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女性

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
本书用海量数据和事例讲述了女性被系统性忽略的残酷事实。在大量“性别中立”的规则背后,男性往往被视为默认选项,女性则被视而不见。 女性承担了75%的无偿照护工作,每年为全球GDP贡献10万亿美元——却休息得更少,得不到报酬,缺少社会支持; 女厕经常排长队,男厕却基本畅通无阻——因为女性生理构造不同,所需的如厕时间是男性的2.3倍,而男女厕普遍被设计成相同大小,且男厕因有小便池而能容纳更多人; 女性遭遇车祸受轻伤的可能性比男性高71%,重伤可能性高47%,死亡率高17%——因为汽车根据男性身材设计,碰撞测试假
Stacey😘

记得有次跟同事聊天,她一脸满足的在跟我炫耀她的两个孩子今天被送去奶奶家,丈夫出差去外地,她可以点任何她喜欢的外卖➕逛街逛到爽,甚至还可以深夜去个酒吧~然后我惊讶于,这不就是当时还单身的我的普通的一天嘛~结果,金句来了:这样的一天对于你们来说,无趣且孤单,但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情绪出口——所以,婚姻对于女人的意义不在于舒适,而是能在偶得的舒适感中重获单身难以体验到的快乐。(麻了麻了,看不懂反讽的人别在这条下面引战了,很蠢)

当伟哥已经被纳入医保,高铁是否应该售卖卫生巾,被炒上了热搜。 年轻女性面试工作时,HR总会多问一句,近三年是否有婚育打算? 2021年,两个全职太太离婚获家务补偿,广东判决男方支付1万元,北京判决男方支付5万元。我去58同城查了一下,北京和广州保姆的月薪,基本在4000-5000不等。 《民法典》1084条规定,夫妻离婚,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 儿女双全的家庭里,大多数父母会选择出资给男生买房、买车。 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24.7%的女性,遭受过不同形式的家庭暴力。 《奇葩说》有一集是大家讨论要不要做单身妈妈?张泉灵说了一句话:“你们以为,有婚姻的时候,你们就不是单身妈妈了吗?” 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写道:婚姻就是男性对女性的奴役,某程度上是为了以男性为主的社会更好地剥削女性。 前几天北大女生对谈上野千鹤子引起群嘲 里面有一个片段是全嘻嘻问上野:你不结婚是不是被男人伤害过? 正好这段时间在看《五四运动史》1912年孙中山政府任命蔡元培先生为教育总长时,他曾说明他对教育的看法。 他理想的教育制度是“超轶政治之教育”,而不是“隶属于政治之教育”。 女儿、妻子、母亲的角色应该🟰无私奉献吗?女孩子们自己的人生呢? 那些你曾经心念着的兴趣爱好、志向理想、星辰田野和广袤山河。 做谁的女儿,你无法选择。但是成为谁的妻子,是否选择做母亲,选择权在你手里,而这一切的托底条件是:接受教育和经济独立。 张桂梅老师怒骂女学生:我用生命送你们出山,你却去当全职太太。 送你出去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位“被看见的女性”。 社会的各行各业,职场、学校、医院、政坛,衷心希望有更多女性被看见。

