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

黄晓丹
不爱读书不喜学习,干啥啥不行,吃饭第一名 传统文化教育是当下家长们关心却往往不得要领的难题:国学班比比皆是、毁誉参半,如何看待?当下流行的“大语文”是否给了孩子学习古典文化的通途?学校教育中要求的《弟子规》等文本是否给了孩子真正的传统文化熏陶?古典诗词之美、古典文学之妙,怎样传达给孩子?中国古典的审美如何传承给现代的孩子? 《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是古代文学博士、中文系硕士生导师黄晓丹副教授专门写给有志于令孩子得到真正的传统文化熏陶的家长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基础课,希望能帮助家长化解教育焦虑,
苏幕遮

花生书语之黄晓丹老师《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 (2024.05.15,NO.49) 偶然瞥见了《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这本书。刚好最近,与儿子游了岳阳楼和神都洛阳,体验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正在为儿子准备背诵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计划探访桃花源之际,发现这本书,也算来个系统梳理。 书中序言所述,让我深感共鸣。在追求现代性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自己的传统。传统并非只是历史的遗留,更是我们心灵的归宿。古典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仅在于其历史地位,更在于它能够成为现代人的心灵支撑。这不禁让我想起与儿子参加背岳阳楼记免门票活动时,他背诵《岳阳楼记》拿到100分的情形,那份骄傲与执着,让老父亲甚慰。 书中推荐的《太平广记》虽为一部巨著,但对我而言,其庞大的篇幅确实让我有心无力。但正如作者所言,带上一本《陶庵梦忆》或《西湖梦寻》去游历江南或西湖,品读古人的文字,感受古今的变迁,不失为一种最佳的旅游和学习方式。这让我对即将的桃花源之行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与儿子一同领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在书中,作者的真实与坦诚让我深感敬佩。她作为一名古代文学老师,虽然能够理性地评价《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名著的价值,但她依然保持了个人的喜好。这种真实与坦诚让我看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非盲目,而是源于内心的真挚感受。 一天之内读完这本书,我深感意犹未尽。作者向晓丹老师的系统阐述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虽然《太平广记》《夜航船》等书籍对我而言仍显庞杂,不一定会去读。与黄老师一致的文化之旅、带孩子去博物馆、书店等观点,更是让我深感共鸣。特别是书中提及的无锡,让我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向往,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去探访寻迹。 最后,还是以书中原文结尾:我才忽然意识到,读书对我的用处,远不止增长知识这么简单。在其实充满挑战的儿童时期,这些书给我提供了一个退守、缓冲和滋养的空间,恰如那个比喻——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后花园。 推荐指数:四颗星⭐

