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 二刷 7万年前,第一次认知革命改变了智人的心智,让人类拥有了虚构的能力,创造了宗教、国家、企业、城市等等概念,让原本毫不重要的非洲猿类成为世界的统治者。 智人的心智经过提升后,忽然能够接触到主体间的领域,于是创造了神和企业,建立了城市和帝国,发明了文字和货币。 当初智人也许没想到,有一天他的后人也能够分裂原子、登上月球,甚至移民火星。 自智人经历认知革命,战胜了强大的尼安德特人,成为这个星球唯一的人属。先后引发了三次大革命: 1.认知革命 7万年前 2.农业革命 1万年前 3.科学革命 500年前 自科学革命以来,又带来四次工业革命, 1)蒸汽时代 18世纪 2)电气时代 19世纪 3)信息时代 20世纪 4)智能时代 2030~2050年 未来,正以指数级的发展速度,朝我们走来。我们人类在过去几千年当中几乎都是处在这个指数级的下部,发展特别缓慢。 如今,人类处于信息时代,也就是互联网时代,正在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时代。其速度之快,让很多人还没来得及适应,很多职业就已被机器取代。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从三皇五帝,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到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如果一个人来回穿越都能够生活得很好,因为差别不大,都是农业社会。 但是到了清朝以后,也就是我们说的工业革命以后,你发现这个曲线开始翘头了,开始慢慢往上走,因为科技革命来了,人类发展得变快了。 等到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最近这几年,你能够想象咱们三年前或者五年前的网络环境吗?没法想象。但是现在你会发现越来越快,越来越快。然后再过了一个奇点,我们叫奇点临近,就是当算法远远超过人脑的时候,它就会朝上高速地发展。所以有可能是五十年,甚至二十年,我们整个世界就会变成人人都会在讨论怎么样去永生的世界。
在古代,力量来自有权获得资料。而到今天,力量却是来自知道该忽略什么。所以,面对这个混沌世界的一切,我们究竟该注意什么?
紧接着《人类简史》,赫拉利继续脑洞大开,为我们讲述了智人如何一步步成为智神,如作者所说,书中的很多观点只是一些可能性,而不是预言,至于智人何时能成为智神,或者能不能成为智神,都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最终结果如何,谁也说不准。 智人靠着认知革命上的飞跃,超越其他动物成为了动物界的主导者,随后靠着我们的理性智慧及其所塑造的意识形态构建起了我们的生存秩序和社会认同,然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让我们的生活质量获得了质的提升。而目前的信息革命不但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还进一步塑造了我们之前所搭建起的生存秩序和社会认同。 智人在不断进化的同时对生存的物理层面上不断进行破坏的同时,在另一个虚拟的世界上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也让智人未来的生存充满了不确定性,最终,我们所创造的这一切会不会将我们自己吞没毁灭?看看本书能不能给你一个答案。 最后,想起了纪录片中的一个镜头,一只蚂蚁因为被一种细菌感染并控制,慢慢的爬到树上的某一位置后停了下来,随后细菌借着蚂蚁所提供的能量开始生长。蚂蚁在整个过程中认为是自己的“自由意志”在控制着自己爬到树上,然后生病死去,但我们站在人类的视角看到了事情的真相。 如此聪明伟大的智人,怎么可能靠着我们的自由意志而将自己一步步推向作茧自缚、毁灭的境地?难道我们像那只蚂蚁一样是被我们体内的菌群控制着走上了这条道路?从智人到智神的发展只是一个神话泡沫?。。。
之前看了《人类简史》其中很多观点令人震撼,这本《未来简史》同样精彩,更多关注的是科技力量对个体至上的解构,确实发人深省。 智人作为这个蔚蓝星球的绝对主宰,看似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拥有了越来越强的能力。但却不知不觉间成为了算法的作品。 比如,人类有99%的决定,包括关于配偶、事业和住处的重要抉择,都是由各种进化而成的算法来处理,我们把这些算法称为感觉、情感和欲望。 同时,书中再次强调了虚构故事的力量,这些意义的网络将智人联合起来,建立规则、秩序。其中,文字让人能够以算法的方式组织整个社会。 社会运作体系的本质也能用算法解释,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中,每个人完成庞大算法中的一个小步骤,而最后的重要决定由整个算法做出。 作者提出:如果“现代性”有句格言,应该是“坏事总会发生。”如何有效避免诸如“饥荒、瘟疫和战争这样的坏事等问题发生?唯一的解决方式是经济增长。 因此,人类无法停歇、喘息,只能在巨大的压力下继续生产,不断努力。 作者还阐述了人文主义关注的重点:重视人类的感受、欲望和体验。是的,正是前文讲到的算法,那么自由意志也可以说是算法的结果。 随之而来的是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它们共同推动了第二次认知革命。 当科技可以消灭欲望、增强感受、创造情感时,到底又会发生什么?这时,作为主宰的智人不是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设计品吗?这个助推力量就是数据,即将取代欲望和经验,成为一切意义和权威的本源。 从“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到“聆听算法的意见”,即实现数据化的”万物互联网“后,智人的局限性也会越来越明显,没有办法真正意义上的驾驭工具了,功成身退仿佛是必然。 这是一本让人脑洞大开的书,尽管对于未来,作者没有明确的结论,但他提出的问题却让人产生一种怅然若失的虚无之感。 无论如何,智人的征程还在继续,而我们拥有的也只有鲜活的当下。
研究历史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从中获得解放。—— 尤瓦尔·赫拉利 《人类简史》让赫拉利成为21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他以自成一派的大历史的视角,讨论了人类的七万年历史的宏伟画卷。《未来简史》则将目光投向未来,试图一瞥科技将把人类带向何方。 人类新议题 过去几十年,长久以来困扰人类的饥荒、疾病、战争问题,已经得到了大幅改善。公元第三个千年,人类面临的新议题是:追求永生、幸福快乐,以及随心所欲的创造和改造自身 —— 获得爱神阿芙洛狄忒的美貌,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智慧、大力士赫拉克里斯的力量,甚至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疯狂,换句话说是,成为神。 而成为神的三种途径 —— 生物改造、半机械人、和彻底的无机生命,已经从科幻小说走向了现实,不再离人类那么遥远。这些试图改造自身成为、或者创造神的尝试,势必会对人类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们常不自知的困于历史的桎梏,因为历史不仅塑造了政治、经济、文化,还塑造了人们的思想、恐惧和梦想。赫拉利用看似夸张实则环环相扣的观点,和颠覆性的历史洞见,帮助人们看到不一样的未来方向,允许人们想象前人无法想象的另外一种现实,从而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智人征服世界要想知道未来会怎么样,首先要了解人类自己,了解人类和动物的不同是什么。随着人类成为神,未来人类看待现在我们的方式,可能和现在我们看待动物没有什么不同。 人类世 与其它动物相比,人类早已化身为神。按照地理和生物划分地球的历史,将过去七万年叫做“人类世”非常合适。智人凭借单一物种的力量剧烈的改造了世界的生态,这在地球的历史上前所未见。人类童话中的野生动物,在现实世界实在少的可怜。写出小红帽和大灰狼的格林兄弟是德国人,而德国境内只有100只野狼,但有500万家犬。全球有4万头狮子,但有6亿家猫。如今世界上大型动物,90%是智人和他的家畜们。 被驯化的动物的群体取得了空前的繁荣,但个体的命运却也前所未有得悲惨。鸡栏里的鸡和猪圈里的猪等家畜,保留了野生动物的生理需要和社交需求,但人们对此毫不关心。 随着对世界控制力的增强,人们对于世界的信仰也悄然发生改变,从狩猎采集社会的泛灵信仰,渐渐变成了农业社会的有神宗教。世界从角色纷呈的盛大京剧 —— 山川与河流、丛林与鳄鱼、鬼怪与神灵、天使与魔鬼粉墨登场,变成了易卜生荒凉的戏剧场景 —— 世界上只有两个角色, 人和神。 天使和魔鬼成为诸神和使者的仆人得以幸存,而泛灵论的其它角色,包括动物和植物成为无声的背景。 宗教赋予神格的不仅仅是诸神,还有人类自身。人类从千千万万角色中不起眼的一员,走到了舞台的中央。在农业这场交易里 —— 人类向神明献祭,神明保护人类和他的家畜、作物们,而其它的生物无关痛痒。五百年前开始的科技革命更进一步,随着对于世界控制权的进一步扩大,人们将上帝悄然移除了舞台,从此这个荒凉的宇宙只剩一个角色 —— 人类自己。 人类的特质 然而人类越是对生物深入研究,越是发现自己和动物没有什么不同。进化论一步步的夺走了“灵魂”的地位,人类也不再是不可分割的个体。和其他动物一样,“生物算法”驱动了人类的饥饿、欲望和恐惧,现代人类的本能和七万年前的祖先并无太大的差别。同时,人类意识的特殊性也岌岌可危,智能并无特别之处、情绪情感大概也只是驱动生物生存繁衍的机制而已。不断有实验从动物的身上发现过去认为人类才有的智力和情感特征。 和其它动物相比,智人为什么可以创造这样的文明呢?黑猩猩也可以使用工具,蜜蜂和蚂蚁也是群居生物,人类为何与之不同? 人类具有虚构现实的力量。在客观的山川大河,和主观的精神世界之间,人类构造了第三种决定性的力量 —— 主体间的现实。带上头巾,我们都是穆斯林,都写汉字,我们就是炎黄子孙。人们编造出一张自我强化的意义之网,用相同的旗帜将互不相识的人们团结在一起,构建超大型的合作网络。 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人类创造了怎样的世界?又为何深信自己不但控制了世界,还为世界赋予了意义?人文主义是如何成为全人类的宗教的? 虚构的力量 国家、民族、社会、文化、金钱都是虚构的。它们不会痛苦和开心,只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但它们的威力在于,同时存在于许多人的脑海。