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讲述了“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结缘敦煌、保护敦煌的传奇经历。他以亲切质朴的笔触,极具深情地回忆了一生的坎坷经历,包括巴黎留学十年邂逅敦煌的心路历程、回国七年才得以奔赴敦煌的波折无奈、五十年里舍身保护敦煌的急切呼吁与艰苦奋斗。 各章中间嵌入常书鸿各时期的创作与感想,使人能细致了解他当时的思想与心境。文前彩页全部系常书鸿不同时期创作的与敦煌有关的画作,使人可以直观感受敦煌四时之美。文中彩页全部系常书鸿女儿常沙娜临摹的不同时期的敦煌壁画,使人直观感受不同时期敦煌壁画之特点,领略其丰姿。 “敦煌艺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舍命也得保护它。不管有多少困难都必须克服。”对于敦煌艺术的使命感,使常书鸿度过了所有的艰难困苦,终其一生,坚守初心。这本自传不仅是常书鸿一生奋斗的记录,更是一本中国近代历史变迁的见证,还是敦煌文化的普及读本,面对困难人生不妥协的励志模本。
敦煌,是暑假要带儿子去游学的地方,因此打算花一个月了解敦煌。 看过了《敦煌的女儿-樊锦诗自传》,《灿烂敦煌》,《敦煌大历史》《敦煌第254窟》,然后是这本《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传》,常书鸿老先生是真正的艺术家,他热爱绘画,为了学习绘画,去到艺术的殿堂巴黎,在那里,他看到了伯希和偷盗的敦煌壁画图册,他猛然惊醒,才知中国的绘画艺术造诣竟然如此先进,于是萌生了去敦煌的想法,并付诸行动。回国后,正值八年内战,他克服一切困难驻扎敦煌,经历了妻子的离去,研究院拆撤,队伍的崩塌,但是这些困难在他的梦想面前,一个一个被跨越了。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郭沫若和郑振铎的关怀下,常老先生带着敦煌研究院的同仁一步一步的实施保护敦煌的计划,并对敦煌石窟艺术进行考证,编撰,在张大千的敦煌临摹成渝画展后,这个地方开始被海内外熟知。常老先生满腔热血,为了敦煌事业奉献了大半辈子,真正的做到了为艺术献身,致敬!
20230814第330次笔记 书名:《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 作者:常书鸿 从开篇的前言,我与敦煌的五十年开始,就仅仅是这个五十年,都忍不住感叹常先生的奉献与尽职尽责,爱一事忠一生的毅力佩服。 前言的一百多页,占据了书中13%的篇幅,却这一段文字娓娓道来,他的一生,他为什么要在敦煌工作,他的女儿是在怎样的状态下依旧子承父业在敦煌工作,他和他的妻依旧一生都给了所爱的敦煌。 15岁,借助亲戚的关系以及钱财,自费从上海飘向了巴黎,去学习西洋画的写实,却在巴黎的十年后,在罗浮宫外一个摆摊的老人手里,认识到从4世纪到15世纪之间中国所绘的壁画,比起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毫不逊色。 在那一刻觉得,向外求的,不如反向求己。当即下定决心:并非只有法国绘画才是最优秀的绘画,因此下了决心:“回国到敦煌去!”当时,常先生已经在法国成家,还有一个女儿。 当时的敦煌石窟已遭到破坏,那么常先生就做个艺术宝库的看门人。可他的做法何止是一个看门人,铸墙防风沙,临摹壁画,复原壁画,修缮大佛外的建筑以保护佛像不再日晒雨淋。 也是常先生观察到他到敦煌的四十年里,壁画和佛像的颜色变浅,从临摹复原转战到让色彩不再褪色。也是他在工作过程中鼓励来敦煌的学生,根据自己擅长喜欢以及研究部分,多看书多查询资料,最后各自成为各方面的专家,并编辑成书。 一、敦煌是守门人的“无期徒刑” 1943年5月,张大千带着妻儿临离开千佛洞的,常先生曾在中寺门口送他们的骆驼队走了一段路。张大千半开玩笑地笑着对常先生说:“我们先走了,而你却要在这里无穷无尽地研究保管下去,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徒刑呀!” “无期徒刑吗?”常先生接着说,“如果认为在敦煌工作是‘徒刑’的话,那我一辈子‘无期’地干下去也在所不辞。因为这是自觉自愿、没有人强加于我的神圣工作。” 当时常先生虽然这样直爽豪迈的回应了张大千先生,但是每逢生活和工作上出现困难的关头,常先生的心头往往有一种灰溜溜的不祥的预感油然而生。 常先生从巴黎去到敦煌工作,也是在国内辗转了七年之后,既有友人帮助,又有他人故意伤害,最后来到了敦煌。 敦煌,那个距离城镇二十公里的地方,断崖残壁,沙土堆积,危楼险阁……到处是一派遭人遗弃的劫后余生的荒凉颓败景象。尽管如此,但也磨灭和掩盖不了这人类历史上存留至今的稀世之珍的丰采和魅力。 而刚到的千佛洞(莫高窟的当时称呼)被人放牧,还时不时有人入石窟内偷盗,还有大量的风沙走石,甚至到的当天,还有一个巨大石头从其中一个石窟滚下,似乎是给常先生一行人下马威。 当时的第17窟已经空无所有。只有北壁唐人所画的二身供养仕女画像,她们执杖掌扇,依然天真无邪地表现出侍奉窟主洪和尚的忠诚。她们是亲身经历千余年来石窟盛衰变化的历史见证“人”。 这些只是环境艰苦,人少事多,敦煌是他们的热爱,着重抓石窟的保护和临摹工作。临摹工作也就是保护工作。