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

朱光潜 著
《文艺心理学》是我国现代较早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全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文字,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美的本质、艺术起源、美与创造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本书是我国美学最重要的经典名著之一,非常值得认真阅读,同时也有收藏价值。
Shirley

本书是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最具盛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现代最早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全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文艺心理学》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名著之一,适用于广大美学和文学爱好者。 第一部分,美感经验与文艺作品的产生。 心理学概念“美感经验”,对艺术欣赏与创造尤为重要。 第二部分,了解文艺领域比较重要的两组对应概念。 第一组概念,是自然中的美丑和艺术中的美丑。 第二组概念,是“刚性美”和“柔性美”。 最后一部分,探讨文艺对人生的影响。 艺术家需要通过艺术行为,去疏解现实的不满与痛苦、以影响和改变世界。在现实世界里被压抑的情感、曲高和寡的思想、不平等不公正的见闻,都是对意志的残忍压迫和摧残,所以,超出时代的杰出才能只能寄托在理想世界里,文艺就是这样一种理想世界。在这里,艺术家摆脱束缚、寄托追求、重建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因此艺术对现实人生是一种解脱。 什么叫做美感经验呢?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比如在风和日暖的时节,眼前尽是娇红嫩绿,你对着这灿烂浓郁的世界,心旷神怡,忘怀一切,时而觉得某一株花在向阳带笑,时而注意到某一个鸟的歌声特别清脆,心中恍然如有所悟。有时夕阳还未西下,你躺在海滨一个崖石上,看着海面上金黄色的落晖被微风荡漾成无数细鳞,在那里悠悠蠕动。对面的青山在蜿蜒起伏,仿佛也和你一样在领略晚兴。一阵凉风掠过,才把你猛然从梦境惊醒。“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你只要有闲工夫,竹韵、松涛、虫声、鸟语、无垠的沙漠、飘忽的雷电风雨,甚至于断垣破屋,本来呆板的静物,都能变成赏心悦目的对象。

