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会员卡到期最后两天把这本我近期心头爱看完了!动物脑的女权主义者千万不能错过!推荐去看“精彩点评”里书友李英俊的书评分享,写得鞭辟入里,把这本书每一章的中心论点都总结得非常好! 现代生物学和演化生物学基本都将达尔文那些受限于时代和偏见的狭隘雄性中心理论奉为圭臬。我们从小看动物世界也好,还是书本中告诉我们的理论也好,无非都在给我们洗脑:自然界的雌性是被动的、孱弱的、温顺的、依附于雄性的、充满母性的、疲于生育和育幼的。 就在我打开这本书之前,我毫不避讳地说,我对此也并没有过多的思考。但在我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当我知道雌蜘蛛会在做爱中或做爱后把伴侣当做点心吃掉时,当我知道哪怕单配制的雌鸟也会cheat on her husband找隔壁老王为她的卵子受精只因为他更优质时,当我知道自然界大多数雌性都是滥交的且甚至会为争夺雄性大打出手时,当我知道虎鲸和大象这些由祖母领导的母系族群是如何运作时,当我知道倭猩猩(人类最近的近亲之一)的雌性地位是高得令人发指时,当我知道沙漠中的狐獴queen竟然是那么专制又残忍的统治她的部落时……太多太多thrilling moments!!!!!!多到记不清了 所以真正属于大自然而非经过父权洗脑削弱的雌性是:主动、健壮、利己、勇敢、机智、狠辣、足智多谋、滥交、领导族群、雌雌联合…… Again,如果地球有个雌性物种生存力排行榜,人类雌性绝对是倒数的。
雄性中心主义是他们的谎言 《自私的基因》中提到“雌性个体受到剥削,这种剥削行为在演化上的主要基础是卵子比精子大。”卵子是笨重的配子,女性的DNA投放在仅供400颗的卵子是愚蠢的,男性成千上万的精子更具传承基因的优势。两性差异和雌性的被剥削都源自于此,雄性交配、领导、争夺、播种,雌性被动承受、跟随、温驯、照护,搭乘着雄性掌握方向盘的演化大巴跟随着进化。 如果动物们能读懂文字,会笑晕过去,尤其是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 )的哀鳞趾虎,毕竟她们种群里都没有雄性 。男性掌握话语权,把胡言乱语当真理,预设结论再找佐证,试图把“男性中心主义”洒向全宇宙,我毫不怀疑有一天发现外星人,他们也会说这是个勇敢开拓新世界的雄性外星人! 这是一本揭露男性强加于动物学的谎言的书,生理性别是谎言,雄性主导所有进化是谎言,雄性滥情雌性忠诚是谎言,雄性暴力雌性温驯是谎言,阴茎是男性专属权杖是谎言,无私的母爱是谎言…性别具有广泛的变化范围,基于二分法假设的性别观点是荒谬的,也是傲慢的,自然界千变万化,动物们各有特点,不存在一个可以一以贯之的规则。 《看不见的女性》中提到:“自有记录以来,巨大的数据缺口占据了人类历史的大部分。从“作为狩猎者的人类”(Man the Hunter)理论开始,编年史家几乎没有为女性在人类演化中扮演的角色留下什么空间,无论是文化还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演化。相反,男性的生活被用来代表全体人类的生活。而在谈及另一半人类的生活时,通常只剩沉默。这种沉默无处不在,遍布我们的整个文化:电影、新闻、文学、科学、城市规划、经济学。我们向自己讲述的那些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故事,全都扭曲了,被打上了女性“缺席”的标记。这就是性别数据缺口。”科学知识也一样,是受到社会文化影响的。 1,性别是一成不变的? 动物界的性别角色不仅比人们以前理解的更加多样化,而且更加灵活多变。生物出厂设置基于雌性的状态,但是包含着可以成为雌/雄性别的开关,随着“社会、温度、生态和环境因素,甚至是随机事件”的变化逐渐演化成雌性/雄性。有许多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都在不断变化性别:“性别其实有一个连续的谱系,一端是雄性,另一端是雌性,这两种类型之间的变化是连续的。”像身高、长相、肤色一样,性别只不过是一种特征,既不是二元分裂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 而人类体内也同时具有雌雄两种激素,是时候忘记某些激素等同于某种性格的谎言了,女性可以是暴力的,男性也可以是温驯的。 2,雌性忠诚雄性滥交? 动物界没有处女情结也没有贞节牌坊,雄性的目的是尽可能更多的将自己的基因传下去,雌性的目的是尽可能选择更优质的精子,她们会进行挑选优质雄性,并尽可能多的与雄性交配“动物王国里的雌性已经逃出了《花花公子》的豪宅,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利益而过着性解放的生活,没有任何羞耻感。 雄性交配本能驱动下导致的暴力强奸也存在于自然界,但雌性也有它的应对之法,野鸭盘旋的阴道让她们足以控制是否受精“即使雄性施暴,他们也不太可能当上父亲;而雌性主动选择的伴侣则可以获得父权。”