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个看法 一个人一个理解 一个人一个说法 一个人一个醒悟 谁说的那些不主要,重要的是你从中悟到了什么?谁也改变不了谁的认知角度!每个人的遇知磨砺、验证周围接触过程中的路途方向不一样,最后领悟浩瀚博大渺小微粒之间的那一点点适合。 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简单直接的话语已经流传千古,却还是叫不醒那些装睡的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摘简介)《论语说什么》如果说,当今社会有一套帮大家如何获得快乐、如何避免不快乐的知识体系,那显然孔子的思想体系更合适。它能让你成为一个没有敌人的人——仁者,起码也能让你变成一个在朋友圈有吸引力和比较受尊重的人。很多人这辈子都没活好,总想活出超越这辈子的境界,但很容易走偏。其实,《论语说什么》告诉我们:哪怕我们在正道上前进得慢一点儿,也比走岔路而绕不回来的好。一个人上半生主要是求存,下半生慢慢就要求真。求存是向外的,求真是向内的。不管是求存,还是求真,都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因为你改变不了命运,但可以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处理命运的能力。读《论语说什么》,最起码可以让你在糟糕的生活中成为一个不太糟糕的人——勤勉而好学,爱生活但不炫耀,正确地好色……《道德经说什么》迷茫痛苦时,您一定想过生命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纠结与不如意?为什么我们苦苦追寻,但最终总会发现,时间消耗殆尽,而我们仍一无所获?不是这个世界有问题,也不是我们的努力注定付诸东流,而是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出了问题。让我们看到不到真实的快乐;对回报的执着,影响了我们的初心,让我们无法竭力做好该做的事;对物质无止境的追求,让我们急切地想要更多,幸福感反而越来越低,身体也越来越吃不消……凡此种种,我们都可以从《道德经说什么》里找到解决之道。知名中医专家、中医诊断学博士罗大伦从中医修养身心的角度,为您逐句逐字解读《道德经》,把其中的智慧总结提炼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带您读懂、读透《道德经》,结合其中流传千年的智慧,助您解决生活中的常见的各种实际问题。教您把自己的位置放低,把心放空,把名利看轻,把事做成,把身体照顾好。这是一本人人看得懂、用得上的《道德经》经典解读本。 感恩遇见!
中医学者讲《道德经》,最主要的原因是,基于现代人身体的疾病,多源于心灵失调。……而心灵失调产生不良情绪,导致身体气机郁结、气血紊乱,使身体出现各种问题。现代医学叫心身疾病,是世界医学公认的健康之敌。 以药物调整身体以及身心的这一路径,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已经存在重大缺陷,须深入到人类本体知觉产生的模式之中,从中开发出人类心身治疗的新型模式。如姿势导引,真气运行,针灸推拿按摩等等,促使肌体达到肌肉若一之本。 心身的核心就“神魄”,就是本体知觉。从古老的哲学思想中,寻求解决精神问题之法,可以指导我们的人生,让我们进入更好的精神状态。《道德经》就是世界上最早关于知觉和认知模式的经典之一。叶曼先生说,道可道,这个“可道”,就是关于本体的知觉、认知问题。改善本体认知依赖于本体动作链给予激活其原点。动作链的构架是心身健康的核心。而道德经的奥秘就在于其对于人类认知、身心与自然之关系在世界上作出了最早的解答。由此,即使现代文明迅猛发展,但未来人类健康的最佳模式依旧没有跳出《道德经》。
一个人上半生主要是求存,下半生慢慢就要求真。求存是向外,求真是向内。要兼收,更要聚焦。 不论是《道德经》还是《论语》,都是国学经典,对我影响都蛮大的,分享三句受用较多的经典语句吧。 1.骤雨不终日,飘风不终朝。 2.少则得,多则惑。 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经典不需要太多,有几句可以记住并受益终生的就足够了,贪多嚼不烂。 /2023.05.30
听读了太多遍,静下心来读无数遍沉淀下来,罗大伦与梁冬, 送给当下中国人的一门快乐幸福公开课。 ●《论语》是一本人生“老司机”给我们现实生活的种种快乐指南。 孔子说“信而好古”,本质上是他发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古人因为比我们离大自然更近,离自己的身体更近,离无聊更近,所以往往有非常专业而惊人的洞察和发现。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首先要向古人学习对真理的洞察,这是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重要原因,这点和《庄子·内篇·大宗师》的主旨如出一辙—“大宗师”的意思就是以大道为宗师,而不是以仁为宗师。 孔子反复说要向古人学习,本质上就是向古人、向天学习的精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一个人能像古人一样真正体会自然,就开始拥有了某种超越书本的智慧。 2022,10月2日。
