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自传(传记译林)

查尔斯·卓别林
卓别林唯一亲笔自传,一部笑中带泪的剖白之作。这部自传是卓别林年逾古稀、告别银幕后回顾自己一生生活和从影经历的剖白之作,其中展示了卓别林全部的魅力、勇气、追求和信念:他如何发现和完善自己的天赋,他此后的电影生涯如何展开,以及他如何获得了全球声誉。这部传记是早期的演艺名人回忆录,重现了电影和戏剧史上的真实细节和关键轨迹。从伦敦南区的贫困童年,到好莱坞的财富和名望之巅,从麦卡锡主义的盛行,到联美电影公司的创立,再到回归欧洲的“反向移民”,卓别林始终敢于标新立异,这部自传让我们深入这位好莱坞天才的内心和头脑。19
译林出版社

传记类作品,太精彩了!推荐!

Sicilia

从没设想过的卓别林的人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爱因斯坦,丘吉尔,圣雄甘地,赫胥黎,萧伯纳,胡佛,杜鲁门,凯恩斯...这些熟悉的名字,还有,威尔士亲王,德皇,日本首相... 一部电影五百万刀,住在朋友家带动物园能有60个仆人80个客人的大庄园... 这本自传真是相当让我震撼。 “有时候,我们用风筝来钓金枪鱼,把风筝系在钓线上,风筝吊着一条作为钓饵的飞鱼,让飞鱼在水面上拍溅。这样钓鱼很刺激,因为可以看到金枪鱼互相冲击,在钓饵周围掀起一圈浪沫,然后追着钓饵游过去两三百英尺。” 感到意外的确是对我来说占比最大的感受,在历史教材之外去感受到的真正的人生远比那几行概括要丰富多彩——我看到的是更立体的人:他对感情的态度前后转变,对事业有坚持,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拥有那么多朋友但也会在有的场合回避客套社交,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被观众喜爱...如果对卓别林的印象真的只停留在他的所谓历史地位上,还挺可惜的。 看到最后发现他居然还认识萨特和毕加索,Ah…还有周恩来,赫鲁晓夫...

💞纤尘‖心理疏导

大师说:人早晚都会死的,不着急。 因着这句话,想读一读,他的自传。 20240429ps:快要一字一句读完这本自传了,感慨于大师的坚毅、智慧和悲悯。他不仅仅是一位喜剧大师,更是一位人民艺术家,在战争期,抛却政治和国家的壁垒,呼吁反法西斯。

月亮收藏家

我以为这会是一篇文采斐然,蕴含许多哲理和感悟的自传,读完发现这更像一个人以一种讲故事的口吻向我们娓娓道来他几近一生的经历。文笔细腻流畅,没有过多的矫饰,语气温和,一个阅尽千帆而内心安详的普通老人形象跃然纸上。 读这本卓别林的自传,感触良多,他的一生总体来看是极为顺利的,可仔细去看又不得不说十分坎坷。但无论怎样就像卓别林自己说的,好事坏事都像头上的乌云,它们总是会过去的,所以遇到坏事的时候会十分坦然,遇到好事会更加愉快。 有些人对卓别林可能也有一些负面评价,这就像很多事物不同角度下就会呈现不一样的形态,或者也可以说任何人都有不好的一面。也许他的性格是矛盾的,有时候是对立的,但从他的文章来看,他的内心至少给人感觉是随和和不争的,他度假、玩乐、消遣、放纵,但始终认为只有工作能给他带来真正的快乐,工作的成果才被他视为最重要的成果。直到晚年依然保持工作,渴望创作,而且也付诸实践了。我觉得这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不论多么伟大,他们也都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只是也许我们的差别就是在对待工作的态度和激情上面。 我一直在想他做了什么?他凭什么伟大?而且在他的自传中我也是找不到答案。卓别林似乎自己并不知道自己多么伟大,他喜欢别人的逢迎,但更乐意看到别人喜欢他的作品而不是关注他这个人。而我其实一方面欣赏他的作品,更关注他本人。他一直在工作,创作了大量的影片,为无数人带来了欢乐。我一直认为给他人带来快乐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最美好的事情。快乐和幸福,不就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的吗?再仔细想想他做了什么吧:一顶破礼帽,小胡子,贴身的西装,一条胖胖的破裤子,一双大头鞋,一根永不离手拐杖——这样一个不变的流浪者形象,而他就是用这个形象创造了那么多让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耐人寻味又发人深省的一系列故事,而且这一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永世经典。 在这部自传他从来没把他当艺术家自居,但显然他知道自己的确是个艺术家,而我们也知道。他没有大谈特谈对创作的看法、对电影的看法、对理论作过多的阐述,只是一笔带过,他只是告诉我们他创作很多作品的初衷,单纯的想让观众喜爱。他不是那种崇高的艺术家,他也世俗。他羡慕奢华的生活,也乐于结交名流,对只有一面之缘的其他名流和艺术家也能记住,一些与人相处的细节更是多不胜数。不过这更加显示出了他极为真实的一面,并不想以自传为自己美化,这样不更值得人们钦佩吗? 他是喜剧大师,当之无愧的喜剧之王。人们会永远记住你。

