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Loft)

[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精神分析大师的珍贵思想旅程,一部深具思想史意义的独特自传。1957年春天,荣格已经81岁了。他接受了邀请来讲述自己的一生。在此期间,他照旧不断地与同事兼朋友阿妮拉·贾菲交流,并委托她把这些谈话记录成文本。他不停地修改本书,直到1961年6月6日去世前不久。 荣格说:“我的一生是一段无意识充分发挥的故事……”这些记录他珍贵思想旅程的诚挚文字,描写了他终生无止尽的困惑、疑虑与沮丧,呈现出一部深具思想史意义的独特自传。“生命就像以根茎来延续生命的植物,真正的生命是看不见、深藏于根茎的;露出地面的那部分生命只能延
不服输的心

梦与幻觉反省与思考,读完本书我才明白,为什么人们说荣格的书晦涩难懂难了。 暗喻隐喻神话故事引用让人抓狂,如果没有储备知识是很难读懂荣格到底在说什么。 大家发现没有,整本书都是神话与信仰以及历与文化,读完本书才明白个人向内求都离不开自己文化土壤。 荣格自传探索无意识,他以自己经历与来探索深层无意识,我们只有借鉴意义,文化土壤不同寻求方法也不同,东方内求修心法很多很多比如,禅修、丹修,《太乙金华宗旨》《道德经》《庄子》《易经》《心经》等等。 其实我们向内求法有很多,很多都涉及内修法门,也就是荣格所说的无意识,内修法发源地在东方。 不论是东西方,读书读到最后都会向内求,发掘我们心灵深处丰富的土壤,心灵深处土壤是源泉,源泉有古老先祖痕迹与神话故事刻痕。 就比如,禅,就是内修的典型代表。我本人也对此也是一知半解,对于这方面知识太少,以后会继续阅读这方面的书籍。 二刷🌈🌈🌈 《荣格自传》里很多很多无法证伪的论证,因为这只是荣格自己“经历”,连荣格自己都说无法论证,荣格说“我只是把大脑中的知识写出来”。 我们科学发展是需要论证去伪,一件事物需要反复求证才能得出结论,无法求求证那就是伪科学。 咱们来说说,荣格自传里有趣的片段: 荣格自传里没有写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但他写了即将要死的样子是什么样子,从中看到涉及到思想上的升维,三维升四维,虽然他没有说灵魂,但又点出了灵魂。 我认为,《荣格自传》中有很多地方都是不靠谱的,但,我又从中得到了验证。比如说,农村所说的神神鬼鬼的事,荣格就可以给出解答,并不是什么死去之人鬼魂上身,碰到死去很久的人回来看某某,死去之人托梦给某某求办点事等等,这些都是,自我无意识层面的异语。 因为无意识层面非常强大,它能达到什么层的度呢? 比如,昨晚你做个梦,梦中感觉非常清清晰,可,过几天你却忘记了,两天后突发一件事情,当你听到这件事时,你突然记起,相同的事一样的事情,竟然和你当下事件一样,你会震惊!震惊这件事是否已经经历过,你不会记起这是你在梦中到的事情。 当然,过后你会回溯记忆发现这件事是你梦中遇到的。这就是大脑中无意识强大之处,“预知的能力”这不是什么鬼神,而是大脑中无意识的预知。 荣格自传中在书里点出了这些内容,荣格做梦梦到血云满天的场景从某某方向而来预示,荣格还以为,这是预示着自身意识即将变成疯子的征兆,待到第一世界大战打响,荣格才恍然,荣格称这为,群体意识,不过我却认为这是群体预知,或者,预知。 对于这方面喜欢的书友,可以找找这方面的书籍,荣格自传这本书已经是老版本了,发展到现在,相信很多心理学子学科知识一定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说一下感语吧! 相信书友阅读都是找自己喜欢,我认为爱好是不能放下的,找到了就应该坚持,坚持自己的喜欢坚持自己的爱好,哪怕在忙也不要忘记,你还有一份喜欢与爱好在等着你。 不要忘记也不要放弃,不要忘记那份爱好,不要放弃那份来自心灵的宁静。 喜爱与爱好,就在心灵的净土…