《道德经》入门感悟(上) 👍👍👍“蝎子蜇我,那是它的本性,我的本性是救它。我不能因为它的本性而改变我的本性。” 🔥不考虑自己的私利,才能够真正成就自己的事业、获得自己的利益吗(过多在意自己利益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出现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患得患失越多,七种情绪就会越强烈,)在这个世界上,钱只是做事的一个附属品,而做事本身才是关键;如果您把着眼点放到了附属品上,做事反而会受影响,故曰“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讲“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意思是,如果您为了一个目的,不断地跳起来去够它,却不扎实地做好工作,您可能就做不好这件事了。老子告诉我们应该进入这种状态:平时扎扎实实做事,尽量别有太多企图心,您享受每个做事的过程就好了,直到达到最终目标。这样做事,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过程里都没有痛苦,因为没有强烈的企图心,就一点点去做,扎扎实实地做,享受每一个过程。所以,这样的人是幸福的人。 我们做事应该选择一种什么境界?是身体要“有”,做事要“有”,欲望要“无”的那种境界。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做事太极端,就不好了。老子告诉我们做事不要做得太满,不要太追求极致,要养精蓄锐。 🔥“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为个人捞取利益的话,大家就不愿意追随您,人就散了;如果您散财,愿意跟大家分享,带领大家多赚钱,让大家都变得富有,大家就愿意追随您,人就聚了。)
陆续听了一周,罗大伦与梁冬讲透国学,有枯燥处,但心静下,慢慢放下,好好读读,归真,知道我们是谁,国学不要让别人学明白,反刍再包装卖给我们。传统国学,通读论语,不是一两句嚼嚼玩。虽是天下治不了,养悟自己是可以的,治失眠是可以的,安家是可以的。
一个人上半生主要是求存,下半生慢慢就要求真。求存是向外,求真是向内。要兼收,更要聚焦。 不论是《道德经》还是《论语》,都是国学经典,对我影响都蛮大的,分享三句受用较多的经典语句吧。 1.骤雨不终日,飘风不终朝。 2.少则得,多则惑。 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经典不需要太多,有几句可以记住并受益终生的就足够了,贪多嚼不烂。
"出世"和"入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和理念。 "出世",源自佛教,原指出离世间烦恼,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的境地。在现代社会,"出世"常常被理解为追求精神生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然,不为世俗事务所累,追求的是一种超脱物欲,心无挂碍的生活状态。 "入世",则是指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接受并适应社会规则,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追求的是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入世"的人在生活中积极奋斗,努力提升自己,追求成功。 简单来说,"出世"是追求精神的解脱和内心的平静,"入世"是追求物质的丰富和社会地位的提升。这两种态度并无优劣之分,只是对生活的不同选择和理解。 很多人误解老子的思想为消极避世,其实,老子是在教导我们如何以出世的心态,做好入世的事。他的哲学理念并不是鼓励我们逃避现实,而是要我们以更加精神的态度去面对和处理世俗的琐事。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要想做好任何事,都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要有大局观,要有长远的眼光。我们要学会放下短视的自私,看到更大的世界,更长远的未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才能真正做好入世的事。 老子又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在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像水一样,既能适应环境,又能无私奉献。水的特性就是能够流动,能够适应环境,能够无私奉献。我们要像水一样,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适应,都能奉献。只有放下自我,才能做好入世的事。 老子的道家思想,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要以一种“出世”的态度,去面对“入世”的琐事。这种态度,就是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我们要学会放下那些无谓的烦恼,放下那些无用的包袱,以一种轻松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我,找到真正的快乐。 老子的思想,其实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他告诉我们,生活不是一场竞争,而是一种享受。我们要学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我们要学会放下那些无谓的烦恼,放下那些无用的包袱,以一种轻松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我,找到真正的快乐。 总的来说,老子的思想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教导我们如何以“出世”的态度,做好“入世”的事。他告诉我们,要有大局观,要有长远的眼光,要像水一样,既能适应环境,又能无私奉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我,找到真正的快乐。
我是27周岁才第一次接触国学,这套书写得很实在,事例史实都很生动感人,深入我心。 以前常不能理解有些人经常挂在嘴边说的,“人的一生读透几本书就够了,不用读太多。” 这种观点。可是自从接触国学,体悟到其无限广博的魅力和力透纸背,醍醐灌顶的功效之后,我也开始思考自己这些年的阅读。 我读书快且多,但内化的效率不够,读的书很多是畅销小说,并没有太多深度内涵来感化自己成长。 接触了国学,真的仿佛打开了任督二脉一样,老祖宗的智慧真的诚不欺我! 或许读书,真应该像这套书中梁冬老师讲的那样,把一本书读透,掌握,实践,胜过囫囵吞枣地阅读千万本书!
