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三部曲:自由宪章 哈耶克三部曲:194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是其成名作;1960年出版的《自由宪章》对其秉持的自由主义思想进行了全面阐述,是哈耶克的核心作品;1978年出版的《致命的自负》是老年哈耶克的收官之作。这本《自由宪章》洋洋洒洒数十万言,内容颇为艰深,去年我两次拿起两次放下,今年决心一气呵成啃下硬骨头。最终花了9天44小时读完,完成小目标。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1899年出生于奥地利,是英国古典盎格鲁撒克逊自由主义的传承者、和亚当·斯密思想的接班人。他推崇自由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权力集中,特别警惕政府的集权乃至极权。一百年前,凯恩斯推出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学模式,以刺激英国经济尽快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创痛中恢复。凯恩斯主义一时大行其道,但遭到哈耶克的强烈反对。 哈耶克与凯恩斯两人亦敌亦友,从1920年代起,两人就争辩了半辈子。前半段哈耶克完败,被迫退出主流经济学家阵营;后半段凯恩斯主义失灵,英美左翼政府怎么刺激经济都没用,哈耶克观点才开始得到应有的重视。最终里根、撒切尔政府完全抛弃凯恩斯主义、并根据哈耶克“新自由主义”观点大刀阔斧进行改革,重新振作了经济,并最终赢得了对苏联的冷战。哈耶克也获得了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但获得诺奖并非哈耶克人生巅峰,他活得足够久,以至亲眼目睹了他所坚决反对的两类极权政府从兴起到垮台:1945年的纳粹德国和1991年的苏联。苏联解体三个月后,他于1992年以93岁高龄安然长逝。 这本《自由宪章》(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出版于1960年,是哈耶克最重要的作品,完整的阐述、论证了哈耶克所秉持的自由主义思想。考虑到书评篇幅有限,重点讲几点: 一是哈耶克定义了什么叫“自由”,“自由就是免除他人强制的状态”。自己不小心掉到沟里爬不出来,这不叫“失去自由”,而社区书记以“孩子是你的软肋”相威胁,这就是一种“他人施加的强制”,相应的,被强制者就失去了一部分自由。 第二,哈耶克严格区分“自由”与“民主”,尽管这两个词经常被连在一起说,最近还作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4个字,被刷到了伦敦一面墙上。哈耶克认为:自由的反面是“强制”,而民主的反面是“专制”,两者说的不是一件事,尽管也有内在的联系。以英法为例,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确立了公民的自由,但政体却是“半民主”;而1789年法国大革命获得了“全民民主”,但国民的自由却被严重侵犯,特别是在罗伯斯庇尔恐怖时期。当然,最坏的形态当属“既无民主、也不自由”的体制,参见DPRK. 第三,哈耶克结合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观点,提出自然界也好、人类社会也好,只要给予个体足够的自由、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不断试错,都会形成“自发秩序”,而以我们人类非常有限的理性和认知,是不可能设计出堪与自然形成的“自发秩序”相比的社会形态。因此,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 第四,因此,为确保个体的自由,哈耶克反对一切“权力集中”的行为,认为这必将损害“自发秩序”的形成。延伸卢梭《社会契约论》观点,如果个体放弃自由来换取保障,把更多的权利让渡给政府,这就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因为集权(或极权)政府治下,民众最终“既得不到自由,也得不到保障”。 我的看法是: 第一,哈耶克的理论说起来复杂,但实际上类似我国汉初的“黄老学说”,支持“无为而治”,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盐铁官营”。当然,哈耶克将其理论根源归纳到盎格鲁撒克逊“自由主义”传统,但无论是无为而治的“文景之治”,还是邓小平启动的“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的市场化改革,都证明人类的文明成果和经验是相通的,并不区分“中国外国、东方西方”。 第二,虽然哈耶克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他对同时代的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却知之甚少,导致了很多时候他在自说自话,其理论缺乏坚实有力的科学哲学依据。书中,哈耶克引用最多的科学也就是达尔文进化论,但在我看来,还有两个非常坚实的科学依据可以支撑其“人的理性有限、未来不可设计”的观点。