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去过西藏,担心高反。 我去过西藏,下车匆匆打卡。 今天推荐的这本《西藏,西藏》内含460张高清大图,无论你去没去过西藏,都会被跃然纸上的西藏美景震撼到,同时跟着作者的脚步还可以更深度的了解西藏的民俗风貌、地理环境。读完这本书再游西藏,将是另一番体验!
西藏,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以宗教为核心的文化氛围,使这块地方充满了浓浓的异域风情。这是一块我内心向往而脚步一直未能到达的地方,我向往它那清澈的空气、凛冽的雪峰、碧蓝的湖水和那广袤苍茫的大地。西藏,更是一块我想感受特殊的风土人情、文化氛围的地方。虔诚的藏民会把一生一次的朝圣当作人生的终极追求,他们不辞辛苦,几个月甚至几年在路上,带着所有的家当风餐露宿,只为到达内心最神圣的地方。 因为对西藏有着太多的想象与欲望,即使有朝一日前行的脚步丈量到了这片土地,对我而言,应该也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欣赏,要想达到深入了解谈何容易?脚步不能实现的愿望,思想可以。幸好遇上了《西藏,西藏》,它让我详细了解了西藏的山川大地,体会到了一望无际的广袤与苍茫,感受到了西藏特殊的季节的变化,明白了藏民真实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更让我了解到了藏文化的独特与神秘。 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没到过西藏的人可能很多,但没看到过西藏精美图片的人应该极少。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西藏,有着特殊的气候地貌,也因此产生了极为震撼、令人窒息的美景,旅游打卡地林芝就是代表。层次分明的湖泊、雪山、白云、蓝天,令人陶醉,吸引了一批批不远万里而来的游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心怀憧憬而来,满意而归。西藏,永远都是一个不会让人失望的地方。 我们想象中的西藏游牧民族美好而浪漫,他们逐水草而居,在鲜花盛开的草原上一边放牧着牛羊,一边引亢高歌,歌声回荡在空旷的远方。但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真实的游牧民族,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他们追随着牧场不断迁移,日晒雨淋寒冷饥饿时时伴随着他们。遇到雪灾,几百头的牲畜备用草料很快就会被吃光,人畜都很难挺过去。即使熬过了漫漫长冬,人畜也都变得不像样子了。过着原始生活状态的游牧民族,他们生活的苦是城市人所难以想象的。 还有西藏独特的以藏佛教为中心的藏文化,古老而又神秘。生活需要有仪式感,信仰上更是如此。在看到这本书之前,只知道虔诚的藏民们磕长头转法轮,读了这本书才知道他们宗教信仰的仪式远不止这些。他们会在自己心中设定目标,要磕十万个长头,日复一日的五体投地,让漂亮的女孩额头上长出厚厚的老茧,但她们却并不介意。他们不只是转法轮,他们还会转寺转山转湖,转山是指转冈齐波仁圣山,一圈53公里,他们要转13圈。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另外从这本书中还能了解到西藏神圣的天葬,圣洁而虔诚,寄托了藏民们对逝去亲人的美好祝愿与来世的期望。秃鹫,这种在我们都市人心中恐怖的食腐大鸟,在藏民们心中却是至高无上的,圣洁而高贵。 当然,这本书也有不足之处,文笔一般。不过用于了解西藏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社会文化,足以。
一不小心闯入零下五十度的雪山,又很快去往春色桃花盛开的村庄,很快又疾驰在碎石泥路的荒原之上,耳畔传来僧人匆匆去往寺庙的碎步声,星罗棋布的碧蓝湖水在眼前闪过,又看到远处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岩羊在追逐奔跑。 看卡布的书,有一种坐着旅游大巴景点打卡的感觉。我也理解卡布极力想要将西藏的方方面面展现给读者,但那种对于一个地方稍作停留,便要赶往下一处景点的仓促感,是一种遗憾,却也在另一方面搁下了留白,是不可“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细细品味。这也难怪,那是卡布二十年遍布在西藏各处的脚印,又怎么能在这三十万字中就完全呈现出来呢。 西藏就如同它的海拔一样,给人以巍峨且遥不可及的虚幻之感。没有去过西藏,不会理解为何一家人会行一路跪拜,只是为了亲眼目睹心中神山一眼;也不会理解为何几百里无人区会有那么多默默坚守于此的边防警察,日夜不停守护这里的原始精灵;或许也无法理解一面巨幅唐卡于僧人、民众意味着什么,多彩的图案背后包含着历史和信仰,还有更加深邃的象征意义。但有时候不用理解,只用感受。就像不用理解这里的音乐歌词有何意义,静静被音乐感染就足够了。 在这里喜马拉雅山脉与雅鲁藏布江共同滋养,青稞田和远处雪山相得益彰,自然的呼唤在群山间回唱。这里对生命有着最虔诚的尊重,不论是出生还是死去,都将在此温柔对待。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此处融汇,迸发出质朴与野性共同的魅力。这里宗教和生活各自岁月静好:拉萨河边,有人影在霞光中沐浴、洗衣,水面反射着金色的光;万千寺里,有僧人在微尘中诵经、朝拜,佛塔回荡着神明的影。 