一本读了好久才读完的套装书。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发现新书层出不穷,无论怎么看也看不完,于是尝试换一种阅读方式,不去追求新书和数量,转为去看一些经久不变的东西,比如唐诗宋词、论语庄子道德经、世说新语......刚开始看的时候有些看不进去,总觉得太深奥,不接地气,不符合现代生活,直到遇到这套书,发现这流传了千百年的人生智慧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具有普遍适用性,也许就像是那句广为流传的“底层逻辑”,万事万物是相通的,并且有一个普遍的规律,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加入一点点用心观察,不难发现这些规律的相通性,并且随着观察对象的积累和规律总结分析的准确性的提高,会乐在其中。 纵然市面上有很多反对此类书籍的言论,但不影响此类书籍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毕竟每个人读同一套书的感受是不相同的,甚至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读同一本书的感受也是不相同的。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有一个点能够激发你的灵感、或者使你产生顿悟的感觉,那便也值得了。
告诉我们走在前边的那些优美背影是些怎样的人,又让我们思考自身应该做怎样的一个人,以及能做怎样的一个人的好书。 我是罗大伦老师著作的无条件俘虏。对梁冬老师用“小梁”作为第一人称的写法开始有些不适应,习惯就好了,甚至有些想模仿了。
微信读书读完的第320本书,《罗大伦、梁冬讲透传统国学:道德经说什么+论语说什么》,历时14小时32分。 这套丛书,包括5本书,两本《道德经说什么》,三本《论语说什么》,其中《道德经》81篇讲解了前40篇,《论语》20篇讲解了前7篇。 作者都是结合不同版本的《道德经》、《论语》,用自己的人生经验,解读原文,通俗讲解,更加生动有趣。 《道德经》、《论语》是老子、孔子的人生心得。 历史总是会重演的,我们也有可能遇到一些困惑。 如何结合自己的经验,读懂《道德经》、《论语》,获得智慧的启迪,更好地寻求生命的意义,更好地生活。
之前在喜**雅平台收听,每天上下班都有一小时车程,有罗博士的陪伴,激情满满,例子频频,很轻松。听了不止一遍,但还是印象不够深,又买了书来看。很推荐学习《道德经》,古人的思想有大智慧,罗博士的解读很到位。
好书读得越多越让人感到无知。
连续近一月的时间听读完,还是要再回炉看看原书,才能体悟更佳 这是送给当下中国人的一门快乐幸福公开课。 ●《论语》是一本人生“老司机”给我们现实生活的种种快乐指南。 ●任何路都不一定是错的,但每条路最终都会回到生命本来最舒服的状态。 ●人生不过三万多天,在这三万多天里,尽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爱自己爱的人,成为一个值得别人爱的人。 ●在人世间,先把自己应该付出的成本付出了,再讨论有什么样的回报。先付出,后回报,这就是仁。 ●把仁的状态持续很长时间,其复利效应会呈指数级增长。 ●一个人上半生主要是求存,下半生慢慢就要求真。求存是向外的,求真是向内的。
一个人一个看法 一个人一个理解 一个人一个说法 一个人一个醒悟 谁说的那些不主要,重要的是你从中悟到了什么?谁也改变不了谁的认知角度!每个人的遇知磨砺、验证周围接触过程中的路途方向不一样,最后领悟浩瀚博大渺小微粒之间的那一点点适合。 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简单直接的话语已经流传千古,却还是叫不醒那些装睡的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摘简介)《论语说什么》如果说,当今社会有一套帮大家如何获得快乐、如何避免不快乐的知识体系,那显然孔子的思想体系更合适。它能让你成为一个没有敌人的人——仁者,起码也能让你变成一个在朋友圈有吸引力和比较受尊重的人。很多人这辈子都没活好,总想活出超越这辈子的境界,但很容易走偏。其实,《论语说什么》告诉我们:哪怕我们在正道上前进得慢一点儿,也比走岔路而绕不回来的好。一个人上半生主要是求存,下半生慢慢就要求真。求存是向外的,求真是向内的。不管是求存,还是求真,都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因为你改变不了命运,但可以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处理命运的能力。读《论语说什么》,最起码可以让你在糟糕的生活中成为一个不太糟糕的人——勤勉而好学,爱生活但不炫耀,正确地好色……《道德经说什么》迷茫痛苦时,您一定想过生命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纠结与不如意?为什么我们苦苦追寻,但最终总会发现,时间消耗殆尽,而我们仍一无所获?不是这个世界有问题,也不是我们的努力注定付诸东流,而是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出了问题。让我们看到不到真实的快乐;对回报的执着,影响了我们的初心,让我们无法竭力做好该做的事;对物质无止境的追求,让我们急切地想要更多,幸福感反而越来越低,身体也越来越吃不消……凡此种种,我们都可以从《道德经说什么》里找到解决之道。知名中医专家、中医诊断学博士罗大伦从中医修养身心的角度,为您逐句逐字解读《道德经》,把其中的智慧总结提炼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带您读懂、读透《道德经》,结合其中流传千年的智慧,助您解决生活中的常见的各种实际问题。教您把自己的位置放低,把心放空,把名利看轻,把事做成,把身体照顾好。这是一本人人看得懂、用得上的《道德经》经典解读本。 感恩遇见!
