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研究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公平公正性的著作,它对面对全球化的中国在与西方不同的意识形态,面临各种主义文化之争的过程中,国家与民众的责权问题,利益分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发展的形式和竞争结果问题与各种主义和立场的进行了论证。 所谓共同的底线,是指在多元化的社会里,不同的“主义”、“文化”、“信仰”之间彼此难免争论、冲突,但各方都要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即使对方没有要求自己也必须争取的基本目标,在此之上,争论才有意义。比如关于“文化冲突”,人们当然可以倡导文化多元、文化宽容,基督教、伊斯兰与儒家理念可以和平共存,这样做的前提就是信仰自由,共同反对异端审判。比如“左右之争”,左派主张扩大国家责任,右派强调限制国家权力。左和右之争的前提是有一个治权民授、权责对应的契约国家,这就是它们的共同底线。如果没有这个底线,在权大无责的情况下,谈论“左右之争”则毫无意义。 秦晖老师通过这本书告诉读者,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哪些是可以暂放的假问题,哪些是需要关注的真问题。西方世界的各种主义落地中国,却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社会现实。我们不能被主义之争和左右之争蒙蔽双眼。应当做到,一方面拥抱普世价值,一方面也需要以实证的态度面对中国问题。本土谈到的产权改革问题、婚姻自由与生育自由问题、全球化与文化多元问题等,仍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而且秦辉老师很有意思,在谈论‘问题’和‘主义’时,时不时地‘然而’一下就很自然的说到了中国存在的在当时很敏感的问题是什么症候。什么是好书?这就是!在敏感的部位,猛擢一下,然后貌似按摩一番,浅深兼顾,四两千斤,笑里藏锋。虽然很多地方都巧妙地避开了当今的中国,但作为对比会发现另一种视角下的中国政🍬治与社会。 曾经看到过一些评价,说在当下时代,秦晖老师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在于他学术上罕见的渊博和极度的专注,更在于面对当下争论不休的社会问题,他能够以难得的清晰逻辑,为我们守护最基本的底线。他的学术与文字的背后,无不表明,社会少了共同底线的共识,会演变成何等的荒谬状态。虽然他的很多观点饱受争议,他的一些作品,甚至受到限制。但读过他的作品,都会遭遇一种电光火石般的冲击。 但书中有太多的专业名词和学术性观点,因为政治学基础太薄弱,看不太懂,所以不敢随便置喙。但仍然强烈推荐!!! 金句摘抄~ ☘️“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与他们(西方)完全不同,我们现在不是自由放任太多,也不是福利国家,因此我们既不是不要自由放任又不要福利国家的问题,而是恰恰相反,既要更多的自由放任又要更多的福利国家”。 ☘️道德和权利始终是两条杠,这两条杠必须分离,只有分离,后者才能给前者提供底线的保障,而前者才能正常发展。道德与权利混为一谈,结果只能是既无权利,也无道德。 ☘️“拥护那种可以反对的政府,而反对那种只准拥护的政府”。 ☘️道家强调无为,是权力对权利的无为,但我们的主流却在践行着权利对权力的无为。如果说前者是宽容,后者就沦于苟且了;如果说前者意味着自由,后者就意味着奴役。 ☘️我们真正的问题是:在西方无论左右派都承认为私人领域的那些地方,“公共权力”偏偏要限制以至管制;而在那些西方无论左右派都认为是公共领域的地方,包括“公共权力”本身,又偏偏为个人意志和小集团利益所支配。
