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教授主编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上至天文地理,下到衣食住行,通俗易懂,内容翔实,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重要、全面的基础参考书,还原真实的文化传统,也让我们从中看清现世的自己。
大家好,在这里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大家宣布,只要你读完了这本书,你就能: 上知天文历法,下知地理乐律。 考得科举职官,守得宗法礼俗。 左手建造宫室,右手驾驭车马。 不愁饮食衣饰,留得什物姓名。 从此以后,你就是: 乐射御数全都会,四书五经轻松背。 中晓人和吞日月,文韬武略定乾坤。 玉树临风超宋玉,风度翩翩胜潘安。 抱膝委坐比管仲,酒论古今笑阿瞒。 有诗赞曰: 明阴阳,懂八卦, 晓奇门,知遁甲。 人中之龙,鸟中之凤。 玉树临风,出水芙蓉。 学富五车,才华横纵。 出类拔萃,与众不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左不见青龙,右不见白虎。 东龙王惊恐,西王母犯怵。 上玉帝邀宠,下阎王仰慕。 经天纬地之才,气吞山河之志。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蕙心纨质美韶许,玉貌绛唇淇水花。 美貌与智慧并重,英雄和侠义的化身。 力量和仁慈兼具,人间与宇宙的希望。 我相信你看到这里一定已经急不可耐地想去阅读这本书了。都说有文化的人说话就是不一样,为了证明读完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真的有用,我决定以身示范,所以在这里我以雷霆万钧之勇、大刀阔斧之猛、排山倒海之力、摧枯拉朽之势、筚路蓝缕之功、普度众生之心写下一首五言绝句,以展现阅读本书后我突飞猛进的文化素养: 这本书不错,真值得一读。 读的人很多,评分也很高。 如果你读完之后觉得没有效果,那我再向你推荐以下书籍: 1、荣新江的《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 读完你终于明白了业余和专业的区别。 2、严耕望《治史三书》 严先生的作品很多,而且很严谨,比如《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唐代交通图考》等,都是非常严谨,但是我没读过,因为太厚导致的太贵。 3、贺凯的《中国古代官名辞典》 这是一个美国人写的,独特之处在于对材料的引用以及其对西方官僚体系的了解。 4、商务出版社的《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 5、李小白的《中国历史坐标大系表》 6、葛全胜的《中国历朝气候变化》 7、史为乐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9、杜建民《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年表》 10、方诗铭的《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 11、阎步克的《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 12、田余庆的《东晋门阀政治》
这本书终于火了,我竟然有种老母亲的感觉 这本书我来来回回翻过好几遍 几年前,我逢人就推荐一下 可大家好像并没有很想去读,我荐书的热情也慢慢散了 当时读过这本的人也好少 最近因为看曾侯乙墓的漆衣箱,又想起了这本书 才发现这本书不知道在什么时候 已经上了“神作”榜 终于啊……大家终于发现这本书的好了 这本书涉及的古代文化范围非常广 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衣饰、饮食 也是这本书的结构,一个章节一个主题,总计14个主题 其实每个主题都够写一套了,这么薄的一本肯定是不能讲透的 这本书的一个亮点是:选取的文物比较有代表性,又有点冷门 这是很考验作者的功力的,但这会让读者更有“获得感” 比如围绕着“天文”这一主题,选取的文物有15件 首先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彩锦护膊为引子展开。由这件文物展开后,书中着重介绍了几个天文学的基础概念,即七政、二十八星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这几个概念书中都有比较具体的论述。 如果想要读懂古代天文,就必须读懂这几个基础概念,尤其是要知道二十八星宿(四象),因为二十八星宿就相当于在观测星象时的坐标。像苏轼的名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用的就是二十八星宿坐标法。 书名是常识,但若要真正看懂其实是需要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 与耐心(这点可能更重要),有些知识,是需要慢慢去消化的 同时,我觉得这本书又是很好的入门书 可以对标这本书的几本,也是我的最爱:孙机著《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华夏衣冠》、《载驰载驱:中国古代车马文化》,后两本更精专。