中医学者讲《道德经》,最主要的原因是,基于现代人身体的疾病,多源于心灵失调。……而心灵失调产生不良情绪,导致身体气机郁结、气血紊乱,使身体出现各种问题。现代医学叫心身疾病,是世界医学公认的健康之敌。 以药物调整身体以及身心的这一路径,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已经存在重大缺陷,须深入到人类本体知觉产生的模式之中,从中开发出人类心身治疗的新型模式。如姿势导引,真气运行,针灸推拿按摩等等,促使肌体达到肌肉若一之本。 心身的核心就“神魄”,就是本体知觉。从古老的哲学思想中,寻求解决精神问题之法,可以指导我们的人生,让我们进入更好的精神状态。《道德经》就是世界上最早关于知觉和认知模式的经典之一。叶曼先生说,道可道,这个“可道”,就是关于本体的知觉、认知问题。改善本体认知依赖于本体动作链给予激活其原点。动作链的构架是心身健康的核心。而道德经的奥秘就在于其对于人类认知、身心与自然之关系在世界上作出了最早的解答。由此,即使现代文明迅猛发展,但未来人类健康的最佳模式依旧没有跳出《道德经》。
一个人上半生主要是求存,下半生慢慢就要求真。求存是向外,求真是向内。要兼收,更要聚焦。 不论是《道德经》还是《论语》,都是国学经典,对我影响都蛮大的,分享三句受用较多的经典语句吧。 1.骤雨不终日,飘风不终朝。 2.少则得,多则惑。 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经典不需要太多,有几句可以记住并受益终生的就足够了,贪多嚼不烂。 /2023.05.30
听读了太多遍,静下心来读无数遍沉淀下来,罗大伦与梁冬, 送给当下中国人的一门快乐幸福公开课。 ●《论语》是一本人生“老司机”给我们现实生活的种种快乐指南。 孔子说“信而好古”,本质上是他发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古人因为比我们离大自然更近,离自己的身体更近,离无聊更近,所以往往有非常专业而惊人的洞察和发现。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首先要向古人学习对真理的洞察,这是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重要原因,这点和《庄子·内篇·大宗师》的主旨如出一辙—“大宗师”的意思就是以大道为宗师,而不是以仁为宗师。 孔子反复说要向古人学习,本质上就是向古人、向天学习的精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一个人能像古人一样真正体会自然,就开始拥有了某种超越书本的智慧。 2022,10月2日。
《道德经》入门感悟(上) 👍👍👍“蝎子蜇我,那是它的本性,我的本性是救它。我不能因为它的本性而改变我的本性。” 🔥不考虑自己的私利,才能够真正成就自己的事业、获得自己的利益吗(过多在意自己利益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出现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患得患失越多,七种情绪就会越强烈,)在这个世界上,钱只是做事的一个附属品,而做事本身才是关键;如果您把着眼点放到了附属品上,做事反而会受影响,故曰“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讲“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意思是,如果您为了一个目的,不断地跳起来去够它,却不扎实地做好工作,您可能就做不好这件事了。老子告诉我们应该进入这种状态:平时扎扎实实做事,尽量别有太多企图心,您享受每个做事的过程就好了,直到达到最终目标。这样做事,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过程里都没有痛苦,因为没有强烈的企图心,就一点点去做,扎扎实实地做,享受每一个过程。所以,这样的人是幸福的人。 我们做事应该选择一种什么境界?是身体要“有”,做事要“有”,欲望要“无”的那种境界。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做事太极端,就不好了。老子告诉我们做事不要做得太满,不要太追求极致,要养精蓄锐。 🔥“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为个人捞取利益的话,大家就不愿意追随您,人就散了;如果您散财,愿意跟大家分享,带领大家多赚钱,让大家都变得富有,大家就愿意追随您,人就聚了。)