(Eason)逐月

2023年的第一场雪。我看着窗外,忽然想起了《看不见的女性》第一章的一个统计数据:“瑞典的一项研究发现,79%的行人受伤事故发生在冬季,单人事故中有69%的伤者为女性。三分之二的受伤行人曾在结冰或积雪的路面上滑倒,48%的人受伤程度为中度至重度,其中骨折和脱臼最常见。女性一旦受伤,伤势往往也更严重。” 为什么下雪天受伤的总是女性? 本书前言里给出了答案:比如“在伦敦,女性送孩子上学的可能性是男性的3倍,“多段出行”的可能性较男性高25%;如果家里有一个9岁以上的孩子,这个数字将上升到39%。在欧洲各地,人们都发现了男性和女性在“出行链”方面的差异,双职工家庭中,女性接送孩子上学的概率是男性的2倍。这种情况在有幼童的家庭中最为明显:一名职业女性如果有5岁以下的孩子,她的多段出行可能性将增加54%;而职场男性处于同样境地时的可能性仅增加19%。” 这就意味着,下雪结冰时,出行的主要是女性。 为什么下雪结冰对女性的影响远远大于对男性的影响?原因之一:男性更有可能遵循一个相当简单的出行模式:每天两次,进城和出城。但女性的出行模式往往更为复杂。世界上75%的无偿照护工作都由妇女承担,而这影响了她们的出行需求。典型的女性出行模式可以是这样的:在上班前先送孩子上学;带一位年长的亲戚去看医生,并在回家的路上捎带买点家庭必需品。在世界各地的女性身上都能观察到这种多段短途行程相连的出行模式,也被称为“出行链”。 原因之二:相比男性,女性总是更有可能步行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法国,三分之二的公共交通乘客是女性;在美国费城和芝加哥,这一比例分别为64%和62%。与此同时,在世界各地,男性开车的可能性都更大,而且如果一个家庭拥有一辆汽车,那么家中使用这辆车的也主要是男性——即使在瑞典这个女权主义的典范国家也是如此。 看出问题了吧?即便这样,每次下雪后除雪,我们都是优先清扫机动车道!冒着风险出行的女性大多低头走在步行道上,而这里,通常不被优先考虑扫雪。女性,成为看不见的大多数。“因为女性不被看到,也不被记住,因为男性数据构成了我们的大部分认知,男性的就被视为普遍的。数据缺口导致占全球人口一半的女性被定义为少数群体,拥有一种特定的身份和主观的观点。在这样的框架下,女人就被设计成可以遗忘的、可以忽略的、可有可无的存在——在文化上、历史上、数据上,都是如此。因此,女性就成了隐形人。 《看不见的女性》讲述的是,当我们忘记占人类一半的人口时会发生什么。它揭露了当生活或多或少正常进行时,性别数据缺口是如何伤害女性的。无论在城市规划中,在政治领域中,还是在工作场所中。它还讲述了当事情出错的时候,生活在一个以男性数据为基础的世界里,女性会遭遇什么。” 稍微留意一下生活中的细节,就会发现这种“看不见”无处不在:公厕设计没有考虑女性的需求,所以她们在那里排长队;写字楼空调的设计,只考虑男性的需求,所以女性在里面冻得发抖;健身房的设计只考虑肌肉男的撸铁需求,所以女性在面对各种裸露上身的秀肌肉的健身男画报前颇感不适;很多工具没有考虑女性的需求,所以设计的过重… 我们很多男性和我一样,并没有刻意排斥和不尊重女性;我们只是压根没有想到这些,没有考虑到女性的需求是否有所不同。所以我们离真正的男女平等还非常遥远,只有当整个社会运行的机制是男性和女性一起来平等共同设计的时候,这才是一个基本男女平等的社会。

先开枪后立靶,作者找了一些性别结果差异的数据用来“证明”其女性忽视的观点。 但只要稍微思考下就会发现,除了20世纪以前的部分数据确实体现了性别歧视外(如部分女性成就只能挂靠在男性名下发表),近现代的数据都是强行关联。 所有和商业、资本相关的例子,明明是资本逐利导致的性别差异对待,却被作者肤浅的强硬关联为 男女待遇不平等➡️女性被忽视/歧视。 比如车辆安全设计以男性为主体,难道不是因为交通事故导致伤亡赔付的公司案例中男性占比远高于女性?假如我一卖车的公司,每年为男性驾驶人伤亡事故赔付一亿,为女性驾驶人伤亡事故赔付一百万,我当然以男性为主体进行安全设计。我还能为作者补充类似的例子,化工工作和矿井工作安全设备大多也是以男性为标准设计的,这也是歧视女性? 女装款式选多余男性款式,女性美妆护肤产品选多于男性,是歧视男性吗? 明明是市场供需平衡结果和资本逐利的偏向性,作者却硬扯到女性忽视,属实缺德。 厕所问题,说到我就气,男女厕所最严重的问题明明是男性隐私被侵犯,却从来无人重视,反而在这纠结女厕所面积该不该比男厕所大这种末节。大家稍微留意下就会发现,凡是走廊末端男女厕所并排的结构,从来都是男厕所在外女厕所在内,很多厕所男性小便池甚至正对厕所门口,男性小便的话几乎是当众的。保洁阿姨的问题我就懒得说了。这明明是男性忽视,作者却只盯着厕所大小嚷嚷歧视女性。 真想解决女性权益问题,请脚踏实地,就事论事,客观理性的看待、分析问题。这样把所有性别差异的问题都囫囵扔到性别歧视的框里,只会导致性别歧视的概念越来越宽泛臃肿,最终成为欧美政治正确一样的毒瘤。

于世无偏.