一个是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在1927年提出的“量子不确定性原理”,另一个是奥地利数学家哥德尔在1931年提出的“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这两位德语科学家都从底层逻辑上否定了“历史的确定性”,使得哈耶克的观点不证自明。但遗憾的是,同样说德语的哈耶克当时正忙着与凯恩斯论战,却放弃了如此锐利的武器,令人十分不解。可能经济学家的数学都不大好吧。 第三,哲学与科学其实相互影响。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中叶,正是以牛顿力学为首的科学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时代。这促成机械唯物观的形成,科学家们相信,未来是可预测的:只要知道宇宙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就可以根据牛顿力学计算出未来。这才有拉普拉斯对拿破仑说:在我的宇宙里,没有上帝的位置。也是在此科学哲学观影响下,马克思提出人类未来的社会形态必然是共产主义。 第四,没有自由就没有创新。当一个集权政府控制了社会上大部分资源时,民间和个体的自由就被限制得很少,难以进行不同方向的试错尝试,因此也少有机会取得重大创新。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史上最为繁荣的时代,因为诸侯林立权力分散,个人有机会在其他国家实现自己的理想。孙武吴起、苏秦张仪、商鞅李斯均是离开母国,在其他国家实现了政治抱负。欧洲也是,意大利人哥伦布写了个Proposal就四处寻找赞助商,他在祖国意大利和葡萄牙被拒绝,只有西班牙给了他一个机会,哥伦布就带着200人、4条小船发现了新大陆,开创了“大航海时代”。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大明王朝集中力量办大事,组织郑和七次下西洋,2万人400艘船,规模是哥伦布船队的百倍。但最后呢?郑和人亡政息,朝廷一纸禁海令就早早注定了四百年后鸦片战争的结局。
(极简版)作者哈耶克 (Friedrich.A.von Hayek,1899—1992) 是经济学家和自!由主!义思想家。1974年,哈耶克因其早年的经济周期理论研究,同美国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 (Gunnar Myrdal) 一起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原书名为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1960),正是这部著作确立了他在自!由主!义思想史中的地位和声誉。 这本著作“关系到人类知识问题”,是一部能为希望理解自!由理想的人提供理论指南的书。读懂它需要对东西!方!政✫治经!济法律体✫制有了解。 书中的知!识会让你有政○治智!慧,可以理解你所生!活的物理以及思想环!境,你本应该有什么,实际上得到的是什么。我认为它属于 Enlightenment (启蒙)书,就像托尔斯泰说的,“智慧人眼目光明,愚昧的人在黑暗里行”。拥有这样的智慧不会被媒☆体以及政♢客蛊惑,做到“冷眼看世界”。但是,这本书可以带来宝贵的知识,同时也会带来烦恼,完全地体现了“知识让人烦恼”,因为你对改变你的社✫会无能为力。 自✫由是指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自行其事。在多大程度上他能够自己确定其行为方式,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根据自己所执著追求的目标,而不是根据别人为实现其意!图所设定的强✫制条*件去行动。 自✫由的前提应该是:个人具有自己有保障的私人空间,在这一空间内,有许多事情是别人无法干✫预的。而行动自✫由,即使是做卑微之事,也和思想自✫由一样重要。一个自♢由社✫会需要承✫认每人都有✫他自✫己有✫权✫遵从的✫价✫值,尊✫重个人的尊✫严。这是自○由的真谛。 这是制✫定所有法○律时应该保○障的底✫线。法✫律面.前的平等,是自✫由所需要的,但它会导向物.质利.益.的不✫平✫等。人为的消除这些不✫平✫等,就会阻✫碍社会进步。 关于进.步,作者说,若要让社✫会裹✫足不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给所有人都强○加一个统✫一标✫准,而思○想上的统一必会抹○杀创✫新。
说实在的,读哈耶克的《自由宪章》,又一次感到自己的智商挺不适宜阅读这类著作的。 都怪那位自己非常崇拜的读友老兄的推荐,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由此走上了一条艰难的阅读里程。 多少次读不下去的时候,就轮番打开经典的小视频app看看,没看几分钟,就艰难得产生一种冲动,还是回去读哈耶克的《自由宪章》吧,感觉比看这些视频,心情还是要好受一些……,这样的剧情反复了几次之后,居然使小视频彻底失去了吸引力,利用不太充裕的智商于今天把这本书读完了。 15天,16小时21分,书是读完了,又产生了一个想法,想找来《资本论》再读一读,看看能有什么感觉??体验一下好不好?? 也许是阅读惯性?也许是这次,这个类型的书读上瘾了?还也许,读书确实是要比看那些实在是看不下去的小视频好?? 到现在,还真的没想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不过有一件事必须得办完了,就是: 此书,推荐了!!!
