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文历法讲座

张闻玉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非常发达,很多发明和创造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领先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文化和观念里仍然渗透着古代天文历法的影响。 本书的作者是已故古代天文历法研究领域泰斗张汝舟先生的弟子,是目前国内本领域屈指可数的几位领军专家之一。本书是他给学生讲课的记录,详细解说古代天文历法的知识,语言通俗易懂;并附有许多有用的图表,便于读者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本书不但对正确理解古籍中经常出现的天文和纪时记载有极大的帮助,而且还可作为了解天文历法知识的基础读物和范本。
森森雨

阅读门槛有些高,涉及到星象、古文、算数等方面,其本身由演讲稿编撰而成,梳理有些杂乱。内容总体而言值得读完,填补了自身历法相关的空缺,但不适合做入门阅读。 周人观天象观月相记录在案,以阴影测距判断星球运行轨道为历法之源。经历了岁星纪年、太岁纪年法的失败过渡到干支纪年法,发现了十九年七闰可以对照公历,公元前427年为殷历甲寅元年,至此后历法皆为其衍生托名之历法。 何为阴历——观月相与四季农事结合之历法,古代社会以农为重,然生产力受限不可能人人熟知教育,在此殊景之下,历法就显得至关重要。但是月球与太阳的运转周期并不为整数,导致长周期后星辰位置预估错误,若不调整则农事错位,无法耕种。 阅读期间逐渐有了这么一种想法,历法也是我国能维持统一的重要文化支柱。大部分文明的历法仅仅涉及到两分两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只有广域领土、不同地区气候且维持长期稳态才能诞生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最后衍生出二十四节气来协调大一统王朝农事。 曾经好奇阴历生日与阳历生日有什么区别意义,读完方知古人对天象赋予了太多含义,认为每个人受限于星象,于是人的生辰也被引入天干地支一说即生辰八字,然而近代化后,这种思想逐渐淘汰,使用阴历生日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同时阴历的农事协调也逐渐被气象观测所取代,个人耕种转变为更高效的科学计算耕种,阴历往后大概只在传统文化生活上还与我们有些接触了。

老九

这本书是去年六月中旬、夏至前后听完的,然后买来了纸书。之所以提夏至,是为应景。这本讲历法的书,也专僻一章讲了节气,解了好多我以前未释的惑。今日谷雨,看好多博主发文发视频聊谷雨,很多文字上佳,但收尾表达都有一个错误,或逻辑不周延处。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谷雨开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立夏之后就是夏天。这是不准确的。 二十四节气的提法,最早见于《周髀算经》。但这部书成于何时,有争议。按照国人好事爱往早里算的习惯,很多人主它成于战国。不管怎样,它至少不晚于汉代。那时候,中华文化的重心在黄河流域,因此,二十四节气最早是用于黄河流域农耕指导的,当是无疑。沧海桑田,随着气候变化,原先划分四季的做法,早已不太适应于现在,更不能套用在春秋两季偏短的当下江南。比如谷雨前后,入春才一个月,再过半个月,是立夏,但那时一般也不可能入夏。换言之,立夏不代表入夏,不是春季的结束,谷雨也就不能看作春天的尾声。再比如立春,是一年最冷的时候,离入春还早着呢,不算算是春季的开始。节气和气候学意义上的四季,是不能简单划等号的。这有点类似星座,跟当初发明此法时,星系运行已偏移,故而不能胶柱鼓瑟。 这本书的作者张闻玉先生,是贵州大学教授,张汝舟的高弟,也向金景芳学过《易》。算起来,他是黄侃的再传底子,出身正,底子厚。他的“史学三书”我都听读完毕,且买来了纸书。《天文历法讲座》是其中最通俗易懂的一部。

南茜💕

极其推荐购入的一册。初阅的话,算数是个难事,但此事是熟能生巧之事,张老早已如“祖冲之”之算能推算出了历法表供查阅,这大概就是后人的“巨人之肩膀”。 时代的进步,尤其在数,数又可作规律和演练预判,这个也就是地球人的未来了吧,那么快。 感谢殷历(延夏),感谢战国初四分制,感谢孜孜不倦的古今老学者们愿“朝闻道 夕死可矣”的奉献专注之美德,让我们而今可以仅看一款名为“万年历”的App可知道当日岁建几何,月相如何,在验证古籍古物先秦文明上来回不断明确佐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六经皆史,三代乃根 ” ,夏商周实证的千年上古世纪,大统思想上有了不可置疑的确定,历法是也。 偶记几点: 1.观象授时时期,古人规定冬至北斗柄起于子月,终于亥月,这是实际天象,不可更改。每年以何月为正月,则会导致月份与季节之间调配不同,这就是“建正”(用历)问题。“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西周用历建丑为主,失闰才建子建寅。春秋经传历日证明,前期建丑为主,后期建子为主。”,是以,阅读古籍之时,注意古籍时代和实际农历月份区分,往往有着1-2个月的之差。 2.依据《夏小正》“八月辰(房宿)伏”“九月内(入或纳)火”“正月初昏参中”“三月参则伏”等连续的星象记载,确定中、流、伏、内是二十八宿每月西移一宫(30°)的定量表述。张汝舟在《〈(夏)小正〉校释》里详加阐释。《诗经·七月》中“七月流火”是实际天象,是七月心宿(大火)在偏西30°的位置,则六月大火正中,这是殷历建丑的标志。 3.武王步入周,BC1106。 周穆王西行BC1006。 其公历年份都是可以被正确推演的。 4.《历术甲子篇》《次度》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两大宝书,尘封两千余年,张老苦心钻研。 5. 清儒有言:“不通声韵训诂,不懂天文历法,不能读古书。 6.西周年代采用张汝舟先生可靠的336年说,商朝纪年采用628年说,夏朝纪年采用471年说,都做到于史有据。李学勤先生为此书题词:“观天象而推历数,遵古法以建新说。”以此表示肯定。 7. BC2000古埃及已制定365太阳历。这是另外的话题了。 8. 得空再阅,以及加阅“楚辞讲座”-汤炳正