群山环抱的村落让人心驰神往;曲折蜿蜒的山路让人胆战心惊;众神庇佑的湖泊让人无语凝噎;神秘图腾让人思绪万千;黝黑肤色的朝圣者让人心生敬意;坚守边城的守卫者让人肃然起敬;皑皑白雪,坚实土块,葱郁森林,蓝天白云,浩瀚星河,这一切自然之馈赠,自然之力作用于四季轮回,将时间踩碎,用冰雪将仇恨冻结,还来一个和谐的原谅。这里便是西藏! 这片被地壳运动褶皱得如此深刻的地图,让这里容纳更多虔诚的信徒,宗教的价值也就此显现。正对应作者所说:“我知道比建筑更长久的一定是风和水;而比文明更长久的,也许只能是人们心中的信仰。” 这里的山峰,古寺,偏远的村落,遗忘的古镇,它们都透露着神秘感,卡布不能一下子全部展现出来。所以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卡布耍的小心机,是希望更多人踏足那片圣土,带上虔敬的内心去接受洗礼,接受震撼,接受意外惊喜的未知旅途。 我不愿将那里的人都定义了,成了刻板印象,而是希望有一天能够真正去往,感受,留下独一无二的记忆。那里的人,那里的景,那里的文化,那里的山高水长,都在书写故事,等待遇见。
修行 走在西藏的路上,让人感觉每个人都是一道风景,长的好看的,像蓝天白云雪山湖泊,看久了看多了也让人腻。但是有些人活得、潇洒、通透、坚强,这反倒是更让人思考什么叫人生。他们那些人,用不同方式朝圣,一步一步,一圈一圈,去了又去,靠近心中的圣地或者是理想。在人生的修行过程中,每个人(卡布,朝圣者,我们)都会遇到一些难题,有些人躺平摆烂,有些人百折不挠,虽然不断探底,但也不断再创新高。我相信简单的信仰,那就是走完朝圣修行的旅程,了却心事一桩,让灵魂得到救赎,让生命得已重生。这些人单是解决问题的态度,就给人们很多的感动。我也相信,当我们虔诚去做好或者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在关键时候的这些珍贵艰辛的过往自然会回馈以力量于我们。这也是一张名片,很多人都渴望得到世人的认可,可是手上却没有经起敲打的故事。 人与事 小满——四川隆昌姑娘的故事,反复阅读了几次,姑娘品性直爽,利落,坚韧,还有果敢的犟脾气,还有真诚爱人的能力。但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姑娘一走来,吃苦不少,情感还经常受伤,好在她从没低过头,因为不服输,所以就没有什么困难可以打倒她。让我想起我身边的一些朋友们,她们虽然坎坎坷坷,但是我从未看到她们撂担子,反倒是重压之下,她们也能行稳致远。至于原生家庭,旦夕祸福,我们选择不了,但是我们现在可以摆好自己的位置,让爱温暖身边的人,做她们的守护神。 318 此生必驾318,走过318后人生尽是通途。无险风光在险峰,碧水蓝天,千山暮雪,驾车行走在云端之上,有些飘飘欲仙,如醉如痴。不要跑不要跳,不要洗澡,不要洗澡,不要洗澡。当我连续洗了三天,晚上头疼,早上呼吸困难,无气无力的时候,当第二特征也没有了的时候,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要留在西藏了。只是看书阅读难于共情,建议朋友们,知行合一,去西藏看看,再看书,这样子收获或许更多。 重逢 我当时想找拉萨的朋友见见面,她说没必要了,我们都是这世界的过客,偶遇是巧合,分离是才是人生常态,日常难有交集与共情,所以不见为妙。 因为喜欢喜爱我们可能会相遇,某些深度的共识会让我们相知,但我们为了几两碎银,我们又奔向生活的新起点又分离,但是我们何时会重逢呢?我相信是温暖与真诚。 最后,在每次的相逢中,服务员,旅客,藏民,我知道可能再也见不到你,但再见的时候,还是跟你说声,扎西德勒。
数次进藏,结合自己活动范围简单总结: 主要集中在昌都,林芝,拉萨,山南,日喀则,阿里班公措219-317国道那曲以南的区域;关于神秘的北纬N35四大无人区之一藏北羌塘,世界第三极-普若岗日(仅次于南北极冰盖),野耗牛坟场巴毛穷宗,昆仑山脉、岗扎日、羌塘巨猴、羌塘火山群、狼牙山、向阳湖、鲸鱼湖、太阳湖、团结湖、胜利湖、阿其克库勒湖。對这片神秘区域,我知之甚少,留有遗憾也有挥之不去的念想。 对我而言,更多是体验自然景观上带来的巨大视觉冲击感,除了路途艰辛,还不够深刻;看完作者20年的记录,也让我重新思考,并审视自己对藏区的理解,那些带着孩子千里朝拜大昭寺,昌都强巴林寺辩经,普兰县冈仁波齐转山,玛旁雍措转湖,扎什伦布寺转佛塔,藏历马年转山,羊年转湖,还有噶尔县热闹新疆茶餐厅,扎日南木措的一片孤寂,扎布耶措盐矿的繁忙一片,当惹雍错的汹涌澎湃。 这片神秘雪域高原上,人声鼎沸,近年来交通便利极大刺激游客对藏区神往,常规自驾路线青藏线109,川藏北线317,川藏南线318,滇藏线214,以及广西东兴~阿勒泰的喀纳斯国道219都可以都可以抵达拉萨。西安,成都,重庆江北,郑州中转飞往海拔3650米的贡嘎机场可以说非常轻松,早上成都吃豆花,下午逛八廓街在玛吉阿米,晚上在娜玛瑟德吃上一顿尼泊尔餐。几乎和我初来乍到时一样走马观花,淹没在人群中,很少有人會在进藏前,研究这里宗教文化,特种兵式逛羊湖,纳木措南岸(圣象天门在北岸),去珠峰石碑打卡拍照,在色季拉山远眺南迦巴瓦,路过鲁朗林海晚上在林芝吃顿石锅鸡,最后在朋友圈潇洒留下一两句:‘’缺氧不缺信仰‘’,‘’远赴人间惊鸿宴,一睹羊湖盛世颜‘’之类的文案。 别样的风土人情,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人与自然和谐,人与动物之间保护共生;从前种种,而今人已中年,我自认为没有遇到作者那样纯朴的友情,以后有没有不知道,我的性格注定不喜欢麻烦别人;所以在藏区待上一个月,如同消失在这个世界某个角落一样,无人问津。人潮汹涌,时间驱赶着一切,我亦不会像从前,为了在朋友圈晒几张好看照片,徒步负重20公斤拍摄,生活旅行不过是一种态度,更多是去体会,我不是专业人士,也展示不出什么名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的哲学无非就是三个屁——关你屁事,关我屁事,你懂个屁!
