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物志

文震亨
“长物”,原指多余之物,它们虽非生活必需品,却是中国古代文人构筑精神世界不可或缺之物,寄托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品格意志。这部中国古代名士精致生活的百科全书,共十二卷,集合实用与审美双重功能,其中讲述居家陈设的有室庐、几榻、器物、位置四卷,与造景布局相关密切的有花木、水石、禽鱼三卷,与文人雅趣直接关联的有书画、香茗两卷,集中谈论日常生活的有衣饰、舟车、蔬果三卷。
阿朱

《长物志》,是一本专为雅人说规矩的书。 在中国,自古讲人生道理的书,讲如何做人的书很多,但讲生活美学的书并不太多。晚明是一个生活美学兴盛的时代,在江南一带出现了一批生活家,不仅在生活中实践生活美学,而且也能用文字把生活美学讲清楚。文震亨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文震亨的曾祖父文征明是明中期著名的“四大才子”之一。这样的家学渊源,造就了他独特的美学思想和视角,为后世留下了这一部“什么是好物标准”的书籍——《长物志》。 《长物志》的意义,更多地在于它把物作了分类,而且在分类的过程里作出评判,定了标准。本书十二卷里,每一类物,都有好坏的排序。在这个分类和遴选的过程里,《长物志》为雅俗厘定了界限。文震亨具体论述时,更加细致。中国人历来有雅俗之分,但到底什么是雅,什么是俗?《长物志》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样是俗的。所以,本书很多地方谈了忌讳。 1、室庐卷。《海论》里面有十几个忌讳,构成了房子布置和设计的总的标准。 2、花木卷。对所列花木多有忌讳什么的论述,比如,“若桃柳相间便俗”,玫瑰“不甚雅观”,等等,对于各种花木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定出了基本的标准。 3、水石卷。对于人工瀑布、人工水池等的设计,以及各种石头的摆放,勾画了一个大概的标准。 4、禽鱼卷。是一本入门的养鱼、养鸟指南。什么样的鸟、鱼是雅洁的品质,如何观赏,等等,都有具体的描述。 5、书画卷。是一本入门的书画鉴赏指南,对于如何定价也有标准。 6、几榻卷。对于各种家具的设计、源流,有简洁清晰的讲述,是一本家具欣赏指南,也会给设计师很多灵感。 7、器具卷。对于各种器具做了鉴定,一本很实用的器具指南。 8、位置卷。讲的是挂画、放置器物或家具的方法,以及各种空间的布置方法。 9、衣饰卷。基本是雅士的一个穿衣指南。 10、舟车卷。讲了出行中交通工具的意义和选择。 11、蔬果卷。差不多就是一份简约主义的饮食清单。 12、香茗卷。介绍了各种茶类和香类,还介绍了各种焚香和品茗的用具。文震亨在总论里明白提出,茶里最好的是岕茶,香里最好的是沉香。 如今我们讲美好生活,《长物志》给予了宝贵的设计和美学启迪,从人类历史看,美好生活一定是有标准的,有标准的美好生活才是能持久的。按照《长物志》的框架,足可以编一本融合中国传统和时尚因素的“美好生活指南”。感谢文震亨在字里行间描绘的精致生活,为后世留下了一个美好生活的记录。 风云变幻,沧海桑田,极具情怀的文震亨早已随着那个时代的泯灭绝食而亡,但是《长物志》里的那种情怀一直都在。欧洲人把它看作是东方生活美学的具体图像,而今天的中国人,历经残酷的政治斗争,以及疯狂的拜金热潮,好像又在慢慢领悟到生活的奥秘,又在回到古典的宁静里,这本书,成了很多生活家和设计师的灵感源泉,成为“新中式”美学风格的源泉。 《长物志》谈论的是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但基本的落脚点在园林,因此《长物志》也被看作是造园的书籍。在《长物志》里,园林是出世入世之间的一种平衡,薄薄的一堵墙、一扇门,跨进来,就出了世间;跨出去,就到了世间。在那里面生活,既不失世间的热闹,又蕴涵着世外的高逸。园林的门,似乎能把人事的风波关在门外,而将安稳与宁静留在里面。在这个意义上,《长物志》构造的不只是园林这样一种形式,更是在精神层面,为那些热爱生活的人,为那些厌倦争斗和平庸的人,为那些唯美主义者,在热闹的尘世构造了一个桃花源。 人生百年过客,有人执迷于物,有人藏物寄情,也有人超然物外,宠辱偕忘。有过妙手偶得,狂喜而夜不能寐;有过神秘而不示人,或得意而显耀于世;有过失之交臂,捶胸顿足或长吁短叹……境界不同而领悟殊异,想来耐人寻味。 文震亨出生在富贵温柔之乡,不但饱读诗书,且心细如发,深谙生活之道。读这本书时,我时常惊叹于他的博学与品位,羞叹自己活得太糙。文震亨用“长物”经营起来的这个世界,是观赏把玩,超越于现实蝇营狗苟之上的一种美学生活的经营。在与古玩字画为伴的世界里,在这些看似“长物”的世界里,怎样的学富五车都不过是沧海一粟,怎样的悲欢离合都不过是弹指一瞬。就如文中所言:石令人古,水令人远。 这本书,需要静心细读,一读再读,可惜我还没有做到。愿在这个世界里,在有生之年里,做个有情怀的人,过有趣的日子。共勉!