女性总是不被看见。 寒假的时候和姑姑聊天,她说妹妹所在的寄宿制学校晚上十点就熄灯,一盏灯都不留。也许一般的情况下还能勉强适应,但是如果是女生处于经期呢?没有照明,也没有手机,女生在经期最基本的生理要求——换卫生巾都无法满足。这一规定乍一看好像是为了让学生早睡的规范化管理,但是在这条例的背后,女性需求是不被看见的,灯一关就消失在黑暗之中。 无论是生活、职场还是其他方面,女性永远处于第二性,她们的各种条件不被分析,她们的特殊之处不予考虑,她们永远被视为缩小版的男性,一旦她们觉得不对劲,表达出了自己的困惑与请求,她们就被视作麻烦精,“事儿妈”。 可是事实应当如此吗?设计汽车的时候没有考虑女性的身材比例与骨骼密度等生理条件的不同,然后来嘲笑女性开车时坐姿奇怪和技术不精?给女性打造了白幼瘦的审美追求,让女性退出力量的赛场,在力量本就悬殊的情况下又要来责怪女性呼救不够大声和反抗得不够明显?忽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隐形家务,不去估量无偿劳动的真正价值,把照护工作堆给女性之后埋怨女性不能创造价值?看不见女性的身体,看不见女性的苦难,看不见女性的付出,抹煞全球一半人口的现实存在。 也许有些人选择性失明,但女性应该睁开女性的眼睛,以女性视角重新审视生活中的一切。不再自甘做“房间里的大象”,去抗议,去疾呼,去以女性的敏锐与智慧,和这个看不见女性的偏颇世界大胆宣战。 不要不被看见,要以主体的姿态傲然于世。

Ada

本书列举了大量实证用以证明人类社会对女性的种种忽视所造就的“她者”生存困境,这种困境是女性特有的,所以它“看不见”,但这是属于女性性别的原罪吗? 不是,这正是父权社会对女性性别剥削的直接体现。 我们收集数据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在男人面前卖惨,让男人体谅女性的难处,指望他们能够建设一个对女性友好的社会生存环境。这不过是将女性隔绝在社会建设之外。所以女性读这本书最终要意识到: 一个能够“看见女性”的社会必然是女性成为了它的主宰,通过激发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去社会上发挥才干的结果!唯有如此,才能让针对女性的悲剧不再发生。 女性由于长期在父权文化的驯化下缺乏对社会建设的兴趣,她们漠视社会改造,向往家庭生活,并误以为那是人生幸福的目标。 错!大错特错!女性的归属从来不是家庭,而是社会。 只有当整个社会成为女性的乐园时,她的人生幸福才会有一个最基本的保障。在这个保障的基础上,她可以去寻求不同的感情际遇,并且让这个际遇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现,而不是父权制下单一的婚姻模式。我坚信女性与生俱来的丰富性和创造力一定能够构建出各种不同的亲密关系,在这一点上,男人无比匮乏。 但如果整个社会不利于女性生存,那么女性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父权统治为她划定的路,她会受到市场和家庭的双重压迫,生产与再生产的双重剥削,感情追求也不过是空中楼阁,因为出了家门,离开了男人三米半径之外,整个社会对她而言既是不堪也是危险。 女性的幸福在女性自己手上,去创造一个对女性友好的社会不能指望男人双手奉送,而要靠自己的力量去行动,这就是“第一性”。 女性要亲自下场去改写规则,将自身意志投入到社会形态之中,哪里觉得不合适就改哪里,提意见、说不行、不同意、要拒绝、争上位、夺权力、拿方案、自己干……反正关于女性的部分几乎全是空白,大家只管往前冲,都是广阔天地。 唯有千千万万的女性去这样做,社会才会有千千万万女性的色彩,否则放眼看去都是男人定的规则,女性去削足适履适应他们,有什么意义?反正你只要去遵守,大概率就是输,因为规则对你不利。 女性要赢,就要先建立自己的赛道,而不是去男人的赛道和他们比,换个思维看问题,不要把社会构建的权利让给男人! 大江大河大社会,女性要做掌舵人!