刘业进:私有财产权实质是分立的财产权 私有财产制度,没有人比哈耶克和梅因爵士定义得更准确,更深刻的了。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真理(定义,命题,理论)都以孪生方式存在,一种是大众日常理解的,一种是最后真实的,并不为也并不需要大众日常理解的,这种最后真实的社会科学真理只需要专家理解并告知公众。 以私有财产权为例。第一种理解,这个财产是我的,我对它拥有使用、收益、转让各项权利,别人/组织不能干涉我的合法私人财产权。第二种理解,在社会系统层面看,私有财产实际上是“分立/分散”持有的状态,每一个分散持有者都知道也被其他人承认他的那份持有,具体某人持有某项财产权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分散的持有”状态本身,因为分散的财产权持有这种制度和状态使得经济和社会运行至关重要的“理性经济计算”得以可能,而其他任何财产权制度都不可能实现分立的财产制度那种功能,以及符合人性,普通人的认知和道德情感。分立的财产权是唯一能够利用分散的局部知识,支持“知识分工”从而实现个体和社会层面上理性经济计算的途径。 巧妙的是,第二种财产权定义比较复杂,也很深刻,但它通常不被,也不需要被公众理解。大自然的深谋远虑总是把那些复杂深奥的道理转换为平常的心智能够认知和理解,或所有人都有的本能和情感都支持的形式存在,这样,维系一个超级复杂的社会系统,并不需要每一个局部对全局的认知和把握。私有财产制度的实质是分立的财产权制度就是这个道理。在社会科学里,这样的道理比比皆是。普通人的本能,情感和理性能力所响应的每一个“社会”行为,都服从这个道理,即真理都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为普通人准备的,一种是专门研究者理解的。
朱海就语录 米莱的达沃斯演讲激烈地批评了新古典经济学,他说“我们自己的领导者、思想家和学者,他们依靠错误的理论框架,破坏了给予我们历史上最大规模财富和繁荣扩张的制度的基础。我所指的理论框架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它设计了一套工具,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最终服务于国家干预、计划经济和社会退化。”
钦佩微信图书的勇气。须知托克维尔与哈耶克时代的技术水平与当今不可同日而语,技术演进最大的颠覆作用不是国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制度而实现政治稳定与经济增长,而是人们最佳的距离、社会关系的结构,还是否能够具体维持国家这种古老的形式的问题。因此社会主义的观点,尤其在整体协调为目的,在人类理性有限性被发现的后现代,又诡谲的被再次证实,当下政治正确中展现出的理论不自信,现在西方烈于东方。展望不久的未来,比特币超过黄金,以太坊超越比特币的时候,自组织网络,没有剥削的数字社会主义兴起,免费读取,无人可删除的社交媒体出现,马克思关乎共产主义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后的预言,很有可能再度应验。
转:比毕竟有诺贝尔光环加持,而且哈耶克的经济学皇冠还没有什么数学模型,几乎都是纯文字论述,不讲武德…[吃瓜]
盛洪:如何利用你不知道的知识 (摘录) 以往我们看到哈耶克的“自发秩序”和“正当行为规则”,只把它们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在整个社会意义上是好的,但其对具体个人的利弊并不确定。而从认识论角度,自发秩序和正当行为规则都是导致分散知识的收敛,作为我们不知道存在的众多个体互动的结果,是一种提供正确知识,简化知识形式的重要机制。哈耶克进一步说,“与所有其他的抽象规则一样,正义也是对我们的无知——亦即我们对特定事实的永恒无知——所做的一种调适或应对”。(《法、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第61页)而正义(Justice),就是公正对待所有他者的道德律令,就是自发秩序或正当行为规则的道义性质。这就把善与真,仁与智联系在了一起。从而,追寻正义,尊崇天道,就是在超越之中符合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自己不知道的知识的准则。这也给了我们极大的慰藉——既然坚守正义,遵循自发秩序或正当行为规则,就是利用自己不知道的知识的最高境界,就具有相对于“不义”的知识优势,那么“正义必胜”就不只是一种信念了。
哈维尔·米莱演讲(节选) 市场是一个发现过程,资本家在其中找到前进的正确路径。但如果国家在资本家成功时惩罚他们,并妨碍发现过程,他们将破坏资本家的激励,后果是他们生产将会变少,馅饼将会变小,这将对整个社会造成伤害。
谢谢微信读书,像这一类图书就免费给国人看吧,有一千万人看,这个国家可能会变成一个非常幸福的国家。
