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倒不如说是一本论文集,因而在结构上说遵循的只是简单的时间顺序,在内容上有一些同义反复。 作者提到的一些说法,以我一个男性读者的视角来看,未免有些脱离社会存在空谈社会意识,因而只是少数精英的自娱自乐。就我个人从有过亲密接触的两位重点大学研究生学历的女性所获得的经验而言,她们还远远谈不上作者所谓的女性主体意识。如果这种身边统计学是可靠的,恐怕更广大范围内的女性所具备的女性主体意识只会更低。目前还没有接触过女博士。。 书中反复提到的性别是一种政治,那么什么是政治呢?我认为政治可以说是一种权力格局。不可能指望处于支配地位的男性主动向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女性主动让渡权力。权力只有靠女性主动去争取。这种行为本身,按照作者的理解,又让女性变得无性别化或者说男性化了。等于说作者一方面认为毛时代的女权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女权强调阶级叙事忽视性别叙事,存在性别盲,然而想要反抗又必然陷入性别盲,因而女性陷入一种内生的悖论而无法获得解脱。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语言描述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作者看到了问题但没有回答或者说回答不了该怎么办,可能只会陷入更深的痛苦。 本书中对一些问题的描述,或辛辣或深刻或幽默或发人深省,即便是男读者读起来也总是不禁莞尔。
质量挺高的论文集。 全书最核心的部分是以丁玲为个案探讨中国革命中的知识分子自我改造、性别政治、阶级与性别议题的互动等问题,梳理得非常清晰到位,读罢之后对丁玲也产生了进一步阅读探讨的兴趣。其余部分探讨“革命+恋爱”、《青春之歌》的章节也非常有启发,揭示了爱欲、性别关系与阶级革命叙事的复杂缠绕关系,打开了一些新的思考空间。 而《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一个历史轮廓》则全景式梳理了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话语、女性主义理论的兴起、女性文学创作、批评与理论间的互动等问题。若与戴老师的《隐形书写》对读则更有意味——90年代女性主义话语的一次次突围与陷落,不正是当代光怪陆离的“文化镜城”的绝佳注脚吗?性别解放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 对于对性别议题较陌生的我来说,此书算是一本上佳的入门读物,接下来应当去补一补理论知识了。
北大贺桂梅教授的女性文学课可以说在网上是非常火的,她对于女性文学的评论思考,就像著名的文学评论《阁楼上的疯女人》一样,所以在这里,文学只是一种介入媒介,真正指向的是:如何认识今天的性别处境?是将女人“疯化”而使其失去话语权,还是囚禁在一个个男性观看的“镜子”中,失去主体性?就像狄金森说的“他们把我关在散文里,当我还是一个小姑娘时他们把我放在壁橱里,因为他们喜欢我“安安静静的”? 而从最一般的批判层面指向上,贺教授和欧美女性文学批判走了更不同的路,如果说《阁楼上的疯女人》根据欧美的19世纪的文学审美想象,强调的是女性从男性想象凝视里(疯化和神话的双重想象)解放出来,那么贺桂梅要解放的是女性从国族,阶级叙事里的解放,所以,性别和国族的关系是如何?阶级叙事如何掩盖性别叙事?这都是重要的问题,而文学依然是回答这些问题的重要媒介,而这里个人如何是政治的?是我们国情里最特殊也最需要对待的现实,可以说贺教授所借重的理论资源及其具体的实践过程都非常贴合我们的当下性,而不是欧美照搬过来的 想通过这本书,深入思考一个问题,民族和阶级叙事里的性别盲点如何造成的? 在《女性文学与性别政治的变迁》第二部分第三章对杨沫的《青春之歌》的分析,可以看到贺教授的批判思路,首先,《青春之歌》书写的是“革命历史”题材,但其叙事主体却是被称为“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但众所周知的原因,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是有待被改造的,可以看到,女主角林道静是被等同于“知识分子”的,她的性别身份在相关的叙事中不产生任何影响。