琳夕婷

从小到大,我始终都在被教育如何成为一名懂事的女孩,何为懂事?就是多承担。得勤快,得乖巧,得付出,得温和,得上进。父母尊重鼓励支持我,对我好的没话说,尽管如此,但我隐隐知道,如果我是个男孩,我活的可以更随心所欲,更畅快,至少叛逆被允许,至少个性不用藏。 就我家而言,仔细一算,一年下来,女性确实要比男性承担更多义务性工作,男性可以心安理得的接受着女性的照顾,而女性却不能。女性的付出,多到好像没有尽头一样,年复一年。我从小就被教育的很懂事,到现在,做饭和家务好像是我的专属,懂事的高帽子戴久了也成了脱不掉的负担。当我习惯性的把一切视为理所应当的付出,这本书告诉我,女性是真的承担了太多,不仅如此,女性还被忽视了太久,这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问题,女性的付出和成绩,可以被轻易抹杀和抢夺,大的生存环境不利于女性,这不是女性的错,是大环境的错。真不懂,性别不同,为何区别就这么大呢? 男权社会,男性享受了太多的性别红利,可女性呢?别说红利了,平等的享有人权都不能够,被忽视的女性,弱势的女性,沉默惯了的女性,未来路漫漫啊……

喜欢春秋

男女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都有差异。前者是先天的自然的,后者是社会建构的。而女性的社会性别是一种在父权制结构下权力失衡的处境。在父权制下,默认的即男性的,女性是不被看见的。所谓的女士优先也只是在一些小事上的优先,重要的事项上从来都是男士优先。既然女性已经处在下位,所以女权主义追求的并不是形式上的平等,追求的平权并不是简单的给男性女性提供相同程度的帮助或机会,而是要让需要帮助的人“确确实实”能够得到帮助。就好比田径比赛,一个人已经快要到达终点了,另一个人才刚刚离开起跑线,这个时候给两个人都提供自行车这不叫平权,给刚离开起跑线的人提供自行车,让她快点追上前面的,这才叫平权。平等是个很复杂的概念,何为平等?要追求何种程度的平等?这是属于每个人的价值判断。 《看不见的女性》讲述了在多个领域中女性被忽视和排斥的现象以及这些做法会给女性造成怎样的伤害。看见是改变的前提,要去看见女性,倾听女性,理解女性,她们不是以男人为主的世界的NPC,不是工具人,而是占全球一半人口的主体。这本书就是在帮助我们看见。 那么要如何做才能让女性被看见呢?那就要缩小性别数据缺口,缩小女性代表不足的差距。确保女性在参与决策、研究和知识生产时不会被遗忘。确保女性的生活和视角走出阴影。

希文

好久没有读到过如此振奋人心的书了,比起韩国作家《她厌男,她是我女友》日常生活中体现的点点滴滴,本书更像是关于性别数据缺口的相当全面而详尽的一篇文献综述。也可以说是十分相见恨晚的一本书了,虽然才四月中旬,但不妨碍我把此书列为本年度top1。 原来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有迹可循。看《小妇人》时我对Jo那段发言“Women have minds and they have souls As well as just hearts and I am so sick of people saying that love is just all a woman is fit for.”感到激动不已。看《后翼弃兵》为Beth从孤儿院走到俄罗斯最后拿下世界冠军而欢呼雀跃。甚至于背下来了大爆炸里Amy激励全世界热爱科学的女孩的那段发言“我只想利用这一刻,告诉所有梦想把科学作为职业的年轻女孩,去做吧,这是世界上最棒的工作。如果有人告诉你你做不到,屏蔽那些言论。” 就连听傻脸娜的《who says》都能一天满脑子的You got every right to a beautiful life 。想来那时女性主义就已经在我脑袋里悄悄觉醒了,以前我仅把上头这些的原因归类于她们做到了我做不到的事,却没有深思过为什么女性想要在各个领域有所成就竟会如此艰辛。 看完这本书后明白了是有些人在刻意地蔑视 女性的贡献,无视女性的权利,漠视女性的利益,甚至贬低女性的地位——不信你看:炉灶汽车手机钢琴房屋药物都不曾考虑去为女性设计/选举实施女性配额制被拒绝/基金申报用于研究女性医学项目也被拒绝… 在一个怎么说也有50%是女性的世界里,这个群体却几乎销声匿迹。可想而知不被认可的女性想要在各界取得耀眼的成就,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想到这里便更加佩服许许多多像希拉里和赖卿这样伟大的女性。 改变现状的唯一方法是:鼓励女性站得更高走得更远,去掌握权力,去发挥影响力,去发出一直以来被忽视的声音。从性别数据缺失到完善数据看得到数据甚至根据数据做出改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是这值得坚持。 我受够了公主总要被王子拯救的庸俗剧情,继而指向他们都过上了幸福生活这唯一的万能解(很喜欢本命射手的一句台词:左转新手村,公主不需要你的拯救),毕竟生活不是童话故事。本书也用无数案例佐证了另一半人口的觉醒是如此地艰难,他们中的大多数只会站在自以为的制高点对女性做出鄙夷“音乐只是女性的点缀不是作品”“女性不要太有野心”“黑客天生只可能是男人”…所以还是得靠自己对吧。 文中提到“学界的研究对政府政策、医疗实践和职业卫生立法有重大影响。学界的研究对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有直接的影响。”作为一个还在学海里浮沉的普通人,我想,也是时候做出点行动来了,虽然不知道这条路要走多久才能看得到光,但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吧。