这是一本敢于实话实说的好书📚 这是一本鲁迅式痛陈时弊、一针见血🩸的好书📚 这是一本客观分析中西差异的好书 我强烈推荐朋友们看看👀这本书📚 尤其是那些家境优渥,不知民间疾苦的人更➕要看看👀这个👆🏻社会你们平时没看到的另一面真实。 金句摘抄~ ☘️“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与他们(西方)完全不同, 我们现在不是自由放任太多,也不是福利国家, 因此我们既不是不要自由放任又不要福利国家的问题, 而是恰恰相反,既要更多的自由放任又要更多的福利国家”。 ☘️道德和权利始终是两条杠,这两条杠必须分离, 只有分离,后者才能给前者提供底线的保障,而前者才能正常发展。 道德与权利混为一谈,结果只能是既无权利,也无道德。 ☘️“拥护那种可以反对的政府, 而反对那种只准拥护的政府”。 ☘️道家强调无为,是权力对权利的无为, 但我们的主流却在践行着权利对权力的无为。 如果说前者是宽容,后者就沦于苟且了; 如果说前者意味着自由,后者就意味着奴役。 ☘️我们真正的问题是:在西方无论左右派都承认为私人领域的那些地方, “公共权力”偏偏要限制以至管制; 而在那些西方无论左右派都认为是公共领域的地方, 包括“公共权力”本身,又偏偏为个人意志和小集团利益所支配。
同意的观点不说了,就说点不同意的部分 1,教授不反对道德至上论和乌托邦 我认为道德至上论必然会导致道德的破产。比如我们的党,员宣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所以要么人们不加入,要么只能违心宣誓,但是如果宣誓只说遵纪守法,不说谎,就有可能做到。道德的要求应该切合实际。 而乌托邦显然不是个人的,是关于集体的,社会的,这种构想一旦要落实到实处,必然是会对别人产生影响的,不存在所谓自愿的乌托邦。 放大来说,人的思想对别人产生影响,似乎在教授来说不算对自由的毁坏,那么,教科书的倾向性与超出底线的部分也有冲突的时候,教授要如何看待呢? 强制与否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道德压力也是压力,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 2,教授太强调民主,但是对民主和民粹的内涵分别,并没有做出足够逻辑的论证。 比如他提到,国有资产私有化,应该采取民主的方式。请问这时候如何避免民粹呢?如果任何国有资产私有化的过程都会被打伤,国有资产流失的标签,那么这个行动就不能进行下去了。 而且很多时候,民众就是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虽然他们现在没有能力,也不愿意自己出资去拯救某一个国有企业,但是他也不愿意有能力的人以私有化的方式这么做。 对于国有资产的处置,虽然不应该说,完全不听从民众的意见,但是民众毕竟对于这个处理是外行,中间的各种利益纠纷,不甚了解。要求他们了解也很不实际。 代议制是不可避免的,虽然代理一定会造成代理者和股东利益不同的,带来的问题。 聊聊我想法中的民粹,民粹的核心就是不尊重科学和现实,不愿形成一个一套自洽的逻辑框架,而是割裂的观点,因此,在实行过程中不具有可行性。在观点的表达上,太靠近直觉,而远离逻辑分析,因此,存在非常多的目的和做法的相悖之处 3,教授认为,文化没有高下之分,但是制度有 但是一个社会,如果女性全是缠足的,并且形成了这样的文化审美,而且女性必然在儿童时期就要开始缠足,女性真的有选择的权利吗? 强制这个词,看似判断与否非常明确,并不然。社会风尚在很多时候本来就是一种强制。 如果一种文化喜欢上厕所之后用手,并且喜欢用手吃食物,并且喜欢不洗手,与相反的相比,是前者不能构成一种文化,还是,这两种文化真的没有优劣之分。 非洲和沙特有非常不人道的对女性进行生殖器缝合的所谓文化,要说不自愿当然有,但是整个社会的审美也导向了这种文化,否则,人们为什么愿意对自己的女儿做这样的行为呢? 在一个人人吸烟的社会,不吸烟也是有社会压力的,而且这种压力很可能很恐怖。就像在古代不缠足一样,难道人们失去了那么多来保证不缠足是公平的吗?用找不到丈夫来获得不缠足的自由难道不是一种隐含的强制吗? 我的观点是,文化只有当仅论及审美的时候,才能说没有高下。真善美,真和善在前,如果一种文化被证明不利于人性的自由舒展,或者违背科学现实,那么,这种文化显然就应当改变。审美是最后层次的东西 这也是如今人们倡导移风易俗,应该被理解的原因。人们究竟有多大的迷信的自由?邪教在多大程度上有传教的权利?比如,倡导人们自焚,如果没有强制,就可以被允许了吗?