止水镜鉴

以美为镜,开卷有益 ——读朱光潜先生《文艺心理学》 在北大燕南园一段残垣断壁边,一位老者静静地坐在青石板上。看到有学生走近,老者便拄起拐杖慢慢绕到残垣之后,隔着那段残破的矮墙,递过一枝盛开的花朵……这位浪漫到把学生给“吓跑”的老者,就是美学家朱光潜。他的晚年,那时的中午,他总是独自静坐在青石板上,目光中充满童真,凝望着来来往往的后生。 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这本《文艺心理学》一度被一些大学作为文艺理论的教材,朱自清为此书写序,说他(朱光潜)在《谈美》中提及写此书时“要先看几十部书才敢下笔写一章”,可这严谨分明的功夫却丝毫不露费力的痕迹,真叫功夫到了家。听起来颇有些“天然去雕饰”的滋味,想来是火候到了,挥毫便尽是信手拈来。美学原是由哲学分支而来,以往的美学家,无不先以心中的哲学系统为根据演绎出美学原理,朱光潜先生却另辟蹊径,抛却一切哲学的成见,将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当作心理的事实去研究,归纳出一些适用于文艺批评的原理。可见朱光潜先生对文学创作的态度于《文学杂志》的发刊词《我对本刊的希望》中的呈现——"自由生发,自由讨论""不希望某一种特殊趣味或风格成为'正统'""殊途同归地替中国新文艺开发出一个泱泱大国"。他在书中的“作者自白”中提出:“说到欣赏,文艺理论的研究简直是不可少的。既云欣赏,就不能不明白‘价值’的标准和艺术的本质。如果你没有决定怎样才是美,你就没有理由说这幅画比那幅画美;如果你没有明白艺术的本质,你就没有理由说这件作品是艺术,那件作品不是艺术。”于是又想起美学老师课上讲过的话:“人们很少会因为爱吃辣还是爱吃甜而大动干戈,但艺术鉴赏家们却会因为一幅画美不美而吵得不可开交。因为美是有标准的。”对艺术的评判,从来是艺术鉴赏家的课题,而不是艺术家自带的素养。 私以为,凡不能够让欣赏者自惭形愧、不能够使其意识到自我的卑劣和感到心灵震颤的美不称其为真正的美。在遇到真正的美的时候,欣赏者必然陷入“此为何物”之迷茫中,这个瞬间欣赏者完完全全被美所袭击了,大脑一片空白,全身都催发了神经质的震颤,任何理性的思索必然在此刻全然臣服于强烈令其震撼的感官体验,与此同时,他也忘却了自我。真正的美必然反衬人的内心,面对美的所展现的态度和举止必是欣赏者内心的投射。这“隔绝于世,超脱其中”的非现实之美,正是所谓的纯粹,而当美的对象与主体产生感应时,就体现出主体具备的审美力的强弱。追求纯美就是追求纯爱,即是追求对纯洁与崇高全部追求之心的纯粹精神的集合。这种精神上的审美愉悦不同于生理上的快感,是一种超越了自我并与美的对象在心灵层面水乳交融的满足与幸福的眩晕。凝神的境界,亦是一种爱之力在发挥作用的体验。纯粹的对美的追问离不开精神领域的交汇,与此同时也逃不开与世俗或多或少的矛盾与冲突。如果你未曾理解一件事物的美为何称其为美时,或许只是因为这份美暂时与你无关。“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对于同一种事物,我们有三种“知”的方式——直觉(intuition,见形象而不见意义的“知”)、知觉(perception,由形象而知意义的“知”)和概念(conception,超形象而知意义的“知”)。形象是直觉的对象,属于物;直觉是心知物的活动,属于我。美感的经验就是直觉的经验,也是“形象的直觉”。老子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美感的态度就是损学而益道的态度。有人说:“美感价值是内在的,是intrinsic,美感境界是幻境中的幻觉,也是科学眼中的错觉和实用口中的荒诞。” 从美感经验讲到文艺与道德,又从自然美与自然丑讲到艺术的起源与创造,中间穿插了对克罗齐派美学的批评,最后以悲剧、笑与戏剧收尾。书中不只引用尼采、叔本华、康德、布洛、谷鲁斯、克罗齐、德拉库瓦等人对美学的见解,还用种种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的语句来比喻和形容,将晦涩难懂的美学理论铺展开来,使得人人都能读懂领会。如果理论只是部分学者的盛宴,那么就如同是人造的精致而华美的池苑,只能供少数人欣赏。与之形成对照的,朱光潜先生的理论便是恣意腾涌而浩瀚无际的汪洋大海,或是润泽万物的连绵春雨,人人都可接受它的滋润。这本书终究不是实用的,因为它并不用枯燥干涩的理论和功用巧技来堆砌,更像是一篇长长的富含哲思的美文,兼顾了说理与抒情两头。既发人深省,又让人回味无穷。基于对美学和文艺学相关知识理解得尚不透彻,在此不敢妄加评论。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着实为我这个门外汉指明了学习的路径,与此同时,也痛痛快快地享用了一场美的盛宴。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泪表达出来的那么深的思想。”我没能有幸成为隔着那段残破的矮墙接过那枝盛开的花朵的人,却有幸在数年后的今天阅读到这些关于“美”为何物的文字,真就应了开头那句“开卷有益”。感谢,在这里遇到了浪漫如造物主的玫瑰一样的人,并跟随着他,接受了一场受益终生的美的教育。

