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司徒雷登,以前我只读过伟人的《别了,司徒雷登》。而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司徒雷登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还了解到许多历史。他的身份:一位出生在杭州的美国人,具有现代思想的传教士、辛亥革命时期的美联社记者、燕京大学的创建者和第一任校长、睿智开明的教育家、外交官。他担任新中国成立前最后一任美国驻华大使时,正是国共内战、争夺江山之际。 司徒雷登倍受争议,不仅因为宗教信仰,还因为他作为美国驻华大使身份不得已的立场和政治主张。他不仅在中国受到争议,还因维护中国利益遭到美国宗教学会和美国政府的攻击。感觉在政治的视角下,很难客观公正的去评价他。 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他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了五十六年,为中国奉献了大半生,他把中国视为第二故乡。他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并具有政治预见的绅士,在日本侵华期间,他始终站在中国一边,主张美国援助中国,反对日本侵华,曾因支持抗日被关押将近四年。 特别感人的是,他在创建燕京大学时从选校址、到海内外四处筹款、聘请优秀教员、制定教学计划,可谓呕心沥血,许多燕京大学的毕业生成为新中国各个领域的高素质优秀人才和精英。他不仅是传教士,他为中国带来了科技文明和面向世界的理念,令无数国人觉醒。一个人的爱与他为之付出的心血是紧密相关的。 感慨当年司徒雷登亲自为燕京大学制定的校训:“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当今北大清华学子和现代公知们是否还认可和崇尚?还是否秉承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如何评价司徒雷登,能够体现是否实事求是。他对中国教育和抗日战争的贡献及影响力是不可否认的,作为中国人,应该了解和铭记他,尊重历史并心存感恩。
我们这一代人对司徒雷豋的了解,最初是从毛主席的“别了,司徒雷豋”那篇著名文章开始的。因我的父母都在四十年代后期毕业于燕京大学,自己也曾有在北大读书和教书的经历,因此对司徒雷豋做为校长对燕京大学的贡献也略有所知。2008年司徒雷豋的骨灰在杭州入土,北大及社会上一些相关的评论文章也让我对司徒雷登的爭议与贡献更多关注。然而所有这些也只是让我对司徒雷登的认识局限于“一个出生于中国、热爱中国,因创办燕京大学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美国传教士和国民党统治时期最后一任美国驻华大使”的笼统看法上。近期因参予燕京校友会的工作,特地专门买了几本相关书籍阅读,包括“燕京大学与中西关係”、“无奈的结局-司徒雷豋与中国”等,阅后不仅对司徒雷登的人生经历有了全面的了解,更对他在动荡的中国近代史上重大事件中所曾扮演的角色,尤其是国共两党和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和较量中所起的作用加深了认识。 郝平所著的“司徒雷豋与中国”一书,以丰富详实的史料,全面介绍了司徒雷豋的家世与中国的渊源、司徒雷登的宗教教育观与创建燕京大学的背景和办学目标、办学过程中的燕大院系设置与“中国化”与“国际化”的实践、对中国抗日和燕大学生爱国运动的积极支持和保护、以及他在出任美国驻华大使后,面临的各种纠结,最终黯然回国,抑郁而终的丰富而复杂的一生。最重要的是,作者以其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厚底蕴,客观公正的评价了司徒雷豋的一生:将毕生精力和心血付之于燕京大学,为中国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在国内外高等教育领域享有盛誉的燕大校长;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支持和保护燕大爱国师生的正直的美国人;被迫深度卷入中国政治、既厌恶国民党的腐败无能,但与蒋介石私交甚笃,又钦佩共产党纪律严明,得到民众拥护,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座上客的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阅读全书,作者详实的介绍与全面客观的评价,让我对司徒雷登不同凡响的善良正直品格、渊博学识与智慧、积极务实的献身精神,十分敬佩,充分理解了为什么我们燕大的长辈们发自内心的尊敬他和怀念他。既使在燕大自1952年被院系调整和消失后的七十年中,这些曾经在燕大读书的学生(不论时间长短)都对这位校长赞赏有加。同时也对他误判蒋介石,始终对蒋介石抱有幻想,在国共内战中从维护美国利益的角度,为国民党提供援助,导致他最后无奈地离开中国,并再也未能回到他所热爱的中国的结局,而感到十分的遗憾! 