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 看这样的传记文学,被主人翁的求学不怕难,专研不怕繁,爱国不怕阻,委屈不怕伤,当政不怕乱。的精神所感动。 家境清寒,同时又有学究渊源,他的叔叔史学大师钱穆,把他培养成一位国之瑰宝式的人才,功不可没。 早年学业偏科与文化传统中重文轻理多少有些关系。可贵的是当他发现理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有决定意义时,一无反顾投身到理工科的学海中,勇往直前。并能补缺补差,夯实基础,后来居上,最终科研究能力和世界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比肩,成为世界上顶尖的力学专家,令人钦佩。钦佩他刻苦求学的意志,迎难而上的勇气,契而不舍的坚定。 家国情怀在他心中厚重浓烈。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福利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只身回国为一贫如洗的的国家服务。真可谓感天动地。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有像他一样的一批科学家,都有这样的爱国情怀,这是国之大幸。正是他们担当起国家之栋梁,敢于为民拼命,奉献了他们的智慧和心血,才能让今天的中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当执政者在探索前进的过程中陷入误区,将不公正,甚至是侮辱降临到国之栋梁的头顶时,他们能够大度圆融,委曲求全,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有科学审视生活的辩证思维。相信科学的春天一定会如期而至。人格的成熟表现在他们在人生低谷时依然我故,执着前行。放下身价,求真务实,和工人,农民,一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问得失,甘当无名英雄。 在他的世界里,只有解决生活水平的实际问题才是真正的科学家,为战士改造武器,为工人改造生产工具,为农民解决水源,为老少边穷地区改造有利于生活生产的环境。 周总理在首钢的车间里委托他参加外交访问,还把自己的鞋子脱给他穿。特钢的工人保护他不去危险的地区改造思想。邓小平说他是好人,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 他无愧为国家之栋梁,人民之科学家的称谓。
钱伟长先生于1931年以文科状元身份考入了清华大学。他考入清华大学的成绩225分,期中"国文、历史两科考满分200分,其他四科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合计25分,当时,正值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他本该学习文科专业,但他为了科学救国,改成学物理专业,从大学初期对物理知之甚少,到后来物理学科名列前茅。期间,学习之艰难,刻苦之不易,难与言明,于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主攻弹性力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科研工作,获得博士后。钱伟长先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后,得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 年历尽千辛万苦,躲避美国的层层阻挠,以探亲的名义返回了祖国。 回国后,先后担任清华大学的教授,教务长以及副校长职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尽管1958年被打成右派,文化大革命备受折,仍然怀揣着一科学之心,报国之心,把年纪已经70多岁仍然担任上海大学校长,报效祖国。 通过阅读钱伟长先生的自传,颇有心得。 一,在大学从文科改学物理专业,他学习十二分的努力和刻苦,每天清晨6:00就开始学习到半夜12:00结束,雷打不动,天天如此。在学习中,他不仅拼命,而且讲究技巧,更摸出了门道。 二,在学习中遇到的任何问题,他都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弄懂不罢休。比如学微积分,中间有代数运算不明白,他就先问同学。同学告诉他是中学的内容。他就找来好多本中学教科书,请同学指出具体章节。然后,他先把中学的教科书念完弄懂了,再回过头来看微积分。 三,是记笔记。他听课的时候全神贯注听讲,不记笔记。听完之后,仔细地在脑海里回顾一番,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今天老师讲的是什么问题;二是这些问题包括哪几个方面,跟前面讲的什么内容有什么联系?然后再根据这两个问题做笔记,不懂的地方就翻书。这样,每天的课程也就一两页的笔记内容,非常简洁。到了考试的时候,再翻翻笔记就可以了。一个学期下来,大课的笔记就一两个练习本,而小课的笔记只需要一个练习本就行了。 四,他认为应用数学的任务是解决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五,如何提问题呢?他认为首先要学会调查研究。任何问题你都能找得到前辈,这只是一个程度深浅的问题。前辈的研究结果和经验一定要总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走不下去的,然后汇总,找出矛盾所在,弄清问题的症结,看看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并找出解决办法。 六,美国某组织曾对1000多名科学家进行连续5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有成就者很少是仅仅精通一门专业的“专才”,而更多的是文理兼通的“博才”。钱伟长先生认为,理工科学生必须懂人文科学,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方面的素养,否则他们就有可能给四化建设造成不应有的损失。要迅速改变理工科大学某种重理轻文的倾向。
很久没读人物传记了。 也许是某种神秘的力量,使微信读书将这本书推荐给了我,让我有了真正了解这位国士事迹的机会。 读完这本小书,心情实难平静。仿佛第一次读到总理传时的那种感觉又回来了。年近半百,一事无成。又何尝不是忘却了初心的缘故呢? 只有生命中那些朴实的愿望,那些崇高的理想,才能驱动历史上那么多的先贤去奋斗终生。也只有钱先生这种知识分子才可以被称为国士。 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话虽平淡,实则千钧。 向钱先生致敬!
