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高永旺译注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简称《慈恩传》,是一部记叙玄奘生平事迹最早最详细的传记著作。全书十卷,由玄奘的弟子慧立和彦悰共同撰写。第一卷记载了玄奘的家世、幼年事迹、出家、受戒、游学经历,以及从长安出发,经秦州、凉州、瓜州、玉门关、五烽、莫贺延碛、伊吾到达高昌的行程。第二卷至第五卷记载玄奘游历我国新疆以及中亚、印度的经过。这部分内容通过叙述玄奘的行历,详细记载了其沿途所闻所见,包括地理、历史、民族、语言、宗教、民俗等重要内容,为研究七世纪的中亚史和印度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重要资料,与《大唐西域记》互为经纬,堪称双
瓦尔

读后感触挺复杂之一本,分几个方向来说说吧: 内容方面: 当年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讲《玄奘西游记》其内容实际上就是《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两本书之内容精选。当然选择标准是按照钱师自己的认识,只选了他看重的部分(以及某些舍弃也要考虑到国家意识形态的限制,比如许多反唯物主义的东西会被割掉……) 这一本则是原汁原味的玄奘本人以及西行求法和东归传法始末之正传。内容全、记载细,尤其是偏重法师在印度境内听闻的许多佛教掌故、传说以及奇异经历。对研究古印度文化传统以及佛教史的人来说,这部分恰是最珍贵的部分,同时对于寻找佛法修证真实案例的读者,也是不可错过的。这是与央视版本最不一样的地方。 注释方面: 读此书另一个大特色时注释渊博!文白对照是特色,但是还不算优势。此书的详尽注释几乎可以相当于另一部佛法知识的科普书了。其内容不仅涉及佛法概念的阐释、历史沿革、更囊括佛教各宗派、支流的相互比照和侧重点介绍,本身也可谓一部佛教关系史,这是值得留意的。 高僧联想读完此书,我不由得想起三位佛教历史上当仁不让的高僧,两位古代一位现当代的,进行这样的联想和对比其实很有意思! 他们三人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依次就是: 东晋十六国时期之鸠摩罗什—-初唐时的玄奘——-当代的南怀瑾。 这三个人乍看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你若仔细想想,三人彼此还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体现在三点: 1、三人都是高僧,圆寂后都留下佛舍利(更奇特的是鸠摩罗什和南怀瑾都留下了罕见的舌舍利); 2、三人都是以讲解无上甚深微妙的佛法而闻名于世; 3、三人为最大限度传法,都不约而同走的是上层路线(鸠摩罗什是被迫依附于多国统治者、玄奘是周旋于初唐两位君主,南怀瑾则是广泛结交地方大员甚至是民国军阀。) 所以三位高僧估计有英雄所见略同处,但是,也必然有很不一样的地方。我在这里当然不敢妄论三位大德在佛法造诣方面的高下,仅仅只是指出三人很有意思的不同之处,共各位同学探讨和研究,也就是抛砖引玉吧…… 以个人愚见,我觉得鸠摩罗什和南怀瑾二人相对比较类似,都属于“天纵英才、心有灵犀”那一类,换句话说就是天赋极高、一点就透、无上智慧、学佛那就像是李白作诗,信手拈来,几乎是一种娱乐状态下就把正事儿给办了,还学霸到无人望其项背的地步!别的不说,单就说“文字般若”这一项(南师说这是一个人的文学天赋,文学方面的才能)就这一点来讲,鸠摩罗什和南怀瑾我觉得是更接近的,都可以信达雅、都可以复杂无比的事情简单说、生活化地来说,而且无损于佛法原典的精奥!(难怪留下舌灿莲花舍利之高僧、古今只此两人!) 玄奘大师也很高,但他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类型,叫做“辩才无碍”。说白了,他的长项有点类似于西方文明那种超级强悍的逻辑思辨力,逻各斯+辩证法,逻辑三段式那种询证推进的研究方法,是那种既要找假设也要找证据的路子,而且,走到极致处,甚至是牢牢抱守在学禅宗的人来看甚至可以称为“我执”的东西,但是因个人慧觉、根性不同,放在唯识宗方法论这里,“执”反而就不一定是缺点反而很可能是优点(难怪科学家们更青睐唯识宗、跟现代物理学理论体系很像) 我随便举几个玄奘求法途中的典型例子吧,也许有助于同好们更好地理解玄奘的特有魅力。 第一件事,是玄奘在印度佛影窟里苦苦磕头顶礼,一定要见到佛影才罢休的事情。(的确很执着、也反映出玄奘有一种傲骨,同时他也是很自信的人,见不到佛影也许不符合玄奘对自身能力的预判!所以他绝不放弃,磕头一定要磕到感动佛菩萨的地步,最终真的得偿所愿); 第二件事,玄奘在那烂陀寺戒贤菩萨处学成之后,他并没有急着回归唐朝,而是沿路南下游历印度其他地方,听其他的大乘高僧们反复讲述同一路佛法,直到玄奘确信其他人的讲解真的不如自己的老师戒贤法师之后,才作罢!(玄奘对自己的老师,其实一直都有怀疑的!怀疑他是否是讲出了究竟法?这一点很像西方的科学怀疑精神,对任何事持有保留和怀疑态度) 第三件事,玄奘回到大唐之后,一直高歌猛进上层传教路线,努力搞好和唐太宗、唐高宗父子的私人关系。这在一开始是奏效的,但是太宗死后,高宗和玄奘之间后来产生了芥蒂(再加上辩机案的阴影)到后来甚至演变到高宗力求控制玄奘而法师一直在努力反抗,仅仅是未撕破脸而已……(我个人认为玄奘在处理这件事上没有如愿,法师一直在给高宗的信件中吹捧皇帝、一直拼命给皇上戴高帽子,有点捧杀的意思,但实际上又对皇帝在某些方面阳奉阴违,这就造成了后来的紧张结果,这是否因为玄奘性格中有过于自信的一面呢??我不得而知。) 先只说这三件吧,很有意思的事情。 总之这本书推荐,4.2🌟吧。[调皮][呲牙]