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没有被全部贯彻实行过。甚至在人们视为自由主义的故乡和自由主义的模范国家英国,也没有成功地贯彻自由主义的全部主张”(路德维希·冯·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自由、平等。多么浪漫虚无啊。 自由和平等,越是追求,越是绞尽脑汁,也越是遥远,更远了一些。 ——————————— 自由在我们最为无知的地方最重要——在知识的边缘,换句话说,在没有人可以预言下一步将是什么的地方。虽然在那里自由也曾受到威胁,但在那里我们仍然可以指望多数人认识到威胁时,会团结起来保卫它。如果在这本书里我们主要关心其他领域的自由,那是因为我们常常忘记思想自由依赖于一个更为宽阔的自由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自由就不能存在。但是自由的最终目的是扩大人们借以超过其祖先的能力,对这种能力每一代人都必须努力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即对知识增长和道德及美学信仰的逐渐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在这方面没有一个上级可以推行一套观点,确实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只有进一步的经验可以决定什么应该占上风。
最有意思的不是哈耶克对自由的立场,而是对自由的解释。 在定义自由是不受他人强制的自由之后,哈耶克逐一反驳对自由后果的批判。比如贫富分化让富人可以先使用创新,进而推动整体进步。比如累进税会抑制有能力的人更努力的工作。真有意思的反共识视角。 哈耶克还警惕地讨论理性的危害,不应该完全推翻传统。我因此出乎意料地在这一点上转变了立场。哈耶克也强调责任对于自由的意义,甚至不平等的意义。哈耶克认为思想家的责任就是影响多数人,他是这么做的,也许我也可以。 哈耶克极度警惕政府的行为,比如立法机构不能破坏事前的原则,比如人民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同样是可怕的,比如重点是政府的活动性质而不是活动量大小,比如免费医保一旦开始就难以退出。 哈耶克的论述当然没有波普尔般严谨深刻,却也提供了一些有意思的视角。多数把手按在《自由宪章》上的人,从来没有翻开过第一页。
哈耶克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但奥派自由主义的自发秩序缺陷是明显的,他的敌人是路径依赖,媒介政治,公共选择和人权,其根本原因是奥派预设的正义观念不合时宜。以自由为目标的自由主义与以自由为工具的自由主义是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的目标应当是在维持社会进化的总体方向下还能保证被淘汰的阶级有最基本的尊严和自由,总体自由应当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一杯纯净水,你不能保证每一个分子都是纯净的,社会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理性自发生长可以推动的。社会主义要克服的不是目标的不崇高和不正义,而是手段的天真。 另外,知识分子的弱点在于总是倾向于贯彻一种理性却不考虑历史文化和当下的秩序,追随者没有创造力,也不能对稀缺世界做出正确的反应,很容易盲从。知识分子的功利心常常表现为一种难以抑制的傲慢情绪,从而导向偏见,哈耶克说自己是只知道一件事的刺猬,这隐含了他潜在的偏见。 莱奥尼也受到了哈耶克的巨大影响,但这个意大利学者拥有理性的同时也有足够的谦逊。他在《自由与法律》里的一段话,对当代的知识分子应该同样有用: 人们之所以普遍错误地持有一种悲观论调,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相信,我们这个时代主张破坏现有的制度(destructionist ideas)和政策,是某种“群众的反抗”。然而实际上,群众总是追随领袖,因为他们没有创造性,发展不出他们的哲学。造成我们这个世纪之种种不幸和大灾难的各种意识形态,并不是群众搞出来的。这些意识形态都是那些假冒的学者和假冒的知识分子的伟业。大学的教授教习和讲坛在宣传这些意识形态,而报刊,小说,电影,广播则在散布这些意识形态。真是知识分子把群众转向了社会主义和干预主义一边。要逆转这一潮流,就必须改变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然后,群众就会随之改变。 知识分子不应当只有创造力和理性,还需要有足够的谦逊以抵制功利的、非理性的宣传,因为群众很容易盲从,而聪明人则很容易在后世歪曲你的理论。关于这一点,卡尔马克思如果还活着,应该有很多话想说一说。 好在,我们这个时代很多假知识分子,他们虽然极度功利,但他们没有让群众盲从的能力。
自由是神圣不可侵犯。人的终级目的不是生命本身,也不是财产本身,而是自由。生命与财产并不是人的最终追求,并不是人的最终归宿。自由才让生命大放光彩,才让财产展示人性的光辉。没有了自由,生命只具有了工具性意义。没有了自由,财产就失去了精神之根。 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保障生命、私有财产和自由!
