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人生是战斗的连接🌷每当一个困难被克服🌷另一个困难便会出现🌷人生是困难的反覆🍀但我决不后退🍀我的青春不会再来💐但不论有多大的困难💐我一定要战斗到最后! ——常书鸿 敦煌壁画太美了,真想去现场看看👀,难以想象如何把原画临摹下来,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能把中国文化传承下来,真的很不容易,国家社会需要这样的人。 沙娜在我看来是一个不喜欢抱怨的人,在妈妈👩🏻陈芝秀抛弃父亲,弟弟嘉陵和她时,听从爸爸👨🏻的建议,放弃学业回到家里带只有5️⃣岁的弟弟,换做是我,我可能做不到,在美留学期间,听从大家的建议选择回到中国,换做是我,可能会完成✅学业再回来,在可以去到央美继续学业时,沙娜听从爸爸👨🏻的建议去做徽因先生的助教,换做我,可能会选择央美继续学业,感觉沙娜都是很听从父亲的建议,循规蹈矩完成✅目标,凡事都是以平常心对待,本身没有树立特别大的理想与抱负,当然她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是我看到的少数一个内心没有太大波澜的主角😇,也有可能是这本书里没有写到她的情感心理变化。
2019年末2020年新春伊始,因为疫情刚刚爆发,只好窝在家里,那会儿 电视上正好在放常书鸿的纪录片,这是第一次知道常书鸿知道敦煌的保护神。大约过了半年,一次去浙江博物馆参观,正好看到常书鸿画展,即惊奇又亲切,第一次知道他是杭州人。 读完此书,一方面更印证了老一辈艺术家为艺术献身的崇高精神,从繁华安逸的法国里昂到硝烟弥漫的中国西北,从物质上的贫穷困苦到精神上的一次次打击,这一切的种种没能击垮常书鸿内心坚定的信仰,艺德、人格,可歌可泣,可敬可佩。另一方面也让我认识了常沙娜这个坚韧的女孩,虽然从小颠沛流离,即使条件再恶劣,她依然在沙漠中开出了美丽的花。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北京景泰蓝、永远盛开的紫荆花等等,尤其看到她临摹的敦煌乐伎,绘画的各种花卉真真是美的享受。当然,也羡慕,羡慕从小师从各路大师,羡慕千佛洞里的滋养。在那个没有更多娱乐活动的年代,夜晚,一群艺术家齐聚一堂素描作画的场景,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是生活是热爱。 读完此书,对敦煌更多了一份向往,对敦煌守护人更多了一份敬意。
饱含深情,热泪盈眶! 常书鸿苦守敦煌几十年,决心不再让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美国的华尔纳,日本的橘瑞超,俄国的鄂登堡之徒在莫高窟任意肆虐掠夺的悲剧重演。 那崇高的使命感,让我想起了现代启示录,一个男人他终其一生总会追寻一种使命,有些人觉得这是自己的灵魂在呼唤他,上天在指引他,这就是刻进男人DNA当中的密码,在这一刻只是读到常书鸿这个名字时,我都会感觉浓烈的荷尔蒙从书中溢出。
敦煌的守护者常书鸿是本书作者的父亲,而后承继父亲遗志,始终致力于敦煌艺术教育的推广,被称为“永远的敦煌少女”。也正是父亲对敦煌的爱,才使得长沙娜热爱着、遵守着父亲的教诲,如何一生坚守父亲“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的教诲,将敦煌艺术传承不息?正是有着二代人的坚持,才让我们看到如此震撼的历史文化。 看了本书,最近听了开讲啦,爸爸,你这一辈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我们国家的文化需要,我作为你的女儿,比你当年去世的时候要大一点,你给了我很多的荣誉。谢谢你了,我的老爸爸!”声声呼唤,道出了一对父女长达一个世纪为敦煌、为祖国无私奉献的故事,也引得在现场观看这段视频的所有人潸然泪下。 书里有着大量珍贵原版的照片,更是首度面世,读时更为鲜活的呈现了当年的人物与时代的风貌。