70年代插队期间也读过多本白色封面豆黄双框线圈起书名的鸿篇巨制,油烟熏黑了鼻孔也没读出子午卯丑。结婚时收到精装版4大本马恩专著,印刷装帧精美,道林纸售价10元,出版社肯定亏钱。秦辉抽丝剥茧从错综复杂的历史长河的学派主义中为读者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有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之感。拨云见日紧扣问题的实质:民主是手段,自由是目的;权力不可私有,财产不可公有……。不愧是从早稻田晚稻田走出来的有真知灼见的本土知青学者。为这样杰出的有社会良知并敢于为普世价值发声的知青代表感到骄傲。 中国有一条从漠河到腾冲的对角线,线南线北是2种不同气候和不同文化。秦辉中西合璧兼收并蓄,境界让山沟沟人望其项背。认知的差距不是一条对角线! 易中天:你问当下中国缺什么?我看最缺底线。这很可怕。一个人,没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一个社会,没了底线,就什么都会发生。比方说,腐败变质的食品,也敢卖;还没咽气的病人,也敢埋;自己喝得五迷三道,那车也敢开;明明里面住着人,那房也敢拆。还有“共和国脊梁”这样的桂冠,也敢戴,全不管那奖多么野鸡,多么山寨。 秦辉的《巴以冲突的由来》也是很不错的启蒙讲座。守住做人的底线,守住社会的底线任重而道远!
这本书,读得我满心欢喜。 秦晖不同于普通的学者,有一种超凡的洞察力,他总能透过事物的表层,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本质。读这本书时的心情,就像是在足疗室按脚,痛归痛,但过后的那种惬意,那种血液贯通全身的舒适感,久久挥之不去。 将自己定位为既是自由主义者亦是社会民主主义者的秦老,条分缕析地剖析社会、明察秋毫地辨析历史,他苦口婆心地告诉读者:自由优先于主义,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名义下的强制,因为无论理由有多冠冕堂皇,都是对自由的漠视与蹂躏。 好书不好读。阅读的过程就像是爬通天塔,攀至云端固然辛苦,但俯瞰整个世界的快感也是无法替代的。 在我眼中,秦晖的书是一道分水岭,将读懂与未读懂的人简化为两类。这样分并非是说谁好谁坏,单纯地只想表达我个人一个大胆的猜测:前一类人相互之间,沟通的障碍一定不会太多?!
二十多年前吧,在一段旅途中,偶遇一位南方周末的编辑。彼时的南方报业集团,在业界之声望,正如日之中天。作为长年订阅客户,自然与他有颇多话题。聊多几句,不免交浅言深。他忽对我说,你一定是秦辉先生的粉丝了。可惜当年的我,浮皮孟浪,偏爱快餐式浏览,并不曾真的读过秦先生的著作,对于先生这样的前辈高人,虽心有戚戚,却不知所往。鬼使神差,我回了一句,“其实我还蛮喜欢连岳的”。让我颇感诧异的是,接下来,那位旅友似乎就此失去了攀谈的热情,眼中的光芒也随之暗淡了……现在想起来,当年的自己粗鄙可笑,那一句回答,怎不让人有明珠暗投,错付终身之叹。 很多书,粗略其大概,便觉了无新意,多看不免光阴又遭虚掷。然而读秦先生此书,体验又自不同,边读边不时感慨,这些道理,似乎早已隐约在自己脑中,怎么就没办法理清楚,说明白。读来常感先生在用我自己组织不起来的语言文字,替自己直抒胸臆,时常如饮醇酎,酣畅淋漓,偶尔不自觉有手舞足蹈的冲动。 读完此书冒出个念头,想要考秦先生的研究生。自觉谵妄之后,又想,有生之年,如有机会能给先生牵马坠蹬服侍左右,也是人生幸事。那位编辑旅友,说得没错,虽然自己觉醒得有些迟了。 书成于 2002,付梓于 2018,我是 2023 年读的,既后学,且驽钝,着实不假。书虽旧作,但并不过时,于今日之裨益,似更胜于往昔。通篇金句,举不胜举。以我浅薄的看法,这本书算得上当代人留给子孙后世的精神遗产。
秦老师的造诣很深,大部分看不懂。虽说书架上还有一部未读,但还是决定等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以后再读吧。
秦晖教授,粉你了! 虽说不是太成体系但话已经讲透了。这是及今看到的最犀利的语言。那个JIAO100年,特别是最近70年的所做所为,就两个字:作恶!它的最经典的操作就是:“强制—强制——强制化公为私。” 还有一句特别欣赏:你还没入门,就别谈左右!
