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跟我老师Beth Gazley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她要求我不仅要有quantitative (定量方法),而且也得有qualitative(定性方法)。其实我当时已经收集了很多数据,完全可以写出三篇文章,但是我老师说不行,你一定要去采访一些人,你一定要去写一篇质性的文章,不管能不能发表,你这个要放在你的博士论文。她认为一个学者必须要能证明自己是一个“substantive area expert”(某个领域的实质性专家),而不只是一个data analyst (数据分析员);你不仅要会分析数据,而且要了解这个研究背后的故事。在job talk (工作面试)时,对方关心的不仅仅是你定量研究的能力,而是既然你对这个题目感兴趣,你有没有真的去跟这些人有所交流。所以在谈某个问题的时候,要能展现你是真正了解的一个事情,而不是一个浮于表面的,不只是坐在电脑屏幕后面的一个学者而已。…我很感谢的一个老师,当年我在Ostrom Workshop的时候,因为我不是慈善研究出身的背景,很多理论我都不知道,我就在课上问了几个问题,他都一直给我很正面的反馈,他说,你的问题问的非常好,后来他也经常这样跟我说。我后来慢慢意识到,我问的问题不是白痴问题,而是比较重要的问题,确实是valid question (成立的问题)。因为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勇气去问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者我们自我怀疑,是因为可能觉得某个问题怎么别人都不问。比如说我在博士期间做的那个文章,很多研究都在说政府一直会影响非营利组织,我就想问一问,非营利组织在给政府服务的时候,它怎么影响政府?其实是一个很根本的问题,而恰恰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似乎当时在公共管理,因为各种原因,就是没有人去给它问出来。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意识,还有对自己问题的这种肯定,给我很大的帮助。包括现在我去问一些比较成功的跨学科的学者,他们会说他们也许没有某个具体领域的知识,但是他们也是问一些基本性的问题、常识性问题,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要带着一个common sense(常识)去做研究,而不仅仅只是陷在概念里面,这很重要。就是说无论用多么华丽的语言,无论把这个事情给讲得多复杂,最后都应该要回到common sense去提问。一旦你是基于非常专业的知识去问问题,很有可能你会觉得自己了解的还不够多;但是能够回到common sense,可能会让你对自己问的问题更有信心,然后又敢于把它写出来。…我觉得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就是被别人看低,但是又反过来能把事情做成,我觉得这个过程我很享受。因为说明我没有活在别人的框框里。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一篇文章没有拿到几个critical review(带批判性的审阅意见),我都觉得我这个文章写的估计不是太有创新性。其实我自己在给我博士生上课的时候,第一点就跟他们讲,我们首先要反思,你写的一个东西,所问的一个问题,是你自己真的不知道,还是你想impress(打动)别人?我觉得一个研究,它的主要目的不是去impress别人,让别人觉得你有多强的、有怎样的能力,而是一个求知的过程。在我教课的过程中,我会给博士生留作业,让他们提关于所读文献的问题,我发现很多博士生在一开始进来的时候,很擅长做的事情是告诉我这些文章impressive(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什么,或者是这篇文章主要在讲什么,谈他们对这个文章的理解。但我说,我不需要你给我讲这些东西,你就告诉我这篇文章哪做的不对,或者有哪些问题你没有读懂,你告诉我。我觉得我们有时做研究也会有这个心态,就是我们会去迎合。所以”问问题“就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工具。—程远
感谢微信读书,让我这名坚决不愿透露姓名的前少先队员也有机会接触学术研究方面的著作;感谢作者,让我终于领悟了做研究的真谛! 我对“研究”的误解起源于当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一次从甲方那送完催款单回到办公室后领导焦急地问我:“对方怎么说?” 我心平气和地回答道:“别着急领导,甲方还是和上次说的一样,要再研究研究。” “笨蛋!”领导猛的一拍桌子,怒不可遏地指着我说:“‘研究研究’,就是‘烟酒烟酒’的意思!”然后转身对另一个同事说:“小马,赶紧给我搬两箱茅台和一箱华子去!” 言归正传,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一切从读文献开始 读文献和记文献笔记是一个研究者的终身事业。读学术文献有三个进阶:逐字阅读、目的性阅读、构造性阅读。影响因子更高的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引用率更高的文章、最近十年的文章,应该作为阅读重点。 作者指出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阅读文献。学术文章看起来是晦涩难懂,结构复杂,实际上是严谨而完备,这样才能经得住考验。我们不仅仅要能够概括别人的观点,更要有自己的分析、反思、判断。 任何新知识的创立,都不可能脱离对已经存在的知识的依赖,依赖的方式或者是信息性的,或者是范式性和视角性的。因此写好“文献综述”非常重要。我们既要有“沿袭”,也要有“创新”,这样才能拓宽现有知识的边界。 反馈论文同样是训练学术写作基本功和学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 第二部分:实证研究基本功 1、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是基于对事实、客观现象、数据进行系统地验证,而得出问题结论的研究方式。实证研究的三大特征是以证据为依托、有数据、可以验证和重复验证。从数据类型上实证研究可以大体分为两大类: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study)和定性研究(qualitative study)。数据既包括量化数据(quantitative data)也包含质化数据(quali-tative data)。在定量研究中,你的数据主体是数字类数据(nu-meric data);而在定性研究中,你的数据主体是文本类数据(text data)。但我们不能说因为文本类数据里没有“数”就不是数据,文本类数据也是数据。 2、实证研究最核心的工作有三步: 第一步:你要确定一个研究问题。 第二步:你要自己设计出验证研究问题的过程。 第三步:数据收集上来之后,你要用统计学或其他合适的分析方法来验证结果。 3、定量分析,你可能要了解和考虑使用以下哪种工具才能解决你的研究问题: ·线性相关和线性回归(Linear correlation and linear re-gression)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方差分析(ANOVA,MANOVA,MANCOVA) ·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 ·非线性回归(Nonlinear regression) ·多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s) ·…… 4、实证文章的结构须至少涵盖以下几个部分: (1)阐述研究问题。 (2)探讨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和综述相关文献。 (3)提出假设1、假设2、假设3…… (4)介绍你的数据,收集过程和变量的测量。 (5)列出数据分析的具体结果。 (6)讨论、局限性、结论。 5、赫伯特·西蒙系统性的研究方法的三大步骤: (1)描述管理的情景(The description of administrative situa-tions)。 (2)诊断管理的情景(The diagnosis of administrative situation)。 (3)为标准分配权重(Assigning weights to the criteria)。 这三条的提出,实际上总结和解释了至今为止一直占据社会科学主流方向的实证研究所遵循的底层逻辑——它告诉我们,要想解释一个结果变量,就要找到能解释这个结果的重要自变量(步骤2),要能够把这些变量可操作化(步骤1),最后通过线性回归等分析方法告诉我们各个自变量有多重要(步骤3)。 社会科学近几十年的发展都是在紧跟这条思路:先确立和定义研究问题,再找出重要的解释变量,最后确定每个解释变量对结果变量的相对重要性。 6、研究问题从目的上分类,可以分成三大种类型:探索性研究(exploratory study)、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和解释性研究(explanatory study)。 在价值问题、偏好问题、信仰问题上,是没有办法争论和达成统一标准的。因此,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应该关注“事实”问题,而不是以解决不了的价值观为导向的“观点”问题。 7、变量(variable),是指“对研究对象某个特征的实证测量”,是用来描述社会科学理论的语言基础,是研究者之间互相对话的重要工具。变量值(variable value),是一个变量所描述的特征或者数值。一个变量总是对应着多于一个的变量值(只对应一个变量值的则叫常数)。 