2024-04-04《西藏,西藏!》作者:卡布西藏一个充满神奇的地方,卡布用镜头和文字,用几十年不懈的行走,和这块土地黏在一起的亲密,诠释西藏。首先那463幅光影催生的照片,给你震撼。它把一个无与伦比的西藏,无距离的呈现在你面前。这种美,是文字无法比拟的。圣洁的雪山,蓝天白云,满天繁星闪烁,清澈的湖水,高山温泉,盛开的雪莲、格桑花,巨山般的巨幅唐卡,公元前1000多年的岩画,鲜艳的藏服饰,能歌善舞藏族人,茶马互市,珍稀动物金丝野牦牛,青稞糌粑酥油茶,奶酪酸奶,黑帐篷卡垫,郎加木刻,尼玛堆,转山转湖转佛塔,虔诚磕长头一路转山,一路上行进的危险,佛寺僧人祭祀活动,红黄绿彩色的经幡,随着牧场频繁移动的毡房……无一遗漏的西藏,收获满满。神奇的雪域高原,神奇的藏民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随着现代化迅速的发展,旅游的开发,新的东西如雨后春笋,覆盖了祖国每一寸山河,西藏也不例外,老的传统也渐行渐远,适者生存。
这是一本行走二十年的沉淀与积累,是作者卡布用真心和生命书写的西藏梦,书里没有神秘和梦幻,唯有对西藏的真诚和自然。它讲述着一个关于轮回的故事,这是四季的轮回,亦是生命的轮回。书里不仅有风景,也有人和故事。跟随卡布一年四季的笔触,看到了西藏春夏秋冬不同场景所构成的一幅幅美好、纯净的画卷;读到了西藏质朴虔诚,可爱可敬的人们以及他们背后那些真实朴素动容的故事。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如果此刻的你无法远行或正预备前往,不妨拿起这本《西藏,西藏!》,跟随作者卡布一起来提前感受西藏春夏秋冬的别样精彩。
卡布,他持久地做着这样的“白日梦”,他用了二十年的时间,用脚步写下了他的“西藏梦”,这就是《西藏,西藏!》。这本书正如卡布所言:他如实地把自己曾经在这片土地上行走的点滴记录下来,让所有人能客观感受他的那些曾经,那些他曾经用了二十年在这片土地上的行走、历险以及感动。其实卡布令我印象更深刻的是他的影像记录,我曾经在他的工作室,在那里看到了他正在剪辑制作中的纪录片,当画面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仿佛突然置身于一个天文台里,我正在观看着宇宙里游动的星海,漫无边际;喜马拉雅山脉在漫天的星海下的画面中犹如一座座冰川在悠扬激荡的音乐声中缓缓移动;远处一群喇嘛的红色阴影由远至近,由小变大,渐渐走进一座古老的寺庙,这时我的眼前突然被一片红色覆盖,是他们在反反复复围绕一个彩色的沙盘忙忙碌碌。影片的主题由此显现——吉廓。 卡布,是一个出生于我们康区理塘的纪录片导演和摄影师,冥冥之中似乎有一个仙女在牵引着他,并围绕着他心中的圣地雪域盘旋不止,舒适的城市生活并没能留住他的脚步和心,于是在遥远的阿里、那曲、山南、昌都、日喀则、林芝,甚至无人区,乃至整个青藏高原都留下了他的田野足迹和珍贵记录,他为我们这些每天进出教学楼的人类学家和藏学家提供了美好而珍贵的影像,同时他居然还以人类学方式进行了大量翔实的影像和文字调查。如果说视频和照片能够记录一个人的心灵轨迹,那么,这本图文并茂的图书正是记录了卡布曾用人生中最激情和最美好的青春岁月追逐梦想的历程。其结果是为我们今天这个物欲横行的时代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有一句古老的谚语:“一个人走得太快了,需要停下来等待灵魂跟上自己的身体。”这种安静的回顾,可以让我再次踏上内心的那条小径,从这一天开始,我再次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去重新感知西藏的四季,从春天的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到夏季的欣欣向荣,枝繁叶茂,踩在红土地上静看热巴飞旋;突然,在天天天蓝之中,在秋天金灿灿的白杨树之下,在雅鲁藏布江畔,在棉花糖一般的云朵下面看着沉甸甸的青稞在雍布拉康脚下的秋风中麦浪翻涌;在初冬干冷的寒风之中,站在珠峰脚下看着世界上最高处的日月星辰,在最寒冷的冬天来到阿里,在那里观望正北的王者冈仁波齐,在鹤舞高原的雅鲁藏布江畔的天空之下感受冬日暖阳,任何一个曾经的曾经都是重叠,更是重生。春夏秋冬之中,所有的生命在寒暑中、四季中更迭,我亦身在其中。世间万物,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至重生,周而复始,季节如此,生命亦如此,如若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世界也本亦如此美好。
游走在这本书里,看到的不只是西藏的壮美,还有独具魅力的民情风俗,以及作者独特的游历体验。如果说,以前我看到的西藏,是一幅画,那么,这本书就是一首诗,且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人欲罢不能,愈品愈有滋味。
也许,世界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西藏梦吧,特别向往可以短时间的进入藏区,体验那里完全不一样的牧民生活。 西藏的迷人之处,在于它那没有一丝杂质的、未曾过滤的纯粹之美,那种原始的魅力,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西藏,西藏!》的作者卡布,出生于理塘,成长于康巴,在西藏生活过二十年,对于卡布来说,西藏就是故乡。 在西藏生活的二十年时间里,卡布用脚步丈量了西藏的绝大部分土地,用他的镜头,全方位地呈现出一幅幅令人惊叹的美景,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绚烂的晚霞、璀璨的夜空、垂直的瀑布、汩汩的温泉,皑皑的雪山;油菜花、桃花、格桑花……;野性十足的牦牛、藏羚羊、金丝野牦牛、黑颈鹤……。西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大美风光等等无法言说的美,尽收眼底! 全书分成春夏秋冬四大章节,阅读者跟随着作者的镜头,似乎可以感受到西藏夜晚零下四十度的彻骨寒冷;能瞬间把人车掀翻的狂风大作;频频在沼泽地陷车的惊险自救;随时可能被野牦牛贴车追赶、驱车狂奔的狼狈不堪;还有酥油茶、风干肉、糍粑、大饼的味道……。 在不断重复踏上西藏的旅途中,卡布遇到过无数普通人,他们可能只是有一面之缘的路人,却给予过他不计报酬的帮助,他们布满高原红的脸;他们的寡言木讷;他们的慷慨相助;他们的朴实平凡,让作者永远心存温暖,心怀善念。 一路走来,作者看到了藏区人民对神灵的虔诚与笃信,看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看到了藏区生物物种的生存状态与危机,看到了藏区原始手工艺的伟大精湛与传人的缺失断层……。 作者卡布用镜头、用文字、用生命,记录西藏、展示西藏、讲述西藏。 正如他自己所说:“西藏太复杂了,即便是采用文字、摄影、摄像、录音这样的工具和技术手段去呈现,仍然片面、局部,更何况这需要很多的时间,这些时间远远超越了我生命的长短,所以,有时候连行走也会失去意义。我绝不敢妄言,我了解西藏。” “如果你问我关于西藏的事,我也许会试着去讲一些我曾经经历过的那些时光,讲述的开头,我一定会告诉你:“我住在拉萨,在那儿我曾经有一个院子,洒满了阳光的院子里,格桑花遍布,那种花有八个花瓣,它们在拉萨强烈的阳光下艳丽而通透,很显然人们非常喜欢听故事,看故事。有一件事我想得很明白,人和景观其实是相对不变的,变化的仅仅是天气,季节周而复始,太阳每天照常升起,如此年复一年,和我们短暂的生命相比,看上去那么永恒。”