作者通过撰写司徒雷豋的一生和他与中国的关系,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社会在二十世纪初至四十年代末反帝反封建、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史画面,及在此历史进程中司徒雷豋在重大事件中的作为,揭示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情节。例如,1917年司徒雷登就致信美国政府,要求美国出面支持中国抵制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1928年日本人制造爆炸事件,除去张作霖后,东北局势异常复杂凶险。司徙雷豋受蒋介石之托,冒着生命危险到沈阳,劝说张学良“东北易帜”;1940年致函美国政府,建议在与日本终止商贸协定的基础上,做出对日全面禁运的决定,并奔走呼吁要求美国政府对日实施全部石油禁运等。司徒雷豋以他的政治智慧、上层关系和对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理解,支持中国抗日,不仅在一线直接与爱国学生一起上街游行,而且在幕后也做了很多协调和积极的敦促工作。 本书的精彩之处还在于,作者通过记述司徒雷从1946-1949年任美国驻华大使后所面临的困境和他的努力,向读者提纲挈领的揭示了中国内战过程中国共两党、中美两国之间的高层决策、时局的发展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作用,(尤其是燕大进步学生与教授的作用)以及最终为什么共产党能够赢得民心,建立新中国的原因,内容非常丰富。例如,燕大数百名学生和教师在司徒雷登出任美国驻华大使后对校长提出的三点希望,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囯情怀;为制止中国内战的蔓延,司徒雷豋与马歇尔一起参加国共谈判;司徒雷登清楚的看到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和派系斗争,以至国民党在人民大众心目中一落千丈的地位,他反对国民党政府靠美国援助打内战,多次提醒蒋介石进行内部改革,同时向美国政府报告国民党面临的危机,理解1947年由全国青年学生(燕大师生积极参加)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1948年当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力量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候,美国的援华政策也有所转变,司徒雷豋从过去积极为蒋争取美援,转变为反对对华增加援助,导致蒋介石对他的不满。1949年初,司徒雷豋拒绝了蒋介石多次希望他将驻华使馆南迁,并与他在广州商磋的邀请,坚持留在南京,直至南京被人民解放军占领。他在与共产党高层(包括燕大党员领导)的接触中,已经对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根本不同有了很多认识,但却不能转变他内心深处对共产主义的偏见与恐惧。最终为维护美国的利益,成为毛主席笔下的替罪羊!对此,能够理解,表示遗憾! 中国人确实应该感谢司徒雷豋为创建国际一流的燕京大学;感谢他培养出大量为国家贡献一生的优秀人才,也感谢他以“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的校训和燕大精神,持续鼓舞北大人和中国青年探索真理、攀登高峰、服务社会。 通过人物读历史,郝平的这本书无疑是一本非常精彩的大历史与人物传记结合的好书,值得一读。感谢作者的辛勤付出,让我们能够了解真实的司徒雷豋和燕京大学,能够在丰富的人物史料的挖掘中,学习中国近代史。
关于司徒雷登,以前我只读过伟人的《别了,司徒雷登》。而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司徒雷登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还了解到许多历史。他的身份:一位出生在杭州的美国人,具有现代思想的传教士、辛亥革命时期的美联社记者、燕京大学的创建者和第一任校长、睿智开明的教育家、外交官。他担任新中国成立前最后一任美国驻华大使时,正是国共内战、争夺江山之际。 司徒雷登倍受争议,不仅因为宗教信仰,还因为他作为美国驻华大使身份不得已的立场和政治主张。他不仅在中国受到争议,还因维护中国利益遭到美国宗教学会和美国政府的攻击。感觉在政治的视角下,很难客观公正的去评价他。 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他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了五十六年,为中国奉献了大半生,他把中国视为第二故乡。