木啊卯

《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 黄晓丹 21个笔记 ◆ 第四课 《论语》里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 >> 如果你的孩子贪玩忘了学习,你在把他抓回来好好做作业之余,也要拿孔子的故事安慰一下自己:人家孔子小时候也贪玩呢,长大之后不还是有好好学习、变成圣人的机会吗? ◆ 第五课 《庄子》是本故事书 >> 古代那些热爱庄子的人也都会比较可爱,比如陶渊明或者苏轼。 >> 庄子说,在蜗牛的两根触角上有两个国家。两国经常因为争夺土地而掀起战争,死在战场的尸首就有几万具,他们追赶败兵,十五天才能够返回来。庄子用这个故事告诉魏国的国君别把攻城略地太当回事,因为从一个更大的视野看,你的整个国土可能也就像蜗牛的角那么微不足道。 ◆ 第六课 《唐宋传奇集》:“连猜带蒙”搞定文言文 >>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有比较多的文言文泛读经验,就相当于积累了一个巨大的数据库,虽然他不需要对这个数据库中的所有内容进行精细了解,但是当他面临一个很具体的文言问题时,这个数据库就可以给他提供很多经验材料。 ◆ 第八课 大作家小时候也在看的幻想文学:《镜花缘》 >> 有时候爸爸妈妈看到小朋友在看幻想文学,就很担心,觉得“唉,你怎么不看正经书呢”。可是我们看看鲁迅和周作人的经历,就会知道“啊,其实这些正经书的作者,小时候也在看幻想文学”! >> 所以我们现在的小朋友如果碰到朱草,千万不要随便去吃,你一旦吃完,你就会发现课本里面学的内容忘掉了八九成,剩下的一成记忆里就只有什么李白的三首诗、杜甫的两首诗,那样就考不上好学校了。 ◆ 第九课 《声律启蒙》的花样玩法 >> 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就背诵了《声律启蒙》。为什么会去背诵它呢?其实没有人要求我背诵,如果有人要求背,我可能就不背了。 >> 后来到了初中要学习语法,什么实词、虚词,我发现这些东西对我很容易,对那些背诗比较多的同学也很容易。 >> 对孩子来说,试错是最好的学习。因为儿童不是一开始就能在理性层面上理解问题,他们需要在试错中积累直觉经验,等待直觉积累到一定浓度,自己就会产生一种从理性层面上认识它的需要。 >> 讲到试错,我想起一个很常见的事情,就是背诗背串句子,把一首诗的下一句接到另一首诗的上一句上。 ◆ 第十课 如果只剩下一个诗人,那就是陶渊明了 >> 陶渊明还在自己的诗歌中创造了一个真实、平和的自我形象。 ◆ 第十一课 《唐诗三百首》挑三分之一背,就不错了 >> 也应该先学“五绝”“七绝”,再学“五律”“七律”,最后慢慢地往“古诗”走。 ◆ 第十二课 类书:古人的博物笔记 >> 《夜航船》这本书讲了四千多个故事,里面包括二十大类,一百二十五个小类。这二十个大类是:天文、地理、人物、考古、伦类、选举、政事、文学、礼乐、兵刑、日用、宝玩、容貌、九流、外国、植物、四灵、荒唐、物理、方术。 ◆ 第十四课 《随园食单》:可以吃的古文 >> 我们来看一下这部书里写的菜单吧。里面有些菜很普通,有些就很好玩,比如有一种菜叫云林鹅,是《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记载的。在《随园食单》里,煮这道菜需要用一只整鹅,洗干净后以三钱食盐擦拭鹅的腹内,用葱填满鹅的腹腔,再用蜜酒涂满鹅身,然后在锅里放一大碗水、一大碗酒,将筷子架在水面上,再把鹅架在筷子上,让蒸鹅时的汁水流下到锅里变成汤,再用绵纸封住锅盖,用蒸汽把鹅蒸熟。据袁枚说倪瓒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菜单很多,但他全试过之后,发现其他的做了都不好吃,只有这个鹅的做法是对的。 ◆ 第十八课 学习传统文化,有没有所谓的“关键期”? >> 古代人认为,一个人先发展什么,后发展什么,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不一定非要在某个关键期进行发展,陈子昂、李白都是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却很有成就的典型。 >> 小朋友的学习就是这样的,他不在乎难不难,在乎的是对自己有没有意义。 >> 个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对儿童成长的比喻。河合隼雄说,儿童的成长就像种子发芽,在它发芽之前,你根本不知道在它的内部做了多久的准备、蕴藏了多大的力量。 ◆ 第十九课 童年噩梦 ——给叔叔阿姨背唐诗 >> 在公元前四世纪的《左传》中,就提出了“诗以言志”这句话;在大约公元前五世纪的《尚书·虞书·舜典》中,有更明确的表述,叫作“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合声”;在汉代的《诗大序》中又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几段重要的文论,都是在讲诗歌以及其他艺术形式产生的原因。大致的意思就是,你心中有所感就会想把它表达出来,不表达出来你就不舒服。 ◆ 第二十四课 如何选择好的传统文化老师和教育机构 >> 如果他的表达增加了,好奇增加了,那这个教育至少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只要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孩子就有可能发展出自学的能力。而一旦孩子有了自己学习的需求,他就很容易发现这个老师能不能满足他。 学生的感受永远是鉴别老师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虽然孩子还小,但是在选择老师和课程时,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可能会帮你找到更合适的老师和学校。 ◆ 第二十五课 传统文化素养和作文 >> 一个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如果在逐渐提高的话,写作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他也会越来越乐于写作。 ◆ 第二十九课 怎样逛书店,怎样挑选传统文化经典 >> “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概念的外延到底有多大,我也说不清楚。我甚至认为这是个中性的概念。