“如果你问我关于西藏的事,我也许会试着去讲一些我曾经经历过的那些时光,讲述的开头,我一定会告诉你:我住在拉萨,在那儿我曾经有一个院子,洒满了阳光的院子里,格桑花遍布,那种花有八个花瓣,它们在拉萨强烈的阳光下艳丽而通透。” 感谢卡布🙏🙏用最美的图片和最朴实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西藏。我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过进藏的机缘,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圆了这个梦想,一睹西藏的风貌。
《西藏,西藏!》有的人喜欢它的美,山川,冰雪,看过之后我更爱它的辽远与孤独。生命,其实是孤独的旅程,不是吗? 在那里有的故事关乎丝丝的哀伤与无助,像小满一样——“有些悲伤,与生死有关;有些悲伤,其实是活着的人,比死去的人更难。” 在那里作者带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意义——“我看见所有的杜鹃,在日出前会努力把枝干转向阳光出来的那一侧,我从不认为植物没有灵性,反过来说,那才是生命能量的彰显。有时候观察需要用时间,慢下来,自然的呼吸与脉搏我们都能感同身受。正所谓,鸟的目的有时候是树,而树的目的,多数时候是它自身。” 在那里作者给予了我们远方和方向,用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来告诉我们有些经验来之不易——“假如没有了向往,自然也就没有了远方。 很多时候,去向远方,就是一个向往,把向往变成现实,就是我的生活。 有些经验是用时间、危险甚至是生命才得到的。” 就像我们知道什么是永恒——“有一件事我想得很明白,人和景观其实是相对不变的,变化的仅仅是天气,季节周而复始,太阳每天照常升起,如此年复一年,和我们短暂的生命相比,看上去那么永恒。” 在那里接触的除了花草云,很少有人在相聚几百公里奔赴而来,如今有更多人背上行囊去往他们心中所谓的远方,有的只是在漂泊与流浪之中给那片土地上留下了彩色的纸片与塑料——往山上走多了,感觉跟风成了朋友;在草原上住久了,感觉跟花成了朋友。 一句最朴素的话——好吧,把无人区归还无人,让它们自然生息,才是最正确的决定。 很佩服作者的豁达与多希望的理解,那就是人生在世,有悲伤,孤独,虚无与绝望,可在下一段路程中,我们任然可以背上简单的幸福去迎接下一个挑战。 就像他说的:“如果你曾经看到这些远山宁静的积雪,它们一定是你最深的向往。”找到自己的向往不一定是高山白雪,也不一定是大海湖泊,也不一定是浩瀚沙漠和黄土,可能就是那春夏秋冬简单的四季,和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因为不联系的人也就不再联系了,不过没关系,青藏高原上的每一个山头都有拉布泽,拉布泽既是群山的高度,也是人们心中的高度。抽象与具象之间,总让人心生万象。 最后西藏拉萨原来是这个意思——拉萨,在藏语中,“拉”是指神,“萨”则是指土,两字合在一起就是“圣地”。
走进书本,近20小时,一趟西藏深度游。 历经春夏秋冬,静看峡谷璀璨的星空,游历象雄古道的“一错再错”,探寻虔诚者用身体丈量的朝圣之路,见证羌塘的图腾——金丝野牦牛的王者风范…… 西藏的人,西藏的山,西藏的寺,西藏的路,西藏的花,西藏的错,西藏的帐篷,西藏的生灵,西藏的天高地迥,西藏的市井烟火……卡布的文字和摄影作品同样优美,涤荡人心。只觉书里展示的图片不够,还没看过瘾[偷笑] 是什么让卡布风餐露宿,在零下40度的极寒、车辆深陷沼泽、数次险象环生中坚持拍摄心中向往的画面,记录他感受的点滴?唯有热爱!卡布深深沉浸于这片高原——他的精神高地。 卡布的拍摄地往往没有路,只是取道正确的方向,在严酷的环境中步履坚定,终能抵达,正如他所说“羌塘深处本就没有路,只有方向。”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心中的热爱和方向。
一个人的热爱到底能释放出多少能量? 西藏西藏的作者卡布,用他的实际行动完美的诠释了热爱的力量。 二十年的时光,跋涉行走在西藏的山川,河流,草原,市井之间,用身体和灵魂感受西藏带给自己的奇崛,壮美,广袤,深沉和纯粹。 因为热爱,他可以孤身一人,车马行装,无休止的奔向没有路径,只有方向的远方。风餐露宿,深陷沼泽,与星辰为伴,与野兽斗智。他可以在零下四十度的凌晨三点从还未暖热的被窝里钻出,执意走出帐篷,只为拍摄出心中勾勒出的理想画面。 "那一刹那,从几亿光年之外射来的一束光,正好被我手中的相机所记录,那一瞬间,是试图去表述关乎个人与宇宙,人与世界,空间与时间的执念。相对面前星宇苍穹、山川、河流、大地,年代久远的寺庙、我、我们,何其渺小,这种在时光中的交错感,发人深思。" 我为作者奔赴所爱的执着和勇敢感动,赞叹!更为作者以苦为乐,并从中获得荡涤心灵,以更豁达的心态俯瞰人生境况的胸怀击掌喝彩! “我当然知道在西藏的生活,在越是偏远的角落中的生活,其实并不有失欢乐,往往在最差最严酷的环境之中,人们的精神生活反而达到了极致。” 他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生活境况,也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生活本质。 “人生从单纯到复杂,再到成熟的单纯.”多么透彻的认知和感悟啊! “那么璀璨夺目的星空,一直就高悬于我们的头顶,是我们早就已经遗忘了它们的存在,我们一直低着头忙碌于繁杂世俗的世界之中。” 超然物外,游走于西藏,自然与人文原始自然的状态带给卡布的是关于宇宙,人生,信仰的深刻启迪。 “未经喧嚣的世俗侵蚀过的心灵,蕴藏着最朴实,最真挚的情义,那是原始的对生命的体桖和惺惺相惜。" 获得如此的胸怀和心境,二十年的执着和探寻是值得的。 这样的人生值得!
