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作者不自我介绍,我会以为他是一个旁观外科医生的作家。非常敬佩作者细致严谨的观察力和细腻缜密的笔触,可以将哲学带进生死的观察中,我认为是最高级的写作手法,会让读者不自觉地进行深度思考。 这本书读起来行云流水功不可没的当然就是翻译,狂妄自大的翻译真是见了不少,有的还自以为是的为人家作序,结果翻译的本职工作都没做好…可以还原作者本身的意图又不过多加入个人情感和认知,才是让人敬重的翻译。 是延长生命还是提高生命质量一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太阳和死亡都无法直视,但是我们可以动用第六关-感知的力量,去慢慢接受它。 最后用一句比较喜欢的对于死亡的诠释结尾,个人觉得直接涵盖了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 We just prolonged our death not life.We only die once but we live everyday.
👌作者是在脑外科方面全球著名的医生,之前写过《医生的抉择》,那本书的叙述方式就很有趣,帮常人理解医生所面临巨大的焦虑、紧张、重大失误的折磨,非常坦诚。 ✌️我们渴望的医患关系是这样的-----医生理解患者、患者信任医生。而现实生活中,医患之间常常存在不对等的医学认知及沟通误解。我常常在想,有没有一本书,能够使医生和患者相互理解? 🤔当我读到《一个医生的自白》,发现这是一本促进医生和患者相互理解的书。这本书是全球知名神经外科医生亨利·马什的30多年行医生涯手记,还原神经外科医生的真实生活,带我們认识现代医疗中鲜为人知的故事,是对于疾病、死亡、现代医疗、医患纠纷最深刻坦诚的内心告白。 🌹医学是一门不确定的科学,又是一门可能性的艺术,医患双方是站在一个战壕的战友,有着“早日康复”的共同目标。惟有信任,才能共赢-----
很好的一本书,一位神经外科医生退休之际对自己职业生涯及生活的回忆,更多的是一路走来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与对死亡的客观认识、主观接受。 作者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向读者娓娓道来,语言明快清晰且随和,让我们感受到正与一位医疗专家面对面聆听他的职业经历、专业的疾病问题解析,进一步懂得了医生的思维与艰辛,他们在上帝般傲娇的外表下更有医者仁心、不遗余力。同时也理解了作为常人的他们和所有人一样也有自己的困惑、无奈与对死亡的恐惧,只是,他们更通达。 有了了解才有更多的理解,愿我们每个人都多一些生命与健康的知识,冲出无知的藩篱,学会懂得与尊重。因为,医患之间是相互成全。 死亡的唯一意义是,如何过好当下的生活,死亡时有值得回忆的美丽往昔。
最近国内医疗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使得很多的白衣天使闻风丧胆,夜不能寐,在这种气氛下我打开了这本国际著名脑外科医生的佳作。 初衷只想了解一下国外医生是如何看待自己“白衣天使”的身份和职业的,没想到看完之后却让我陷入了沉思,前半部分是他“医旅”游记,带着读者进入一般游客难以接触到的尼泊尔医疗届,让读者非常真实了解到尼泊尔普通人是如何面对“生老病死”的,后半段更多的是一个医生如何看待自己的“生老病死”,看似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是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无法“坦然”面对的话题,作者已经把这一切都看的明明白白,因此活的也相当通透。 当然,合上书的同时,我也开始审视自己的衰老,病痛,死亡,希望他的著作能帮助我建立正确的生死观,同时也希望国内更多的“白衣天使”们在忙里偷闲时能阅读一下此书,建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毕竟很多时候手术刀与屠刀就一念之差。
