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坦率承认,自认喜欢电影,算是电影爱好者的我只看过林奇的一部片子——《穆赫兰道》,并且看不懂,钦佩但不喜欢这种风格,也不打算再去看林奇的其他片子。 在电影界,林奇是阳春白雪的代表。我不知道那些口口声声夸赞林奇,恨不能把他夸上天的人是不是看林奇电影时真的激动万分,获得了特别美好的观影感受,反正我看《穆赫兰道》时,看时昏头胀脑,看完一脸懵逼。如果不是因为那些高度赞美片子的语言,为了显示自己也有能力欣赏,不会硬着头皮看完。看完后,去看真正影迷的情节分析,才算明白林奇要讲啥了。这样的观影体验,让我从此对林奇敬而远之,也由此知道自己就是低水平的观影者,没能力欣赏阳春白雪。然而,打心眼里佩服林奇的脑洞,能想出这种剧情,这种电影表现方式的,确实那个的是天才。不过,同样展现脑洞,我还是希望多些《盗梦空间》这种足够刺激让我脑洞大开,又能自己看懂的片子。同样是天才,还是多点儿诺兰式的吧。 再说回这部自传。值得一读,尤其是林奇迷们应该读读,了解林奇的真实想法以及几部名片的诞生过程。我感觉自述中的林奇很谦虚低调,没有将自己置于行业老大的位置喋喋不休传授成功学,而是比较真诚地讲述自己的创作灵感与创作过程中遭遇的问题,上映后一度面临的恶评,以及与合作伙伴包括伴侣的关系。而那些参与回忆的合作伙伴与林奇伴侣们则无一例外表现出对林奇的崇拜。有个特别好玩儿的地方,即林奇的妻子们(记不住林奇结多少次婚了)都没有发出抱怨的声音,反而多夸林奇的魅力,似乎背叛婚姻提出离婚的是她们而非林奇,由此可见林奇确实有非凡的个人魅力,无论是对女性朋友还是合作伙伴。这或许是其作品虽然艰涩难懂,一度遭到冷遇,但最终被影评人抬到神坛备受追捧的一个原因吧。
林奇可以荣升我最喜欢的导演了!成名后的作品全都看过,最爱的还是双峰了。他喜欢搭建一种极其复杂的虚拟宇宙观和故事构架,讲得却是十分简单的故事,且很多时候价值观与审美其实倾向于一种非常淳朴的真善美的追求。嗯,就是喜欢这种美学至上的简单的疯子🥹 作为一个只要闭上眼睛就会做梦的人,我其实非常理解他的电影中描绘的人的无意识精神世界。就是如此怪诞、荒谬、碎片化,美好与丑陋交织,渴求的快乐与底层的恐惧掺杂。我自己记下来的梦其实有时比他的电影还要疯狂。 很喜欢这本书里面林奇说的关于《蓝丝绒》的一句话,就是观众在观影的时候不一定要致力于完全理解整个故事。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概率也只是被扔进一个场景,而完全不知道周围的世界真正在发生什么。去感受大于去理解,也许也是他长期冥想来带来的思维习惯。
梦的解析 林奇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就连自传也不例外,从前我就很喜欢他的电影,虽然《蓝丝绒》、《穆赫兰道》等都没看太懂,只记得当时看的很过瘾,网上有无数的相关评论和解读,有的是瞎猜,也有过度解读的。真想深入了解了林奇其人其事的应该去读这本书,书中介绍了林奇从童年到歇影的整个成长历程,重点记录了林奇几部主要作品的诞生、选角、拍摄的过程,其间的趣闻轶事。 这本书的写法也很有特色,不愧为林奇出品,每章首先由专业作家Kristine Mckenna通过访谈林奇和他的亲朋好友得到的材料总结而成,紧接着是林奇的自述。很容易发现,访谈涉及林奇的事迹和别人眼中的他,和林奇自己眼中的自己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他的自述更偏重别人注意不到但在他却印象深刻的细节,也更能反映他的精神世界。人的记忆真是奇妙,一些小细节反而永志不忘,墙壁上的一个斑驳,一次开车时没有遇见红灯在晚年时也都还能回忆起来。 林奇出生在Idaho的首府Boise,其实就是个大农村,恶作剧是他童年的一大主题。