📚全书朴实的文字,绝美的照片,绝对值得每一个想去西藏的人读上一读。 👉本书「序」的作者单之蔷说:“这本书是很厚很厚的......但我知道仍然是一本很薄的书,是浓缩物,是榨汁机榨出来的精华。” 🤔一生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那就是西藏
我没有去过西藏,担心高反。 我去过西藏,下车匆匆打卡。 今天推荐的这本《西藏,西藏》内含460张高清大图,无论你去没去过西藏,都会被跃然纸上的西藏美景震撼到,同时跟着作者的脚步还可以更深度的了解西藏的民俗风貌、地理环境。读完这本书再游西藏,将是另一番体验!
西藏,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以宗教为核心的文化氛围,使这块地方充满了浓浓的异域风情。这是一块我内心向往而脚步一直未能到达的地方,我向往它那清澈的空气、凛冽的雪峰、碧蓝的湖水和那广袤苍茫的大地。西藏,更是一块我想感受特殊的风土人情、文化氛围的地方。虔诚的藏民会把一生一次的朝圣当作人生的终极追求,他们不辞辛苦,几个月甚至几年在路上,带着所有的家当风餐露宿,只为到达内心最神圣的地方。 因为对西藏有着太多的想象与欲望,即使有朝一日前行的脚步丈量到了这片土地,对我而言,应该也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欣赏,要想达到深入了解谈何容易?脚步不能实现的愿望,思想可以。幸好遇上了《西藏,西藏》,它让我详细了解了西藏的山川大地,体会到了一望无际的广袤与苍茫,感受到了西藏特殊的季节的变化,明白了藏民真实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更让我了解到了藏文化的独特与神秘。 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没到过西藏的人可能很多,但没看到过西藏精美图片的人应该极少。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西藏,有着特殊的气候地貌,也因此产生了极为震撼、令人窒息的美景,旅游打卡地林芝就是代表。层次分明的湖泊、雪山、白云、蓝天,令人陶醉,吸引了一批批不远万里而来的游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心怀憧憬而来,满意而归。西藏,永远都是一个不会让人失望的地方。 我们想象中的西藏游牧民族美好而浪漫,他们逐水草而居,在鲜花盛开的草原上一边放牧着牛羊,一边引亢高歌,歌声回荡在空旷的远方。但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真实的游牧民族,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他们追随着牧场不断迁移,日晒雨淋寒冷饥饿时时伴随着他们。遇到雪灾,几百头的牲畜备用草料很快就会被吃光,人畜都很难挺过去。即使熬过了漫漫长冬,人畜也都变得不像样子了。过着原始生活状态的游牧民族,他们生活的苦是城市人所难以想象的。 还有西藏独特的以藏佛教为中心的藏文化,古老而又神秘。生活需要有仪式感,信仰上更是如此。在看到这本书之前,只知道虔诚的藏民们磕长头转法轮,读了这本书才知道他们宗教信仰的仪式远不止这些。他们会在自己心中设定目标,要磕十万个长头,日复一日的五体投地,让漂亮的女孩额头上长出厚厚的老茧,但她们却并不介意。他们不只是转法轮,他们还会转寺转山转湖,转山是指转冈齐波仁圣山,一圈53公里,他们要转13圈。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另外从这本书中还能了解到西藏神圣的天葬,圣洁而虔诚,寄托了藏民们对逝去亲人的美好祝愿与来世的期望。秃鹫,这种在我们都市人心中恐怖的食腐大鸟,在藏民们心中却是至高无上的,圣洁而高贵。 当然,这本书也有不足之处,文笔一般。不过用于了解西藏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社会文化,足以。
一不小心闯入零下五十度的雪山,又很快去往春色桃花盛开的村庄,很快又疾驰在碎石泥路的荒原之上,耳畔传来僧人匆匆去往寺庙的碎步声,星罗棋布的碧蓝湖水在眼前闪过,又看到远处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岩羊在追逐奔跑。 看卡布的书,有一种坐着旅游大巴景点打卡的感觉。我也理解卡布极力想要将西藏的方方面面展现给读者,但那种对于一个地方稍作停留,便要赶往下一处景点的仓促感,是一种遗憾,却也在另一方面搁下了留白,是不可“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细细品味。这也难怪,那是卡布二十年遍布在西藏各处的脚印,又怎么能在这三十万字中就完全呈现出来呢。 西藏就如同它的海拔一样,给人以巍峨且遥不可及的虚幻之感。没有去过西藏,不会理解为何一家人会行一路跪拜,只是为了亲眼目睹心中神山一眼;也不会理解为何几百里无人区会有那么多默默坚守于此的边防警察,日夜不停守护这里的原始精灵;或许也无法理解一面巨幅唐卡于僧人、民众意味着什么,多彩的图案背后包含着历史和信仰,还有更加深邃的象征意义。但有时候不用理解,只用感受。就像不用理解这里的音乐歌词有何意义,静静被音乐感染就足够了。 在这里喜马拉雅山脉与雅鲁藏布江共同滋养,青稞田和远处雪山相得益彰,自然的呼唤在群山间回唱。这里对生命有着最虔诚的尊重,不论是出生还是死去,都将在此温柔对待。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此处融汇,迸发出质朴与野性共同的魅力。这里宗教和生活各自岁月静好:拉萨河边,有人影在霞光中沐浴、洗衣,水面反射着金色的光;万千寺里,有僧人在微尘中诵经、朝拜,佛塔回荡着神明的影。 