Adler meets Выготский

荣格在他的自传里说:“我们可能会设想一条确定的道路,但那是死亡之路,那之后就什么也不会发生了——至少正确的事情不会发生。走上确定道路的人,与死无异。”荣格想告诉我们的是:生命本身就是不确定的,或许只有死亡是确定和永恒的。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恐惧于这种生命的不确定性,总习惯于在不确定的生命中寻找确定,毕竟“宇宙的尽头是编制”嘛。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我们真的在寻求荣格所说的死亡么?在荣格眼中生命本身是完整的,而理性是片面和狭隘的。生命的完整在于生命诞生于这个世界完整的法则之下,用佛家术语来说是“本自具足”的。理性则受限于我们对宇宙法则不全面的了解,理性告诉我们:未来充满了竞争和危险,于是我们误把理性当作了真理,被恐惧和焦虑淹没,拼命的从外界寻找安全和确定,却不知所谓的理性只是狭隘的,理性只是我们从生命中分割出的一部分,是无意识海洋中显化的少数。荣格认为现代人过分依赖于理性了,他们应该信任自己的生命和无意识,了解自己生命的独一无二,相信生命本身就会带领我们走向一条通向完整的路。荣格这样说:“理性给我们划定了过于狭窄的疆界,会让我们只接受已知的事物——这也伴随着很多限制——并活在一个已知的框架中,仿佛我们知道生命到底能持续多久。实际上,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远远超出意识的限制;没有了知识,无意识的生活仍然在我们心中继续着。批判理性主导得越多,生命就变得越贫瘠,但如果能把更多的无意识和神话带到意识层面,我们的生命就会变得更完整。” 生命既是有限也是无限的,有限是在于我们在把无意识内容意识化时是局限的,每个人都有各自解释的方式。而无限则在于生命是祖先、集体潜意识、原型在历史长河中的延续,我们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而是这长河中的一段。