最常见的度量等级一共有以下四种,所有的变量也都可以按照其变量值之间的关系,划分为四种中的一种: (1)名义变量(nominal variable): (2)有序变量(ordinal variable): (3)定距型变量(interval variable): (4)定比型变量(ratio variable): 自变量是用来引起、解释、导致、预测因变量的东西,所以也经常被称为“预测变量”或“解释变量”(predictor variable,or explanatory variable)。 因变量是“有依赖性的”,依赖自变量的变化,否则它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变。所以因变量就是在一个研究中学者试图“去导致、去预测、去解释”的结果,因变量也因此常被称为“结果变量”。 研究假设(research hypothesis),简单来说,是你对研究问题所提出的猜测性的解释;精确点说,是“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可验证的陈述”。 7、数据(data),是基于实证观察收集而来的包含事物特征的信息,它是关于人或事物的、量化或质化的变量值的集合。数据既包括“量化数据”(quantitative data)也包括“质化数据”(qualitative data)。量化数据确实是“数字化的信息”,而“质化数据”则主要指不可量化的数据,最常见的是“文本数据”。量化数据和质化数据因其各自特点而需要使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也不同,比如量化数据多使用回归分析等量化方法,而质化数据的分析则需要使用主题性编码等方式来分析。 8、仔细观察某一个学科的核心理论,你会发现它里面凝聚了学术研究所独具的一种细腻的美感:它无比精致、精准、严丝合缝、一丝不苟;它是聪明人给世界留下的礼物;它是厚重的,也是不张扬的、不喧哗的;它像某个匠人精心打造一生而留下的精美工艺。 理论是旨在解释特定现象的概念和原则的有组织的主体。 理论解释了事物如何以及为什么以某种方式运作。 理论试图提供有逻辑性的解释。 一般来说,“理论”需要至少满足以下几个特点: (1)其目的是描述(describe)、解释(explain)和预测(predict)世界上的现象(这三点是理论的目的,但并不是所有理论都能做到全部三点)。 (2)理论需要做到“在逻辑上完整”(logically complete)和“内部保持一致”(internally consistent)——也就是说理论要自成系统、自圆其说,不能前后矛盾、漏洞百出。 (3)理论必须有可证伪的启示(falsifiable implications)。 一篇好的实证性文章,一定需要理论和数据的紧密连接,而且是在全文中各个部分的紧密连接。理论应该是去验证数据的指导、依据、来源;而检验数据的目的应该是指向理论、构建理论、弥补现有理论的不足和提升理论的完整性。理论本身和数据本身如果脱离了对方都没有太大的意义。 保证测量中的信度和效度,我们才能保证自己数据所展示的结果准确而有意义。 第三部分:深耕学术写作:从风格到结构 1、学术写作是个纯粹的技术活。学术写作是有套路、有规矩、有约束、有章法的。学术论文最重要的四个特征:强规范性、冷静文风、功能性、严谨性。 2、一篇好的学术论文可能不是完美的论文,但是它一定是在以下四个方面都做得相当不错的论文:①研究的创新性和贡献;②研究方法的质量;③文章的条理与逻辑性;④语言和表达的质量。 分步式写作法是指把写一篇论文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写三次: (1)第一步,只写要表达的观点和核心内容,把你想要讲的故事讲清楚,摆出来给人家。 (2)第二步,组织和调整论述逻辑、论文结构、前后条理。 (3)第三步,调整文章的语言、用词、语法、格式、标点符号等方面。 3、芭芭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推荐了一个有效陈述观点的逻辑思路:“主论点—分论点—分分论点”结构。好的文章结构应该是能把文章里最主要的大观点按照逻辑顺序连接起来,同时又能把这些大观点分别一个个细分成小观点,把小观点也用一条横向的线联系起来,从总体来看就好像是论述逻辑形成了金字塔的形状。这种方法既保证了每个主论点都能有相对应的分论点去支撑,又保证了主论点和主论点之间、分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学术论文的写作更适合使用正金字塔结构,而不是倒金字塔结构。倒金字塔的论述结构非常适合叙事故事。正金字塔结构更重视说服人的逻辑。它的特点是先给结果,先给结论,先给事情的结局及最后的终点,再具体解释这个事情是怎么得出了这样一个结局,而后再具体介绍推理过程和支持的论据。 4、“关键句”是指在写文章的时候应该经常在一个段落、一个章节或一个部分的写作中,提纲挈领地把这一部分的主题拿出来简明扼要地呈现给读者。关键句是对写作中主要内容或观点的进行总结和概括的句子,常常起到引领后文、总结前文、连结上下文的作用。 5、一篇论文的“研究贡献”,是指因为你这篇文章的存在,而对现有理论或指导实践做出的启发、促进、改善。它也可能被叫作“研究意义”“研究价值”“研究特点”等。 好论文不仅能非常有效、清晰地表述出自己研究的贡献,而且会做到在一篇论文中多次重复、前后一致、全文贯通。 6、正规、完整、准确的引用体现了一个学者的基本素质和论文的基本水平,是每位学术新人必须要养成的习惯。 学术论文中的“直接引用”,是指把另一篇文章的某个段落、某句话或某个名词直接拿过来放在作者自己的写作中,并且在上面加上双引号(“”),在其后通过文内引用加上出处,暗示读者这是把别人的话原封不动地拿过来。如果你想使用直接引用,你不应该更改原文的任何语义、句式、用词,你应该把相关语句原封不动地搬过来放在双引号里,你还应该注意一定要清楚地使用文内引用并在文章末尾提供文献参考列表,从而让读者清楚地知道你这是在用别人的文字,否则你的文章就有被人指责抄袭的风险。 “间接引用”则是不直接使用原文的语言和文字,而是通过总结、概括、转述等方式重新说出另外一篇文章中的观点、主题、概念、意思,用以支持自己文章的主要论述和观点。间接引用也需要提供文内引用,这样读者才会知道你的某句话、某个观点是有佐证的、有支持的、有证据的,是借用了别人的。 直接引用在一篇论文中的使用应该是非常有限的,大部分的引用都是间接引用,也就是不会把某篇文章的原文大段地拿过来,因为这不能体现写作者自己的思考、理解、整理,对新的观点的贡献非常有限。 除了对引用格式有规定,每个不同版本的格式手册还提供了文章段落格式、行间距、缩进格式、页边距、标题格式等林林总总的格式要求,在每个格式出版的手册或官方网站上都能找到对于每一点的详细说明,都是我们在调整格式时需要遵循的方面。 7、学术论文的本质目的,简单来讲,是提出这个世界上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此前没有理解或者没有想明白的事情。学术论文的目的是依据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去把人类在某个领域的认知向前推动那么一小步。我们写文章不是写给自己的,而是写给这个世界的。我们写学术论文,不是为了彰显智商,而是希望它给世界带来认知或实践层面的价值。很多科研者最初做研究的动因都是好奇心和内在驱动力,这没有问题,但当一个研究花了很多人力、时间、资金的投入,我们作为学者就有某种义务把研究结果和研究得出的启示去跟这个世界分享,而不是个人好奇心被满足了就收工大吉。这个把研究结果跟世界分享的过程,在英文中叫“传播”(dissemination)。 双盲同辈审阅(简称“同辈审阅”),就是你的文章是否被期刊接受并不是由期刊的编辑一个人做主,而是由编辑找到的几个跟你做相似领域的学者,也就是你的“同辈”(peer),来分别独立地审阅,编辑在收到他们的反馈之后,会综合这些审稿人的意见来做出一个是否接收你的投稿的最终决定。双盲同辈审阅已经成为优质期刊的基本标配,学术界的普遍共识是只有经过了双盲同辈审阅的学术论文才是严谨的、优质的、可靠的。 期刊的定位和读者群、刊物的影响因子、审稿周期长短、对论文字数的限制、哪些人是期刊的主编和编辑委员会,都可能会影响到什么样的论文更容易被成功接受。 论文没被接收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R&R,一种是拒稿。所谓R&R,全称“revise and resubmit”(修改后重新提交),是指编辑告知投稿人他的稿件在现在的状态下不能被直接接收,但是该期刊愿意给作者一次机会来按照审稿人的评语修改文章,修改完之后再次投到该期刊来进行新一轮的审阅。 越是高产的学者,经历的拒稿次数也就越多。 第四部分:科研周边与研究者心法——在做学术中见证个人成长 在这一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学术会议的一些情况,还推荐了一大堆书籍,并提出了18条治疗“不想写论文症”的方法,建议开始以每天写15分钟的方法保持持续产出等等。 最后,作者还分享了自己对美国大学培养社科类博士的一些感悟,比如以学生为中心式教学(Learner-Centered Teaching)的方式,成长性思维等等。 以上是本书的主要内容,本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却是序言里的一段话: 为什么要做学术?当你走到知识链的顶端,就可以在更大系统上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用知识和理念去影响更多人,增加更多人的知识力量,用研究过程和研究发现去改变更多人的想法和行为,用你的研究影响其他的研究者和教育者,然后这些人再进而影响更多的研究者和教育过程,自上而下地以更广泛但也更不可预测的方式扩散这种改变。当然遗憾的是,你可能不太容易看到你想帮助到的每一个个体的具体改变了。 这辈子是不大可能去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了,看完了这本书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那我为什么还要坚持读完这本书呢?我是为了写书评。为什么要写书评? 因为写书评是有趣的!