Naruto

算数很烧脑,身为文科生只能说是望洋兴叹,而里面涉及的天文星野知识确实是受益匪浅。 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便是对应着地方的区域图,根据这句话便可得知当时李白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游览动态,也更加印证了当今学者认为的这一观点:李太白结发受长生符箓,游历名山大川,旨在“步天”,即测算星辰轨迹,地理脉络。 华夏星汉灿烂,天文,地文,人文,定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耀彩。

逢景安山之文

按:本来就考上天文历法这边,应该找个预习的书籍,就拿来张先生的书看了,据辛德勇说,他的历法研究受张闻玉先生影响很大,于是更带劲的读了读。比如其中对于朏的地位的认识,还有就是月相四分说的一些说法,我可能和先生有一些不同意见,但前面的很多部分真的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好的介绍,尤其是看到太岁的章节,先生直接从左传中找出两个超辰的记录,然后来卡定太岁今年的使用年限,真的战胜了很多京都学派的一流学者,这部书还要再拿来读的,感谢先生平易简单的语言,如果有幸和先生相见,一定是一场愉快的会面。

山外青山

天体运行遵照经典牛顿运动定律,亘古不变,可以向前、向后任意推算,人类在历史文献中对天象的详细记录形成了精确的时间标尺。现在借助计算机可以复现古代每一天地球上任意角落能看到的天文现象,这都是人类清楚认识到行星运动规律,并发明了强大的运算工具之后带来的变化。在此之前人们对天文学的认识历程,各种奇谈怪论的解释方案,代表了人类对宇宙本质探索的一种典型经历,回顾这段历史以了解祖先的思考方式,明白今天众所周知的那些基本概念都不是轻易得来。

Tinylily👑

#2023年的读书笔记# 第壹贰柒本书 又是对自己智商存疑的一天。这本书除了让我知道公历怎么转成干支纪年外,基本是一半常识一半天书。 刚读完王力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前两章就是天文和历法;这一本有些内容相似。 喜欢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里重解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

🍀

读后感受:买本纸质书回来。

“天有四维”, “日冬至,出东南维,入西南维…… 夏至,出东北维,入西北维”冬至之后春分之前这一段时间,太阳不从正东而从东偏南方向出来。 《山海经·大荒山经》里记载了六座日出之山,六座日入之山,两两成对。说明古人对不同季节不同月份太阳出山入山时在不同的方位已有了清晰的认识。 日出东北到东南,相当于太阳从夏至到下一个夏至往返一次,即一年十二个月太阳出入的不同方位。 日出东南隅,这正是初春的天象。 …… 贊!解詩還得是懂理科的文科生

MoonKnight

基本满足了我对于中国古代历法的好奇。其实定历法是每一个文明逐渐成熟当中必备的一环。一年的长度是如何确定的,二十八星宿到底是干什么的,农历中看似很随机的闰月是怎么确定的,历法是在历史中是如何演变和改进的。这些问题都在本书中有了很好的回答。 作者与其老师张汝今先生还对于一些古籍记载中的不一致深入研究,结合太史公的《历术甲子篇》有一个自洽的定量理论,这是非常难得的。 虽然我对于验算兴趣了了,但能把计算步骤详细记载于书中可见其对此的自信。

周Donna

有些推算还看不太懂,但是读书的感觉很兴奋,不光是不明觉厉的好奇,更是叹服于作者的有理有据,让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回归到本来的面目。历史可能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法和天象确是世界运转不变的规律,也许也有被利用为统之者服务的时候,但不变的总会被发现。

万物皆有翼

许久都不曾动笔计算啦,书中张先生祥尽列出来如何计算各种星象的位置,各种历法之间相互校对,是了解我国历史源头的上乘之作。

無趣味

本来读史想弄清干支纪日,读完本书发现更懵了。不得不佩服老祖先的智慧,现在从上帝视角我都弄不清这些星宿。希望这些文化的瑰宝可以传承下去。

刘东💫

历法就是利用天象的变化规律调配年、月、日、时的一种纪时法则。

董伟

有理有据!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