紫嫣

2023年阅读书目之NO.34 《陶渊明也烦恼》 书名叫《陶渊明也烦恼》,并不是说这本书主要讲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时的烦恼,而是作者比较率性而为之的。主要是陶渊明写了一首名为《责子》的诗,吐槽说孩子有多愚钝,把他这个老子气得差点吐血。从而反映出对下一代的教育从古自今都存在着普遍焦虑的问题,因此也有了黄晓丹老师的传统文化启蒙课,这本书其实就是这个课程的录音整理稿,内容上包括了经典推荐课和观念革新课。 经典推荐课解决“学什么”的问题,介绍《诗经》、《庄子》、唐诗宋词,一直到“四大古典名著”等文本,告诉大家这些书为什么经典、有趣在哪里;观念革新课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包括《弟子规》究竟要不要背、如何选择好的传统文化老师和教育机构、孩子在不同年龄该看什么经典等操作性问题,还有汉服等受大家关注的传统文化现象。 观念革新课则讲了怎样逛书店,怎样挑选传统文化经典;如何自己动手来设计传统文化旅行路线等。 《陶渊明也烦恼》,是黄晓丹的第二本书,《诗人十四个》,是从个体和自我层面,解决现代性和传统的关系问题;《陶渊明也烦恼》,则从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层面,去面对了同样的问题。 在技术上来说,这本书探讨的是家长应该如何支持孩子学习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在内核上来说,则是帮助我们的孩子,帮助未来的中国人,获得从传统文化提取现代精神的能力,以成为更完整的“中国人”和更完整的“现代人”。 作者从《诗经》到《太平广记》到《镜花缘》,她让传统文化的主流和现代精神的主流融为一体,也为传统文化的学习提供了深具活力的路径。​

盛杰*^o^*

读过陶渊明诗集的读者对《责子》一定不会陌生,作者借着这首诗,讲了陶渊明对于孩子的自黑和调侃,转而延伸至作为家长对于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如何做。当然,如果你不熟悉《责子》,甚至不熟悉陶渊明也没有关系,毕竟整本书除了题目说了陶渊明,内容和陶渊明的关系并不大。 本书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书名的后半部分——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本书介绍了作为家长如何帮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如何让传统文化能润物细无声的在孩子身上发挥功效,以及家长本人该如何理解传统文化,内容深入浅出,很好理解,最有意思的是,我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看到了很多以前想读但读不进去书籍,比如《夜航船》《声律启蒙》《太平广记》等书,虽知道是经典丛书,无奈读不进去,但看了本书以后,知道了这些书有意思之处在哪里,心底又生出一种可以再次试着读一读的想法。 特别欣赏作者建议小朋友们学诗词,通过诗词给自己打造一片无人打扰的“秘密花园”的方法,其实,这个方法不仅是小朋友需要,我们成年人又何尝不需要呢,在这繁杂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可以为自己营造一个“秘密花园”,想不开的时候、理不顺的时候,悄悄的藏在这个花园中自我疗愈,真的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现在的小朋友接触到的信息远大于我们小时候,网上经常调侃,这一届家长不好当,确实是不好当,可是我们这一届家长也很卷,除了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之外,总想给孩子更多更好的精神支柱,帮助他们长大成人后能够更加顺利的度过一些艰难困苦。那么不妨试着通过诗歌培养自己和孩子的审美功能和情感功能,在诗歌中为自己的情绪找一个出处、寻一片慰藉、定一个心安。 传统教育真的不是上几节国学课就能获得的,更多的是一种家长的自我修养的提升,当你自己知道传统教育是怎么回事,并贯穿日常生活的时候,孩子自然能够从你的言行举止以及家庭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教育,算是言传身教吧。这一届家长虽不好当,可是我们努努力,却可以给孩子撑起一片精神的天空,再努努力,或许可以陪孩子打造一片秘密花园,这远比丰衣足食要更有意义。