我会推荐给研究生的极少数“必读”之一!用比较轻松的笔触,老友谈心的方式,就社科研究的方方面面,逐一娓娓道来!既有最根本的原则,也有很个人的提醒,让本书成为认识研究、指导实作的绝佳入门。研究新手们可将此常置左右,没事翻读几页,体会玩味,定有所获!附带一句,这么好读的书,微信读书更胜纸质书呢!
这本书对于科研小白来说真的太实用了,即便不是小白,这本书里面的很多思维、技巧也是很值得学习的,😭恨没有早点开始阅读这本书,前期摸瞎走了很多弯路。但为时不晚,现在也来得及!🤩太开心了!这本书值得买一本纸质的回来反复阅读。 截至目前,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并且已经影响到我科研习惯的建议有: ✅【1.论文的整体思维——借用律师辩护的思维来理解社科类论文的构建思路。】 框定案子架构——研究问题 提出己方观点——研究假设 找证据来论述——实证设计、实证结果 总结陈词————结论与总结 以前不明白为什么论文要按照这个结构来写,作者把论文和律师辩护进行对比之后,我瞬间明白了,这样子的结构是最符合逻辑的安排。 ✅【2.阅读文献必须做到记笔记,而且要包含这几点内容。】 (b)这篇文章的研究问题,对我的研究方向有什么启示吗? (c)这篇文章的理论框架,我可以用来解释其他研究问题吗? (d)这篇文章的研究设计,对我自己的研究有什么启发吗? (e)这篇研究的分析结果,得出了与我自己的研究相似或相反的结论吗? (f)这篇文章的研究局限性,可以作为我产生一个新研究的理由吗? (g)这篇文章可以在我的文章的哪个地方被引用? (a)这篇文章中提到的文献,有哪些应该作为我接下来的阅读吗? 以前阅读文献,看过之后就忘了,有时候做文献笔记也只是把原文的一段话复制粘贴了一遍,尤其是英文文献,我的文献笔记直接就是翻译全文。按照作者在美国读博时候的文献作业记录经验,我尝试了一下。果然,经过以上的模版来记录阅读文献之后,我阅读文献的效率、吸收率、以及理解率、输出率都提升了不少。 ✅【3.阅读文献首先找准“研究假设”。】 以前阅读文献,很头疼的一件事儿就是:读了看不懂在干嘛,读了后面忘了前面写了啥。就是因为这篇论文没有在脑海里串联起来。 一篇论文几十页,但都有一根主线把全文串联起来了,这根主线就是研究假设。研究假设包含了自变量、因变量及其之间的关系。所以建议在阅读新文献时候,首先画一个机制流程图,把作者的研究思路复原。这样子,之后阅读每个部分时候,都知道这一段落是在为主干线的什么部分服务。
我读起来有点工具书的味道,搞科研的新朋友可以看看;想去国外读书深造的可以看看。 对我唯一有价值的,写什么之前,一定要看什么。结构,逻辑,“镜子”,方法都需要一番研究。
温和的学术论文写作指南,在给人留下专业,枯燥的科研学术印象中别具一格,深入进去,了解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从作者的介绍,概括起来就是:读文献,搞研究,写论文,参加交流。看起来寥寥几项,似乎并不复杂。但恰恰是作者这种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成长性思维,才能深入浅出的将学术研究写得如此生动,易懂。 正如作者自身的经历可以看出来,这个领域的学习和钻研传统模式是跟着导师一起,上课,助研,在规范的体系中,慢慢一步步摸索,犯错,成长,总结而来。这个持续的过程应该是无数科研人默默走过的路径。 作为知识金字塔顶端的一个群体,可能恰恰是秉承这个成长性思维的原则,持续践行的最佳范例。在科研的路上,一众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继,勇于探索,持续耕耘,揭开一个又一个围绕人类的谜题,助力人类在持续成长的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稳。令人钦佩,也令人神往。 作为个人,这种成长性思维的成功建立将是一辈子的财富,在科研领域,工作领域,创业领域,甚至是生活和自我学习领域,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践行可能。学习起来可能会困难,但是就像科研一样,持续探索,持续犯错,持续发现,总会找到的,而且我们不是一个人,前人探索及实践良久。 除此之外,在论文选题及写作的方方面面,此书也可作为工具书,行动过程中遇到问题,常常翻看,思路,工具都是很棒的指南。 感谢作者👍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写道:"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刀熊:“为什么你应该做学术?因为除了你没有更好的人选。你的脑力、毅力、工作能力、你感兴趣的、你关注的、你选择的研究路径——都不可能跟世界上另外一个人完全相同,它烙刻着你的过去经历、你的性格、你的关注点、你的做事方法和品格。做学术研究,是“你”成为“你”的过程,是你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过程。” 哪家饭馆,是data collection的开始。问别人好吃是inter-view;自己搜索是secondary data;自己晃荡着找是field work中的observation。这类基于数据收集最终得出结论的研究思路是“实证研究”(empirical study);与之相对的是“理念性研究”(theoretical study)。 学术研究是指对知识的严禁探寻。 面对世界最有效的工具——系统思考社会问题的方法。 美国社科博士平均每星期的阅读量在500页。 读文献三阶段:逐字阅读;目的性阅读;构造性阅读。 表格文献笔记法: article;key notes;thoughts/comments 研究者论述观点的一般过程:1.框定研究问题;2.提出论点;3.利用文献、数据进行论述;4.得出结论 反馈论文response paper 研究目的;研究问题;关注点 写反馈论文 《社会研究方法》艾伦·巴比 自变量,英文名是“independent variable”——“var-iable”是“变量”的意思,“independent”是“不依赖、独立的”意思,所以“independent variable”直译过来就是“不依赖别人的变量”。自变量是用来引起、解释、导致、预测因变量的东西,所以也经常被称为“预测变量”或“解释变量”(predictor variable,or explanatory variable)。·因变量,英文名是“dependent variable”——这个变量是“有依赖性的”,需要依赖什么呢?依赖其他变量来变化,否则它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变。那具体依赖谁呢?依赖自变量的变化。自变量一变,因变量一定跟着变,因为它天生就需要依赖才能存在。所以因变量就是在一个研究中学者试图“去导致、去预测、去解释”的结果,因变量也因此常被称为“结果变量”(outcome variable)。 ·强逻辑性: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如何把一层一层的意思像剥洋葱一样剥开,又像搭积木一样一层又一层地搭起来?如何把复杂的事情掰开了、揉碎了展现给读者?如何有条理地连结句与句、段与段?如何带着读者一步一步跟着你走向文章最终的结论?如何让人信服? 木心:人类弱,而又不安分 《终身成长》 《学术期刊论文写作必修课》 《每天15分钟写完你的博士论文》 《别让无效努力毁了你》中说研究表明每周工作七八十个小时的人在3周以后跟每周工作40个小时的人的工作成果是一样的——原因是工作时间长的人的工作效率也会自动下降。另外,为了保持好的状态,作者说一定要留空闲时间给自己的大脑让它“无所事事”(wander around)比如不带手机不听歌地出去散步。
一口气读完了杨峥老师这本科研方法书,感觉自己当初读博时候如果能提前看到这些干货内容,应该会少走不少弯路,博士论文也许会写的更好!杨峥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论文写作的核心环节讲的非常透彻,特别是理论与数据相结合那一章对我启发很大!通篇没有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可以说是社科研究方法的经典读物!希望社科类正在论文写作的泥沼中挣扎的孩子们都来读读他,他能够帮助你快速把学术论文写作的方法框架搭建起来!不过没有学术论文写作基础的同志可能还是读不下去,这就另当别论了,推荐给需要她的朋友们!