他们准备用三年的时间,克服一切困难,临摹出一套代表各个朝代不同风格的优秀壁画和彩塑的摹本来。 没有办法,想办法创造条件,比如红泥做红色,黄泥做黄色,相互之间调合,一步步临摹出数据。 那年月,因为当时统治者的各方面原因,为了挽回人心,所以成立了敦煌研究所,在当时的文教机构,是人们所冷落的“清水衙门”,欠薪、欠经费的情况经常发生,上级官僚们只管贪污中饱,没有谁来关心这远处绝塞的一个区区的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死活呢?这研究所的成立原本就是一种装潢门面的勾当。 这些种种因素都在常先生一行人看见飞天的状态下,忘记了一切。 飞天本来是中国传统的佛教画中用来刻画“极乐世界”,象征和平幸福景象的,兼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 她有如西洋宗教画中的天使,但肩上没有翅膀,全凭衣带的飞扬、裙裾的拽动和身段的飘飞,显得如此逼真而动人。这是中国古代无名画师的一种天才而大胆的创造,使整座石窟产生“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博得人们的喜爱。 常先生也为此鞠躬尽瘁,奋斗到底。 二、守门人也需要有逻辑工作 从最开始常先生做敦煌守门人开始,他带着两个使命,一是保护敦煌文化,二是传播敦煌文化。 在常先生看来,敦煌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理应成为培养全国民族艺术人才的圣地。特别是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等专业学生的培养与教育,敦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又是最好的大课堂。因此,他非常希望全国艺术院校师生前来学习和研究。 在其中一次敦煌研讨会上,关于敦煌十方面的讨论,涉及到敦煌的方方面面。一、石窟加固工程;二、壁画加固试验;三、塑像修复;四、石窟档案工作;五、临摹工作;六、窟前遗址发掘工作;七、石窟测绘工作;八、关于推陈出新工作的介绍;九、题记内容整理工作;十、其他。 就单独就临摹而言,敦煌壁画数量巨大,内容丰富。以前美术工作者都是按自己的喜好自由地进行临摹,常书鸿先生认为既要通过有限的临摹品反映敦煌艺术的精华,同时还要给研究者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这样就必须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研究性的临摹。 于是把壁画临摹细分为客观临摹、复原临摹和整理临摹三种。 客观临摹就是现在壁画怎样,临摹的作品也怎样,现画面有缺损,临出来也照缺不误,好处是不失实。 复原临摹,就是碰上有缺损的地方,由临摹者揣度而加以补充,使临摹的色彩复原到原来作画时的色相,好处是画面整洁、美观,但容易主观臆断,造成失实。 整理临摹,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临摹方法。我们经过反复讨论,认为只有不失实,才有研究价值,仅好看而失真这无疑是舍本逐末。 为了保证质量,根据情况,有的画由一个人单独起稿,有的是几个人分片包干起稿,但勾墨线、着色都要严格一致。在临摹阶段,为了不断提高临摹水平,精益求精,每到月底,用两三个晚上,点上汽油灯,将临摹作品一幅幅挂在墙上,大家共同评议研讨。 沈福文教授在时,由常先生和沈教授负责主讲主评;沈福文教授走后,就由常先生一个人来做最后讲评。常先生提这个方法的有效,而这一段时间临摹出来的壁画,质量好、数量多,是大家所公认的。 20世纪50年代开始,常先生组织全所人员开始按专题临摹,分为飞天、动物、山水、服饰、人物、图案、舟车(交通运输)等专题。 1952年开始对235窟进行整窟原状原大临摹。这些临摹品在后来的历次展览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同时,通过专题临摹,又促使部分美术工作者对一些艺术专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如段文杰对服饰的研究,史苇湘对敦煌美学的研究,关友惠对图案的研究等,而最终使他们成为敦煌艺术研究一方面的专家。 最后 我所能写的只是这本书的小小一觉,书中还有大量常先生对文物、对艺术,以及对美术史、佛教史、图像学、哲学、社会学等的学习和研究。 还有他对艺术的热爱,对那个时代下做出的最炙热,最滚烫,为那个动荡,内忧外患,满目疮痍的国家,做出自己的最大努力。
这本书是作者本人叙述他一生整整50年岁月,在他生命的长河中,一大半献给了热爱和向往的敦煌事业。 就如同他所说,“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转生’,但如果真的再一次重新来到这世界,我将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完成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 在80年来,在一代又一代的“敦煌痴人”秉承‘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在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在敦煌石窟资料整理和保护修复、敦煌文化艺术研究弘扬、才能取得了不少重要研究成果。