慢慢

竟然能读到这么宝藏的书,太幸福了。古文学习可以很有趣。 不打算让孩子读《弟子规》,学校教的话再说,只能让他批判性地去对待了。 新了解到很多有趣的古文书籍,准备将来带娃读《随园食单》、《陶庵梦记》,毕竟娃很喜欢吃好吃的。 《镜花缘》看半本就够了。 幼小衔接的暑假《声律启蒙》读起来。 除了有冬至后的九九歌,还有夏至后九九气候谚语。 传奇,类书,《庄子》《诗经》《太平广记》《夜航船》 《唐诗三百首》很多版本是假的。真的也没必要读完。 想要朱草,试试自己到底有多少真本事😂 文化旅游的正确打开姿势:先通过书籍、纪录片等做好知识准备,再去现场感受、验证。//第一站先去当地的博物馆了解,再去看现场,这样就不会觉得零散 关于青春期与读词。 允许孩子在选书这个过程中享受自由并充分试错,他才会成为一个爱书的人。

波妮

本文是近日读《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下称《传统文化启蒙课》)的读书笔记,主要聊的是孩子学习传统文化,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关键期? 当我们在谈关键期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些什么? 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谈一谈天气。在广州这几年,我发现天气基本上不按二十四节气的节奏走了,“白露为霜”的时候,我一边吹着冷气一边心疼这个月的空调费;秋分的时候我们还穿着短裤短袖。当我们嘲笑广州没有秋天,它来了个没有预兆的骤冷,秋衣秋裤要赶紧搬出来了。 我们在谈论天气的时候,和谈论孩子学某一项技能是否有关键期,其实是一个道理。气象学家帮助我们划分出春夏秋冬,让我们更好地感知天气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天气可以完全能被掌握,它还是有误差。 幼儿园里一群小朋友凑在一起,家长很容易就拿着比来比去,比比看谁学得多,谁更多才多艺。 我们对照着儿童成长标准量表侃侃而谈,把孩子当成一张空白的、待填充的表,把看起来还有很多不足的孩子往标准上套,如果套成功了就倍儿有成就感,更有了进一步比较和炫耀的资本,套失败了就埋怨孩子,毕竟怪孩子比质疑科学来得容易。 我们的育儿焦虑,很多时候是倾注心血、多方经验总结,为孩子描绘了一幅画,画的名字叫“爸爸妈妈理想中的童年”,有点“老爹老娘当年求而不得,现在是我儿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那味儿。 所以我们借助科学,为孩子量身定制了一个表格,关键因素往往是年龄、性别、性格。有计划有组织、量化的东西,总能让人感到安心一些,不是吗。 但我想说的是,这些东西都只是“趋势”,不是孩子一定要去完成的“成长任务”。他的成长之路,不一定非要走我们规划的这一条。 当他不走我们规划的这条路时,我们会觉得非常可惜吗?我可能不会,因为我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学到很多:托孩子的福,我也见了不少世面了,哈哈哈。 说不定孩子有一天翻开了某本书,有一个东西特别触动到他,他顺藤摸瓜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知识王国,经过研究求证确立了自己想要走的路,这个时候我应该毫不犹豫地给他鼓掌吧? 是的,我想说的是:我们可别忘了孩子的感受。精准的科学给了我们安全感,但我们依然要跟着自己的心走,才能走出自己最想要的那条路。以后当我有了育儿焦虑的时候,我应该扪心自问:我考虑的到底是谁的心理需求?到底是谁在焦虑? 我想对自己说:这辈子要让自己多积累一些东西,可以做孩子的垫脚石,但一定不要太习惯性做“伸手党”。除非他真的需要我的帮助,否则不要轻易为他做任何事情。 这本《传统文化启蒙课》还提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两个大方向,第一个叫非语言化转向语言化。啥意思呢?我们的教育很把语言当回事,把孩子能否表达看得很重。 我们经常问孩子,让孩子表达来检验他的学习效果,但孩子不说不意味着他没有学习,正如作者说的“高度抽象化、符号化的语言不是他们表达内心感受的首选,他们心里有一百,但说出来可能会只有一。” 但实际上除了“言传”,“身教”也很重要呀,学一门文化除了说看,还可以是听音乐、画画等,同样是孩子感受世界、和文化打交道的方式。家长们需要做的,可能不是开口检验孩子的学习效果,而是发现孩子喜欢、适合哪种表达方式吧? 学习传统文化的第二个大方向,是非体系化到体系化。现在很多人都很迷各种书单,尤其是经典书单。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做各种知识整理,毕竟联系才能盘活知识,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知识。 不过孩子们想的和我们想的还是有差距。孩子喜欢问天问大地,问宇宙万物,问那些我们看似零零散散、边边角角的知识点。他们没有耐心把书从头翻到尾,当我们在考量他们这样做“有没有用”“重不重要”的时候,他们只是一个在海边捡知识珍珠的孩子。 当珍珠只有一两颗的时候,我们给他们做知识串联有点徒劳。只有当这种看似“无用”的零散学习积累到一定量了,珍珠与珍珠间的联系才会在孩子大脑里显现出来,他才能做进一步的知识联系,再建立自己的知识王国。 接受零散的、多形式、不强求(佛系点)的陪伴式育儿,才是我们该有的育儿常态。 在一颗种子破土而出之前,我们无法想象它在土壤中蕴藏了多大的能量。如果我们耐不住性子,每天挖一点出来看看种子长高了多少,那么这颗种子会长得很慢很慢,甚至永远也长不大。 正如张爱玲说的:时光不语,静待花开,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粒粒万乡