一切由雌性说了算。这也能印证,避孕药的诞生对于女性的革命性意义,这让女性夺回了生育权。 3,母性是雌性专属? 雌性狒狒会不小心玩死幼崽或者吃掉幼崽;夜猴幼崽90%时间由雄性照料,雌性只负责喂奶;雄性箭毒蛙负责背着蝌蚪找到栖息地; 母性不等于无私和伟大牺牲,只等于催产素的浓度,催产素不够的海报会直接丢掉幼崽。动物界没有孔夫子,也没有程朱理学,没有某种性别天生就该抚育后代,而是恰好这种性别做了这件事。但两性都保留了驱动育幼本能的大脑结构。 母性本能或许真的潜伏在我们所有人的心中,但它不是女性独有的,也不是即时而刻意。“在我们学习其中技巧的时候,育幼能力(母性)逐渐觉醒并演进。但它让我们所有人都有机会以“更多的温柔和更少的自私”去关心同胞。” 4,暴力是雄性专属? 雌性大猩猩会在低等级的雌性交配过程中骚扰、打断甚至取代对方以垄断优秀精子;雌性羚羊和猿类也会为交配而大打出手;鸡群里也有阿尔法母鸡;母系制度的狐獴首领会通过吃掉低等级狐獴的幼崽进行恐吓和控制。“雌性之间的战略竞争是灵长类社会结构的核心。大多数雌性灵长类动物社会都有可遗传的稳定母系关系,在无情的控制权争夺战中,她们使用心理恐吓、战术联盟和残酷惩罚等方式相互竞争。” 暴力和虐待不是雄性的专属,雌性同样拥有使用暴力的权利,毕竟络新妇和螳螂还会顺便把雄性一起吃了捏。 5,父权制和暴力是DNA自带出厂配置? 倭黑猩猩是“大自然给女权运动的礼物”,她们构建了和平的母系社会,彻底打破了“雄性侵略性根植于灵长类动物生活中”的观念,并且构建了从下层的尊重而不是上层的恐吓而维持的从属等级制度。成年的雌性倭黑猩猩不会成为孤独的流浪者,而是加入某个群体并与无亲缘关系的雌性结成联盟,她们会在血缘之外结成雌性互助组织,完美的呈现了“非亲属雌性之间的互相包容、灵活的社会结构(其中雌性之间的合作不受分散模式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雌性对雄性的系统性优势等级,即便雄性在体形上占有优势。” 而倭黑猩猩不是个例,虎鲸亦是如此。 6,雄性必要性? 黑背信天翁的忠诚伴侣关系中有超过1/3是女同性恋。哀鳞趾虎全是雌性,没有雄性,通过自我克隆繁衍立足;蛭形轮虫更是大约8000万年没有尝过性生活的味道了;轮虫纲的所有450种轮虫都是雌性的;单性钝口螈会隔一千年偷一些精子来刺激卵子,整合基因组保持遗传多样性;全雌性白蚁种群也已在自然界诞生;内布拉斯加州的鲨鱼亦是孤雌繁殖;辉夜姬计划也成功实现了实验室环境下哺乳动物的孤雌繁殖,不仅可以正常生育还延长了寿命。 7,其他的话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兴奋又隐隐不适的,这些不适作者在开篇时就已提到。正如前文提到:男性中心主义存在于方方面面,包括语言。产生攻击性增强体魄的激素被人为的命名为“雄性激素”仿佛是男性专有,但事实上男女都会产生所谓的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只是多少的区别。作者和译者都不可避免地使用了这些文字,包括“海王、滥交、贞节”这些不舒服提醒了我们掌握话语权的重要性,改变男性语言文字的迫切性。
这是一本极好的书,我恨不得全书摘抄。而且书原名bitch,作者消解了这个词的贬义,夺回女性的定义权。就像海妖的呼唤,海妖不再是被污名化的妖怪,而是力量与智慧的象征。 作者利用多年时间,实地观察其他物种,与多位学者合作,发现了曾经为顺应白男统治者的错误观点,纠正了那些男专家的错误论断,比如母性不是天然的也不专属于女性,是卵子挑选精子而不是精子竞赛,性别是多元流动的不是简单的二元论等等。 并且地球上很多其他物种都给人类树立了榜样,创造了光明未来的母系借鉴模板,比如倭黑猩猩的社会,“有血缘关系的雌性组成的母系群体会形成稳定的核心,并合作反抗雄性的优势地位。雌性还会阻止某些雄性加入群体,并将其他一些雄性赶出去,在这个过程中偶尔会伤害甚至杀死他们。”还有虎鲸、小丑鱼等等,以雌性首领为中心的和谐社会。 但难过的是,正确的观点不占优势地位,讨好统治者的错误思想却广为流传,发现揭秘的女性伟人也被埋没。 不过作者在书的提到,“我与许多年轻科学家交谈过,他们不分性别,都给了我希望。他们这一代人似乎更愿意挑战长期存在的性别二元论假设。他们直言不讳地阐明科学研究需要多样性和透明度,这些工作最终可以永久地揭开理论的面具。这大概不会很快实现。”虽然不会很快实现,但前进的道路是上升的,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某些男性“科学家”的狭隘对科学产生的负面影响。科学家的使命是探寻真理,而某些男性科学家在探寻真理的过程中只关注他们想看到的东西,甚至仅仅因为真理不符合自身利益便将真理无视甚至扭曲。性别歧视的谬论被糅进了生物学,还扭曲了我们对雌性动物的认知。 许多关于雌性的真相被掩盖: 首先,雌性才是真正的“第一性”。从演化角度来说,是先有雌性,而雄性是作为对雌性的适应演化而来的,他们的功能就是辅助雌性繁殖。