主体间的现实是有力量的,在今天一个懂得经济如何运转银行的银行家远比草原上最孔武有力的狮子要强大的多。 古埃及的河流甚至鳄鱼都有它的神明。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神明”和现代的“公司”没有什么区别,它们同样把人类组织在一起完成大型的项目。法老就是神的法人,来监管项目的运行。对于古代埃及人民来说,那些诸神和今天的谷歌、苹果公司一样真实。 五千年前文字的诞生进一步解放了人类的大脑 —— 从此,古老的知识、经验不只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以及口口相传,羊皮纸、竹简和书卷上的文字跨越了时代和地域,将千年的积累代代相传。文字是一种算法,它让复杂的政府运转、公务执行拆分成了一个个细小的步骤。从此,每个人被划分成一个个角色,只需要完成其中的一个步骤,而不需要知道全貌,社会的齿轮相互耦合转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科学与宗教 宗教也是虚构的。宗教认为人类受制于某种道德法则系统,这个系统并非人类所创,也非人类所能改变,它为人类的法律、规则和道德赋予高于人类的合法性。犹太教、基督教、印度教、佛教、道教、纳粹主义和自由主义,信奉各自不同的自然法则。每个人类社会都会告诉其成员,他们必须服从一些高于人类的道德法则,如果违反这些规则就会导致灾难。 科学和宗教的关系比人们想象的更近。科学在乎力量,宗教在乎秩序。科学关注消除饥饿、治愈疾病、提高生产,宗教在乎规范社会的运转;而灵性和宗教比人们想象的更远,因为灵性在于脱离秩序,追逐自由。 以往的宗教指明道德规范的同时,试图指明事实,如圣经的上帝创世说,这近来越发受到科学的挑战。但科学指明事实,却无法进行道德判断 —— 比如保护濒危动物和经济建设哪个更重要?现代科学没有取代宗教,实际上它和名为人文主义的宗教走到了一起。 现代性的契约 现代性是一个契约,规范了人们从出生到死亡的生活,很少有人能逃脱或者超越。它决定了我们吃什么、做什么、想什么,也决定了我们住哪里,爱什么人,甚至如何死亡。契约内容简单到不可思议,那就是 —— 人类同意放弃意义,换取力量。 现代人类不再相信自己是某个伟大宇宙计划的一部分,不再从超越人类的自然规则中寻求意义。上帝和神明从人类的故事中渐渐退场,人们用科学换取力量,武装自己和改造世界。全球每一个国家政府,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无论信仰什么,目光都聚焦在了增长。经济增长似乎是一个可以解千愁的灵药,只要经济还在增长,一切似乎都不是问题。 人文主义革命 完全失去意义对于人类来说充满了灾难,毕竟整个世界就是人类构建的一张意义之网。好在现代性的契约留下了一个后门 —— 虽然不再相信整个宇宙存在宏大的计划赋予生命意义,但人们可以把意义的源头指向自身,人类自身就是一切的意义。上帝已死,但社会并未崩溃。 人文主义帮人类摆脱了人生无意义、生存无依据的困境。人类从自己的内在体验寻找意义,并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我们从小就不断聆听人文主义的口号 —— “倾听自身的声音,追随自己的内心”,“相信人民群众能选出最好的政府”,“顾客永远是对的”。就像中世纪的家庭相信骑士的荣耀,你的父母、兄弟、爱人、教堂的神父、周围的邻居无时无刻不在让你更加坚定信念,现代的人文主义以同样的方式进行着自我强化。 但是人文主义自身也遭遇着矛盾和分裂,如其它宗教一样。 传统的自由(人文)主义相信每个人的声音都同样重要。但是人类的体验是个人的,不同的人的不同感受和欲望,隐含着分歧和冲突。集体体验的价值和个人体验的价值孰高孰低?社会(人文)主义认为人当下的政治观点、喜好和厌恶,反应了成长和社会环境,由阶级、邻里和教育决定。而群众的声音更加重要,达芬奇的画作就是比小孩的胡乱涂鸦对于社会更有价值。进化人文主义则信奉冲突可以推进选择和进步,极端的进化人文主义就是广受诟病的纳粹。 然而,人文主义面临的挑战绝不仅仅于此。人们对于成为神的追求埋下了人文主义消亡的种子。 智人失去控制权人类还能继续控制世界并赋予意义吗?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对人文主义带来了什么挑战?谁可能替代人类的角色,什么新宗教可能取代人文主义? 科学的炸弹 21世纪的科学正在破坏人文主义秩序的事实基础。 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已经触及了自由意志问题。实验发现,通过捕捉脑电波,机器可以在人们“意识”到一个东西之前准确预测人们的意图。人类的大脑会对于无法解释的自身行为编造一个看似正确的理由。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自由意志可能只是一种“感觉”,人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可分割个体。人们所以为的“我”可能只是一个对外的公共关系外交官而已。 人们的行为和情感会很容易的受到外界的操纵。从过去的电视媒体广告,到现在无处不在的社交网络短视频,人们的情绪更容易被挑动,冲动更易被捕捉和影响。生物的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可以通过如抗抑郁药物改变自身的情绪。赫胥黎笔下的《美丽新世界》已经悄然接近,越来越多的人面临《黑客帝国》里选择红蓝药丸的诘问。 当自由意志不复存在,人类的情感不再可信,人文主义的哲学基础行将消亡。 无用阶级 这个世界正在进行的大分离更会对人文主义产生切实的生活影响。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的革命会彻底改变这个世界的阶级分布。不远的将来,一部分人群可能在任何社会分工下都不能比机器干的更好,这个世界上会诞生一大波的“无用阶级”。 人文主义将面临实际的威胁 —— 个人再也不能产生对社会产生经济军事价值,把这些群体动员在一起不能再像过去一样产生效益;整体人类对于社会的运转还有价值,但是社会不再需要个人,社会系统将会比个人更了解他们自己,为他们做出大部分更合理的决定,个人将失去权威和自由;社会上一群极少的升级后“超人类”精英将拥有前所未有的能力和创造力,为社会做出决定,在过去,富人和穷人虽然财务上不平等,但是感受还是一样,但这在“超人类”身上将可能不再成立。 人文主义的退场也许不是坏事,人类历史上的数次宗教改革在当时看都是大事 —— 坚持日心说的布鲁诺被罗马教廷推上了火刑柱,高喊着上帝已死的尼采震惊西方世界,但如今看来新的信仰似乎理所当然。同样,未来的人们也会理所当然的接受新价值观,而对人文主义表示困惑。 数据主义 数据主义或许是几百年来第一个真正能够挑战人文主义的宗教,并已经在科技界悄悄发展了很多年。科学机构早已崇尚数据至上,计算机的无机算法,和生物的有机算法极速发展。而现如今生活如果不分享到社交网络上似乎就失去了意义。 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在于对于数据处理的贡献。而人类的历史实际上是一种数据过程 —— 全人类是一个单一的数据处理系统,每个个人是里面的一个一个芯片。整部历史的进程通过4种方式提高系统效率:1)增加处理器的数量 2)增加处理器的种类 3)增加处理器间的连接 4)增加现有连接的流通自由度。 七万年前开始的认知革命增加了处理器的数量和种类,智人从南非走向世界,代价是牺牲了处理器间的连接。智人在世界各地形成了各个不同的文化。从农业革命到五千年前的期间,人们开始定居形成聚落、生产力提高,人口大幅增长,对应着处理器数量的急剧增长。从五千年前人们发明了文字、货币,到几百年前的科学革命,国家开始形成、人口进一步增长、人们建立商路,大规模的人类合作开始形成,处理器的连接和数量都大幅增长;从几百年前的科技革命到现在,整个世界被连接在了一起,全球化、互联网触及了每一个角落,数据传输的自由度、连接数量都达到了新的高峰。 数据主义的最高价值就是“信息流”,人们的意义在于分享、转发、创造,并把万事万物都容纳到巨大数据流的一部分(Internet of Things)。只是这个数据流也许无关人类、或者说不仅仅限于人类,未来人工智能会不停的创造新的数据,猫和狗的意识也会接入这个网络。 如果数据主义征服了世界,一开始会提高人类的幸福,但很快人类的权力就会让渡给算法,人文主义的议题会惨遭淘汰。一旦我们放弃了人类为中心的世界观,人类的幸福快乐就显得不难么重要。一旦万物互联,人类可能就会从设计者淘汰为芯片,再降为数据,最后化为滚滚数据洪流中的一粒尘埃。 写在最后未来简史成书于2015年,站在2023年的今天,科技的发展一路狂奔,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超乎了大众甚至是专业学者的想象。22年底ChatGPT的横空出世标志着生成式人工智能一下子越过了拐点。 人类的整个文明构筑于虚构的现实之上,文字就是其中的载体,一个可以理解人类的法律、教育、宗教并且可以创造新的文字的人工智能已然僭越了人类的领域,横插一脚闯入了人类的故事。智神的创造和人类的退场似乎一下子不再是遥远的百年故事,而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我们需要努力寻找关于生物和人类自身的问题答案 —— 生物真的就完全是算法吗?生物过程能够完全用数据处理吗?人类的意识体验有什么区别于数据的独特之处吗?当无意识的算法比我们还了解自己,并控制社会时我们该怎么做?我们也需要重新思考人的定义和意义。 真正的未来无法预测,因为科技并不会带来确定的结果,同样的科技会将世界带往不同的方向。但希望本书能帮我们松松思想的枷锁,摆脱过去的桎梏,在茫茫多的可能性里找到我们所希望的未来,并为之努力。