刘沐聿晗

翻译到有关荣格的部分,还是决定看一下这本书。面对这种巨著,评论似乎只能流于肤浅的体验陈述。那就只摘抄印象深刻的句子吧。 >> 我的一生,是个无意识自我实现的故事。无意识里每一种东西都寻求向外呈现,人格自身也渴望从其无意识状态中进化出来,并把自身经验为一个整体。 >> 如果生活中的问题和复杂性没有得到内心的回答,它们的意义就会极其有限。 >> 上帝为什么要毁掉祂的大教堂呢?这对我来说,是个可怕的想法,但我模模糊糊理解到,上帝也有可能是某种可怕的东西。我经历了一个黑暗而吓人的秘密,一生都在这个秘密的阴影中,我成了一个喜欢深思的人。 >> 有时,我感觉有强烈的表达欲,不是要说这件事,只是要提醒,有些奇妙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而别人还不知道。我想知道其他人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体验,但我从来没发现其他人也经历过这样的恩典。所以,我有种感觉,要么我被上帝放逐,要么我被祂选中,要么我被诅咒,要么我被祝福。 >> 借助这个秘密,可以理解我的整个青年时代。它在我身上引发了难以忍受的孤独感,那些年间,我抵挡住了要和别人谈论这件事的诱惑,这是我一个巨大的成就,预示了我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模式:如今,我也像当时那样孤独,因为我知道一些其他人并不知道、通常也不想知道的事,而且我得指出来。 >> 每当想到我就是那块石头,内心冲突就戛然而止:“石头没有不确定,也不急于表达,千百年来,它恒久不变。”我会想,“而我只是个过客,爆发出各种情感,就像一团火焰,快速燃烧,之后熄灭。”我只是我所有情感的总和,我之中的那另一个,就是那恒久不变、不灭不朽的石头。 >> 他常常这样说,“你总是想思考,人应该做的不是思考,而是相信。”我心想:“不,人应该做的是体验,然后知晓。”但我会说:“那就给我这个信仰吧。”于是,他耸耸肩,无可奈何地转身走开。 >> 显而易见,当人们被劝导要服从上帝而非人的时候,这种劝导的表达非常随意、不加思考。我们当然并不知道上帝的意旨,如果知道了,我们就会心怀敬畏来对待这个核心问题,哪怕只是出于对强大上帝的单纯恐惧(上帝能把可怕的意旨强加到无助的人类身上,就像祂对我做的那样)。 >> 我经常觉得,在所有决定性的事情上,我并不是人群中的一员,而是独自和上帝在一起。在“那里”,我不再孤独,我在时间之外,我属于历史,而那个给出答案的祂一直存在着,在我出生之前就已存在。从过去到现在,祂一直在那里。这些和“另一个人”的对话,是我最深刻的体验:一方面是血腥的斗争,另一方面是极致的狂喜。 >> 我性格里也有这种古老的部分,在我这儿,它和一种天赋关联起来——这种天赋并不总是让人愉快——就是能看到人和事的本质。如果我不想意识到什么,我可以让人从这儿骗到爱尔兰的蒂珀雷里郡(Tipperary),但我骨子里十分清楚事情的真相。在这一点上,我像狗一样,会被愚弄,但最后总能闻出来。这种“洞察”是基于一种本能,或是对他人的“神秘参与”,仿佛是“背景中的眼睛”在做客观的观察。 >> 所以,我们存在的至少一部分是活在时间长河里的——这一部分,我自己称之为“第二人格”。 >> 我尝试和他进行对话,发现有种东西出了差错,因为我所有的问题得到的不是一样陈腐而没有生命力的神学答复,就是一个无奈的耸肩,这在我身上引发了矛盾的心情。我不理解他为什么不抓住这些机会迎难而上,接受自己的处境。我发现自己批评性的问题让他感到悲伤,但我何尝不想建设性地交谈?因为我简直难以想象,难道他不该有对上帝的体验吗?这可是所有体验中最直白的 >> 我尝试和他进行对话,发现有种东西出了差错,因为我所有的问题得到的不是一样陈腐而没有生命力的神学答复,就是一个无奈的耸肩,这在我身上引发了矛盾的心情。 >> 我也很清楚,我所知道的神学家,没有一个曾经用自己的眼睛看到“那在黑暗中闪耀的光芒”,如果他们看到过,就不会去教“神学宗教”。这种宗教对我来说极其匮乏,因为除了不怀希望地相信它,就没别的事情可做了。 >> 信仰的首要罪过就是它垄断了体验。 >> 我不该错过这段贫穷的时光,人会在其中学会珍惜简单的事物。 >> 我坚持认为,在最广泛的意义上,精神病学是一场在病人的心灵和医生的心灵之间展开的对话,后者被假定为是“正常的”。它是病人的人格和治疗师的人格达成共识的过程,原则上,二者一样主观。我想表明,妄想和幻觉不仅是心理疾病的具体症状,也有人类层面上的意义。 >> 对受过教育、理解力强的病人,精神科医生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他应该知道在所有的理论假设之外,让病人发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否则,就会激起不必要的阻抗。毕竟,重要的不是一个理论能否得到证实,而是病人能否把自己理解为一个独特的个体。然而,如果不参照集体视角,是无法做到的,医生应该知道这一点。 >> 经由无意识中时空相对化的方式,我可能会感受到一些现实中发生在其他地方的事。集体无意识是普遍存在的,它就是古人所说的“感通万物”的基础。 >> 最重要的是,我发现弗洛伊德对梦进行分析和解释的技术促进了我对精神分裂症各种表达形式的理解。 >> 我认为,科学真理是一种暂时适用的假设,而不应被当作永远不变的信仰。 >> 弗洛伊德,这个常常对自己不信仰宗教这一点大加利用的人,现在建立了一个教条;确切地说,他失去了一个精心守护的上帝,于是用一个更引人入胜的意象——性欲——代替了上帝的位置。