《做研究是有趣的:给学术新人的科研入门笔记》2023.8 >> 为什么你应该做学术?因为除了你没有更好的人选。你的脑力、毅力、工作能力、你感兴趣的、你关注的、你选择的研究路径——都不可能跟世界上另外一个人完全相同,它烙刻着你的过去经历、你的性格、你的关注点、你的做事方法和品格。做学术研究,是“你”成为“你”的过程,是你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过程。 >> 思维火花带来的快感要强于完成任务本身 >> 对未知事物的强烈好奇心”,是想学习、想知道、想挖掘更深的真相、想明了更多未知、忍不住去发问、忍不住对既有知识存疑的动力。 >> 不用怕,没读文献读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 Google Scholar或者Research Gate >> 世界上的事情全在争抢你的注意力,除非花力气守住自己的主线,否则很难成 >> 切记什么对你最重要,把每天最宝贵的“清醒时间”多留给针对自己的“增值性活动”。除了你可以为自己的时间做主,没人有义务对你的时间负责。学会做减法,学会说不,学会优化日程。 >> 研究这件事本质上就是一个依托于持续学习、持续输入新知识、持续跟进新方法才能达到不断高产出的过程。 >> 永远不要停止阅读(never stop reading)。 >> 即便你此刻尚未知晓答案,但只要肯走出自己的小世界,你会发现方法总比问题多,而从人生的视角来看,很多眼下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痛苦也可以转化为长远的意义,慢慢走,别着急。
1.寻找导师:找到一个合适的导师可以为你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你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 2.定下明确的目标:制定一个明确的研究目标,并制定合理的时间表和计划,以确保你的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3.深入阅读文献:通过广泛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前人的工作和研究进展,为你的研究提供基础。 4.学会使用科研工具:学会使用科研工具,如实验设备、计算机软件和数据分析方法等,以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5.培养科研思维:培养科研思维,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等,以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6.与同行交流: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与同行交流意见和经验,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7.多实践和实验:多进行实践和实验,积累实际操作和实验技能,提高实验的可重复性和结果的可信度。 8.养成记录习惯:养成记录实验过程、数据和结果的习惯,以便日后回顾和分析,同时也为撰写科研论文做准备。 9.学会合作与合作: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合作,组建科研团队,共同攻克科研难题。 10.持之以恒:科研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要保持耐心和毅力,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研究目标。
读完文献必问 ·哪些题目是学者们重点关注的,哪些还没有? ·文献中作者指出现在领域内还有哪些不足、哪些空缺? ·文献中作者有没有提出理论进一步构建的方向是什么? ·具体论文中“今后研究”(future study)部分所讲的今后的研究应该关注哪些方面? ·具体论文中作者指出自己研究的局限性(limitation)是哪些,你能不能通过你的研究弥补这些不足? ·你自己判断现有的具体研究都分别有哪些不足,它们在数据规模、抽样方法、采访对象、问卷方式、数据析工具以及整体设计上有哪些可以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注意逻辑关系:一篇论文需要讨论和综述好几个不同的概念或好几组不同的文献,到底先讨论哪个是更合适的?如何顺畅地从一个过渡到另一个?看看作者如何划分文章的小结,用什么作为题目,为什么先讲这个后讲那个,如果是一篇定量文章,其文献综述部分是先讨论因变量还是自变量,为什么?如果顺序换一下会怎么样?如果是定性的文章,作者是如何从一个较大的话题一点一点缩小所讨论的文献和问题范围,自然地过渡到其所讨论的问题上来的? 写文章时必问 (1)找出你正在写或准备要写的文章,认真思考这篇文章的三个最大贡献是什么?(包括理论贡献、研究方法上的贡献或实践指导上的贡献。)有机会的话可以问一问自己的导师或其他学者,同不同意自己所列出的该论文贡献点。 (2)如果能够确定出这篇文章的三个贡献,把它们分别列在纸上,然后问自己: (a)我的每个贡献的重要性,有哪些文献曾经指出过、支持过?(找出来,准备在文中引用) (b)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如何在文章的各个环节突出我的贡献? (c)我在写导入、文献综述、文章发现、结论的时候所强调的论文贡献,是否能够做到前后一致、各部分相互照应? 参加学术会议注意事项 论坛主持人(conveyor or discussant) 在所会的时候最感兴趣的常有这么几点:1其他同领域的学者们最新在关注什么内容;2别人使用了哪些新的研究方法;③有那些自己以前不知道的重要文献;④我的研究可以借鉴什么;⑤这让我想到了哪些新的研究想法;⑥别人是如何做好一个报告、如何回答问题和控制场面的。 随时携带纸和笔,把感兴趣的话题做好笔记,并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 “一个人将有多成功经常可以从他在多大程度上能进行让人不舒服的对话上看出来。”——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企业家蒂姆·费里斯
重点是科研的思想,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处理事情更高效更理性。神作推荐。
连续阅读了三天,而在这三天里我每天都给我的朋友、同事推荐这本书。最关键的原因在于,这本书很好的回应了我身边的人们遇到的问题——包括如何写文章,如何建立结构,克服拖延症等等。我曾经在很多时候,在和大家分析讨论的最后加上一句“还是因为大家读书不够多”作为结束语,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总有种被论证了自己说法的“是啊是啊,就是这样的啊”的感觉。 看完之后,总结起来做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积累、方法和心态。 这本书讨论了几个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1、怎么读文献?为什么要读文献?这个部分是基础的基础,到后面其实也会反反复复的告诉你不要停止阅读,所有大牛都是从海量阅读积累中走出来的,任何人都绝不可能绕开这条路。一方面你要海量的读,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怎么读,后面这一点更为关键,这本书非常好的地方是给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是值得认真借鉴学习的。2、怎么做(实证)研究?最重要的是那个思路,所有学科的研究事实上都是触类旁通的,不要觉得我自己目前的工作不是做学术、不涉及开展大规模研究就不关注,思路和方法才是我们真正要学习和关注的东西。3、怎么写?如何去界定结构,如何去形成结构下的那个内容?这里面有非常非常多的细节提示,是非常友好的新手引导。4、学术交流和心态,这里面涉及到学术圈的意义和一些情况,以及通过自己的实例来解说遭遇和心态,对害怕犯错、经常焦虑的朋友应该能有不小的帮助。 我认为对这本书的阅读和借鉴不应将它局限在学术研究上,而应当扩展到自己的工作和日常之中。不要因为它一再强调博士、学术、科研这些字眼,就觉得它虽有道理但离自己很远,在日常不适用。其实适不适用、能不能用、好不好用试取决于我们自己思维的,任何一个作者给出来的东西都是工具,需要我们自己去扩展,去关联。作为律师,法律人中的一员,终身学习是这个行业最基本的要求,无论你是从事法学理论研究还是司法实务工作。法律人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理论学习过程中如何寻找阅读素材,如何阅读材料,如何做笔记,完全是可以从这本书中借鉴的。同时,律师要大量阅读案例,怎么寻找案例、怎么进行案例研究、怎么提炼自己的笔记,这也是可以从这本书中寻找可借鉴的思维内容的。最后关于心态、交流,任何行业都是一样的,从中总能够获得某种共鸣,也激励我们继续保持成长的心态。 最主要的是,这本书写的很轻松,可以零散翻阅,阅读起来总体需要的时间不需要太长。可以作为一本日常陪伴的小书,在做学习研究的时候也可以不时想起来翻一翻借鉴某些方法。轻松、专业、有用,响应了大量身边人群的日常疑问,所以可以评为神作。
在学习路上,其一是张五常推荐的卡尔纳普的《科学哲学导论》给了我巨大的信息量,驱逐了80%不确定性。 其二是这本《做研究是有趣的》在《科学哲学导论》的基础上又帮我驱逐了80%的不确定性。 个人认为这两本简单而又信息量(驱逐不确定性)巨大的书籍,值得写入中小学教材以传世,假如当年自己遇到能少走很多弯路。 期待自己能遇到第三本信息量这么巨大的书籍。
本書的作者係統的對比了中美教育。可以這麼說吧?我不得不說本書細節內容說的是實話,但是有一點本書作者現在是什麼身份?他現在是在美國。他是持有美國綠卡的人,還是已經加入美國國籍的人?這一點並沒有交代清楚。