阅读林奇的童年也是阅读美国五十年代,那时候的美国和现在不一样,孩子们没有网络也不看电视机,virginia的人穿着风俗和纽约人不一样,车头灯有可能是黑光的,电影还是户外的大荧幕,联系还靠写信。他也经历了青春期的叛逆,醉酒、抽烟,每月一个女朋友,和艺术家该有的一切,青春期的符号就是兴奋和激情。那时候人的经历也异常丰富,使得他能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在嬉皮士的年代到处都是神人,大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林奇第一次结婚也是因为妻子未婚先孕,而在那个年代是很正常的。俗话说三岁看老,他的青春对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这些就没有后来艺术家的林奇。 林奇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相比其他好莱坞电影导演,他更像一个纯粹的艺术家而非商业片导演。林奇最初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快发现导演才是他真正兴趣所在。林奇是个通才,对普通人来说一段时间做好一件事已然不易,他却能同时写书、维护网站、拍电影、运行基金会、开始一段新恋情、着手几个额外的音乐项目,而且这所有事情他都亲力亲为,有这个能力更有这个兴致。另一个我欣赏他的原因是他的自我,比起电影的产量和票房,他更在乎的是项目是不是有趣,是否符合他的风格,曾经有许多叫座的商业片因为不属于他的风格他果断将其拒之门外。林奇的产量并不算高,但只要是他执导的影片,诸如《橡皮头》、《象人》、《沙丘》、《蓝丝绒》、《双峰:与火同行》、《我心狂野》、《妖夜慌踪》、《穆赫兰道》、《史崔特先生的故事》、《内陆帝国》、《双峰:归来》等等,没有一部是随意之作,处处都能看出他的烙印,以至出现了林奇式的(Lynchian)这一新词汇。林奇的电影里那种虚无、神秘、年代感强烈的色调经常让我想起爱伦坡,爱伦坡的作品我一直很喜欢,可能这也是潜意识里林奇的电影对我吸引力的一个来源。 艺术和婚姻在他似乎是矛盾的,书中详细介绍了他的四任妻子以及和他在一起五年的女友Isabella Rossellini,可到最后他也还是一个孤独的人,为了艺术经常和妻子分开居住。这和他的个性也是分不开的,据16型人格推断他的个性是infp,也就是艺术家个性,这一性格从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容易看出,他最钟情的不是女人而是艺术。最后不得不提到的是虽说他的电影常常体现阴冷诡异,但他本人并非奇怪之人,待人接物也极其热情,只是脑中的那个艺术世界迸发出的灵感不同凡响。一次他和斯皮尔伯格对话时说“你是个幸运的人,你的每部电影都有几百万人喜欢,我的只有几千人”,但我要说的是小众艺术也有它不可磨灭的价值,如果世界上有几千人懂你一定不会感到寂寞。
忘了是什么样的途径知道了大卫.林奇,平日里对烧脑影视剧小说有兴趣的我特意去看了被评为经典悬疑剧之首的《穆赫兰道》,实与虚的剧情交叉,深重的色调,缓慢的镜头,映射出人物内心的迷茫纠结,以个人肤浅的归类,当属于内心戏一类。 后来在《理想国》里看到这本大卫·林奇的自传,喜欢上书的封面插图,毫不犹豫买了纸质版放进书柜,很长时间没顾得上去翻看。再后来,微信读书上架电子版,于是读、听相间地算是读完了全书。听书得来的信息终究抵不上阅读那般齐全和记忆深刻,因此体会和感受未免有些漂浮,似意犹未尽,总感觉落下了一些精彩的片段和细节,犹如看电影因为聊天而错过了某些镜头。阅读的过程中,追完了《双峰》前两季和电影《象人》,哦,写完这篇书评后马上去看《内陆帝国》,林奇在书里提到的电影都会尽力去看的。 