秉心

由《瓶花谱》看到这本《长物志》,看到一半,又返回去看了一遍《瓶花谱》,原不通之处顿觉流畅,其中的“画作”一节,又引发我看了《林泉高致》,“蔬果饮食”一节,又带出了《山家清供》和《随园食单》,“花木”“香茗”处又颇具《浮生六记》之韵,故折回再读《浮生六记》,后又拜读了一系列悼亡体,《影梅庵忆语》《秋灯琐忆》《香畹楼忆语》,章章回回,故事情节又辅助性的将长物志解读得更细致,因而此书是今年的最大的“贵书”,因为它茂盛了我十个月的书单。好书,大赞!

啊煦

《长物志》共十二卷,基本上不重不漏。 卷一《室庐》讲的是建筑,住处。 庭际沃以饭瀋,雨渍苔生,绿褥可爱。 在院子里找块空地,拿一些米汁饭汤,别太脏的,稍稍浇一浇。再下些雨,这些地方有了养料就会长出青苔来,就像小褥子一样可爱。 卷二是《花木》,讲了江南常见的、好养好活好看的花木。 弄花一岁,看花十日。 为这十天的花期也值得了。这十天,花从露出小花苞,到慢慢开放,到花残花落。这十来天,你天天在花下支一张桌子,冰两瓶好酒,请三五个朋友在花下吃喝聊天。哪怕只有这十天,这一年你都觉得没白过。 卷三是《水石》。如果你去看水和石,应该看哪些门道?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 石头的好处是让人有怀古之心,让人有古意。我喜欢高古玉。玉有千种,那石头可能不止万种。石头无论是有没有人工的雕琢,器型、纹饰、雕工,都已经存在了很久。 看水你会想到很遥远的事情。人在水边望着水,慢慢就能融进去。 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竖一座小山,就能有华山的气势;搁一勺小水,就能有江湖万里的气势。这是造园者的厉害。作为观看者要有心胸,要能从一峰看到华山,从一勺看到江湖,以少胜多。 卷四是《禽鱼》 养鸟养鱼,对日常现代家居不是必需,但是现代家居有书画艺术在周围是非常必要的。 卷五是《书画》,墙不能完全是白的,时间长了,肯定是有点别扭的。我就写了一个“佛”字挂墙上,让我有点佛心。弄幅字、弄幅画给它挂上去,你常看到,它就能给你力量。 所藏必有晋、唐、宋、元名迹,乃称博古;若徒取近代纸墨,较量真伪。心无真赏,以耳为目,手执卷轴,口论贵贱,真恶道也。 你一定要有晋、唐、宋、元的名迹,才能说你懂艺术。现在来看,不一定的,西方有好的,近代也有好的。还有就是,古画造假,从唐宋就开始了。 站在画前面,心里想的不是喜不喜欢,而是拿耳朵当眼睛,听别人、所谓的专家怎么说;拿着画,说的都是画贵或画便宜。这些真是有辱斯文,无趣至极。 论画,文震亨有一个说法: 山水第一,竹、树、兰、石次之,人物、鸟兽、楼殿、屋木,小者次之,大者又次之。人物顾盻语言,花果迎风带露,鸟兽虫鱼,精神逼真。 这个次序我是不同意的。画只有我们觉得好看和不好看、感动和不感动之分。 看书画如对美人,希望我们都能够享受书画艺术品带来的力量。 卷六《几榻》讲的是家具。 明朝审美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审美中的精华。今天仍留存的宋代大件家具艺术品已经不容易看到,明朝家具在宋朝家具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审美对今天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明朝家具突出体现了明朝的审美。 《长物志》的明式审美,有四个关键词:简素、自然、功能、接受。 简素:简单素雅,能少则少,能不多就不要去多。 自然:符合自然规律,用自然的材料、自然的色彩、自然的空间结构呈现。 功能:要好用,要舒适,要能够满足人的空间功能需求。 接受:接受一切是空的,纯生活,纯投入生活。 --冯唐