mimi🐰

抄了一年的“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终于趁假期把三藏法师传记看完了,只看了译文部分,浅浅地翻看完了😅…感觉注释也很精彩,可以写成佛法知识科普书了 大致可以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分是游记,后半部分更多是政治了…除了丰富有趣奇异的经历,还有些意识形态的味道 在一个原本道教根深蒂固的国家推行外来的佛教,而且佛教“众生平等”理念和中国传统统治阶层的“三纲五常”的儒家价值观还几乎完全不同…要努力和帝王们搞好关系得以推广,要让它为广大人民所接纳,都不是容易的事 不单单是表面看到的极强的意志力,坚韧不拔舍身求法的精神;和帝王们的周旋,处理外交公关,都表现了超强的逻辑思辨能力和高情商语言艺术🙏🏻🙏🏻

个篱

取经人——玄奘的壮游记“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 玉门关 在被朝廷拒绝了西行取经的申请后,河南人陈祎只身一人,逃离长安。 沿秦州,兰州,凉州河西走廊重镇,他以玄奘的法号,一路讲经上课,在一个地方一呆就是一个月之久。随末唐初战乱后,丝绸之路似乎已经恢复了往日的荣光。听玄奘讲经者络绎不绝,有平民,有官吏,当然不乏途经的商人。一个来自长安的僧人来此讲经弘法,通过驼队在丝绸之路上渐渐传开。没多久就被一个人知道,这个人将是对玄奘西行最具战略意义的人物——高昌王麹文泰。高昌王邀请他去高昌国开佛法讲座,并在之后成为玄奘西行第一个顶级资助人。 玄奘的目的地是远在万里的天竺那兰陀寺。他是去留学,这将是中国历史,甚至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跨国留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一年,他27岁。 听闻玄奘到达凉州,凉州都督李大亮十分紧张,他已收到长安要求拦截玄奘的文书。他赶紧逼迫玄奘立即返回长安。这时一个叫慧琳,一个叫道整的两个佛家弟子出来带法师偷渡凉州,昼伏夜行,赶路到达瓜州。尽管凉州的追捕文牒已到瓜州,瓜州州吏李昌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当着玄奘面撕掉了文书,放他出行。 瓜州出来便是大唐国境咽喉的玉门关,玉门关外有五座由军队镇守的彼此间距百里的峰火台,穿越长八百里的莫贺延碛,才能到达西域第一个国家——伊吾国。法师知道这时最需要的就是一匹健壮的马,还需要一个向导带路。他在所住寺里向菩萨祷告,希望能找到一位向导助他渡过玉门关。 有一个叫石磐陀的胡人来到寺里来表示愿意带法师出关,并拜他为师。 这算是玄奘西行收的第一个徒弟,他也成为了说书人和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只是这个“孙悟空”在护送那个“通辑犯”的半路上,起了退意,甚至动了要杀掉师父以逃避官府追责的念头。当然这样的原型故事被艺术家们加工掉了。 在险些命丧五峰后,终于出了玉门关。 玉门关对玄奘来说,是进入西域的最后一道国家障碍,出了玉门关玄奘便可不再担心来自官兵追捕,一路通往天竺了。 他当时心情一定是愉悦的,而这种愉悦感一定也是短暂的。 莫贺延碛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伏无水草顾影唯一。 玉门关外便是莫贺延碛。“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这一段大型沙漠,年降水量在30毫米以下,寸草不生。 众多玄奘相关影视剧纪录片都爱描述这里的场景,他不小心打翻水囊,几将殒绝,并说出了那句誓死如归的名言——“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经过五天四夜未沾一滴水,老马引路找到小片绿洲,保全性命。