我是一个吃到好鸡蛋就会把母鸡找出来并且认到底的人,一天比一天更沉迷在这本书之后,我翻回扉页,发现作者叫做黄晓丹,发现她是节目《斯文江南》的灵魂人物,是一位江南大学教授,又恰恰好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同学们授课,再一次感叹,捡到宝了! 很庆幸老师布置了这个作业,很庆幸我没有到最后的ddl再翻开书囫囵地读完一本书应付了事,让我有了更多机会像拔土豆一样拨出一颗带出一串地遇见更多好书。 回到本书,一篇陶潜的责子开篇,引到诗词歌赋是儿童成长的后花园,然后沿着古代儿歌、《诗经》《论语》《庄子》《唐宋传奇集》《太平广记》等等古书一路游览过来,每看完一小讲文章,微信读书的书架里就平均增加3-5本书。除了书单滚雪球般的增大,如何读古书,又接触到和以往不同的新解法,最典型的就是《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胜过从头到尾的死记硬背,先筛选再熟悉背诵,一本书,背过三分之一就好了。毕竟原来古人不背《弟子规》,《三字经》也没有那么有用,一开始读书最好也不要上来就读第一流的书籍,找些“三流”书籍来做台阶多铺垫,真正接触一流书籍之后才不会被过高浓度的文学素养淹死,才更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好。 看完全书的一刻,我就立刻点开分享键,推荐给朋友的时候特意加上了一句理论结合实际,如果说上一段浅浅揭露了“理论”部分,那么本书的后半部分,就是实操性极强的感受体验传统文化的现实攻略。从作者自身居住地出发,那就带上一本《陶庵梦忆》去江南;喜欢美食,可以从《随园食单》寻到共鸣;家长鸡娃,报各种传统文化班太贵,不如到本地城市公共空间里挖掘文化价值,文庙和书院就是第一选择,博物馆和图书馆必不可少,分布在大街小巷的书店更是宝藏;如果能出去玩,那更好了,让大家自己动手来设计传统文化旅行路线,换个更常见的说法,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以定下地点寻古迹,也可以循着特定文化逛景点。 黄晓丹教授在文中多处提到当下中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学,多少都带着不赞同的意见,例如送孩子去国学班学半年的弟子规,一上手就翻阅顶级一流的作品,强迫小孩给叔叔阿姨表演背诗......黄晓丹教授表示,“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概念的外延到底有多大,她说不清楚。她甚至认为这是个中性的概念。我们的工作不是漫无边际地美化传统,我们的工作应该是尽量展示真实复杂的传统,寻找其中的精华,然后传递给大家。目前的趋势是大家通过制定各种“经典数目”与各种国学班剥夺了学生“寻找”精华的权力,也就丧失了辨别优劣的能力,甚至根本没有兴趣。 我也许是这样的受害者之一,除了应试要求,根本不愿意展开更多探索。但读了这套关于传统文化启蒙的课程,遇到一篇极好的导论课程,接下来,就是慢慢啃书了!