👉曾看过这么一句话,我们的手指在史书上划过一行,就是一个人的一生,翻过一页,就是一个王朝的兴衰。诚然,说到历史,我们关注的往往就是历史的大层面和大事件,而那些细微末节却鲜少注意到,譬如,各朝各代古人的衣食住行,我们并未花费心思去考量这些本该知晓的常识。 🤔好在,如今还是有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重要性,并不遗余力地在辽阔的历史海洋中拈取一个又一个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浪花,然后分门别类地编撰成书,比如北京大学王力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 💡这是一本令人肃然起敬的书!适合收藏的书! ‼️真正能被称为经典的书并不多, 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算一本! 🌟这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读本,最初来自古代汉语教材第八第九单元的通论部分。 ❗️出版40多年来,历经四次重要的修订,算得上千锤百炼,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最全面的一本基础参考书、最重要的通识读本。 ✨作者王力,大家都非常熟悉,他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是中国最后一位语言学全才,他写的书是每一个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必读书。 ❤️84岁时,王力教授上了空前绝后的最后一课,挤满了一万两千多名学生。 那时他在中山大学演讲,5000人座位的纪念堂竟来了12000多人,把纪念堂四周的草坪全都坐满了,这样的场景在整个中国教育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 💫他用孤独而又有尊严的一生告诉世人,要尊重知识,尊重常识。世上很多的灾难就是因为有些人丧失了常识。 📚今天的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也是王力教授的代表作。介绍了古代的衣食住行、许多有趣的故事,堪称是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该书分14个章节: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和什物,都是我们应该知道的常识,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和储备历史知识很有帮助~大语文进阶必备! 它还是可用来查阅资料的工具书。 ❗️读完这本书,会有一种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 🌟现在的这本修订版,跟几年前的版本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除了不断结合考古发现做出的文字修订,书里还增加了100多幅画,古地图、古代器物的图片也很多,大图都是跨页的,还有对镇馆之宝文物的介绍,有种轻松逛博物馆的感觉。
王力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内容比较庞杂,有些还相当专业,需要反复品读才能做管中窥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能读懂弄通几个问题就可以了。所以读书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一蹴而就,一定要做到抽丝剥茧、循序渐进、不温不火、慢慢品读。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教科书,是该好好读读。但开篇的天文地理等内容就不易理解,后面有些内容理解不难,但很多生辟字不常见,虽有很多注音,但阅读起还是有些吃力,很多内容值得记记,却也懒得写写笔记。所以阅读收效甚微。不过本书对古人的吃穿住行,天文地理,生活器皿等诸方面都作了诸多详细的介绍,对了解古代文化还是有很多帮助的。
五星!欲一本书读懂中华几千年,非文化史书莫属。但读此类书,一定要擦亮双眸,选名家,读经典,不要被夹带私货的带到沟里了,精华需要时间沉淀。本书主编王力教授等俱是经得起历史洗礼、珍惜羽毛的大家,值得兴趣中国古代文化者阅读。 本书虽已出版六十多年,但至今仍是认识中国古代文化最全面的权威简明参考书 。 全书编写和修订时间总跨度有四十多年,千锤百炼,涵盖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和什物,计十四章。 “修订的内容我们侧重于物质文化方面,而刻意没有进行所谓“精神层面”“思想史”的总结,或大而无当地上升到“礼乐”“同谐”“天人合一”的角度甩出满纸空话。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这是一条自勉的原则。我们在努力地这样要求自己。” 天文: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主持者,人格化!风飞廉、雨荓翳、云丰隆、日羲和、月望舒。加之中国是最早进入农耕的国家之一,天文既成为中华古文化的核心之一。七曜、五纬、黄道、五星、占星、分野、四神、伏羲女娲、十二星座等等。 历法:昼夜交替为日,月相盈亏为月,庄稼成熟为年;中国古代历法为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六十甲子、朔、晦、朏、望;月建、太岁、摄提、三正、人日、社日、花朝、上巳、浴佛、伏日、腊日;三足乌、测景、日晷、利簋、放焰口。 乐律:宫商角和徵羽缪;五声用十二律定音,可得六十调。隋唐用七宫二十一调,南宋用七宫十二调,元代用六宫十一调,明清用五宫八调,常用的为五宫四调。