两天后到达西域第一个小国——伊吾。 莫贺延碛,是玄奘西行之路最后一段独行,是典型的佛教式苦行,是这个苦行僧面对自然环境的自我的救赎,并为整个世人眼里的玄奘西行定下了一个荒凉、悲怆的色调。 这之后,玄奘将开启的是名幅其实的豪华西域、中亚、印度“游”,等待他的是三大顶尖的资助人。 首席资助人 伊吾在玄奘到来之前,曾是隋朝治下的郡,后臣服于西边的高昌国。 从名字上就能看来伊吾是一个多么美丽温馨的地方,而对玄奘以及之前那些经过莫贺延碛死里逃生的商队来说,“伊吾”更是充满希望的名字。 在伊吾讲经弘法时,他头号迷弟高昌王早已派人在半道等候他的前往。 高昌国地处富庶的吐鲁番盆地,气候温暖,能养蚕,能种谷麦。著名土特产有赤盐、白盐、葡萄、冻酒、刺蜜、白面、棉布及丝织品等。地处天山南北孔道,丝绸之路北路冲要,政治稳定,物产丰富,文化发达。国家制度脱胎于汉晋之中原文化,是个极共亲汉的西域国家。 高昌国更是西域重要的交通枢纽。 高昌王麹文泰是一个汉文化粉丝,更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盛情的高昌王,让玄奘修改的线路计划,由可汗浮图的地线改道高昌国。一住就是十多天。当他要走时却遇到了麻烦,高昌国软硬兼施,想让他永远地留在高昌国做国师。 玄奘当然不干。 在绝食三天后,高昌王先投降,最终同意放他继续出行。作为相互妥协的结果,玄奘答应再讲一个月经,并承诺取经归国定会途经高昌并停留三年,还与麹文泰结拜为兄弟。 玄奘获得了国家君王如此尊重,是佛教的魅力。像高昌王这样顶层人物也都对佛教表现出无上的崇敬和虔诚,给予了那个年代越来越多敢只身一人踏上求经路的苦行僧们以力量。 在高昌国最后的一个月里,玄奘繁忙地开讲座。“每次开讲,国王亲持香炉迎接。当法师将登法座时,国王又跪下作为台阶,让法师踏身登座”。 送玄奘出发的路,高昌王跟了十里才回,虽然高昌王回了,跟着玄奘一起西行的,还有高昌王送上的豪华随行清单: 4个沙弥为侍从;30套法服,面衣袜子靴子若干;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绡五百匹;马30匹;力役25人,护送直到西突厥叶护可汗居处方可归;24封国书送给沿途24国(每封信都附上大绫一匹);绫绡500匹和果味2车献给西突厥叶护可汗的伴手礼,一封给可汗的信。那时高昌国已臣服西突厥,高昌王给可汗的信里是这样说的:“法师是我的弟弟,要去婆罗门国求法,希望可汗怜爱法师如同怜爱我一样,还请可汗敕令以西诸国,供给法师良马,顺次护送过境。” 这些钱足够玄奘往返天竺20年的开销。20年!在这时相信玄奘的西行计划俨然不是一个简单的天竺往返游了。 玄奘无法拒绝这样阔绰的的资助。往后每到一处大塔大寺,玄奘都会拿一部分钱供养他们,也许一方面是完成佛教这基本的供养仪式,另一方面也是为远在北方的这位异姓兄长广施福报吧。 从玄奘的西行路线图上来看,此时他离自己的目的地——那烂陀寺已行进了四分之一的路程。 高昌国是玄奘西行之路重要的转折点。 在拥有足够财力、物力、人力后,玄奘的西行变成了一个团队作业,玄奘超高情商和团队协作能力即将展现。 在之后的路上,虽然有过为数不多的劫难,接连不断的盗贼威胁,只是没到九九八十一难的夸张程度;有遇到垂涎他俊朗外貌而欲杀之取其血肉的诡异事件,只是没有一路的妖魔鬼怪;有遇到过河翻船经书遗失,只是那不是观音设的“局”…… 尽管如此,也是险象从生,而沿途不仅有高昌王,还会有西突可汗,有戒日王这样的三大顶级资助人,且都力劝他留下。他是中国历史上众多留学生中的一个,也可以选择留在佛祖诞生的地方,钻研一手的佛法,享受顶流高僧的荣耀,在印度10年后他已经成为塔尖唯二的佛学大师。 而最终玄奘还是回到了起点——长安,为什么? 