如沐春风~若涵

黄晓丹老师这本书,通俗易懂,娓娓道来,特别接地气,让那些觉得传统文化,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人读起来也特别津津有味,妙趣横生,从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而对想学习传统文化但又不知道如何下手的家人朋友们,给了很好的建议和方法,同时对我们普遍认知的传统文化,给了正确的观念认知,让我们不在盲从,无知!书中还推荐了很多的书籍,值得收藏,并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阅读!初读本书,就让我回味无穷,很享受,决定再把黄老师写的另一本书《诗人十四个》读完!

么么

对大人的文学素养成长其实也很有用。 做一些无趣的但需要用到的总结: 1.《声律启蒙》用来启蒙语感比较好; 2.弟子规三字经过时别看了; 3.唐诗先看绝句再看律诗再看前半部古诗,以及陶渊明田园诗; 4.庄子、太平广记、唐宋传奇可以当故事书看; 5.诗经找找有趣的故事化的书; 6.夜航船等类书可以当故事和百科全书; 7.四大名著只是现代分类,不用强读,其中红楼更难读懂; 8.世界名著先看有趣的如卡夫卡黑塞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别看苦情大部头; 9.镜花缘和格列佛游记可以对比着看; 10.可以看鲁迅故事新编、何其芳画梦录,余秋雨余光中张晓风林清玄等散文入门再自由延伸; 11.别找花花绿绿的插图本,可以找熊亮王登科清华出版社《八仙传说》这类作品; 12.别只看书,结合实地旅游、让孩子当老师(真正的)、传统文化讲座等会更有体会; 13.杜绝无趣的表演式命令;(思考如何巧妙反击其他无聊的大人?) 14.允许孩子自由逛书店、自由摸索。家里有一个有趣的书柜很重要。

🐍露子🐾

关于家长启蒙文学课 📚我真的非常难得见到一本这么理性的书,观点与作者很多地方不谋而合。鸡娃的家长一定一定要看。家长的难题,并不是孩子学习不好这么简单,更多的是,为什么孩子不学习、为什么孩子不懂事、长不大。但是家长更不明白的一件事,孩子终究是一个孩子,不是生出来就会活成你想让他活成的样子。 📚书中有一段让我不禁嘴角上扬,一系列关于“国学”的问题。我也回想我的上学时光,为什么我那么讨厌全文背诵,背诵怎么那么痛苦,还要考这些。前提是我根本不理解这种“全文背诵”的意思,更不知道他发生的背景。想起前几天看一部纪录片,讲到苏东坡那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我泪眼摩挲,因为我知道这是苏东坡几年发妻的一首诗,可是我直到我看到这部纪录片之前,我都以为是苏被贬官的情感抒发。 📚书中许多观点是我赞同不能再赞同的,而且我很庆幸自己的想法是正向的。家长让孩子去被《弟子规》,就是在学国学吗,这还适合时代背景吗,本身的创作时代是什么,家长和所谓的“国学机构”是否有关注过。四大名著和许多经典小说为什么孩子不喜欢看,说实在的这些原著也是我过了三十岁才开始看。真心佩服很多从小就能读四大名著的孩子,但我就是那些大多数啊,我们许多人都是大多数啊,为什么要被强迫呢,有些书就是要经历一些时间阅历才会理解的。 📚综上,真的太推荐家长们看看这本书了,为什么看书、为什么旅行、又为什么要学兴趣,请家长自身有清晰的判断和理性的分析再去跟孩子沟通,一切开始的必要吧。

草莓

《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 不爱读书不喜学习,干啥啥不行,吃饭第一名 传统文化教育是当下家长们关心却往往不得要领的难题:国学班比比皆是、毁誉参半,如何看待?当下流行的“大语文”是否给了孩子学习古典文化的通途?学校教育中要求的《弟子规》等文本是否给了孩子真正的传统文化熏陶?古典诗词之美、古典文学之妙,怎样传达给孩子?中国古典的审美如何传承给现代的孩子? 《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是古代文学博士、中文系硕士生导师黄晓丹副教授专门写给有志于令孩子得到真正的传统文化熏陶的家长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基础课,希望能帮助家长化解教育焦虑,引导孩子成为一个终生学习者。本书也同样适用于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但苦于不知如何进入、选材和赏析的成年人。

Linnaea.