这也可见,在50到60年代自觉的意识和表述中,像《青春之歌》中的女性叙事是一种“匿名”的存在,总是以女性作为某种“空洞的能指”的方式而展开的,因此是被“象征”或指涉的政治内容,而不是女性本身成为关注所在,贺教授还引用了当时很多报社评论证明这种情况,所以,在当代中国女性这种暧昧处境,首先关联着主流妇女解放理论的一个基本倾向,即以阶级解放来替代女性解放,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式刻板的一个看法,而毛时代更是把妇女解放作为阶级解放,民族国家建构的一个基本构成部分看待的,这也使得女性真正作为国家的国民与社会的成员而进入公共生活领域,其实在前两天的书评《父权制与资本积累》这本书也提到,民族问题和女性性别问题之间关系,作者玛丽斯举的是越南例子,和旧中国一样,当时的越南组织动员女性参加反殖民和独立解放运动,但到了独立后,国家经济开始搞建设,又把女性给推回去了,从主观的说,在解放斗争期间,女性通常在劳动性别分工可能发生了事实上的变化,但男性和女性的意识都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只有在解放战争期间及之后,针对父权制下男女关系而开展的独立妇女运动才可能带来这种变化。然而,恰恰是这种独立的反父权制斗争被战争的领导者阻止了,在他们看来,人民之间的所有矛盾,包括男女矛盾,都从属于民族与帝国主义强权之间的主要矛盾,女性解放之前提必须先臣服父权统治,适应其帝国斗争,民族斗争的需要 而《危险的愉悦》能更好证明女性的空洞能指性,曾经在半殖民阶段,男人们可以声言自己主张改造娼妓业,很不如意的现在以及能想见的国家未来之种种情状,借助妓女改造,他们的忧患意识通过妓女的形象改造得到了言说,因此妓女在20世纪的城市舞台上并不处于边缘位置,相反,她们是由男人讲述的关于愉悦,社会性别与国家的故事中的要件,故事里面男人和女人之间权力的转换更迭,有时被用来表示家庭与国家或国家与外部世界之间同样不稳定的权力关系,妓女以“嵌入”的方式被带进历史记载,她们嵌入了塑造她们的故事的人的历史,嵌入了他们的权力争斗之中。 所以看,女人总是被作为一种有待解放的形象或者被改造的对象被迁入父权斗争的叙事里,性别问题总是可以由民族解放和阶级叙事来替代和表征的。 所以,阅读贺桂梅的文学,需要一种开放的勇气,即能把阶级,战争,民族,革命,都能拉进来,在分析女性文学有关性别书写的时候,对其中包含的政治地位,或者政治权力关系要有某种自觉,用她的话说,这种讨论更有血肉感
对我来说提供了挺多新视角,刚开始看的时候被作者一些直白地表达和批评震惊到了,觉得自己果然是读书读少了,我们平时讨论都不会讨论,必须“政治正确”的话题,人家直接写书里了,这也说明了女性主义在学术研究上和大众文化的脱节,另外,不得不说作为一本论文集,作者的话还是比较简单易懂的,没有很多需要界定的高深词汇,理解起来也没有很大的障碍。再另外,作者在这本书里有很多重复的观点和段落,有点影响阅读。 从丁玲出发探讨性别政治变迁 我几乎不怎么看革命题材的书和乡村文学,总觉得那些历史似乎很遥远又似乎不够遥远,遥远是因为看了却没办法感同身受,不够遥远是因为那是离我很近的历史,近到还没办法客观地评价和看待它,唯一吸引我接连看下去甚至喜欢上的描述文革时期的书,大概就只有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了。我对丁玲等作家的印象,也就停留在小学课本上写丁玲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看名字就感到铺面而来的年代感,劳动人民的形象跃然于脑海中。看书的过程中,让我重新认识了丁玲,中国在二十世纪经历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革命,丁玲是五四运动和革命年代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那时候的知识分子还不是后来的知识分子,那时候的知识分子和作家是通过文字来批判社会现实,他们的创作生于批判,长于批判,而批判是革命的动力和反省的手段,后来革命政权取得成功,于是不再需要“批判现实”了,知识分子从独立于政治之外的身份,变成了歌颂劳动人民形象的宣传委员,知识分子也几近失去了独立于政治立场之外的批评视角,成为了缝合历史、统一意识形态的“工具人”,正如作者所说:“革命”精神是很难被制度化的,革命者的斗争热情与革命政权本身将处于一种悖论性的冲突情境。革命的号召力在其对于现实批判的有效性,并提出一种关于生存状况的更完满想象;但革命政权本身却是制度化的,与革命想象之间存在着出入,这种理想/现实、精神/体制之间的冲突,成为革命政权必然面临的悖论。在“整风运动”中,知识分子作家们都开始出现某种集体转向,这种转向如此的统一,而又藏着历史造成的裂缝和作家们努力缝合却遗落下的裂痕。 而丁玲存在着她本身的特殊性,在那个时代她以敏感的性别视角,看到了革命政权内部无形的性别观念和性别秩序对女性造成的压迫和负担,和西方女权主义革命不同,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是伴随着民族解放、阶级斗争“自上而下”的解放,建国初期举国工业化,需要尽最大可能动员一切劳动力,所以才有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这种动员是以“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方式提出的“新人”主体形象是按照同一的性别标准来建构,这“同一的性别标准”无疑是一种男性的主体形象,而掩盖了女性的特殊问题和性别要求。