从胚胎发育角度来说,雌性是胚胎发育的默认性别。 其次,雌性可以很强大,有多个不同的动物类群中都演化出了处于领导位置的雌性:有依靠同性性行为形成雌性强大联结的倭黑猩猩,有智慧包容的虎鲸、大象祖母,也有残忍的鬣狗、狐獴。即便在黑猩猩这种典型的雄性占据优势的灵长类动物中,雌性首领也具有“造王之力”——如果没有她的支持,任何雄性首领都无法崛起并统治这个群体,这给了她巨大的权力。 此外,雌性根本不是天生忠贞的。世界上只有7%的物种是单配制,剩下的大量雌性都放纵地与多个配偶交配。所谓的“母性”也并非人类描述的那么美好无私,母性的目标不是无差别地抚育幼崽,而是让雌性将她有限的精力投入创造最大数量的后代中,并且使这些后代能够存活足够长的时间来繁殖更多后代,这是绝对自私的行为。“母性”也并非雌性专属本能,促成育幼行为的神经回路在雌性和雄性中是相同的。通过刺激下丘脑中的甘丙肽神经元,凶残的雄性小鼠也可以转变为溺爱孩子的父亲。 最后,雌性有力地推动了演化,而非像某些男性科学家所认为那样只是搭乘雄性所推动的演化顺风车。她们有多种方式来控制后代的父系,对后代基因的控制力比雄性更大,因此实际上产生的演化影响也比雄性更大。 事实上,有些时候雄性才是多余的存在。世界上有多种孤雌生殖的生物,如哀鳞趾虎、大理石纹螯虾。无性繁殖的动物通常缺乏基因多样性,但是蛭形轮虫可以从食物中提取DNA,并通过一种被称为“水平基因转移”的过程来完善自己的基因组。此外,近年在许多地方的许多物种中,人们都意外地发现了孤雌生殖。随着环境变得越来越支离破碎,许多物种正处于灾难性的衰退中,寻找一个可望成功的交配对象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雌性动物退而求其次,依靠古老的克隆方式进行繁殖,可能正是帮助物种度过艰难时期所需要的。 其实说到底,性别二元论本身也非常荒谬。“性别其实有一个连续的谱系,一端是雄性,另一端是雌性,这两种类型之间的变化是连续的。” 遗憾的是,目前科学研究仍然以雄性为主。用于教育下一代演化生物学家的教科书仍然倾向于过时的雄性视角,书中的雄性和雌性形象仍然在强化刻板的性别角色。 因此,科研人员应该具备多样性,不能只让男性尤其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上层白人男性来制定演化生物学的规则。生理性别、性取向、社会性别、肤色、阶级、文化、能力和年龄都不相同的研究人员一起工作,将有助于消除各种偏见,无论是性别偏见、地域偏见、同性恋偏见、种族偏见还是其他偏见。
最近读到的最有趣的书了,从生物学界一直被维多利亚时期的达尔文统治下的保守视角挣脱,关注和研究一直被客体化、边缘化的雌性的生活、习性,帮助我们更客观的了解生物界。 我一直不赞同用人类的道德准则去看待、评价其他生物,这本书简直正中下怀。一些我们以为的动物常识其实是错误的、不准确的。 “雄性更主动好斗?” 雌性大猩猩会在低等级的雌性交配过程中骚扰、打断取代对方以垄断优秀精子;雌性羚羊和猿类也会为交配大打出手;鸡群里有阿尔法母鸡;母系制度的狐獴首领会通过吃掉低等级狐獴的幼崽进行恐吓和控制。雌蜘蛛络新妇会吃掉大部分前来交配的雄性。 “雄性喜欢广播种,雌性更少交配对象?” 母狮在交配期间一天会交配上百次,也会选择与尽可能多的公狮交配。90%的雌鸟通常会与多只雄鸟交配,因此,一窝蛋可以有多个父亲。 “在所有脊椎动物类群中都发现了一雌多雄制的倾向,而在无脊椎动物中,一雌多雄制则更是常态。另一方面,性方面真正的至死不渝的单配制被证实极为罕见,只在不到7%的已知物种中发现。” “母爱是雌性的天性?” 雌性狒狒会不小心玩死幼崽或者吃掉幼崽;夜猴幼崽90%时间由雄性照料,雌性只负责喂奶;雄性箭毒蛙负责背着蝌蚪找到栖息地; 母性不等于无条件牺牲,自然界里,自身营养不足的雌性有杀婴行为很常见。催产素不够的海豹会直接丢掉幼崽。没有某种性别天生就该抚育后代,有些一雄一雌,有些双雌(黑背信天翁),有些是群体抚养(托儿所)。 “杜拉克发现有两组神经元:一组驱动育幼行为(甘丙肽神经元),另一组驱动杀婴行为(尾促皮质肽神经元)。它们直接相互影响。”这两种神经元控制了动物产生育幼行为或杀婴行为,所以雄性也有育儿行为。 育儿行为是神经元、激素、后天学习等多种因素累加的,没有天生会照顾幼崽的雌性,也不要再苛刻的批评新手妈妈了(经常看到社交媒体上一些人针对育儿失误导致孩子死伤的妈妈进行言语暴力,二次伤害) 另,一些有趣的事实 倭黑猩猩是母系社会,且她们会用搞姬行为来缓解群体之间的冲突。雌性倭黑猩猩不会利用她们的联盟相互打斗,而是用来压制好斗的雄性。 野鸭的阴道是螺旋状的,像复杂的迷宫。雌性可以控制精子进入,虽然野鸭里的强暴行为高达1/3,但真正产下强暴鸭子后代的只有2%-7%,也就是说,雌性鸭子可以控制哪只雄性鸭子的精子拥有后代。 黑背信天翁的忠诚伴侣关系中有超过1/3是女同性恋。哀鳞趾虎全是雌性,没有雄性,通过自我克隆繁衍立足; 全雌性白蚁种群已在自然界诞生;内布拉斯加州的鲨鱼是孤雌繁殖;辉夜姬计划成功实现了实验室环境下哺乳动物的孤雌繁殖,不仅可以正常生育还延长了寿命。 