#哈耶克三部曲:自由宪章 哈耶克三部曲:194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是其成名作;1960年出版的《自由宪章》对其秉持的自由主义思想进行了全面阐述,是哈耶克的核心作品;1978年出版的《致命的自负》是老年哈耶克的收官之作。这本《自由宪章》洋洋洒洒数十万言,内容颇为艰深,去年我两次拿起两次放下,今年决心一气呵成啃下硬骨头。最终花了9天44小时读完,完成小目标。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1899年出生于奥地利,是英国古典盎格鲁撒克逊自由主义的传承者、和亚当·斯密思想的接班人。他推崇自由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权力集中,特别警惕政府的集权乃至极权。一百年前,凯恩斯推出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学模式,以刺激英国经济尽快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创痛中恢复。凯恩斯主义一时大行其道,但遭到哈耶克的强烈反对。 哈耶克与凯恩斯两人亦敌亦友,从1920年代起,两人就争辩了半辈子。前半段哈耶克完败,被迫退出主流经济学家阵营;后半段凯恩斯主义失灵,英美左翼政府怎么刺激经济都没用,哈耶克观点才开始得到应有的重视。最终里根、撒切尔政府完全抛弃凯恩斯主义、并根据哈耶克“新自由主义”观点大刀阔斧进行改革,重新振作了经济,并最终赢得了对苏联的冷战。哈耶克也获得了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但获得诺奖并非哈耶克人生巅峰,他活得足够久,以至亲眼目睹了他所坚决反对的两类极权政府从兴起到垮台:1945年的纳粹德国和1991年的苏联。苏联解体三个月后,他于1992年以93岁高龄安然长逝。 这本《自由宪章》(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出版于1960年,是哈耶克最重要的作品,完整的阐述、论证了哈耶克所秉持的自由主义思想。考虑到书评篇幅有限,重点讲几点: 一是哈耶克定义了什么叫“自由”,“自由就是免除他人强制的状态”。自己不小心掉到沟里爬不出来,这不叫“失去自由”,而社区书记以“孩子是你的软肋”相威胁,这就是一种“他人施加的强制”,相应的,被强制者就失去了一部分自由。 第二,哈耶克严格区分“自由”与“民主”,尽管这两个词经常被连在一起说,最近还作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4个字,被刷到了伦敦一面墙上。哈耶克认为:自由的反面是“强制”,而民主的反面是“专制”,两者说的不是一件事,尽管也有内在的联系。以英法为例,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确立了公民的自由,但政体却是“半民主”;而1789年法国大革命获得了“全民民主”,但国民的自由却被严重侵犯,特别是在罗伯斯庇尔恐怖时期。当然,最坏的形态当属“既无民主、也不自由”的体制,参见DPRK. 第三,哈耶克结合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观点,提出自然界也好、人类社会也好,只要给予个体足够的自由、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不断试错,都会形成“自发秩序”,而以我们人类非常有限的理性和认知,是不可能设计出堪与自然形成的“自发秩序”相比的社会形态。因此,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 第四,因此,为确保个体的自由,哈耶克反对一切“权力集中”的行为,认为这必将损害“自发秩序”的形成。延伸卢梭《社会契约论》观点,如果个体放弃自由来换取保障,把更多的权利让渡给政府,这就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因为集权(或极权)政府治下,民众最终“既得不到自由,也得不到保障”。 我的看法是: 第一,哈耶克的理论说起来复杂,但实际上类似我国汉初的“黄老学说”,支持“无为而治”,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盐铁官营”。当然,哈耶克将其理论根源归纳到盎格鲁撒克逊“自由主义”传统,但无论是无为而治的“文景之治”,还是邓小平启动的“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的市场化改革,都证明人类的文明成果和经验是相通的,并不区分“中国外国、东方西方”。 第二,虽然哈耶克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他对同时代的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却知之甚少,导致了很多时候他在自说自话,其理论缺乏坚实有力的科学哲学依据。书中,哈耶克引用最多的科学也就是达尔文进化论,但在我看来,还有两个非常坚实的科学依据可以支撑其“人的理性有限、未来不可设计”的观点。