💝林中的梦中情人💝

开始读他的自传,始终有一股阴郁孤独的气质在其中绸缪、酝酿。演员都是渴望表现自己的,如果不渴望表现自己,是做不了演员的。 卓别林从表演观来看待这个世界,字里行间那琐碎的细节,恰恰是我最喜欢窥见的,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生活成就了他的爱与善良,年少时吃的苦让他终生保持谦卑与节制,从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那坚韧不拔的璀璨光芒 。

早年的苦难逼出了天赋,单亲家庭,跟着母亲和哥哥生活,父亲再婚,母亲断断续续精神病住看护所,家庭贫困没上多少学,几岁就和哥哥混剧团演丑角谋生。 出游日本差点被选为挑起美国与美国战争的暗杀对象,因为是英国人又被放弃躲过一劫,在美国有一点段时间因为被人算计顶替事关苏联的演讲涉及亲苏联被排斥。 因为出名好几次被女人风流韵事纠缠风波,有四段婚姻,最后五十多岁和十八岁少女乌娜结婚生子三十多年幸福的度过了一生。 确实是真爱,不然以前面的婚姻来看不会相处多年,后面也着重描写乌娜,真爱不怕年龄。

Lily

今天读完了《卓别林自传》,惊叹于他的文笔和学识。跟着他的叙述,重走了一遍好莱坞默片从辉煌到衰落的过程。文中提到的很多人并不认识,但其中也有很多人认识,例如丘吉尔,例如萧伯纳,例如甘地,例如周恩来……因为他文章的后半段大量提及他的第四任妻子乌娜.奥尼尔,动情描述他们初见时的惊艳和婚姻生活的甜蜜。忽然想起曾在哪儿看过,有一个人因卓别林“抢”了他女朋友,他因此怀恨在心,并且写小说对其讽刺和怒怼,二人从此交恶一生。但无论如何想不起那人是谁,百度后恍然,对,那位失意者就是大名鼎鼎的《麦田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同时在百度中了解到世人眼中的卓别林,尤其是他的感情和婚姻,这些与他在书中自己的回忆和记述大相径庭。历史啊,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人无完人,取其长。

美鸭丫

因为《傅雷家书》的推荐,看了《卓别林自传》,非常推荐!他是一位天才,是开创者,对后世的喜剧影响深远,给观众带来的并不是简单的欢乐,而是高级幽默,笑中带泪! 1952年,他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被迫离开美国,定居瑞士。在瑞士期间,他拍摄了尖锐讽刺麦卡锡主义的影片《纽约王》。1972年,美国隆重邀请卓别林回到好莱坞,授予他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称他“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知足常乐

卓别林,一个伟大的电影表演艺术家!读了他的自传,对他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他的成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的,印证了“我的命运我作主”。他带给人们欢笑的同时也包含了许多辛酸苦辣,成功不易,只有坚持。他始终有一股阴郁孤独的气质在其中绸缪、酝酿。作为演员,都是渴望表现自己的,如果不渴望表现自己,是做不了演员的。 卓别林从表演观来看待这个世界,字里行间那琐碎的细节,恰恰是我最喜欢窥见的,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生活成就了他的爱与善良,年少时吃的苦让他终生保持谦卑与节制,从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那坚韧不拔的璀璨光芒 。

不吃糖的虞🐠

因为他的诗歌当我真正爱自己,而对他产生了好奇,原谅我的浅薄,只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对人性的观察入微,他的才华和生活的苦难馈赠,看了他的自传,干脆很深,他对艺术的理解给了我新的感触,这真是个神奇的时刻,当下,我作为女性,在我们都在同一时空时我懵懵懂懂,浅薄无知,而现在在不同时空我却能听一个充满智慧的伟大艺术家对自己的一生侃侃而谈,学习他的智慧,这个时刻真是无比妙

晶阿晶

卓别林在《大独裁者》里的演讲,时隔八十年仍旧振聋发聩,我被这段演讲所吸引,想要了解卓别林的故事,可是这本书对他生平的描述特别细节,甚至琐碎,没有看到我想要读的内容,关于卓别林对资本主义,对工业社会,对机器和人性的看法,以及他的思想形成所处的社会环境。卓别林其实是卓越的思想家,这部自传里确未找到任何相关踪迹,我很失望。