小丑鱼(就是电影里的尼莫)夫妇中,好斗的雌性是夫妇中的领导,她的工作是保卫领土,而雄性则负责保护鱼卵。这些鱼可以在同一只海葵中生存很长的时间——可能长达30年,通常周围还有一群幼年雄性。如果失去这条雌性,比如她被梭子鱼抓住,这一环境变化就会触发小丑鱼先生转变为新的优势雌性,而其中一只幼年雄性则发育成熟并成为她的伴侣。 性别不是二元化的,正如文中所说: “自然界中,性别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谱系,多变、高度可塑,并且拒绝遵守传统的分类。对这一事实的理解只会丰富我们对自然界的理解,以及对同类的共情。对过时的性别差异固守执念,只会助长对男性和女性不切实际的期望,也会助长不良的两性关系和性别不平等。” 这本书也提醒了我,科学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只靠学校里学到的守旧过时的知识是不够的,要终身学习,多留意新发现,各个学科都是。 《看不见的女性》中提到:“自有记录以来,巨大的数据缺口占据了人类历史的大部分。从“作为狩猎者的人类”(Man the Hunter)理论开始,编年史家几乎没有为女性在人类演化中扮演的角色留下什么空间,无论是文化还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演化。相反,男性的生活被用来代表全体人类的生活。而在谈及另一半人类的生活时,通常只剩沉默。这种沉默无处不在,遍布我们的整个文化:电影、新闻、文学、科学、城市规划、经济学。我们向自己讲述的那些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故事,全都扭曲了,被打上了女性“缺席”的标记。这就是性别数据缺口。”科学知识也一样,是受到社会文化影响的。
综观全书,能够大致得出一个印象,整个人类历史,就是所有男性压迫所有女性的血泪史,除了两性争斗,人类也没干什么事。所以要呼吁现在所有的姐妹联合起来,用对待亲人的方式对待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妹,以对抗最邪恶最无耻的男人群体。除了唤起女权极端派的起立叫好外,这样的价值观会将我们带向何方?当然作者最后说了,哪有两性,性别是流动状态的两端,每个人都处在这条流动带的不同位置。这点我倒是挺赞同的,有一定的哲学高度。可我就是想问问,你主张的“姐妹联盟”凭什么叫“姐妹”?性别都是流动的,我和我二舅也都可以加入的对吗?你是在做学问还是在搞社会运动?女权和lgbt你都想收割对不?希望善良的国人都能擦亮眼睛,花这时间和钱读这些,不如多花点时间陪陪你家人。
关键词依然是“性别”、“性”、“母性”(育儿)“更年期”等等。书中举出自然界案例从节肢动物、昆虫到鸟类、爬虫类再到哺乳动物,可以说是数量繁多,应有尽有。 在家中舒服地读着学者们历尽千辛万苦带来的犹如纪录片式的奇异与震撼的动物们的行为和习性,随着生物学领域的不断观察和研究,“男的就是男的样,女的就是女的样”这个几乎全球通行的刻板印象怎么看怎么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激烈点儿表述:荒唐可笑)。 虽然作者指出在科学领域尤其是生物学界依然充斥着这样的刻板印象,但越来越多新的研究证明也正在进行有力地反驳,如果对两性的认知影响更多的源于文化而不是生物的,那么,完全可以做出全新的尝试。 生物学上,达尔文的进化论确实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让人类重新审视“它们”和“我们”,但要认识到他的理论只是起点却远远不是终点。 无论是“性激素”、基因、染色体,决定性别的因素从来不只上述的某一个,即使是普遍认为让“男人成为男人”的Y染色体,它的基因不光在以每百万年10个的速度消失,而且在自然界很多动物干脆没有!在决定性别的时候,所谓的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在共同起着作用。论起目的来,卵子出于应对自然界变化的考虑,才演化出精子,而不是像《圣经》里说的,先有亚当后有夏娃。 至于“性”和繁殖,如果非要和动物们对标的话,就会发现人类认为的所有“不自然”、“不道德”、“病态”的行为,在大自然中是那么自然。“雄性主动,雌性被动,雄性无差别而雌性挑剔”这种被引用到人类身上的刻板印象被piapia打脸。 权力的争夺一向被认为是雄性专属,但其实雌性动物既有和雄性一样凶狠好斗的,比如狐獴;也有会使用更隐蔽更复杂的方式之类确定等级关系的,比如裸鼹鼠;还有放弃了争斗以更和谐的互动亲密协作的,比如倭黑猩猩……而且它们全都是雌性主导的群体。 “母爱”和育儿同样极端复杂,简单总结就是母性既非天生,也不是雌性独有的,雌性未必一定是“好妈妈”,雄性带孩子照样可以做得不错。抚养孩子,在很多物种的生活中,都是一个极具“社会化协作”的合作行为。 