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地方,充满生机和滋养的可能,如何为自己创造一个释放压力和情绪的“秘密花园”呢?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文学想象。 同样一个场景,可能因为思绪中闪过的一首诗,就从无聊变成了有趣。 文学想象的启蒙: 1、童谣对想象力的开发。因为童谣没有固定的意思,可以靠孩子的想象力为它赋予意思。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不能直接吃掉一只柠檬,得把它变成很多杯柠檬茶才能喝下去。”《诗经》是一本好书,但是需要变成绘本,变成史诗……才能比较好地被小朋友们吸收。 3、在玩耍中长大,让小孩成为小孩。 4、七八岁对数字产生好奇,读些最大最小的百科全书,小朋友很感兴趣。 5、神话、寓言、文言下面附有白话。 6、自由读书,读感兴趣的书。 7、不要不停的背诵测试,挫败感会降低热情。 8、最好的学就是教。

草莓

《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mila

怀着:哼哼!来扒一扒陶渊明的八卦,欣赏/复习/启蒙预备陶渊明诗句来的。 结果被狠狠上了一节中华传统文化启蒙课。 是更花心思的感觉,也是“卸负”的感觉。 不喜欢名著喜欢闲书?没关系~保留喜欢阅读的感觉就好~ 不喜欢背古诗词?没关系,随意一点,强扭的瓜不甜~不着急~ 喜欢韵律感?从《声律启蒙》开始! 古典名著可以从妖魔鬼怪开始~ 可以只看孩子喜欢的故事内容~ 合适的理解能力看合适的故事,而不是机械地开始每日一首“唐诗三百首”,考完试之后再也不想看; 不是报个班从此撒手,跟随老师的节奏带娃国学启蒙就好了; 文化自信是真的认同,真的认可,而不是努力灌输。 她告诉我,不必鸡,你只管去欣赏 孩子愿意来,你在那等他;孩子不愿意来,也没什么大不了~

笑笑爸爸

今天参加孩子学校的公开课,听了校长的绘本课和双减之下的阅读课,受益良多。其中提及:一个“有协助能力”的老师,是一个书香校园环境的营造者,一个主题书目和阅读计划的制定者,一个班级读书会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一个文学文本的领读者和提问者,一个阅读习作的欣赏者和品鉴者,一次阅读分享的发言激励者和思维激发者。这些话同样适用于父母——与孩子阅读日日相伴、息息相关的“领读者”家长。 期间校长推荐了不少好书,有一本我读过且亦觉得值得推荐。黄晓丹的《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现在的家长不太了解“传统文化”,但又特别重视“传统文化”。挺尴尬,却是现实。 弟子规究竟要不要背?怎么背唐诗宋词?学习传统文化有没有所谓“关键期”?怎么带孩子逛书店……不一而足,作者仿若你身边的博学家长娓娓道来、侃侃而聊,经史子集,诗词曲赋,老庄孔孟,明清小说,唐宋传奇.....没有丝毫学术味,真启蒙! 作者是张岱的迷妹,反反复复推荐,看得出这书写的很性情!作者小时候把会背的诗词分两部分,一部分专门用来表演,叫她背就背,就像背乘法口诀表一样不带感情。一部分属于她自己。这挺有意思。让我想起自己童年的背唐诗时光,哈哈,所以我也从不要求我家笑笑当众表演背唐诗。 还有一个比较赞同作者的观点是,花零散的时间,多种形式教育。书、视频、博物馆……和孩子一起学,居然成了我现在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着学着发现所知甚少,但也不用妄自菲薄,没人全知全能,生有涯,学无尽。 孩子们其实并不爱读“经典”,他们更关心宇宙是怎么形成的,天上有多少颗星星,他们真的不像我们想的那样,也不像我们的祖祖辈辈想当然的那样,真的就喜欢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开始学起。所以找到孩子零散的兴趣点,在生活中融入学习才能让他在生活中积累知识的珍珠,最终串联成发光的项链。 我们倡导的不能是一味填鸭式让孩子不输在传统文化课的起跑线,而是一种能让其在一生中能保有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美的体悟,亦或说是一种从小建构起来的习惯,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这本书不仅适合家长,也适合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小书不厚,读者无压,不妨一阅。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