他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并具有政治预见的绅士,在日本侵华期间,他始终站在中国一边,主张美国援助中国,反对日本侵华,曾因支持抗日被关押将近四年。 特别感人的是,他在创建燕京大学时从选校址、到海内外四处筹款、聘请优秀教员、制定教学计划,可谓呕心沥血,许多燕京大学的毕业生成为新中国各个领域的高素质优秀人才和精英。他不仅是传教士,他为中国带来了科技文明和面向世界的理念,令无数国人觉醒。一个人的爱与他为之付出的心血是紧密相关的。 感慨当年司徒雷登亲自为燕京大学制定的校训:“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当今北大清华学子和现代公知们是否还认可和崇尚?还是否秉承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如何评价司徒雷登,能够体现是否实事求是。他对中国教育和抗日战争的贡献及影响力是不可否认的,作为中国人,应该了解和铭记他,尊重历史并心存感恩。
司徒雷登1876年生于中国杭州,父母来华传教,其一生在中国的时间超过50年,亲身经历了清王朝落幕、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的一生首先是一个基督传教者、一位兴办教会学校的教育家,接下来才是一位历史特殊时刻被迫担任美驻华大使的外交家,其骨子里是一位正直、善良、热爱中国、竭尽一生之力为中国办学兴教的好心人。 司徒雷登的母亲曾经办过教会学校,对穷苦孩子免费上学免费吃饭住宿,这对幼小的司徒雷登产生积极影响,也促成了“燕京大学”的兴办和壮大乃至蜚声海内外。司徒雷登无论是担任校长还是教务长期间都对燕大倾注了毕生心血,为燕大培养出非常多杰出人才,这是所有燕大师生和中国政府感激和敬仰他的地方,抗战期间学生运动,司徒雷登奔走在日本人、国民政府之间解救学生;为筹措学校经费他又多次往返于美国中国两地,游说名人政商富贾捐资助学。72岁推脱不掉情况下答应担任一年驻华大使,本不是政治人物的人一旦走进这个圈子注定要被污染,这就是毛泽东一文“别了,司徒雷登”的嘲讽。其实无论换做谁在这个位子上其结局是一样的,国民党大势已去在司徒雷登眼里他是清楚的,但这位中国通最大的优点是顺应历史趋势,承认共产党的胜利和新中国红色政权,提议美国接近新中国,这在当时多么难能可贵! 司徒雷登1962年以86岁高龄逝于美国,遗愿就是要葬在他钟爱的中国燕大燕园,半个多世纪生在中国长在中国,这里有他的童年青春和毕生奋斗;经过他的学生傅泾波父女数十年不懈努力终在2008年骨灰迁葬杭州他的出生地。 一位了不起的美国老人、一位热爱中国的中国老人!
归到“个人传记(中国)”里面。 司徒雷登,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我也把他定义为中国人。 此书推荐阅读。 细节挺多,非常可信。 煽情的话极少。 对于一个在中国生活的大半辈子的人,热爱中国,反对“分裂”,尊重并热爱中国文化的人,有什么理由不认可其“中国人”的身份呢?
司徒雷登是被某些人某些集团故意忽视的重要人物,随着时间的拉长其重要性会愈加凸显。因为司徒雷登站位的是人性的解放,如同燕京大学校训所说的因真理得自由,这远不是某些政治团体所能比拟的,他们也不配评价如此一个高贵的人。 我爱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在中国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特别是1949年8月18自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了评论员文章《别了,司徒雷登》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司徒雷登都被作为了美帝国主义的象征。改革开放之后,学术界对司徒雷登进行了一些实事求是的研究,逐步还原司徒雷登的真实面貌。 司徒雷登骨灰安葬在杭州,可以说是魂归故里。杭州,既是司徒雷登的出生地,也是他儿时生长和青年时工作过的地方。同时,杭州还是他的父母和两个弟弟的安息地。l
刚读了司徒先生的自传,“在华五十年”,又找了“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在中国”,读了一些,觉得意思差不多,就略过了。 知道司徒雷登,是当年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大致的印象和当年信息基本一致。 再后来,就是傅泾波的关于司徒先生骨灰安葬的事,慢慢知道司徒先生于中国的关系,从好奇而生同情。 司徒从传教到南京神学院任教,创办燕京大学,出任美驻华使节。从帝国崩塌到二党逐鹿,他五十年的经历,也算辉煌。 从其遗言,安葬燕园,看来他对燕园的情谊。 遗憾的是夫人骨骸已无从寻觅。经多方努力,终于归葬于其心心念念的第二故乡,杭州,但终究还是留下遗憾。 就最后出任驻使节而言,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司徒先生的这一段,带有一些悲剧意味。但这不是司徒先生追求,是时代的给予。 这是一本从司徒在华五十年经历中,能读到这五十年的中国近代风云,极为丰富。推荐!