佛缘初起 佛教自西汉传入中国后很快获得了民众的认同,从民间到官方,从市井文化到文学艺术快速生根发芽。 到唐代,僧人不用纳税,朝廷为了避免不法分子利用出家来偷税逃税影响财政收入,实行度牒制来控制僧侣的人数。合法的僧道需要申请许可证,每三年更新一次,档案各留州县一份并备案中央。所以有了详实的僧道数据。 当时全国有道观1687所,合法的道士776人,道姑988人;寺庙5358所,僧人75524人,比丘尼50576人。 佛教获得了相比本土道教碾压式的规模优势。 玄奘的父母也是虔诚的佛教徒,父亲陈慧在做江陵县令时广施善德,深受百姓爱戴。父母在世时,玄奘二哥就已在洛阳出家,法号长捷。在父亲死后,长捷法师便带自己这个天资聪慧的弟弟归依佛门,生活在寺庙里。 那时玄奘10岁。在接下来的15年里,他辗转于长安、成都、荆州、相州、赵州、扬州再回到长安,醉心于学习佛法。 但他却遇到一个大问题,用他自己的话说“遍访名师,发现每个人说的各不相同,不知道听哪个的好”,于是决心远游佛教起源地——印度求教疑惑。 这里面,他最想求的经书名叫《瑜伽师地论》,这部经书别说当时的大唐,就算在印度能讲明白的也少之又少。可能就在他对这部经书念念而不可得时,遥远的印度一个叫戒贤法师的顶尖佛学家正在那烂陀寺讲授这本巨作,整套课程讲下来共需15个月。后来玄奘在戒贤法师座下就重复学习了三遍。 他希望去理解一个统一的佛法,消解佛教各宗派之间的理论冲突,为世人修学提供一个圆融的佛教理论体系。 启程 在吴承恩的《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沿途国家君王夹道欢迎,热情款待。《西游记》为中国式世界观下的文学巨著,需要满足世俗和统治者对国威宣传的需求,玄奘又是唐太宗的干弟弟,沿途众国善待玄奘,就是讨好大唐,这符合天朝上国式的美好愿望。 事实上玄奘西行一开始就被朝廷极力否决。 大唐初年,北方的游牧民族向初立国门的大唐发动进攻,朝廷实行禁边政策,严禁百姓外出。同时还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来控制人口的流动。 玄奘想要成行必然需要获得朝廷的准许,一开始玄奘是打算和多个同道僧侣结伴同行,然而通关的申请屡屡被拒,其它人相继退出,只剩下玄奘一人。 他知道前路艰难,提前做了非常长的心理建设,排列出可能遇到的各种苦难,感觉自己扛得住,才向佛主明志,准备单行。 这一出发就是五万里路,玄奘必然是做了十足的功课和详尽的路线规划才敢动身的。而在他之前还有两个人,也许给他提供了参考。 八戒和法显 第一个是三国时期的河南僧人朱士行,法号八戒,到了西域的于阗。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汉族佛教僧人,他面临的经书残缺,难以理解的窘境恐怕更严重。于阗传说由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的部族来西域建立一个佛教王国,亦是大乘经典的集中地,所以朱士行应该是来对了对方。 然而他的抄经行为受到了小乘佛教人的抵抗和阻扰,一生未归汉。80岁高龄圆寂于于阗。在他圆寂那年,才让弟子将抄写的几十万字经书送回洛阳。 佛教落地白马寺后,朱士行是第一个受戒的汉族僧人,也是第一个西行取经的汉族僧人,所以他的法号成了《西游记》里二师兄的名字吧。 朱士行的壮举无疑为后面的法显走得更远树立了榜样,传回的大本《般若》为佛教的传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而阻扰他回国的小乘佛教也在等待玄奘进入印度时,开坛辩法。 第二个是山西人法显,他比朱士行走得更远,到达了印度。 先是和四人从长安出发,到了张掖又有六位僧人加入。到敦煌,得到太守李暠的资助,后又获得苻公孙的资助,穿越塔克拉玛到达于阗。翻过葱岭到达中天竺时,同伴有得病死,有的返回,取经团只剩下两人。在天竺呆了好些年,学习、抄经、画像。