陆续听了一周,罗大伦与梁冬讲透国学,有枯燥处,但心静下,慢慢放下,好好读读,归真,知道我们是谁,国学不要让别人学明白,反刍再包装卖给我们。传统国学,通读论语,不是一两句嚼嚼玩。虽是天下治不了,养悟自己是可以的,治失眠是可以的,安家是可以的。
一个人上半生主要是求存,下半生慢慢就要求真。求存是向外,求真是向内。要兼收,更要聚焦。 不论是《道德经》还是《论语》,都是国学经典,对我影响都蛮大的,分享三句受用较多的经典语句吧。 1.骤雨不终日,飘风不终朝。 2.少则得,多则惑。 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经典不需要太多,有几句可以记住并受益终生的就足够了,贪多嚼不烂。
"出世"和"入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和理念。 "出世",源自佛教,原指出离世间烦恼,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的境地。在现代社会,"出世"常常被理解为追求精神生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然,不为世俗事务所累,追求的是一种超脱物欲,心无挂碍的生活状态。 "入世",则是指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接受并适应社会规则,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追求的是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入世"的人在生活中积极奋斗,努力提升自己,追求成功。 简单来说,"出世"是追求精神的解脱和内心的平静,"入世"是追求物质的丰富和社会地位的提升。这两种态度并无优劣之分,只是对生活的不同选择和理解。 很多人误解老子的思想为消极避世,其实,老子是在教导我们如何以出世的心态,做好入世的事。他的哲学理念并不是鼓励我们逃避现实,而是要我们以更加精神的态度去面对和处理世俗的琐事。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要想做好任何事,都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要有大局观,要有长远的眼光。我们要学会放下短视的自私,看到更大的世界,更长远的未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才能真正做好入世的事。 老子又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在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像水一样,既能适应环境,又能无私奉献。水的特性就是能够流动,能够适应环境,能够无私奉献。我们要像水一样,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适应,都能奉献。只有放下自我,才能做好入世的事。 老子的道家思想,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要以一种“出世”的态度,去面对“入世”的琐事。这种态度,就是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我们要学会放下那些无谓的烦恼,放下那些无用的包袱,以一种轻松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我,找到真正的快乐。 老子的思想,其实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他告诉我们,生活不是一场竞争,而是一种享受。我们要学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我们要学会放下那些无谓的烦恼,放下那些无用的包袱,以一种轻松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我,找到真正的快乐。 总的来说,老子的思想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教导我们如何以“出世”的态度,做好“入世”的事。他告诉我们,要有大局观,要有长远的眼光,要像水一样,既能适应环境,又能无私奉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我,找到真正的快乐。
我是27周岁才第一次接触国学,这套书写得很实在,事例史实都很生动感人,深入我心。 以前常不能理解有些人经常挂在嘴边说的,“人的一生读透几本书就够了,不用读太多。” 这种观点。可是自从接触国学,体悟到其无限广博的魅力和力透纸背,醍醐灌顶的功效之后,我也开始思考自己这些年的阅读。 我读书快且多,但内化的效率不够,读的书很多是畅销小说,并没有太多深度内涵来感化自己成长。 接触了国学,真的仿佛打开了任督二脉一样,老祖宗的智慧真的诚不欺我! 或许读书,真应该像这套书中梁冬老师讲的那样,把一本书读透,掌握,实践,胜过囫囵吞枣地阅读千万本书!