最早知晓常沙娜老师,是在景泰蓝博物馆看到常老师设计的和平鸽花瓶,后来在美术馆又见到常老师画的“水莲”,再后来在多次敦煌相关展览中好几次欣赏到常老师的临摹作品……于是常老师在我心中就幻化成了一个多才多艺的仙子。不好意思的是,我竟然不太了解仙子的父亲常书鸿,没有常书鸿,也就没有今天的敦煌。但说句实话,爸爸可谓被女儿后浪推前浪了。 因为我生长在北京,所以自小就对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十大建筑比较熟悉,但是,这些经典建筑的设计元素也包含着沙娜老师的心血,我还是头回知道。 沙娜老师从出生伊始,就注定离不开那片神圣的戈壁滩,当命运的齿轮将她带往沙漠,从此,她的命运就与敦煌紧紧联系在一起。 而我有缘幸会这本书,是在今年的书展上。翻阅过程中我就爱不释手,书的前半部分讲述沙娜的家人,沙娜的成长求学工作经历,辅以大量照片,话说沙娜老师真是从小精致到老;后半部分主要是对敦煌艺术进行归纳性总结,并配有大量沙娜老师临摹的图片,精美绝伦。 后天,也就是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我将去工美参观“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年艺术与设计展”,相信看完此书再看沙娜老师的展览,应该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吧。
本书是著名艺术设计家、原中央工艺美院院长92岁的常沙娜先生深情追忆父亲常书鸿,回顾自己精彩人生和艺术历程的著作,也是一部既呈现敦煌文化艺术魅力,又凝结了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父亲和她自己两代人的理想情感与艺术传承的畅销读本。
第一代“敦煌人”日渐凋零,他们的甘苦喜悲也逐渐不为人知。倘若他们没有来到敦煌,守护着满山的洞窟,这片大漠美术馆或许早已在肆虐的风沙与劫掠中湮没于人世。他们在这片荒凉的戈壁沙漠上生活着,日夜守护这片恢宏的文化遗产,直至付出全部的青春。 从说起“敦煌”这两个字时他们眼中骤然闪烁的光亮。这是敦煌的基因,也是他们之间心照不宣的隐秘。感谢他们毕生的守望,也感谢常老分享自己的人生历程——那些随着墙壁一道皲裂的肌肤与面孔,那些在时光的威逼下老去的故人,那些在光阴的灰烬里逐一浮现的往事。 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虔诚与执著却始终传递,生生不息。看完后,特别想好好的了解一下敦煌!
后面讲艺术的部分好🈶感触,应该算是我的美术启蒙书了。什么卷草纹,忍冬草纹,平棋,藻井,火焰流苏(这个知道的早点)。去百度图案的时候,发现这些都是日常家具碗具常见的图案。 第二个感触是,艺术的最终宗旨是要服务与生活,最高境界是让艺术品显得富丽而淡雅。这才是真正的品味。 老师最有名的作品应该是人民大会堂的天花板设计了吧。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但是人民大会堂的光环太大了。参与人民大会堂艺术设计的时候,她才26—27岁。估计是当时她在清华建筑系,师从林微因时候,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 她笔下的林老,已经不是我们常人印象中的美貌与艺术了,而是真正的大师。卧床休息中通过口述的方式教学,激动的时候就会喘起来。
实体书设计得相当漂亮,常书鸿的故事也很值得一读。最后所附的壁画临摹和敦煌纹饰令人惊喜,发现原来自己以前喜欢的很多花样都来自莫高窟艺术。
为敦煌艺术献身的父女致敬!
从文字中能感受到沙娜老师应该是一位温暖平和的人,柔和的叙事却又饱含深情。敬佩沙娜老师两次选择回国的决定,如果说第一次是顺从追随,那第二次就是信念追求。原来敦煌元素被运用到了那么多有名的作品中,能看到人民大会堂的装饰设计真是太惊喜了!
作者常莎娜,常书鸿先生的女儿,父女两代都将毕生奉献给挚爱的敦煌。 爸爸说:“沙娜,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 我的名字叫沙娜,沙漠的沙……
某天晚上无意间打开电视,被其中的几幅敦煌飞天的图片所吸引,是一期常沙娜老师专访。初时不太清楚此人,但被老师的矍铄精神且自带一种独特的气质所吸引,看完电视心中对常老师很是敬佩。无意间发现此书,让我更加细致地看到敦煌璧画中各个细节之美。在那样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为完成自己的梦想,眼中有光、心之所向,对事业所爱倾其全身心投入,这是当下浮躁的我们内心所缺少的。敦煌的大美,是有一群工匠精神的大师为之奋斗、为之保护,我们才有幸一睹敦煌的芳荣。感恩所有为之奋斗的大师,感恩遇见此书,缘来真好!
娓娓道来那个为理想而奋斗,那波澜起伏动荡的时代到现代,为理想奋斗的人们前赴后继,透过沙娜先生的记录以及艺术见解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读者也接收到了弘扬民族文化与爱国精神的传递!为中华民族文明灿烂而自豪!感谢创造文明的古今匠人们!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一起加油吧!