出发起算,12年后法显带上大量经书坐上商人印度式大舶东归,在海上漂泊100多天于第二年到达山东。 法师65岁出发,回来已是78岁。 他把这趟旅程写成了一本《佛国记》,被誉为西域探险和印度佛迹调查指南。他比玄奘早出发了200多年,相信他巡礼的佛国旧迹也是比玄奘多的。 比起法显一路物资匮乏,玄奘从高昌国出来似乎就没过过穷日子。 第二位资助人 带着高昌王的24封国书,玄奘一路人马到了西突厥首都碎叶城可汗的帐内,自然是受到了河汗的热情款待。 可汗非常给高昌王面子,为玄奘找了一位通晓西域各国语言的人当翻译,直到将取经队送达迦毕试国。还给沿途各国群主写国书,送了了一件绯红绫罗法衣。 可汗送走玄奘,走了十里。 不知道他是否有预料到两年后自己的都城碎叶就成了大唐安西都护府的一个辖区,而70年后,一个叫李白的人出生在这里。也许李白当年从碎叶到四川江油时,走过的路有很多与玄奘来时的路重叠吧。 从碎叶出来,直到铁门都是西突厥的势力范围,有了河汗的国书很顺利过了铁门,穿越葱岭就来到了天竺境内。 印度 从长安出发,两年多后,玄奘终于到印度时。 玄奘在印度很多地方都受到了热情欢迎,“沿途都是幢幡宝盖,香烟缭绕,鲜花满地。到达福舍后和法师相见,先虔诚礼赞,又亲手以无数鲜花供养法师后,再请法师乘坐大象相随前进。” 然而在那个年代佛教在印度早已衰没。一路上玄奘都能参观到各种佛教遗迹,而这些遗迹大多都是阿育王建的。 孔雀王朝时代,随便一座都城都能修上百所寺庙,等玄奘去时也只能看到一成了。阿育王酷爱造塔,总共修造了84000多座佛塔。 那烂陀寺在印度大陆的东北,玄奘从帕米尔高原进入印度,去往那烂陀寺还得有好一段路要走。这一路上,他抓住一切机会学习,一些有高僧在寺庙一呆就是几个月,甚至一两年。 进入印度开始,玄奘的脚步开启了几十倍的慢速以便学习。以至于当他到那烂陀寺时,那里讲解的很多经书他都已经学过,直接进入复习阶段。 那烂陀寺 玄奘到那烂陀寺同样受到高规格的迎接。“有二百多名僧侣和一千多名信众举着幢盖、花、香前来迎接,赞颂围绕着法师进入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当时世界上佛教最顶级的学府。在这里主客僧常有上万人学习各种经文,每天大大小小讲座就有一百多处。 运营由国王供养,不需要依赖社会的捐助,这里的僧客可以专心学习。 在当时的那烂陀师资力里中,能讲20部经的有1000人,能讲30部的有500人,能讲50部的有10人(这里也包括玄奘自己)。 玄奘来到那烂陀就好似一个顶尖教授去一个顶尖大学再修几门课程。而他要师从的老师正是那烂陀住持——戒贤法师,戒贤法师可尽览一切经论。 戒贤法师讲授玄奘从长安出发时就心心念的那部《瑜伽师地论》,听课者几千人,修完需要15个月之久。玄奘在那烂陀的五年里共听了三遍《瑜伽师地论》。 离开那烂陀寺,玄奘开启了印度大陆的游学模式。东印、南印、西印、中印、南印、西印,遍游了好几圈,三年才回到那烂陀。 在回国前的最后几年,玄奘四处开讲座,打辩论。 最后一场高光时刻是五年一次的曲女城无遮大会。整个国家对这类盛会达到了一种疯狂的地步,上万僧侣参与,到第四天每位伴侣就给金钱一百,文珠一枚等供养。这是佛教僧侣在东方中国从未有过的礼遇吧。 这一切离不开戒日王对佛教的支持,作为玄奘留学印度时北方王朝,对玄奘的好感无以复加。 第三位资助人 当玄奘准备回国时,戒日王给予了丰厚的财物资助: 金钱一万枚;银钱三万枚;衣服上百件。也许是高昌王给的经费还没花完,玄奘一样也没要。最终戒日王派了四名官员护送玄奘,直至大唐边境,并命所经之国请各国调发骑乘用。 相比法显蹭商船回国,所带经书一路上还几次差点被扔进大海,玄奘则不同,直到阿富汗时,同行还有7位僧人,20位雇工,大象1头,骡10头,马4匹。 玄奘必须原路返回,因为他要兑现与高昌王的承诺。 通过玄奘,戒日王对东土大唐产生了深厚兴趣,玄奘还没回国便已派使节访问唐太宗,双方互拜使节。这一年,文成公主嫁到了吐蕃。 