这种“自上而下”的解放,注定在争取权利时,女性的权利会被摆在“次要的”、“尴尬的”位置上,所有的革命都要号召女性的力量,而革命取得胜利女性又回到了“看不见”的位置、次要的位置。丁玲敏感地提出这一点,在三八妇女节发表《三八节有感》,自然受到了严厉地批评,被指在革命团体内制造分裂。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有点不开心,时代下的我们都是任由摆布的傀儡,还有一群人天天给我们洗脑,似乎我们可以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似乎我们的选择确实是“自由”的。 造成女性问题的这种“私”性质的原因,一方面是既有的革命政权无视这一问题,并将其归结为“个人品质”(比如“落后”、“作风不好”等)而予以指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类似的女性话语无法和“民族”、“阶级”这样的大命题建立起有效的连接。 女性文学批判的三种视角 新启蒙主义女性视角:为抵抗“妇女能顶半边天”时代对性别的忽视,提出需要看到女性的特殊处境。受这种新启蒙主义思路的影响,“女性文学”的倡导者侧重从生理、心理等“自然”而非“文化”的因素来界定女性,从而把性别差异导向一种本质化、经验化的理解。 父权批判和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视角:所有的父权制——包括语言、资本主义、一神论——只表达了一个性别,只是男性利比多机制的投射,女人在父权制中是缺席和缄默的,它提出,所谓“人类”的历史,就是男性统治女性的父权制结构的历史,并且因为压制女性的事实始终是以“自然”的方式呈现,因此,男性话语和父权制结构也始终是以“人类”的形象出现。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以阶级问题替代性别问题,认为阶级解放自然而然会带来女性解放。 “九零年代”的个人化写作浪潮 作者在写这部分内容取的标题是“性别神话与陷落”,在这一部分我感觉作者观点模棱两可、含混不清,这种模棱两可我看的会不太舒服,赞誉女性个人化写作的优点,同时又附上当时批评家对个人化写作的批判,说这种写作迎合了传统文化对女性性别本质化的想象、好奇和窥视欲,我个人觉得这批评很没有意义,看到书友评论:也许不必过多地审判发展之路是否每一步都走得规矩,而要看是否出发了,有没有半途而废——只要走得够远,体量够大,终究殊途同归,“她们”未必不能颠覆“我们”。 深表赞同,以上。
跨越不同的场域和资源去铺展、叙述现代女性的困境与自救。伴随着现代革命、城市化进程等等而产生的时空的颠倒、想象的碎裂,“女性”——这一浮出历史地表的角色呈现出“现代中国”某些难以言喻或者说隐而不发的部分。从丁玲式的痛苦的自我分裂到早期普罗小说呈现的悖论模式,从个体/主体/集体的交错纵横到父/家/国族关系的隐秘旋律,从空间的指涉到身体的言说……都在显露出一个赤裸的事实:在我们现代历史上所发生的几次重要革命的脉络中,女性的身影被意识性地抹除,但她并没有消失,而是隐匿在种种潜意识的流动当中、藏抑在历史的缝隙当中,并且伴随着幽幽的历史性的冲动,女性的声音正在/已在冲破一部分的他者所赋予的修辞,女性从未放弃过书写自己、袒露自己、直面自己。这一切就有意义。
读到这本书实属偶然,读完却十分惊喜。这本书并不算专著,而是包含十六篇论文的论文集,但是对于我这种非文学或非女权研究专业的读者来说却十分合适,因为可以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思考贺桂梅老师一针见血同时又平易近人的论述与观点。 从丁玲研究、文学史的性别视角、思想史中的性别争议,再到当代电影中的性别研究,其实我一直得到的是安全感,就是有一种“原来有如此众多的中国女性学者在同样关注这些问题”的感觉,而且她们走得更远、思考得更深、更加勇敢,也更加智慧。 很久之前,我就有关注到贺桂梅老师提到的众多文学影视中所隐含的父权制思想的现象,但这只是作为一种女性的潜意识的疑惑与反感,并不属于系统的女性主体身份觉知的结果。例如在抗日战争片中总是会出现被强暴的女性、对被强暴后哭泣以及衣不蔽体的女性形象的特写、谍战片中总是以美色惑人的女特务、言情小说里的霸道总裁强制爱、偶像剧里白痴且总是渴望被爱的女主、家庭剧里刻板的慈母严父等等,但以前很少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以及自己为什么会反感。现在希望自己能保持敏感的同时,尽量不内耗,而是像贺桂梅老师一样,尽可能平静、坚强且勇敢地探寻“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最难的,“应该怎么做”。
因为贺老师的一篇论文搜到了这本书,读来非常有收获。尤其是对近现代女作家作品的讨论,让我开始对那个时代的女性写作产生了兴趣,标记了很多书。对《色戒》引起的争议和国族性的讨论之前从未在其它地方见到过,也推荐一下。