在跟我老师Beth Gazley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她要求我不仅要有quantitative (定量方法),而且也得有qualitative(定性方法)。其实我当时已经收集了很多数据,完全可以写出三篇文章,但是我老师说不行,你一定要去采访一些人,你一定要去写一篇质性的文章,不管能不能发表,你这个要放在你的博士论文。她认为一个学者必须要能证明自己是一个“substantive area expert”(某个领域的实质性专家),而不只是一个data analyst (数据分析员);你不仅要会分析数据,而且要了解这个研究背后的故事。在job talk (工作面试)时,对方关心的不仅仅是你定量研究的能力,而是既然你对这个题目感兴趣,你有没有真的去跟这些人有所交流。所以在谈某个问题的时候,要能展现你是真正了解的一个事情,而不是一个浮于表面的,不只是坐在电脑屏幕后面的一个学者而已。…我很感谢的一个老师,当年我在Ostrom Workshop的时候,因为我不是慈善研究出身的背景,很多理论我都不知道,我就在课上问了几个问题,他都一直给我很正面的反馈,他说,你的问题问的非常好,后来他也经常这样跟我说。我后来慢慢意识到,我问的问题不是白痴问题,而是比较重要的问题,确实是valid question (成立的问题)。因为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勇气去问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者我们自我怀疑,是因为可能觉得某个问题怎么别人都不问。比如说我在博士期间做的那个文章,很多研究都在说政府一直会影响非营利组织,我就想问一问,非营利组织在给政府服务的时候,它怎么影响政府?其实是一个很根本的问题,而恰恰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似乎当时在公共管理,因为各种原因,就是没有人去给它问出来。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意识,还有对自己问题的这种肯定,给我很大的帮助。包括现在我去问一些比较成功的跨学科的学者,他们会说他们也许没有某个具体领域的知识,但是他们也是问一些基本性的问题、常识性问题,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要带着一个common sense(常识)去做研究,而不仅仅只是陷在概念里面,这很重要。就是说无论用多么华丽的语言,无论把这个事情给讲得多复杂,最后都应该要回到common sense去提问。一旦你是基于非常专业的知识去问问题,很有可能你会觉得自己了解的还不够多;但是能够回到common sense,可能会让你对自己问的问题更有信心,然后又敢于把它写出来。…我觉得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就是被别人看低,但是又反过来能把事情做成,我觉得这个过程我很享受。因为说明我没有活在别人的框框里。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一篇文章没有拿到几个critical review(带批判性的审阅意见),我都觉得我这个文章写的估计不是太有创新性。其实我自己在给我博士生上课的时候,第一点就跟他们讲,我们首先要反思,你写的一个东西,所问的一个问题,是你自己真的不知道,还是你想impress(打动)别人?我觉得一个研究,它的主要目的不是去impress别人,让别人觉得你有多强的、有怎样的能力,而是一个求知的过程。在我教课的过程中,我会给博士生留作业,让他们提关于所读文献的问题,我发现很多博士生在一开始进来的时候,很擅长做的事情是告诉我这些文章impressive(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什么,或者是这篇文章主要在讲什么,谈他们对这个文章的理解。但我说,我不需要你给我讲这些东西,你就告诉我这篇文章哪做的不对,或者有哪些问题你没有读懂,你告诉我。我觉得我们有时做研究也会有这个心态,就是我们会去迎合。所以”问问题“就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工具。—程远
感谢微信读书,让我这名坚决不愿透露姓名的前少先队员也有机会接触学术研究方面的著作;感谢作者,让我终于领悟了做研究的真谛! 我对“研究”的误解起源于当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一次从甲方那送完催款单回到办公室后领导焦急地问我:“对方怎么说?” 我心平气和地回答道:“别着急领导,甲方还是和上次说的一样,要再研究研究。” “笨蛋!”领导猛的一拍桌子,怒不可遏地指着我说:“‘研究研究’,就是‘烟酒烟酒’的意思!”然后转身对另一个同事说:“小马,赶紧给我搬两箱茅台和一箱华子去!” 言归正传,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一切从读文献开始 读文献和记文献笔记是一个研究者的终身事业。读学术文献有三个进阶:逐字阅读、目的性阅读、构造性阅读。影响因子更高的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引用率更高的文章、最近十年的文章,应该作为阅读重点。 作者指出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阅读文献。学术文章看起来是晦涩难懂,结构复杂,实际上是严谨而完备,这样才能经得住考验。我们不仅仅要能够概括别人的观点,更要有自己的分析、反思、判断。 任何新知识的创立,都不可能脱离对已经存在的知识的依赖,依赖的方式或者是信息性的,或者是范式性和视角性的。因此写好“文献综述”非常重要。我们既要有“沿袭”,也要有“创新”,这样才能拓宽现有知识的边界。 反馈论文同样是训练学术写作基本功和学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 第二部分:实证研究基本功 1、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是基于对事实、客观现象、数据进行系统地验证,而得出问题结论的研究方式。实证研究的三大特征是以证据为依托、有数据、可以验证和重复验证。从数据类型上实证研究可以大体分为两大类: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study)和定性研究(qualitative study)。数据既包括量化数据(quantitative data)也包含质化数据(quali-tative data)。在定量研究中,你的数据主体是数字类数据(nu-meric data);而在定性研究中,你的数据主体是文本类数据(text data)。但我们不能说因为文本类数据里没有“数”就不是数据,文本类数据也是数据。 2、实证研究最核心的工作有三步: 第一步:你要确定一个研究问题。 第二步:你要自己设计出验证研究问题的过程。 第三步:数据收集上来之后,你要用统计学或其他合适的分析方法来验证结果。 3、定量分析,你可能要了解和考虑使用以下哪种工具才能解决你的研究问题: ·线性相关和线性回归(Linear correlation and linear re-gression)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方差分析(ANOVA,MANOVA,MANCOVA) ·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 ·非线性回归(Nonlinear regression) ·多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s) ·…… 4、实证文章的结构须至少涵盖以下几个部分: (1)阐述研究问题。 (2)探讨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和综述相关文献。 (3)提出假设1、假设2、假设3…… (4)介绍你的数据,收集过程和变量的测量。 (5)列出数据分析的具体结果。 (6)讨论、局限性、结论。 5、赫伯特·西蒙系统性的研究方法的三大步骤: (1)描述管理的情景(The description of administrative situa-tions)。 (2)诊断管理的情景(The diagnosis of administrative situation)。 (3)为标准分配权重(Assigning weights to the criteria)。 这三条的提出,实际上总结和解释了至今为止一直占据社会科学主流方向的实证研究所遵循的底层逻辑——它告诉我们,要想解释一个结果变量,就要找到能解释这个结果的重要自变量(步骤2),要能够把这些变量可操作化(步骤1),最后通过线性回归等分析方法告诉我们各个自变量有多重要(步骤3)。 社会科学近几十年的发展都是在紧跟这条思路:先确立和定义研究问题,再找出重要的解释变量,最后确定每个解释变量对结果变量的相对重要性。 6、研究问题从目的上分类,可以分成三大种类型:探索性研究(exploratory study)、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和解释性研究(explanatory study)。 在价值问题、偏好问题、信仰问题上,是没有办法争论和达成统一标准的。因此,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应该关注“事实”问题,而不是以解决不了的价值观为导向的“观点”问题。 7、变量(variable),是指“对研究对象某个特征的实证测量”,是用来描述社会科学理论的语言基础,是研究者之间互相对话的重要工具。变量值(variable value),是一个变量所描述的特征或者数值。一个变量总是对应着多于一个的变量值(只对应一个变量值的则叫常数)。 