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老师说论语

爱新觉罗·毓鋆讲述
《毓老师说论语》以1999年至2000年毓老师在奉元书院讲述《论语》的内容加以整理而成。《毓老师说论语》将《论语》《大学》《中庸》《春秋》等经籍打通开来,阐明中国古典思想的精髓;以平视的眼光解读孔子,还原了孔子活泼、生动的本来面貌,使读者如同面对一个德望、智慧、学识兼具的温厚师长,怡然领会儒家思想的美与智慧。毓老认为,《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发展分三个层次: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二、“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矣!”三、“吾其为东周乎?”孔子的思想随着年龄、智慧的增长而发展变化。
王善烽

我从初中时代开始读《论语》,那时蒙然不知圣人所言何意,如今算来读《论语》逾近十五年,16年开始,对《论语》进行不停的抄读,虽然能背的不少章句,但还是很零散,也看了好几本《论语》的注释,幸运的是,去年遇到了这本书,读了一点之后,觉得看不下去,就搁置了几个月,因为迟迟静不下心。读《论语》我是认真的,静不下心来,是不愿开启再读的,只习惯誊抄,只读原文。这个月,狠下心来,花了近半个月时间,累计近22小时,字字慢嚼细咽,颇有茅塞顿开之感! 毓老的言语很接地气,很幽默,张弛有度,像一条通过万仞宫殿的大道!把《论语》讲的十分透彻,率性谓之天道!读《论语》,如不知人性,就能知道字面,不知道含义。知行合一,才是学习,毓老的观点很有韧劲。这是民国以来很多大家认为的道理,我想民国的时候,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大受推崇的。很多人对孔夫子的认知都停留在“破四旧”“愚忠”“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上,其实,正如毓老所言,这并不是孔夫子的思想,圣人不生其时,但是能遇时而择。之前我读《论语》,也颇感疑惑,为什么很多人说孔夫子迂腐?而迂腐之人的思想为什么能让二千余年的人推崇?难道只是因为政治?人的本性都是驱利的,如果没有利益所驱,会对不好的东西追求了二千之久?再说,我们中国人是何等聪明。所以,我折服于毓老说的论语。 试想一个迂腐的孔夫子,能说出:“君子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我则于是异也,无可无不可”“君子贞而不谅”“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话来?说孔夫子迂腐的人,都是一些没读过《论语》的,断章取义的人。断章取义,是一个毒瘤,是思维中的孽障。一个迂腐的人,不可能绝四:勿臆、勿必、勿固、勿我的!读书时代的我崇拜苏秦的三寸不烂之舌,推崇诡辩之学,经过多年的社会经验,加之《论语》的练习,现对诡辩深恶痛绝!我在读《论语》的时候常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人越大越糊涂,好的不学,却去学坏的?这么一本好的经书,为什么没人去读?我想估计是很多人都是互乡出来的人,只是可怜的是,连互乡的童子都不如。毓老将人性与论语结合的讲,把论语说的活泼泼的,这才是真正的孔子。因为孔子本身就是一个不失幽默的人,不然也不会在武城开那句“杀鸡焉用牛刀”的玩笑话。 以前脾气暴躁,但不知何故,每次拿着《论语》读,就能很快静下心来。我记得我影响最大的是书中的两句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常常把这两句话默念于心,同时也不断的去练习,去改变。毓老说的没错,半部论语治天下,不用半部,只要能读懂一两章句就可以。治得了治不了天下,我不知道,但于我亲身体验来说,一定能治得了自己!所以《论语》不是一本理论书,而是一本知行合一的方法论,是大道。从我自身来说,读《论语》可以先通篇背诵下来,后面遇事的时候,就往书里套。比如: 1、碰到有人道听途说,我们就可以想“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这样的人是没有道德的,不要去理他。 2、碰到比我们厉害的人,我们就要想“见贤思齐”,想想怎么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提升自己,跟厉害的人看齐。 3、碰到一些事情,火气要起来的时候,我们这时候就可以想——小不忍则乱大谋!压压自己的情绪,然后一步一步去处理事情。 4、碰到问题不好意思问别人的时候,我们就要想想孔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对于追求好的知识,我们就要不耻!因为只有不耻,才能知耻! 5、碰到小人加害于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要想“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所以,小人,不足挂齿! 6、学习遇到瓶颈的时候,我们就要想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不是我们在至关注了学,没有去思考,是不是没有去践行。思考不仅在脑子上的,还要在行为上。 7、如果自己犯错了,怎么办?那我们就要想,“过,而勿惮改!”,不要害怕去改,就算被人笑话,也没关系,因为改了,就是我们赚了,就让笑话我们的人笑去吧! 8、在解决事情的时候,太过于感性,不理性的时候,我们就要想:“不以人举言,不以言废人”,不要因为喜欢一个人就全部听他的,也不要因为讨厌一个人就否定他的一切言论。 9、碰到一个非常讨厌的人,恨不得让他在眼前消失的时候,我们就要乖乖的对自己说:“君子不器”、“君子不器”、“君子不器”!不去理会就行了。 10、在面试的的时候,怎么去判断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没关系,孔夫子教我们了“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廋哉?”只要我们心中有正能量,一切都能分辨的。 11、当跟师傅吵架的时候,怕师傅不理我们,怎么办?告诉我们师傅——当仁不让于师!哈哈哈哈 …… 略举11点,仅供参考!所以读书,在思考上要严肃,在知行合一的过程,还是要活泼,只有这样,才是天道,才会有灵气,记住,一本经典的书,必定是一本有灵气活泼可爱严肃的书,不然,是不可能传播二千余年的。像端木子(子贡)所言的一样:夫子之道如日月,没人能伤害得了的。 也有一些人认为道德经才是上乘的,其实《道德经》讲的是天,更容易理解,而《论语》更难,为什么?我国文化讲究天地人,天道至简,简简单单很容易理解,而人是最为复杂的。读得懂《道德经》的人不一定读得懂《论语》,但是,读得懂《论语》的人,一定读得懂《道德经》!为甚?你连人都能搞明白,天还搞不明白?把人搞明白之前,还得先做一件事——先把自己搞明白了!孔子比他的老师老子伟大之处,在于亲民,在于将教育像阳光一般铺洒大地。 学习,还是要为自己,因为只有“己立”才能“立人”!很多人在学习上,还是在做给别人看,学习是自己的事,跟别人无关。正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当然刚开始可以爱慕虚荣的“为人”,学到一段时间之后,还是要引到“为己”!有人会说:“为己,很自私啊”,我只能回复:“断章取义,是种病,得治!” 结尾,用毓老的一句话做总结——思之思之,鬼神通之! ——王善烽/文 2020年6月13日星期六 16:12