戒日王朝虽然精彩却是一个短暂王朝。 玄奘回国后第二年,太宗派玄奘的洛阳老乡王玄策去吐蕃看望刚嫁过去的文成公主,顺道再次出使印度。恰逢戒日王死,臣下阿罗那顺篡位,使团也卷入其中发生冲突被俘。 逃出来的唐朝第一猛人王玄策找吐蕃和尼婆罗借来共8200个精锐骑兵。松赞干部除了文成公主外还娶了尼婆罗的尺尊公主为妻,王玄策对尼婆罗来说相当于亲家的亲家。带着近万精税,王玄策杀回天竺把阿罗那顺军队给灭了,俘虏阿罗那顺连妻儿共一万两千多人送到了长安。 也许是因为王玄策武力解决外侮不太符合唐朝以来合作为主的对外政策,所以被正史选择性忽视了。 戒日王朝覆灭后,北印度大陆再次陷入分裂。戒日王寄希望通过宣传佛教来巩固政权的努力也几近幻灭,面临印度教等众多异教派的竞争,佛教在印度的命运似乎没多大转机。 随着玄奘的取经队归国,佛教还将在东方大国闪耀很久。 劫难 玄奘取经回国,渡印度河时,同伴带着经书坐船,而玄奘则乘大象涉水,到河中间时突遇大浪,把船掀翻,损失了一些经书。玄奘只好住在附近佛寺,停留了近两个月,派人去把丢的经书一一又抄写回来。 这是玄奘众多劫难中的一个,好在没有危及性命。在整个西行旅程中,还有两次劫难,毕竟浩浩荡荡那么多人,又带着贵重钱物,太显眼了。 第一次被抢,是到印度边境,出那罗僧诃城,向东进入波罗奢大森林,碰到盗贼五十多人,把法师和同伴所有财物全抢了。并打算杀掉他们,玄奘趁机逃掉了,被一个村的人救了回来。 第二次被抢,是从阿逾陀国出来与80人顺恒河东下,被盗贼逼上岸,财物被抢。恰七这批盗贼信突伽天神,每年秋天都要找一个大帅哥用其血肉祭天,而今年指标还没完成,看玄奘颜值出众欲杀之,众人求情都没用。盗贼筑祭坛,欲动刀时。玄奘居然请求念经,神奇的是黑风四起,波浪汹涌。盗贼以为动怒天神,赶紧放人,表示要改过自新,归还财物,受五戒。在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这里盗贼因玄奘容貌出众要杀他祭天,恐怕是西游记里妖怪吃唐僧肉的原型吧。关于玄奘的外貌到底如何出众,不得而知。却有一段,玄奘关于他父亲陈惠的描述,“陈慧身高八尺,眉眼俊朗,穿宽袍,系阔带,喜爱儒生装束,时人称赞像东汉郭有道。”可见玄奘定是个大帅哥。 再回西域 当玄奘再次回到西域,没有夹道迎接他的高昌王。就在他准备回国的前一年,高昌灭国。估计回到西域时,玄奘才知道这个消息,不然可能会接受戒日王提供的南海路线。 玄奘只在戒日王的对话中提了一嘴有高昌王这个义兄,之后哪怕发现高昌被灭国也只字未提,不知道是不是已了解唐灭高昌的缘由不方便展开细说。 在于阗,他给太宗写了封言辞恳切、文笔斐然的认错信,给自己定性为“冒越宪章,私往天竺”,恳求太宗原谅。这是玄奘第一次给太宗进行直接对话,展现出了玄奘与统治者打交道卓越的技巧和超高的情商。 玄奘很清楚,佛经运回大唐要进行翻译工作和佛法的宣传,离不开当权统治者的支持,否则难度会加大数十倍。在这将近20年里,他走访的一百多个国家里,他打过交道的君王无数,见识过太多君王支持佛教抑或反对佛教的不同境遇。 认错信送出,这一等就是八个月,终于等来了太宗的回复: “听说法师前往异域求法,如今归来,朕欢喜无量,请即速前来与朕相见。他国僧人懂得梵语和经义的,也听凭带来。朕已经命令于阗等处,让各国护送法师,人力、马匹应不缺少,还命令敦煌官吏在流沙迎接,鄯善官吏在沮沫迎接。” 看到这个回信,玄奘心中悬着的石头算是彻底落下了。 终回长安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回到长安。共带回佛典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以及大量的佛舍利和佛像。当时,京城士庶、官员竞相聚集在路边观瞻,烧香散花者连绵不绝,可谓盛况空前。” 玄奘得到了太宗热情接待,又互吹了一顿彩虹屁后。太宗提出自己真正意图,希望玄奘把西行所见国家见闻写下来。 