前些天,有一位大四朋友毕业快要离开学校,于是一群好朋友跑到操场上喝酒聊天,有人拿起吉他,唱起成都。 于是我知道了“成都”这一首歌。回来听了很多遍,感受很好,但也只是很好。 昨天,在学习的间隙里,打开赵雷在湖南卫视唱“成都”的现场版,一打开,就浑身打冷颤。等到赵雷唱起那句“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时,眼角湿润,内心悲伤,对自己的怜悯,突然从内心不断的涌现,涌现。 小时候看到或者听到过这样的故事,一个很武艺高超的人被反派通过药物之类的方式控制住,从好人变成了坏人。于是这位武艺高超的人开始做坏事,而最后的结果一般都是:当邪恶的手触及到最亲的人时,他便下不去手。看过电视剧“风云”吗?里面就是如此。 看了很久的奇葩说,我才知道,一旦概念被对方确定下来,辩论的角度和纬度就很被动了。一般而言,辩论都需要先挑战一下对方的概念。 《未来简史》很洗脑的一点是,一早就提出,“生物其实也是一种算法。”再后来又提出,“有机算法和无机算法有可能都一样,没有什么区别。”这些概念一旦选择相信,也就信了整本书的内容。 然而很可疑的一点是,或者我至今都想不通的一点是:有时候明明天衣无缝的东西,我们的感受没有那么强烈,而有瑕疵的东西,却能给我们带来强烈的感受。 最开始提出的“成都”的例子,歌手录歌一定是选取最好的版本发行,而我听到的发行版本却没有瑕疵的版本那么有感觉。当然,也可能是其他因素的影响。 《未来简史》其实考虑得挺全面了,我的疑问在书里都有所解答,只是作为我,不愿意去相信。人是一种超级高级又死板的算法,人的主观体验只是算法的一小部分,这个真相,接受得起么? 再来,这其实是一种脑洞,因为任何解释不了的问题都可以把问题递归上去,然后告诉我们,答案在那里。 比如,我一开始举的“风云”的例子。我发出疑问说:“无论你怎么通过生化的手段去控制人,都控制不了爱。”而一定有人采取递归的方法说:“爱也是一种算法,只是现在生化的手段的算法没有爱的算法高级,等我研发出比爱更高级的算法,就可以不被爱控制。” 知道了吗?他一下就换了概念,而他从始至终,并没有证明爱是一种算法。他把证明交给未来还未实现的事,然后我们就傻傻的相信。(当然,上面只是例子,我没有去考证“爱可不可以打败生化的控制”) 所以这本书的很多东西,都是基于这样的推理,看得我胆战心惊的,甚至感到难过。 于是,我宁愿选择不愿意去相信这么无情的事实或者假设。我一直信奉的一点是:人生的美好来自于它的不可知。 而如果人生是算法,马云能成马云,不是因为他的努力和能力,而是因为他一开始有拥有创建阿里的基础算法。刘裕育之所以是平庸的人,是因为刘裕育的算法中没有高级的算法,在怎么努力,也是一坨屎。 又或者,看似不可预测的未来,算法已经帮助你确定了一两条路,随着算法本身的随机性,选择这一条或者那一条。 又或者,我们爱上某些人,是计算好的必然。 如果这样,我们真的就是一颗螺丝钉,是为了实现那个宇宙最高级的算法而存在的。人生就真的无意义,又变得残酷起来了。 而写完书评的我,又要在2017年的时代里,努力奋斗,努力生活,争取上进的同时赚一些钱,劳累又有点滴的幸福。至少现在可以相信,现在的我们与算法无关。
让我们仰望星空——《未来简史》读后 本书是尤瓦尔﹒赫拉利继《人类简史》之后推出的,副标题是“从智人到神人”。作者从人类征服世界的过程讲起,论述了人类通过宗教、人文主义等为世界赋予意义,又凭借渊博的知识对21世纪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大胆预测,论证了不远的将来某一部分人将可能不死,轻松拥有快乐和某种意义上的“神性”,但大多数人由于认知误区等原因终将失去对整个世界的控制权。读完感触较深的几点如下:一是未来是数据时代,所有的一切均由数据组成,无论是电子计算机还是神经元,大量的数据是分散在各个环节和去中心化的,谁掌握了数据的控制权就有可能成为“君主”,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上帝”;二是人的智能并没有那么无敌,很多时候是模糊的,做的决定也不一定比未来人工智能所做的决定好多少,在未来某一时间点,人必将失去控制权,但放在宇宙这一视野中,也算不了什么;三是世界不一定往好的方向前进,首先市场调节是盲目的,没有干预将有很大机率失败,毕竟还会有象希特勒那样的疯子出现,他们会用各种各样与“宗教”类似的观念去危害和影响别人,一旦掌握了大规模武器或者控制了大数据,甚至能导致世界的毁灭。 本书的有些预言确实很有些悲观,人类有很多种预言,一类象是《小灵通漫游未来》可能慢慢实现,一类象是《资本论》可能不会实现,作者坦承说公开的预言就不能说是预言了,但这终究都会影响未来,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2017.1.18购于京东,2017.1.23日读完)
很片面甚至悲观刻薄的我觉得未来会向着最为糟糕的方向发展。以贩卖优越感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在当下世界的财富地位、政治地位不断攀升便能很好的映射出:消费,尤其所谓高端精神消费;买下的一切其面具下几乎都是关于优越感、虚荣心。功能性仅是能入场特定社交与尊重规范。其实质便是社会等级存在得越是残酷,优越感市场就越发庞大,反之,想要优越感市场无限扩张,人们就必须相互不断践踏。 人总是倾向于穷尽一切拉开相互的差距,以获得满足与慰籍。消费主义为了达到资本增殖的目的也总在强调特殊意义、从而将表面化的东西塑造为生存要素、鼓励大众用外展替代内观、“表达式消费”、并通过暗示意义链和诱惑机制、符号消费和制造区隔,潜移默化我们的消费意识形态。我们的身心在逐渐进步的社会里被重新发现和塑造,这本是有具革命性的,但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操纵下,我们就变成了“商品和资本”,这一切背后的启示就是:任何与市场、经济相关联的“消费主义操纵消费”背后,呈现的都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和资本的沆瀣一气。与此同时消费主义巧妙的,塑造和利用我们的心理/认知/认同/价值,再来塑造出消费主义需要的我们、我们的消费意识形态、以及我们的心理/认知/认同/价值等,以达到资本增殖的目的。所以说:人总是倾向于穷尽一切拉开相互的差距,以获得满足与慰籍。 芯片与基因融合会发生什么?科技人文主义、数据帝国主义又会催生什么?如今科技的发展速度令我感到恐惧,因为我是人类当中那种从一出生就已经被世界抛弃的大多数。在几乎是最底层的十多年的生活里,看着甚至可以说是亲身体验着、在方方面面都不断沦陷的底层,其间所谓弱势群体的思与行竟是极度的令人不得不唾弃。这里的底层并不只代表穷困人群,而是个相对的概念,参照物的不一致所有人都可以被称为“底层”。正是在这种全民贫民化的底层中,促使我不得不惯性似的觉得人从来都不是向善的,其创造的工具———“科技”,更不会来自善意, 诚然它便是为了更大的红利,更广泛更具实际意义的权利。在这个演化区隔的当下,个人、家庭、国家、整个人类正是迫切需要这样一种彻底脱离“大家都是人类”的工具。 虽然贫富差距进一步剧烈并不意味着相对弱势群体走向更加绝对的贫困,但换个角度切入,弱势群体实打实的少了更多的基本权利及能力。自此便陷入多方面的绝对劣势。这种绝对劣势比进一步绝对贫困可恐怖太多,这意味着“没有任何权利”。在科学技术底层,虽然全世界是统一的。但是技术发明本身是可以多元化的,实现形式的不同便会出现天差地别,以至最终导向绝不可逆的“分裂”。人工智能或是生物技术等诸多领域的竞赛几乎可以肯定都会带来最糟的后果,最后的输家必将是我们自己。足够的数据,足够的算力,人就不会再是神圣的灵体,数据和算力的拥有者能比你自己更了解你。民主政治也就成了感情丰沛的木偶戏,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在未来人将处于几乎绝对劣势,不再拥有任何权利。也许有人会说科技从来都处于中立,比如数据入侵人体,那自然就会催生出数据专职保卫的新兴动力。但这并不代表人仍有意义,关于人的故事早已完结。 最后,希望本书所意不代表未来的实际,希望这一切仅仅是一个将会具有极高价值与意义的“灯塔式推理”。
感谢悟空书友的推荐!尤瓦尔赫拉利的三部著作《人类简史》,《今日简史》和《未来简史》,我看都完了,给我开启了一个了解人类的窗口。里面的论点太震惊了,什么是宗教?什么是国家?人类未来将是怎么的?我对未来,都崩溃了。但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确实是本好书。
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决定未来世界的样子, 我害怕我连想象那个世界的时间都没有, 因为他已经近在眼前了。 我们从猿猴进化到原始人类用了几万年, 我们从原始人类到建立文明用了几千年, 我们从农耕时代进入工业时代用了几百年, 我们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用了几十年, 我们现在正站在技术爆炸的导火索上, 未来的十几年,我们又会进入怎样的时代? 在我们无知的时代,迷茫的时代我们寄希望于神, 我们向神祈求,祈求它给我们雨水,胜利,平安,健康。。。 在我们疯狂的时代,科技无所不能的时代, 神向我们祈求,不要灭绝别的物种,不要再破坏环境,不要如此冷漠。。。 过去的神变成现在人沦为未来的小丑。 我们引以为豪的,也是我们自认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 就是我们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工具是思想的实现,肢体的延伸和效率的提升。 我们想要的越来越多,工具也越来越先进, 我们改进一切以实现我们所需要的极致,虽然极致这种东西只是相对的。 想过没有, 最后我们要升级的工具是什么? 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我们的身体早晚也会沦落为工具的范畴, 它们的装饰意义会远远大于使用价值。 甚至在脑电波可以直接沟通的时候语言也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甚至我们的大脑如果运行速度太慢,就可以把大脑换掉,记忆这个东东西储存下就好。 或者干脆用区块链的形势丢在网络里吧。 我们的身体会沦为一堆硬件设备吗? 它们还会重要吗? 我们还需要他们吗? 意识就一定必须被锁在这个躯体里面吗? 或者我们也不需要去担心贫富差距,权利分化,社会资源不平等这么些小事情了,因为不久的将来,阶层这个延续千年的定义也不存在了。 因为,我们甚至都不是同一个物种了。 有的阶层快速进化,突破所谓的上帝禁区。 有的阶层加速退化,跌落到虚拟的世界里。 它们的思考方式,生活方式,沟通方式,甚至存在的方式都不同。 那么,谁才是人?那么另一个是什么? 不要说天方夜谭,不要说这一切绝不可能。 这一切虽然现在无法证实,同样,你现在也无法证伪。 关于人工智能, 最终不是人工,也不是智能。 而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意识。 他们和我们一样,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们也有自己的感受,他们独立存在。 或许说,未来的某一个基点, 它们就是我们,我们也是他们。 只是曾经我们是用最原始的生产方式生下来的,他们是基于算法被制造出来的。 不过,以后我们可能都是造出来的,那也就没什么区别了。 第一种视角是以自己为第一人称。 第二种视角是自己观察别人。 第三种视角是自己同时观察多个人或群体 那么第四视角是什么? 我觉得第四角是以无限多个角度同时观察无限多的事物。 很像空间多维度的概念吧? 无所不在而无所在的感觉,你能想象吗? 再或许这就是未来我们存在的形态。 人类望向的地方就会去征服。 适者生存,确实如此。 时间把所有的一切进行细分, 淘汰进化速度太慢的, 淘汰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 这种细分很快也会发生在人类身上, 我们会被细分在哪一个条目下面呢?