古书的八音为八类乐器,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二千年前,中国乐律就已经非常精微。 地理:初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南北朝起,州缩小,唐有三百多个州;明清改州为府;郡、国、道、路、省、府、军、县的历史演变。近3500年来史上,有三个温暖湿润期和三次大规模变冷;变冷往往会导致饥馑、战祸与政权倾覆接踵而至。 官职:历代建置不同,情况复杂。大致可分类为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品阶勋爵等。战国时代,中央设相将;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宋设中书和枢密院;九卿、六部、御史、翰林、武官、刺史、太守、九品十八级、散官、公侯伯子男爵、虎符。 科举:西汉以举贤良为盛,东汉以举孝廉为盛;对策与射策;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乡贡、举人、状元、进士;童生、生员、廪生,乡试、会试、殿试,解元、会元、三鼎甲,八股文。科举是相对合理的人才选拔体系。 姓名:上古的姓是族号,氏后来有人以为称字称号还不够尊敬,于是称官爵,称地望是姓的分支;古人有名有字和别号,通常先称字,后称名;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后又以为称字称号不够尊敬,于是称官爵,称地望。 礼俗:是上层建筑,只要社会存在着权力与财富的分化,就必然有礼俗。奴隶社会的臣是男奴隶,妾是女奴隶;奴隶可以被贩卖、屠杀;春秋以后士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冠礼、婚姻、丧葬;西周组玉佩为约束行走仪态;汉玉琀蝉与玉佩蝉。 宗法:宗法是以血缘和家庭为纽带的等级制度;族表示亲属关系,九族指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嫡长子孙是大宗,其余是小宗;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妇道;在宗法里,人民是高度自治的;宗法和三百文官治天下的国家机器在功能上协同互补。 宫室:宫是总名,指整所房子;古代宫室一般向南,内部为堂、室和房;前部分是堂,不住人,后为室,住人,室的两侧为房;堂东西有两根楹柱;堂两壁的墙叫序;序外的小夹室是阁;台榭观阙是统治者的建筑;风水的文献可以上溯到《葬经》。 车马:车厢叫舆;车轮边框叫辋;辕是驾车用的车杠;古人乘车尚左;战国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从匈奴学来了骑马;中国最古老的伞是装在马车上的,称车盖;牛车又叫柴车,原是低等的车,东汉后期,牛车代替马车成为贵族乃至皇帝的代步工具。 饮食:五谷是稷黍麦菽麻;粮食炒成干粮叫糗;干肉叫脯,肉酱叫醢,醋叫醯;细切的瓜菜叫齏;腌肉腌鱼叫菹;羹有两种,一种是饮的纯肉汁,另一种是五味煮烂的肉羹;古人以牛羊豕为三牲,鸡、鹅、鸭为三禽;糖麦芽糖,饴;茶在汉代出现。 衣饰:冠是贵族男子戴的帽子;古代衣裳并举,衣指上衣,下衣叫作裳;衣襟向右掩,用绦系结,在腰间束带;玉用于服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裘和袍是御寒的衣服;裹小腿的布叫邪幅;屐是木头鞋,草鞋叫蹝,鞋字古作鞵;编制绳结早于造火。 什物:筵比席长一些,是铺在地上垫席的;席是加在筵上供人坐用的;床有两用,作卧具又可作坐具;战国就有照明用的镫了;耒耜是上古耕田的工具;筷子古代叫箸,但先秦时代,吃饭一般不用筷子;爵是古饮酒器的通称;鼎是炊煮肉类的食器。
读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我深深地被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所震撼。这本书从天文,历法,音律,地理等十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我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因为自己文化的欠缺,前面几章读起来比较生涩,但是从心里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经过世世代代的文化传承,才有了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特别推荐大家都来认真读一读,了解我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本书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远古时代一直讲述到清末民初,将中国古代的文化、礼俗、宗教、科技等众多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介绍。每一章节都犹如一段历史的缩影,既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壮丽画卷,又揭示了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艰辛历程。
本书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通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古史新证”,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最新文化研究成果,了解古代值得一读!