第一次听到敦煌与王道士、斯坦因的孽缘,是在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中的小文《道士塔》;第一次知道常书鸿先生的大名,是从《千佛梦》中假托常先生之名的虚幻故事。 都令人百感交集。 常先生与敦煌、与莫高窟的半世相守,堪称不闻枪炮、不见硝烟、却同样可歌可泣的英雄之歌。这本自传,如果一定要找点儿瑕疵,那大概是某些文字片段里的如政治教材般的标准文本,但拉远一点儿看,这样的叙说,也正是真实的历史烙印:常先生90岁的人生,历经晚清飘摇、巴黎留学、民国动荡、文革摧折,在自传中的分寸,何尝不是种恰如其分的智慧。 不久前刷到了某自媒体工作室拍摄“大英博物馆里的国宝”的短视频作品,顿觉他们拍的飞天,是最美的……据闻我朝已官方发声,要求英归还这所有巧取豪夺的战利品 常先生和那一代虽未流血、仍无愧民族英雄的先辈,当含笑、欣慰。 恰逢昨天某民企经历15xx天的封锁,终“不宣而卖、遥遥领先”~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修行~
因为在巴黎看到了一本敦煌莫高窟图集,便毅然决然地回到战乱的国家,立下守护敦煌的决心,恶劣的环境,艰苦的岁月,他就像守护神一般默默守护着敦煌,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敦煌,就如他所说,“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转生’,但如果真的再一次重新来到这世界,我将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完成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 致敬“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先生,有机会一定要去敦煌看看我们的宝藏~
常书鸿先生:自我1942年接受筹建敦煌艺术研究所的任务,1943年3月踏上敦煌的土地,至今已整整50年了。在我生命的长河中,一大半献给了敦煌,献给了我所热爱和向往的敦煌事业。无论是在戈壁敦煌,还是在异国他乡,或在其他地方,使我魂牵梦绕的就是你——敦煌。 常先生!幸运有常老在国外发现敦煌,一直努力守护着敦煌,保护着石窟!梦回飞天,去见那些年留存下来的伟大艺术!
四月在浙博·西湖孤山馆,逛了常老先生的美术馆,看了介绍,敬佩他为敦煌文史所作的贡献,真正为守护信仰奋斗终身,称他为“敦煌守护神”不为过。本书内文前部分,展示的画作在美术馆都可以看到,熟悉感扑面而来,其中不乏巨幅画作和他的肖像画。 好高兴可以找到这本书,看完前,先点个笑脸!:)
《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 常书鸿先生是敦煌研究院的创始人、敦煌石窟保护研究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数十年来,以常书鸿先生为代表的专家学者们扎根敦煌,在荒无人迹的沙漠中开辟出一片天地,为保护和弘扬祖国的瑰宝、人类的文化遗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敦煌守护神”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先生,敦煌石窟保护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结束了敦煌石窟长期以来无人管理的状态,筚路蓝缕,坚守大漠,一生守护敦煌的传奇经历,读来令人动容。 1935年秋天,31岁的常书鸿因为塞纳河畔的一个旧书摊改变了命运,立志放弃优越的生活,毅然回国,从此在茫茫戈壁开启了一生敦煌石窟研究与保护工作。
好书。 常先生的精神是国人的财富。是十四亿中国人的文化代表,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奉献了一切。 他真正做到了,为信仰奋斗终身。在他的人生字典里面没有困难两个字。他得人格魅力必将感召无数的中国人担当起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大任。 自传中,说自己,说不公,说委屈,轻描淡写,说同行,说上级,说新社会,说好政策,饱蘸笔墨酣畅描写。 他学贯中西,坚持在文化领域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在两个政权的交换中,不为权利所利用,只为信仰而奋斗。同时相信比较,相信证实,相信结果。他选择了代表多数人利益的大陆政权,用毕生精力守护敦煌莫高窟文化,抢救敦煌莫高窟文化,宣传敦煌莫高窟文化。 这样的人值得敬爱。 我看过作家为他写的传,正是怀着对他的崇敬和爱戴,又读了他的自传。在这里更多的是看到他从专业的角度描写绘画技巧,讨论抢救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过程,以及世界文化遗产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作家写的书是《此生只为守敦煌》。书名有和自传名重合的意思。我想大概是作者被自传主人翁的理想所震撼吧。两本书对照看,汲取了更多的做人道理,和敦煌莫高窟文化的艺术价值。