一本读了好久才读完的套装书。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发现新书层出不穷,无论怎么看也看不完,于是尝试换一种阅读方式,不去追求新书和数量,转为去看一些经久不变的东西,比如唐诗宋词、论语庄子道德经、世说新语......刚开始看的时候有些看不进去,总觉得太深奥,不接地气,不符合现代生活,直到遇到这套书,发现这流传了千百年的人生智慧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具有普遍适用性,也许就像是那句广为流传的“底层逻辑”,万事万物是相通的,并且有一个普遍的规律,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加入一点点用心观察,不难发现这些规律的相通性,并且随着观察对象的积累和规律总结分析的准确性的提高,会乐在其中。 纵然市面上有很多反对此类书籍的言论,但不影响此类书籍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毕竟每个人读同一套书的感受是不相同的,甚至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读同一本书的感受也是不相同的。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有一个点能够激发你的灵感、或者使你产生顿悟的感觉,那便也值得了。
告诉我们走在前边的那些优美背影是些怎样的人,又让我们思考自身应该做怎样的一个人,以及能做怎样的一个人的好书。 我是罗大伦老师著作的无条件俘虏。对梁冬老师用“小梁”作为第一人称的写法开始有些不适应,习惯就好了,甚至有些想模仿了。
微信读书读完的第320本书,《罗大伦、梁冬讲透传统国学:道德经说什么+论语说什么》,历时14小时32分。 这套丛书,包括5本书,两本《道德经说什么》,三本《论语说什么》,其中《道德经》81篇讲解了前40篇,《论语》20篇讲解了前7篇。 作者都是结合不同版本的《道德经》、《论语》,用自己的人生经验,解读原文,通俗讲解,更加生动有趣。 《道德经》、《论语》是老子、孔子的人生心得。 历史总是会重演的,我们也有可能遇到一些困惑。 如何结合自己的经验,读懂《道德经》、《论语》,获得智慧的启迪,更好地寻求生命的意义,更好地生活。
之前在喜**雅平台收听,每天上下班都有一小时车程,有罗博士的陪伴,激情满满,例子频频,很轻松。听了不止一遍,但还是印象不够深,又买了书来看。很推荐学习《道德经》,古人的思想有大智慧,罗博士的解读很到位。
好书读得越多越让人感到无知。
连续近一月的时间听读完,还是要再回炉看看原书,才能体悟更佳 这是送给当下中国人的一门快乐幸福公开课。 ●《论语》是一本人生“老司机”给我们现实生活的种种快乐指南。 ●任何路都不一定是错的,但每条路最终都会回到生命本来最舒服的状态。 ●人生不过三万多天,在这三万多天里,尽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爱自己爱的人,成为一个值得别人爱的人。 ●在人世间,先把自己应该付出的成本付出了,再讨论有什么样的回报。先付出,后回报,这就是仁。 ●把仁的状态持续很长时间,其复利效应会呈指数级增长。 ●一个人上半生主要是求存,下半生慢慢就要求真。求存是向外的,求真是向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