最常见的度量等级一共有以下四种,所有的变量也都可以按照其变量值之间的关系,划分为四种中的一种: (1)名义变量(nominal variable): (2)有序变量(ordinal variable): (3)定距型变量(interval variable): (4)定比型变量(ratio variable): 自变量是用来引起、解释、导致、预测因变量的东西,所以也经常被称为“预测变量”或“解释变量”(predictor variable,or explanatory variable)。 因变量是“有依赖性的”,依赖自变量的变化,否则它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变。所以因变量就是在一个研究中学者试图“去导致、去预测、去解释”的结果,因变量也因此常被称为“结果变量”。 研究假设(research hypothesis),简单来说,是你对研究问题所提出的猜测性的解释;精确点说,是“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可验证的陈述”。 7、数据(data),是基于实证观察收集而来的包含事物特征的信息,它是关于人或事物的、量化或质化的变量值的集合。数据既包括“量化数据”(quantitative data)也包括“质化数据”(qualitative data)。量化数据确实是“数字化的信息”,而“质化数据”则主要指不可量化的数据,最常见的是“文本数据”。量化数据和质化数据因其各自特点而需要使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也不同,比如量化数据多使用回归分析等量化方法,而质化数据的分析则需要使用主题性编码等方式来分析。 8、仔细观察某一个学科的核心理论,你会发现它里面凝聚了学术研究所独具的一种细腻的美感:它无比精致、精准、严丝合缝、一丝不苟;它是聪明人给世界留下的礼物;它是厚重的,也是不张扬的、不喧哗的;它像某个匠人精心打造一生而留下的精美工艺。 理论是旨在解释特定现象的概念和原则的有组织的主体。 理论解释了事物如何以及为什么以某种方式运作。 理论试图提供有逻辑性的解释。 一般来说,“理论”需要至少满足以下几个特点: (1)其目的是描述(describe)、解释(explain)和预测(predict)世界上的现象(这三点是理论的目的,但并不是所有理论都能做到全部三点)。 (2)理论需要做到“在逻辑上完整”(logically complete)和“内部保持一致”(internally consistent)——也就是说理论要自成系统、自圆其说,不能前后矛盾、漏洞百出。 (3)理论必须有可证伪的启示(falsifiable implications)。 一篇好的实证性文章,一定需要理论和数据的紧密连接,而且是在全文中各个部分的紧密连接。理论应该是去验证数据的指导、依据、来源;而检验数据的目的应该是指向理论、构建理论、弥补现有理论的不足和提升理论的完整性。理论本身和数据本身如果脱离了对方都没有太大的意义。 保证测量中的信度和效度,我们才能保证自己数据所展示的结果准确而有意义。 第三部分:深耕学术写作:从风格到结构 1、学术写作是个纯粹的技术活。学术写作是有套路、有规矩、有约束、有章法的。学术论文最重要的四个特征:强规范性、冷静文风、功能性、严谨性。 2、一篇好的学术论文可能不是完美的论文,但是它一定是在以下四个方面都做得相当不错的论文:①研究的创新性和贡献;②研究方法的质量;③文章的条理与逻辑性;④语言和表达的质量。 分步式写作法是指把写一篇论文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写三次: (1)第一步,只写要表达的观点和核心内容,把你想要讲的故事讲清楚,摆出来给人家。 (2)第二步,组织和调整论述逻辑、论文结构、前后条理。 (3)第三步,调整文章的语言、用词、语法、格式、标点符号等方面。 3、芭芭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推荐了一个有效陈述观点的逻辑思路:“主论点—分论点—分分论点”结构。好的文章结构应该是能把文章里最主要的大观点按照逻辑顺序连接起来,同时又能把这些大观点分别一个个细分成小观点,把小观点也用一条横向的线联系起来,从总体来看就好像是论述逻辑形成了金字塔的形状。这种方法既保证了每个主论点都能有相对应的分论点去支撑,又保证了主论点和主论点之间、分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学术论文的写作更适合使用正金字塔结构,而不是倒金字塔结构。倒金字塔的论述结构非常适合叙事故事。正金字塔结构更重视说服人的逻辑。它的特点是先给结果,先给结论,先给事情的结局及最后的终点,再具体解释这个事情是怎么得出了这样一个结局,而后再具体介绍推理过程和支持的论据。 4、“关键句”是指在写文章的时候应该经常在一个段落、一个章节或一个部分的写作中,提纲挈领地把这一部分的主题拿出来简明扼要地呈现给读者。关键句是对写作中主要内容或观点的进行总结和概括的句子,常常起到引领后文、总结前文、连结上下文的作用。 5、一篇论文的“研究贡献”,是指因为你这篇文章的存在,而对现有理论或指导实践做出的启发、促进、改善。它也可能被叫作“研究意义”“研究价值”“研究特点”等。 好论文不仅能非常有效、清晰地表述出自己研究的贡献,而且会做到在一篇论文中多次重复、前后一致、全文贯通。 6、正规、完整、准确的引用体现了一个学者的基本素质和论文的基本水平,是每位学术新人必须要养成的习惯。 学术论文中的“直接引用”,是指把另一篇文章的某个段落、某句话或某个名词直接拿过来放在作者自己的写作中,并且在上面加上双引号(“”),在其后通过文内引用加上出处,暗示读者这是把别人的话原封不动地拿过来。如果你想使用直接引用,你不应该更改原文的任何语义、句式、用词,你应该把相关语句原封不动地搬过来放在双引号里,你还应该注意一定要清楚地使用文内引用并在文章末尾提供文献参考列表,从而让读者清楚地知道你这是在用别人的文字,否则你的文章就有被人指责抄袭的风险。 “间接引用”则是不直接使用原文的语言和文字,而是通过总结、概括、转述等方式重新说出另外一篇文章中的观点、主题、概念、意思,用以支持自己文章的主要论述和观点。间接引用也需要提供文内引用,这样读者才会知道你的某句话、某个观点是有佐证的、有支持的、有证据的,是借用了别人的。 直接引用在一篇论文中的使用应该是非常有限的,大部分的引用都是间接引用,也就是不会把某篇文章的原文大段地拿过来,因为这不能体现写作者自己的思考、理解、整理,对新的观点的贡献非常有限。 除了对引用格式有规定,每个不同版本的格式手册还提供了文章段落格式、行间距、缩进格式、页边距、标题格式等林林总总的格式要求,在每个格式出版的手册或官方网站上都能找到对于每一点的详细说明,都是我们在调整格式时需要遵循的方面。 7、学术论文的本质目的,简单来讲,是提出这个世界上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此前没有理解或者没有想明白的事情。学术论文的目的是依据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去把人类在某个领域的认知向前推动那么一小步。我们写文章不是写给自己的,而是写给这个世界的。我们写学术论文,不是为了彰显智商,而是希望它给世界带来认知或实践层面的价值。很多科研者最初做研究的动因都是好奇心和内在驱动力,这没有问题,但当一个研究花了很多人力、时间、资金的投入,我们作为学者就有某种义务把研究结果和研究得出的启示去跟这个世界分享,而不是个人好奇心被满足了就收工大吉。这个把研究结果跟世界分享的过程,在英文中叫“传播”(dissemination)。 双盲同辈审阅(简称“同辈审阅”),就是你的文章是否被期刊接受并不是由期刊的编辑一个人做主,而是由编辑找到的几个跟你做相似领域的学者,也就是你的“同辈”(peer),来分别独立地审阅,编辑在收到他们的反馈之后,会综合这些审稿人的意见来做出一个是否接收你的投稿的最终决定。双盲同辈审阅已经成为优质期刊的基本标配,学术界的普遍共识是只有经过了双盲同辈审阅的学术论文才是严谨的、优质的、可靠的。 期刊的定位和读者群、刊物的影响因子、审稿周期长短、对论文字数的限制、哪些人是期刊的主编和编辑委员会,都可能会影响到什么样的论文更容易被成功接受。 论文没被接收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R&R,一种是拒稿。所谓R&R,全称“revise and resubmit”(修改后重新提交),是指编辑告知投稿人他的稿件在现在的状态下不能被直接接收,但是该期刊愿意给作者一次机会来按照审稿人的评语修改文章,修改完之后再次投到该期刊来进行新一轮的审阅。 越是高产的学者,经历的拒稿次数也就越多。 第四部分:科研周边与研究者心法——在做学术中见证个人成长 在这一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学术会议的一些情况,还推荐了一大堆书籍,并提出了18条治疗“不想写论文症”的方法,建议开始以每天写15分钟的方法保持持续产出等等。 最后,作者还分享了自己对美国大学培养社科类博士的一些感悟,比如以学生为中心式教学(Learner-Centered Teaching)的方式,成长性思维等等。 以上是本书的主要内容,本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却是序言里的一段话: 为什么要做学术?当你走到知识链的顶端,就可以在更大系统上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用知识和理念去影响更多人,增加更多人的知识力量,用研究过程和研究发现去改变更多人的想法和行为,用你的研究影响其他的研究者和教育者,然后这些人再进而影响更多的研究者和教育过程,自上而下地以更广泛但也更不可预测的方式扩散这种改变。当然遗憾的是,你可能不太容易看到你想帮助到的每一个个体的具体改变了。 这辈子是不大可能去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了,看完了这本书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那我为什么还要坚持读完这本书呢?我是为了写书评。为什么要写书评? 因为写书评是有趣的!