云中雁

这本书运用了大量数据显示了性别数据缺口以及女性因此而受到的不公待遇,我读的时候只觉得触目惊心,非常推荐所有女性以及对女权主义没有偏见的男性读一下这本书(有偏见的就算了,读了也无益) 印象深刻的句子分享:“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里做出任何价值判断都是主观的” “事实上,价值是一种见仁见智的观点,而观点是由文化决定的。如果这种文化和我们的文化一样偏袒男性,那么不言而喻,它只会对女性充满偏见。” “性别数据缺口完全是一种存在了数千年的思考方式的产物,因此也可说源于不思考。双重的不思考:男人不言而喻,女人不被提及。因为当我们说到人类,总的来说,我们指的是男人。” “将人类默认为男性,是人类社会结构的根本。这是一个古老的习惯,像人类演化理论一样深入人心。” “这种完全由男性主导的文化带来一种后果,那就是,男性的经验、男性的视角,被视为普遍的;而女性的经验——尽管是全球一半人口的经验——被视为,嗯,小众的。” 如此种种,让我更加意识到了女性掌握话语权和资源的重要性。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一切价值标准都由男性定义,许多制度看似“性别中立”实则有助于巩固父权体系,评论区许多不和谐的声音与充斥其中的傲慢与偏见更让我深感平权之路的任重道远、道阻且艰。我们需要更多为女性谋利益的女性领导者。

不可战胜的女性主义

一个有权势的女人被视作对规范的冒犯,其背后原因可能非常简单:这是性别数据缺口的结果。我个人从小到大都坚信一个神话,那就是女人……有点一无是处。没错,这部分是因为女性在媒体上的形象如此(消费主义、琐碎、非理性),但也是因为女性在媒体上出现得太少了。和很多女孩一样,我通过几乎完全没有女性的课程、新闻媒体和流行文化接受了这样的一种熏陶:辉煌不会属于我。我没有在媒体上看到任何我可以仰视的女性(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没有接受过关于女性政治家、女性活动家、女性作家、女性艺术家、女性律师和女性首席执行官的教育。在我接受的教育中,我崇拜的人都是男人,所以在我看来,权力、影响力和野心都等同于男性。老实说,我觉得我也曾经反感冒犯规范。我曾发自内心地认为女老板过于有野心——我们都知道,“野心”是婊子的代名词。 令人不快的事实是,如果一个女人想当总统,她就会被认为不够淑女。2010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政治家,都被认为是在追逐权力,但这一点只对女性政治家构成问题。