永生的烦恼 脑洞为之又是一开,耳目为之又是一新。这次被忽悠得整个人都不淡定了,惊觉智人的永生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未来并不飘渺,俺要是努努力,再加上点儿运气,说不定还能赶上末班车💪。 随之而来的就是永生带来的烦恼。从小毛主席就教导我们:“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忽然不成立了,人并非固有一死,好死不如赖活着倒更接近真理,一亿年的鸿毛,总要重过一百年的泰山吧。以后人类也许只有一种死法,就是自己浪死的。那到底还要不要出去浪呢? 好在书里又进一步解密,什么灵魂啊,什么思想啊,什么爱恨情仇啊,其实都是脑部的数据信号,只是一种算法。唯物主义终于发展到了极致,既然是数据信号,那终将可以理解并复制。到时候,不光是我们的身体,连我们的思想和灵魂也可以备份。做好备份以后,人类又可以尽情出去浪了。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人生可以存档,世界将会怎样?” 我怎么感觉大部分人会去做以前想做而不敢做的坏事儿呢,反正大不了取档重来。😂 未来已来,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打造一个物联网的时代,恨不得把所有物品都赋予智能,联入网络。将来每个人也都将被接入互联网,智能网络只需要检测你大脑🧠的数据波动,就会比你自己更早地知道你的真实想法。谎言与阴谋终将毫无意义,欢迎来到三体人的世界,面壁人将不会出现,因为AI早已洞悉了每个人的思想。也不会有人向地球回复:“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这个念头刚刚冒出,他必然已经被AI人间蒸发。 这样的未来有些让人不寒而栗,人类终将成为神,还是会创造一个取代自己的新神?人类的未来恐怕已由不得自己来掌握。当一切都可以数据化以后,AI甚至不需要像三体人一样,携带云天明的大脑。未来的AI飞船,只需要携带所有地球生物的全基因序列以及全思维序列,每一艘飞船就是一个诺亚方舟。在漫长的航行中,见到一个宜居行星,就重组一整套生态系统,任由它自生自灭,然后接着向外探索。皮一些的AI也许还会写一部“圣经”留给那些新人类。 人类到了那时候,大概已是可有可无,至少绝大多数人可有可无。让我再考虑一下还要不要永生🤔
《未来简史》 知识没有国界,但,输出知识者有国界。 未来简史,多么讽刺的书名,以客观的名义进行双标吗?本书,从过去发展演变过程进行推测。 作者以符合自己逻辑进行阐述,未来简史我看,不过是一本蹭热度的书籍。过去发展到现在人类,人类现在议题,人类应该追求什么到人类赋予自己意义。当计算机到来,互联网兴起大数据到来,人类本身的追求与价值,人类赋予自己的意义面临重大挑战。大数据分析告诉所有人们,人类所有一切都不过是数据,数据主义认为,只要输入一个人的数据,就能知道这个人自己都不知道事情,大数据面前每个人没有秘密,对于计算机算法,每个都已失去人的行为与个性思维与逻辑,在计算机算法面前,人的所有情绪行为都能解释。 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到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发展,双方缺一不可,资本主义打开产能闸门,分工协作让人类生产物质加快,资本主义让人摆脱物质匮乏,然而资本主义过渡与压榨,带来不是享受物质丰富生活,而是无休止的劳动,仿佛又回到物质匮乏不停劳作年代。1840年共产主义宣言问世,劳动者有了方向,人类有了转折点,这也指引我们进行变革。 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不能把功绩归于某一方并夸大奇贡献,我认为,这个世界不管缺少谁都会继续运转,世界的演变机制依然会继续,演变的每个环节都是可以替代的。 资本主义奠定物质基础,共产主义诞生推进资本主义,进一步合理分配物质,并激发全人类前进。 当,资本主义兴起大肆扩张时,从资本主义心脏处诞生了共产主义,这是演变的必然,马克思恩格斯撰写了《共产党宣言》震动了整个世界,让全人类劳动者眼前有了方向,然而,资本也清醒的意识到问题并进行调整,百年过去,资本主义发展愈发根深蒂固,资本主义洋洋得意的说,马克思恩格斯的预言并没有实现,实现与否我们并不知道,但我们知道的是,资本资本主义一直在调整让利给劳动者,调整更能符合劳动者利益,谁又能说的清,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在预言资本主义的预言呢! 人,最大的愚蠢就是自大,我们不知道现在是否是马克思恩格斯预言的现状,但我们知道,现在或许是马克思恩格斯想要的也是我们想要的。 本书的某些观点颇为褊狭,对某些方面视而不见并进行贬低,对某些方面又大肆吹捧,特别是欧美总宣扬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可它们怎么做的呢,零和博弈,政治霸权,种族歧视,到现在为止还能看到阶级的痕迹。 资本主义以利益最大化为优先,大肆扩张年代压榨与剥削,如今,资本主义慢慢转变并调整符合劳动者们,近年来资本主义几乎销声匿迹不见踪影,它们消失已经说明融合融入血液与我们共生,这,或许是马克思恩格斯想不到的。 如今,现在每个人都是劳动者又是投资者又或者是资本者,“你我不分彼此”,那个才是我们的立场很难分清。你在工作你是劳动者,下班后你拿起手机打开股市APP看看自己的股票涨跌,此时你是投资者,吃过饭你拿起手机打开购物APP购买你心心念念放在购物车的商品,你此时是消费者。 资本主义才是赢家,如今,资本的思想意识已经融入我们,如附骨之蛆不分彼此,进而慢慢改变我们思考与行为,就如,今天的天价彩礼!这是资本的金钱价值观,以金钱衡量价值。(以金钱来衡量亲情) 这种意识思想在生活中有很多,如,购物你不会以用处大小为购买标准,而是会以金钱多少来衡量是否购买意愿,还会以金钱多少来衡量质量,包括天价彩礼也是这种思维。 比如,你与陌生人交流相处,会以对方价值来衡量,(这里的价值是对自己当下或未来是否有帮助)或(对方有没有投资价值,这里的投资包括,知识投资、时间投资、金钱投资、情绪投资)这也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 在比如,当我们购买水果首先会问价格多少,不会首先问是否好吃。购买物品也是一样,我们首先会问价格,当然现在都明码标价了。 最后,近年来我们越来越向着资本主义思想靠近,包括亲情友情也是一样,比如,过年回家首先要和同辈同龄人比较,是否比对方过得好,这个好,是以金钱来衡量价值,幸福与否没人在乎,温暖亲情无人问津,用金钱碾压对方才重要。亲情已经变了质,衡量关系以金钱,更好过差以金钱,是否幸福以金钱。 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当你在疯狂追求金钱的时候金钱也已经腐蚀你的内心,赚钱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你的目的是什么只有你自己知道,用文学术语来说,你心中沟壑在哪,只能问你自己。 在时间尺度人类每个偶然中产生必然结果,就像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与思考意识,不是存在即合理,而是偶然中产生必然结果。 一个塑造思考意识,一个梳理未来方向。或许两者都缺一不可又或许…… 当今时代,有些人很清醒却不做声,有些人迷迷糊糊找不到方向,有些人半岁半醒不愿意解释真实,人生百态可以说是赋予的意义也可以说是赋予的态度,大多数人是随波逐流,愿意让别人为自己选择。有些人活世间就觉得幸福,
《未来简史》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化身为神! 当终于掩卷《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尚未自拨于以色列才俊Yuval Noah Harari从动物到上帝、从智人到智神天才链接起来的足以虐穿脑洞的宏篇叙事和微处知著的历史检索并可借以开启认知未来之窗的精彩文字交响便迫不及待诚意推荐:建议你一头扎入《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经纬交织的洋流里,洗心洗脑,换个高度尽情领略过去和未来的风景吧!😨💀👽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让人脑洞大开的一本书,其推理和逻辑论证相当精彩,非常佩服作者的功力,涉及到内容跨度很宽,时间很长,事例丰富!古今中外,生物科技宗教全包括。其中阐述的观点让人既期待又害怕。 1.未来难以预测,没有一个人可以站在那里告诉现在的你如何正确地做。但我们要研究历史,让我们在面临选择时多些考虑的维度,而不被过去的经验限制。 2.当今世界,我们正通过无数看似平凡的行为,把更多生活控制权交给智能手机,在这一过程中改变自己的特质。 3.未来世界,将致力于追求长生不老、幸福快乐以及化人为神。生物科技,信息技术发展将人类推进数据算法的时代。 4.知识的悖论: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一旦知识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因此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体系。 5.错过恐惧症:总在担心自己错过什么,选择之后却难以全心对待。
花生书语之尤瓦尔·赫拉利先生《未来简史》 (2024.04.05,NO.29) 《未来简史》是一本被罗涛童鞋强烈推荐的书,怀着极大的好奇和期待开始阅读。赫拉利先生的视野之宏大、逻辑之缜密,确实令人折服。然而,在阅读过程中,对书中提及的西方哲学或宗教故事,由于我对此知之甚少,所以有些地方感觉有些费解。最终还是用十天的时间啃完了这本25.1万字的巨著。但却感觉这本书的内容与书名似乎有些不符,书中并未对未来的简史进行太多预测。相反,它更多地是在分析当下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现象和问题。 在书中,赫拉利先生提出的一个核心观点:算法。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算法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购物、社交到工作、学习,无处不在。算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行为方式,还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书中还提到了一个有趣的悖论:历史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这个悖论让我陷入了深思。确实,我们在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行为。然而,当我们的行为真的因为知识而改变时,那些曾经指导我们的知识也就变得过时了。不过,我并不完全认同这个观点。愚以为,只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接受新事物,我们的智慧和思考就永远不会过时。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大跃进”带来的饥荒,这让我联想到了去年的统计数据造假事件。这两个例子都揭示了一个问题:当权力与利益交织在一起时,很容易产生虚假和误导性的信息。这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各种信息和数据时,要保持警惕和理性思考。 在书中,赫拉利先生还强调了历史的多元性。他指出,历史绝不是单一的叙事,而是同时有着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叙事。我们选择讲述其中一种叙事,就等于选择让其他叙事失声。这一观点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们往往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去解读历史,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解释和观点。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地对待历史,尊重不同的叙事和观点。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现代人类患上的“错过恐惧症”。我们总是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虽然手中的选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但选了之后又很难全心全意对待。这种心态让我深感共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总是在追求更多、更快、更好,却忽略了内心的真正需求和感受。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放下焦虑和恐惧,专注于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并全心全意地去追求它。 最后,用这段原文结尾:人类有99%的决定,包括关于配偶、事业和住处的重要抉择,都是由各种进化而成的算法来处理,我们把这些算法称为感觉、情感和欲望。 推荐指数:五星级⭐(五星制)
方向与指向预想的悲观结局! 本书指向性非常明显,预想着一些未来,并写出未来一些问题所在,这能很好的尽可能的避免问题。这样说出来只是自我安慰罢了,我们都知道未来是不可预测的,预测到的就不是未来。 这就像马克思恩格斯所预测的那样,资本主义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现在资本主义跟以前相比更加繁盛并且焕发第二春。 我认为,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我们可以预测人类大致前进方向,未来好坏我们无法避免,知道不如不知道,人类需要未知的、好奇的、探索的、谦逊的心,未来是人类文明的。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使命,未来是否美好幸福,我们不知道,但我们会努力向美好方向挺进,带着人类所有向往向未来进发,科学是根本,对未知探索,星辰大海才有人类一席之地。 ——说说别的! 读书过程中的一些偏见 读本书第一遍是存在很大偏见,包括过去书籍多多少少都存在偏见,这也是最近才发现的,读一本书,第一遍无意识就会带上,“某些角度”看一本书,在评论时就会讲进行批判。(特别是快速浏览式阅读者) 带着偏见看书就是浪费时间与精力,每本书都有偏向与指向,缺点与优点,没有那个作者能面面俱到,给予读者思考与视角与体验与启迪,才是读者最大益处。 实践见真知,这个“知”才是实践者自己的,别人经验终究是别人的,借鉴才是知道经验正确用法,引导才是经验正确方式。 我认为,读一本书,第一遍是偏见的浏览夹带着批判看光,第二遍才是客观的看,视野拔高看的就会清晰与整体,评价也会相对客观。写这些也是对过去的解释梳理,读一遍基本感觉不到什么,第二遍就有所启示,前后对比就会很明显,经常读两遍才有所察觉。
未来简史 二刷 7万年前,第一次认知革命改变了智人的心智,让人类拥有了虚构的能力,创造了宗教、国家、企业、城市等等概念,让原本毫不重要的非洲猿类成为世界的统治者。 智人的心智经过提升后,忽然能够接触到主体间的领域,于是创造了神和企业,建立了城市和帝国,发明了文字和货币。 当初智人也许没想到,有一天他的后人也能够分裂原子、登上月球,甚至移民火星。 自智人经历认知革命,战胜了强大的尼安德特人,成为这个星球唯一的人属。先后引发了三次大革命: 1.认知革命 7万年前 2.农业革命 1万年前 3.科学革命 500年前 自科学革命以来,又带来四次工业革命, 1)蒸汽时代 18世纪 2)电气时代 19世纪 3)信息时代 20世纪 4)智能时代 2030~2050年 未来,正以指数级的发展速度,朝我们走来。我们人类在过去几千年当中几乎都是处在这个指数级的下部,发展特别缓慢。 如今,人类处于信息时代,也就是互联网时代,正在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时代。其速度之快,让很多人还没来得及适应,很多职业就已被机器取代。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从三皇五帝,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到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如果一个人来回穿越都能够生活得很好,因为差别不大,都是农业社会。 但是到了清朝以后,也就是我们说的工业革命以后,你发现这个曲线开始翘头了,开始慢慢往上走,因为科技革命来了,人类发展得变快了。 等到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最近这几年,你能够想象咱们三年前或者五年前的网络环境吗?没法想象。但是现在你会发现越来越快,越来越快。然后再过了一个奇点,我们叫奇点临近,就是当算法远远超过人脑的时候,它就会朝上高速地发展。所以有可能是五十年,甚至二十年,我们整个世界就会变成人人都会在讨论怎么样去永生的世界。
在古代,力量来自有权获得资料。而到今天,力量却是来自知道该忽略什么。所以,面对这个混沌世界的一切,我们究竟该注意什么?