猪蛋白

既是大略看完了,就写一点粗浅感想。 第一个关键词是“博学”。作为国内美学开山之作,文字所列内容贯通中西,范围广博,联通古今,所能想到的美学话题几乎都有牵涉。没读完一章,所列的思维导图罗织,朱光潜等老派学者对于学问拓展的广度和深度实在令人钦佩。不久前老师上课说到某作家对自己孩子的赠言,诗经意象信手拈来,这种广博的学识实在是当今学者所要学习的,尤其想提醒自己,少把知识碎片化。 第二个关键词是“调和”。序言中朱自清先生便点名本书不旨在寻找一以概之的概念,而在寻找各学说的平衡点以形成相对完善的对于某学问的认知。书中各家学说所取浩繁,朱光潜先生在尽力讲清楚的同时寻求彼此之间的联系,呈现给读者一个完整的概念系统。最近也读了以赛亚的关于浪漫主义的起源,开篇便说不要试图去寻找一个完善的定义,因为总能找到反例。或许人文社科研究及该如此,“定义”这个行为无法概括精深的思想与文化现象,而是一种逃避式的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倾向,这与朱光潜贯彻全文的主旨是不谋而合的。 第三个关键词是“逻辑”。写作规划的现代学术论文看多了,脑子便惰怠去自行剥丝抽茧行文的逻辑。好在宏观上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当看各家学说云里雾里时朱光潜先生便适时给出框架总结,得一口喘息。微观之处的逻辑我倒是也有存疑之处和没有理清之处,有的地方的论述感觉有点随意化了,当然或许也是我自己才疏学浅没能窥得其中真意。或许再读一遍全书会有新的体悟。 读完还没有整理笔记,便凭印象粗写一下我的感悟罢,待到整理完了会更扩充本篇评论。 2023.11.13