作者文震亨,苏州人,文征明曾孙,官至崇祯年武英殿中书舍人。成书于1621年,共12卷,收入《四库全书》。直接有关园艺的有室庐、花木、水石、禽鱼、蔬果五志,另外七志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香茗亦与园林有间接的关系。

徐灵芽

凡闲适玩好之事,自古就有雅俗之分,长物者,文公谓之入品,实乃雅人之致。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装腔指南《长物志》的读者,嗯,有幸,高兴。 崇祯七年成书,明末兵荒马乱的作者还能有这般心情著这等好书,实属不易,百看不厌。所以我为什么老说找男朋友要找有品有有腔调的,审美品味需要培养,活得像个人,才能看见美呀[耶]开个玩笑。 我们这个时代文盲已经不多了,但美盲还很多,木心先生说过,没有审美力是绝症,有知识也解救不了。 也有文章认为,长物就是多余之物,无用之物,那什么“有用”什么又“无用”? 我们从小到大都在被人灌输同一种价值观,将来一定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做有用的事,什么都要有用的才好,不要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好像我们已经被充斥在空气中的实用主义侵蚀了,辛苦劳碌却越活越枯萎。 其实人生本就不是有用的啊,谁能说明白活着有什么用呢?我们终其一身都在寻找人生的意义,可这意义之一不就是享受生活吗? 周国平说《红楼梦》,“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所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鲁迅写《北京的茶食》,“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但是愈精炼愈好。” 明代文人说,人无癖不可交也,深以为然。我喜欢的东西很多而且都没什么用,但我就是喜欢,长物志十二卷里尤其对几榻衣饰感兴趣,这些癖好都是趣儿。 生活里的趣儿。 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民国老课本上的闲适自在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停下来看看了,其实偶尔让自己做回闲人也挺好的,至少看看花。 虽然我的朋友们不太同意,但我一直觉得如果有人能甘愿把一辈子的光阴都虚度了却活得有声有色,也算境界里的牛x啊! 最后,墙裂推荐[耶]

JXL

长物者,多余、无用之物。“寒不可衣,饥不可食”。但没了它,生活就少了些乐趣。将每日的生活过得更具美感,人生是不是才更丰满?艺术的本质,不正是以无益之事,遣有涯之生吗? 这本颇具古风的“风雅品质生活指南”,把文人阶层的志趣与一器一物的设计融合在一起,蕴含了简逸,幽隐、自然的文人理想,清高倨傲,淡泊致远的文人士气。 想着自己9岁开始侍花弄草,中学时代也未消停,种花也从来不讲究,就是喜欢看到一颗种子、一个“蒜头”、一根枝桠在我手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但是却屡屡被父亲说成玩物丧志。对物的喜爱或考究应该算不得玩物丧志吧,不沉溺、不巧取豪夺,不超越自身条件孜孜以求,顺天随意,取法自然,怡情悦心即可。 人各有志,有人愿意星夜赶考,披星赴职,有人愿意安贫乐道,忙里偷闲,平安喜乐一生足矣。

QQ

古代的好日子长啥样?古代有品位有贵气的好日子是怎样的?本书由明代第一画家也是著名书法家文征明的曾孙文震亨所著。文震亨生于明代万历十三年古朴的江南水乡苏州,长于曾祖父是文征明这样的大艺术家庭,官拜中书舍人(掌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非前代可比。 明代时,中书舍人已为从七品)就算大家族长大后来落寞的曹雪芹也得叫他一声前辈。这种没有什么实际用途,纯粹用于赏玩的美学书籍,也只有大家族里会玩爱玩且有艺术和文学天赋的纨绔子弟写得出。 长物,本乃身外之物,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就是非生活必须品,也就是奢侈品。《长物志》用现代话说,也可以叫《奢侈品鉴赏集》,由文征明这样大家族中的贵公子所著。但就算是凡闲适玩好之事,也有雅俗之分。长物者,文公谓之“入品”,实乃雅人之致。 《长物志》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教你苏州园林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讲究;什么人养什么样的花鸟鱼虫的讲究;书画的鉴赏与保存的讲究,冬天怎么保存,夏天怎么腾挪;桌案床塌椅凳的样式不同叫法不同作用不同;衣食住行的讲究,大到亭台楼阁的方位建造,细到碗筷摆放,服饰刺绣的花纹样式,贵族的讲究全在细节。光烹茶品茗的讲究,为什么喝龙井不喝其他绿茶,都处处透着贵族在各种折腾试错后总结的每个种类的物品的最优解。不同造型凡园之营造、物之选用摆放,纤悉毕具;所言收藏赏鉴诸法,亦具有条理。 贵族气质——欲望被满足后淡淡的疲惫感。本书则透着物质充分满足后的习以为常毫不在意。普通人觉得是奢侈品的稀罕玩意儿,人家只当是家常。