不知道这本自传是依据什么来完成的,但已经无所谓了,从本自传中收获的已经够我一生消化了。 1、个人修养方面 钱老一生深受父叔辈们的影响,父叔辈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不论是在个人的思想方面还是在个人的实践方面,他们都很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艰苦奋斗?什么是顽强不屈?什么是爱国情怀? 可是,生活在物质丰富的现在,我们全然忘却了那些美好品质,这些品质似乎已经离我们远去,好像他们是很遥远的东西了 我也很想去接近他们,可是多年来的环境让我远离他们,我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曾触摸它们分毫 但不管怎样,我已经知道曾有这么一批优秀的前辈在努力前行,我即使成为不了,也要向他们靠近,哪怕毕生只有一步也足够,这是我作为一个普通人最大的心愿 2、教育理念方面 我自认为生来就有点比人愚昧些,而且自上学以来,老师总偏爱成绩优秀的,在校期间有的只是同学的讥讽、老师的嘲笑,导致我一度想放弃学业,好在父母的支持,也遇到了个别良师的鼓励,坚持读到了大学。 可是对比钱老在大学的教育理念,我感觉到很多学校只是机械的教育,所图非学生,只为利。学生毕了业就失业,遍地皆是,除了所学专业会些,其他连学习的能力都有些缺失 我认为这不仅是学生的问题,更是教育理念出现了极大问题 国家现在极度缺少像钱老这般身体力行的实践教育家 我能做的就是多学习一些钱老的思想,提高自己,仅此而已 3、其他方面 总之,一句话,多学习、多身体力行!
以“中国近代力学之父”之名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钱伟长,是一位真诚的爱国主义者,一生以报效祖国为己任。“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是钱老一直以来秉承的国家大义,初听这句话比较戏谑,但了解了钱老的生平之后,才知其伟大。钱老出生在书香门第、师承国学大儒(四叔钱穆),因深忧国家生死存亡而弃文从理。经过六年的清华学习时光,从一个“理科盲”成长为潜力无限的年轻物理学者。从海外留学返乡后又经历了右派生涯,接受各种“批斗”,但钱伟长始终忠贞不渝,坚持做科学研究。在任上海大学校长期间,创新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包括“拆四墙”、短学期制、学分制等。钱老的一生,从力学、数学再到教育,作出了诸多的贡献,特别是钱老的一些教育思想对当下的学生也有很多启迪作用。 1.学生最重要的是要掌握自学的能力。一个自学能力强的人就是善于总结前人经验,爬上前人肩膀的人。 2.要重视体育锻炼。运动的真谛在于一种战胜自我、自强不息的精神,而非仅仅是肉体的机械运动。而且体育可以培养人的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 3.理工科生也要注意文化修养。美国某组织曾对1000多名科学家进行连续5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有成就者很少是仅仅精通一门专业的“专才”,而更多的是文理兼通的“博才”。钱伟长说:“要建设一个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现代化大国,有一百个爱因斯坦还是不够的,只有造就成千上万个有高度文化素养的人,才能担负起这一责任。” 4.对国家、社会、民族要有责任感。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是个人独立和个人尊严获得的前提。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的我,也在自我反思,时常会为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忘记了集体,选择的依据是实际获得的利益。认为讨论房子、车子也远比国家、民族更加实际。似乎国家、民族大义这些字眼只曾出现在中学时代的作文里,离实际生活遥远得像在彼岸。但,大师就是在彼岸的啊。此岸,碌碌庸人熙熙攘攘;彼岸,大师们的目光清澈如婴孩……
弃文从理奠力学
孔祥瑛和钱伟长❤️❤️❤️
一本很有力量的书 此前我一直陷入迷茫期,虽然我还在学数学,但妥协的声音时刻伴随着我。 身边各种各样的声音说你放弃吧,你痴心妄想,你还想进研究所,它要求很高的 看了它我的理想坚定了! 感恩
这是2023年某个深夜阅读的一本书,依稀记得那时读完正好凌晨两点左右,所以我觉得他真的很好看。 我的偶像钱伟长,努力学习!