独孤行云

美学按学科门类因隶属哲学范畴,重归纳和演绎,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写于上世纪20—30年代,是我国现代最早系统研究美学的专著之一,将心理学与美学融合,强调人在美感形成中的作用,把复杂的理论拉回每个普通人对美切实的感受中;建构了以中国古典文化为基本分析对象,结合近代先进科学方法与理论的特色美学研究。 一、形象的直觉 美感经验是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对于一件事物我们有三种感知它的方式:直觉(见形象而不见意义)——知觉(由形象而知意义)——概念(离开形象而知意义)。近代西方哲学偏向知识论,克罗齐认为知识有直觉的和名理的两种(知觉和概念)。作者认为美感的=直觉的,美感经验=直觉的经验=形象的直觉。审美是心知物的一种单纯原始的活动,如果知识和经验太多,联想太丰富,就会明白起效用,难以引发单纯的美感。 意象的孤立绝缘是美感经验的特征。微尘大千,刹那终古。美感经验的特征是凝神关照,物我两忘,结果是物我同一。暂时忘却自我,对于人生是一种解脱。直觉是心中忽见的形象或意象(这一形象一半是物本来就有的,一半是观赏者当时性格和情趣的外泄),其实美感经验也就是艺术的创造。 二、心理的距离 美感经验不带实用的目的,要摆脱实用,站在别处反观,处之泰然。这也就是艺术家和诗人的长处,讲艺术放在实用距离之外看。 但艺术不能脱离情感,情感是切身的。需要有一定的已知经验让我产生情感的共鸣。存在着布洛说的“距离的矛盾”,因此保持“不即不离”的距离是艺术最好的理想。艺术的理想是距离近但是不至于消灭,容易观赏,同时不被实际的欲念和情感压倒。 艺术创造者要将自己的情感客观化,成为一种意象,摆在某种距离外去观照,哲学要跟高的修养。写实派在太近,理想派在太远。 根据艺术的性质、历史文化语境、手法的不同,需要时空上适当的距离才可以产生美感。 三、 物我同一 移情作用是外射作用的一种(立普斯)。许多物属性是人的知觉外射出来的。依据经验推己及人,猜测别人处于同样境地是也有同样的知觉、情感、意志和活动。 外射作用和移情作用的区别:1. 移情作用必须物我同一;2.移情作用可以由我及物,也可以由物及我。——知觉作用的外设大半是纯外射,情感的外射大半容易变为移情。 移情作用也是拟人作用 移情作用对创作的影响:语言的生展/引申义作为一种艺术 作者把性格情感注入字中,我们看字也不觉吸收这种性格和情趣,使在物的变成我的。在聚精会神的关照中,我的情趣与物的姿态往复回流,物我交感。 立普斯:“类似联想” 移情作用引起美感,是因为它给“自我”以自由伸张的机会,进入“非自我”中,有限到无限,获得自由。一切美感中都含有“自我价值” 艺术家和欣赏者,前者移情,后者不移情。 四、美感与生理 谷鲁斯:内模仿,象征的模仿。精髓其实就是移情作用。是从自我外射出去的, 无论是否有运动,都伴有冲动的感觉。 浮龙李:身体的有机变化。线性运动的模仿作为美感的活动,原因1.线性运动必然是美的但人物运动不然2.移情作用以线性模仿为基础。兰格斐尔德综合二者,大体采用谷鲁斯的内模仿,但不废除线形身体与身体组织适合说。 五、 关于美感经验的几种误解 美感与快感不同。1.美感不沾实用2.美感是性格的返照,是物我的往复回流,是被动也是主动;快感只是刺激支配3.产生美感时我们无暇觉察其存在,不然活动就是不是孤立绝缘,而是明理的了。 艺术批评:1.克罗齐:创造和欣赏是一回事,都是心中突然有形象的意象,但是批评是它们的回光返照,是要反省这种意象是否完美,将所批评的作品看做自己的 美感经验与明理的思考:美感经验之前的明理的思考是了解,之后的明理的思考是批评。历史派和美学派过于纠结史实和欲望,都有所缺陷。 六、美感与联想 类似联想和经验联想。联想的思想/有意旨的思想 康德将美分为“纯粹的”和“有依赖的”两种,前者无目的、无形式,后者会有实用效果。因为联想而见事物的美,就是不是纯粹的美了 近代形式主义的思潮弥漫世界,联想作用在美感经验中的位置大受打击:1. 联想使精神涣散,美感经验到了他处;2.联想没有艺术的必然性;3.联想使注重内容,以题材打动观众是在取巧偷懒 4.联想丰富的人欣赏力也低下。 诗的微妙往往在联想的微妙,精妙的意象唤起通感,使情感有形化 联想虽不能和美感经验共存,但可以使美感经验更加充实。 联想分为幻想(漫无目的)和想象(有目的的,融化的联想,表现和移情)。幻想有碍美感,为想象时有助美感。 七、历史的回溯: 在中国:文艺与实用和道德捆绑,是道德的附庸(动听),强调现世,文学和人生的关系很近,所以比西方文学平易亲近;西方更加想象与虚构 在西方:古希腊到十九世纪,文艺寓道德教训是欧洲文艺的主流思潮 古希腊:诗人与立法者一样,教导人们向善 柏拉图:诗人被赶出理想国——感官所接触的世界是虚幻的(模仿说);诗与艺术放任情感,是不利是的,越喜欢诗,越会变成情感的奴隶,是不道德和蛊惑人心的。【这是后世文艺和道德一切争执的出发点】 亚里士多德:诗是超越感官能够指出事物必然关系的;情感是人性固有的可以发泄的;评价诗和政治的标准不应相同——不承认艺术应含有道德的教训【他是古代文艺思潮中为数不多的觉得文艺与道德应该分开的学者】 贺拉斯:文艺的作用在教训,其次是快感。文艺欣赏带来的现世的快乐是罪孽。