书书福福悦读

一本传记,写出的只有主角人生经历的40%,剩下的60%都是和主人翁有交涉的人物事件———这些关乎到他人的隐私,所以传记写述的大部分是人生比较重大的事件。再加上人们会省去坏的,对自己不利的,夸大好的,对自己有利的,所以传记多少带着点个人主观色彩。 这本传记写的比较诚恳,但大多都是写的作者好的一面,比较理性的一面,对于情感,感性的一面写的较少,基本是一笔带过。这也突出作者本人情商很高,是极其聪明的一类人。比如这本书中从未恶意去贬损,摸黑任何一个人,即使作者不喜欢对方,作者的态度还是做到非常有礼貌的问候别人,确实是很谦卑,正如书中说的:只要他身上有我没有的优点,品质,那他就是我的老师。其次作者为人挺真诚,其实和作者交往过的名人有很多,作者基本只简略带过,这也显示出对他人的尊重。 这本书不足的地方,就是情感、感性方面太少,整本感觉有点拔高自己。比方个人了解,那个年代,不管是娱乐圈还是美国,好像都非常的混乱,纵欲,酗酒,乱交,色情……作者对于性,情感,家庭描写太少,基本只提了几次婚姻,但并没有详细整个婚姻的过程。不管是作者对待性的态度,还是当时人们对待性的态度,都比较开放,确实和中国这种保守含蓄隐晦天差地别。 他们把性看成是一种自然的,正常的,生理的,原始的一种身体需要,并不一定要和爱沾边,更多的是一种生理的冲动,情绪的发泄,发泄完后又相安无事的分开,事后可能过一段时间什么都不记得了。比方就算两个人初次见面,只要双方看的上眼,聊的来,就可以共度良宵,一起滚床单,ML,事后又可以相安无事的分开,如果还想继续,可能就会尝试结婚,婚后又发现不和,然后接着离婚。个人觉得,性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是一种社交,一种获得快乐的方式,有点像原始的动物;婚姻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是为了抚养下一代。所以以东方人的眼光看待,他们对待性,婚姻太随便,不够重视,犹如儿戏,说的好听点就是太开放。可能还是东西方2种文化的差异吧。 其实对卓别林的私生活挺感兴趣的,不知道他是否有点小悲哀,基本每一个接触他的女人,都别有用心,也许有的人对他确实有感情,但更多的是一种利用,通过利用他来达到目的,比方金钱啊,成名啊,物质享受啊,名声啊,虚荣啊………这些女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长得年轻漂亮,确实能迷惑住人,但这些女人百分之九十九的都是背面一套,当着你的面一套,记得里面有个叫琼什么女的,以前还特别看了电影以及相关介绍,这女孩长的非常漂亮,表面是体贴温柔善良(温良恭淑不为过),其实背面却是一个浪荡,淫乱,粗俗,满嘴脏话,谎话,经常烂醉如泥,不知廉耻,没有道德可言,完全不知检点的bitch,当着卓别林是清纯玉女,背后却和一群男人经常搞np,可以说任何一个请她喝酒的男人都可以上她,真的各种放荡淫乱不可想象。其实好莱坞那个圈子真的非常乱,乱的不可想象,这本书基本没怎么提………不过做什么都得有点代价,正如如卓别林自传说的,吸引他的是她们年轻的身体,而不是情感,它想得到的是她们的身体,而不是情感,这也给他带来了非常多的麻烦………

sky

从傅雷推荐的书目里来,一开始童年苦难生活的描述是丰富细腻的,到后来流水账式的记载成名的过程让人感到乏味无聊,自觉有种炫耀自得的意味。到后来开始分享他个人对表演、政治和生活的思考,才渐入佳境,特别是对美国虚伪民主自由的抨击,更是让我理解为什么在艰苦的生活背景下傅雷依然能看透美国制度的本质。卓别林确实是一个天才,在那样的成长环境下能拥有如此的成就确实令人敬佩。但相对于大篇幅的列举与众多名流名人交往的流水账,我更希望能多看到他的思想,也是此书的一大遗憾。

快乐小狗

看完觉得这个世界离我好像很遥远,好像没有什么共鸣,看了别人的书评突然好像找到了问题所在,整篇整篇的都是事件,可是坦白说我不太关心他见了多少名人,接触了多少上流社会,当然是他生活一部分,也是他价值体现。只是作为自传而言我可能更关心他怎么想他的人生经历他如何看待,除了小时候的事情之外,成名之后的生活像没有内容光鲜亮丽的空壳,好像不太走心自然无法共情。我明白他的顾忌也知晓成年人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只是作为读者而言会有点点乏味

这本书的翻译是不错的 非常给力 但这本书除了成名之前的那部分之外写的有点烂 怎么个烂法?如果是自传 那围绕的中心应该是他自己 但是 可能是自己写的原因 所以关于他自己的部分其实是被屏蔽了 (也就是他的顾虑太多,所以自传还是临死之前 或是由后人来写 可能会好点) 虽然 看着似乎是以卓别林的视角去叙述 但是叙述的是与卓别林接触过的达官贵族 名人富豪 以及他所经历的一些零碎的历史事件 而且这种事件 说着说着又没了下文 话题突然就转开了 里面看不到他的感情、友情 甚至哥哥雪妮后期也突然消失了 后文的部分 更像是凑字数 看了无趣的很 叫自传还不如改成《卓别林的上流朋友们》 其实 自传把自己的故事写好就可以了 至于历史的部分 交给专业人士就好了 最后,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更喜欢的荧幕中的“夏洛”,而不是现实中的卓别林,他算不上坏人,但也不是个值得崇拜的人。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