本书记录了作者与敦煌的故事及作者的家人对敦煌的贡献,真诚而热烈。作者的成长经历也值得我们研究。书的末尾向我们展示了敦煌无以伦比的画卷
摘抄: 人生是战斗的连接🌷每当一个困难被克服🌷另一个困难便会出现🌷人生是困难的反覆🍀但我决不后退🍀我的青春不会再来💐但不论有多大的困难💐我一定要战斗到最后! ——常书鸿 敦煌壁画太美了,真想去现场看看👀,难以想象如何把原画临摹下来,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能把中国文化传承下来,真的很不容易,国家社会需要这样的人。 沙娜在我看来是一个不喜欢抱怨的人,在妈妈👩🏻陈芝秀抛弃父亲,弟弟嘉陵和她时,听从爸爸👨🏻的建议,放弃学业回到家里带只有5️⃣岁的弟弟,换做是我,我可能做不到,在美留学期间,听从大家的建议选择回到中国,换做是我,可能会完成✅学业再回来,在可以去到央美继续学业时,沙娜听从爸爸👨🏻的建议去做徽因先生的助教,换做我,可能会选择央美继续学业,感觉沙娜都是很听从父亲的建议,循规蹈矩完成✅目标,凡事都是以平常心对待,本身没有树立特别大的理想与抱负,当然她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是我看到的少数一个内心没有太大波澜的主角😇,也有可能是这本书里没有写到她的情感心理变化。
2019年末2020年新春伊始,因为疫情刚刚爆发,只好窝在家里,那会儿 电视上正好在放常书鸿的纪录片,这是第一次知道常书鸿知道敦煌的保护神。大约过了半年,一次去浙江博物馆参观,正好看到常书鸿画展,即惊奇又亲切,第一次知道他是杭州人。 读完此书,一方面更印证了老一辈艺术家为艺术献身的崇高精神,从繁华安逸的法国里昂到硝烟弥漫的中国西北,从物质上的贫穷困苦到精神上的一次次打击,这一切的种种没能击垮常书鸿内心坚定的信仰,艺德、人格,可歌可泣,可敬可佩。另一方面也让我认识了常沙娜这个坚韧的女孩,虽然从小颠沛流离,即使条件再恶劣,她依然在沙漠中开出了美丽的花。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北京景泰蓝、永远盛开的紫荆花等等,尤其看到她临摹的敦煌乐伎,绘画的各种花卉真真是美的享受。当然,也羡慕,羡慕从小师从各路大师,羡慕千佛洞里的滋养。在那个没有更多娱乐活动的年代,夜晚,一群艺术家齐聚一堂素描作画的场景,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是生活是热爱。 读完此书,对敦煌更多了一份向往,对敦煌守护人更多了一份敬意。
饱含深情,热泪盈眶! 常书鸿苦守敦煌几十年,决心不再让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美国的华尔纳,日本的橘瑞超,俄国的鄂登堡之徒在莫高窟任意肆虐掠夺的悲剧重演。 那崇高的使命感,让我想起了现代启示录,一个男人他终其一生总会追寻一种使命,有些人觉得这是自己的灵魂在呼唤他,上天在指引他,这就是刻进男人DNA当中的密码,在这一刻只是读到常书鸿这个名字时,我都会感觉浓烈的荷尔蒙从书中溢出。
敦煌的守护者常书鸿是本书作者的父亲,而后承继父亲遗志,始终致力于敦煌艺术教育的推广,被称为“永远的敦煌少女”。也正是父亲对敦煌的爱,才使得长沙娜热爱着、遵守着父亲的教诲,如何一生坚守父亲“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的教诲,将敦煌艺术传承不息?正是有着二代人的坚持,才让我们看到如此震撼的历史文化。 看了本书,最近听了开讲啦,爸爸,你这一辈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我们国家的文化需要,我作为你的女儿,比你当年去世的时候要大一点,你给了我很多的荣誉。谢谢你了,我的老爸爸!”声声呼唤,道出了一对父女长达一个世纪为敦煌、为祖国无私奉献的故事,也引得在现场观看这段视频的所有人潸然泪下。 书里有着大量珍贵原版的照片,更是首度面世,读时更为鲜活的呈现了当年的人物与时代的风貌。
最早知晓常沙娜老师,是在景泰蓝博物馆看到常老师设计的和平鸽花瓶,后来在美术馆又见到常老师画的“水莲”,再后来在多次敦煌相关展览中好几次欣赏到常老师的临摹作品……于是常老师在我心中就幻化成了一个多才多艺的仙子。不好意思的是,我竟然不太了解仙子的父亲常书鸿,没有常书鸿,也就没有今天的敦煌。但说句实话,爸爸可谓被女儿后浪推前浪了。 因为我生长在北京,所以自小就对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十大建筑比较熟悉,但是,这些经典建筑的设计元素也包含着沙娜老师的心血,我还是头回知道。 沙娜老师从出生伊始,就注定离不开那片神圣的戈壁滩,当命运的齿轮将她带往沙漠,从此,她的命运就与敦煌紧紧联系在一起。 而我有缘幸会这本书,是在今年的书展上。翻阅过程中我就爱不释手,书的前半部分讲述沙娜的家人,沙娜的成长求学工作经历,辅以大量照片,话说沙娜老师真是从小精致到老;后半部分主要是对敦煌艺术进行归纳性总结,并配有大量沙娜老师临摹的图片,精美绝伦。 后天,也就是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我将去工美参观“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年艺术与设计展”,相信看完此书再看沙娜老师的展览,应该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吧。