这个形象固执、严苛、专横跋扈、凶险、道德上自相矛盾,这些方面一点儿不比原来那个逊色。正如精神上更强大的东西被冠以“神圣”或“恶魔”这样的形容,“性欲力比多”也接替了一个隐藏的神的角色。对弗洛伊德来说,这种转变的好处显然是他可以把这一新的神秘原理当作一种无可指摘的科学,不受任何宗教色彩的玷污。 >> 至少在我看来,根本上他是想要教育大家,从内在来看,性欲包括了灵性,并且有一种先天的意义。 >> 弗洛伊德展示了对象是怎样屈服于驱力的,阿德勒展示了人是怎样使用驱力来把自己的意志施加给对象的。尼采在自己命运的手中感到绝望,不得不为自己创造一个“超人”。 >> 心智的钟摆是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摆荡,而不是在对和错之间摆荡。对超自然的神往和敬畏状态是危险的,因为它把人引向极端:一个谦虚的真理被当作了那真理,一个小小的错误也等同于致命过失。逝者如斯——昨天的真理是今天的骗局,昨天的错误论断有可能是明天的启示。心理学问题上尤其如此,这方面,即便有了真理,我们也所知甚少。任何事情,如果一点没有——哪怕在一瞬间——被意识觉知到,就是不存在的。 >> 要理解这意味着什么,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和弗洛伊德的对话让我明白,他害怕自己洞察性欲的超自然之光被“黑色泥流”所熄灭。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神话场景:光明与黑暗的斗争。这解释了它的超自然性,解释了弗洛伊德为什么立即撤退到他的教义上,把这教义当作一种宗教的防御手段。 >> 那时,弗洛伊德经常隐晦地暗示他把我当作继承人,让我很尴尬,因为我知道自己永远无法恰如其分地秉承他的观念。所谓恰如其分,就是像他希望的那样。再则,我还没有成功找到一种方式让自己的批评引起他的重视,而我对他十分敬重,不想逼他非理解我的想法不可。在我心里,那种担任一党领袖的想法其实一点儿也不吸引人。首先,我的天性中没有这种东西;其次,我不想牺牲自己的思想独立;再次,我很不喜欢这样的光芒,它只会让我偏离自己的真正目标。我关心的是探索真理,而不是个人声望。 >> 一点儿也不了解大自然的人当然会得神经症,因为他们无法适应现实 >> 以为我没有看到性欲的价值,是一种广为流传的错误。恰恰相反,性欲在我的心理学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它是心灵完整性的一种基本表达——尽管不是唯一的。但我主要想探讨在个人意义和生物学功能之外,性欲的灵性层面和它的超自然意义。这样就能解释,弗洛伊德如此着迷却无法把握的到底是什么。 >> 但是意识并没有被反思,自我几乎没有自主性。 >> 别人那里任何刺激我们的东西,都能帮助我们了解自身。 >> 人类觉得有能力对上帝的压倒性影响作出有效回应,觉得能用一些即便对上帝来说都很重要的东西作为报答,这让人感到自豪,因为这赋予个体一种形而上的尊严。 >> 随军的精神病学家有一条基本原则:如果一个人开始做太多战争场景的梦,就应该让他撤离前线,因为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抵御外部印象的心理防御能力。 >> 那些有力的形象,被意识概括为荒谬平庸的琐碎之物,但被诗人再次认出,并按照预言复活过来。所以,它们也会被有思想的人“以改变了的形式”辨认出来。过去的伟大人物并没有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已经死去,他们只是改换了名字。 >> 这样的入会仪式经常和死亡危险有关,用来表达死亡和重生的原型观念。洗礼最初是一种真实的浸没,至少表达了溺死的危险。 >> 我们对自己和我们存在的方式有种独特的感受,这是事实,既没有质疑的可能,也没有质疑的意义。同样,我们也向他人传达一种独特的感受,这也是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就我们所知,没有什么更高的权威能消除所有这些印象和观点之间可能的差异。整合有没有带来变化、这种变化的本质是什么,仍然是个主观信念的问题。当然,这不是一个能从科学角度证明的事实,所以在官方的世界观里也找不到一席之地。 >> 我在这个梦和这些视象里体验到的客观性,是自性化完成之后的一个部分,它 >> 意味着从价值判断和我们称为“情感连接”的东西中脱离出来。 既认同也不认同 迷恋的本质是神经质 >> 一般来说,情感连接对人类非常重要,但其中含有投射,必须收回这些投射才能实现自我、实现客观性。情感关系是欲望的关系,被强迫和限制所污染。对他人有所期待,就会让对方和我们自己不得自由。客观的认知藏在情感关系吸引力的后面,这似乎是核心的秘密。只有通过客观的认知,才可能实现真正的融合。 >> 一般来说,情感连接对人类非常重要,但其中含有投射,必须收回这些投射才能实现自我、实现客观性。情感关系是欲望的关系,被强迫和限制所污染。对他人有所期待,就会让对方和我们自己不得自由。客观的认知藏在情感关系吸引力的后面,这似乎是核心的秘密。只有通过客观的认知,才可能实现真正的融合。 >> 我不再试图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让自己臣服于思想的流动。这样,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呈现出来,有条有理。 >> 场病还带给我其他改变,也许可以称之为对事物当下状态的肯定:对事物无条件的“是啊”,没有任何主观抗议——接受我所看到、理解到的存在的限制,接受我自己碰巧具有的本性。 >> 我们严格受限于自己的内在结构,我们的整个存在和思想把我们和这个世界绑在一起。 >> 为了回应这种可以理解的怀疑主义,我提出如下考虑:如果有些事物我们无法知道,就不应该把它看作一种智识问题 >> 无意识帮助我们的方式,是向我们传达信息,或给出象征性的暗示。它也有别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些通过逻辑永远无法知道的事。想想共时性现象、预感和梦境成真。 >> 当我谈论死后的事时,我是在谈论内在提示,而且仅限于告诉你跟这一主题相关的梦境和神话。 >> 我存在的意义是,生活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或者相反,我自己就是提给这个世界的一个问题,而且应该表达我的答案,否则就得依赖这个世界的答案了。 >> 对我来说,信仰只是信仰这种现象,而不是信仰的内容。我必须看到它在经验中的呈现才能接受它。 >> 内在意象让我不至于迷失在个人追忆中。许多老年人过分沉溺于对往事的重构,他们仍然被囚禁在这些记忆中。但如果回忆能被反思,并转化成意象,就能起到以退为进的效果。我想看见那条引领我穿过我的生活进入世界又从世界中出来的线索。 >> 要增强自性化的宝贵感受,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拥有一个承诺要保护的秘密。 >> 我从不认为我是那种要让枝干上结出樱桃来的人。我站在那里注视着,欣赏大自然能做的事。 >> 我和大多数人的区别在于,对我而言,“隔墙”是透明的。这就是我的独特之处。其他人觉得这堵墙如此不透明,以至于看不到背后的东西,于是认为那儿什么也没有。我在某种程度上感知背景中发生的事,这给了我一种内在的确定感。 >> 孤独不是因为周围没有人,而是因为无法交流自己重视的事,或持有一些他人觉得无法接受的观点。 >> 如果我是个不一样的人,很多事就会变得不同。但事情必然这样发生,因为我就是我。 >> 我后悔因固执而犯下许多蠢行,但如果没有这种特质,我也不可能实现目标。 >> 老子云:“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他说出了如今我在耄耋之年的感受。老子正是一位洞察力超凡的典范,他看到并体验到了有价值和无价值,在晚年渴望回归自己的存在,回到永恒的、不可知的意义中。这位看遍世事的老人的原型,就是永恒的真。这一原型会出现在每种智力水平上,而且面貌总是相同,不论是在一位老农民身上,还是在老子这样的伟大哲学家身上。 ◆ 词汇表 >> 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 男性无意识中的女性本质和女性无意识中的男性本质的人格化。 >>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最典型的人格化显现方式,就是梦和幻想中的人物(“梦中女孩”、“梦中情人”), >> 阿尼姆斯和阿尼玛可以起到桥梁或门的作用,通向集体无意识中的意象,正如人格面具可以成为通向世界的桥梁一样。” >> 我把这些典型的意象和联想称为原型观念(archetypal idea)。 >> 原型本质上是一种本能,所以构成了有情感色调的情结(参看相应条目)的基础,也分享着这些情结的自主性。” >> 有必要重申,原型的内容不是确定的,只有它的形式是确定的,而且是在非常有限的程度上。 >> 原型本身空无一物,是纯粹的形式,它只是一种预先制造形式的能力(facultas praeformandi),一种先验的进行表征的可能性。 >> 弗洛伊德派释梦中的自由联想:指做梦人自发产生的想法,不一定需要涉及梦境。荣格派释梦中定向或限制的联想:指从一个特定梦境中自发产生的想法,这些想法和这个梦境一直是有关联的。 >> 情结(Complex) 荣格说:“情结是心灵的碎片,因创伤的影响或特定的不相容倾向而分离出来 >> 所以,我们可以把上帝意象解释为……自性的一个映像,或者,反过来,把自性解释为人心中的上帝形象。”(同上,第190页) >> 因而,我们可以把自性化翻译为‘实现自己'或‘自我实现'。 >> 自性化成了自我中心和自体性欲。但自性包含的内容远不止一个自我而已……它不仅包含自我,也包含个人的自性和其他所有人的自性 >> 可以略微夸张地说,人格面具就是一个人事实上不是、但他和别人都认为自己是的东西。” >> 在分析心理学中,通常是那个“劣势”的功能(比如个体身上那个不受意识支配的功能)代表着“第四个”,把这个功能整合进无意识,是自性化(参看相应条目)过程的主要任务之一。 自性( >> “自性不仅是中心,也是整个圆周,同时囊括了意识和无意识;它是这一整体的中心,就像自我是意识的中心一样。 >> 阴影的行为是对意识的补偿,所以它的效果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在梦中,阴影人物的性别通常和做梦者相同。 >> 于是我发现,有些心灵并行现象之间并没有因果联系,而是通过另一种原则来建立关系的,也就是事件之间的偶然性。在我看来,这些事之所以有关联,是因为它们是同时发生的,所以称之为‘共时性'。 >> 使用‘共时性'这个一般概念,是专门指两个或更多没有因果联系的事件的巧合,它们之间有种相同或相似的意义。与之相对的是‘同步性'(synchronism),它只指两个事件同时发生。”(《心灵的结构与动力》) >> 无意识(Unconscious) >> 自我是意识领域的中心。