群山环抱的村落让人心驰神往;曲折蜿蜒的山路让人胆战心惊;众神庇佑的湖泊让人无语凝噎;神秘图腾让人思绪万千;黝黑肤色的朝圣者让人心生敬意;坚守边城的守卫者让人肃然起敬;皑皑白雪,坚实土块,葱郁森林,蓝天白云,浩瀚星河,这一切自然之馈赠,自然之力作用于四季轮回,将时间踩碎,用冰雪将仇恨冻结,还来一个和谐的原谅。这里便是西藏! 这片被地壳运动褶皱得如此深刻的地图,让这里容纳更多虔诚的信徒,宗教的价值也就此显现。正对应作者所说:“我知道比建筑更长久的一定是风和水;而比文明更长久的,也许只能是人们心中的信仰。” 这里的山峰,古寺,偏远的村落,遗忘的古镇,它们都透露着神秘感,卡布不能一下子全部展现出来。所以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卡布耍的小心机,是希望更多人踏足那片圣土,带上虔敬的内心去接受洗礼,接受震撼,接受意外惊喜的未知旅途。 我不愿将那里的人都定义了,成了刻板印象,而是希望有一天能够真正去往,感受,留下独一无二的记忆。那里的人,那里的景,那里的文化,那里的山高水长,都在书写故事,等待遇见。
修行 走在西藏的路上,让人感觉每个人都是一道风景,长的好看的,像蓝天白云雪山湖泊,看久了看多了也让人腻。但是有些人活得、潇洒、通透、坚强,这反倒是更让人思考什么叫人生。他们那些人,用不同方式朝圣,一步一步,一圈一圈,去了又去,靠近心中的圣地或者是理想。在人生的修行过程中,每个人(卡布,朝圣者,我们)都会遇到一些难题,有些人躺平摆烂,有些人百折不挠,虽然不断探底,但也不断再创新高。我相信简单的信仰,那就是走完朝圣修行的旅程,了却心事一桩,让灵魂得到救赎,让生命得已重生。这些人单是解决问题的态度,就给人们很多的感动。我也相信,当我们虔诚去做好或者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在关键时候的这些珍贵艰辛的过往自然会回馈以力量于我们。这也是一张名片,很多人都渴望得到世人的认可,可是手上却没有经起敲打的故事。 人与事 小满——四川隆昌姑娘的故事,反复阅读了几次,姑娘品性直爽,利落,坚韧,还有果敢的犟脾气,还有真诚爱人的能力。但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姑娘一走来,吃苦不少,情感还经常受伤,好在她从没低过头,因为不服输,所以就没有什么困难可以打倒她。让我想起我身边的一些朋友们,她们虽然坎坎坷坷,但是我从未看到她们撂担子,反倒是重压之下,她们也能行稳致远。至于原生家庭,旦夕祸福,我们选择不了,但是我们现在可以摆好自己的位置,让爱温暖身边的人,做她们的守护神。 318 此生必驾318,走过318后人生尽是通途。无险风光在险峰,碧水蓝天,千山暮雪,驾车行走在云端之上,有些飘飘欲仙,如醉如痴。不要跑不要跳,不要洗澡,不要洗澡,不要洗澡。当我连续洗了三天,晚上头疼,早上呼吸困难,无气无力的时候,当第二特征也没有了的时候,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要留在西藏了。只是看书阅读难于共情,建议朋友们,知行合一,去西藏看看,再看书,这样子收获或许更多。 重逢 我当时想找拉萨的朋友见见面,她说没必要了,我们都是这世界的过客,偶遇是巧合,分离是才是人生常态,日常难有交集与共情,所以不见为妙。 因为喜欢喜爱我们可能会相遇,某些深度的共识会让我们相知,但我们为了几两碎银,我们又奔向生活的新起点又分离,但是我们何时会重逢呢?我相信是温暖与真诚。 最后,在每次的相逢中,服务员,旅客,藏民,我知道可能再也见不到你,但再见的时候,还是跟你说声,扎西德勒。
数次进藏,结合自己活动范围简单总结: 主要集中在昌都,林芝,拉萨,山南,日喀则,阿里班公措219-317国道那曲以南的区域;关于神秘的北纬N35四大无人区之一藏北羌塘,世界第三极-普若岗日(仅次于南北极冰盖),野耗牛坟场巴毛穷宗,昆仑山脉、岗扎日、羌塘巨猴、羌塘火山群、狼牙山、向阳湖、鲸鱼湖、太阳湖、团结湖、胜利湖、阿其克库勒湖。對这片神秘区域,我知之甚少,留有遗憾也有挥之不去的念想。 对我而言,更多是体验自然景观上带来的巨大视觉冲击感,除了路途艰辛,还不够深刻;看完作者20年的记录,也让我重新思考,并审视自己对藏区的理解,那些带着孩子千里朝拜大昭寺,昌都强巴林寺辩经,普兰县冈仁波齐转山,玛旁雍措转湖,扎什伦布寺转佛塔,藏历马年转山,羊年转湖,还有噶尔县热闹新疆茶餐厅,扎日南木措的一片孤寂,扎布耶措盐矿的繁忙一片,当惹雍错的汹涌澎湃。 这片神秘雪域高原上,人声鼎沸,近年来交通便利极大刺激游客对藏区神往,常规自驾路线青藏线109,川藏北线317,川藏南线318,滇藏线214,以及广西东兴~阿勒泰的喀纳斯国道219都可以都可以抵达拉萨。西安,成都,重庆江北,郑州中转飞往海拔3650米的贡嘎机场可以说非常轻松,早上成都吃豆花,下午逛八廓街在玛吉阿米,晚上在娜玛瑟德吃上一顿尼泊尔餐。几乎和我初来乍到时一样走马观花,淹没在人群中,很少有人會在进藏前,研究这里宗教文化,特种兵式逛羊湖,纳木措南岸(圣象天门在北岸),去珠峰石碑打卡拍照,在色季拉山远眺南迦巴瓦,路过鲁朗林海晚上在林芝吃顿石锅鸡,最后在朋友圈潇洒留下一两句:‘’缺氧不缺信仰‘’,‘’远赴人间惊鸿宴,一睹羊湖盛世颜‘’之类的文案。 别样的风土人情,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人与自然和谐,人与动物之间保护共生;从前种种,而今人已中年,我自认为没有遇到作者那样纯朴的友情,以后有没有不知道,我的性格注定不喜欢麻烦别人;所以在藏区待上一个月,如同消失在这个世界某个角落一样,无人问津。人潮汹涌,时间驱赶着一切,我亦不会像从前,为了在朋友圈晒几张好看照片,徒步负重20公斤拍摄,生活旅行不过是一种态度,更多是去体会,我不是专业人士,也展示不出什么名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的哲学无非就是三个屁——关你屁事,关我屁事,你懂个屁!