解释在人类身上的一个比较特别生理现象“更年期”的“老祖母理论”也是以能抚育更多后代为前提出现的。但高度社会化的物种里,奶奶(姥姥)们可不单单只会“含饴弄孙”,如何避开天敌、哪儿能找到更多的食物、怎样让群体成员们更好的协作……这些无一不需要她们的长寿累积起来的智慧和经验。 教科书级别的常识都会告诉我们由两性繁殖而来的稳定地突变和基因的多样性以应对风险,可居然有一直在“孤雌繁殖”的蛭形轮虫,不需要雄性而是通过食用的方法获得来自外界的DNA,甚至还能战胜水熊虫荣登地球最强悍生物的榜首!虽然它们是“低等生物”,但还是震碎三观的存在啊! 如果非要用动物们和人类的行为进行对标式类比,能找到多少例子说男的比女的更“强”,这么看起来两性差异几乎是个不存在的伪命题,就能找到更多的例子证明女的比男的更“厉害”,而为什么这样的差异(物种之间和两性之间可以说一样很大)得以存在,是环境压力造成了性别而不是性别偏好选择环境。
有趣,推荐。 性别是一道演化的彩虹,自然的美和强大就来自于它的多样性。 不知道什么时候性别成了一个“热点话题”,性别对立好像也在变得激烈起来,一面是旧的社会规则的打破,一面是新的社会规则还没建立起来。去年,我和闺蜜们聚会的时候大家讨论起来为什么耽美文化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其实BL文化由来已久,只是在中国一直很小众,直到腐女破圈好像就成了一股风潮,是什么导致它的“流行”呢? 美国有社会学家对此写了篇论文。是由于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导致家庭里的性别单一化,也使得男女教育的同一化。从80后开始,除了尿不湿,几乎就没有东西分男女,上一样的课本,学一样的知识,考一张卷子,过同一道分数线,甚至女孩自己也说不出你和男孩有什么差别。从小我们会被教育女孩不比男孩差,男孩能做到的事女孩都能做到还能做得更好,碾压男同学成了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可一旦这一代独生子女面对社会,她们仍然会被“男性凝视”。我们觉得只要我们做到男人们做到的事,我们和男人就没区别,而社会告诉你,有区别,有大区别。中国新一代女性会渴望一种完全平等,不被男性凝视的亲密关系,这才是在耽美文化中寻找的“真空”。中国的耽美文化和其他地区还有一个显著的区别,中国女孩非常在意攻受,甚至会被作为耽美文学的首要便签注明,而其他文化里不会特别强调这个,为什么?因为需要带入自己的视角。腐女们带入的几乎都是受的视角,可见,无论怎么反感男性凝视,我们也摆脱不了自身的女性视角,所以腐女都是绝对的异性恋。越讨论其实说明越在意,越讨论性别说明我们越在意自己的女性性别。 动物界的“她”其实比我们人类的女性丰富多彩多了,她们又强大又残忍,也许当我们懂得转换视角,除了性别,人还有更多的维度值得研究值得欣赏。而性别除了“性有别”还有什么有差别呢?
这本书从生物科学的角度推翻了很多以前根植在我脑海中各种各样关于男性女性刻板印象的谎言。比如男性天性好斗,女性天性温和纯善具有母性。雄性天生比较主动具有攻击性,雌性天生比较被动文静。男性天生滥交,女性专一。事实上男女性别特征并非在一个性别身上是固有的。男性也可能更加温和被动,女性也可能更具有攻击性更加主动。雌性也可能寻找更多的交配机会,单纯为了性欲和以此获得更优秀的基因以及更好的给后代提供生长机会。 很多刻板印象是人类社会强加于人的,他们甚至干预其他动物的基本生存,试图把它们的世界也变成父权制社会。 女性主义任重而道远,很多女科学家的声音发不出来,经过实验检验的真理被随意丢弃,未被证实尽是爹味的假说反而在科学界霸道横行。也不止只是在科学这一个领域。 孤雌和双雌的动物群体更是让男性科学家颇为忌惮。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雌性或者说女性在世界末日中生存下来的更大可能性。 书中还纠正了很多谬误,比如出名电影《马达加斯加》系列中的狐猴,首领应该是雌性而非雄性。《狮子王》中的辛巴也应该是雌性而非雄性。因为狐猴和狮子的首领基本上都是雌性。还有我们所熟知的电影《蜘蛛侠》也有误。体型更大的应该是雌性。书中提到好几种蜘蛛都是雌性远大于雄性,尤其有一种,雌性体型是雄性体型的125倍。我们平常看到的巨大的雄鹰也有误,应该是雌鹰,雌鹰体型远大于雄鹰。 另外,雌性群体可以建立起母系社会,从而巩固统治。 在很多动物群体中,雌性操控着雄性的身体特征甚至大脑的智慧。 动物中女同性恋占多数的群体更加专一和稳固。 书中还有很多让我看了觉得暗爽的动物习性,和人类社会颠倒。比如雌蜘蛛把雄蜘蛛同时当成食物和情人😋,雌蜘蛛依靠体型优势和她的毒液取得压倒性的生育优势。雌狮才是狮群首领。还有斑鬣狗也是雌性首领。以及和我们基因相似度高达99%的倭黑猩猩也是雌性首领等等。 没有雄性的雌性群体更加友好互助。 这一切都让我看到了更多的女性希望。 不过书中有多处不合时宜不公平的描述。就“公平”二字也很不公平……比如雄性和多个雌性交配就被说成合理化的现象,说是一雄多雌,雌性和多个雄性交配就会被说成滥交。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我经常是皱着眉头看这本书的。让我坚持看完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这本书的差评,一群跳脚男,更加让我坚定了看完这本书的信念。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瑕不掩瑜。