紧接着《人类简史》,赫拉利继续脑洞大开,为我们讲述了智人如何一步步成为智神,如作者所说,书中的很多观点只是一些可能性,而不是预言,至于智人何时能成为智神,或者能不能成为智神,都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最终结果如何,谁也说不准。 智人靠着认知革命上的飞跃,超越其他动物成为了动物界的主导者,随后靠着我们的理性智慧及其所塑造的意识形态构建起了我们的生存秩序和社会认同,然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让我们的生活质量获得了质的提升。而目前的信息革命不但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还进一步塑造了我们之前所搭建起的生存秩序和社会认同。 智人在不断进化的同时对生存的物理层面上不断进行破坏的同时,在另一个虚拟的世界上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也让智人未来的生存充满了不确定性,最终,我们所创造的这一切会不会将我们自己吞没毁灭?看看本书能不能给你一个答案。 最后,想起了纪录片中的一个镜头,一只蚂蚁因为被一种细菌感染并控制,慢慢的爬到树上的某一位置后停了下来,随后细菌借着蚂蚁所提供的能量开始生长。蚂蚁在整个过程中认为是自己的“自由意志”在控制着自己爬到树上,然后生病死去,但我们站在人类的视角看到了事情的真相。 如此聪明伟大的智人,怎么可能靠着我们的自由意志而将自己一步步推向作茧自缚、毁灭的境地?难道我们像那只蚂蚁一样是被我们体内的菌群控制着走上了这条道路?从智人到智神的发展只是一个神话泡沫?。。。
之前看了《人类简史》其中很多观点令人震撼,这本《未来简史》同样精彩,更多关注的是科技力量对个体至上的解构,确实发人深省。 智人作为这个蔚蓝星球的绝对主宰,看似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拥有了越来越强的能力。但却不知不觉间成为了算法的作品。 比如,人类有99%的决定,包括关于配偶、事业和住处的重要抉择,都是由各种进化而成的算法来处理,我们把这些算法称为感觉、情感和欲望。 同时,书中再次强调了虚构故事的力量,这些意义的网络将智人联合起来,建立规则、秩序。其中,文字让人能够以算法的方式组织整个社会。 社会运作体系的本质也能用算法解释,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中,每个人完成庞大算法中的一个小步骤,而最后的重要决定由整个算法做出。 作者提出:如果“现代性”有句格言,应该是“坏事总会发生。”如何有效避免诸如“饥荒、瘟疫和战争这样的坏事等问题发生?唯一的解决方式是经济增长。 因此,人类无法停歇、喘息,只能在巨大的压力下继续生产,不断努力。 作者还阐述了人文主义关注的重点:重视人类的感受、欲望和体验。是的,正是前文讲到的算法,那么自由意志也可以说是算法的结果。 随之而来的是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它们共同推动了第二次认知革命。 当科技可以消灭欲望、增强感受、创造情感时,到底又会发生什么?这时,作为主宰的智人不是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设计品吗?这个助推力量就是数据,即将取代欲望和经验,成为一切意义和权威的本源。 从“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到“聆听算法的意见”,即实现数据化的”万物互联网“后,智人的局限性也会越来越明显,没有办法真正意义上的驾驭工具了,功成身退仿佛是必然。 这是一本让人脑洞大开的书,尽管对于未来,作者没有明确的结论,但他提出的问题却让人产生一种怅然若失的虚无之感。 无论如何,智人的征程还在继续,而我们拥有的也只有鲜活的当下。
研究历史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从中获得解放。—— 尤瓦尔·赫拉利 《人类简史》让赫拉利成为21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他以自成一派的大历史的视角,讨论了人类的七万年历史的宏伟画卷。《未来简史》则将目光投向未来,试图一瞥科技将把人类带向何方。 人类新议题 过去几十年,长久以来困扰人类的饥荒、疾病、战争问题,已经得到了大幅改善。公元第三个千年,人类面临的新议题是:追求永生、幸福快乐,以及随心所欲的创造和改造自身 —— 获得爱神阿芙洛狄忒的美貌,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智慧、大力士赫拉克里斯的力量,甚至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疯狂,换句话说是,成为神。 而成为神的三种途径 —— 生物改造、半机械人、和彻底的无机生命,已经从科幻小说走向了现实,不再离人类那么遥远。这些试图改造自身成为、或者创造神的尝试,势必会对人类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们常不自知的困于历史的桎梏,因为历史不仅塑造了政治、经济、文化,还塑造了人们的思想、恐惧和梦想。赫拉利用看似夸张实则环环相扣的观点,和颠覆性的历史洞见,帮助人们看到不一样的未来方向,允许人们想象前人无法想象的另外一种现实,从而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智人征服世界要想知道未来会怎么样,首先要了解人类自己,了解人类和动物的不同是什么。随着人类成为神,未来人类看待现在我们的方式,可能和现在我们看待动物没有什么不同。 人类世 与其它动物相比,人类早已化身为神。按照地理和生物划分地球的历史,将过去七万年叫做“人类世”非常合适。智人凭借单一物种的力量剧烈的改造了世界的生态,这在地球的历史上前所未见。人类童话中的野生动物,在现实世界实在少的可怜。写出小红帽和大灰狼的格林兄弟是德国人,而德国境内只有100只野狼,但有500万家犬。全球有4万头狮子,但有6亿家猫。如今世界上大型动物,90%是智人和他的家畜们。 被驯化的动物的群体取得了空前的繁荣,但个体的命运却也前所未有得悲惨。鸡栏里的鸡和猪圈里的猪等家畜,保留了野生动物的生理需要和社交需求,但人们对此毫不关心。 随着对世界控制力的增强,人们对于世界的信仰也悄然发生改变,从狩猎采集社会的泛灵信仰,渐渐变成了农业社会的有神宗教。世界从角色纷呈的盛大京剧 —— 山川与河流、丛林与鳄鱼、鬼怪与神灵、天使与魔鬼粉墨登场,变成了易卜生荒凉的戏剧场景 —— 世界上只有两个角色, 人和神。 天使和魔鬼成为诸神和使者的仆人得以幸存,而泛灵论的其它角色,包括动物和植物成为无声的背景。 宗教赋予神格的不仅仅是诸神,还有人类自身。人类从千千万万角色中不起眼的一员,走到了舞台的中央。在农业这场交易里 —— 人类向神明献祭,神明保护人类和他的家畜、作物们,而其它的生物无关痛痒。五百年前开始的科技革命更进一步,随着对于世界控制权的进一步扩大,人们将上帝悄然移除了舞台,从此这个荒凉的宇宙只剩一个角色 —— 人类自己。 人类的特质 然而人类越是对生物深入研究,越是发现自己和动物没有什么不同。进化论一步步的夺走了“灵魂”的地位,人类也不再是不可分割的个体。和其他动物一样,“生物算法”驱动了人类的饥饿、欲望和恐惧,现代人类的本能和七万年前的祖先并无太大的差别。同时,人类意识的特殊性也岌岌可危,智能并无特别之处、情绪情感大概也只是驱动生物生存繁衍的机制而已。不断有实验从动物的身上发现过去认为人类才有的智力和情感特征。 和其它动物相比,智人为什么可以创造这样的文明呢?黑猩猩也可以使用工具,蜜蜂和蚂蚁也是群居生物,人类为何与之不同? 人类具有虚构现实的力量。在客观的山川大河,和主观的精神世界之间,人类构造了第三种决定性的力量 —— 主体间的现实。带上头巾,我们都是穆斯林,都写汉字,我们就是炎黄子孙。人们编造出一张自我强化的意义之网,用相同的旗帜将互不相识的人们团结在一起,构建超大型的合作网络。 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人类创造了怎样的世界?又为何深信自己不但控制了世界,还为世界赋予了意义?人文主义是如何成为全人类的宗教的? 虚构的力量 国家、民族、社会、文化、金钱都是虚构的。它们不会痛苦和开心,只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但它们的威力在于,同时存在于许多人的脑海。主体间的现实是有力量的,在今天一个懂得经济如何运转银行的银行家远比草原上最孔武有力的狮子要强大的多。 古埃及的河流甚至鳄鱼都有它的神明。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神明”和现代的“公司”没有什么区别,它们同样把人类组织在一起完成大型的项目。法老就是神的法人,来监管项目的运行。对于古代埃及人民来说,那些诸神和今天的谷歌、苹果公司一样真实。 五千年前文字的诞生进一步解放了人类的大脑 —— 从此,古老的知识、经验不只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以及口口相传,羊皮纸、竹简和书卷上的文字跨越了时代和地域,将千年的积累代代相传。文字是一种算法,它让复杂的政府运转、公务执行拆分成了一个个细小的步骤。从此,每个人被划分成一个个角色,只需要完成其中的一个步骤,而不需要知道全貌,社会的齿轮相互耦合转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科学与宗教 宗教也是虚构的。宗教认为人类受制于某种道德法则系统,这个系统并非人类所创,也非人类所能改变,它为人类的法律、规则和道德赋予高于人类的合法性。犹太教、基督教、印度教、佛教、道教、纳粹主义和自由主义,信奉各自不同的自然法则。每个人类社会都会告诉其成员,他们必须服从一些高于人类的道德法则,如果违反这些规则就会导致灾难。 科学和宗教的关系比人们想象的更近。科学在乎力量,宗教在乎秩序。