贺老师的论文太友好了……事实证明不那么艰深晦涩也能写出好文章……! 印象最深的是老师以丁玲为个案开始的对女性与延安左翼问题的分析,包括知识分子的自我改造问题、延安女性所受到的“无声的双重压迫”等。老师对80年代新启蒙话语中“女性文学”概念的反思、对当代女性文学批评话语的三种资源的梳理对我厘清女性文学批评话语脉络很有帮助。书里对90年代以来文学出版/大众文化的分析则主要侧重于关注“女性”与“市场”/“消费”,“女性”与“意识形态”/“国族想象”。 最后,对于我个人来说,女性问题(不管它是否要和“主义”结合在一起)永远都不是一个单独的问题。它首先是一种身为女性的生命体验,而当这种生命体验遭遇各种文本时,永远和其它议题牵扯在一起。当然可以说这种“牵扯”让人无法看清女性问题的全貌和本质(如果它有),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牵扯”其实也意味着,它为作为女性的我(们),考察种种现象、讨论种种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使我(们)能够发掘出这些现象/议题中,以往被更宏大的话语遮蔽的部分。
以自己有限的学识挑选其中几节读了读,因为其他的我看不懂。事实证明爱好果真不能挑战他人学了五年、七年甚至十年的专业,更何况我还是一脚锵锵接近女性主义大楼门槛的门外汉。这是不适合初始者读的,内容并不像评论里说的那样“浅显易懂”,作者运用了太多的专业知识,即使你对历史稍有掌握,也不会因为明晰的时间线而搞清楚作者讲的是什么。 说来,我的女性文学的启蒙的来源是《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当时因为篇幅的短小以及封面的设计而选择其作为“通勤书”。作者描述女性的困境时我突然想起了之前看过的、经历过的种种。它是一本不错的书。 楼上那个男人真的好好笑,“因为没有和女博士谈过恋爱,所以没见过”。 但是我从来没有和任何男生、任何女生谈过恋爱,我却见过很多。 And这本书读的我很疲惫,里面的文字乱码一样飘在我的脑袋里,仿佛回到本科时被硕博论文支配的年代。 但是我会再回来的。
论文集,重复内容较多,以丁玲作为个案探究开启中国现当代女性主义的历史发展。很惭愧,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中国学者写的女性主义书籍(小姐研究和性研究不算) 此地80年代是一个分水岭,在那之前的女性文学包裹在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躯壳里,之后才是大写的人,才有了追求自我。 两个感受比较深,一个是女性主义研究的断裂,之前读上野千鹤子就很羡慕人家有对国内女性思想的历史梳理,我们好像永远在上一年级,遗忘和重复像是双生子如影随形。 另外一个是区隔,我在很多党史研究里看到过可以作为女性主义研究的史料,比如红太阳,比如延安日常。在这本丁玲研究里却未被提及,专业之间的封闭显得女性主义的分析捉襟见肘。
这本书是说历史的,我觉得虽然冷门但是值得一看! 说丁玲的,我建议【必看】 写了女性主义和阶级混在一起会怎么样。 强推。
贺老师写得太好了……北大的论文真的永远不会让我失望,尤其第一部分关于现代文学的那几篇论文,读的时候真的经常想拍案叫绝。限于目前知识储备不足,后面谈九十年代女性主义和电影电视剧的几篇论文没太读懂,等读完作品后再来重读。贺桂梅老师太厉害了,我真的激动到失语……如果未来能有机会见到贺老师我都不敢想象我将变成一个多么快乐的小女孩【胡言乱语】
本书分四个时段,从文学、批评、大众文化等三种形态出发,历时性地探讨了女性书写与中国现代性想象的变迁。第一个时段是1920-1940年代,以女作家丁玲的创作为核心研究对象,探讨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写作与中国革命的复杂互动关系;第二个时段是1940-1980年代,主要是对当代女性文学批评话语的反思,特别是其中的性别与阶级话语的关系问题;第三个时段是1990年代,探讨这个时期的女性文学热现象中的作家作品与文化现象;第三个时段分析新世纪以来的大众文化文本,以文化研究的方法考察社会文化想象的性别修辞与女性问题的呈现方式。
贺桂梅老师真的写得好好,现在看来都是毫不过时的女性主义领域的绝佳研究。尤其是结合中国五四传统以来中国女性解放背后的男性文人意识形态,对丁玲进行的个案分析具体又生动。包括大众文化那块极其富有洞察力,真的又学到了好多。
全书反复申说的理论核心都在中间的讲稿和第二编首篇。作者着力于对50-7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话语(装置)的“性别盲”和80年代新启蒙思潮编织的“人本主义”神话对女性的遮蔽、以及90年代“再解读”模式对女性的“视而不见”进行相应的理论分梳,以历史化、语境化来拆解自然化、本质化的女性主义话语。对丁玲的“向左转”、知识分子自我改造问题、以及普罗文学“革命+爱情”的分析,是作者用力最深之处。此外,“家”与“国”也构成现当代文学最主要的空间想象关系,可以孙向晨《论家》作为增补