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值得收藏学习。 王力先生等专家组成的编写团队十分权威。书中涵盖的古代文化常识非常全面,并且知识量大,讲解严谨。 认真研习这本书,阅读文言文时诸多的难题和障碍会迎刃而解,可以把文言文理解得更加透彻。 此外,书中内容也有助于我们参观博物馆时认识和欣赏各种古代展品,不仅仅是着眼于眼前的物件,而是能够以物为媒介,想象千百年前的场景。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上元佳节,你是汤圆派还是饺子派?
这本书最好的读法,是作为看历史的注解🍵📖 历史往往很宏大,看历史也往往觉得一个朝代飞快就过去了。手指在史书上划过一行,就是一个人的一生,翻过一页,就是一个王朝的兴衰。中国古代文化浩如烟波,《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只是它最外面的一层,薄薄的面纱,越进入里面,越觉神秘,会让你欲罢不能,深陷其中,只可惜很多都是皮毛略过,太不过瘾了......
曾经在一本关于未来的书里看到作者说现在的人工智能和人类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类所具备的很多非常基本的常识,所以一直想看一本介绍古代文化常识的书,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从天文、历法、地理、职官、礼俗、饮食、衣饰等各种方面、多种角度地介绍了中国古代你最需要了解和最想要了解的文化常识,可以说是无所不包、面面俱到,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百科全书式宝典,可以作为工具书来使用,读完这本书,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一定会有更广泛更全面更深入更细致和更系统的了解。
才学疏浅,读的时候比较吃力!若想要更深入了解中国古达文化常识,需要买本纸质书,再配以相应课程深入学习。
这本书堪称现代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书友故纸堆如此评价: “远古的时代已经消逝,考古学使它复活。古代的人已经不在了,他们曾经的存在能给今天活着的人带来宝贵的启示。”读这本书仿佛就是在与先民对话,触摸着他们的生活,见证着时光流转,沧海桑田。历史的车轮碾过,留下厚厚的辙印,留待我们后人去辨识历史的痕迹。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就是有这样的书籍传递着文脉,向后人讲述灿烂的文明,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写那样“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感谢故纸堆书友!
王力教授主编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上至天文地理,下到衣食住行,通俗易懂,内容翔实,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重要、全面的基础参考书,还原真实的文化传统,也让我们从中看清现世的自己。
大家好,在这里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大家宣布,只要你读完了这本书,你就能: 上知天文历法,下知地理乐律。 考得科举职官,守得宗法礼俗。 左手建造宫室,右手驾驭车马。 不愁饮食衣饰,留得什物姓名。 从此以后,你就是: 乐射御数全都会,四书五经轻松背。 中晓人和吞日月,文韬武略定乾坤。 玉树临风超宋玉,风度翩翩胜潘安。 抱膝委坐比管仲,酒论古今笑阿瞒。 有诗赞曰: 明阴阳,懂八卦, 晓奇门,知遁甲。 人中之龙,鸟中之凤。 玉树临风,出水芙蓉。 学富五车,才华横纵。 出类拔萃,与众不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左不见青龙,右不见白虎。 东龙王惊恐,西王母犯怵。 上玉帝邀宠,下阎王仰慕。 经天纬地之才,气吞山河之志。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蕙心纨质美韶许,玉貌绛唇淇水花。 美貌与智慧并重,英雄和侠义的化身。 力量和仁慈兼具,人间与宇宙的希望。 我相信你看到这里一定已经急不可耐地想去阅读这本书了。都说有文化的人说话就是不一样,为了证明读完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真的有用,我决定以身示范,所以在这里我以雷霆万钧之勇、大刀阔斧之猛、排山倒海之力、摧枯拉朽之势、筚路蓝缕之功、普度众生之心写下一首五言绝句,以展现阅读本书后我突飞猛进的文化素养: 这本书不错,真值得一读。 读的人很多,评分也很高。 如果你读完之后觉得没有效果,那我再向你推荐以下书籍: 1、荣新江的《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 读完你终于明白了业余和专业的区别。 2、严耕望《治史三书》 严先生的作品很多,而且很严谨,比如《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唐代交通图考》等,都是非常严谨,但是我没读过,因为太厚导致的太贵。 3、贺凯的《中国古代官名辞典》 这是一个美国人写的,独特之处在于对材料的引用以及其对西方官僚体系的了解。 4、商务出版社的《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 5、李小白的《中国历史坐标大系表》 6、葛全胜的《中国历朝气候变化》 7、史为乐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9、杜建民《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年表》 10、方诗铭的《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 11、阎步克的《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 12、田余庆的《东晋门阀政治》