作者感觉是在像胡适先生看齐。作者的才华横溢,年轻时也吃过苦,有过经历,和领导人是一批人。虽然是90年代的作品,观察细致,语言犀利,和大学时代的我们,有的一拼,是个老愤青。
绝对好书,秦老师告诉我们,无论谈主义还是讲问题,都离不开共同的底线,脱离共识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 总结下,那就是只有横轴才存在“左右”的问题,而竖轴只存在贵贱。
心怀希望,直面过去、当下和未来,历史的包袱再怎么沉重,有秦晖老师这类学者从事启蒙之事,我们终还是有希望的,“珍惜秦晖是珍惜我们自己”,同样,阅读秦晖也是在阅读我们自己。 ““消极的”自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来争取,低调的制度必须以高调的人格来创立,为了实现一个承认人人都有“自私”权利的社会,必须付出无私的牺牲,为世俗的自由主义而斗争的时代需要一种超越世俗的“殉教”精神。 在许多民族争取自由的历程中都有这么些人,如甘地、哈维尔、曼德拉等。他们并未在学理上给自由主义带来多少精致的贡献,甚至讲的话还未必符合自由主义的规范,然而他们对自由主义的贡献无与伦比。究其原因不在其言而在其行:一是他们面对蛮傻之风敢于树立正义之帜,反抗专横而“不容顾及自身”,从而跳出了“消极自由”的悖论;二是他们宽容待世,不搞“己所欲必施于人”的道德专制,更不自认为有权享有比别人更多的自由,从而跳出了“积极自由”的陷阱。 当今的中国,自由主义缺的不是学理,而是实践,不是很少有人能懂得那些高深著作,而是尊重人权、公平交易这类起码规则的实行。即便我们写不出罗尔斯、哈耶克那种层次的理论巨著,我们也可以实行“拿来主义”;但倘若我们干不了甘地、哈维尔等人所干之事,那是决不会有人代替我们干的。而这些事说穿了无非一是拒绝专横,二是宽容待事······”
从伦理的角度来说,每个人及每件事情都有其底线。那么,一个群体也会有其共同的底线。虽然在遇到共同的底线时,个人的底线一样值得持守。不管是个人的底线,还是共同的底线,任何人都应该持守。
在主张文化多元化或所谓“差别”的同时,应当申明每个人都有:(1)选择特定的文化认同或不认同的自由,(2)同时认同多个文化的自由,(3)认同某些文化的某些部分而不认同另一些部分的自由,(4)但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不能把自己的选择强加于他人。“文化多元主义”如果不包括上述原则,那就很有可能(而且事实上已经)造成以文化间多元主义为理由实行“文化内一元主义”、以文化特殊为借口践踏民主、自由、人权的弊端——这就是塔吉耶夫的研究给我们的启示。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唤后波。” 秦老师的每一个字都坚定了我通过阅读寻智的决心!
历时3个月,断断续续读完这本书。很欣赏作者的公域民主、私域自由和国家的权利和职责要匹配。只是,中华民族近百年的耻辱如何在这样的语境里面获得中华民族的解放,祛除外辱和各种强权。光自由民主能够获得么? 尝试从这本书里面找到美国制裁中国的答案。萝莉岛名单里拜登一口一个独裁者。灯塔国确实已经暗淡了。
最近偶然机会,有幸读到秦晖老师的作品,他虽是一位历史学家,但也是经济社会学家,其睿智,文笔的犀利,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对中国问题的剖析简直令我震惊,大快人心,极力推荐。《共同的底线》是一本研究中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公平公正性的著作,里面对面对全球化的中国在与西方不同的意识形态,面临各种主义文化之争的过程中,国家与民众的责权问题,利益分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发展的形式和竞争结果问题与各种主义和立场的论证。对此重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加深了对寡头主义,民粹主义,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古典自由主义以及各种派别的主张认识,经济与政治密不可分,公众有权对制度和秩序的执行进行监督,公域与私域的界线的划分,经济学和经济学家本质上的区别等等… 文中还提到国有企业改革资产产权初始配置缺乏公平公开性的问题,减员增效还是就业优先在民主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最后都是符合权势利益者的利益,国有资产流失的根源。