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倒不如说是一本论文集,因而在结构上说遵循的只是简单的时间顺序,在内容上有一些同义反复。 作者提到的一些说法,以我一个男性读者的视角来看,未免有些脱离社会存在空谈社会意识,因而只是少数精英的自娱自乐。就我个人从有过亲密接触的两位重点大学研究生学历的女性所获得的经验而言,她们还远远谈不上作者所谓的女性主体意识。如果这种身边统计学是可靠的,恐怕更广大范围内的女性所具备的女性主体意识只会更低。目前还没有接触过女博士。。 书中反复提到的性别是一种政治,那么什么是政治呢?我认为政治可以说是一种权力格局。不可能指望处于支配地位的男性主动向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女性主动让渡权力。权力只有靠女性主动去争取。这种行为本身,按照作者的理解,又让女性变得无性别化或者说男性化了。等于说作者一方面认为毛时代的女权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女权强调阶级叙事忽视性别叙事,存在性别盲,然而想要反抗又必然陷入性别盲,因而女性陷入一种内生的悖论而无法获得解脱。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语言描述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作者看到了问题但没有回答或者说回答不了该怎么办,可能只会陷入更深的痛苦。 本书中对一些问题的描述,或辛辣或深刻或幽默或发人深省,即便是男读者读起来也总是不禁莞尔。
质量挺高的论文集。 全书最核心的部分是以丁玲为个案探讨中国革命中的知识分子自我改造、性别政治、阶级与性别议题的互动等问题,梳理得非常清晰到位,读罢之后对丁玲也产生了进一步阅读探讨的兴趣。其余部分探讨“革命+恋爱”、《青春之歌》的章节也非常有启发,揭示了爱欲、性别关系与阶级革命叙事的复杂缠绕关系,打开了一些新的思考空间。 而《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一个历史轮廓》则全景式梳理了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话语、女性主义理论的兴起、女性文学创作、批评与理论间的互动等问题。若与戴老师的《隐形书写》对读则更有意味——90年代女性主义话语的一次次突围与陷落,不正是当代光怪陆离的“文化镜城”的绝佳注脚吗?性别解放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 对于对性别议题较陌生的我来说,此书算是一本上佳的入门读物,接下来应当去补一补理论知识了。
北大贺桂梅教授的女性文学课可以说在网上是非常火的,她对于女性文学的评论思考,就像著名的文学评论《阁楼上的疯女人》一样,所以在这里,文学只是一种介入媒介,真正指向的是:如何认识今天的性别处境?是将女人“疯化”而使其失去话语权,还是囚禁在一个个男性观看的“镜子”中,失去主体性?就像狄金森说的“他们把我关在散文里,当我还是一个小姑娘时他们把我放在壁橱里,因为他们喜欢我“安安静静的”? 而从最一般的批判层面指向上,贺教授和欧美女性文学批判走了更不同的路,如果说《阁楼上的疯女人》根据欧美的19世纪的文学审美想象,强调的是女性从男性想象凝视里(疯化和神话的双重想象)解放出来,那么贺桂梅要解放的是女性从国族,阶级叙事里的解放,所以,性别和国族的关系是如何?阶级叙事如何掩盖性别叙事?这都是重要的问题,而文学依然是回答这些问题的重要媒介,而这里个人如何是政治的?是我们国情里最特殊也最需要对待的现实,可以说贺教授所借重的理论资源及其具体的实践过程都非常贴合我们的当下性,而不是欧美照搬过来的 想通过这本书,深入思考一个问题,民族和阶级叙事里的性别盲点如何造成的? 在《女性文学与性别政治的变迁》第二部分第三章对杨沫的《青春之歌》的分析,可以看到贺教授的批判思路,首先,《青春之歌》书写的是“革命历史”题材,但其叙事主体却是被称为“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但众所周知的原因,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是有待被改造的,可以看到,女主角林道静是被等同于“知识分子”的,她的性别身份在相关的叙事中不产生任何影响。这也可见,在50到60年代自觉的意识和表述中,像《青春之歌》中的女性叙事是一种“匿名”的存在,总是以女性作为某种“空洞的能指”的方式而展开的,因此是被“象征”或指涉的政治内容,而不是女性本身成为关注所在,贺教授还引用了当时很多报社评论证明这种情况,所以,在当代中国女性这种暧昧处境,首先关联着主流妇女解放理论的一个基本倾向,即以阶级解放来替代女性解放,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式刻板的一个看法,而毛时代更是把妇女解放作为阶级解放,民族国家建构的一个基本构成部分看待的,这也使得女性真正作为国家的国民与社会的成员而进入公共生活领域,其实在前两天的书评《父权制与资本积累》这本书也提到,民族问题和女性性别问题之间关系,作者玛丽斯举的是越南例子,和旧中国一样,当时的越南组织动员女性参加反殖民和独立解放运动,但到了独立后,国家经济开始搞建设,又把女性给推回去了,从主观的说,在解放斗争期间,女性通常在劳动性别分工可能发生了事实上的变化,但男性和女性的意识都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只有在解放战争期间及之后,针对父权制下男女关系而开展的独立妇女运动才可能带来这种变化。