2023-15 《一个医生的自白》 人体的精密复杂、生命的神秘莫测超乎想象。即便是医生,像马什医生那样在神经外科领域执业30年且医术精湛医生,也坦诚对大脑的了解只有十之一二。说医学是一个不断试错的学科也不为过。也没有哪个职业能像医生一样每天都在面临生死,他们常常要在紧张又不确定的情况下(比如手术中),不得不为他人做出关乎生死的抉择。马什医生以神经外科医生的直率和真诚,记录了神外日常面临的临床情景。手术前的焦虑、惧怕,手术成功的喜悦,也不避讳手术中出现的问题和对自己的苛责,更多的是面对疾病的无力和怅然。 作者以幽默的方式吐槽医院管理的冗杂、医生在临床与科研间的平衡、绩效考核与过度医疗的弊端、普遍存在的医患关系问题等等。读这本书很有共鸣,不仅因为我也是从医者,更因为我和作者有一样的生死观。 “我并不相信来世,我唯一关心的,是自己能否以一种尊严的方式好好死去。当大限来临之时,我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准备得妥妥帖帖。我不想让它变成一件不断向后拖延的令人不快的事情,我不想被那些临终关怀的专业人员照顾,他们的意义感与目的感源于我的痛苦。死亡的唯一意义是:如何过好当下的生活,死亡时有值得回忆的美丽往昔。” 2023年6月22日 端午节 泰安
如果作者不自我介绍,我会以为他是一个旁观外科医生的作家。非常敬佩作者细致严谨的观察力和细腻缜密的笔触,可以将哲学带进生死的观察中,我认为是最高级的写作手法,会让读者不自觉地进行深度思考。 这本书读起来行云流水功不可没的当然就是翻译,狂妄自大的翻译真是见了不少,有的还自以为是的为人家作序,结果翻译的本职工作都没做好…可以还原作者本身的意图又不过多加入个人情感和认知,才是让人敬重的翻译。 是延长生命还是提高生命质量一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太阳和死亡都无法直视,但是我们可以动用第六关-感知的力量,去慢慢接受它。 最后用一句比较喜欢的对于死亡的诠释结尾,个人觉得直接涵盖了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 We just prolonged our death not life.We only die once but we live everyday.
医生很诚实地总结了自己的人生,真诚地剖析了自己的经历。从中获得了很多。 比如: >>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 我们要处理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确定性。 >> 我们要在可能性而不是在确定性中选择,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 “我”只是一支短暂的电化学舞曲,由无数个信息单位组成。 >> 死亡的唯一意义是:如何过好当下的生活,死亡时有值得回忆的美丽往昔。
非常好、高质量、精彩、一气呵成的自白书,深度、深情、专业,像作者马什自己感谢的编辑贝亚·海明,将一份杂乱无章的草稿变成了一本书,好书!!!最后的几章非常打动人,很精彩,翻译的也很好👍 充满人道主义精神、尽职负责、对税收制度强烈不满并剖析深层次的原因和对医疗服务引起影响的真正有良知的脑外科医生,很好的书,值得一读,其中一个摔倒的弟弟、哥哥最后放弃手术的病例,我反复看了很多遍,由衷的敬佩马什医生的深度思考和医者仁心,他不只是救命,他是真正的在救人,他年轻的时候读的牛津的哲学经济专业对他肯定影响不小,他不是将医生仅仅当做职业来做,他在救助每一个病人时都了解患者背后的故事家庭生活,充满了浓重的人文情怀,而不是救命完成自己的工作而已,他是伟大的人、真正的医生!…… 面对这个年轻的罗伯弟弟,他陷入沉思: “他们决定不再做手术。那天晚些时候,罗伯死了。在他脑死亡后,我们关闭呼吸机,将他的其他器官用于移植。我想我也许错了,或许他会恢复到某种类似于能够自理生活的状态;或者他的哥哥错了,罗伯也许能够忍受残疾的生活;又或许罗伯会变得不再是以前的那个自己,仅有最低程度的意识,无法理解自我的状态,认为生活也是幸福的。或许,或许……医生只处理可能性,不是确定性。有时候,如果你要做出选择,就得接受这样的事实,即你的选择可能是不正确的。一个好的决定可能会让你失去一个病人,但是却能让无数个病人和他们的家人脱离痛苦的渊薮。”