曾经走过西北环线,短暂参观了敦煌莫高窟,由于停留时间比较短,且对敦煌了解较少,只是走马观花,到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再次关注敦煌是因为一本书,樊锦诗的《我心归处是敦煌》,看了一个开头,就又放下了。最近民生美术馆的敦煌壁画展览,让我想更深入的了解。看了央视的十集记录片,终于走进了它。当片头曲响起的时候,高亢苍凉扑面而来,古老的敦煌,在岁月中蹒跚前行,当我们还没认识到它的珍贵时,国外一些贪婪的人就打起了它的主意,数以千计敦煌遗书流失海外。本书的作者常书鸿先生在巴黎求学时,偶然了解到敦煌壁画,就致力于要回到祖国,守护它。战火纷飞的年代,从北平到敦煌,辗转了六年时间,物资匮乏,经费奇缺,常先生用自己的一腔热忱一直坚持下来,读完了这本书,内心充满激情,我们可能无法理解用一辈子时间去做一件事的坚守,但对于他们,充满敬佩之情。如果有机会重回敦煌 一定细细回味,它的美,寻找一代代敦煌人的足迹。
《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 24.4万字,阅读时长19小时 读完樊锦诗的《我心归处是敦煌》后,又读了樊老师的前前任(樊老师的前任是段文杰院长)常书鸿的自传。 两代人的自传相比较,太多的感慨。常老出生于1904年,樊老师出生于1938年,相隔一代半人。常老是满清贵族后人,清末民初家道破落,虽然差点被父亲安排了印染机工专业,但依然有条件选择与自己喜欢的画画有关的学业和职业。樊老师父亲是民国时期清华的毕业生,考上北大后多少在懵懂中选择了考古专业。两人专业一个是画画,一个考古,对石窟保护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历史往往往复纠缠而又充满神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也打醒了睡狮;其后庚子条款的不平等条约,让本已岌岌可危的中国财政更加雪上加霜。而帝国主义利用庚子赔款设立的留学生项目,培养了一大批后来颠覆、影响、改变中国的中坚力量。常先生是这个群体中艺术方向的代表,自传中他提及1923年代同在法国留学的陈毅、李富春等,回国后加入了革命方向阵营。周恩来或邓小平等人,大概也是同时代在欧洲留学? 常先生的自传写于八十多岁时,虽然人生也有曲折,但历经清民新中国三个朝代能幸存至终老,真是少之又少。这大概与他从事艺术专业有关,也与他选择了戈壁荒漠间的莫高窟偏僻苦寒偏僻之地有关。前几年读的几本西南联大时期书籍,里边所记录的那个不平凡的历史时期的种种热闹相比,常老关于他回国不久随国民党政府后撤逃难大西南两年的历史,用了一二百字就简单略过。这些真实的人生历程,在他的传记中仅凝炼为淡淡一道印痕而已。可见随着时间的流逝,加上历史视角的拉长,多少当下的坎,都会越来越渺小。 近期刚读过井上靖、陈舜臣两个日本作家的书,他俩都是常先生七八十年代赴日访问交流的友人,竟然在这本自传中又遇到。好巧。
回国,战乱,离散,困窘,迫害(着墨很少),戈壁坚守五十年,常书鸿先生为了敦煌的保护和研究事业,燃尽此生,魂系敦煌。 老一辈艺术家和学者这种愿意花一辈子在一件事上的人生态度,常常让我备受感动。 可能今天我们有很多的兴趣所在,可如果能找到一件至为热爱的事业,为此付出毕生的心血,在日复一日纯粹的生活中获得内心的充实和平静,其实也不虚此生。
常老的一生就是一部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的历史。 千百年来第一次以官方身份设立机构对敦煌进行研究保护始于常老,缘起巴黎,情陷敦煌,钟情一生。 战乱年代能够放弃西方优渥的生活条件,拖家带口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奋然奔向西陲戈壁,那确实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决心,而且这种生活不是一时半会,不是三年五载,几近“无期徒刑”,没有崇高的理想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我相信是很难坚持的。同时伴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文化事业的大力支持也是提供了很多的力量,也让敦煌人看到了希望。 很多人为敦煌遗产保护贡献了自己力量,最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周总理了。最需要关心的地方总有周总理的目光,马王堆汉墓保护,灵隐寺保护等都有周总理的身影,人民的好总理,可惜的由于工作和身体,总理没有亲临敦煌观摩游览,如果真去了,该是何等风景。 了解敦煌不能不了解常书鸿,了解常书鸿对于老一辈这种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会有更具体的感受。