终于明白这本书为什么可以出版,里面的问题已经成为事实,覆水难收!书中关于文化与制度的问答也很有意思,有些问题简直是谬论,学术有高低啊…能否拥有自由选择权与文化强势与否无关。最后还提到了王小波的自由浪漫精神,他是我高中时代最喜爱的作家。如秦老师所说,不是他的文章没内涵,是那些人读不懂他的反乌托邦和批判现实主义思想。全书读完再想想什么是我们共同的底线 - 无论在任何意识形态制度或者文化背景下,人类拥有自由选择权的普世价值是必需被尊重和发扬的,这样我们才可以独立思考,在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下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是一本研究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公平公正性的著作,它对面对全球化的中国在与西方不同的意识形态,面临各种主义文化之争的过程中,国家与民众的责权问题,利益分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发展的形式和竞争结果问题与各种主义和立场的进行了论证。 所谓共同的底线,是指在多元化的社会里,不同的“主义”、“文化”、“信仰”之间彼此难免争论、冲突,但各方都要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即使对方没有要求自己也必须争取的基本目标,在此之上,争论才有意义。比如关于“文化冲突”,人们当然可以倡导文化多元、文化宽容,基督教、伊斯兰与儒家理念可以和平共存,这样做的前提就是信仰自由,共同反对异端审判。比如“左右之争”,左派主张扩大国家责任,右派强调限制国家权力。左和右之争的前提是有一个治权民授、权责对应的契约国家,这就是它们的共同底线。如果没有这个底线,在权大无责的情况下,谈论“左右之争”则毫无意义。 秦晖老师通过这本书告诉读者,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哪些是可以暂放的假问题,哪些是需要关注的真问题。西方世界的各种主义落地中国,却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社会现实。我们不能被主义之争和左右之争蒙蔽双眼。应当做到,一方面拥抱普世价值,一方面也需要以实证的态度面对中国问题。本土谈到的产权改革问题、婚姻自由与生育自由问题、全球化与文化多元问题等,仍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而且秦辉老师很有意思,在谈论‘问题’和‘主义’时,时不时地‘然而’一下就很自然的说到了中国存在的在当时很敏感的问题是什么症候。什么是好书?这就是!在敏感的部位,猛擢一下,然后貌似按摩一番,浅深兼顾,四两千斤,笑里藏锋。虽然很多地方都巧妙地避开了当今的中国,但作为对比会发现另一种视角下的中国政🍬治与社会。 曾经看到过一些评价,说在当下时代,秦晖老师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在于他学术上罕见的渊博和极度的专注,更在于面对当下争论不休的社会问题,他能够以难得的清晰逻辑,为我们守护最基本的底线。他的学术与文字的背后,无不表明,社会少了共同底线的共识,会演变成何等的荒谬状态。虽然他的很多观点饱受争议,他的一些作品,甚至受到限制。但读过他的作品,都会遭遇一种电光火石般的冲击。 但书中有太多的专业名词和学术性观点,因为政治学基础太薄弱,看不太懂,所以不敢随便置喙。但仍然强烈推荐!!! 金句摘抄~ ☘️“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与他们(西方)完全不同,我们现在不是自由放任太多,也不是福利国家,因此我们既不是不要自由放任又不要福利国家的问题,而是恰恰相反,既要更多的自由放任又要更多的福利国家”。 ☘️道德和权利始终是两条杠,这两条杠必须分离,只有分离,后者才能给前者提供底线的保障,而前者才能正常发展。道德与权利混为一谈,结果只能是既无权利,也无道德。 ☘️“拥护那种可以反对的政府,而反对那种只准拥护的政府”。 ☘️道家强调无为,是权力对权利的无为,但我们的主流却在践行着权利对权力的无为。如果说前者是宽容,后者就沦于苟且了;如果说前者意味着自由,后者就意味着奴役。 ☘️我们真正的问题是:在西方无论左右派都承认为私人领域的那些地方,“公共权力”偏偏要限制以至管制;而在那些西方无论左右派都认为是公共领域的地方,包括“公共权力”本身,又偏偏为个人意志和小集团利益所支配。