kordelia

隐形的女性处境前天看完这本书,感觉有些疲惫,对于各种女权书籍里面需要苦口婆心、反反复复强调女性是人,女性权利即人权等等有些倦怠。哪怕有丰富的、不为所用的数据佐证呢,总有人罔顾事实,分不清是非曲直,毫无技术地宣泄情感。但另一方面,会关注到这本书的,可能对女性议题多少有些关心,里面提到的大量 “有数据但不使用数据” 的方向,对于我们可以做甚麽有一定的指导性。 两个月前写了《隐入尘烟》评论,持续引来好多骂骂咧咧的回复。总结起来大致意思是,你看到了我没看到的,你肯定看错了;你是那样感受的,你哪里不对劲。和强行捂嘴没啥区别。 惟一一位看似温和的男性评论说,“这个故事朴实的生活视角显然大于性别视角,当然,支持你的表达”。可能有无礼貌男士的区别就在于,否定你的视角后是否还表达对你发言的许可吧。这位男士还说,“我的朋友和你一样,再也无法平和看待男人和女人,被困在了自己的革命世界中,日常生活却永远在继续。有时候需要恍惚面对世界,笔直面对自己。” 不知道他打下这些字儿时,有没有被自己的友善感动到。 作者在引语里提到自己短暂交往过的一位男士时说,他为了在争论中赢过我,就说我被意识形态蒙蔽了双眼。他说我不能客观地看待世界,也不能理性地看待世界,因为我是女权主义者,用女权主义的视角看待一切。当我指出这对他(他自认为是自由主义者)来说也成立时,他予以反驳。不,他的看法是客观的,是常识——波伏瓦所说的 “绝对真理”。对他来说,他看世界的方式是普遍的,而女权主义——从女性的角度看世界——是小众的,是意识形态。 “身份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如果我们忽视、误读它,就有可能给自身带来危险”,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处境。我当然不客观,也完全不理性,我有时就想用女权主义视角看事情。 男的就别回复我了吧,挨个儿拉黑也怪累的。

双子座

其实社会很简单,无论男女只要能展现出自身的重要价值一定会受到尊重,而男性有现在的地位是历史前辈们努力换来的,这种社会重视是需要长期努力获得的,所以女性在这个问题上不是说我应该得到什么重视,你要付出很多努力才会收获你想要的,所以真真的女权不是天天打着口号来获得什么利益,而是当女性展现出来社会价值是什么都有了。