《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讲述了“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结缘敦煌、保护敦煌的传奇经历。他以亲切质朴的笔触,极具深情地回忆了一生的坎坷经历,包括巴黎留学十年邂逅敦煌的心路历程、回国七年才得以奔赴敦煌的波折无奈、五十年里舍身保护敦煌的急切呼吁与艰苦奋斗。 各章中间嵌入常书鸿各时期的创作与感想,使人能细致了解他当时的思想与心境。文前彩页全部系常书鸿不同时期创作的与敦煌有关的画作,使人可以直观感受敦煌四时之美。文中彩页全部系常书鸿女儿常沙娜临摹的不同时期的敦煌壁画,使人直观感受不同时期敦煌壁画之特点,领略其丰姿。 “敦煌艺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舍命也得保护它。不管有多少困难都必须克服。”对于敦煌艺术的使命感,使常书鸿度过了所有的艰难困苦,终其一生,坚守初心。这本自传不仅是常书鸿一生奋斗的记录,更是一本中国近代历史变迁的见证,还是敦煌文化的普及读本,面对困难人生不妥协的励志模本。
敦煌,是暑假要带儿子去游学的地方,因此打算花一个月了解敦煌。 看过了《敦煌的女儿-樊锦诗自传》,《灿烂敦煌》,《敦煌大历史》《敦煌第254窟》,然后是这本《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传》,常书鸿老先生是真正的艺术家,他热爱绘画,为了学习绘画,去到艺术的殿堂巴黎,在那里,他看到了伯希和偷盗的敦煌壁画图册,他猛然惊醒,才知中国的绘画艺术造诣竟然如此先进,于是萌生了去敦煌的想法,并付诸行动。回国后,正值八年内战,他克服一切困难驻扎敦煌,经历了妻子的离去,研究院拆撤,队伍的崩塌,但是这些困难在他的梦想面前,一个一个被跨越了。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郭沫若和郑振铎的关怀下,常老先生带着敦煌研究院的同仁一步一步的实施保护敦煌的计划,并对敦煌石窟艺术进行考证,编撰,在张大千的敦煌临摹成渝画展后,这个地方开始被海内外熟知。常老先生满腔热血,为了敦煌事业奉献了大半辈子,真正的做到了为艺术献身,致敬!
20230814第330次笔记 书名:《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 作者:常书鸿 从开篇的前言,我与敦煌的五十年开始,就仅仅是这个五十年,都忍不住感叹常先生的奉献与尽职尽责,爱一事忠一生的毅力佩服。 前言的一百多页,占据了书中13%的篇幅,却这一段文字娓娓道来,他的一生,他为什么要在敦煌工作,他的女儿是在怎样的状态下依旧子承父业在敦煌工作,他和他的妻依旧一生都给了所爱的敦煌。 15岁,借助亲戚的关系以及钱财,自费从上海飘向了巴黎,去学习西洋画的写实,却在巴黎的十年后,在罗浮宫外一个摆摊的老人手里,认识到从4世纪到15世纪之间中国所绘的壁画,比起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毫不逊色。 在那一刻觉得,向外求的,不如反向求己。当即下定决心:并非只有法国绘画才是最优秀的绘画,因此下了决心:“回国到敦煌去!”当时,常先生已经在法国成家,还有一个女儿。 当时的敦煌石窟已遭到破坏,那么常先生就做个艺术宝库的看门人。可他的做法何止是一个看门人,铸墙防风沙,临摹壁画,复原壁画,修缮大佛外的建筑以保护佛像不再日晒雨淋。 也是常先生观察到他到敦煌的四十年里,壁画和佛像的颜色变浅,从临摹复原转战到让色彩不再褪色。也是他在工作过程中鼓励来敦煌的学生,根据自己擅长喜欢以及研究部分,多看书多查询资料,最后各自成为各方面的专家,并编辑成书。 一、敦煌是守门人的“无期徒刑” 1943年5月,张大千带着妻儿临离开千佛洞的,常先生曾在中寺门口送他们的骆驼队走了一段路。张大千半开玩笑地笑着对常先生说:“我们先走了,而你却要在这里无穷无尽地研究保管下去,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徒刑呀!” “无期徒刑吗?”常先生接着说,“如果认为在敦煌工作是‘徒刑’的话,那我一辈子‘无期’地干下去也在所不辞。因为这是自觉自愿、没有人强加于我的神圣工作。” 当时常先生虽然这样直爽豪迈的回应了张大千先生,但是每逢生活和工作上出现困难的关头,常先生的心头往往有一种灰溜溜的不祥的预感油然而生。 常先生从巴黎去到敦煌工作,也是在国内辗转了七年之后,既有友人帮助,又有他人故意伤害,最后来到了敦煌。 敦煌,那个距离城镇二十公里的地方,断崖残壁,沙土堆积,危楼险阁……到处是一派遭人遗弃的劫后余生的荒凉颓败景象。尽管如此,但也磨灭和掩盖不了这人类历史上存留至今的稀世之珍的丰采和魅力。 而刚到的千佛洞(莫高窟的当时称呼)被人放牧,还时不时有人入石窟内偷盗,还有大量的风沙走石,甚至到的当天,还有一个巨大石头从其中一个石窟滚下,似乎是给常先生一行人下马威。 当时的第17窟已经空无所有。只有北壁唐人所画的二身供养仕女画像,她们执杖掌扇,依然天真无邪地表现出侍奉窟主洪和尚的忠诚。她们是亲身经历千余年来石窟盛衰变化的历史见证“人”。 这些只是环境艰苦,人少事多,敦煌是他们的热爱,着重抓石窟的保护和临摹工作。临摹工作也就是保护工作。他们准备用三年的时间,克服一切困难,临摹出一套代表各个朝代不同风格的优秀壁画和彩塑的摹本来。 