讲了自然界雌性动物一系列颠覆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行为,展现了过往以男性为中心的演化生物学研究的局限之处,以及新一代的科学家是如何努力突破偏见的。 这其中,有滥交的雌性叶猴、好斗的雌性斑鬣狗、社交生活丰富而且热衷于和年轻雄性交配的绝经虎鲸、为了争王位而互相撕咬的雌性裸鼹鼠、通过雌性结盟和同性性行为而保证雌性优势地位的倭黑猩猩、女女组建家庭共同育儿的信天翁,还有性别会自由切换的小丑鱼。 所以,被动、温柔、忠贞、爱美真的不是天然的雌性特征。她们有好斗的、有花心的、有为了争权而互相厮杀的,还有因环境压力而演化出孤雌生殖的;母系社会也并非一定是和平快乐的天堂,也可能是施行暴政的极权社会(裸鼹鼠、环尾狐猴) 但无论如何,在动物界中执生赋死的主动权一直都在雌性手中。这才是真实的雌性!作为第一性的雌性! 当男人们热衷于拿雄性动物为自己的花心作借口时,他们不知道要是真回到自然界,雌性根本不会是雄性的奴隶,不会主动为他作代孕子宫,服美役和被戴绿帽才是他的常态。 因此我在看此书的过程中时常感到兴奋和欣慰。但和这些雌性动物们对比,又不得不为人类女性的窝囊感到痛心——让我们多向雌性动物们学习吧! 同时透过这些内容,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传统科学背后所带的强烈主观色彩,就如书的最后所说的主流科学观点往往是为政治服务的。在这个父权世界,主流生物学也无一不为它服务,其叙述带有浓厚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二元论观点。 「他们寻找支持雌性被动特征的证据,并且只关注他们想看到的东西。当面对异常情况的时候,例如母狮在发情期每天热情地与多只雄性交配数十次,他们会刻意地视而不见。」 祝愿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女人科学家夺回话语主导权。 不过此书还是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比如会有意无意用一些男权语言来表达动物行为(当然也可能是翻译的问题): 如果是一雄多雌,书里就会说这些雌性是“后宫群”,但如果一雌多雄,就不会这么叫; 如果雌性主动靠近雄性,会说她在“勾引”对方,但如果雄性主动接近雌性,却不会说“勾引”…. 总之在语言上硬是要把雌性放在更谄媚的角色上,但明明服美役跳艳舞的都是雄性。所以在科学发展的同时,语言的改革还是十分有必要跟上的。
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一种心理学效应,是指我们偏好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而不论它是否真实。它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总是选择性地搜集信息、偏心地理解信息、不可靠地回忆信息。 有一种鸟叫做蓝头鸦,这种钴蓝色的鸦科鸟类生活在北美西部各州,50~500只一群。如今我们已经知道,这种鸟类的雄性生性平和,而雌性好斗。可一开始研究它们的科学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鸟类学家约翰·马兹卢夫和拉塞尔·巴尔达在20世纪90年代出版了一本和蓝头鸦相关的权威图书。他们对破译蓝头鸦的社会等级制度很感兴趣,因为拥有如此活跃社交生活的高智商生物很可能会用某种方式管理它们复杂的社会——一种支配性社会等级,否则就会出现混乱。 他们一开始试图寻找蓝头鸦群里的领头雄性。 这需要一些聪明才智。事实表明,雄性蓝头鸦是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很少打架。因此,富有进取精神的鸟类学家建造了喂食站,里面装满了美味的爆米花和粉虱等食物,试图挑起领地争斗。但蓝头鸦群中并未爆发战争。研究人员被迫将打斗标准建立在一些相当隐晦的线索上,比如侧身一瞥。如果占优势地位的雄性向从属雄性投来不悦的眼神,从属雄性就会离开喂食器。这并不是《权力的游戏》的情节,但研究人员勤奋地记录了大约2500次这样的“攻击性”遭遇。 当研究人员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时,他们更加困惑了。