一个是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在1927年提出的“量子不确定性原理”,另一个是奥地利数学家哥德尔在1931年提出的“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这两位德语科学家都从底层逻辑上否定了“历史的确定性”,使得哈耶克的观点不证自明。但遗憾的是,同样说德语的哈耶克当时正忙着与凯恩斯论战,却放弃了如此锐利的武器,令人十分不解。可能经济学家的数学都不大好吧。 第三,哲学与科学其实相互影响。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中叶,正是以牛顿力学为首的科学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时代。这促成机械唯物观的形成,科学家们相信,未来是可预测的:只要知道宇宙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就可以根据牛顿力学计算出未来。这才有拉普拉斯对拿破仑说:在我的宇宙里,没有上帝的位置。也是在此科学哲学观影响下,马克思提出人类未来的社会形态必然是共产主义。 第四,没有自由就没有创新。当一个集权政府控制了社会上大部分资源时,民间和个体的自由就被限制得很少,难以进行不同方向的试错尝试,因此也少有机会取得重大创新。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史上最为繁荣的时代,因为诸侯林立权力分散,个人有机会在其他国家实现自己的理想。孙武吴起、苏秦张仪、商鞅李斯均是离开母国,在其他国家实现了政治抱负。欧洲也是,意大利人哥伦布写了个Proposal就四处寻找赞助商,他在祖国意大利和葡萄牙被拒绝,只有西班牙给了他一个机会,哥伦布就带着200人、4条小船发现了新大陆,开创了“大航海时代”。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大明王朝集中力量办大事,组织郑和七次下西洋,2万人400艘船,规模是哥伦布船队的百倍。但最后呢?郑和人亡政息,朝廷一纸禁海令就早早注定了四百年后鸦片战争的结局。
(极简版)作者哈耶克 (Friedrich.A.von Hayek,1899—1992) 是经济学家和自!由主!义思想家。1974年,哈耶克因其早年的经济周期理论研究,同美国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 (Gunnar Myrdal) 一起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原书名为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1960),正是这部著作确立了他在自!由主!义思想史中的地位和声誉。 这本著作“关系到人类知识问题”,是一部能为希望理解自!由理想的人提供理论指南的书。读懂它需要对东西!方!政✫治经!济法律体✫制有了解。 书中的知!识会让你有政○治智!慧,可以理解你所生!活的物理以及思想环!境,你本应该有什么,实际上得到的是什么。我认为它属于 Enlightenment (启蒙)书,就像托尔斯泰说的,“智慧人眼目光明,愚昧的人在黑暗里行”。拥有这样的智慧不会被媒☆体以及政♢客蛊惑,做到“冷眼看世界”。但是,这本书可以带来宝贵的知识,同时也会带来烦恼,完全地体现了“知识让人烦恼”,因为你对改变你的社✫会无能为力。 自✫由是指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自行其事。在多大程度上他能够自己确定其行为方式,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根据自己所执著追求的目标,而不是根据别人为实现其意!图所设定的强✫制条*件去行动。 自✫由的前提应该是:个人具有自己有保障的私人空间,在这一空间内,有许多事情是别人无法干✫预的。而行动自✫由,即使是做卑微之事,也和思想自✫由一样重要。一个自♢由社✫会需要承✫认每人都有✫他自✫己有✫权✫遵从的✫价✫值,尊✫重个人的尊✫严。这是自○由的真谛。 这是制✫定所有法○律时应该保○障的底✫线。法✫律面.前的平等,是自✫由所需要的,但它会导向物.质利.益.的不✫平✫等。人为的消除这些不✫平✫等,就会阻✫碍社会进步。 关于进.步,作者说,若要让社✫会裹✫足不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给所有人都强○加一个统✫一标✫准,而思○想上的统一必会抹○杀创✫新。
说实在的,读哈耶克的《自由宪章》,又一次感到自己的智商挺不适宜阅读这类著作的。 都怪那位自己非常崇拜的读友老兄的推荐,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由此走上了一条艰难的阅读里程。 多少次读不下去的时候,就轮番打开经典的小视频app看看,没看几分钟,就艰难得产生一种冲动,还是回去读哈耶克的《自由宪章》吧,感觉比看这些视频,心情还是要好受一些……,这样的剧情反复了几次之后,居然使小视频彻底失去了吸引力,利用不太充裕的智商于今天把这本书读完了。 15天,16小时21分,书是读完了,又产生了一个想法,想找来《资本论》再读一读,看看能有什么感觉??体验一下好不好?? 也许是阅读惯性?也许是这次,这个类型的书读上瘾了?还也许,读书确实是要比看那些实在是看不下去的小视频好?? 到现在,还真的没想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不过有一件事必须得办完了,就是: 此书,推荐了!!!