郝平校长撰写的这本关于司徒雷登的著作,刷新了我对司徒校长的认识。正如书中所言,建国以后的人对司徒的第一印象首先是来自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但司徒作为一个丰富的历史人物,绝不仅仅是以此便可盖棺定论的。司徒一生在中国的所作所为,远远超过了一个校长和驻华大使的作用。 这本书对了解司徒一生,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近代中国大学的发展都非常有帮助。作者是历史学出身,也可以或多或少借鉴一些历史学人物研究的方法,总之是一部很不错的著作。
我们这一代人对司徒雷豋的了解,最初是从毛主席的“别了,司徒雷豋”那篇著名文章开始的。最终为维护美国的利益,成为毛主席笔下的替罪羊!他是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感情的美国人,创建国际一流的燕京大学;培养出大量为国家贡献一生的优秀人才,也感谢他以“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的校训和燕大精神,持续鼓舞北大人和中国青年探索真理、攀登高峰、服务社会。通过人物读历史,郝平的这本书无疑是一本非常精彩的大历史与人物传记结合的好书,值得一读。感谢作者的辛勤付出,让我们能够了解真实的司徒雷豋和燕京大学,能够在丰富的人物史料的挖掘中,学习中国近代史。 最近听喜马拉雅的 京华烟云 强烈推荐,了解中国近代史,倍感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感恩毛主席让中国人民站起来,感恩中国共产党。今年读完第一本书 2024.01.29
读北大现任党委书记的文作,尤其世纪大变局,,对司徒雷登的评价各异,又是中美世纪大竞争的今天,很有冲击!特别是作为北大最高长官撰写创始人的一生和燕京大学的兴衰,恰又是美国人,还是“神”人,非常可读! 其中确实带有情感的“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副部级长官写起来......带有燕大和国共两党的历史画卷,相对更确切(可以找到和拿到一般史家拿不到的历史记录),很多弘扬和公正,实为难得。 基督教对中国的影响,作为燕京大学创始人,传教士,资金来源于美国教会,其间中正处在社会大变革时代,这段历史对中国教育的影响,看后很历史! 读过《在华五十年》和《中国一九四五》,再读一本中国领导写的那段历史,而且很有情感写的,颇有在脑中组件大模型和如何建构那段历史的算法的意味,如果再输入《别了,司徒雷登》呢?事实上这是未来人类一定时期内战胜大模型的关键点之一。 后记很山东。
有燕大校友感慨说:“偌大的燕园,竟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看完《在华五十年》之后,紧接着看了这本,前者是“自己”写的回忆录,后者是“别人”写的他。这位“是中国人更多于是美国人”的传教士,出生在杭州,一生大半在中国,逝世后终于在08年了了遗愿,落叶归根。 传教士、燕京大学校长、驻华大使,身份的转换,后人评论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作为教育家,他把燕大经营成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高校,培养出一批批人才,是对我国教育做出的极大贡献。 52年高等院系调整,燕大被一分为八:机械、土木、化工三个系并入清华大学;教育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劳动系并入中央劳动干校;政治系并入中央政法学院;经济系并入中央财经学院;音乐系并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学系并入中央民族学院;其余各系并入北京大学。 怪可惜的。
刚刚读完司徒雷登的自传《在华五十年》,又仔细读完这本人物传记《无奈的的结局》。我认为两本书都很好。都是在详实的史料基础上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展示。尤其是这本书,比司徒雷登的自传视角更多,时间跨度更大。我尤其高兴读到他任驻华大使那一段的历史的描述,那是站在GG两党以外的第三方的角度写出来的历史。应该是更完整的历史。
我们这代人是学过那篇《别了,司徒雷登》的,也是从那片斗争性很强的文字里知道这个名字。 几十年后当真正了解这位生在中国成长在中国,为中国教育付出五十多年的美国人时,还是被他的真诚、执着、奉献精神所打动。 就对中国的贡献和感情而言,司徒雷登远远超过了白求恩,却因政治,两篇文章,把二人刻画在中国人心的两端。 司徒雷登走了,燕京大学没了,他们都存在过,都辉煌过,也都给近代中国留下厚重的一笔。
司徒雷登是燕京大学首任校长,为将燕京大学建设成为与北大、清华齐名的一流大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为20世纪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等各个领域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司徒雷登在中国前后共生活了56年之久,所以他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 司徒雷登一生非常热爱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 他的遗愿是葬在燕园,那个他一生中最可留恋之地,而不是杭州。 以下文字颇耐人寻味: 1973年和1974年,应周总理的秘密邀请,傅泾波先生两次回国,并两次向有关部门提出将司徒雷登的骨灰安葬在燕园的请求,但都未获得明确的答复。1986年1月,傅泾波亲笔上书邓小平再次提出司徒雷登骨灰回中国安葬的问题。同年6月底,国家做出批复,同意司徒雷登的骨灰以原燕京大学校长的名义安葬于他在燕大时的故居临湖轩。后傅泾波先生因健康原因始终未能再次回国,司徒雷登的骨灰安葬之事也就此搁置下来。自傅泾波先生1988年去世后,司徒雷登的骨灰一直由傅的女儿傅海澜女士供奉在家中,直至2008年11月17日上午,在他去世46年之后,得以在杭州半山安贤园落土为安。 一个不应该被遗忘的人!
司徒雷登先生是个值得研究的人!但这个作者确实不行!乱用词,基本的汉语语法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