鸦群的200只成员中只有14只在支配性社会等级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鸦群中并不存在线性的社会等级。雄性的统治地位时而被颠覆,从属个体会“攻击”上级。尽管结果令人费解,而且普遍缺乏典型的雄性打斗,但科学家仍然自信地宣布,“毫无疑问,成年雄性处于攻击性控制之下”。 奇怪的是,研究人员在蓝头鸦中也见过远比一个眼神更具有敌意的行为。他们记录了个体之间激烈的空中打斗,两只蓝头鸦在空中缠斗在一起,“互相猛啄以至于双双摔向地面”。这是“一年中所见最为激烈的打斗”,但这些个体并未被纳入任何支配性社会等级网络,因为这些个体并不是雄性,而是雌性。研究人员总结说这些“暴躁”的雌性行为一定是受到了激素的驱动。他们提出,春季的激素激增让这些雌性松鸦陷入了“繁殖前综合征”,就像人类的“经期前综合征”! 但实际上,并没有鸟类繁殖前综合征一说。如果马兹卢夫和巴尔达能够打开思维,想象雌性鸟类的攻击行为,去除他们头脑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他们距离揭示蓝头鸦复杂的社会系统就更近了一步。雌性实际上很有竞争欲,并在蓝头鸦的社会等级中承担了重要角色,这些线索就在他们详细记录的数据中,但他们选择视而不见。相反,他们武断地努力寻找“新领袖加冕仪式”,用来支持他们深信不疑的观点,而这实际上从未发生过。 科学的一个核心原则是简约,也叫奥卡姆剃刀原理,它教导科学家相信证据并为其选择最简单的解释,因为这多半是最好的解释。达尔文的严格性别二元论迫使人们背离了这一基本科学过程,因为研究人员被迫想出越来越曲折的借口,来解释偏离标准刻板印象的雌性行为,比如马兹卢夫和巴尔达。面对令人困惑的新行为,这两位鸟类学家在虚假的框架下进行了一番解释。犯下此类错误的也绝不只是他们。 对蓝头鸦的误解,并非个例,放眼整个动物学历史,你会发现这种对雌性的错误解读数不胜数。这种误解是从达尔文时代开始的。尽管他的《物种起源》是生物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事实证明,他并不完全正确。但是由于他强大的影响力,后续的科学家没几个人敢质疑他的,当他们研究动物,发现一些和达尔文对雌性的看法不符合的现象,他们大多像马兹卢夫和巴尔达那样陷入了“确认偏误”,编出牵强附会的理由去解释雌强雄弱的现象,甚至干脆直接忽视。 于是,人们对性别的一系列刻板印象,被强行安到所有动物头上:雄性强壮、雌性软弱;雄性好斗、雌性温顺;雄性残暴、雌性善良;雄性主动追求,雌性被追求;雄性统治、雌性被统治…… 并不是说达尔文错了,只是说,他不完全正确。确实有很多物种是雄强雌弱,但是达尔文偏执的认为整个生物界都是如此,后续的很多生物学家也受他影响。于是,和“对蓝头鸦的误解”类似的故事,一次又一次的在科学界上演。正如《逊色:科学对女性做错了什么》一书所言:“很难指望多个世纪以来将女性排除在科学之外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不渗透到科学的血液和骨骼当中,过去如此,也会一直延续至今。” 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很多人接受了这些错误的、带有偏见的科研观点之后,把它们套在人类社会,给人类社会种种性别歧视与性别暴力贴上了“自然规律”的标签,将其合理化,并反对那些促进性别平等的举措或思想。 现在,是时候翻开这本书,打破这一切了。
男人不读,或者拒绝接受本书的知识,那是他们的损失, 女性主义可宏观也可微观,宏观是性别权益,微观是个体利益,以女性主义去生活,去观察,去解读、理解这个世界,会让自己获得最大化的知识,最大化自己的智慧,人的智慧既可以兑现,也可以让人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和快乐, 女性主义既可以让人入世积极地在社会打拼,也可以让人入世而出世,以旁观者的身份冷眼旁观,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人生的圆满, 有人听到女性主义就张皇失措杯蛇弓影以为是要革命了,打破旧秩序了,世界要乱套了,其实女性主义就字面含义就是提醒女人以女性的性别身份去看待世事和自身,而不是动不动就想要‘兼济天下’,去共情这个共情那个,无端地耗费自身精力和时间和能量;女性主义提醒女人,聚焦于自身性别,专注于自身利益,‘达则再兼济天下’,——当下有几个女人达到了‘达’的程度?有几个手握大权?不都还在男性统治下苟且吗?
这本书通篇要表达的主旨是雌性不弱于雄性或是强于雄性,作者始终把雌性和雄性放在对立面,就像有被害妄想症一样的去努力证明雌性也不比雄性差。
强推!打破既往认知的生物科普书,也特别喜欢英文版的两版封面,极具力量和压迫感的鬣狗和螳螂,中文版封面的狐獴过于温良🥹 可惜翻译过来中文语境下有些作者的幽默会带有辱女色彩,就像原书名《Bitch》一样...