然而,恰恰是这种独立的反父权制斗争被战争的领导者阻止了,在他们看来,人民之间的所有矛盾,包括男女矛盾,都从属于民族与帝国主义强权之间的主要矛盾,女性解放之前提必须先臣服父权统治,适应其帝国斗争,民族斗争的需要 而《危险的愉悦》能更好证明女性的空洞能指性,曾经在半殖民阶段,男人们可以声言自己主张改造娼妓业,很不如意的现在以及能想见的国家未来之种种情状,借助妓女改造,他们的忧患意识通过妓女的形象改造得到了言说,因此妓女在20世纪的城市舞台上并不处于边缘位置,相反,她们是由男人讲述的关于愉悦,社会性别与国家的故事中的要件,故事里面男人和女人之间权力的转换更迭,有时被用来表示家庭与国家或国家与外部世界之间同样不稳定的权力关系,妓女以“嵌入”的方式被带进历史记载,她们嵌入了塑造她们的故事的人的历史,嵌入了他们的权力争斗之中。 所以看,女人总是被作为一种有待解放的形象或者被改造的对象被迁入父权斗争的叙事里,性别问题总是可以由民族解放和阶级叙事来替代和表征的。 所以,阅读贺桂梅的文学,需要一种开放的勇气,即能把阶级,战争,民族,革命,都能拉进来,在分析女性文学有关性别书写的时候,对其中包含的政治地位,或者政治权力关系要有某种自觉,用她的话说,这种讨论更有血肉感
对我来说提供了挺多新视角,刚开始看的时候被作者一些直白地表达和批评震惊到了,觉得自己果然是读书读少了,我们平时讨论都不会讨论,必须“政治正确”的话题,人家直接写书里了,这也说明了女性主义在学术研究上和大众文化的脱节,另外,不得不说作为一本论文集,作者的话还是比较简单易懂的,没有很多需要界定的高深词汇,理解起来也没有很大的障碍。再另外,作者在这本书里有很多重复的观点和段落,有点影响阅读。 从丁玲出发探讨性别政治变迁 我几乎不怎么看革命题材的书和乡村文学,总觉得那些历史似乎很遥远又似乎不够遥远,遥远是因为看了却没办法感同身受,不够遥远是因为那是离我很近的历史,近到还没办法客观地评价和看待它,唯一吸引我接连看下去甚至喜欢上的描述文革时期的书,大概就只有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了。我对丁玲等作家的印象,也就停留在小学课本上写丁玲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看名字就感到铺面而来的年代感,劳动人民的形象跃然于脑海中。看书的过程中,让我重新认识了丁玲,中国在二十世纪经历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革命,丁玲是五四运动和革命年代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那时候的知识分子还不是后来的知识分子,那时候的知识分子和作家是通过文字来批判社会现实,他们的创作生于批判,长于批判,而批判是革命的动力和反省的手段,后来革命政权取得成功,于是不再需要“批判现实”了,知识分子从独立于政治之外的身份,变成了歌颂劳动人民形象的宣传委员,知识分子也几近失去了独立于政治立场之外的批评视角,成为了缝合历史、统一意识形态的“工具人”,正如作者所说:“革命”精神是很难被制度化的,革命者的斗争热情与革命政权本身将处于一种悖论性的冲突情境。革命的号召力在其对于现实批判的有效性,并提出一种关于生存状况的更完满想象;但革命政权本身却是制度化的,与革命想象之间存在着出入,这种理想/现实、精神/体制之间的冲突,成为革命政权必然面临的悖论。在“整风运动”中,知识分子作家们都开始出现某种集体转向,这种转向如此的统一,而又藏着历史造成的裂缝和作家们努力缝合却遗落下的裂痕。 而丁玲存在着她本身的特殊性,在那个时代她以敏感的性别视角,看到了革命政权内部无形的性别观念和性别秩序对女性造成的压迫和负担,和西方女权主义革命不同,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是伴随着民族解放、阶级斗争“自上而下”的解放,建国初期举国工业化,需要尽最大可能动员一切劳动力,所以才有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这种动员是以“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方式提出的“新人”主体形象是按照同一的性别标准来建构,这“同一的性别标准”无疑是一种男性的主体形象,而掩盖了女性的特殊问题和性别要求。