这本书终于火了,我竟然有种老母亲的感觉 这本书我来来回回翻过好几遍 几年前,我逢人就推荐一下 可大家好像并没有很想去读,我荐书的热情也慢慢散了 当时读过这本的人也好少 最近因为看曾侯乙墓的漆衣箱,又想起了这本书 才发现这本书不知道在什么时候 已经上了“神作”榜 终于啊……大家终于发现这本书的好了 这本书涉及的古代文化范围非常广 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衣饰、饮食 也是这本书的结构,一个章节一个主题,总计14个主题 其实每个主题都够写一套了,这么薄的一本肯定是不能讲透的 这本书的一个亮点是:选取的文物比较有代表性,又有点冷门 这是很考验作者的功力的,但这会让读者更有“获得感” 比如围绕着“天文”这一主题,选取的文物有15件 首先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彩锦护膊为引子展开。由这件文物展开后,书中着重介绍了几个天文学的基础概念,即七政、二十八星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这几个概念书中都有比较具体的论述。 如果想要读懂古代天文,就必须读懂这几个基础概念,尤其是要知道二十八星宿(四象),因为二十八星宿就相当于在观测星象时的坐标。像苏轼的名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用的就是二十八星宿坐标法。 书名是常识,但若要真正看懂其实是需要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 与耐心(这点可能更重要),有些知识,是需要慢慢去消化的 同时,我觉得这本书又是很好的入门书 可以对标这本书的几本,也是我的最爱:孙机著《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华夏衣冠》、《载驰载驱:中国古代车马文化》,后两本更精专。
👉曾看过这么一句话,我们的手指在史书上划过一行,就是一个人的一生,翻过一页,就是一个王朝的兴衰。诚然,说到历史,我们关注的往往就是历史的大层面和大事件,而那些细微末节却鲜少注意到,譬如,各朝各代古人的衣食住行,我们并未花费心思去考量这些本该知晓的常识。 🤔好在,如今还是有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重要性,并不遗余力地在辽阔的历史海洋中拈取一个又一个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浪花,然后分门别类地编撰成书,比如北京大学王力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 💡这是一本令人肃然起敬的书!适合收藏的书! ‼️真正能被称为经典的书并不多, 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算一本! 🌟这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读本,最初来自古代汉语教材第八第九单元的通论部分。 ❗️出版40多年来,历经四次重要的修订,算得上千锤百炼,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最全面的一本基础参考书、最重要的通识读本。 ✨作者王力,大家都非常熟悉,他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是中国最后一位语言学全才,他写的书是每一个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必读书。 ❤️84岁时,王力教授上了空前绝后的最后一课,挤满了一万两千多名学生。 那时他在中山大学演讲,5000人座位的纪念堂竟来了12000多人,把纪念堂四周的草坪全都坐满了,这样的场景在整个中国教育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 💫他用孤独而又有尊严的一生告诉世人,要尊重知识,尊重常识。世上很多的灾难就是因为有些人丧失了常识。 📚今天的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也是王力教授的代表作。介绍了古代的衣食住行、许多有趣的故事,堪称是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该书分14个章节: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和什物,都是我们应该知道的常识,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和储备历史知识很有帮助~大语文进阶必备! 它还是可用来查阅资料的工具书。 ❗️读完这本书,会有一种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 🌟现在的这本修订版,跟几年前的版本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除了不断结合考古发现做出的文字修订,书里还增加了100多幅画,古地图、古代器物的图片也很多,大图都是跨页的,还有对镇馆之宝文物的介绍,有种轻松逛博物馆的感觉。