钱老的故事对我触动很大,以往的迷惑也柳暗花明,没别的,就一点: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学什么。 引用钱老的话:“我受这么多苦,我不在乎。我只要事情办得好,对国家好才行。我没别的要求,我只希望国家强大起来!” 一腔热血,报国梦,闻啼榻起,落梦处。[奋斗][奋斗]
那些字眼似乎只出现在学生时代的作文里,离实际生活遥远得像在彼岸。对,就是在彼岸。此岸,碌碌庸人熙熙攘攘;彼岸,大师们的目光清澈如婴孩…… 不论在什么时间段、什么环境下像钱伟长这样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和熏陶长大的读书人,用一种义无反顾、坚定不移的信仰爱着自己的国家。对,是爱着这个国家,而不是其他。
“国家需要我学什么我就学什么”,初听挺戏谑,直到了解钱老的经历,方知其伟大,跟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异曲同工。 之前也不理解,大学前2年为啥通识教育这么多,看完钱老自传才知道,原来是为了让学生综合成长,能学会自主学习解决问题。(钱老查论文动手实战完成更高性能电池的例子实在太生动了,还有自学设计水压箱,实现三脚架杠杆省力一半并推广首钢,对水流积累淤泥逻辑原理及清理例子,真的太多太多了,如同人间的神) 不得不说,钱老真乃吾辈之榜样,下凡的神!
篇幅短,不拖拉,没有太多主观意识,推荐
国家需要什么,他就做什么
钱伟长先生以国家需要而学习的理念,感人至深,虽然说,他没有与钱学森和钱三强两位先生一道名列“两弹一星”元勋行列,但是,他一生的科学成就,使他列名中国科学界的“三钱”之列而蜚声中外,可谓是名至实归。
好书。 看这样的传记文学,被主人翁的求学不怕难,专研不怕繁,爱国不怕阻,委屈不怕伤,当政不怕乱。的精神所感动。 家境清寒,同时又有学究渊源,他的叔叔史学大师钱穆,把他培养成一位国之瑰宝式的人才,功不可没。 早年学业偏科与文化传统中重文轻理多少有些关系。可贵的是当他发现理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有决定意义时,一无反顾投身到理工科的学海中,勇往直前。并能补缺补差,夯实基础,后来居上,最终科研究能力和世界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比肩,成为世界上顶尖的力学专家,令人钦佩。钦佩他刻苦求学的意志,迎难而上的勇气,契而不舍的坚定。 家国情怀在他心中厚重浓烈。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福利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只身回国为一贫如洗的的国家服务。真可谓感天动地。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有像他一样的一批科学家,都有这样的爱国情怀,这是国之大幸。正是他们担当起国家之栋梁,敢于为民拼命,奉献了他们的智慧和心血,才能让今天的中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当执政者在探索前进的过程中陷入误区,将不公正,甚至是侮辱降临到国之栋梁的头顶时,他们能够大度圆融,委曲求全,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有科学审视生活的辩证思维。相信科学的春天一定会如期而至。人格的成熟表现在他们在人生低谷时依然我故,执着前行。放下身价,求真务实,和工人,农民,一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问得失,甘当无名英雄。 在他的世界里,只有解决生活水平的实际问题才是真正的科学家,为战士改造武器,为工人改造生产工具,为农民解决水源,为老少边穷地区改造有利于生活生产的环境。 周总理在首钢的车间里委托他参加外交访问,还把自己的鞋子脱给他穿。特钢的工人保护他不去危险的地区改造思想。邓小平说他是好人,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 他无愧为国家之栋梁,人民之科学家的称谓。
钱伟长先生于1931年以文科状元身份考入了清华大学。他考入清华大学的成绩225分,期中"国文、历史两科考满分200分,其他四科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合计25分,当时,正值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他本该学习文科专业,但他为了科学救国,改成学物理专业,从大学初期对物理知之甚少,到后来物理学科名列前茅。期间,学习之艰难,刻苦之不易,难与言明,于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主攻弹性力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科研工作,获得博士后。