徐不齐

陈之藩先生说的好:“要有许多许多的历史,才可以培养一点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可以培养一点点文化。”《长物志》就是建立在无限的美,无限的繁华,无限的精致复杂生活上的晚明士人的精神世界。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犹豫的,因为我想当一个极简主义者,但读后又觉得不矛盾,正是因为东西少,所以才要“精”,要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代表自己志趣的东西。 几百年来,我们国家与当时精致文化的鸿沟越来越大,感谢文震亨,留下这样的著作,让我这一普通人得以穿越时空一览明代这些成熟到糜烂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种种,得以领略这个世界精致,发达的物质性的一面。 周国平说《红楼梦》,“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所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但愿我能在书香的熏陶下,成长为一个不那么俗,不那么功利的,有趣儿的人。

微信用户

玩物丧志,不玩就丧志;所以一定要玩物。[微笑]—-凡闲适玩好之事,自古就有雅俗之分,长物者,文公谓之入品,实乃雅人之致。 我们这个时代文盲已经不多了,但美盲还很多,木心先生说过,没有审美力是绝症,有知识也解救不了。 也有文章认为,长物就是多余之物,无用之物,那什么“有用”什么又“无用”? 我们从小到大都在被人灌输同一种价值观,将来一定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做有用的事,什么都要有用的才好,不要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好像我们已经被充斥在空气中的实用主义侵蚀了,辛苦劳碌却越活越枯萎。 其实人生本就不是有用的啊,谁能说明白活着有什么用呢?我们终其一身都在寻找人生的意义,可这意义之一不就是享受生活吗? 周国平说《红楼梦》,“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所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鲁迅写《北京的茶食》,“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但是愈精炼愈好。” 明代文人说,人无癖不可交也,深以为然。我喜欢的东西很多而且都没什么用,但我就是喜欢,长物志十二卷里尤其对几榻衣饰感兴趣,这些癖好都是趣儿。生活里的趣儿。

梅雁

看《长物志》方知《红楼梦》之所以成为宏篇巨著,是因作者不只是妙笔予各色人物让其玲珑生辉到极致,更是集结了天与地之间万千生灵之精髓,山、水、林、石、花、鸟、草、虫,亭、阁、杌、床、车、轿、桥,琴、棋、书、画、诗、茶、酒,以及膳食、糕色与果蔬……无一不是经典之墨!过程袅袅幽幽,笔笔注入着作者(曹雪芹)毕生之精血与灵力!

雪夜书虫(李老师)

原文很赞,直读则可,加译文,亦无不可。 延伸阅读、点评纯属画蛇添足,况且写𨒂伸文字者见识鄙陋、品格修养极差,点金成铁,可叹。

马莉

近30小时断断续续读完的一本书。结尾有点突兀,意犹未尽。整本书是真韵、真才、真情之士的风雅之谈,是给古代文人雅士立规矩的一本书。借由此书,可以衍生出对插花、品茶、香薰、汉服等多方面的兴趣。少了古乐器方面的知识,再寻它书了解吧。

一林

长物志所集风雅之物,仿佛让人置身大观园。沈春泽作的序中传达的观点,简直不能再赞同!陶渊明东篱采菊是雅,王维经案绳床是雅,又让人想到归有光之项脊轩,刘禹锡之陋室铭,雅之意,不拘丰俭。几近造作的堆砌,炫耀式占有,皆过之!长物,多余之物,我觉得物不是装点,而是种"体验",人与物在互动,能体验其中真意趣才是真风雅,这是一种关注当下的生活态度,关乎于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

子语

“长物”,原指多余之物,它们虽非生活必需品,中国古代文人构筑精神世界不可或缺之物,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品格意志。现代人的精神文明

米小曙

没有插图,不如中华书局的版本好,扣一星。 初看长物志,以为文震亨就是一个闲散的富贵公子。其实不然,作为明末世家,不肯屈从清军,从避乱到投湖,到绝食而亡,如此刚烈!同期在看帕慕克,同样的处在时代变革当中,同样的没落家族,帕慕克在城市的忧伤中寻找自我,文震亨在花草鱼虫桌案几榻中标注士人心性。 徐晟老师据此书讲物我关系,听得不甚明白。倒是想到中西审美对比颇有意思。向日葵在梵高的画笔下熊熊燃烧,张扬着热烈的生命,文震亨却斥为恶俗。以及,中式建筑里以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为意趣,最忌规整划一,而西式园林却往往喜欢几何造型。那么,问题来了,在信息高度互通的今天,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方向会不会逐渐融合呢?不同文化之间如何保持她的独立性呢?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还是建立在个性特色的基础上呢? 徐晟老师木有回答我的问题。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