这是一本敢于实话实说的好书📚 这是一本鲁迅式痛陈时弊、一针见血🩸的好书📚 这是一本客观分析中西差异的好书 我强烈推荐朋友们看看👀这本书📚 尤其是那些家境优渥,不知民间疾苦的人更➕要看看👀这个👆🏻社会你们平时没看到的另一面真实。 金句摘抄~ ☘️“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与他们(西方)完全不同, 我们现在不是自由放任太多,也不是福利国家, 因此我们既不是不要自由放任又不要福利国家的问题, 而是恰恰相反,既要更多的自由放任又要更多的福利国家”。 ☘️道德和权利始终是两条杠,这两条杠必须分离, 只有分离,后者才能给前者提供底线的保障,而前者才能正常发展。 道德与权利混为一谈,结果只能是既无权利,也无道德。 ☘️“拥护那种可以反对的政府, 而反对那种只准拥护的政府”。 ☘️道家强调无为,是权力对权利的无为, 但我们的主流却在践行着权利对权力的无为。 如果说前者是宽容,后者就沦于苟且了; 如果说前者意味着自由,后者就意味着奴役。 ☘️我们真正的问题是:在西方无论左右派都承认为私人领域的那些地方, “公共权力”偏偏要限制以至管制; 而在那些西方无论左右派都认为是公共领域的地方, 包括“公共权力”本身,又偏偏为个人意志和小集团利益所支配。
同意的观点不说了,就说点不同意的部分 1,教授不反对道德至上论和乌托邦 我认为道德至上论必然会导致道德的破产。比如我们的党,员宣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所以要么人们不加入,要么只能违心宣誓,但是如果宣誓只说遵纪守法,不说谎,就有可能做到。道德的要求应该切合实际。 而乌托邦显然不是个人的,是关于集体的,社会的,这种构想一旦要落实到实处,必然是会对别人产生影响的,不存在所谓自愿的乌托邦。 放大来说,人的思想对别人产生影响,似乎在教授来说不算对自由的毁坏,那么,教科书的倾向性与超出底线的部分也有冲突的时候,教授要如何看待呢? 强制与否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道德压力也是压力,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 2,教授太强调民主,但是对民主和民粹的内涵分别,并没有做出足够逻辑的论证。 比如他提到,国有资产私有化,应该采取民主的方式。请问这时候如何避免民粹呢?如果任何国有资产私有化的过程都会被打伤,国有资产流失的标签,那么这个行动就不能进行下去了。 而且很多时候,民众就是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虽然他们现在没有能力,也不愿意自己出资去拯救某一个国有企业,但是他也不愿意有能力的人以私有化的方式这么做。 对于国有资产的处置,虽然不应该说,完全不听从民众的意见,但是民众毕竟对于这个处理是外行,中间的各种利益纠纷,不甚了解。要求他们了解也很不实际。 代议制是不可避免的,虽然代理一定会造成代理者和股东利益不同的,带来的问题。 聊聊我想法中的民粹,民粹的核心就是不尊重科学和现实,不愿形成一个一套自洽的逻辑框架,而是割裂的观点,因此,在实行过程中不具有可行性。在观点的表达上,太靠近直觉,而远离逻辑分析,因此,存在非常多的目的和做法的相悖之处 3,教授认为,文化没有高下之分,但是制度有 但是一个社会,如果女性全是缠足的,并且形成了这样的文化审美,而且女性必然在儿童时期就要开始缠足,女性真的有选择的权利吗? 强制这个词,看似判断与否非常明确,并不然。社会风尚在很多时候本来就是一种强制。 如果一种文化喜欢上厕所之后用手,并且喜欢用手吃食物,并且喜欢不洗手,与相反的相比,是前者不能构成一种文化,还是,这两种文化真的没有优劣之分。 非洲和沙特有非常不人道的对女性进行生殖器缝合的所谓文化,要说不自愿当然有,但是整个社会的审美也导向了这种文化,否则,人们为什么愿意对自己的女儿做这样的行为呢? 在一个人人吸烟的社会,不吸烟也是有社会压力的,而且这种压力很可能很恐怖。就像在古代不缠足一样,难道人们失去了那么多来保证不缠足是公平的吗?用找不到丈夫来获得不缠足的自由难道不是一种隐含的强制吗? 我的观点是,文化只有当仅论及审美的时候,才能说没有高下。真善美,真和善在前,如果一种文化被证明不利于人性的自由舒展,或者违背科学现实,那么,这种文化显然就应当改变。审美是最后层次的东西 这也是如今人们倡导移风易俗,应该被理解的原因。人们究竟有多大的迷信的自由?邪教在多大程度上有传教的权利?比如,倡导人们自焚,如果没有强制,就可以被允许了吗?