对于医生来说成长的过程存在过错,当然很多都不是医生的因素,而是信息不完全原因,尽管技术发展使得我们在治疗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信息,尽管大部分都是没有太多用处的,比如在牙科手术的检测艾滋病和乙肝等等,当然也可能是预防措施了。对于医疗团队之间的配合过程也会产生各种问题,在这里似乎也举了例子,作为医生最为无语的事情,就是面临着很多无奈的选择,对于这个最为典型的就是马什大夫到了乌克兰,尽管对于英国的医疗体系抱怨很多,但是到了哪里已经没有办法进行抱怨了,条件如此,也就是最为可怕的状态,社会系统出现崩溃的状态,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对于大夫来说就是要与病人一块分担风险,才能获得最好的结果,对于大夫来说考虑治疗的风险,或者对于病人治疗之后达到了理想的状态,特别是对于这里的神经系统的手术,可能是这个方面的大夫,发现脑部和神经系统的癌症还是非常之多的,如何来使得病人在最好状态生活,也许就是治疗和手术的目的,但是其中存在着若干不确定的因素,就会使得治疗变成了一种可以接受的过程了,尽管很多疾病都是没有办法完全治愈,对于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似乎都是这样,把致命的疾病变成了慢性病,其实考虑到生存与健康快乐生活,还是需要选择的。
对于不同器官的治疗所承担的风险是完全不同,对于生存的风险到不是最为主要的,而是治疗失败所承担的风险,包括了医生和病人,对于这里对于大脑进行治疗,进行脑部治疗过程之中,产生了若干失误,包括了医生本身也包括了医疗组,也包括了病人的终身遗憾,产生了若干问题,对于手术过程产生的各种意外的应对情况,当然脑部疾病更加容易产生问题,对于医生的各种经验都是在血泪教训之中完成的,似乎在英国的医疗体系之中,对于医生的失误还是具有一定容忍度,所以作为大夫手术过程之中产生了若干失误没有被病人家属所胖击,也许是公费医疗系统的问题,当然也许是媳妇的宽容度,但是对于官僚体系也算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对于体系的问题也是非常无语的。对于这里援助乌克兰实在不知道什么时间发生,尽管没有非常明确时间,但是感觉是在 2000 年前后,尽管是采用扶助的方式来进行义务服务,但是也算是可以看成一种渗透模式,使得看到了各种国家之间巨大的差异,对于医疗体系没有完美的存在,但是总是存在着比较级,不同时间比较也会明显感觉其中巨大的差异,特别是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公共基础设施之间鸿沟。当然对于不同医疗体系之中责任也是有着差异,与医疗水平和设备之间差异也是非常类似的状态。
读这本书,看到了作者这样顶尖的脑神经外科专家,有怎样的人生成长经历,又在执业的过程中,那些难忘的病人故事,带来的是什么样的思考。 这几年,每年都要同时带着双方父母一起外出旅行,但是好像最近几次安排的行程时间越来越短,也许,是因为感受到了他们持续衰老的变化? 这次旅行,选到了这本小书,在末尾,看到如此顶尖的医学专家,依然也担心自己的老年生活,同样担心那些有损于生命质量的恶性疾病。不禁释然了许多,人生中很多无力解决的问题,别去过度担忧,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尽人事听天命。 巴菲特说过,好的传记作品,就是胜在真实,这是一本特别真实的自我记录,个人评价8.5分。 书评记述于5月26日从湖北襄阳回北京的高铁上,祝福读到这段文字的每个朋友都有丰富多彩的人生故事。