2024-04-04《西藏,西藏!》作者:卡布西藏一个充满神奇的地方,卡布用镜头和文字,用几十年不懈的行走,和这块土地黏在一起的亲密,诠释西藏。首先那463幅光影催生的照片,给你震撼。它把一个无与伦比的西藏,无距离的呈现在你面前。这种美,是文字无法比拟的。圣洁的雪山,蓝天白云,满天繁星闪烁,清澈的湖水,高山温泉,盛开的雪莲、格桑花,巨山般的巨幅唐卡,公元前1000多年的岩画,鲜艳的藏服饰,能歌善舞藏族人,茶马互市,珍稀动物金丝野牦牛,青稞糌粑酥油茶,奶酪酸奶,黑帐篷卡垫,郎加木刻,尼玛堆,转山转湖转佛塔,虔诚磕长头一路转山,一路上行进的危险,佛寺僧人祭祀活动,红黄绿彩色的经幡,随着牧场频繁移动的毡房……无一遗漏的西藏,收获满满。神奇的雪域高原,神奇的藏民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随着现代化迅速的发展,旅游的开发,新的东西如雨后春笋,覆盖了祖国每一寸山河,西藏也不例外,老的传统也渐行渐远,适者生存。
这是一本行走二十年的沉淀与积累,是作者卡布用真心和生命书写的西藏梦,书里没有神秘和梦幻,唯有对西藏的真诚和自然。它讲述着一个关于轮回的故事,这是四季的轮回,亦是生命的轮回。书里不仅有风景,也有人和故事。跟随卡布一年四季的笔触,看到了西藏春夏秋冬不同场景所构成的一幅幅美好、纯净的画卷;读到了西藏质朴虔诚,可爱可敬的人们以及他们背后那些真实朴素动容的故事。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如果此刻的你无法远行或正预备前往,不妨拿起这本《西藏,西藏!》,跟随作者卡布一起来提前感受西藏春夏秋冬的别样精彩。
卡布,他持久地做着这样的“白日梦”,他用了二十年的时间,用脚步写下了他的“西藏梦”,这就是《西藏,西藏!》。这本书正如卡布所言:他如实地把自己曾经在这片土地上行走的点滴记录下来,让所有人能客观感受他的那些曾经,那些他曾经用了二十年在这片土地上的行走、历险以及感动。其实卡布令我印象更深刻的是他的影像记录,我曾经在他的工作室,在那里看到了他正在剪辑制作中的纪录片,当画面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仿佛突然置身于一个天文台里,我正在观看着宇宙里游动的星海,漫无边际;喜马拉雅山脉在漫天的星海下的画面中犹如一座座冰川在悠扬激荡的音乐声中缓缓移动;远处一群喇嘛的红色阴影由远至近,由小变大,渐渐走进一座古老的寺庙,这时我的眼前突然被一片红色覆盖,是他们在反反复复围绕一个彩色的沙盘忙忙碌碌。影片的主题由此显现——吉廓。 卡布,是一个出生于我们康区理塘的纪录片导演和摄影师,冥冥之中似乎有一个仙女在牵引着他,并围绕着他心中的圣地雪域盘旋不止,舒适的城市生活并没能留住他的脚步和心,于是在遥远的阿里、那曲、山南、昌都、日喀则、林芝,甚至无人区,乃至整个青藏高原都留下了他的田野足迹和珍贵记录,他为我们这些每天进出教学楼的人类学家和藏学家提供了美好而珍贵的影像,同时他居然还以人类学方式进行了大量翔实的影像和文字调查。如果说视频和照片能够记录一个人的心灵轨迹,那么,这本图文并茂的图书正是记录了卡布曾用人生中最激情和最美好的青春岁月追逐梦想的历程。其结果是为我们今天这个物欲横行的时代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有一句古老的谚语:“一个人走得太快了,需要停下来等待灵魂跟上自己的身体。”这种安静的回顾,可以让我再次踏上内心的那条小径,从这一天开始,我再次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去重新感知西藏的四季,从春天的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到夏季的欣欣向荣,枝繁叶茂,踩在红土地上静看热巴飞旋;突然,在天天天蓝之中,在秋天金灿灿的白杨树之下,在雅鲁藏布江畔,在棉花糖一般的云朵下面看着沉甸甸的青稞在雍布拉康脚下的秋风中麦浪翻涌;在初冬干冷的寒风之中,站在珠峰脚下看着世界上最高处的日月星辰,在最寒冷的冬天来到阿里,在那里观望正北的王者冈仁波齐,在鹤舞高原的雅鲁藏布江畔的天空之下感受冬日暖阳,任何一个曾经的曾经都是重叠,更是重生。春夏秋冬之中,所有的生命在寒暑中、四季中更迭,我亦身在其中。世间万物,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至重生,周而复始,季节如此,生命亦如此,如若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世界也本亦如此美好。
游走在这本书里,看到的不只是西藏的壮美,还有独具魅力的民情风俗,以及作者独特的游历体验。如果说,以前我看到的西藏,是一幅画,那么,这本书就是一首诗,且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人欲罢不能,愈品愈有滋味。
也许,世界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西藏梦吧,特别向往可以短时间的进入藏区,体验那里完全不一样的牧民生活。 西藏的迷人之处,在于它那没有一丝杂质的、未曾过滤的纯粹之美,那种原始的魅力,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西藏,西藏!》的作者卡布,出生于理塘,成长于康巴,在西藏生活过二十年,对于卡布来说,西藏就是故乡。 在西藏生活的二十年时间里,卡布用脚步丈量了西藏的绝大部分土地,用他的镜头,全方位地呈现出一幅幅令人惊叹的美景,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绚烂的晚霞、璀璨的夜空、垂直的瀑布、汩汩的温泉,皑皑的雪山;油菜花、桃花、格桑花……;野性十足的牦牛、藏羚羊、金丝野牦牛、黑颈鹤……。西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大美风光等等无法言说的美,尽收眼底! 全书分成春夏秋冬四大章节,阅读者跟随着作者的镜头,似乎可以感受到西藏夜晚零下四十度的彻骨寒冷;能瞬间把人车掀翻的狂风大作;频频在沼泽地陷车的惊险自救;随时可能被野牦牛贴车追赶、驱车狂奔的狼狈不堪;还有酥油茶、风干肉、糍粑、大饼的味道……。 在不断重复踏上西藏的旅途中,卡布遇到过无数普通人,他们可能只是有一面之缘的路人,却给予过他不计报酬的帮助,他们布满高原红的脸;他们的寡言木讷;他们的慷慨相助;他们的朴实平凡,让作者永远心存温暖,心怀善念。 一路走来,作者看到了藏区人民对神灵的虔诚与笃信,看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看到了藏区生物物种的生存状态与危机,看到了藏区原始手工艺的伟大精湛与传人的缺失断层……。 作者卡布用镜头、用文字、用生命,记录西藏、展示西藏、讲述西藏。 正如他自己所说:“西藏太复杂了,即便是采用文字、摄影、摄像、录音这样的工具和技术手段去呈现,仍然片面、局部,更何况这需要很多的时间,这些时间远远超越了我生命的长短,所以,有时候连行走也会失去意义。我绝不敢妄言,我了解西藏。” “如果你问我关于西藏的事,我也许会试着去讲一些我曾经经历过的那些时光,讲述的开头,我一定会告诉你:“我住在拉萨,在那儿我曾经有一个院子,洒满了阳光的院子里,格桑花遍布,那种花有八个花瓣,它们在拉萨强烈的阳光下艳丽而通透,很显然人们非常喜欢听故事,看故事。有一件事我想得很明白,人和景观其实是相对不变的,变化的仅仅是天气,季节周而复始,太阳每天照常升起,如此年复一年,和我们短暂的生命相比,看上去那么永恒。”
