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乎唯天唯大,惟尧则之。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山东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中国的圣者孔子和孟子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孔子、孔子犹如西方的耶稣。山东是中国的,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战略上,还有宗教文化,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第四本《论语》 这本注解很少,但是却理解很深,常读常新,后来居上
辜鸿铭被誉为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这本讲论语运用了西方思维阐释中国儒学,《觉醒年代》中引用过部分内容 ,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浅显易懂,又横向摘录了一些西方同时期思想家的论著加以比较 ,方便西方人理解。个别句子稍有些差异语句不通,查了下出处原来是林语堂先生自美国国会图书馆抄录后翻译而来,想来原文是英文,不过仍不失为一本可读之书。
非常推荐,辜老在解读论语时抒发了自己对所处时代的感触,尤其对袁世凯的先见之明。有德者目光所至,洞若观火,有德者能预测未来。 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也特别好,非常值得看,内涵丰富,信达雅。 读明师的著作,让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经典,长见识,开视野。 感恩微信读书,让我能够拥有很多很多书,遇见很多很多喜欢的敬佩的仰慕的人。与经典对话,与各个时代的人交谈,真是幸福。读纸质书高兴时总是紧紧抱着书贴着心口,舍不得再继续看下去,生怕读完了,怅然若失。现在读电子书,也是独到怦然心动处,脸贴着手机,或笑或眼含热泪。 书是我最好的亲人朋友。
这是辜铭鸿写给洋人看的《论语讲义》,果然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很难想象……在晚清时期,整个政府与社会都贫病积弱的大背景下,辜鸿铭依然为中华文化而自豪,不仅鄙视崇洋媚外的同胞,还对「外国人翻译国学典籍的质量低、误解多」而愤愤不平…… 于是,就有了这本"专为洋人"写的《论语讲义》,英文版,发表欧美国家的期刊。 辜鸿铭,虽然顽固不化,又爱面子、排场,但不可否认他的学者风骨、才华横溢,还有家国情怀!
辜鸿铭是先在欧美各国学习然后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他把中国的经典翻译给欧洲人,很聪明的采用了欧洲人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比如他在本书当中也说,“对中国人来说,他们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所依赖的基础对欧洲人的文化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因此学习中国文学的外国人面临着所有需要克服的不利条件,这些不利条件根源于早期概念群和观念群的缺乏。他们有必要用这些不同于自己民族的观念和概念来武装自己,而且首先要发现在欧洲语言中的对应物,如果那些对应物并不存在,那就要分解它们,然后看这些被提及的概念和观念代表了人类普遍天性的哪一面。举个例子来说,那些在经典里经常出现的汉字“仁、义、礼”,被翻译成英语为benevolence、justice、propriety。现在若把这些英语单词放在上下文看,我们感觉到它们并不那么确切,它们并不全部涵盖汉字所涵盖的内容。”这是从语言的传译上说。其次,他对当时的中国内政和世界上的时事政治用论语的方式进行了批判,这一点更有启发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有着活的灵魂的,从让欧洲人接受论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上说,善莫大焉。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不可避免的失去了原典原意。现在我们到了重新解读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原典的时候,激烈的文化革命没有消除千百年来文化经典的传承,百年来的西方思想激进式改革给现在社会带来的问题远远多于益处,当前人们心灵迷茫,社会原子化,人情淡漠,社会基层治理乏力,网上充满了极端思想和暴力倾向,是时候回到原典,复兴优秀传统,扬弃文化原典,再造中国人自己独特的新熟人社会,新的人与人交往礼法,新的行为规范,从哲学理念到社会交往规范,到社会治理方式,再到个人修养身心的方式。回到原典,重新阐发现代意义,形成中国人的新的文化核心是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
《论语》,龙年读的第一本书,也是最近几年每年读一次的书。 辜鸿铭也是个奇人,虽然思想保守传统,但是在那个半殖民地的时代,当所有人反思中华文明,抛弃历史传统,甚至要废除汉字的时候,只有他对中华文明坚定自信,高度自信,以学贯中西的渊博知识与外国人辩论,以舍我其谁当仁不让的态度将《论语》《大学》翻译成外文,宣扬我中华文明,赞美我中国人精神的精髓,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也不停息。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说的不就是辜鸿铭吗? 当时的人视他为怪人,只是因为他在文化文明这条路上领先了别人一百年。当时的人不明白中国为什么落后,以为是中华文明出了问题。今天我们知道,那是我们的制度出了问题,我们的文明还是那个世界民族之林中最璀璨的一颗。今天我们再次讲求文化自信,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占领舆论高地,从这方面来说,辜鸿铭正是我们的先驱。
少室山下,读完了此书,辜老学贯中西,在欧美不知道折服了多少外国人,传扬了诸多中华文化。许多外国人说,到了中国,可不不看故宫三大殿,一定要看辜鸿铭,跟随者甚众。辜老很多观点另辟蹊径,让人耳目一新,推荐阅读。
老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东西,自有一番解读,不错
用西学理解论语,个人感觉辜老同志对西学的理解比中国国学深刻,把中国的一些人物套用西方的一些人物形象来解释刻画,有点怪怪的。也可能是我有些先入为主的本位主义吧。总之理解的很有意思,值得一读。
人生最重要的本性是情爱,因而才有人的繁衍传承。正是因为这一点,辜老才对古老的文明如此自信和推崇,是他站在落后的旧中国,向世界说教的根据。也是西方殖民主义不敢直面的,因为显得他们才是较野蛮粗鄙的那一个。
圣人的学问,本就简单至极,难就难在践行。 就是这简单的道理,却被后世学杂了、偏了,最后是学艺不精,经不起诱惑、考验,反倒怪圣人学问迂腐无用!