刘业进:私有财产权实质是分立的财产权 私有财产制度,没有人比哈耶克和梅因爵士定义得更准确,更深刻的了。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真理(定义,命题,理论)都以孪生方式存在,一种是大众日常理解的,一种是最后真实的,并不为也并不需要大众日常理解的,这种最后真实的社会科学真理只需要专家理解并告知公众。 以私有财产权为例。第一种理解,这个财产是我的,我对它拥有使用、收益、转让各项权利,别人/组织不能干涉我的合法私人财产权。第二种理解,在社会系统层面看,私有财产实际上是“分立/分散”持有的状态,每一个分散持有者都知道也被其他人承认他的那份持有,具体某人持有某项财产权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分散的持有”状态本身,因为分散的财产权持有这种制度和状态使得经济和社会运行至关重要的“理性经济计算”得以可能,而其他任何财产权制度都不可能实现分立的财产制度那种功能,以及符合人性,普通人的认知和道德情感。分立的财产权是唯一能够利用分散的局部知识,支持“知识分工”从而实现个体和社会层面上理性经济计算的途径。 巧妙的是,第二种财产权定义比较复杂,也很深刻,但它通常不被,也不需要被公众理解。大自然的深谋远虑总是把那些复杂深奥的道理转换为平常的心智能够认知和理解,或所有人都有的本能和情感都支持的形式存在,这样,维系一个超级复杂的社会系统,并不需要每一个局部对全局的认知和把握。私有财产制度的实质是分立的财产权制度就是这个道理。在社会科学里,这样的道理比比皆是。普通人的本能,情感和理性能力所响应的每一个“社会”行为,都服从这个道理,即真理都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为普通人准备的,一种是专门研究者理解的。
朱海就语录 米莱的达沃斯演讲激烈地批评了新古典经济学,他说“我们自己的领导者、思想家和学者,他们依靠错误的理论框架,破坏了给予我们历史上最大规模财富和繁荣扩张的制度的基础。我所指的理论框架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它设计了一套工具,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最终服务于国家干预、计划经济和社会退化。”
钦佩微信图书的勇气。须知托克维尔与哈耶克时代的技术水平与当今不可同日而语,技术演进最大的颠覆作用不是国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制度而实现政治稳定与经济增长,而是人们最佳的距离、社会关系的结构,还是否能够具体维持国家这种古老的形式的问题。因此社会主义的观点,尤其在整体协调为目的,在人类理性有限性被发现的后现代,又诡谲的被再次证实,当下政治正确中展现出的理论不自信,现在西方烈于东方。展望不久的未来,比特币超过黄金,以太坊超越比特币的时候,自组织网络,没有剥削的数字社会主义兴起,免费读取,无人可删除的社交媒体出现,马克思关乎共产主义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后的预言,很有可能再度应验。
转:比毕竟有诺贝尔光环加持,而且哈耶克的经济学皇冠还没有什么数学模型,几乎都是纯文字论述,不讲武德…[吃瓜]
盛洪:如何利用你不知道的知识 (摘录) 以往我们看到哈耶克的“自发秩序”和“正当行为规则”,只把它们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在整个社会意义上是好的,但其对具体个人的利弊并不确定。而从认识论角度,自发秩序和正当行为规则都是导致分散知识的收敛,作为我们不知道存在的众多个体互动的结果,是一种提供正确知识,简化知识形式的重要机制。哈耶克进一步说,“与所有其他的抽象规则一样,正义也是对我们的无知——亦即我们对特定事实的永恒无知——所做的一种调适或应对”。(《法、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第61页)而正义(Justice),就是公正对待所有他者的道德律令,就是自发秩序或正当行为规则的道义性质。这就把善与真,仁与智联系在了一起。从而,追寻正义,尊崇天道,就是在超越之中符合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自己不知道的知识的准则。这也给了我们极大的慰藉——既然坚守正义,遵循自发秩序或正当行为规则,就是利用自己不知道的知识的最高境界,就具有相对于“不义”的知识优势,那么“正义必胜”就不只是一种信念了。
哈维尔·米莱演讲(节选) 市场是一个发现过程,资本家在其中找到前进的正确路径。但如果国家在资本家成功时惩罚他们,并妨碍发现过程,他们将破坏资本家的激励,后果是他们生产将会变少,馅饼将会变小,这将对整个社会造成伤害。
谢谢微信读书,像这一类图书就免费给国人看吧,有一千万人看,这个国家可能会变成一个非常幸福的国家。