吃荷花的

有人说:“性别歧视根本不存在!那都是瞎想的,不然为什么我从来没见过?我周围可没有这种现象!” 这本书用事实数据证明,性别歧视绝不是虚构的; 有人说:“男性的贡献更大,拥有更多权力也是应该的!” 这本书用事实数据证明,女人绝非某些男人以为的那样只做出了很小的贡献,她们辛苦付出了多少劳动却又不被看见; 有人说:“女的就是矫情,麻烦,事儿多!” 这本书用事实数据证明,问题不是女人事儿多。一个以男性视角为主导的世界,会歪曲女性的形象、忽视女性的需求; 有人说:“男的确实比女人更聪明,不然为什么历史上杰出的女性那么少?为什么直到今天杰出女性还是少于男性?” 这本书用事实数据证明,杰出女性数量少,不是因为女性比男性劣等,而是因为这个社会对女性的偏见——无论是通往杰出之路,还是成功之后,她们都将面临这种偏见; 有人说:“现行的制度和决定是绝对公平公正的!” 这本书用事实数据证明,很多看似公正的制度和决定只是戴了个“公正”的假面。 有人说:“女性的权利当然很重要,但是还有别的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解决,应该等别的事情解决之后,再来解决女性权益的问题。” 这本书用事实数据证明,把女性权益视为“可以留到最后解决的小事”,最终会导致那些“更重要的大事”解决进展艰难。 甚至,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女人说:“成为女权主义者不见得会幸福。”    这本书用事实数据证明,一个缺乏女权主义的社会会滋生多少针对女性的歧视与暴力,这些歧视与暴力又会如何被无视,甚至被合理化、美化。而女权主义者的存在对于改变这一切又有多么重要。 事实上,这本书的数据非常庞大繁多,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缺乏数据的世界太久了。就如同本书的序言所说:自有记录以来,巨大的数据缺口占据了人类历史的大部分。从“作为狩猎者的人类”(Man the Hunter)理论开始,编年史家几乎没有为女性在人类演化中扮演的角色留下什么空间,无论是文化还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演化。相反,男性的生活被用来代表全体人类的生活。而在谈及另一半人类的生活时,通常只剩沉默。 这种沉默无处不在,遍布我们的整个文化:电影、新闻、文学、科学、城市规划、经济学。我们向自己讲述的那些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故事,全都扭曲了,被打上了女性“缺席”的标记。这就是性别数据缺口。……女性特有而男性不会纳入考量的问题涉及众多领域,在阅读本书时,你会注意到三个主题反复出现:女性的身体、女性无偿看护的负担和男性对女性的暴力。这些问题如此重要,触及我们生活的几乎每一个部分,从公共交通到政治,从工作场所到医院手术,影响我们方方面面的体验。 这也就意味着,我无法用一个短短的书评提炼概括这本书的全部内容,因为它如此庞大,如此沉重,提炼概括它不仅不可能,也是对本书的侮辱。这不是那种看别人写的书评就可以假装已经读过的书,这必须你自己亲自去读。 我节选这本书的后记部分的一段作为结尾: 黛安娜·泰米娜花了大概两个小时,为一个困扰了数学家一个多世纪的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案。那是在1997年,这位拉脱维亚数学家正在参加康奈尔大学的几何学研讨会。主持研讨会的戴维·亨德森教授正在用胶带将薄薄的圆形纸条粘在一起,制作一个双曲平面模型。“做得挺难看的。”泰米娜接受采访时笑着说。 亨德森在接受艺术和文化杂志《橱柜》的采访时解释说,双曲平面是球体的“几何学反面”。“在球面上,曲面向内弯曲并且闭合。而双曲平面是空间在每一点上都是曲面。”它存在于自然界褶皱的生菜叶、珊瑚叶、海蛞蝓和癌细胞中。统计学家在处理多维数据时、皮克斯动画师在模拟逼真的布景时、汽车工业工程师在设计符合空气动力学特征的汽车时、声学工程师在设计音乐厅时,都会使用双曲几何。这是相对论的基础,“因此也最接近我们对宇宙形状的理解”。简而言之,双曲空间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 但是几千年来,双曲空间并不存在。至少根据数学家的说法是不存在的,他们认为空间只有两种类型:欧几里得,即像桌子一样的平坦空间;以及像球一样的球体空间。19世纪,双曲空间被发现了——但只是在原则上。尽管一个多世纪以来,数学家们一直试图找到一种物理方法来成功地表现这个空间,但是没有人能够做到——直到泰米娜参加了康奈尔大学的研讨会。因为泰米娜不仅是数学教授,还喜欢钩针编织。 当她看到亨德森用破纸做成的模型来解释双曲空间时,她意识到:我可以用钩针来做这个。 于是,她就这么做了。整个夏天她都在游泳池边“为教学编织一套双曲模型”。“人们从我身边走过,他们问我,‘你在做什么?’我回答说,‘哦,我在钩双曲平面。’”她现在已经创建了数百个模型,她解释说,在制作这些模型的过程中,“你会有一种非常具象的感觉,意识到空间在成倍地增长。前几排不花时间,但织到后面真的要花好几个小时,要钩那么多针。你会对‘双曲’的真正含义有一种本能的领悟。”只是看看她的模型,也能为其他人带来同样的启发: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泰米娜回忆道,有位教了多年双曲空间的教授看到一个模型后说:“哦,原来它们是这个样子。”现在,她的创作已经成为解释双曲空间的标准模型。 这个故事表明,缩小性别数据缺口的理由已经超出了女性权利的范畴。正如我们从女性对政治、和平谈判、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影响中看到的那样,缩小数据缺口对每个人都有好处。甚至连数学家也是如此。 当我们忽视掉了一半的人口,那就意味着整个人类群体都将深受其害。

lovingchina

在谈论职场之前,我们必须了解到,女性承担了75%的无偿照护工作,却休息得更少、得不到报酬、缺少社会支持。从来不会有人问男性CEO如何兼顾事业与家庭,因为照顾家庭和孩子被默认是女性的任务,这似乎是一种约定俗成。 小时候,妈妈要求我做家务,我不乐意地说了句“那我就帮帮你吧”,“为什么你认为这是‘帮’我?”,她生气地质问,“难道不是你和你爸爸应该做的吗?”这让我印象深刻。但事实上,我家并不是例外,在我成长过程中,妈妈承担了绝大部分家务劳动,她这次难得的发火不过是因为太过操劳,而远不是女性意识的觉醒。 如果我们正视这一点,就不得不承认,女人缺乏同等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自己的事业,更重要的是,女人也几乎不可能被鼓励这么做,因为这会让她“不像一个女人”。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