在获得太宗的支持后,玄奘的译经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唯一困扰的就是自从回国,经常要应付前来见面的各种达官贵人,严重影响译经。向太宗申请去少林寺译经被否绝。 太宗把玄奘留在长安,自有他的政治算盘。聪明的玄奘也并不再强求。 佛教对玄奘是一种佛教,对太宗是另一种佛教。 玄奘从此白天译经,晚上写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第二年便完成,而翻译佛经持续了19年。 大唐西域记并不是一本严格意义的游记,没有什么游者个人感情流露,冷静克制。100多个国家,他有固定的章法:幅员大小、都城大小、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文艺、货币、国王、宗教、文字等等——这本质上就是一本地理著作。如果问太宗对周边一个国家哪些感兴趣,不就是这些内容么?作为统治者与世界其它国家打交道的参考书,太宗也定是这么来用的。 遗憾的是,大唐西域记没完成几年,大食国崛起,波斯中亚就出现了颠覆性变化;玄奘回国后没几年,当年资助他的戒日王死后,戒日王朝也覆灭。这本书也就失去作为当代的军事地理参考书的价值。 玄奘归来引起的社会轰动,让统治者意识到僧侣出国旅行是一个换取外国情报性价比极高的事。只需要不停支持僧侣出国即可保持国外信息的迭代。 僧侣背包客 玄奘带回的经书,充实了正统的佛教经文教义,在玄奘的影响下晚年唐太宗都改信佛教。佛教规模发展,寺院管理难度也随之上升。一个叫义净的人就是为了学习管理,也跑到印度去留学。 在玄奘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僧侣开始去往西域求法。在古时僧人想实现长途旅行容易得多,可以受到更多关照,通过化缘获得经费,拥有强大的毅力,这些是普通人难做到的。 恰好义净统计了玄奘回国后46年内有名与无名去西域取经的僧人就超80人。 这些人应该被历史铭记。 壮游者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出名的壮游者,如西汉司马迁,唐僧玄奘和明朝的徐霞客等。他们以历史的必然性出现在这个舞台,带着政治使命将要叙述历史的恢弘,带着对人类最大的悲悯之心探究解救现世来世的奥义,带着极端的自由去认识自己生存世界。 玄奘,是最伟大的那位。 在世人眼里,他完成了一趟长达20年说走就走的旅行,对玄奘自己来说却是一次艰难的求经之路,而对历史来说他完成了一次前无古人亦无来者的留学创举。 在古代没有现代地理知识储备,人们对自己所处世界知之甚少,大部分一辈子的出行半径不过郡县。佛教(或宗教)在古代帮人们求索我从哪里来,我在哪里,我将要去哪里的问题。玄奘带回来的经文充实了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能取得如此成就,绝非凡人。玄奘全身所洋溢的智者光芒感染着他所接触的每一个人。高情商、目标导向、团队协作能力强、记忆大师、语言天才:哪怕用今天这些词汇去赞扬他都毫不过分。 更重要的,作为一个出家人,他已跳离世俗趣味。他可以承受住来自君王信众的膜拜,可以接受高昌王“出格”的财物资助,也可以回到自己老家去祭奠自己的父母。 漂泊19年,138个国家,5万里路,带回657部佛经,须主动或被动去和形形色色的人保持“社交”;长安19年,翻译1300多卷经书:这对一个出家人是极大的挑战,无论是心力还是体力。 但对一个取经人来说,是佛主的选择。 (完 发表于 https://www.mbeta.net/xuanzang.html ) [1] 玄奘西行路线图来自子直绘制。[2] 唐初取经僧人图表为郭建龙根据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制表。