【中世纪的苦行主义,宗教色彩】 文艺复兴:虽然喊自由发展,但是仍有宗教和假古典主义捍卫道德 卢梭:文艺腐化自然人 十九世纪道德教训思潮开始动摇: 浪漫主义:为文艺而文艺 唯心主义美学:康德到克罗齐,认为美感经验是直觉的,不涉及意识欲念 作者认为文艺的道德效用:艺术的目的在于融合情感而非设立界限(托尔斯泰);艺术家的任务在于保存和推广人生中最有价值的经验,调和多种不同的冲动,尽可能发展人的可能性。(理查兹) 八、理论的建设 “为道德而艺术”文艺寓道德教训说 根本误解美感经验。艺术的意象与人生隔着距离,在于忠实表现人生而非评价人生。 根据狭隘的人生观,人性是多面的;情感自由和思想自由一样,文艺应该是解放情感的工具 压迫和利用(宣传工具)文艺 美感经验是否等于艺术活动?——no 直觉只是顷刻之间,但反省与修改也属于艺术活动。一顷刻的美感经验往往有千万年的遗传性和毕生的经验学问做背景。 “美感的人”与“伦理的人”共有一个生命,无法分割,因此为“为艺术而艺术”是与社会人生绝缘的。 美感经验前/中/后,文艺和道德的关系 中:单纯的直觉,无明理的判断,文艺与道德无关 前:道德观念作为影响创作的一个节目(时代背景和作者个性);读者个人的修养影响审美趣味 后: 如何评价艺术?——价值的标准是否有道德成分,本身还是外在,是不得不兼顾的。 艺术产生的道德影响:作者不应顾虑这种影响;读者不应以这种影响去评判文艺的价值 作者有表现的需要,作为自己情感解放的工具,劳伦斯“为我自己而艺术” 艺术作为一种人独有的高尚的价值:无所为而为的欣赏 艺术传染情感,打破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它伸展同情,扩充想象,增加对于人情物理的深广真确的认识。这三件事是一切真正道德的基础。” 结论: 没有其他东西比文艺能给我们更深广的人生观照和了解,所有没有其他东西比文艺能帮助我们建设更完善的道德的基础。(还引用苏格拉底:“知识就是德行!” 九、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错误 - 自然主义催生了写实主义,认为美在自然全体,所以模仿自然,崇尚自然。但是如果自然是完美的,艺术为补充自然的缺陷而存在,又有何用? - 理想主义:认为美在类型。体现艺术家的理想性格和创造力;富有全类事物的代表性(现在已不流行,现在注重个性。不同作家笔下的守财奴不一样,也可以看出,只有类型是不够的 - 自然与理想主义都以自然美为拓本,后者重选择,但也是一种精炼的自然主义。二者共同的假设是:艺术是天生自在的。但其实不是,自然是死物质,艺术让这种死物有了生动的形式。“真正的艺术极自然,但都超乎自然。 - 自然美可以艺术丑,自然丑也可以艺术美 - 艺术的美丑和自然的美丑是两回事;艺术的美丑不是模仿自然的美丑所得来的。 - 美是快感,丑是不快感;美是常态,丑是变态(人以常态为美与实用观念有关 十、什么是叫作美 美是一种固有属性吗?美都具备着怎样的条件吗?(在物本身寻求美的条件,是把艺术美和自然美混为一谈,将美看作一种纯粹的客观事实了) 与人从价值着眼:【美不同于有用的、道德的】 “善good” :与“用useful”相近,美的嗜好就变成一种自然需要的满足——作者认为不一样,美和有用的、道德的和各种善的都有区别 “真truth”: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将美与真(科学或哲学的真理)混为一谈 总结:一类是信任常识者坚持的,美全是物的属性,艺术美也是自然美,人不过是被动的鉴赏者;另一类:唯心主义哲学家主张的,着重主观价值,美是一种概念或理想,物表现这种概念或理想才算是美。 作者认为二者都难成立,如果美是物,那么艺术的趣味不应有如此大的分歧;如果在心,又何必附丽于物,而且我们审美并不想到任何抽象的概念。【美不仅在物,也不仅在心,而在心与物的关系上,是心借物来表现情趣,是创作出来的。】 康德兼顾了美的客观性和主观性:1. 美感判断与明理判断不同,美感是主观的,凭借感觉而不假概念的;2. 一般的主观感觉完全因人而异,但美感判断却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不完全是主观的。美必须借心才能感觉到,但物也必须有适合心理机能的一个条件,才能使心感觉到美。(一人觉得美的,大家都觉得美,因为人的心理机能大半相同) 作者认为:对于美感经验中心与物的关系不甚了解,走向了极端的形式主义,因为把美感经验中的心当成了被动接受者 - 美就是情趣意象化(创造)或意象情趣化(欣赏)时心中所觉到的“恰好”的快感。【创造中寓有欣赏,欣赏中富有创造】 十一、克罗齐派美学的批评传达与价值问题 艺术是美感的心灵综合作用:艺术是情感表现于意象、情感与意象相遇,一方面自己的一表现,也赋予物以意象。情趣与意象融为一起。 认为1.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而是完全心里的活动,心里直觉到一个形象本身就是艺术作品了。否认“自然美”的存在,认为自然无所谓美不美;2.艺术不是功利的活动;3.艺术不是道德的活动,美感的人格与伦理的人格不一致;4.艺术不是科学的活动,因为科学必然涉及判断和思考;5.艺术不能分类,因为艺术作品都是新创,都有个别的心灵状况。 作者反对:1.机械观 2.关于传达的解释 3.