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没有被全部贯彻实行过。甚至在人们视为自由主义的故乡和自由主义的模范国家英国,也没有成功地贯彻自由主义的全部主张”(路德维希·冯·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自由、平等。多么浪漫虚无啊。 自由和平等,越是追求,越是绞尽脑汁,也越是遥远,更远了一些。 ——————————— 自由在我们最为无知的地方最重要——在知识的边缘,换句话说,在没有人可以预言下一步将是什么的地方。虽然在那里自由也曾受到威胁,但在那里我们仍然可以指望多数人认识到威胁时,会团结起来保卫它。如果在这本书里我们主要关心其他领域的自由,那是因为我们常常忘记思想自由依赖于一个更为宽阔的自由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自由就不能存在。但是自由的最终目的是扩大人们借以超过其祖先的能力,对这种能力每一代人都必须努力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即对知识增长和道德及美学信仰的逐渐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在这方面没有一个上级可以推行一套观点,确实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只有进一步的经验可以决定什么应该占上风。
最有意思的不是哈耶克对自由的立场,而是对自由的解释。 在定义自由是不受他人强制的自由之后,哈耶克逐一反驳对自由后果的批判。比如贫富分化让富人可以先使用创新,进而推动整体进步。比如累进税会抑制有能力的人更努力的工作。真有意思的反共识视角。 哈耶克还警惕地讨论理性的危害,不应该完全推翻传统。我因此出乎意料地在这一点上转变了立场。哈耶克也强调责任对于自由的意义,甚至不平等的意义。哈耶克认为思想家的责任就是影响多数人,他是这么做的,也许我也可以。 哈耶克极度警惕政府的行为,比如立法机构不能破坏事前的原则,比如人民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同样是可怕的,比如重点是政府的活动性质而不是活动量大小,比如免费医保一旦开始就难以退出。 哈耶克的论述当然没有波普尔般严谨深刻,却也提供了一些有意思的视角。多数把手按在《自由宪章》上的人,从来没有翻开过第一页。
哈耶克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但奥派自由主义的自发秩序缺陷是明显的,他的敌人是路径依赖,媒介政治,公共选择和人权,其根本原因是奥派预设的正义观念不合时宜。以自由为目标的自由主义与以自由为工具的自由主义是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的目标应当是在维持社会进化的总体方向下还能保证被淘汰的阶级有最基本的尊严和自由,总体自由应当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一杯纯净水,你不能保证每一个分子都是纯净的,社会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理性自发生长可以推动的。社会主义要克服的不是目标的不崇高和不正义,而是手段的天真。 另外,知识分子的弱点在于总是倾向于贯彻一种理性却不考虑历史文化和当下的秩序,追随者没有创造力,也不能对稀缺世界做出正确的反应,很容易盲从。知识分子的功利心常常表现为一种难以抑制的傲慢情绪,从而导向偏见,哈耶克说自己是只知道一件事的刺猬,这隐含了他潜在的偏见。 莱奥尼也受到了哈耶克的巨大影响,但这个意大利学者拥有理性的同时也有足够的谦逊。他在《自由与法律》里的一段话,对当代的知识分子应该同样有用: 人们之所以普遍错误地持有一种悲观论调,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相信,我们这个时代主张破坏现有的制度(destructionist ideas)和政策,是某种“群众的反抗”。然而实际上,群众总是追随领袖,因为他们没有创造性,发展不出他们的哲学。造成我们这个世纪之种种不幸和大灾难的各种意识形态,并不是群众搞出来的。这些意识形态都是那些假冒的学者和假冒的知识分子的伟业。大学的教授教习和讲坛在宣传这些意识形态,而报刊,小说,电影,广播则在散布这些意识形态。真是知识分子把群众转向了社会主义和干预主义一边。要逆转这一潮流,就必须改变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然后,群众就会随之改变。 知识分子不应当只有创造力和理性,还需要有足够的谦逊以抵制功利的、非理性的宣传,因为群众很容易盲从,而聪明人则很容易在后世歪曲你的理论。关于这一点,卡尔马克思如果还活着,应该有很多话想说一说。 好在,我们这个时代很多假知识分子,他们虽然极度功利,但他们没有让群众盲从的能力。
自由是神圣不可侵犯。人的终级目的不是生命本身,也不是财产本身,而是自由。生命与财产并不是人的最终追求,并不是人的最终归宿。自由才让生命大放光彩,才让财产展示人性的光辉。没有了自由,生命只具有了工具性意义。没有了自由,财产就失去了精神之根。 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保障生命、私有财产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