70年代插队期间也读过多本白色封面豆黄双框线圈起书名的鸿篇巨制,油烟熏黑了鼻孔也没读出子午卯丑。结婚时收到精装版4大本马恩专著,印刷装帧精美,道林纸售价10元,出版社肯定亏钱。秦辉抽丝剥茧从错综复杂的历史长河的学派主义中为读者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有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之感。拨云见日紧扣问题的实质:民主是手段,自由是目的;权力不可私有,财产不可公有……。不愧是从早稻田晚稻田走出来的有真知灼见的本土知青学者。为这样杰出的有社会良知并敢于为普世价值发声的知青代表感到骄傲。 中国有一条从漠河到腾冲的对角线,线南线北是2种不同气候和不同文化。秦辉中西合璧兼收并蓄,境界让山沟沟人望其项背。认知的差距不是一条对角线! 易中天:你问当下中国缺什么?我看最缺底线。这很可怕。一个人,没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一个社会,没了底线,就什么都会发生。比方说,腐败变质的食品,也敢卖;还没咽气的病人,也敢埋;自己喝得五迷三道,那车也敢开;明明里面住着人,那房也敢拆。还有“共和国脊梁”这样的桂冠,也敢戴,全不管那奖多么野鸡,多么山寨。 秦辉的《巴以冲突的由来》也是很不错的启蒙讲座。守住做人的底线,守住社会的底线任重而道远!
这本书,读得我满心欢喜。 秦晖不同于普通的学者,有一种超凡的洞察力,他总能透过事物的表层,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本质。读这本书时的心情,就像是在足疗室按脚,痛归痛,但过后的那种惬意,那种血液贯通全身的舒适感,久久挥之不去。 将自己定位为既是自由主义者亦是社会民主主义者的秦老,条分缕析地剖析社会、明察秋毫地辨析历史,他苦口婆心地告诉读者:自由优先于主义,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名义下的强制,因为无论理由有多冠冕堂皇,都是对自由的漠视与蹂躏。 好书不好读。阅读的过程就像是爬通天塔,攀至云端固然辛苦,但俯瞰整个世界的快感也是无法替代的。 在我眼中,秦晖的书是一道分水岭,将读懂与未读懂的人简化为两类。这样分并非是说谁好谁坏,单纯地只想表达我个人一个大胆的猜测:前一类人相互之间,沟通的障碍一定不会太多?!
二十多年前吧,在一段旅途中,偶遇一位南方周末的编辑。彼时的南方报业集团,在业界之声望,正如日之中天。作为长年订阅客户,自然与他有颇多话题。聊多几句,不免交浅言深。他忽对我说,你一定是秦辉先生的粉丝了。可惜当年的我,浮皮孟浪,偏爱快餐式浏览,并不曾真的读过秦先生的著作,对于先生这样的前辈高人,虽心有戚戚,却不知所往。鬼使神差,我回了一句,“其实我还蛮喜欢连岳的”。让我颇感诧异的是,接下来,那位旅友似乎就此失去了攀谈的热情,眼中的光芒也随之暗淡了……现在想起来,当年的自己粗鄙可笑,那一句回答,怎不让人有明珠暗投,错付终身之叹。 很多书,粗略其大概,便觉了无新意,多看不免光阴又遭虚掷。然而读秦先生此书,体验又自不同,边读边不时感慨,这些道理,似乎早已隐约在自己脑中,怎么就没办法理清楚,说明白。读来常感先生在用我自己组织不起来的语言文字,替自己直抒胸臆,时常如饮醇酎,酣畅淋漓,偶尔不自觉有手舞足蹈的冲动。 读完此书冒出个念头,想要考秦先生的研究生。自觉谵妄之后,又想,有生之年,如有机会能给先生牵马坠蹬服侍左右,也是人生幸事。那位编辑旅友,说得没错,虽然自己觉醒得有些迟了。 书成于 2002,付梓于 2018,我是 2023 年读的,既后学,且驽钝,着实不假。书虽旧作,但并不过时,于今日之裨益,似更胜于往昔。通篇金句,举不胜举。以我浅薄的看法,这本书算得上当代人留给子孙后世的精神遗产。
秦老师的造诣很深,大部分看不懂。虽说书架上还有一部未读,但还是决定等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以后再读吧。
秦晖教授,粉你了! 虽说不是太成体系但话已经讲透了。这是及今看到的最犀利的语言。那个JIAO100年,特别是最近70年的所做所为,就两个字:作恶!它的最经典的操作就是:“强制—强制——强制化公为私。” 还有一句特别欣赏:你还没入门,就别谈左右!