海风

荣格是精神病医生,父辈中有许多神职人员。师从弗洛伊德,后又与其决裂。 本书可以说是荣格解梦,他讲述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曾经做过梦与现实的印证,似乎有种通灵的感觉。但显然荣格是相信科学的,他不迷信也不盲从宗教。 中国很早就有《周公解梦》,民间也一直有解梦的习俗。我岳母、老婆也经常会用梦来解释现实世界,有时也能印证某些事情的发生。 现有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都还无法清晰地解释这些现象。难道,只能用量子纠缠来解释吗?

阅读荣格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无尽的悲伤,为自己。 虽然能如此地共情荣格的体验,但荣格终其一生努力探索的问题,我却连意识都不敢真正去意识,连思考都觉得没有资格去思考。 我把荣格矮化成一个心理治疗师而已了。作为一个无法拥有荣格那样不言而喻的信仰、连知性的牺牲也完全没办法做到的我,普普通通的无神论现代人之一的我,好悲哀。 荣格是如此真诚的正常,而可能——事实上是确信的,我是那个虚假的正常。无意义是如此确定的事,在人与无限失去了任何可能的链接的当下。 可也没有别的办法,更多的阅读、更多的承认身体主体性、更多的行动、更多的逃避以刚毅、更多的融入以独行,生命滚滚向前、意志也绝不停息。至于该停的时候,那就停好了。 与其说荣格是个充满魅力而有强大引力的黑洞,不如说自我才是。前一段所言,也只是我知道意识无法承受真正的自我凝视而采取的迂回。毕竟,我知道结局总会到来嘛,于是过程毫无拧巴和滞留的必要。