本来想打一般的,最后还是选择了推荐,有雷点但是也有很多可看的地方。 虽然一直都知道女性被淹没,被扭曲于各种各样的父权叙事中,但是在看到一直标榜着追求所谓真理的科学界为了维护牠们的父权制而在生物研究中耍尽心机,难免让人发笑。 所以我们的世界,永远都需要觉醒的女性视角,在任何领域,任何活动中讨论性别议题都是不为过的。毕竟,当一直以来人们所接受的“真理”都存在着那么多父权的诡辩和谎言时,这个世界留给女性的真相还有多少呢。所以希望大家去勇敢地怀疑一切,质疑一切,思考一切,对一切经验性的事物,对一切自古以来的约定都去保留怀疑,这是我们走向思想独立的第一步。 女性为自己而战的同时,何尝不是在为真理本身而战。 虽然这本书全程几乎都是在围绕着生物学研究进行讨论,但是里面折射出的女蝻结构性不平等的种种问题太过典型,能够以小见大地看到太多日常生活中的影子了。这本书不仅是对于雌性生物的赞歌,更是对那么多女性科学家的赞歌,她们敢于挑战权威(尤其是这个权威,如达尔文,很多时候已经被异化为父权社会的某种象征性符号了),敢于宣布真理,敢于对那么多年来无人质疑的数据说“不”。谢谢你们的勇敢与果决。 但是这本书我想批评的点也太多了,首先第一点,不知道是因为作者在西方土壤下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由男权的“污染”还是什么原因,看书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她对lgbt或者其他少数群体满满的怜爱,以及,那种想要为他们正名的那种感觉。 第二点是作者和上野颇有点“一脉相承”的女本弱论。(这一点在书里没有特别明显) 第三点则是,虽然书的内容很多都是破除父权社会刻板印象相关的,但是却一直在使用父权体系下的语言文字,很令人迷惑。 第一点关于性少数群体,我感觉很多方面都可以辩驳,随便想了一些。第一点是,人类的生理结构注定无法实现自然界中某些生物的性别置换,而且在作者所举的例子里几乎看不见哺乳动物的身影。第二点,某些性少数群体的确因为无法得到父权社会中男性集体认同而导致显得有些所谓的弱势,但就算他们赶不上一般男性,只要原始性别是蝻,牠们就始终能压迫女性,跟真正的失权者相比,牠们的处境就像个笑话。我都懒得列举那些跨子在厕所猥亵偷看女性,南通代孕假婚的新闻和数据了,而这些都不过是冰山一角。第三点,很多跨子内心是刻板印象的坚决拥护者,不可否认一定程度上牠们内心的痛苦是父权社会带来的,但是正常人只会去破除第一性第二性的固有模式,而不是想着怎么去变成另一个性别。而且不是穿上所谓的“女装”,涂上口红,戴上胸罩就成了女人,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没有女装和男装的区别,只有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实质。希望一些书友不要被作者这些观点影响到了。 第二点,关于女本弱这种论调。我只能说,就像我刚才说的,长久以来的科学研究都能被父权各种利用,成为一些意识形态上的工具。那么你觉得现在媒体上宣传的女性力量不如男性,以及一些所谓的科学报道中那些常见论调“激素水平”“肌肉力量”“先天优势”有多少是真的,多少又是有心人的春秋笔法呢,去看看那些真实的自然女吧,去看看原本女性拥有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第三点,虽然作者开篇就说了,会用一些人类社会的语言来描述自然界的现象,更方便读者理解。但这点蛮扯的,许多“好理解”的东西,都是父权留下的东西,因为它们存在很长时间了,已经被人不假思索地接受了,默认了,这些留下的东西本应该成为重点批判和改进的对象,现在作者还跟着一起使用,让人无法接受。可能一方面作者还意识不到语言的权力和暴力,它承载的意识形态这些东西,另外一方面可能刚才说的,环境不一样太多了,或许那边女权对于辱女词,男本位词汇,中性词汇的男社霸权都还没有清晰的认知。(这一点还需要翻译者和作者的共同发力) 最后就是,作者在文末提出,“在文化上,我们都习惯于在根深蒂固且高度个人化的框架内解释世界。”那么作者本人,在用一些离人类较远的种族去支持“性自由”“性别自由”,在看到自然界中有高大威猛的雌性哺乳动物却依然觉得女性或许先天力量不如蝻性,不也是带着高度的主观论断去审视这些事实了么,只能说,作者思想上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去进步。但是还是很感谢妳,带我认识了这样辽阔的动物世界,让更多的女权主义者坚定了内心的想法,真正的第一性是哪个群体早已不言自明。 “不是用亚当的肋骨创造了夏娃,而是恰恰相反。生命的初始是雌性的,而后从中诞生了雄性。”
赶在会员卡到期最后两天把这本我近期心头爱看完了!动物脑的女权主义者千万不能错过!推荐去看“精彩点评”里书友李英俊的书评分享,写得鞭辟入里,把这本书每一章的中心论点都总结得非常好! 现代生物学和演化生物学基本都将达尔文那些受限于时代和偏见的狭隘雄性中心理论奉为圭臬。我们从小看动物世界也好,还是书本中告诉我们的理论也好,无非都在给我们洗脑:自然界的雌性是被动的、孱弱的、温顺的、依附于雄性的、充满母性的、疲于生育和育幼的。 就在我打开这本书之前,我毫不避讳地说,我对此也并没有过多的思考。但在我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当我知道雌蜘蛛会在做爱中或做爱后把伴侣当做点心吃掉时,当我知道哪怕单配制的雌鸟也会cheat on her husband找隔壁老王为她的卵子受精只因为他更优质时,当我知道自然界大多数雌性都是滥交的且甚至会为争夺雄性大打出手时,当我知道虎鲸和大象这些由祖母领导的母系族群是如何运作时,当我知道倭猩猩(人类最近的近亲之一)的雌性地位是高得令人发指时,当我知道沙漠中的狐獴queen竟然是那么专制又残忍的统治她的部落时……太多太多thrilling moments!!!!!!多到记不清了 所以真正属于大自然而非经过父权洗脑削弱的雌性是:主动、健壮、利己、勇敢、机智、狠辣、足智多谋、滥交、领导族群、雌雌联合…… Again,如果地球有个雌性物种生存力排行榜,人类雌性绝对是倒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