以采访形式撰写的自传体小说,也许是对立传人更全面更立体更近距离的认识和接触。一个天才的艺术家,集编剧、导演、音乐、绘画、道具、演员于一身。也许,艺术家的作品即是个性、认知和能力的映射。 理想主义的情怀指引着自己的创作方向,成功的同时他也名利双收,虽然这并非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电影、电视剧、广告、宣传短片、音乐专辑、摄影、绘画、美术展、网站、小店,每一样都做得专心又开心。 现实主义的行动力,可以亲手做道具,做音乐。对自己做的事情有明确的目标和方法,心无旁骛,但不妨碍他在指导他人的同时聪明地发掘他人的个性和可用之点。有才但不恃才傲物,善于倾听善于沟通尊重他人,这让他浑身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和朋友般的温暖。 听从自己的内心,他拍出了“这很林奇”的作品,也让他在婚姻的选择上不将就,不委屈。几段婚姻,以爱情开始,以不爱结束。无意评论其中的是非曲折,但至少,每一段婚姻都能友好分手,这不能不说得益于他不俗的个人魅力和待人处事的高情商。毕竟,即便是站在道德的高点,也没人能说坚守一段没有爱情的婚姻是高尚的。 一部传记,认识了一个经历丰富、个性丰满、坚持自我、友好而真实的天才艺术家。
一个非常独特的理想主义者。 三天花了近十二个小时在查阅资料又听又看又写的过程中读完了,很享受。即使大卫的片子自己一部都还没看(对,包括穆赫兰道)。选这本书读的理由也很随性:豆瓣2020书单里有它,加上大卫和彼时任ABC总裁、现任迪士尼CEO的Robert Iger合作过双峰,看完《一生的旅程》就顺藤摸瓜读过来了,结果却是一发不可收拾。所以没看过作品一点也不耽误我爱上大卫林奇,他太有人格魅力了!不过,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去看双峰蓝丝绒了,先花些时间把作品看了再来写写感想吧。
看这本书的途中我再次把他的几部电影翻出来重新看了。记得以前大学时因为非常喜欢穆赫兰道,以至于把他之前的几部片都找出来看结果被恶心得一塌糊涂。这次看了这本书,莫名其妙地被作者洗脑,以为他是个温和阳光友善的人而这种特质也会被反映到作品里于是又把橡皮头蓝丝绒象人等翻出来照着书里的拍摄细节描写又看了一遍,结果又被恶心吐了。我喜欢他那些梦幻的错综的神经质的表现,以及梦境与现实交错的各种碎片,但我特别讨厌那些恶心的实体,它们从生理上切断了我精神上的享受。但我忍不住我的好奇又要去看双峰镇了,虽然我实实在在记得上次看的时候我按了快进并且中途弃剧了[微笑]就让我再虐自己一次吧
我不看蒋方舟的书,但我认同她的一句话:这个世界对小有才华的人是残酷的。David lynch是个了不起的人,是个全方位的天才,还是个社交牛人。可即便这样,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还是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坎坷。我能与这样有趣的人生活在同一个星球,真有幸!林奇的影迷一定不要错过这书。
我觉得离大卫林奇好近啦。他真是一个艺术家啊,是理想主义者,对于金钱和名声没有任何概念,只是不断地投入到工作中。还有他那一头茂密的头发及发型真是特别神秘和潮流。
大卫林奇是那种一谈到他,没人能保持中立的导演。看完之后更喜欢他了!不愧是林奇! 另,每读完一个导演的故事我都会意识一次,原来伟大的片子真的都是诞生于偶然。也许因为偶然很少而必然太多。所以对于有志成为艺术家的朋友们而言,当你觉得自己做出了厉害的东西,那它多半是平庸货,当你看到眼前有一条通往终点的清晰的路,那它一定是条wrong way.