科学关注消除饥饿、治愈疾病、提高生产,宗教在乎规范社会的运转;而灵性和宗教比人们想象的更远,因为灵性在于脱离秩序,追逐自由。 以往的宗教指明道德规范的同时,试图指明事实,如圣经的上帝创世说,这近来越发受到科学的挑战。但科学指明事实,却无法进行道德判断 —— 比如保护濒危动物和经济建设哪个更重要?现代科学没有取代宗教,实际上它和名为人文主义的宗教走到了一起。 现代性的契约 现代性是一个契约,规范了人们从出生到死亡的生活,很少有人能逃脱或者超越。它决定了我们吃什么、做什么、想什么,也决定了我们住哪里,爱什么人,甚至如何死亡。契约内容简单到不可思议,那就是 —— 人类同意放弃意义,换取力量。 现代人类不再相信自己是某个伟大宇宙计划的一部分,不再从超越人类的自然规则中寻求意义。上帝和神明从人类的故事中渐渐退场,人们用科学换取力量,武装自己和改造世界。全球每一个国家政府,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无论信仰什么,目光都聚焦在了增长。经济增长似乎是一个可以解千愁的灵药,只要经济还在增长,一切似乎都不是问题。 人文主义革命 完全失去意义对于人类来说充满了灾难,毕竟整个世界就是人类构建的一张意义之网。好在现代性的契约留下了一个后门 —— 虽然不再相信整个宇宙存在宏大的计划赋予生命意义,但人们可以把意义的源头指向自身,人类自身就是一切的意义。上帝已死,但社会并未崩溃。 人文主义帮人类摆脱了人生无意义、生存无依据的困境。人类从自己的内在体验寻找意义,并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我们从小就不断聆听人文主义的口号 —— “倾听自身的声音,追随自己的内心”,“相信人民群众能选出最好的政府”,“顾客永远是对的”。就像中世纪的家庭相信骑士的荣耀,你的父母、兄弟、爱人、教堂的神父、周围的邻居无时无刻不在让你更加坚定信念,现代的人文主义以同样的方式进行着自我强化。 但是人文主义自身也遭遇着矛盾和分裂,如其它宗教一样。 传统的自由(人文)主义相信每个人的声音都同样重要。但是人类的体验是个人的,不同的人的不同感受和欲望,隐含着分歧和冲突。集体体验的价值和个人体验的价值孰高孰低?社会(人文)主义认为人当下的政治观点、喜好和厌恶,反应了成长和社会环境,由阶级、邻里和教育决定。而群众的声音更加重要,达芬奇的画作就是比小孩的胡乱涂鸦对于社会更有价值。进化人文主义则信奉冲突可以推进选择和进步,极端的进化人文主义就是广受诟病的纳粹。 然而,人文主义面临的挑战绝不仅仅于此。人们对于成为神的追求埋下了人文主义消亡的种子。 智人失去控制权人类还能继续控制世界并赋予意义吗?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对人文主义带来了什么挑战?谁可能替代人类的角色,什么新宗教可能取代人文主义? 科学的炸弹 21世纪的科学正在破坏人文主义秩序的事实基础。 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已经触及了自由意志问题。实验发现,通过捕捉脑电波,机器可以在人们“意识”到一个东西之前准确预测人们的意图。人类的大脑会对于无法解释的自身行为编造一个看似正确的理由。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自由意志可能只是一种“感觉”,人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可分割个体。人们所以为的“我”可能只是一个对外的公共关系外交官而已。 人们的行为和情感会很容易的受到外界的操纵。从过去的电视媒体广告,到现在无处不在的社交网络短视频,人们的情绪更容易被挑动,冲动更易被捕捉和影响。生物的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可以通过如抗抑郁药物改变自身的情绪。赫胥黎笔下的《美丽新世界》已经悄然接近,越来越多的人面临《黑客帝国》里选择红蓝药丸的诘问。 当自由意志不复存在,人类的情感不再可信,人文主义的哲学基础行将消亡。 无用阶级 这个世界正在进行的大分离更会对人文主义产生切实的生活影响。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的革命会彻底改变这个世界的阶级分布。不远的将来,一部分人群可能在任何社会分工下都不能比机器干的更好,这个世界上会诞生一大波的“无用阶级”。 人文主义将面临实际的威胁 —— 个人再也不能产生对社会产生经济军事价值,把这些群体动员在一起不能再像过去一样产生效益;整体人类对于社会的运转还有价值,但是社会不再需要个人,社会系统将会比个人更了解他们自己,为他们做出大部分更合理的决定,个人将失去权威和自由;社会上一群极少的升级后“超人类”精英将拥有前所未有的能力和创造力,为社会做出决定,在过去,富人和穷人虽然财务上不平等,但是感受还是一样,但这在“超人类”身上将可能不再成立。 人文主义的退场也许不是坏事,人类历史上的数次宗教改革在当时看都是大事 —— 坚持日心说的布鲁诺被罗马教廷推上了火刑柱,高喊着上帝已死的尼采震惊西方世界,但如今看来新的信仰似乎理所当然。同样,未来的人们也会理所当然的接受新价值观,而对人文主义表示困惑。 数据主义 数据主义或许是几百年来第一个真正能够挑战人文主义的宗教,并已经在科技界悄悄发展了很多年。科学机构早已崇尚数据至上,计算机的无机算法,和生物的有机算法极速发展。而现如今生活如果不分享到社交网络上似乎就失去了意义。 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在于对于数据处理的贡献。而人类的历史实际上是一种数据过程 —— 全人类是一个单一的数据处理系统,每个个人是里面的一个一个芯片。整部历史的进程通过4种方式提高系统效率:1)增加处理器的数量 2)增加处理器的种类 3)增加处理器间的连接 4)增加现有连接的流通自由度。 七万年前开始的认知革命增加了处理器的数量和种类,智人从南非走向世界,代价是牺牲了处理器间的连接。智人在世界各地形成了各个不同的文化。从农业革命到五千年前的期间,人们开始定居形成聚落、生产力提高,人口大幅增长,对应着处理器数量的急剧增长。从五千年前人们发明了文字、货币,到几百年前的科学革命,国家开始形成、人口进一步增长、人们建立商路,大规模的人类合作开始形成,处理器的连接和数量都大幅增长;从几百年前的科技革命到现在,整个世界被连接在了一起,全球化、互联网触及了每一个角落,数据传输的自由度、连接数量都达到了新的高峰。 数据主义的最高价值就是“信息流”,人们的意义在于分享、转发、创造,并把万事万物都容纳到巨大数据流的一部分(Internet of Things)。只是这个数据流也许无关人类、或者说不仅仅限于人类,未来人工智能会不停的创造新的数据,猫和狗的意识也会接入这个网络。 如果数据主义征服了世界,一开始会提高人类的幸福,但很快人类的权力就会让渡给算法,人文主义的议题会惨遭淘汰。一旦我们放弃了人类为中心的世界观,人类的幸福快乐就显得不难么重要。一旦万物互联,人类可能就会从设计者淘汰为芯片,再降为数据,最后化为滚滚数据洪流中的一粒尘埃。 写在最后未来简史成书于2015年,站在2023年的今天,科技的发展一路狂奔,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超乎了大众甚至是专业学者的想象。22年底ChatGPT的横空出世标志着生成式人工智能一下子越过了拐点。 人类的整个文明构筑于虚构的现实之上,文字就是其中的载体,一个可以理解人类的法律、教育、宗教并且可以创造新的文字的人工智能已然僭越了人类的领域,横插一脚闯入了人类的故事。智神的创造和人类的退场似乎一下子不再是遥远的百年故事,而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我们需要努力寻找关于生物和人类自身的问题答案 —— 生物真的就完全是算法吗?生物过程能够完全用数据处理吗?人类的意识体验有什么区别于数据的独特之处吗?当无意识的算法比我们还了解自己,并控制社会时我们该怎么做?我们也需要重新思考人的定义和意义。 真正的未来无法预测,因为科技并不会带来确定的结果,同样的科技会将世界带往不同的方向。但希望本书能帮我们松松思想的枷锁,摆脱过去的桎梏,在茫茫多的可能性里找到我们所希望的未来,并为之努力。
前些天,有一位大四朋友毕业快要离开学校,于是一群好朋友跑到操场上喝酒聊天,有人拿起吉他,唱起成都。 于是我知道了“成都”这一首歌。回来听了很多遍,感受很好,但也只是很好。 昨天,在学习的间隙里,打开赵雷在湖南卫视唱“成都”的现场版,一打开,就浑身打冷颤。等到赵雷唱起那句“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时,眼角湿润,内心悲伤,对自己的怜悯,突然从内心不断的涌现,涌现。 小时候看到或者听到过这样的故事,一个很武艺高超的人被反派通过药物之类的方式控制住,从好人变成了坏人。于是这位武艺高超的人开始做坏事,而最后的结果一般都是:当邪恶的手触及到最亲的人时,他便下不去手。看过电视剧“风云”吗?里面就是如此。 看了很久的奇葩说,我才知道,一旦概念被对方确定下来,辩论的角度和纬度就很被动了。一般而言,辩论都需要先挑战一下对方的概念。 《未来简史》很洗脑的一点是,一早就提出,“生物其实也是一种算法。”再后来又提出,“有机算法和无机算法有可能都一样,没有什么区别。”这些概念一旦选择相信,也就信了整本书的内容。 然而很可疑的一点是,或者我至今都想不通的一点是:有时候明明天衣无缝的东西,我们的感受没有那么强烈,而有瑕疵的东西,却能给我们带来强烈的感受。 最开始提出的“成都”的例子,歌手录歌一定是选取最好的版本发行,而我听到的发行版本却没有瑕疵的版本那么有感觉。当然,也可能是其他因素的影响。 《未来简史》其实考虑得挺全面了,我的疑问在书里都有所解答,只是作为我,不愿意去相信。人是一种超级高级又死板的算法,人的主观体验只是算法的一小部分,这个真相,接受得起么? 再来,这其实是一种脑洞,因为任何解释不了的问题都可以把问题递归上去,然后告诉我们,答案在那里。 比如,我一开始举的“风云”的例子。我发出疑问说:“无论你怎么通过生化的手段去控制人,都控制不了爱。”而一定有人采取递归的方法说:“爱也是一种算法,只是现在生化的手段的算法没有爱的算法高级,等我研发出比爱更高级的算法,就可以不被爱控制。” 知道了吗?他一下就换了概念,而他从始至终,并没有证明爱是一种算法。他把证明交给未来还未实现的事,然后我们就傻傻的相信。(当然,上面只是例子,我没有去考证“爱可不可以打败生化的控制”) 所以这本书的很多东西,都是基于这样的推理,看得我胆战心惊的,甚至感到难过。 于是,我宁愿选择不愿意去相信这么无情的事实或者假设。我一直信奉的一点是:人生的美好来自于它的不可知。 而如果人生是算法,马云能成马云,不是因为他的努力和能力,而是因为他一开始有拥有创建阿里的基础算法。刘裕育之所以是平庸的人,是因为刘裕育的算法中没有高级的算法,在怎么努力,也是一坨屎。 又或者,看似不可预测的未来,算法已经帮助你确定了一两条路,随着算法本身的随机性,选择这一条或者那一条。 又或者,我们爱上某些人,是计算好的必然。 如果这样,我们真的就是一颗螺丝钉,是为了实现那个宇宙最高级的算法而存在的。人生就真的无意义,又变得残酷起来了。 而写完书评的我,又要在2017年的时代里,努力奋斗,努力生活,争取上进的同时赚一些钱,劳累又有点滴的幸福。至少现在可以相信,现在的我们与算法无关。