本书是著名艺术设计家、原中央工艺美院院长92岁的常沙娜先生深情追忆父亲常书鸿,回顾自己精彩人生和艺术历程的著作,也是一部既呈现敦煌文化艺术魅力,又凝结了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父亲和她自己两代人的理想情感与艺术传承的畅销读本。
第一代“敦煌人”日渐凋零,他们的甘苦喜悲也逐渐不为人知。倘若他们没有来到敦煌,守护着满山的洞窟,这片大漠美术馆或许早已在肆虐的风沙与劫掠中湮没于人世。他们在这片荒凉的戈壁沙漠上生活着,日夜守护这片恢宏的文化遗产,直至付出全部的青春。 从说起“敦煌”这两个字时他们眼中骤然闪烁的光亮。这是敦煌的基因,也是他们之间心照不宣的隐秘。感谢他们毕生的守望,也感谢常老分享自己的人生历程——那些随着墙壁一道皲裂的肌肤与面孔,那些在时光的威逼下老去的故人,那些在光阴的灰烬里逐一浮现的往事。 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虔诚与执著却始终传递,生生不息。看完后,特别想好好的了解一下敦煌!
后面讲艺术的部分好🈶感触,应该算是我的美术启蒙书了。什么卷草纹,忍冬草纹,平棋,藻井,火焰流苏(这个知道的早点)。去百度图案的时候,发现这些都是日常家具碗具常见的图案。 第二个感触是,艺术的最终宗旨是要服务与生活,最高境界是让艺术品显得富丽而淡雅。这才是真正的品味。 老师最有名的作品应该是人民大会堂的天花板设计了吧。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但是人民大会堂的光环太大了。参与人民大会堂艺术设计的时候,她才26—27岁。估计是当时她在清华建筑系,师从林微因时候,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 她笔下的林老,已经不是我们常人印象中的美貌与艺术了,而是真正的大师。卧床休息中通过口述的方式教学,激动的时候就会喘起来。
实体书设计得相当漂亮,常书鸿的故事也很值得一读。最后所附的壁画临摹和敦煌纹饰令人惊喜,发现原来自己以前喜欢的很多花样都来自莫高窟艺术。
为敦煌艺术献身的父女致敬!
从文字中能感受到沙娜老师应该是一位温暖平和的人,柔和的叙事却又饱含深情。敬佩沙娜老师两次选择回国的决定,如果说第一次是顺从追随,那第二次就是信念追求。原来敦煌元素被运用到了那么多有名的作品中,能看到人民大会堂的装饰设计真是太惊喜了!
作者常莎娜,常书鸿先生的女儿,父女两代都将毕生奉献给挚爱的敦煌。 爸爸说:“沙娜,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 我的名字叫沙娜,沙漠的沙……
某天晚上无意间打开电视,被其中的几幅敦煌飞天的图片所吸引,是一期常沙娜老师专访。初时不太清楚此人,但被老师的矍铄精神且自带一种独特的气质所吸引,看完电视心中对常老师很是敬佩。无意间发现此书,让我更加细致地看到敦煌璧画中各个细节之美。在那样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为完成自己的梦想,眼中有光、心之所向,对事业所爱倾其全身心投入,这是当下浮躁的我们内心所缺少的。敦煌的大美,是有一群工匠精神的大师为之奋斗、为之保护,我们才有幸一睹敦煌的芳荣。感恩所有为之奋斗的大师,感恩遇见此书,缘来真好!
娓娓道来那个为理想而奋斗,那波澜起伏动荡的时代到现代,为理想奋斗的人们前赴后继,透过沙娜先生的记录以及艺术见解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读者也接收到了弘扬民族文化与爱国精神的传递!为中华民族文明灿烂而自豪!感谢创造文明的古今匠人们!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一起加油吧!
本书记录了作者与敦煌的故事及作者的家人对敦煌的贡献,真诚而热烈。作者的成长经历也值得我们研究。书的末尾向我们展示了敦煌无以伦比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