“如果你问我关于西藏的事,我也许会试着去讲一些我曾经经历过的那些时光,讲述的开头,我一定会告诉你:我住在拉萨,在那儿我曾经有一个院子,洒满了阳光的院子里,格桑花遍布,那种花有八个花瓣,它们在拉萨强烈的阳光下艳丽而通透。” 感谢卡布🙏🙏用最美的图片和最朴实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西藏。我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过进藏的机缘,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圆了这个梦想,一睹西藏的风貌。
《西藏,西藏!》有的人喜欢它的美,山川,冰雪,看过之后我更爱它的辽远与孤独。生命,其实是孤独的旅程,不是吗? 在那里有的故事关乎丝丝的哀伤与无助,像小满一样——“有些悲伤,与生死有关;有些悲伤,其实是活着的人,比死去的人更难。” 在那里作者带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意义——“我看见所有的杜鹃,在日出前会努力把枝干转向阳光出来的那一侧,我从不认为植物没有灵性,反过来说,那才是生命能量的彰显。有时候观察需要用时间,慢下来,自然的呼吸与脉搏我们都能感同身受。正所谓,鸟的目的有时候是树,而树的目的,多数时候是它自身。” 在那里作者给予了我们远方和方向,用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来告诉我们有些经验来之不易——“假如没有了向往,自然也就没有了远方。 很多时候,去向远方,就是一个向往,把向往变成现实,就是我的生活。 有些经验是用时间、危险甚至是生命才得到的。” 就像我们知道什么是永恒——“有一件事我想得很明白,人和景观其实是相对不变的,变化的仅仅是天气,季节周而复始,太阳每天照常升起,如此年复一年,和我们短暂的生命相比,看上去那么永恒。” 在那里接触的除了花草云,很少有人在相聚几百公里奔赴而来,如今有更多人背上行囊去往他们心中所谓的远方,有的只是在漂泊与流浪之中给那片土地上留下了彩色的纸片与塑料——往山上走多了,感觉跟风成了朋友;在草原上住久了,感觉跟花成了朋友。 一句最朴素的话——好吧,把无人区归还无人,让它们自然生息,才是最正确的决定。 很佩服作者的豁达与多希望的理解,那就是人生在世,有悲伤,孤独,虚无与绝望,可在下一段路程中,我们任然可以背上简单的幸福去迎接下一个挑战。 就像他说的:“如果你曾经看到这些远山宁静的积雪,它们一定是你最深的向往。”找到自己的向往不一定是高山白雪,也不一定是大海湖泊,也不一定是浩瀚沙漠和黄土,可能就是那春夏秋冬简单的四季,和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因为不联系的人也就不再联系了,不过没关系,青藏高原上的每一个山头都有拉布泽,拉布泽既是群山的高度,也是人们心中的高度。抽象与具象之间,总让人心生万象。 最后西藏拉萨原来是这个意思——拉萨,在藏语中,“拉”是指神,“萨”则是指土,两字合在一起就是“圣地”。
走进书本,近20小时,一趟西藏深度游。 历经春夏秋冬,静看峡谷璀璨的星空,游历象雄古道的“一错再错”,探寻虔诚者用身体丈量的朝圣之路,见证羌塘的图腾——金丝野牦牛的王者风范…… 西藏的人,西藏的山,西藏的寺,西藏的路,西藏的花,西藏的错,西藏的帐篷,西藏的生灵,西藏的天高地迥,西藏的市井烟火……卡布的文字和摄影作品同样优美,涤荡人心。只觉书里展示的图片不够,还没看过瘾[偷笑] 是什么让卡布风餐露宿,在零下40度的极寒、车辆深陷沼泽、数次险象环生中坚持拍摄心中向往的画面,记录他感受的点滴?唯有热爱!卡布深深沉浸于这片高原——他的精神高地。 卡布的拍摄地往往没有路,只是取道正确的方向,在严酷的环境中步履坚定,终能抵达,正如他所说“羌塘深处本就没有路,只有方向。”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心中的热爱和方向。
一个人的热爱到底能释放出多少能量? 西藏西藏的作者卡布,用他的实际行动完美的诠释了热爱的力量。 二十年的时光,跋涉行走在西藏的山川,河流,草原,市井之间,用身体和灵魂感受西藏带给自己的奇崛,壮美,广袤,深沉和纯粹。 因为热爱,他可以孤身一人,车马行装,无休止的奔向没有路径,只有方向的远方。风餐露宿,深陷沼泽,与星辰为伴,与野兽斗智。他可以在零下四十度的凌晨三点从还未暖热的被窝里钻出,执意走出帐篷,只为拍摄出心中勾勒出的理想画面。 "那一刹那,从几亿光年之外射来的一束光,正好被我手中的相机所记录,那一瞬间,是试图去表述关乎个人与宇宙,人与世界,空间与时间的执念。相对面前星宇苍穹、山川、河流、大地,年代久远的寺庙、我、我们,何其渺小,这种在时光中的交错感,发人深思。" 我为作者奔赴所爱的执着和勇敢感动,赞叹!更为作者以苦为乐,并从中获得荡涤心灵,以更豁达的心态俯瞰人生境况的胸怀击掌喝彩! “我当然知道在西藏的生活,在越是偏远的角落中的生活,其实并不有失欢乐,往往在最差最严酷的环境之中,人们的精神生活反而达到了极致。” 他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生活境况,也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生活本质。 “人生从单纯到复杂,再到成熟的单纯.”多么透彻的认知和感悟啊! “那么璀璨夺目的星空,一直就高悬于我们的头顶,是我们早就已经遗忘了它们的存在,我们一直低着头忙碌于繁杂世俗的世界之中。” 超然物外,游走于西藏,自然与人文原始自然的状态带给卡布的是关于宇宙,人生,信仰的深刻启迪。 “未经喧嚣的世俗侵蚀过的心灵,蕴藏着最朴实,最真挚的情义,那是原始的对生命的体桖和惺惺相惜。" 获得如此的胸怀和心境,二十年的执着和探寻是值得的。 这样的人生值得!
📚全书朴实的文字,绝美的照片,绝对值得每一个想去西藏的人读上一读。 👉本书「序」的作者单之蔷说:“这本书是很厚很厚的......但我知道仍然是一本很薄的书,是浓缩物,是榨汁机榨出来的精华。” 🤔一生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那就是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