“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能不看辜鸿铭。” 因为辜鸿铭以及我对《论语》的喜好而点进这本书,却有些失望。许多处翻译与原文之意相差甚远,文义不通。查阅了辜鸿铭的经历,发现他童年及青年几乎都在海外度过,这般似乎也可以理解。 虽然对此书有些失望,但仍会拜读辜鸿铭的其他著作,实在喜欢他的桀骜不羁与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自信心。 远处再相逢。
辜鸿铭向西方人介绍儒家思想也是煞费苦心,翻译《论语》时贯通西方哲学、宗教、伦理,作了很多有意思的类比:【尧舜】类比【亚伯拉罕】和【以撒】,【尊王攘夷】类比【骑士精神】,【礼】类比【旧约信仰】,【李中堂】类比【自由党】,【康南海】类比【雅各宾】……算是从另一个视角认识了胸怀士大夫精神的辜鸿铭。 让人意外的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说法竟出自《论语》,一直以为是近代秘密结社的黑话。一定程度上说明孔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之深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还是在觉醒年代里认识的辜老,做包车,留辫子,太监伺候,保皇派,北大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哈哈!九国语言,学富五车,真正的国学大师,个性十足,致敬
“道德律,首先是一种理念存在,然后才能作为律法被严格执行,这个过程必须由圣人来完成,至于普通的人根本没有足够的思量上的力量来理解这种先进理念,更没有足够的人格上的力量来遵守道德,直到法律的产生。”因此,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赫伯特 · 斯宾塞[ 4 ]所讲述的哲学和道德理念,在学者那里才产生价值。而宗教不同,它的价值体现在能够让人 —— 那些没有足够思想力量和人格力量的普通人,严格遵守和顺从道德律上产生的行为准则,并且让这些人在遵守道德行为准则时服从产生道德感的权威,也就是所说的君子律法。孔子评价这种现象说:“人之外,别无道德。”
巍巍乎唯天唯大,惟尧则之。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山东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中国的圣者孔子和孟子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孔子、孔子犹如西方的耶稣。山东是中国的,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战略上,还有宗教文化,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第四本《论语》 这本注解很少,但是却理解很深,常读常新,后来居上
辜鸿铭被誉为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这本讲论语运用了西方思维阐释中国儒学,《觉醒年代》中引用过部分内容 ,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浅显易懂,又横向摘录了一些西方同时期思想家的论著加以比较 ,方便西方人理解。个别句子稍有些差异语句不通,查了下出处原来是林语堂先生自美国国会图书馆抄录后翻译而来,想来原文是英文,不过仍不失为一本可读之书。
非常推荐,辜老在解读论语时抒发了自己对所处时代的感触,尤其对袁世凯的先见之明。有德者目光所至,洞若观火,有德者能预测未来。 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也特别好,非常值得看,内涵丰富,信达雅。 读明师的著作,让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经典,长见识,开视野。 感恩微信读书,让我能够拥有很多很多书,遇见很多很多喜欢的敬佩的仰慕的人。与经典对话,与各个时代的人交谈,真是幸福。读纸质书高兴时总是紧紧抱着书贴着心口,舍不得再继续看下去,生怕读完了,怅然若失。现在读电子书,也是独到怦然心动处,脸贴着手机,或笑或眼含热泪。 书是我最好的亲人朋友。
这是辜铭鸿写给洋人看的《论语讲义》,果然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很难想象……在晚清时期,整个政府与社会都贫病积弱的大背景下,辜鸿铭依然为中华文化而自豪,不仅鄙视崇洋媚外的同胞,还对「外国人翻译国学典籍的质量低、误解多」而愤愤不平…… 于是,就有了这本"专为洋人"写的《论语讲义》,英文版,发表欧美国家的期刊。 辜鸿铭,虽然顽固不化,又爱面子、排场,但不可否认他的学者风骨、才华横溢,还有家国情怀!