卍 小莉 卍

荣格的书,大多深奥又晦涩(有翻译的原因)。荣格自传,我读了不同人翻译的几个版本,这个是最通俗易懂、最流畅最亲和的,的确得好评。

苏菲

嗯,我要称荣格先生为“当代心理学洗脑之父”,成功给我从一个不太坚定的无神论者洗脑到相信死后世界的存在,阅读的整个过程都很新鲜,他的众多思考都是我从前没接触过的,使我的思想焕然一新(差点没被“忽悠”瘸,好在没有走火入魔)。 后续仍会嗑他的其他著作,时不时给脑子洗个澡。

倒立的深渊

高中时读的是另一个译本,显然于玲娜译本更加清晰优美。上海译文是真的可以。 荣格:“在最深刻的意义上,我们是创造宇宙的‘爱’的牺牲品和工具。我把这个词放在引号里,表示我指的不是它的内涵,如欲求、偏好、喜爱、愿望之类的情感,而是某种高于个人的东西,一种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作为一个局部,无法把握整体。人任由它的摆布。人可以赞同它或反对它,但总是被它抓住,被它包围在内。人依赖它,靠它维持。爱是人的光明,人的黑暗,人看不见它的尽头。‘爱无止息’——不论这句话是‘天使的话语’还是科学的严密语言,都把细胞的生命追溯到了其最高的源泉。人可以尝试命名爱,把所有能想到的名字都施加给它,但还是会陷入无穷的自我欺骗。如果他稍有智慧,就会缴械投降,用那更未知的事物来命名这未知,用更复杂的方式解释本已复杂的问题——也就是说,以上帝之名。这样,他就承认了自己的臣服、不完美、依赖,但与此同时,也声明了自己能在真理和谬误之间选择的自由。”

umi

很喜欢,非常规意义的“个人历史记录”,而是真诚的体验记录。 体验和单纯经历不同在,体验混杂着情感醒悟和一系列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非实体性感受。 书中有人评论觉得荣格讲的童年无聊,但是我读的酣畅淋漓因为他和我尤其相似,在体验维度上。且在发现哪怕是那个哲学届群星璀璨的年代,他在学生生涯仍然会有孤独感,大多数人都不关心他在想什么,使得他只敢让它下遁隐藏,让我倍受安慰。 最后几章的他死后的展望也很有意思,他并不把死亡看作结束,而是一种回归。但人生并不是没有意义,相反投入人生被渴望,因为相比于无意识所处的永恒漫漫长河,时空限定下的局限人生给了那个世界而来无意识经历和开悟的可能性。他相信着每一个人的投生都带着问题而来,这便是我们这一生的使命,试图对这个问题给出一部分新的回答。他已经带着他的回答回到那个世界了。

Chris

当初看《金花的秘密》,就觉得荣格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人。这本自传引言部分的最后,“外在环境不能代替内在经验,所以我的生活从外部来看出奇贫乏……我只能在内在事件的光亮中理解自己。”他自小察觉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丰富的感受性为其内心世界构建了小小的避风港,因而在日后的心理治疗过程中,对每一个个体不是简单地理性划分,而是更加包容和尊重。丰富的阅读和人生经历,汇成文字落于纸上,科学无法解释的世界也可以如此精彩。

荣格的自传完全不同于常规的任何自传,这是我的第一个感受。一般自传着重于记录自己锁遇到的人事物,侧写外在引动内在的变动。而荣格是直接谈及梦境带来的潜意识思考,开篇就被引入荣格独特类似曼陀罗的沉静里。 即使外出旅行,荣格也如同纯粹感受气的小动物,一丝一毫都在和外界共振,他所记录思考的完全是不同于旅行者与观光客的视角——敏感地直觉迥然于欧洲的他类文明潜意识。这让我突然对每种文明有了一种具象——蹒跚跋涉的远古巨兽,而荣格就是那个在敏锐观察记录,意图再进一步的人。 自传是借他人的眼和框架观察世界,荣格的世界极其特殊,不愧一代大师,他的使命已经更进一步。