作者感觉是在像胡适先生看齐。作者的才华横溢,年轻时也吃过苦,有过经历,和领导人是一批人。虽然是90年代的作品,观察细致,语言犀利,和大学时代的我们,有的一拼,是个老愤青。
绝对好书,秦老师告诉我们,无论谈主义还是讲问题,都离不开共同的底线,脱离共识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 总结下,那就是只有横轴才存在“左右”的问题,而竖轴只存在贵贱。
心怀希望,直面过去、当下和未来,历史的包袱再怎么沉重,有秦晖老师这类学者从事启蒙之事,我们终还是有希望的,“珍惜秦晖是珍惜我们自己”,同样,阅读秦晖也是在阅读我们自己。 ““消极的”自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来争取,低调的制度必须以高调的人格来创立,为了实现一个承认人人都有“自私”权利的社会,必须付出无私的牺牲,为世俗的自由主义而斗争的时代需要一种超越世俗的“殉教”精神。 在许多民族争取自由的历程中都有这么些人,如甘地、哈维尔、曼德拉等。他们并未在学理上给自由主义带来多少精致的贡献,甚至讲的话还未必符合自由主义的规范,然而他们对自由主义的贡献无与伦比。究其原因不在其言而在其行:一是他们面对蛮傻之风敢于树立正义之帜,反抗专横而“不容顾及自身”,从而跳出了“消极自由”的悖论;二是他们宽容待世,不搞“己所欲必施于人”的道德专制,更不自认为有权享有比别人更多的自由,从而跳出了“积极自由”的陷阱。 当今的中国,自由主义缺的不是学理,而是实践,不是很少有人能懂得那些高深著作,而是尊重人权、公平交易这类起码规则的实行。即便我们写不出罗尔斯、哈耶克那种层次的理论巨著,我们也可以实行“拿来主义”;但倘若我们干不了甘地、哈维尔等人所干之事,那是决不会有人代替我们干的。而这些事说穿了无非一是拒绝专横,二是宽容待事······”
从伦理的角度来说,每个人及每件事情都有其底线。那么,一个群体也会有其共同的底线。虽然在遇到共同的底线时,个人的底线一样值得持守。不管是个人的底线,还是共同的底线,任何人都应该持守。
在主张文化多元化或所谓“差别”的同时,应当申明每个人都有:(1)选择特定的文化认同或不认同的自由,(2)同时认同多个文化的自由,(3)认同某些文化的某些部分而不认同另一些部分的自由,(4)但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不能把自己的选择强加于他人。“文化多元主义”如果不包括上述原则,那就很有可能(而且事实上已经)造成以文化间多元主义为理由实行“文化内一元主义”、以文化特殊为借口践踏民主、自由、人权的弊端——这就是塔吉耶夫的研究给我们的启示。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唤后波。” 秦老师的每一个字都坚定了我通过阅读寻智的决心!
历时3个月,断断续续读完这本书。很欣赏作者的公域民主、私域自由和国家的权利和职责要匹配。只是,中华民族近百年的耻辱如何在这样的语境里面获得中华民族的解放,祛除外辱和各种强权。光自由民主能够获得么? 尝试从这本书里面找到美国制裁中国的答案。萝莉岛名单里拜登一口一个独裁者。灯塔国确实已经暗淡了。
最近偶然机会,有幸读到秦晖老师的作品,他虽是一位历史学家,但也是经济社会学家,其睿智,文笔的犀利,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对中国问题的剖析简直令我震惊,大快人心,极力推荐。《共同的底线》是一本研究中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公平公正性的著作,里面对面对全球化的中国在与西方不同的意识形态,面临各种主义文化之争的过程中,国家与民众的责权问题,利益分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发展的形式和竞争结果问题与各种主义和立场的论证。对此重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加深了对寡头主义,民粹主义,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古典自由主义以及各种派别的主张认识,经济与政治密不可分,公众有权对制度和秩序的执行进行监督,公域与私域的界线的划分,经济学和经济学家本质上的区别等等… 文中还提到国有企业改革资产产权初始配置缺乏公平公开性的问题,减员增效还是就业优先在民主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最后都是符合权势利益者的利益,国有资产流失的根源。终于明白这本书为什么可以出版,里面的问题已经成为事实,覆水难收!书中关于文化与制度的问答也很有意思,有些问题简直是谬论,学术有高低啊…能否拥有自由选择权与文化强势与否无关。最后还提到了王小波的自由浪漫精神,他是我高中时代最喜爱的作家。如秦老师所说,不是他的文章没内涵,是那些人读不懂他的反乌托邦和批判现实主义思想。全书读完再想想什么是我们共同的底线 - 无论在任何意识形态制度或者文化背景下,人类拥有自由选择权的普世价值是必需被尊重和发扬的,这样我们才可以独立思考,在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下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