价值论 机械观:信任过去机械观的分析法,忽略整体及各部分的关联,美感的人并不独立存在。也不考虑美感经验的前因后果(因为将其看作艺术活动本身了),有机观才是合理的 传达:不能离开媒介,但是媒介以及心理背景都会有所影响。克罗齐认为只发生在内心的就是艺术活动 价值观:批评的是意象的传达方式,克罗齐否认作品为艺术,欣赏者失去被评判的对象。克罗齐如果彻底,就只承认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这样艺术范围内美就称为绝对价值,而绝对价值也是在否认价值的存在。但根据黑格尔,情趣和意象的不同表现程度都算艺术(物质超过精神是象征艺术,请见于词是古典艺术,情溢于词是浪漫艺术) 十二、艺术的起源与游戏 -康德提指出艺术和游戏的关系。 席勒:艺术和游戏是不带实用目的的自由活动,过剩精力的表现。(无法解释精力不足和游戏形式的差异) 谷鲁斯:“练习说”(模仿学习),晚期“发散说”(发散情感) 意象客观化,弥补现实世界的缺陷。艺术家和儿童一样,将幻想外射为具体形象,对于营造的世界不觉虚幻。 游戏与艺术最重要的四个类似点: 都是意象的客观化,在现实世界之外创造意造世界 在意造世界时兼用创造和模仿,沾挂现实又脱离现实 对于意造世界的态度都是“佯信”,暂时忘却物我分别 无实用目的的自由活动,跳脱有限追求无限,用活动的快感排解现实的苦闷 不同点: 艺术是社会性存在,游戏不必有欣赏者 艺术必须有作品,因为艺术要传达 材料和方法不同 艺术冲动是由游戏冲动发展出来的,但是艺术活动却要在游戏活动之上进一步下功夫 十三、想象与灵感 创造的想象含有三种成分: 1. 理智的(分想&联想,创造就是打碎旧形象,形成新形象) 2.情感的(文艺作为一种慰情的工具,欲望-拟人,托物,变形) 3. 潜意识的(只能解释文艺的动机,不能解释形式美) 灵感:1.突如其来2.不由自主 十四、天才与人力 遗传、环境、个性和自由意志 天才也要借助人力:模仿传达的技巧(媒介知识,作诗作画的基础专业知识);作品的锻炼(筋肉,多写多改) 反省的创造:心中观念的生发(有意识的思索)——创造(作品完成)——修改 直觉的创造:普遍的修养(潜意识酝酿)——心中观念的涌现(灵感)——心中观念的发展和作品完成 - 康德:从惊到喜,先感到自己的渺小,再因物的伟大幻觉到自己的伟大。理性与想象力调和,在超越界自由伸展。 - 作者认为“雄伟”是美之难者,因为不仅要容纳美,还要驯服丑。/秀美美在筋力的节省,曲线运动,因为同情作用被人们感到美。 十五、刚性美与柔性美 尼采对艺术有如下分类:“一种是酒神式的,专在自己的活动中领略世界之美,是醉的产品,如音乐和舞蹈;一种是日神式的,专在旁观的地位以冷静的态度欣赏世界之美,是梦的产品,如图画和雕刻。” 刚性美——气概——动——醉(酒神) -柔性美——神韵——静——梦(日神) 刚性美与柔性美并无孰优孰劣之分,个人兴趣的不同所倾向的艺术类型自然有所不同。人的性格有两面性,两相交融的契合往往是最适宜的,文艺作品也是如此。刚性美中掺和的柔性美显得更动人,使得读者(或观众)在审美过程中有个“缓冲”的过程;柔性美中的刚性美也会更有力量感,不至堕入滥俗的境地。 十六、悲剧的喜感 首先介绍了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幸灾乐祸”说,法格和博克分别从性恶论和性善论的角度解释。 其次是理性主义者,如杜伯斯类似“消遣说”的观点,丹纳尔“悲喜同源”的观点(喜感源于“这是虚幻”的念头)。休谟提出听者由痛感(起于残酷的印象)和喜感(起于雄辩、词藻、音调)的心理变化。 再次,作者从哲学角度罗列了席勒的“理想主义”、黑格尔的“冲突说”、叔本华的“生存欲”概念和尼采的解释,不再赘述。 最后,作者阐释了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近代心理学,继承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作用的观点,提出悲剧同梦、幻想、神话一样是冤死欲望的化装。 总之,情感在悲剧中的“发散”与在实际生活中的发泄不同,前者常伴着愉快,却不带实际生活的忧虑和苦恼。 十七、笑与喜剧 柏拉图持“幸灾乐祸”说,认为笑是出于妒忌;亚里士多德的“鄙夷说”,霍布斯则将其拓展到“突然的荣耀”一说。柏格森认为笑是“生气的机械化”,提倡我们的心灵“一要紧张,二要有弹性,才能随机应变”。 德国哲学家提出“乖讹说”和“失望说”,即可笑的事物大半是不伦不类的配合、笑是失望和惊讶的表现。 斯宾塞将“精力过剩说”用于解释笑为“下降的乖讹”。 另一重要的“自由说”的代表贝恩提出“笑是严肃的反动”,彭约恩“小时自由的爆发”,似乎过分重视了笑的社会性。 至于持“游戏说”观点的谷鲁斯等人又忽视了突如其来的无目的性。 总而言之,诸多学说都有一定道理,又都不成立。重要原因还是在于笑本身的复杂性,鄙笑、失态时的苦笑、会心一笑等等原因各不相同,自然无法用同一的学说加以囊括。除了广义上结局完满的“喜剧”,喜剧也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和闹剧等,自然引人发笑的机理各不相同。 结尾介绍了近代试验美学的实例,讨论了颜色美、形体美、声音美的心理反应,提倡了拿科学方法而不是从个人经验出发研究心理学的途径。