没有办法,想办法创造条件,比如红泥做红色,黄泥做黄色,相互之间调合,一步步临摹出数据。 那年月,因为当时统治者的各方面原因,为了挽回人心,所以成立了敦煌研究所,在当时的文教机构,是人们所冷落的“清水衙门”,欠薪、欠经费的情况经常发生,上级官僚们只管贪污中饱,没有谁来关心这远处绝塞的一个区区的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死活呢?这研究所的成立原本就是一种装潢门面的勾当。 这些种种因素都在常先生一行人看见飞天的状态下,忘记了一切。 飞天本来是中国传统的佛教画中用来刻画“极乐世界”,象征和平幸福景象的,兼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 她有如西洋宗教画中的天使,但肩上没有翅膀,全凭衣带的飞扬、裙裾的拽动和身段的飘飞,显得如此逼真而动人。这是中国古代无名画师的一种天才而大胆的创造,使整座石窟产生“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博得人们的喜爱。 常先生也为此鞠躬尽瘁,奋斗到底。 二、守门人也需要有逻辑工作 从最开始常先生做敦煌守门人开始,他带着两个使命,一是保护敦煌文化,二是传播敦煌文化。 在常先生看来,敦煌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理应成为培养全国民族艺术人才的圣地。特别是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等专业学生的培养与教育,敦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又是最好的大课堂。因此,他非常希望全国艺术院校师生前来学习和研究。 在其中一次敦煌研讨会上,关于敦煌十方面的讨论,涉及到敦煌的方方面面。一、石窟加固工程;二、壁画加固试验;三、塑像修复;四、石窟档案工作;五、临摹工作;六、窟前遗址发掘工作;七、石窟测绘工作;八、关于推陈出新工作的介绍;九、题记内容整理工作;十、其他。 就单独就临摹而言,敦煌壁画数量巨大,内容丰富。以前美术工作者都是按自己的喜好自由地进行临摹,常书鸿先生认为既要通过有限的临摹品反映敦煌艺术的精华,同时还要给研究者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这样就必须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研究性的临摹。 于是把壁画临摹细分为客观临摹、复原临摹和整理临摹三种。 客观临摹就是现在壁画怎样,临摹的作品也怎样,现画面有缺损,临出来也照缺不误,好处是不失实。 复原临摹,就是碰上有缺损的地方,由临摹者揣度而加以补充,使临摹的色彩复原到原来作画时的色相,好处是画面整洁、美观,但容易主观臆断,造成失实。 整理临摹,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临摹方法。我们经过反复讨论,认为只有不失实,才有研究价值,仅好看而失真这无疑是舍本逐末。 为了保证质量,根据情况,有的画由一个人单独起稿,有的是几个人分片包干起稿,但勾墨线、着色都要严格一致。在临摹阶段,为了不断提高临摹水平,精益求精,每到月底,用两三个晚上,点上汽油灯,将临摹作品一幅幅挂在墙上,大家共同评议研讨。 沈福文教授在时,由常先生和沈教授负责主讲主评;沈福文教授走后,就由常先生一个人来做最后讲评。常先生提这个方法的有效,而这一段时间临摹出来的壁画,质量好、数量多,是大家所公认的。 20世纪50年代开始,常先生组织全所人员开始按专题临摹,分为飞天、动物、山水、服饰、人物、图案、舟车(交通运输)等专题。 1952年开始对235窟进行整窟原状原大临摹。这些临摹品在后来的历次展览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同时,通过专题临摹,又促使部分美术工作者对一些艺术专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如段文杰对服饰的研究,史苇湘对敦煌美学的研究,关友惠对图案的研究等,而最终使他们成为敦煌艺术研究一方面的专家。 最后 我所能写的只是这本书的小小一觉,书中还有大量常先生对文物、对艺术,以及对美术史、佛教史、图像学、哲学、社会学等的学习和研究。 还有他对艺术的热爱,对那个时代下做出的最炙热,最滚烫,为那个动荡,内忧外患,满目疮痍的国家,做出自己的最大努力。
这本书是作者本人叙述他一生整整50年岁月,在他生命的长河中,一大半献给了热爱和向往的敦煌事业。 就如同他所说,“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转生’,但如果真的再一次重新来到这世界,我将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完成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 在80年来,在一代又一代的“敦煌痴人”秉承‘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在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在敦煌石窟资料整理和保护修复、敦煌文化艺术研究弘扬、才能取得了不少重要研究成果。