刘超

这本书出乎意料的难读,本来以为传记吗,无非是作者一生的经历,应该像小说一样好读。但本书更像是作者的思想成长史,许多描述作者思想经历的段落,特别是最后一章,只能理解点片面。 最开始读的时候,作者描写了自己的一些超自然的经历,如果不是因为知道荣格是与弗洛伊德齐名的心理学家,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科学家写的。 最让我感兴趣的一章是描写死后生活的那章。相信现代人或多或少都明白死后应该是一片虚无的,正因此,大家都有点恐惧死后世界。但荣格相信死后人还会去往另一个地方,一些人还会转世,虽然他也没有确切证据。 荣格的思想,或多或少有与佛教相通之处,虽然我无力举出确切证据。 这本书给我打开了一个思路,即现代科学确实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好工具,但它未必是唯一的工具,一些宗教的认识方法,科学无法证明,也无法否定。人从无知到坚信科学,最后再到具有包容的思想,这或许是一个人思想成熟的路程。

棉棉

与荣格的文字相遇之前,我只觉得理性高于一切,也偶尔能察觉到潜意识在发挥着某些作用,但还远没有达到可以让意识“放肆”的阶段。 与其说回忆、梦、思考是围绕着我们的生活,不如说是它们构成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意识决定着我们的行动,而意识是怎样被前意识、潜意识与无意识影响,对于不敢“放肆”的人来说,便只能是不理解或不存在。 “在发展出意识之前的状态里,孩童心灵绝不是一块白板,它已经在以一种能够识别的个人化的方式运行,还装备了一切人类特有的本能以及各种高级功能的先验基础。” 看到这个说法前,如果没有了解过康德的哲学,我可能永远也不会去思考“先验”的概念。我会认为,只有经验是可靠的,毕竟只有“成功人士”的过往才称得上是经验。功利心态本身就会导致我们失去一部分灵性,一个人越是强调虚假的占有物,对本质的东西就越不敏感;离本质越遥远,目标也就越狭隘。 如果心灵是知道任何事的唯一途径,那么科学对心灵的实质就无从知晓了。接近本质,寻求意义,是一条自性化的道路,他比科学的论证更加繁复,它是黑暗里闪耀的光芒,是一条“人迹罕至、步履艰难”之路。 在读荣格自传时,我常常体会到生命的无限,在长长的时间走廊里穿梭,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发生的事都与我有了联系,我自然而然的不再惧怕死亡。我们都只是历史的小碎片,又何须背着沉重的担子,或非要扛起什么意义非凡的使命呢? 于是,我自己就是提给这个世界的一个问题,而且应该表达我的答案,否则就得依赖这个世界的答案了。 所以,我要做人应该做的事——先体验,然后知晓。

成长的金图图

这本书,就像我内心的“无意识”和一百年前一位故人的神交。按照荣格的说法,也许他和历史上伟大人物的某些体验已经化为人类的普遍经验,根植在我的心中。 那些对于无意识的初探真的太有感触了。 一个睿智,但不会说话的小孩。他用尽各种可能希望让你感受到。在梦里,在洗澡,在冥想,你可能无数次用各种理由拒绝仔细看看他。终于你要克服狂风骤雨,鬼神惊吓,全身躁动,才能看清楚他,和他展开一场对话,他让你对“自己”的认识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从此你再也无法忽略他的感受。 另外关于塔楼,旅行,以及死后的思考部分,身体也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我将用接下来的生命去体验,并为人类的意识拓展尽自己的一点点力。

Q。

心理医生必须为每一个病人创造出新的治疗语言? 他还不明白,重要的不是为每一个病人创造出新语言,甚至新的治疗方式,重要的是创造本身! 换言之,重要的是心理医生与病人一起诚实地合作与创造。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