挺喜欢这种纪实回忆录,很好读,也很有趣,从身边人和当事人两个角度出发讲述,你会看到事情的不同面。不得不说大卫·林奇真的才华横溢,业务能力过硬,大家都有目共睹,我想父母对他从小的培养方式多少有点关系,另外朋友的帮助在他每次人生转折点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朋友多路子真的能野。保持初心,努力做好当下的事情,争取做到极致,对我这种正在职业道路上struggle的社畜很有启发。借用文中克兰茨的话形容大卫先生,我觉得很到位:“大卫忠于他自己,永远如此。他谦虚,风趣,温和,敏感,而且才华横溢。从我认识他那天起,他就带着孩子般天真的乐观主义和正直感,这点从未改变过”。
这是我读过的别开生面最独特的人物传记,作者真是独具匠心,富于创造性。内容看似随意,结构看似无章法,却条理清晰,特别是语言流畅而活泼,富于感染力,使作者读了还想再读。
(豆瓣)一本真正关于林奇的书
看了一个人的作品,会想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挖掘。之前看了纪录片《大卫.林奇:艺术人生》,更喜欢另一翻译《大卫.林奇:独白呓语》。纪录片中让我特别注意到一点,在成长的日常里还是决意追求志向的路上,和其父合作的“我一半,你一半”这样的教育思路,从小养成不要等靠要的惯性。大卫也一直在点明从小家庭的幸福给了他满足感,但他自己会觉察到平和下的黑暗和尖锐,他一直在尽可能敏锐的表达。就像在最后说的那样,讲述一个人的人生故事,这件事是难以完成的,我只能奢望在这里再走近一点。毕竟,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个奥秘,只有我们自己能够解开,无论是否能够知道,朝着这个方向进入。
虽然读过的传记不多,但这一部绝对算的上是独特。有点类似学术论文里comparative analysis的意味,不过编者只提供了comparison(林奇身边人vs林奇),剩余的analysis就交由读者了。 灵感和欲望是驱动林奇前进的动力。不出卖自己,是林奇尽其半生参的创作准则,照此成功是运气,失败是常态。失败心会死,但只死一次。拍到月光和美人,已经是万幸。
天!终于上架了,意味着我家里那本可以不用拆了
必须坦率承认,自认喜欢电影,算是电影爱好者的我只看过林奇的一部片子——《穆赫兰道》,并且看不懂,钦佩但不喜欢这种风格,也不打算再去看林奇的其他片子。 在电影界,林奇是阳春白雪的代表。我不知道那些口口声声夸赞林奇,恨不能把他夸上天的人是不是看林奇电影时真的激动万分,获得了特别美好的观影感受,反正我看《穆赫兰道》时,看时昏头胀脑,看完一脸懵逼。如果不是因为那些高度赞美片子的语言,为了显示自己也有能力欣赏,不会硬着头皮看完。看完后,去看真正影迷的情节分析,才算明白林奇要讲啥了。这样的观影体验,让我从此对林奇敬而远之,也由此知道自己就是低水平的观影者,没能力欣赏阳春白雪。然而,打心眼里佩服林奇的脑洞,能想出这种剧情,这种电影表现方式的,确实那个的是天才。不过,同样展现脑洞,我还是希望多些《盗梦空间》这种足够刺激让我脑洞大开,又能自己看懂的片子。同样是天才,还是多点儿诺兰式的吧。 再说回这部自传。值得一读,尤其是林奇迷们应该读读,了解林奇的真实想法以及几部名片的诞生过程。我感觉自述中的林奇很谦虚低调,没有将自己置于行业老大的位置喋喋不休传授成功学,而是比较真诚地讲述自己的创作灵感与创作过程中遭遇的问题,上映后一度面临的恶评,以及与合作伙伴包括伴侣的关系。而那些参与回忆的合作伙伴与林奇伴侣们则无一例外表现出对林奇的崇拜。有个特别好玩儿的地方,即林奇的妻子们(记不住林奇结多少次婚了)都没有发出抱怨的声音,反而多夸林奇的魅力,似乎背叛婚姻提出离婚的是她们而非林奇,由此可见林奇确实有非凡的个人魅力,无论是对女性朋友还是合作伙伴。这或许是其作品虽然艰涩难懂,一度遭到冷遇,但最终被影评人抬到神坛备受追捧的一个原因吧。
林奇可以荣升我最喜欢的导演了!成名后的作品全都看过,最爱的还是双峰了。他喜欢搭建一种极其复杂的虚拟宇宙观和故事构架,讲得却是十分简单的故事,且很多时候价值观与审美其实倾向于一种非常淳朴的真善美的追求。嗯,就是喜欢这种美学至上的简单的疯子🥹 作为一个只要闭上眼睛就会做梦的人,我其实非常理解他的电影中描绘的人的无意识精神世界。就是如此怪诞、荒谬、碎片化,美好与丑陋交织,渴求的快乐与底层的恐惧掺杂。我自己记下来的梦其实有时比他的电影还要疯狂。 很喜欢这本书里面林奇说的关于《蓝丝绒》的一句话,就是观众在观影的时候不一定要致力于完全理解整个故事。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概率也只是被扔进一个场景,而完全不知道周围的世界真正在发生什么。去感受大于去理解,也许也是他长期冥想来带来的思维习惯。