📖

人好像总是习惯于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揣测别人,譬如我说的是真话,别人依然觉得我在说谎,面对质疑解释起来很无力。事后我就在想,我是我自己,为什么要听他人的,为什么要在意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大概是内心不坚定。 心急上火的时候要想一想为什么着急,真的有必要着急吗?有些事急也没有用,有些事根本不需要着急,任何事情想要如意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所以放平心态过好当下即可。 想给女儿留长发,为此买了很多小发夹,小头绳,并挑选她喜欢的动画人物做的头绳,可是她只是绑了一次就不再梳辫子了。我小时候想梳辫子想留长发一直没有得到满足,大概因此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她,虽然她才三岁,但是也是个有自己的想法的小人。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喜欢的他人也未必喜欢,更不能强加于人。 轻易莫要借钱给别人,这又要过年了,不知道借出去的钱什么时候才会还上,虽说不着急用钱,但是借出去的钱在心里总是个事儿。开口借钱,开口求人真是很难的事情。求人难,难于上青天。 话到嘴边留半句,这世上没有什么秘密,如果真有秘密,那一定是放在心里不曾对他人言。否则,只要风吹过,那整片森林都会知道。 每个人都是独立自由的,每个人的家都是独一无二的,用心经营婚姻与家庭,那开出来的花一定美丽又芬芳。希望与失望并存,就这样耐心的,平和的过自己的生活吧,这样很好。

小宇宙

学而时习之。原来是学了后就该去实践,把所学用在生活之中。时,就是根据不同的情境去用,不同的时,有不同的境,不可拘泥于某刻,要学会依“时”变通。如此,才是知行合一之道。才能真正的“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若想有所作为,单干是不行的,广交益友,有志同道合者一起,共同进步,相互成就,当然能够“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人本千人千面,我不如他,或者他不如我,本就是世间常态。不可因他人不做为,或者他人不理解我而心生愠怒。果能做到此境界,难道还不是“君子乎”? 毓老师讲学,无时无刻不在强调“用世”,学而不用,学来干嘛呢?