亨利·马什《一个医生的自白》是一本自传体的小书。虽然是给大家讲自己从事脑外科大夫的经历,但更像是和自己的对话。 与其说《一个医生的自白》讲述的是一位外科医生的故事,不如说它讲述的是一个“人”的故事,像是一部启示录,为我们提供了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和他的私人体验。 生命是很单薄的,因为每一个生命只是世间的匆匆过客,人类群体的亿亿分之一;生命又是沉重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家人、朋友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一个神经外科医生,用文字记录他在英格兰、尼泊尔、乌克兰拯救生命和送走生命的过程,也记录了他对自己退休之后、逐渐走近生命终点的感悟。 无比真实的心理过程、思考、感受。敬佩作者的高超医术、善良和勇气,无论是面对手术时的压力、自己的衰老、亲人和患者的痛苦,以及更加无奈的现实,作者都是那么真实和诚恳又充满爱心。
亨利马什,英籍,脑外科专家,从牛津大学法律系辍学到回校修医学。对脑科学钻研数十年,从医生的角色对医疗道德进行深思,从盲目地对英式医疗“体制”的厌倦,到了解框架的意义。(从而引起他退休后到国外“体制外”的医学体系)。他所在的的医学领域触及每个病人的生命。癌症,手术,高强度的手术里,每一次决策都会对病人产生不可逆的影响。每位病人背后代表着一个家庭,他的角色并不允许他对病人产生过度的怜悯,他的理性和感性在每一台手术中搏斗:如果无法挽回,不如接受离去? ————“医学是一门不确定的科学,又是一门可能性的艺术。” 每位医者的角色并非单纯的技术判断者。他还包括,慰问病患及与家人沟通,然后在每台手术中尽量理解他们的意志。但大部分情况下,技术并不允许他随心所欲,甚至在不得不的情况下,做出“只能这样的”抉择。他所接触的群体实在太脆弱了,脆弱到心里有一块角落,存放着他们的墓碑。只能悼念,因为他们并不是命运的判官。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自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后,我就已经学会了超然。我帮不了这个孩子,感情用事毫无意义,所以我不得不如此。” ————“医生的职责是延长病人的生命和减轻病人的痛苦,但我怀疑,这一点已经被现代医学抛诸脑后。” 焦灼的工作常常让他们无法静思未来,每台手术的工作抑制了他们对体系的思考,他们是技术的专家但并非管理者。日常被坐诊塞满,医疗保障?马什怎么也无法突破这个圈层。 在尼泊尔和乌克兰的大病群体中,他只能为他们中的大多数减少痛苦,甚至很多人没有尊严的离去,家属只能选择自己有限的方式减少大限的痛苦。体制都是有缺憾的,但体制保护了大部分人。缺少体制的医疗系统将会呈现混乱,最终导致谁也没有获益。因此,系统的设计应该是多个维度的互补。 ————“这些病人也提醒我,现代医学不仅仅是为了延长人们的生命,因为通过对非致命性的慢性病的治疗,它可能已经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退休,垂暮,小屋是他回忆的港湾,当想起过往点滴,书写就成为了人生,因为记录本是意义。马什对失败真诚接纳,对官司缠身嗤之以鼻,用医生角度诉说他们的得与失,人总会犯错,人生的旅程也总有收获。物质的获取并不能带进寿衣的口袋中。因为人们总是害怕失去,害怕“禀赋效应”、“内隐记忆”。 ————“在我看来,幸福和财产的关系就像是健康和维生素的关系。严重缺乏维生素会让我们生病,但是过多的维生素也不会让我们更健康。” 他不相信有来世,那就过好今生吧。
一个优秀的英国医生真诚的思考和表达。 相比较而言,和斯蒂芬韦斯塔比医生的《刀锋之上》异曲同工。前者有更多对个人生活的抒情,后者更紧贴医学和医疗(很可能这就已经是韦斯塔比医生的全部生活了)。从阅读体验上讲,韦斯塔比医生的《打开一颗心》给我带来了更多的触动。
确实一个医生是需要不断的自白,才能艰信的工作下去。应该说医生职业生涯所伴随失败、恐惧、错误、焦虑如影随行,他们也是一个深藏不露的病人,无法治愈。其中一句生命的意义“在于活在当下”,也是生命的美好,更是我们不断反省和自修的意义。
作者的坦诚和善良,多一份对病人的了解和鼓励,从刚开始习医时的自欺欺人,都后来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