叶远虑

美学与心理学相通,文艺心理学,基于作者深厚的美学理论与修养,融合了现代心理学结果。美丑背后的价值判断是伦理哲学。只有深刻体会哲学内涵,才能够兼容各种价值判断的美。人的喜怒哀乐,是自身感受与社会文化价值共同构成,艺术家挖掘出美好事物,感受内心深处的灵魂力量,这或许就是艺术之美吧。

螺丝起子

啊其实有点失望,因为读过基本西方的文论,很喜欢逻辑清晰论证到位语言精炼的感觉(虽然读得是翻译但是镜与灯、学术棱镜、文学之用还有伊格尔顿翻的都很好),以至于我个人对于这本书的语言不是很满意,(有一些反问句和口头的表达,还有一种随笔的风格)会觉得有点拖沓。 但是再回到它的背景,作为国内文论就文艺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它是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的,而且其中援引的例子中西并重,很有些中西交融的文论味道的,这个话题也是很具备意义的,其实朱光潜先生有点谦虚啦,创作心理和对创作心理的研究是研究文学的重要突破点,不仅仅是对创作者和研究者有指导意义,更是对于文学机制的一种探索吧。 等全部读完我会整理个读书笔记,系统梳理一下这本书讨论的问题。

🎨烟花👣流星

美的根本在于和谐,在于情感的共鸣,美还要受到宗教、文化、记忆的影响。在我为美,在彼未必为美,甚至有可能是痛苦的记忆。距离产生美,因为不必代入其中,不必承受对象所在的现实。正如一句现在很滥的一句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剧作者的初衷,反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朱光潜先生旁征博引,中西对比,不知费了多少时光多少精力,感谢前辈的付出。