让我们仰望星空——《未来简史》读后 本书是尤瓦尔﹒赫拉利继《人类简史》之后推出的,副标题是“从智人到神人”。作者从人类征服世界的过程讲起,论述了人类通过宗教、人文主义等为世界赋予意义,又凭借渊博的知识对21世纪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大胆预测,论证了不远的将来某一部分人将可能不死,轻松拥有快乐和某种意义上的“神性”,但大多数人由于认知误区等原因终将失去对整个世界的控制权。读完感触较深的几点如下:一是未来是数据时代,所有的一切均由数据组成,无论是电子计算机还是神经元,大量的数据是分散在各个环节和去中心化的,谁掌握了数据的控制权就有可能成为“君主”,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上帝”;二是人的智能并没有那么无敌,很多时候是模糊的,做的决定也不一定比未来人工智能所做的决定好多少,在未来某一时间点,人必将失去控制权,但放在宇宙这一视野中,也算不了什么;三是世界不一定往好的方向前进,首先市场调节是盲目的,没有干预将有很大机率失败,毕竟还会有象希特勒那样的疯子出现,他们会用各种各样与“宗教”类似的观念去危害和影响别人,一旦掌握了大规模武器或者控制了大数据,甚至能导致世界的毁灭。 本书的有些预言确实很有些悲观,人类有很多种预言,一类象是《小灵通漫游未来》可能慢慢实现,一类象是《资本论》可能不会实现,作者坦承说公开的预言就不能说是预言了,但这终究都会影响未来,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2017.1.18购于京东,2017.1.23日读完)
很片面甚至悲观刻薄的我觉得未来会向着最为糟糕的方向发展。以贩卖优越感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在当下世界的财富地位、政治地位不断攀升便能很好的映射出:消费,尤其所谓高端精神消费;买下的一切其面具下几乎都是关于优越感、虚荣心。功能性仅是能入场特定社交与尊重规范。其实质便是社会等级存在得越是残酷,优越感市场就越发庞大,反之,想要优越感市场无限扩张,人们就必须相互不断践踏。 人总是倾向于穷尽一切拉开相互的差距,以获得满足与慰籍。消费主义为了达到资本增殖的目的也总在强调特殊意义、从而将表面化的东西塑造为生存要素、鼓励大众用外展替代内观、“表达式消费”、并通过暗示意义链和诱惑机制、符号消费和制造区隔,潜移默化我们的消费意识形态。我们的身心在逐渐进步的社会里被重新发现和塑造,这本是有具革命性的,但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操纵下,我们就变成了“商品和资本”,这一切背后的启示就是:任何与市场、经济相关联的“消费主义操纵消费”背后,呈现的都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和资本的沆瀣一气。与此同时消费主义巧妙的,塑造和利用我们的心理/认知/认同/价值,再来塑造出消费主义需要的我们、我们的消费意识形态、以及我们的心理/认知/认同/价值等,以达到资本增殖的目的。所以说:人总是倾向于穷尽一切拉开相互的差距,以获得满足与慰籍。 芯片与基因融合会发生什么?科技人文主义、数据帝国主义又会催生什么?如今科技的发展速度令我感到恐惧,因为我是人类当中那种从一出生就已经被世界抛弃的大多数。在几乎是最底层的十多年的生活里,看着甚至可以说是亲身体验着、在方方面面都不断沦陷的底层,其间所谓弱势群体的思与行竟是极度的令人不得不唾弃。这里的底层并不只代表穷困人群,而是个相对的概念,参照物的不一致所有人都可以被称为“底层”。正是在这种全民贫民化的底层中,促使我不得不惯性似的觉得人从来都不是向善的,其创造的工具———“科技”,更不会来自善意, 诚然它便是为了更大的红利,更广泛更具实际意义的权利。在这个演化区隔的当下,个人、家庭、国家、整个人类正是迫切需要这样一种彻底脱离“大家都是人类”的工具。 虽然贫富差距进一步剧烈并不意味着相对弱势群体走向更加绝对的贫困,但换个角度切入,弱势群体实打实的少了更多的基本权利及能力。自此便陷入多方面的绝对劣势。这种绝对劣势比进一步绝对贫困可恐怖太多,这意味着“没有任何权利”。在科学技术底层,虽然全世界是统一的。但是技术发明本身是可以多元化的,实现形式的不同便会出现天差地别,以至最终导向绝不可逆的“分裂”。人工智能或是生物技术等诸多领域的竞赛几乎可以肯定都会带来最糟的后果,最后的输家必将是我们自己。足够的数据,足够的算力,人就不会再是神圣的灵体,数据和算力的拥有者能比你自己更了解你。民主政治也就成了感情丰沛的木偶戏,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在未来人将处于几乎绝对劣势,不再拥有任何权利。也许有人会说科技从来都处于中立,比如数据入侵人体,那自然就会催生出数据专职保卫的新兴动力。但这并不代表人仍有意义,关于人的故事早已完结。 最后,希望本书所意不代表未来的实际,希望这一切仅仅是一个将会具有极高价值与意义的“灯塔式推理”。
感谢悟空书友的推荐!尤瓦尔赫拉利的三部著作《人类简史》,《今日简史》和《未来简史》,我看都完了,给我开启了一个了解人类的窗口。里面的论点太震惊了,什么是宗教?什么是国家?人类未来将是怎么的?我对未来,都崩溃了。但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确实是本好书。
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决定未来世界的样子, 我害怕我连想象那个世界的时间都没有, 因为他已经近在眼前了。 我们从猿猴进化到原始人类用了几万年, 我们从原始人类到建立文明用了几千年, 我们从农耕时代进入工业时代用了几百年, 我们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用了几十年, 我们现在正站在技术爆炸的导火索上, 未来的十几年,我们又会进入怎样的时代? 在我们无知的时代,迷茫的时代我们寄希望于神, 我们向神祈求,祈求它给我们雨水,胜利,平安,健康。。。 在我们疯狂的时代,科技无所不能的时代, 神向我们祈求,不要灭绝别的物种,不要再破坏环境,不要如此冷漠。。。 过去的神变成现在人沦为未来的小丑。 我们引以为豪的,也是我们自认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 就是我们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工具是思想的实现,肢体的延伸和效率的提升。 我们想要的越来越多,工具也越来越先进, 我们改进一切以实现我们所需要的极致,虽然极致这种东西只是相对的。 想过没有, 最后我们要升级的工具是什么? 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我们的身体早晚也会沦落为工具的范畴, 它们的装饰意义会远远大于使用价值。 甚至在脑电波可以直接沟通的时候语言也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甚至我们的大脑如果运行速度太慢,就可以把大脑换掉,记忆这个东东西储存下就好。 或者干脆用区块链的形势丢在网络里吧。 我们的身体会沦为一堆硬件设备吗? 它们还会重要吗? 我们还需要他们吗? 意识就一定必须被锁在这个躯体里面吗? 或者我们也不需要去担心贫富差距,权利分化,社会资源不平等这么些小事情了,因为不久的将来,阶层这个延续千年的定义也不存在了。 因为,我们甚至都不是同一个物种了。 有的阶层快速进化,突破所谓的上帝禁区。 有的阶层加速退化,跌落到虚拟的世界里。 它们的思考方式,生活方式,沟通方式,甚至存在的方式都不同。 那么,谁才是人?那么另一个是什么? 不要说天方夜谭,不要说这一切绝不可能。 这一切虽然现在无法证实,同样,你现在也无法证伪。 关于人工智能, 最终不是人工,也不是智能。 而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意识。 他们和我们一样,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们也有自己的感受,他们独立存在。 或许说,未来的某一个基点, 它们就是我们,我们也是他们。 只是曾经我们是用最原始的生产方式生下来的,他们是基于算法被制造出来的。 不过,以后我们可能都是造出来的,那也就没什么区别了。 第一种视角是以自己为第一人称。 第二种视角是自己观察别人。 第三种视角是自己同时观察多个人或群体 那么第四视角是什么? 我觉得第四角是以无限多个角度同时观察无限多的事物。 很像空间多维度的概念吧? 无所不在而无所在的感觉,你能想象吗? 再或许这就是未来我们存在的形态。 人类望向的地方就会去征服。 适者生存,确实如此。 时间把所有的一切进行细分, 淘汰进化速度太慢的, 淘汰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 这种细分很快也会发生在人类身上, 我们会被细分在哪一个条目下面呢?