第一次听到敦煌与王道士、斯坦因的孽缘,是在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中的小文《道士塔》;第一次知道常书鸿先生的大名,是从《千佛梦》中假托常先生之名的虚幻故事。 都令人百感交集。 常先生与敦煌、与莫高窟的半世相守,堪称不闻枪炮、不见硝烟、却同样可歌可泣的英雄之歌。这本自传,如果一定要找点儿瑕疵,那大概是某些文字片段里的如政治教材般的标准文本,但拉远一点儿看,这样的叙说,也正是真实的历史烙印:常先生90岁的人生,历经晚清飘摇、巴黎留学、民国动荡、文革摧折,在自传中的分寸,何尝不是种恰如其分的智慧。 不久前刷到了某自媒体工作室拍摄“大英博物馆里的国宝”的短视频作品,顿觉他们拍的飞天,是最美的……据闻我朝已官方发声,要求英归还这所有巧取豪夺的战利品 常先生和那一代虽未流血、仍无愧民族英雄的先辈,当含笑、欣慰。 恰逢昨天某民企经历15xx天的封锁,终“不宣而卖、遥遥领先”~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修行~
因为在巴黎看到了一本敦煌莫高窟图集,便毅然决然地回到战乱的国家,立下守护敦煌的决心,恶劣的环境,艰苦的岁月,他就像守护神一般默默守护着敦煌,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敦煌,就如他所说,“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转生’,但如果真的再一次重新来到这世界,我将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完成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 致敬“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先生,有机会一定要去敦煌看看我们的宝藏~
常书鸿先生:自我1942年接受筹建敦煌艺术研究所的任务,1943年3月踏上敦煌的土地,至今已整整50年了。在我生命的长河中,一大半献给了敦煌,献给了我所热爱和向往的敦煌事业。无论是在戈壁敦煌,还是在异国他乡,或在其他地方,使我魂牵梦绕的就是你——敦煌。 常先生!幸运有常老在国外发现敦煌,一直努力守护着敦煌,保护着石窟!梦回飞天,去见那些年留存下来的伟大艺术!
四月在浙博·西湖孤山馆,逛了常老先生的美术馆,看了介绍,敬佩他为敦煌文史所作的贡献,真正为守护信仰奋斗终身,称他为“敦煌守护神”不为过。本书内文前部分,展示的画作在美术馆都可以看到,熟悉感扑面而来,其中不乏巨幅画作和他的肖像画。 好高兴可以找到这本书,看完前,先点个笑脸!:)
《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 常书鸿先生是敦煌研究院的创始人、敦煌石窟保护研究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数十年来,以常书鸿先生为代表的专家学者们扎根敦煌,在荒无人迹的沙漠中开辟出一片天地,为保护和弘扬祖国的瑰宝、人类的文化遗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敦煌守护神”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先生,敦煌石窟保护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结束了敦煌石窟长期以来无人管理的状态,筚路蓝缕,坚守大漠,一生守护敦煌的传奇经历,读来令人动容。 1935年秋天,31岁的常书鸿因为塞纳河畔的一个旧书摊改变了命运,立志放弃优越的生活,毅然回国,从此在茫茫戈壁开启了一生敦煌石窟研究与保护工作。
好书。 常先生的精神是国人的财富。是十四亿中国人的文化代表,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奉献了一切。 他真正做到了,为信仰奋斗终身。在他的人生字典里面没有困难两个字。他得人格魅力必将感召无数的中国人担当起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大任。 自传中,说自己,说不公,说委屈,轻描淡写,说同行,说上级,说新社会,说好政策,饱蘸笔墨酣畅描写。 他学贯中西,坚持在文化领域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在两个政权的交换中,不为权利所利用,只为信仰而奋斗。同时相信比较,相信证实,相信结果。他选择了代表多数人利益的大陆政权,用毕生精力守护敦煌莫高窟文化,抢救敦煌莫高窟文化,宣传敦煌莫高窟文化。 这样的人值得敬爱。 我看过作家为他写的传,正是怀着对他的崇敬和爱戴,又读了他的自传。在这里更多的是看到他从专业的角度描写绘画技巧,讨论抢救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过程,以及世界文化遗产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作家写的书是《此生只为守敦煌》。书名有和自传名重合的意思。我想大概是作者被自传主人翁的理想所震撼吧。两本书对照看,汲取了更多的做人道理,和敦煌莫高窟文化的艺术价值。