这种“自上而下”的解放,注定在争取权利时,女性的权利会被摆在“次要的”、“尴尬的”位置上,所有的革命都要号召女性的力量,而革命取得胜利女性又回到了“看不见”的位置、次要的位置。丁玲敏感地提出这一点,在三八妇女节发表《三八节有感》,自然受到了严厉地批评,被指在革命团体内制造分裂。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有点不开心,时代下的我们都是任由摆布的傀儡,还有一群人天天给我们洗脑,似乎我们可以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似乎我们的选择确实是“自由”的。 造成女性问题的这种“私”性质的原因,一方面是既有的革命政权无视这一问题,并将其归结为“个人品质”(比如“落后”、“作风不好”等)而予以指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类似的女性话语无法和“民族”、“阶级”这样的大命题建立起有效的连接。 女性文学批判的三种视角 新启蒙主义女性视角:为抵抗“妇女能顶半边天”时代对性别的忽视,提出需要看到女性的特殊处境。受这种新启蒙主义思路的影响,“女性文学”的倡导者侧重从生理、心理等“自然”而非“文化”的因素来界定女性,从而把性别差异导向一种本质化、经验化的理解。 父权批判和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视角:所有的父权制——包括语言、资本主义、一神论——只表达了一个性别,只是男性利比多机制的投射,女人在父权制中是缺席和缄默的,它提出,所谓“人类”的历史,就是男性统治女性的父权制结构的历史,并且因为压制女性的事实始终是以“自然”的方式呈现,因此,男性话语和父权制结构也始终是以“人类”的形象出现。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以阶级问题替代性别问题,认为阶级解放自然而然会带来女性解放。 “九零年代”的个人化写作浪潮 作者在写这部分内容取的标题是“性别神话与陷落”,在这一部分我感觉作者观点模棱两可、含混不清,这种模棱两可我看的会不太舒服,赞誉女性个人化写作的优点,同时又附上当时批评家对个人化写作的批判,说这种写作迎合了传统文化对女性性别本质化的想象、好奇和窥视欲,我个人觉得这批评很没有意义,看到书友评论:也许不必过多地审判发展之路是否每一步都走得规矩,而要看是否出发了,有没有半途而废——只要走得够远,体量够大,终究殊途同归,“她们”未必不能颠覆“我们”。 深表赞同,以上。
跨越不同的场域和资源去铺展、叙述现代女性的困境与自救。伴随着现代革命、城市化进程等等而产生的时空的颠倒、想象的碎裂,“女性”——这一浮出历史地表的角色呈现出“现代中国”某些难以言喻或者说隐而不发的部分。从丁玲式的痛苦的自我分裂到早期普罗小说呈现的悖论模式,从个体/主体/集体的交错纵横到父/家/国族关系的隐秘旋律,从空间的指涉到身体的言说……都在显露出一个赤裸的事实:在我们现代历史上所发生的几次重要革命的脉络中,女性的身影被意识性地抹除,但她并没有消失,而是隐匿在种种潜意识的流动当中、藏抑在历史的缝隙当中,并且伴随着幽幽的历史性的冲动,女性的声音正在/已在冲破一部分的他者所赋予的修辞,女性从未放弃过书写自己、袒露自己、直面自己。这一切就有意义。
读到这本书实属偶然,读完却十分惊喜。这本书并不算专著,而是包含十六篇论文的论文集,但是对于我这种非文学或非女权研究专业的读者来说却十分合适,因为可以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思考贺桂梅老师一针见血同时又平易近人的论述与观点。 从丁玲研究、文学史的性别视角、思想史中的性别争议,再到当代电影中的性别研究,其实我一直得到的是安全感,就是有一种“原来有如此众多的中国女性学者在同样关注这些问题”的感觉,而且她们走得更远、思考得更深、更加勇敢,也更加智慧。 很久之前,我就有关注到贺桂梅老师提到的众多文学影视中所隐含的父权制思想的现象,但这只是作为一种女性的潜意识的疑惑与反感,并不属于系统的女性主体身份觉知的结果。例如在抗日战争片中总是会出现被强暴的女性、对被强暴后哭泣以及衣不蔽体的女性形象的特写、谍战片中总是以美色惑人的女特务、言情小说里的霸道总裁强制爱、偶像剧里白痴且总是渴望被爱的女主、家庭剧里刻板的慈母严父等等,但以前很少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以及自己为什么会反感。现在希望自己能保持敏感的同时,尽量不内耗,而是像贺桂梅老师一样,尽可能平静、坚强且勇敢地探寻“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最难的,“应该怎么做”。
因为贺老师的一篇论文搜到了这本书,读来非常有收获。尤其是对近现代女作家作品的讨论,让我开始对那个时代的女性写作产生了兴趣,标记了很多书。对《色戒》引起的争议和国族性的讨论之前从未在其它地方见到过,也推荐一下。