辜鸿铭是先在欧美各国学习然后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他把中国的经典翻译给欧洲人,很聪明的采用了欧洲人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比如他在本书当中也说,“对中国人来说,他们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所依赖的基础对欧洲人的文化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因此学习中国文学的外国人面临着所有需要克服的不利条件,这些不利条件根源于早期概念群和观念群的缺乏。他们有必要用这些不同于自己民族的观念和概念来武装自己,而且首先要发现在欧洲语言中的对应物,如果那些对应物并不存在,那就要分解它们,然后看这些被提及的概念和观念代表了人类普遍天性的哪一面。举个例子来说,那些在经典里经常出现的汉字“仁、义、礼”,被翻译成英语为benevolence、justice、propriety。现在若把这些英语单词放在上下文看,我们感觉到它们并不那么确切,它们并不全部涵盖汉字所涵盖的内容。”这是从语言的传译上说。其次,他对当时的中国内政和世界上的时事政治用论语的方式进行了批判,这一点更有启发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有着活的灵魂的,从让欧洲人接受论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上说,善莫大焉。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不可避免的失去了原典原意。现在我们到了重新解读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原典的时候,激烈的文化革命没有消除千百年来文化经典的传承,百年来的西方思想激进式改革给现在社会带来的问题远远多于益处,当前人们心灵迷茫,社会原子化,人情淡漠,社会基层治理乏力,网上充满了极端思想和暴力倾向,是时候回到原典,复兴优秀传统,扬弃文化原典,再造中国人自己独特的新熟人社会,新的人与人交往礼法,新的行为规范,从哲学理念到社会交往规范,到社会治理方式,再到个人修养身心的方式。回到原典,重新阐发现代意义,形成中国人的新的文化核心是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
《论语》,龙年读的第一本书,也是最近几年每年读一次的书。 辜鸿铭也是个奇人,虽然思想保守传统,但是在那个半殖民地的时代,当所有人反思中华文明,抛弃历史传统,甚至要废除汉字的时候,只有他对中华文明坚定自信,高度自信,以学贯中西的渊博知识与外国人辩论,以舍我其谁当仁不让的态度将《论语》《大学》翻译成外文,宣扬我中华文明,赞美我中国人精神的精髓,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也不停息。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说的不就是辜鸿铭吗? 当时的人视他为怪人,只是因为他在文化文明这条路上领先了别人一百年。当时的人不明白中国为什么落后,以为是中华文明出了问题。今天我们知道,那是我们的制度出了问题,我们的文明还是那个世界民族之林中最璀璨的一颗。今天我们再次讲求文化自信,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占领舆论高地,从这方面来说,辜鸿铭正是我们的先驱。
少室山下,读完了此书,辜老学贯中西,在欧美不知道折服了多少外国人,传扬了诸多中华文化。许多外国人说,到了中国,可不不看故宫三大殿,一定要看辜鸿铭,跟随者甚众。辜老很多观点另辟蹊径,让人耳目一新,推荐阅读。
老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东西,自有一番解读,不错
用西学理解论语,个人感觉辜老同志对西学的理解比中国国学深刻,把中国的一些人物套用西方的一些人物形象来解释刻画,有点怪怪的。也可能是我有些先入为主的本位主义吧。总之理解的很有意思,值得一读。
人生最重要的本性是情爱,因而才有人的繁衍传承。正是因为这一点,辜老才对古老的文明如此自信和推崇,是他站在落后的旧中国,向世界说教的根据。也是西方殖民主义不敢直面的,因为显得他们才是较野蛮粗鄙的那一个。
圣人的学问,本就简单至极,难就难在践行。 就是这简单的道理,却被后世学杂了、偏了,最后是学艺不精,经不起诱惑、考验,反倒怪圣人学问迂腐无用!
“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能不看辜鸿铭。” 因为辜鸿铭以及我对《论语》的喜好而点进这本书,却有些失望。许多处翻译与原文之意相差甚远,文义不通。查阅了辜鸿铭的经历,发现他童年及青年几乎都在海外度过,这般似乎也可以理解。 虽然对此书有些失望,但仍会拜读辜鸿铭的其他著作,实在喜欢他的桀骜不羁与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自信心。 远处再相逢。
辜鸿铭向西方人介绍儒家思想也是煞费苦心,翻译《论语》时贯通西方哲学、宗教、伦理,作了很多有意思的类比:【尧舜】类比【亚伯拉罕】和【以撒】,【尊王攘夷】类比【骑士精神】,【礼】类比【旧约信仰】,【李中堂】类比【自由党】,【康南海】类比【雅各宾】……算是从另一个视角认识了胸怀士大夫精神的辜鸿铭。 让人意外的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说法竟出自《论语》,一直以为是近代秘密结社的黑话。一定程度上说明孔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之深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还是在觉醒年代里认识的辜老,做包车,留辫子,太监伺候,保皇派,北大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哈哈!九国语言,学富五车,真正的国学大师,个性十足,致敬
“道德律,首先是一种理念存在,然后才能作为律法被严格执行,这个过程必须由圣人来完成,至于普通的人根本没有足够的思量上的力量来理解这种先进理念,更没有足够的人格上的力量来遵守道德,直到法律的产生。”因此,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赫伯特 · 斯宾塞[ 4 ]所讲述的哲学和道德理念,在学者那里才产生价值。而宗教不同,它的价值体现在能够让人 —— 那些没有足够思想力量和人格力量的普通人,严格遵守和顺从道德律上产生的行为准则,并且让这些人在遵守道德行为准则时服从产生道德感的权威,也就是所说的君子律法。孔子评价这种现象说:“人之外,别无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