外两个齿轮。这四个齿轮都有单独的驱动轴,所以权力的来源又是独立的,但这个四个齿轮又是啮合制约的,制约的目的是不得压迫人民。在宪法中同时设定了修宪触发的条件,同时也设定修宪合法化的条件,唯有人民有权修宪。 向译者致敬!
经验可供借鉴 结果令人遗憾 祸起贪婪
事实证明,民主和自由只存在于理想之中!
当年美国联邦制宪结束的时候,对制定出的联邦宪法会议记录到底要不要销毁众人议论纷纭,最后还是决定交予华盛顿保管。 华盛顿当时估计,倘若这部宪法能维持20年,就不错了。 富兰克林则说:“我进一步相信,这一次有可能治理得好若干年,但最后还是会以专制收场,就像过去其他的(共和)政府形式一样,等人们腐化到需要专制政府时,就没有能力建立别样的政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带来的大规模知识的普及,没想到这句话”腐化到人们需要专制政府时“竟没有一语成戳。 想起了《富兰克林》自传,纵观富兰克林一生,以联邦宪法作为他一生的注脚点也不为过。 如今从时间的长河回过头去,也许富兰克林当时盯着的那张椅背的图案,望着不知是日落还是日出,寻思良久。 两百多年后的今天,对于那张确认是日出的图案,不知他会有何想法,或许他会说:联邦宪法能运行两百年已经超出了我的想像了。
设想很好,设计也趋于完美,为什么就是管不住权力? 这就是人性原本的恶——贪婪?
立法当虑人之恶,有无皆以制恶为考量。这就是不同思想的差距。
民主创新的过程。
尽管点了推荐,但其实并不适合许多人阅读,尤其对政府治理和法律没兴趣没概念的人尤其难读。本人也是耐着性子读完,最初激发好奇的是各邦尤其是南北在利益点上的妥协退让,辩论至中后期,制宪会议上的代表跟我一样普遍疲惫厌倦,失去耐性。本人通过这本书收获最大的应该是对辩论和不同立场的通透理解,阅读时的失去耐性转化进现实可以扩大对人事看法的心胸。
民主并不意味着完美,而意味着你能够忍受的底线。 本书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虽然对制宪会议的当事人来说更多的只是必需忍受的闷热天气、对细节无穷无尽的争吵、对决议结果无法反驳的愤怒、借贷盘缠日渐枯竭的焦虑、不得不中途离开的无奈等等。很难想象一个七嘴八舌的会议能够取得某种共识,作为妥协的产物,他们也并不看好这部新生的宪法,甚至不指望熬过二十年,已经平稳运行了两百多年本身就是大大的意外,不出意外的话还将意外下去。 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人是梅森,很多人因为在宪法上签署名字而留名青史,梅森则因为没有签署名字而伟大,一部没有人权保证的宪法是不完整的。在他的推动下,终于通过第一修正案及第二修正案弥补了缺陷。 建议结合易中天的《费城风云》一起看。
如何把这本书读的有味?首先要明确一个目的:美国政府的结构?为什么是如此的结构?其次要有一些材料《美国联邦党人文集》为此事而进行的论战,具体的背景知识可以阅读《汉密尔顿传》,而整个必备的哲学及历史知识,如塔西陀的历史,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历史,这样当他提到一个历史议题后你不会蒙蒙。 如果说现在的美国政府是一台机器,那么这本《辩论》就是这台机器的设计师们进行设计的设计会,他的作品就是美国宪法。也就是美国为促进美国人民幸福的顶层设计——权力的结构、权力的来源、权力的独立、权力的制约、防止君主制,专制等一系列不良政体卷土重来必备的硬的措施。 一本一本一句一句的读就像这些设计师一样,每句话每个分句逐字研究,不慌不忙一定可以搞懂。
1969年,他因点评时事,遭人举报,被打为现行反革命,下放到湖北黄梅,1972年调回一中任教。因中苏交恶,俄文不再吃香,尹宣自学英语,并改任英语教师。 那么,这位半路出家的中学教师,是如何走上翻译之路,最终进入美国宪制研究这块广阔天地的呢?由于这段经历并无正式记载,我只能尝试从尹宣先生的自述和友人的追忆中,简单梳理一些脉络。
两百多年前一群学识卓越、充满远见、德行高尚的绅士,在理性的讨论下,制订的游戏规则,开创美国领先世界之基业,同时期的满清,封建王权还在不断加强,民主与自由渐行渐远,两相对比,发人深省,好的制度,催生好的政府。
政治上各方观点的碰撞,神仙打架… 建议读之前先读附录中的:独立宣言、制宪会议代表的性格描述、出勤情况和附表。 对历史的冲突和人物有大致的了解,更能理解讨论中各方代表的利益,为何如此激烈。 值得细读,标题如果能把当天讨论的主题列一个就好了,有些地方还要再看看,需要深思…
昨天423世界读书日活动挑战结束,获得了42.3书币,加上自己看书送的70多书币,直接凑够了买这本书的钱,立即下单购买。这书我读大学的时候就听过了,也没想到十几年过去了一直拖到现在都没看过,而且去年这个时候还买了纸质版,真是惭愧,今年一定看完存的这些书。
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还是应该总结一下吧。 对这一群伟大的人,都是心存敬佩的!毕竟,让我这一代在200年后,见识到一个如此强大的国家,同时因为他们,也让我们认识到人性的伟大。 首先,这本书所记录的会议召开的过程和方法当下的我来讲大有裨益。其一是:在群体决策时,务必应当最先明确决策方式-即书中的会议制度,一段如此繁复的思想碰撞,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式,意味着流于形式,止于争吵。当然,先贤们的个人魅力和能力也可能阻止它的发生。其二是:他们所保有的如此强大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组织起利益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习惯不同、法律亦不相同的一群人,共同谋划和制定出一套他们自己都无法确定的宪法。也证因为这些不同的角度,势必会有目的不同、形式相悖的利益,因此,必然需要的就是协调能力。 其次,我应当承认,并为读懂这本书。人物关系复杂,条线阵营不同,无疑遮蔽了理解他们投票的理由的思路。但是,所体现的个人主义风貌却吸引着我,无论角色如何,都将自身与所代表之信念和利益融为一体。有幸在阅读完《常识》之后,才开始这本,所以自从美国立国之初,一直到接下来的200年整个过程,都信奉深刻的个人主义,以我拙见,个人主义的开端,必须始于个人权益的崇拜和强有力的保护,虽然在全书虽未明确关于人性善恶的语句,但是他们都表现的对人性本善的维护和对人性本恶的反抗,这种反抗表现在对英国皇权的鄙夷、对贵族制的不屑。正如书中提到,当有代表提出为行政官设置咨询委员会时,先贤们强调的重要理由则是,行政官本人应当对自己执政国家的个人责任意识,其应当自行决定向谁(部门、团体)征询意见,以指导其行为和决定。 再次,文末附件中,对于与会代表的性格画像,这确实值得现今借鉴。正如文中所述,初次见到这一类辅助性的记载,更能支撑理解各位代表所作出的选择。亦提醒我在今后的阅读中,应该先读这类辅助性文字作一些了解,否则,则属于对作者恩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