贺老师的论文太友好了……事实证明不那么艰深晦涩也能写出好文章……! 印象最深的是老师以丁玲为个案开始的对女性与延安左翼问题的分析,包括知识分子的自我改造问题、延安女性所受到的“无声的双重压迫”等。老师对80年代新启蒙话语中“女性文学”概念的反思、对当代女性文学批评话语的三种资源的梳理对我厘清女性文学批评话语脉络很有帮助。书里对90年代以来文学出版/大众文化的分析则主要侧重于关注“女性”与“市场”/“消费”,“女性”与“意识形态”/“国族想象”。 最后,对于我个人来说,女性问题(不管它是否要和“主义”结合在一起)永远都不是一个单独的问题。它首先是一种身为女性的生命体验,而当这种生命体验遭遇各种文本时,永远和其它议题牵扯在一起。当然可以说这种“牵扯”让人无法看清女性问题的全貌和本质(如果它有),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牵扯”其实也意味着,它为作为女性的我(们),考察种种现象、讨论种种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使我(们)能够发掘出这些现象/议题中,以往被更宏大的话语遮蔽的部分。
以自己有限的学识挑选其中几节读了读,因为其他的我看不懂。事实证明爱好果真不能挑战他人学了五年、七年甚至十年的专业,更何况我还是一脚锵锵接近女性主义大楼门槛的门外汉。这是不适合初始者读的,内容并不像评论里说的那样“浅显易懂”,作者运用了太多的专业知识,即使你对历史稍有掌握,也不会因为明晰的时间线而搞清楚作者讲的是什么。 说来,我的女性文学的启蒙的来源是《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当时因为篇幅的短小以及封面的设计而选择其作为“通勤书”。作者描述女性的困境时我突然想起了之前看过的、经历过的种种。它是一本不错的书。 楼上那个男人真的好好笑,“因为没有和女博士谈过恋爱,所以没见过”。 但是我从来没有和任何男生、任何女生谈过恋爱,我却见过很多。 And这本书读的我很疲惫,里面的文字乱码一样飘在我的脑袋里,仿佛回到本科时被硕博论文支配的年代。 但是我会再回来的。
论文集,重复内容较多,以丁玲作为个案探究开启中国现当代女性主义的历史发展。很惭愧,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中国学者写的女性主义书籍(小姐研究和性研究不算) 此地80年代是一个分水岭,在那之前的女性文学包裹在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躯壳里,之后才是大写的人,才有了追求自我。 两个感受比较深,一个是女性主义研究的断裂,之前读上野千鹤子就很羡慕人家有对国内女性思想的历史梳理,我们好像永远在上一年级,遗忘和重复像是双生子如影随形。 另外一个是区隔,我在很多党史研究里看到过可以作为女性主义研究的史料,比如红太阳,比如延安日常。在这本丁玲研究里却未被提及,专业之间的封闭显得女性主义的分析捉襟见肘。
这本书是说历史的,我觉得虽然冷门但是值得一看! 说丁玲的,我建议【必看】 写了女性主义和阶级混在一起会怎么样。 强推。
贺老师写得太好了……北大的论文真的永远不会让我失望,尤其第一部分关于现代文学的那几篇论文,读的时候真的经常想拍案叫绝。限于目前知识储备不足,后面谈九十年代女性主义和电影电视剧的几篇论文没太读懂,等读完作品后再来重读。贺桂梅老师太厉害了,我真的激动到失语……如果未来能有机会见到贺老师我都不敢想象我将变成一个多么快乐的小女孩【胡言乱语】
本书分四个时段,从文学、批评、大众文化等三种形态出发,历时性地探讨了女性书写与中国现代性想象的变迁。第一个时段是1920-1940年代,以女作家丁玲的创作为核心研究对象,探讨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写作与中国革命的复杂互动关系;第二个时段是1940-1980年代,主要是对当代女性文学批评话语的反思,特别是其中的性别与阶级话语的关系问题;第三个时段是1990年代,探讨这个时期的女性文学热现象中的作家作品与文化现象;第三个时段分析新世纪以来的大众文化文本,以文化研究的方法考察社会文化想象的性别修辞与女性问题的呈现方式。
贺桂梅老师真的写得好好,现在看来都是毫不过时的女性主义领域的绝佳研究。尤其是结合中国五四传统以来中国女性解放背后的男性文人意识形态,对丁玲进行的个案分析具体又生动。包括大众文化那块极其富有洞察力,真的又学到了好多。
全书反复申说的理论核心都在中间的讲稿和第二编首篇。作者着力于对50-7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话语(装置)的“性别盲”和80年代新启蒙思潮编织的“人本主义”神话对女性的遮蔽、以及90年代“再解读”模式对女性的“视而不见”进行相应的理论分梳,以历史化、语境化来拆解自然化、本质化的女性主义话语。对丁玲的“向左转”、知识分子自我改造问题、以及普罗文学“革命+爱情”的分析,是作者用力最深之处。此外,“家”与“国”也构成现当代文学最主要的空间想象关系,可以孙向晨《论家》作为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