王力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内容比较庞杂,有些还相当专业,需要反复品读才能做管中窥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能读懂弄通几个问题就可以了。所以读书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一蹴而就,一定要做到抽丝剥茧、循序渐进、不温不火、慢慢品读。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教科书,是该好好读读。但开篇的天文地理等内容就不易理解,后面有些内容理解不难,但很多生辟字不常见,虽有很多注音,但阅读起还是有些吃力,很多内容值得记记,却也懒得写写笔记。所以阅读收效甚微。不过本书对古人的吃穿住行,天文地理,生活器皿等诸方面都作了诸多详细的介绍,对了解古代文化还是有很多帮助的。
五星!欲一本书读懂中华几千年,非文化史书莫属。但读此类书,一定要擦亮双眸,选名家,读经典,不要被夹带私货的带到沟里了,精华需要时间沉淀。本书主编王力教授等俱是经得起历史洗礼、珍惜羽毛的大家,值得兴趣中国古代文化者阅读。 本书虽已出版六十多年,但至今仍是认识中国古代文化最全面的权威简明参考书 。 全书编写和修订时间总跨度有四十多年,千锤百炼,涵盖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和什物,计十四章。 “修订的内容我们侧重于物质文化方面,而刻意没有进行所谓“精神层面”“思想史”的总结,或大而无当地上升到“礼乐”“同谐”“天人合一”的角度甩出满纸空话。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这是一条自勉的原则。我们在努力地这样要求自己。” 天文: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主持者,人格化!风飞廉、雨荓翳、云丰隆、日羲和、月望舒。加之中国是最早进入农耕的国家之一,天文既成为中华古文化的核心之一。七曜、五纬、黄道、五星、占星、分野、四神、伏羲女娲、十二星座等等。 历法:昼夜交替为日,月相盈亏为月,庄稼成熟为年;中国古代历法为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六十甲子、朔、晦、朏、望;月建、太岁、摄提、三正、人日、社日、花朝、上巳、浴佛、伏日、腊日;三足乌、测景、日晷、利簋、放焰口。 乐律:宫商角和徵羽缪;五声用十二律定音,可得六十调。隋唐用七宫二十一调,南宋用七宫十二调,元代用六宫十一调,明清用五宫八调,常用的为五宫四调。古书的八音为八类乐器,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二千年前,中国乐律就已经非常精微。 地理:初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南北朝起,州缩小,唐有三百多个州;明清改州为府;郡、国、道、路、省、府、军、县的历史演变。近3500年来史上,有三个温暖湿润期和三次大规模变冷;变冷往往会导致饥馑、战祸与政权倾覆接踵而至。 官职:历代建置不同,情况复杂。大致可分类为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品阶勋爵等。战国时代,中央设相将;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宋设中书和枢密院;九卿、六部、御史、翰林、武官、刺史、太守、九品十八级、散官、公侯伯子男爵、虎符。 科举:西汉以举贤良为盛,东汉以举孝廉为盛;对策与射策;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乡贡、举人、状元、进士;童生、生员、廪生,乡试、会试、殿试,解元、会元、三鼎甲,八股文。科举是相对合理的人才选拔体系。 姓名:上古的姓是族号,氏后来有人以为称字称号还不够尊敬,于是称官爵,称地望是姓的分支;古人有名有字和别号,通常先称字,后称名;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后又以为称字称号不够尊敬,于是称官爵,称地望。 礼俗:是上层建筑,只要社会存在着权力与财富的分化,就必然有礼俗。奴隶社会的臣是男奴隶,妾是女奴隶;奴隶可以被贩卖、屠杀;春秋以后士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冠礼、婚姻、丧葬;西周组玉佩为约束行走仪态;汉玉琀蝉与玉佩蝉。 宗法:宗法是以血缘和家庭为纽带的等级制度;族表示亲属关系,九族指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嫡长子孙是大宗,其余是小宗;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妇道;在宗法里,人民是高度自治的;宗法和三百文官治天下的国家机器在功能上协同互补。 宫室:宫是总名,指整所房子;古代宫室一般向南,内部为堂、室和房;前部分是堂,不住人,后为室,住人,室的两侧为房;堂东西有两根楹柱;堂两壁的墙叫序;序外的小夹室是阁;台榭观阙是统治者的建筑;风水的文献可以上溯到《葬经》。 车马:车厢叫舆;车轮边框叫辋;辕是驾车用的车杠;古人乘车尚左;战国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从匈奴学来了骑马;中国最古老的伞是装在马车上的,称车盖;牛车又叫柴车,原是低等的车,东汉后期,牛车代替马车成为贵族乃至皇帝的代步工具。 饮食:五谷是稷黍麦菽麻;粮食炒成干粮叫糗;干肉叫脯,肉酱叫醢,醋叫醯;细切的瓜菜叫齏;腌肉腌鱼叫菹;羹有两种,一种是饮的纯肉汁,另一种是五味煮烂的肉羹;古人以牛羊豕为三牲,鸡、鹅、鸭为三禽;糖麦芽糖,饴;茶在汉代出现。 衣饰:冠是贵族男子戴的帽子;古代衣裳并举,衣指上衣,下衣叫作裳;衣襟向右掩,用绦系结,在腰间束带;玉用于服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裘和袍是御寒的衣服;裹小腿的布叫邪幅;屐是木头鞋,草鞋叫蹝,鞋字古作鞵;编制绳结早于造火。 什物:筵比席长一些,是铺在地上垫席的;席是加在筵上供人坐用的;床有两用,作卧具又可作坐具;战国就有照明用的镫了;耒耜是上古耕田的工具;筷子古代叫箸,但先秦时代,吃饭一般不用筷子;爵是古饮酒器的通称;鼎是炊煮肉类的食器。