曾经走过西北环线,短暂参观了敦煌莫高窟,由于停留时间比较短,且对敦煌了解较少,只是走马观花,到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再次关注敦煌是因为一本书,樊锦诗的《我心归处是敦煌》,看了一个开头,就又放下了。最近民生美术馆的敦煌壁画展览,让我想更深入的了解。看了央视的十集记录片,终于走进了它。当片头曲响起的时候,高亢苍凉扑面而来,古老的敦煌,在岁月中蹒跚前行,当我们还没认识到它的珍贵时,国外一些贪婪的人就打起了它的主意,数以千计敦煌遗书流失海外。本书的作者常书鸿先生在巴黎求学时,偶然了解到敦煌壁画,就致力于要回到祖国,守护它。战火纷飞的年代,从北平到敦煌,辗转了六年时间,物资匮乏,经费奇缺,常先生用自己的一腔热忱一直坚持下来,读完了这本书,内心充满激情,我们可能无法理解用一辈子时间去做一件事的坚守,但对于他们,充满敬佩之情。如果有机会重回敦煌 一定细细回味,它的美,寻找一代代敦煌人的足迹。
《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 24.4万字,阅读时长19小时 读完樊锦诗的《我心归处是敦煌》后,又读了樊老师的前前任(樊老师的前任是段文杰院长)常书鸿的自传。 两代人的自传相比较,太多的感慨。常老出生于1904年,樊老师出生于1938年,相隔一代半人。常老是满清贵族后人,清末民初家道破落,虽然差点被父亲安排了印染机工专业,但依然有条件选择与自己喜欢的画画有关的学业和职业。樊老师父亲是民国时期清华的毕业生,考上北大后多少在懵懂中选择了考古专业。两人专业一个是画画,一个考古,对石窟保护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历史往往往复纠缠而又充满神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也打醒了睡狮;其后庚子条款的不平等条约,让本已岌岌可危的中国财政更加雪上加霜。而帝国主义利用庚子赔款设立的留学生项目,培养了一大批后来颠覆、影响、改变中国的中坚力量。常先生是这个群体中艺术方向的代表,自传中他提及1923年代同在法国留学的陈毅、李富春等,回国后加入了革命方向阵营。周恩来或邓小平等人,大概也是同时代在欧洲留学? 常先生的自传写于八十多岁时,虽然人生也有曲折,但历经清民新中国三个朝代能幸存至终老,真是少之又少。这大概与他从事艺术专业有关,也与他选择了戈壁荒漠间的莫高窟偏僻苦寒偏僻之地有关。前几年读的几本西南联大时期书籍,里边所记录的那个不平凡的历史时期的种种热闹相比,常老关于他回国不久随国民党政府后撤逃难大西南两年的历史,用了一二百字就简单略过。这些真实的人生历程,在他的传记中仅凝炼为淡淡一道印痕而已。可见随着时间的流逝,加上历史视角的拉长,多少当下的坎,都会越来越渺小。 近期刚读过井上靖、陈舜臣两个日本作家的书,他俩都是常先生七八十年代赴日访问交流的友人,竟然在这本自传中又遇到。好巧。
回国,战乱,离散,困窘,迫害(着墨很少),戈壁坚守五十年,常书鸿先生为了敦煌的保护和研究事业,燃尽此生,魂系敦煌。 老一辈艺术家和学者这种愿意花一辈子在一件事上的人生态度,常常让我备受感动。 可能今天我们有很多的兴趣所在,可如果能找到一件至为热爱的事业,为此付出毕生的心血,在日复一日纯粹的生活中获得内心的充实和平静,其实也不虚此生。
常老的一生就是一部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的历史。 千百年来第一次以官方身份设立机构对敦煌进行研究保护始于常老,缘起巴黎,情陷敦煌,钟情一生。 战乱年代能够放弃西方优渥的生活条件,拖家带口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奋然奔向西陲戈壁,那确实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决心,而且这种生活不是一时半会,不是三年五载,几近“无期徒刑”,没有崇高的理想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我相信是很难坚持的。同时伴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文化事业的大力支持也是提供了很多的力量,也让敦煌人看到了希望。 很多人为敦煌遗产保护贡献了自己力量,最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周总理了。最需要关心的地方总有周总理的目光,马王堆汉墓保护,灵隐寺保护等都有周总理的身影,人民的好总理,可惜的由于工作和身体,总理没有亲临敦煌观摩游览,如果真去了,该是何等风景。 了解敦煌不能不了解常书鸿,了解常书鸿对于老一辈这种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会有更具体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