永生的烦恼 脑洞为之又是一开,耳目为之又是一新。这次被忽悠得整个人都不淡定了,惊觉智人的永生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未来并不飘渺,俺要是努努力,再加上点儿运气,说不定还能赶上末班车💪。 随之而来的就是永生带来的烦恼。从小毛主席就教导我们:“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忽然不成立了,人并非固有一死,好死不如赖活着倒更接近真理,一亿年的鸿毛,总要重过一百年的泰山吧。以后人类也许只有一种死法,就是自己浪死的。那到底还要不要出去浪呢? 好在书里又进一步解密,什么灵魂啊,什么思想啊,什么爱恨情仇啊,其实都是脑部的数据信号,只是一种算法。唯物主义终于发展到了极致,既然是数据信号,那终将可以理解并复制。到时候,不光是我们的身体,连我们的思想和灵魂也可以备份。做好备份以后,人类又可以尽情出去浪了。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人生可以存档,世界将会怎样?” 我怎么感觉大部分人会去做以前想做而不敢做的坏事儿呢,反正大不了取档重来。😂 未来已来,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打造一个物联网的时代,恨不得把所有物品都赋予智能,联入网络。将来每个人也都将被接入互联网,智能网络只需要检测你大脑🧠的数据波动,就会比你自己更早地知道你的真实想法。谎言与阴谋终将毫无意义,欢迎来到三体人的世界,面壁人将不会出现,因为AI早已洞悉了每个人的思想。也不会有人向地球回复:“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这个念头刚刚冒出,他必然已经被AI人间蒸发。 这样的未来有些让人不寒而栗,人类终将成为神,还是会创造一个取代自己的新神?人类的未来恐怕已由不得自己来掌握。当一切都可以数据化以后,AI甚至不需要像三体人一样,携带云天明的大脑。未来的AI飞船,只需要携带所有地球生物的全基因序列以及全思维序列,每一艘飞船就是一个诺亚方舟。在漫长的航行中,见到一个宜居行星,就重组一整套生态系统,任由它自生自灭,然后接着向外探索。皮一些的AI也许还会写一部“圣经”留给那些新人类。 人类到了那时候,大概已是可有可无,至少绝大多数人可有可无。让我再考虑一下还要不要永生🤔
《未来简史》 知识没有国界,但,输出知识者有国界。 未来简史,多么讽刺的书名,以客观的名义进行双标吗?本书,从过去发展演变过程进行推测。 作者以符合自己逻辑进行阐述,未来简史我看,不过是一本蹭热度的书籍。过去发展到现在人类,人类现在议题,人类应该追求什么到人类赋予自己意义。当计算机到来,互联网兴起大数据到来,人类本身的追求与价值,人类赋予自己的意义面临重大挑战。大数据分析告诉所有人们,人类所有一切都不过是数据,数据主义认为,只要输入一个人的数据,就能知道这个人自己都不知道事情,大数据面前每个人没有秘密,对于计算机算法,每个都已失去人的行为与个性思维与逻辑,在计算机算法面前,人的所有情绪行为都能解释。 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到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发展,双方缺一不可,资本主义打开产能闸门,分工协作让人类生产物质加快,资本主义让人摆脱物质匮乏,然而资本主义过渡与压榨,带来不是享受物质丰富生活,而是无休止的劳动,仿佛又回到物质匮乏不停劳作年代。1840年共产主义宣言问世,劳动者有了方向,人类有了转折点,这也指引我们进行变革。 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不能把功绩归于某一方并夸大奇贡献,我认为,这个世界不管缺少谁都会继续运转,世界的演变机制依然会继续,演变的每个环节都是可以替代的。 资本主义奠定物质基础,共产主义诞生推进资本主义,进一步合理分配物质,并激发全人类前进。 当,资本主义兴起大肆扩张时,从资本主义心脏处诞生了共产主义,这是演变的必然,马克思恩格斯撰写了《共产党宣言》震动了整个世界,让全人类劳动者眼前有了方向,然而,资本也清醒的意识到问题并进行调整,百年过去,资本主义发展愈发根深蒂固,资本主义洋洋得意的说,马克思恩格斯的预言并没有实现,实现与否我们并不知道,但我们知道的是,资本资本主义一直在调整让利给劳动者,调整更能符合劳动者利益,谁又能说的清,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在预言资本主义的预言呢! 人,最大的愚蠢就是自大,我们不知道现在是否是马克思恩格斯预言的现状,但我们知道,现在或许是马克思恩格斯想要的也是我们想要的。 本书的某些观点颇为褊狭,对某些方面视而不见并进行贬低,对某些方面又大肆吹捧,特别是欧美总宣扬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可它们怎么做的呢,零和博弈,政治霸权,种族歧视,到现在为止还能看到阶级的痕迹。 资本主义以利益最大化为优先,大肆扩张年代压榨与剥削,如今,资本主义慢慢转变并调整符合劳动者们,近年来资本主义几乎销声匿迹不见踪影,它们消失已经说明融合融入血液与我们共生,这,或许是马克思恩格斯想不到的。 如今,现在每个人都是劳动者又是投资者又或者是资本者,“你我不分彼此”,那个才是我们的立场很难分清。你在工作你是劳动者,下班后你拿起手机打开股市APP看看自己的股票涨跌,此时你是投资者,吃过饭你拿起手机打开购物APP购买你心心念念放在购物车的商品,你此时是消费者。 资本主义才是赢家,如今,资本的思想意识已经融入我们,如附骨之蛆不分彼此,进而慢慢改变我们思考与行为,就如,今天的天价彩礼!这是资本的金钱价值观,以金钱衡量价值。(以金钱来衡量亲情) 这种意识思想在生活中有很多,如,购物你不会以用处大小为购买标准,而是会以金钱多少来衡量是否购买意愿,还会以金钱多少来衡量质量,包括天价彩礼也是这种思维。 比如,你与陌生人交流相处,会以对方价值来衡量,(这里的价值是对自己当下或未来是否有帮助)或(对方有没有投资价值,这里的投资包括,知识投资、时间投资、金钱投资、情绪投资)这也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 在比如,当我们购买水果首先会问价格多少,不会首先问是否好吃。购买物品也是一样,我们首先会问价格,当然现在都明码标价了。 最后,近年来我们越来越向着资本主义思想靠近,包括亲情友情也是一样,比如,过年回家首先要和同辈同龄人比较,是否比对方过得好,这个好,是以金钱来衡量价值,幸福与否没人在乎,温暖亲情无人问津,用金钱碾压对方才重要。亲情已经变了质,衡量关系以金钱,更好过差以金钱,是否幸福以金钱。 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当你在疯狂追求金钱的时候金钱也已经腐蚀你的内心,赚钱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你的目的是什么只有你自己知道,用文学术语来说,你心中沟壑在哪,只能问你自己。 在时间尺度人类每个偶然中产生必然结果,就像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与思考意识,不是存在即合理,而是偶然中产生必然结果。 一个塑造思考意识,一个梳理未来方向。或许两者都缺一不可又或许…… 当今时代,有些人很清醒却不做声,有些人迷迷糊糊找不到方向,有些人半岁半醒不愿意解释真实,人生百态可以说是赋予的意义也可以说是赋予的态度,大多数人是随波逐流,愿意让别人为自己选择。有些人活世间就觉得幸福,
《未来简史》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化身为神! 当终于掩卷《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尚未自拨于以色列才俊Yuval Noah Harari从动物到上帝、从智人到智神天才链接起来的足以虐穿脑洞的宏篇叙事和微处知著的历史检索并可借以开启认知未来之窗的精彩文字交响便迫不及待诚意推荐:建议你一头扎入《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经纬交织的洋流里,洗心洗脑,换个高度尽情领略过去和未来的风景吧!😨💀👽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让人脑洞大开的一本书,其推理和逻辑论证相当精彩,非常佩服作者的功力,涉及到内容跨度很宽,时间很长,事例丰富!古今中外,生物科技宗教全包括。其中阐述的观点让人既期待又害怕。 1.未来难以预测,没有一个人可以站在那里告诉现在的你如何正确地做。但我们要研究历史,让我们在面临选择时多些考虑的维度,而不被过去的经验限制。 2.当今世界,我们正通过无数看似平凡的行为,把更多生活控制权交给智能手机,在这一过程中改变自己的特质。 3.未来世界,将致力于追求长生不老、幸福快乐以及化人为神。生物科技,信息技术发展将人类推进数据算法的时代。 4.知识的悖论: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一旦知识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因此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体系。 5.错过恐惧症:总在担心自己错过什么,选择之后却难以全心对待。
花生书语之尤瓦尔·赫拉利先生《未来简史》 (2024.04.05,NO.29) 《未来简史》是一本被罗涛童鞋强烈推荐的书,怀着极大的好奇和期待开始阅读。赫拉利先生的视野之宏大、逻辑之缜密,确实令人折服。然而,在阅读过程中,对书中提及的西方哲学或宗教故事,由于我对此知之甚少,所以有些地方感觉有些费解。最终还是用十天的时间啃完了这本25.1万字的巨著。但却感觉这本书的内容与书名似乎有些不符,书中并未对未来的简史进行太多预测。相反,它更多地是在分析当下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现象和问题。 在书中,赫拉利先生提出的一个核心观点:算法。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算法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购物、社交到工作、学习,无处不在。算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行为方式,还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书中还提到了一个有趣的悖论:历史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这个悖论让我陷入了深思。确实,我们在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行为。然而,当我们的行为真的因为知识而改变时,那些曾经指导我们的知识也就变得过时了。不过,我并不完全认同这个观点。愚以为,只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接受新事物,我们的智慧和思考就永远不会过时。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大跃进”带来的饥荒,这让我联想到了去年的统计数据造假事件。这两个例子都揭示了一个问题:当权力与利益交织在一起时,很容易产生虚假和误导性的信息。这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各种信息和数据时,要保持警惕和理性思考。 在书中,赫拉利先生还强调了历史的多元性。他指出,历史绝不是单一的叙事,而是同时有着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叙事。我们选择讲述其中一种叙事,就等于选择让其他叙事失声。这一观点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们往往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去解读历史,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解释和观点。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地对待历史,尊重不同的叙事和观点。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现代人类患上的“错过恐惧症”。我们总是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虽然手中的选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但选了之后又很难全心全意对待。这种心态让我深感共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总是在追求更多、更快、更好,却忽略了内心的真正需求和感受。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放下焦虑和恐惧,专注于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并全心全意地去追求它。 最后,用这段原文结尾:人类有99%的决定,包括关于配偶、事业和住处的重要抉择,都是由各种进化而成的算法来处理,我们把这些算法称为感觉、情感和欲望。 推荐指数:五星级⭐(五星制)
方向与指向预想的悲观结局! 本书指向性非常明显,预想着一些未来,并写出未来一些问题所在,这能很好的尽可能的避免问题。这样说出来只是自我安慰罢了,我们都知道未来是不可预测的,预测到的就不是未来。 这就像马克思恩格斯所预测的那样,资本主义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现在资本主义跟以前相比更加繁盛并且焕发第二春。 我认为,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我们可以预测人类大致前进方向,未来好坏我们无法避免,知道不如不知道,人类需要未知的、好奇的、探索的、谦逊的心,未来是人类文明的。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使命,未来是否美好幸福,我们不知道,但我们会努力向美好方向挺进,带着人类所有向往向未来进发,科学是根本,对未知探索,星辰大海才有人类一席之地。 ——说说别的! 读书过程中的一些偏见 读本书第一遍是存在很大偏见,包括过去书籍多多少少都存在偏见,这也是最近才发现的,读一本书,第一遍无意识就会带上,“某些角度”看一本书,在评论时就会讲进行批判。(特别是快速浏览式阅读者) 带着偏见看书就是浪费时间与精力,每本书都有偏向与指向,缺点与优点,没有那个作者能面面俱到,给予读者思考与视角与体验与启迪,才是读者最大益处。 实践见真知,这个“知”才是实践者自己的,别人经验终究是别人的,借鉴才是知道经验正确用法,引导才是经验正确方式。 我认为,读一本书,第一遍是偏见的浏览夹带着批判看光,第二遍才是客观的看,视野拔高看的就会清晰与整体,评价也会相对客观。写这些也是对过去的解释梳理,读一遍基本感觉不到什么,第二遍就有所启示,前后对比就会很明显,经常读两遍才有所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