读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我深深地被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所震撼。这本书从天文,历法,音律,地理等十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我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因为自己文化的欠缺,前面几章读起来比较生涩,但是从心里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经过世世代代的文化传承,才有了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特别推荐大家都来认真读一读,了解我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本书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远古时代一直讲述到清末民初,将中国古代的文化、礼俗、宗教、科技等众多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介绍。每一章节都犹如一段历史的缩影,既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壮丽画卷,又揭示了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艰辛历程。
本书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通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古史新证”,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最新文化研究成果,了解古代值得一读!
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值得收藏学习。 王力先生等专家组成的编写团队十分权威。书中涵盖的古代文化常识非常全面,并且知识量大,讲解严谨。 认真研习这本书,阅读文言文时诸多的难题和障碍会迎刃而解,可以把文言文理解得更加透彻。 此外,书中内容也有助于我们参观博物馆时认识和欣赏各种古代展品,不仅仅是着眼于眼前的物件,而是能够以物为媒介,想象千百年前的场景。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上元佳节,你是汤圆派还是饺子派?
这本书最好的读法,是作为看历史的注解🍵📖 历史往往很宏大,看历史也往往觉得一个朝代飞快就过去了。手指在史书上划过一行,就是一个人的一生,翻过一页,就是一个王朝的兴衰。中国古代文化浩如烟波,《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只是它最外面的一层,薄薄的面纱,越进入里面,越觉神秘,会让你欲罢不能,深陷其中,只可惜很多都是皮毛略过,太不过瘾了......
曾经在一本关于未来的书里看到作者说现在的人工智能和人类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类所具备的很多非常基本的常识,所以一直想看一本介绍古代文化常识的书,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从天文、历法、地理、职官、礼俗、饮食、衣饰等各种方面、多种角度地介绍了中国古代你最需要了解和最想要了解的文化常识,可以说是无所不包、面面俱到,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百科全书式宝典,可以作为工具书来使用,读完这本书,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一定会有更广泛更全面更深入更细致和更系统的了解。
才学疏浅,读的时候比较吃力!若想要更深入了解中国古达文化常识,需要买本纸质书,再配以相应课程深入学习。
这本书堪称现代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书友故纸堆如此评价: “远古的时代已经消逝,考古学使它复活。古代的人已经不在了,他们曾经的存在能给今天活着的人带来宝贵的启示。”读这本书仿佛就是在与先民对话,触摸着他们的生活,见证着时光流转,沧海桑田。历史的车轮碾过,留下厚厚的辙印,留待我们后人去辨识历史的痕迹。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就是有这样的书籍传递着文脉,向后人讲述灿烂的文明,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写那样“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感谢故纸堆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