我会推荐给研究生的极少数“必读”之一!用比较轻松的笔触,老友谈心的方式,就社科研究的方方面面,逐一娓娓道来!既有最根本的原则,也有很个人的提醒,让本书成为认识研究、指导实作的绝佳入门。研究新手们可将此常置左右,没事翻读几页,体会玩味,定有所获!附带一句,这么好读的书,微信读书更胜纸质书呢!
这本书对于科研小白来说真的太实用了,即便不是小白,这本书里面的很多思维、技巧也是很值得学习的,😭恨没有早点开始阅读这本书,前期摸瞎走了很多弯路。但为时不晚,现在也来得及!🤩太开心了!这本书值得买一本纸质的回来反复阅读。 截至目前,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并且已经影响到我科研习惯的建议有: ✅【1.论文的整体思维——借用律师辩护的思维来理解社科类论文的构建思路。】 框定案子架构——研究问题 提出己方观点——研究假设 找证据来论述——实证设计、实证结果 总结陈词————结论与总结 以前不明白为什么论文要按照这个结构来写,作者把论文和律师辩护进行对比之后,我瞬间明白了,这样子的结构是最符合逻辑的安排。 ✅【2.阅读文献必须做到记笔记,而且要包含这几点内容。】 (b)这篇文章的研究问题,对我的研究方向有什么启示吗? (c)这篇文章的理论框架,我可以用来解释其他研究问题吗? (d)这篇文章的研究设计,对我自己的研究有什么启发吗? (e)这篇研究的分析结果,得出了与我自己的研究相似或相反的结论吗? (f)这篇文章的研究局限性,可以作为我产生一个新研究的理由吗? (g)这篇文章可以在我的文章的哪个地方被引用? (a)这篇文章中提到的文献,有哪些应该作为我接下来的阅读吗? 以前阅读文献,看过之后就忘了,有时候做文献笔记也只是把原文的一段话复制粘贴了一遍,尤其是英文文献,我的文献笔记直接就是翻译全文。按照作者在美国读博时候的文献作业记录经验,我尝试了一下。果然,经过以上的模版来记录阅读文献之后,我阅读文献的效率、吸收率、以及理解率、输出率都提升了不少。 ✅【3.阅读文献首先找准“研究假设”。】 以前阅读文献,很头疼的一件事儿就是:读了看不懂在干嘛,读了后面忘了前面写了啥。就是因为这篇论文没有在脑海里串联起来。 一篇论文几十页,但都有一根主线把全文串联起来了,这根主线就是研究假设。研究假设包含了自变量、因变量及其之间的关系。所以建议在阅读新文献时候,首先画一个机制流程图,把作者的研究思路复原。这样子,之后阅读每个部分时候,都知道这一段落是在为主干线的什么部分服务。
我读起来有点工具书的味道,搞科研的新朋友可以看看;想去国外读书深造的可以看看。 对我唯一有价值的,写什么之前,一定要看什么。结构,逻辑,“镜子”,方法都需要一番研究。
温和的学术论文写作指南,在给人留下专业,枯燥的科研学术印象中别具一格,深入进去,了解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从作者的介绍,概括起来就是:读文献,搞研究,写论文,参加交流。看起来寥寥几项,似乎并不复杂。但恰恰是作者这种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成长性思维,才能深入浅出的将学术研究写得如此生动,易懂。 正如作者自身的经历可以看出来,这个领域的学习和钻研传统模式是跟着导师一起,上课,助研,在规范的体系中,慢慢一步步摸索,犯错,成长,总结而来。这个持续的过程应该是无数科研人默默走过的路径。 作为知识金字塔顶端的一个群体,可能恰恰是秉承这个成长性思维的原则,持续践行的最佳范例。在科研的路上,一众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继,勇于探索,持续耕耘,揭开一个又一个围绕人类的谜题,助力人类在持续成长的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稳。令人钦佩,也令人神往。 作为个人,这种成长性思维的成功建立将是一辈子的财富,在科研领域,工作领域,创业领域,甚至是生活和自我学习领域,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践行可能。学习起来可能会困难,但是就像科研一样,持续探索,持续犯错,持续发现,总会找到的,而且我们不是一个人,前人探索及实践良久。 除此之外,在论文选题及写作的方方面面,此书也可作为工具书,行动过程中遇到问题,常常翻看,思路,工具都是很棒的指南。 感谢作者👍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写道:"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刀熊:“为什么你应该做学术?因为除了你没有更好的人选。你的脑力、毅力、工作能力、你感兴趣的、你关注的、你选择的研究路径——都不可能跟世界上另外一个人完全相同,它烙刻着你的过去经历、你的性格、你的关注点、你的做事方法和品格。做学术研究,是“你”成为“你”的过程,是你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过程。” 哪家饭馆,是data collection的开始。问别人好吃是inter-view;自己搜索是secondary data;自己晃荡着找是field work中的observation。这类基于数据收集最终得出结论的研究思路是“实证研究”(empirical study);与之相对的是“理念性研究”(theoretical study)。 学术研究是指对知识的严禁探寻。 面对世界最有效的工具——系统思考社会问题的方法。 美国社科博士平均每星期的阅读量在500页。 读文献三阶段:逐字阅读;目的性阅读;构造性阅读。 表格文献笔记法: article;key notes;thoughts/comments 研究者论述观点的一般过程:1.框定研究问题;2.提出论点;3.利用文献、数据进行论述;4.得出结论 反馈论文response paper 研究目的;研究问题;关注点 写反馈论文 《社会研究方法》艾伦·巴比 自变量,英文名是“independent variable”——“var-iable”是“变量”的意思,“independent”是“不依赖、独立的”意思,所以“independent variable”直译过来就是“不依赖别人的变量”。自变量是用来引起、解释、导致、预测因变量的东西,所以也经常被称为“预测变量”或“解释变量”(predictor variable,or explanatory variable)。·因变量,英文名是“dependent variable”——这个变量是“有依赖性的”,需要依赖什么呢?依赖其他变量来变化,否则它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变。那具体依赖谁呢?依赖自变量的变化。自变量一变,因变量一定跟着变,因为它天生就需要依赖才能存在。所以因变量就是在一个研究中学者试图“去导致、去预测、去解释”的结果,因变量也因此常被称为“结果变量”(outcome variable)。 ·强逻辑性: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如何把一层一层的意思像剥洋葱一样剥开,又像搭积木一样一层又一层地搭起来?如何把复杂的事情掰开了、揉碎了展现给读者?如何有条理地连结句与句、段与段?如何带着读者一步一步跟着你走向文章最终的结论?如何让人信服? 木心:人类弱,而又不安分 《终身成长》 《学术期刊论文写作必修课》 《每天15分钟写完你的博士论文》 《别让无效努力毁了你》中说研究表明每周工作七八十个小时的人在3周以后跟每周工作40个小时的人的工作成果是一样的——原因是工作时间长的人的工作效率也会自动下降。另外,为了保持好的状态,作者说一定要留空闲时间给自己的大脑让它“无所事事”(wander around)比如不带手机不听歌地出去散步。
一口气读完了杨峥老师这本科研方法书,感觉自己当初读博时候如果能提前看到这些干货内容,应该会少走不少弯路,博士论文也许会写的更好!杨峥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论文写作的核心环节讲的非常透彻,特别是理论与数据相结合那一章对我启发很大!通篇没有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可以说是社科研究方法的经典读物!希望社科类正在论文写作的泥沼中挣扎的孩子们都来读读他,他能够帮助你快速把学术论文写作的方法框架搭建起来!不过没有学术论文写作基础的同志可能还是读不下去,这就另当别论了,推荐给需要她的朋友们!