最后两篇内容极简总结了玄奘取经历程和生平,尤其最后一张读生平:从1岁到26岁抵达长安后西行,再到44岁重回长安,63岁圆寂,这种快进式的大事件表再次感受到人这一生的短暂,唯有不负当下且努力向上,才不至于虚度……

香smile

终于读完了,感谢翻译,要不肯定要与这本书擦肩而过了。一边读一边玄奘法师的人生奇遇太多了,真实的经历丝毫不亚于西游记。沙漠里不吃不喝却走了出去,被异教徒绑架火祭却天降暴雨,与国王彻夜畅聊后就改变了人家的宗教信仰。各种预示的梦,简直太神了。有时候忍不住想这都是真的吗?会不会是弟子为了宣传他而故意神话的,但是别人又怎么知道他的梦呢?作为一个道德极高的人也不会说谎。越来越对佛学感兴趣,只能说我们对于宇宙的了解太少了。

不是小河

几次哽咽。下愚叩首分享几点: 1、大师波澜壮阔的一生!“宁可西行一步死,不愿东退半步生”。从那一刻起,大师的精神万古长存,大师是中华的脊梁,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为有这样的先人自豪! 2、大师西行为了什么?佛法又是什么?为何大师舍生忘死。我相信书中说的一切都是真的。 3、明月依然耀天心,大师已在慈氏菩萨那里。叩请大师乘愿再来。 4、此书注释不错,补足了很多背景。

哈哈,哈哈

读完西游记在读这本书,也挺有意思。 玄奘大师。是坚定的唐僧,灵活72变的能力超强的悟空,偶尔的八戒。清静的沙僧的合体。

碳化钨

“法师悬弭诞辰,室表空生之应;佩觿登岁,心符妙德之诚。以爱海无出要之津,觉地有栖神之宅。故削发矫翰,翔集二空,异县他山,载驰千里。每慨古贤之得本行本,鱼鲁致乖;痛先匠之闻疑传疑,豕亥斯惑。窃惟:音乐树下必存金石之响,五天竺内想具百篇之义。遂发愤忘食,履险若夷。轻万死以涉葱河,重一言而之奈苑。鹫山猿沼,仰胜迹以瞻奇;鹿野仙城,访遗编于蠹简。春秋寒暑一十七年,耳目见闻百三十国,扬我皇之盛烈,震彼后之权豪,偃异学之高轒,拔同师之巨帜。名王拜首,胜侣摩肩;万古风猷,一人而已。”

焱军

第一次系统读完此书,所谓知人论世,对于玄奘法师一生的形迹有了更深的了解。相比读二手资料要过瘾得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读《法师传》,能让人生起信心。 这本书可以结合《大唐西域记》来进行对比阅读,更能体会法师的求法艰辛,以及和李氏父子交往的一些背景补充。 《法师传》本身可以是一部浓缩的佛教简史,这个值得注意。 这本书的注释仅仅是入门,最好备一本《佛学大辞典》阅读,对于专门的佛学知识才能更加的清楚和明白!

紫轩酒业LCY

真实的玄奘游学值得一读,在印度的知名度高于国内,真的是我们的骄傲。对于印度的国人,梵文太难了,但是玄奘梵文精通的各种讲课。曾经7天没吃没喝在沙漠里奇迹的活着,有天意更有人为,他凭坚强的意志力和对佛学的执着名扬四海,他的博爱和才学影响着世世代代。强烈推荐看过西游记的读者拜读。

海拔零米

值得一读

马长伟

甚感玄奘法师之伟业,信仰之弥坚,生命之灿烂如星河,受万世敬仰。

(待注销)读书笔记多妄言2

1这一本也有三全本 因WL老师增加对玄奘大师的了解兴趣 因杨立华老师 儒门庄子论 增加 对《庄子》的了解兴趣

般若

十分精彩!

Lora📖

泪崩推荐!!“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