钱伟长先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后,得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 年历尽千辛万苦,躲避美国的层层阻挠,以探亲的名义返回了祖国。 回国后,先后担任清华大学的教授,教务长以及副校长职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尽管1958年被打成右派,文化大革命备受折,仍然怀揣着一科学之心,报国之心,把年纪已经70多岁仍然担任上海大学校长,报效祖国。 通过阅读钱伟长先生的自传,颇有心得。 一,在大学从文科改学物理专业,他学习十二分的努力和刻苦,每天清晨6:00就开始学习到半夜12:00结束,雷打不动,天天如此。在学习中,他不仅拼命,而且讲究技巧,更摸出了门道。 二,在学习中遇到的任何问题,他都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弄懂不罢休。比如学微积分,中间有代数运算不明白,他就先问同学。同学告诉他是中学的内容。他就找来好多本中学教科书,请同学指出具体章节。然后,他先把中学的教科书念完弄懂了,再回过头来看微积分。 三,是记笔记。他听课的时候全神贯注听讲,不记笔记。听完之后,仔细地在脑海里回顾一番,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今天老师讲的是什么问题;二是这些问题包括哪几个方面,跟前面讲的什么内容有什么联系?然后再根据这两个问题做笔记,不懂的地方就翻书。这样,每天的课程也就一两页的笔记内容,非常简洁。到了考试的时候,再翻翻笔记就可以了。一个学期下来,大课的笔记就一两个练习本,而小课的笔记只需要一个练习本就行了。 四,他认为应用数学的任务是解决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五,如何提问题呢?他认为首先要学会调查研究。任何问题你都能找得到前辈,这只是一个程度深浅的问题。前辈的研究结果和经验一定要总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走不下去的,然后汇总,找出矛盾所在,弄清问题的症结,看看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并找出解决办法。 六,美国某组织曾对1000多名科学家进行连续5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有成就者很少是仅仅精通一门专业的“专才”,而更多的是文理兼通的“博才”。钱伟长先生认为,理工科学生必须懂人文科学,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方面的素养,否则他们就有可能给四化建设造成不应有的损失。要迅速改变理工科大学某种重理轻文的倾向。
很久没读人物传记了。 也许是某种神秘的力量,使微信读书将这本书推荐给了我,让我有了真正了解这位国士事迹的机会。 读完这本小书,心情实难平静。仿佛第一次读到总理传时的那种感觉又回来了。年近半百,一事无成。又何尝不是忘却了初心的缘故呢? 只有生命中那些朴实的愿望,那些崇高的理想,才能驱动历史上那么多的先贤去奋斗终生。也只有钱先生这种知识分子才可以被称为国士。 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话虽平淡,实则千钧。 向钱先生致敬!
不知道这本自传是依据什么来完成的,但已经无所谓了,从本自传中收获的已经够我一生消化了。 1、个人修养方面 钱老一生深受父叔辈们的影响,父叔辈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不论是在个人的思想方面还是在个人的实践方面,他们都很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艰苦奋斗?什么是顽强不屈?什么是爱国情怀? 可是,生活在物质丰富的现在,我们全然忘却了那些美好品质,这些品质似乎已经离我们远去,好像他们是很遥远的东西了 我也很想去接近他们,可是多年来的环境让我远离他们,我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曾触摸它们分毫 但不管怎样,我已经知道曾有这么一批优秀的前辈在努力前行,我即使成为不了,也要向他们靠近,哪怕毕生只有一步也足够,这是我作为一个普通人最大的心愿 2、教育理念方面 我自认为生来就有点比人愚昧些,而且自上学以来,老师总偏爱成绩优秀的,在校期间有的只是同学的讥讽、老师的嘲笑,导致我一度想放弃学业,好在父母的支持,也遇到了个别良师的鼓励,坚持读到了大学。 可是对比钱老在大学的教育理念,我感觉到很多学校只是机械的教育,所图非学生,只为利。学生毕了业就失业,遍地皆是,除了所学专业会些,其他连学习的能力都有些缺失 我认为这不仅是学生的问题,更是教育理念出现了极大问题 国家现在极度缺少像钱老这般身体力行的实践教育家 我能做的就是多学习一些钱老的思想,提高自己,仅此而已 3、其他方面 总之,一句话,多学习、多身体力行!