Rose Alana

如果你想知道事物本身,只有一個方法,你必須把那件事物和其他一切事物分開,使你的意識完全為這一個單獨的感覺所佔住,不留絲毫餘地讓其他事物可以同時站在它的旁邊。 如果你能做到這步,結果是無可疑的:就事物說,那是完全孤立。 就自我說,那是完全安息在該事物上面,這就是對於該事物完全心滿意足,總之,就是美的欣賞。 “ 用志不紛,乃凝於神。 ” 美感經驗就是凝神的境界。 在凝神的境界中,我們不但忘去欣賞對象以外的世界,並且忘記我們自己的存在。 直覺是突然間心裡見到一個形象或意象,其實就是創造,形象便是創造成的藝術。 因此,我們說美感經驗是形象的直覺,就無異於說它是藝術的創造。 美感經驗是一種極端的聚精會神的心理狀態。全部精神都聚會在一個對象上面,所以該意象就成為一個獨立自足的世界。 藝術所擺脫的是日常繁復錯雜的實用世界,它所獲得的是單純的意象世界。 美既不在內容,也不在形式,而在它們的關係表現上面。 亞理斯多德在《倫理學》里說,人生的最後目的在求幸福,而幸福就是“ 不受阻撓的活動 ” 。這句話實在是至理名言。 人生最苦的事就莫過於不能動,所以疾病、幽囚、死滅是人所最厭畏的。

明明如月

本书对照论述各名家的文艺理论尤其是艺术理论,读之既能开阔视野,又能陶冶性情。

ArethaX

之前先读过孟实先生的《谈美》,当时便已获益良多,对美学建立了初步的认识。前言中先生提到这本《文艺心理学》对许多曾在《谈美》中提及的观点有了进一步的完善。而我自己在阅读中也确有此感,在《谈美》中曾觉武断或刻板的观念,在这本书中都得到了更细致、全面、合理的解释。 这本书应是非常适合美学入门者阅读的。从篇目来看,分类清晰、涵盖的方面众多且详尽。每一方面,先生都先将西方的理论通畅清晰地梳理一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梳理的篇幅不长却始终覆盖核心概念。之后先生对各家理论加以评判,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距此书写成过去近百年之后来看,先生的观点虽并非尽是真理,也足以让绝大部分读者受益匪浅。 另外,非常非常喜欢孟实先生的行文用语。风格十分清丽,读来令人如沐春风,完全没有学术书籍的晦涩拗口。哪怕是先生的译文也秀美至极,让人全然不觉是从外语译得。 此书论述何为“美”,何为艺术。此书本身也如它所论之物,阅读它本身也别有一番美感体验。

坂本龍二

我是有点难以接受中国现代美学所谓中西合璧的粘合路径的,老感觉在很多基本概念没有廓清的情况下就开始一通扯,结果就是即便读懂了他说的是什么也读不懂他是如何展开的,因为有很多东西根本是混淆的……美本身、美的对象、美的本源、美的存在方式,等等,都不是能一概而论的。结果就是读的十分辛苦,觉得说的挺对又不全对,别别扭扭的🥲但这并不妨碍我对朱老先生十分敬佩惹

Jing.

此次阅读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一书,给我带来别样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此书不像此前所阅读的文艺理论著作那样有大量的理论和专业术语的或是拗口、晦涩的说理表达,而是生动贴切的例证和清新隽永的语言以及透彻清晰而又不失严谨的论证逻辑,因而虽说还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理论,却觉不出枯燥和乏味,正如序言中朱自清先生所说的那样“若想得知识固可读它,想得一些情趣或谈资也可读它;如若宝山,绝不会空手回去”。在阅读中,我一方面得来些新知识,一方面也巩固了课堂上得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dayday

文艺心理学 朱光潜 1932 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 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美的本质、艺术起源、美与创造

Song JY

好的作品,阅读时醍醐灌顶,读完后还需要沉淀一段时间,才更品出句里行间的奥妙。 朱光潜先生,融贯东西,对文艺美学的赏析,主观客观皆有立足,有意境的沉浸也有远观的审视,带领读者看到了艺术之美的丰富立体多元。

放羊归来的姑娘

先生的第三本书,读完有种娓娓道来的感觉,隐约中贯通着一种以彼驳此的写作思路和手法,足以体现作者对一个理论概念前因后果的驾驭与理解程度,值得掩卷再启。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