《做研究是有趣的:给学术新人的科研入门笔记》2023.8 >> 为什么你应该做学术?因为除了你没有更好的人选。你的脑力、毅力、工作能力、你感兴趣的、你关注的、你选择的研究路径——都不可能跟世界上另外一个人完全相同,它烙刻着你的过去经历、你的性格、你的关注点、你的做事方法和品格。做学术研究,是“你”成为“你”的过程,是你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过程。 >> 思维火花带来的快感要强于完成任务本身 >> 对未知事物的强烈好奇心”,是想学习、想知道、想挖掘更深的真相、想明了更多未知、忍不住去发问、忍不住对既有知识存疑的动力。 >> 不用怕,没读文献读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 Google Scholar或者Research Gate >> 世界上的事情全在争抢你的注意力,除非花力气守住自己的主线,否则很难成 >> 切记什么对你最重要,把每天最宝贵的“清醒时间”多留给针对自己的“增值性活动”。除了你可以为自己的时间做主,没人有义务对你的时间负责。学会做减法,学会说不,学会优化日程。 >> 研究这件事本质上就是一个依托于持续学习、持续输入新知识、持续跟进新方法才能达到不断高产出的过程。 >> 永远不要停止阅读(never stop reading)。 >> 即便你此刻尚未知晓答案,但只要肯走出自己的小世界,你会发现方法总比问题多,而从人生的视角来看,很多眼下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痛苦也可以转化为长远的意义,慢慢走,别着急。
1.寻找导师:找到一个合适的导师可以为你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你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 2.定下明确的目标:制定一个明确的研究目标,并制定合理的时间表和计划,以确保你的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3.深入阅读文献:通过广泛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前人的工作和研究进展,为你的研究提供基础。 4.学会使用科研工具:学会使用科研工具,如实验设备、计算机软件和数据分析方法等,以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5.培养科研思维:培养科研思维,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等,以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6.与同行交流: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与同行交流意见和经验,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7.多实践和实验:多进行实践和实验,积累实际操作和实验技能,提高实验的可重复性和结果的可信度。 8.养成记录习惯:养成记录实验过程、数据和结果的习惯,以便日后回顾和分析,同时也为撰写科研论文做准备。 9.学会合作与合作: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合作,组建科研团队,共同攻克科研难题。 10.持之以恒:科研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要保持耐心和毅力,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研究目标。
读完文献必问 ·哪些题目是学者们重点关注的,哪些还没有? ·文献中作者指出现在领域内还有哪些不足、哪些空缺? ·文献中作者有没有提出理论进一步构建的方向是什么? ·具体论文中“今后研究”(future study)部分所讲的今后的研究应该关注哪些方面? ·具体论文中作者指出自己研究的局限性(limitation)是哪些,你能不能通过你的研究弥补这些不足? ·你自己判断现有的具体研究都分别有哪些不足,它们在数据规模、抽样方法、采访对象、问卷方式、数据析工具以及整体设计上有哪些可以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注意逻辑关系:一篇论文需要讨论和综述好几个不同的概念或好几组不同的文献,到底先讨论哪个是更合适的?如何顺畅地从一个过渡到另一个?看看作者如何划分文章的小结,用什么作为题目,为什么先讲这个后讲那个,如果是一篇定量文章,其文献综述部分是先讨论因变量还是自变量,为什么?如果顺序换一下会怎么样?如果是定性的文章,作者是如何从一个较大的话题一点一点缩小所讨论的文献和问题范围,自然地过渡到其所讨论的问题上来的? 写文章时必问 (1)找出你正在写或准备要写的文章,认真思考这篇文章的三个最大贡献是什么?(包括理论贡献、研究方法上的贡献或实践指导上的贡献。)有机会的话可以问一问自己的导师或其他学者,同不同意自己所列出的该论文贡献点。 (2)如果能够确定出这篇文章的三个贡献,把它们分别列在纸上,然后问自己: (a)我的每个贡献的重要性,有哪些文献曾经指出过、支持过?(找出来,准备在文中引用) (b)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如何在文章的各个环节突出我的贡献? (c)我在写导入、文献综述、文章发现、结论的时候所强调的论文贡献,是否能够做到前后一致、各部分相互照应? 参加学术会议注意事项 论坛主持人(conveyor or discussant) 在所会的时候最感兴趣的常有这么几点:1其他同领域的学者们最新在关注什么内容;2别人使用了哪些新的研究方法;③有那些自己以前不知道的重要文献;④我的研究可以借鉴什么;⑤这让我想到了哪些新的研究想法;⑥别人是如何做好一个报告、如何回答问题和控制场面的。 随时携带纸和笔,把感兴趣的话题做好笔记,并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 “一个人将有多成功经常可以从他在多大程度上能进行让人不舒服的对话上看出来。”——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企业家蒂姆·费里斯
重点是科研的思想,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处理事情更高效更理性。神作推荐。
连续阅读了三天,而在这三天里我每天都给我的朋友、同事推荐这本书。最关键的原因在于,这本书很好的回应了我身边的人们遇到的问题——包括如何写文章,如何建立结构,克服拖延症等等。我曾经在很多时候,在和大家分析讨论的最后加上一句“还是因为大家读书不够多”作为结束语,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总有种被论证了自己说法的“是啊是啊,就是这样的啊”的感觉。 看完之后,总结起来做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积累、方法和心态。 这本书讨论了几个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1、怎么读文献?为什么要读文献?这个部分是基础的基础,到后面其实也会反反复复的告诉你不要停止阅读,所有大牛都是从海量阅读积累中走出来的,任何人都绝不可能绕开这条路。一方面你要海量的读,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怎么读,后面这一点更为关键,这本书非常好的地方是给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是值得认真借鉴学习的。2、怎么做(实证)研究?最重要的是那个思路,所有学科的研究事实上都是触类旁通的,不要觉得我自己目前的工作不是做学术、不涉及开展大规模研究就不关注,思路和方法才是我们真正要学习和关注的东西。3、怎么写?如何去界定结构,如何去形成结构下的那个内容?这里面有非常非常多的细节提示,是非常友好的新手引导。4、学术交流和心态,这里面涉及到学术圈的意义和一些情况,以及通过自己的实例来解说遭遇和心态,对害怕犯错、经常焦虑的朋友应该能有不小的帮助。 我认为对这本书的阅读和借鉴不应将它局限在学术研究上,而应当扩展到自己的工作和日常之中。不要因为它一再强调博士、学术、科研这些字眼,就觉得它虽有道理但离自己很远,在日常不适用。其实适不适用、能不能用、好不好用试取决于我们自己思维的,任何一个作者给出来的东西都是工具,需要我们自己去扩展,去关联。作为律师,法律人中的一员,终身学习是这个行业最基本的要求,无论你是从事法学理论研究还是司法实务工作。法律人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理论学习过程中如何寻找阅读素材,如何阅读材料,如何做笔记,完全是可以从这本书中借鉴的。同时,律师要大量阅读案例,怎么寻找案例、怎么进行案例研究、怎么提炼自己的笔记,这也是可以从这本书中寻找可借鉴的思维内容的。最后关于心态、交流,任何行业都是一样的,从中总能够获得某种共鸣,也激励我们继续保持成长的心态。 最主要的是,这本书写的很轻松,可以零散翻阅,阅读起来总体需要的时间不需要太长。可以作为一本日常陪伴的小书,在做学习研究的时候也可以不时想起来翻一翻借鉴某些方法。轻松、专业、有用,响应了大量身边人群的日常疑问,所以可以评为神作。
在学习路上,其一是张五常推荐的卡尔纳普的《科学哲学导论》给了我巨大的信息量,驱逐了80%不确定性。 其二是这本《做研究是有趣的》在《科学哲学导论》的基础上又帮我驱逐了80%的不确定性。 个人认为这两本简单而又信息量(驱逐不确定性)巨大的书籍,值得写入中小学教材以传世,假如当年自己遇到能少走很多弯路。 期待自己能遇到第三本信息量这么巨大的书籍。
本書的作者係統的對比了中美教育。可以這麼說吧?我不得不說本書細節內容說的是實話,但是有一點本書作者現在是什麼身份?他現在是在美國。他是持有美國綠卡的人,還是已經加入美國國籍的人?這一點並沒有交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