以“中国近代力学之父”之名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钱伟长,是一位真诚的爱国主义者,一生以报效祖国为己任。“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是钱老一直以来秉承的国家大义,初听这句话比较戏谑,但了解了钱老的生平之后,才知其伟大。钱老出生在书香门第、师承国学大儒(四叔钱穆),因深忧国家生死存亡而弃文从理。经过六年的清华学习时光,从一个“理科盲”成长为潜力无限的年轻物理学者。从海外留学返乡后又经历了右派生涯,接受各种“批斗”,但钱伟长始终忠贞不渝,坚持做科学研究。在任上海大学校长期间,创新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包括“拆四墙”、短学期制、学分制等。钱老的一生,从力学、数学再到教育,作出了诸多的贡献,特别是钱老的一些教育思想对当下的学生也有很多启迪作用。 1.学生最重要的是要掌握自学的能力。一个自学能力强的人就是善于总结前人经验,爬上前人肩膀的人。 2.要重视体育锻炼。运动的真谛在于一种战胜自我、自强不息的精神,而非仅仅是肉体的机械运动。而且体育可以培养人的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 3.理工科生也要注意文化修养。美国某组织曾对1000多名科学家进行连续5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有成就者很少是仅仅精通一门专业的“专才”,而更多的是文理兼通的“博才”。钱伟长说:“要建设一个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现代化大国,有一百个爱因斯坦还是不够的,只有造就成千上万个有高度文化素养的人,才能担负起这一责任。” 4.对国家、社会、民族要有责任感。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是个人独立和个人尊严获得的前提。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的我,也在自我反思,时常会为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忘记了集体,选择的依据是实际获得的利益。认为讨论房子、车子也远比国家、民族更加实际。似乎国家、民族大义这些字眼只曾出现在中学时代的作文里,离实际生活遥远得像在彼岸。但,大师就是在彼岸的啊。此岸,碌碌庸人熙熙攘攘;彼岸,大师们的目光清澈如婴孩……
弃文从理奠力学
孔祥瑛和钱伟长❤️❤️❤️
一本很有力量的书 此前我一直陷入迷茫期,虽然我还在学数学,但妥协的声音时刻伴随着我。 身边各种各样的声音说你放弃吧,你痴心妄想,你还想进研究所,它要求很高的 看了它我的理想坚定了! 感恩
这是2023年某个深夜阅读的一本书,依稀记得那时读完正好凌晨两点左右,所以我觉得他真的很好看。 我的偶像钱伟长,努力学习!
钱老的故事对我触动很大,以往的迷惑也柳暗花明,没别的,就一点: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学什么。 引用钱老的话:“我受这么多苦,我不在乎。我只要事情办得好,对国家好才行。我没别的要求,我只希望国家强大起来!” 一腔热血,报国梦,闻啼榻起,落梦处。[奋斗][奋斗]
那些字眼似乎只出现在学生时代的作文里,离实际生活遥远得像在彼岸。对,就是在彼岸。此岸,碌碌庸人熙熙攘攘;彼岸,大师们的目光清澈如婴孩…… 不论在什么时间段、什么环境下像钱伟长这样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和熏陶长大的读书人,用一种义无反顾、坚定不移的信仰爱着自己的国家。对,是爱着这个国家,而不是其他。
“国家需要我学什么我就学什么”,初听挺戏谑,直到了解钱老的经历,方知其伟大,跟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异曲同工。 之前也不理解,大学前2年为啥通识教育这么多,看完钱老自传才知道,原来是为了让学生综合成长,能学会自主学习解决问题。(钱老查论文动手实战完成更高性能电池的例子实在太生动了,还有自学设计水压箱,实现三脚架杠杆省力一半并推广首钢,对水流积累淤泥逻辑原理及清理例子,真的太多太多了,如同人间的神) 不得不说,钱老真乃吾辈之榜样,下凡的神!
篇幅短,不拖拉,没有太多主观意识,推荐
国家需要什么,他就做什么
钱伟长先生以国家需要而学习的理念,感人至深,虽然说,他没有与钱学森和钱三强两位先生一道名列“两弹一星”元勋行列,但是,他一生的科学成就,使他列名中国科学界的“三钱”之列而蜚声中外,可谓是名至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