东华隐者

不知是本人有所遗忘还是什么缘故,感觉这本书较李理《论语讲义》引用论语更全面一些,很可能是那本书读过太久了,记不清了,因为,当时读过那本书后,我还对着《论语》原文做了背诵,当时似并未察觉引文不全。当然,当时并未完成整部《论语》的背诵,包括《论语讲义》好像也没全部完成。《论语》真是经典作品,可以说是儒家奠基之作,初看或如黑格尔所言——“我们看到孔子和弟子们的谈话,讲的不过是一种常识伦理,这种东西到处都是,哪一个民族都有,可能还更好些,并无任何亮点可言。孔子只是世间的一个智者,不知思辨哲学为何物。看了他的书,我们可以说:顾及孔子的名声,假如他的书没译出来就好了。”但是,经典总是言简意赅、微言大义,朴素的话语蕴藏伟大的智慧,对于《论语》的学习应该贯穿我们毕生,不同年龄、不同经历背景去读,收获会不同。赵普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以为绝非虚言,作为领导干部,无论如何都应该认真学习《论语》《洪范》,它们会告诉我们如何为官、怎样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向伟大的往圣先贤致敬。 推荐学习。

张文渊

比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好。

马然 18310903494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论道之语,由弟子与再传弟子写成的。《论语》乃是性之所至之言,不同于今天的命题作文。“论”, “论文”之“论”,当作动词,《论语》是论道之语。今天先命题而后为文,但古人并不如此,而是性之所至写出,是为了醒目才加题。 《论语》二十篇,每篇的命名并没有意义。古人非先设限,要自欺或是欺人。不虚伪,何等纯朴、真实,可看出人性之美!昔人作诗,也是随性之所至,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与后人作诗要找平仄不同,后者往往会以词害义。 性之为道,一切表现皆性之所至。到了后代,愈是人之为道,已不是性之为道了,所以不能面对真理,各家的意见不一。今人自欺欺人,净是欺世盗名。一个人盗名,则无不为矣!社会乱,乃时之乱! “言”与“语”有别,《说文》(《说文解字》)云:“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论语》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 “子不语怪力乱神”, “食不语,寝不言”,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及“居,吾语女”等,充分地分出了言与语。言为世法,语无伦次。 你们说话都语无伦次,发言可是不容易,言为世法。扬雄作《法言》,骗人的都说自己好。《论语》书名不论是谁取的,但不称“法言”,尽讲真的。 书名如果不明白,怎么讲书?你们有无慎思之?遇问题要如此深思。人如头脑不清,就语无伦次,后患可是无穷! 《四书章句集注》是朱子一生精华之所在,朱注乃一部禅宗,造谣生事。看看何以有“四书”? 蒋伯潜的《语译广解四书读本》,是杂货铺,各家兼收。 我讲的不同,是依经解经,都有根据,不以成见解释。

Mike Wang

建議先熟讀背誦論語原文之後,再看本書會有更多對自己的幫助。

岂曰无衣

优点: 1、有继绝学的发心,赞一个。 2、细致入微,有利于初学者入门。虽然实在琐碎了些。 缺点: 1、是一家之言,而自信过甚。 2、大义不足。

🤒政清女史😈

中国思想有八家必看:孔子、韩非、荀子、墨子、商君、孙子、老子、庄子。

五毛

论语,常读常新。

蒙光

老先生趁性而談,其價值不在章句之解説,在閱世之通透,用世之練達,與救世之苦心。

像风一样自由

作者说,八岁读《论语》,八十岁读《论语》,境界完全不同,看法每次都不同。 听先生讲论语,字字句句都值得琢磨,一样的书,阅历不一样,看的东西就不一样。 学贵精,不贵多。

李伟

孔子以能救民者为“仁”,即所谓“博施济众”。认为可以殉百姓,不必殉一家或一人。可见孔子思想是重忠于民,而非忠于国君。 儒家本来的思想,不同于帝王思想。

中原

传统文化可归结为圣贤教育,务本之学。毓老一生专志勤苦,龙德而隐,示与来者,或跃在渊,坚勇正觉,专求白法,大儒明师,当仁不让。 传统之教,诚不离人性根本,自觉觉他,受用无尽。尽人性以至于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乃圣贤生活之示现,利用攸往,毓老以经解经,大旨昭然,实开奥藏之管鑰,拯群氓之真机。

作者传承了满汉时期伪学,看不到论语真义,跟南怀瑾似的东拼西凑忽悠人,着实害人不浅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