梦的解析 林奇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就连自传也不例外,从前我就很喜欢他的电影,虽然《蓝丝绒》、《穆赫兰道》等都没看太懂,只记得当时看的很过瘾,网上有无数的相关评论和解读,有的是瞎猜,也有过度解读的。真想深入了解了林奇其人其事的应该去读这本书,书中介绍了林奇从童年到歇影的整个成长历程,重点记录了林奇几部主要作品的诞生、选角、拍摄的过程,其间的趣闻轶事。 这本书的写法也很有特色,不愧为林奇出品,每章首先由专业作家Kristine Mckenna通过访谈林奇和他的亲朋好友得到的材料总结而成,紧接着是林奇的自述。很容易发现,访谈涉及林奇的事迹和别人眼中的他,和林奇自己眼中的自己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他的自述更偏重别人注意不到但在他却印象深刻的细节,也更能反映他的精神世界。人的记忆真是奇妙,一些小细节反而永志不忘,墙壁上的一个斑驳,一次开车时没有遇见红灯在晚年时也都还能回忆起来。 林奇出生在Idaho的首府Boise,其实就是个大农村,恶作剧是他童年的一大主题。阅读林奇的童年也是阅读美国五十年代,那时候的美国和现在不一样,孩子们没有网络也不看电视机,virginia的人穿着风俗和纽约人不一样,车头灯有可能是黑光的,电影还是户外的大荧幕,联系还靠写信。他也经历了青春期的叛逆,醉酒、抽烟,每月一个女朋友,和艺术家该有的一切,青春期的符号就是兴奋和激情。那时候人的经历也异常丰富,使得他能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在嬉皮士的年代到处都是神人,大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林奇第一次结婚也是因为妻子未婚先孕,而在那个年代是很正常的。俗话说三岁看老,他的青春对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这些就没有后来艺术家的林奇。 林奇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相比其他好莱坞电影导演,他更像一个纯粹的艺术家而非商业片导演。林奇最初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快发现导演才是他真正兴趣所在。林奇是个通才,对普通人来说一段时间做好一件事已然不易,他却能同时写书、维护网站、拍电影、运行基金会、开始一段新恋情、着手几个额外的音乐项目,而且这所有事情他都亲力亲为,有这个能力更有这个兴致。另一个我欣赏他的原因是他的自我,比起电影的产量和票房,他更在乎的是项目是不是有趣,是否符合他的风格,曾经有许多叫座的商业片因为不属于他的风格他果断将其拒之门外。林奇的产量并不算高,但只要是他执导的影片,诸如《橡皮头》、《象人》、《沙丘》、《蓝丝绒》、《双峰:与火同行》、《我心狂野》、《妖夜慌踪》、《穆赫兰道》、《史崔特先生的故事》、《内陆帝国》、《双峰:归来》等等,没有一部是随意之作,处处都能看出他的烙印,以至出现了林奇式的(Lynchian)这一新词汇。林奇的电影里那种虚无、神秘、年代感强烈的色调经常让我想起爱伦坡,爱伦坡的作品我一直很喜欢,可能这也是潜意识里林奇的电影对我吸引力的一个来源。 艺术和婚姻在他似乎是矛盾的,书中详细介绍了他的四任妻子以及和他在一起五年的女友Isabella Rossellini,可到最后他也还是一个孤独的人,为了艺术经常和妻子分开居住。这和他的个性也是分不开的,据16型人格推断他的个性是infp,也就是艺术家个性,这一性格从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容易看出,他最钟情的不是女人而是艺术。最后不得不提到的是虽说他的电影常常体现阴冷诡异,但他本人并非奇怪之人,待人接物也极其热情,只是脑中的那个艺术世界迸发出的灵感不同凡响。一次他和斯皮尔伯格对话时说“你是个幸运的人,你的每部电影都有几百万人喜欢,我的只有几千人”,但我要说的是小众艺术也有它不可磨灭的价值,如果世界上有几千人懂你一定不会感到寂寞。
忘了是什么样的途径知道了大卫.林奇,平日里对烧脑影视剧小说有兴趣的我特意去看了被评为经典悬疑剧之首的《穆赫兰道》,实与虚的剧情交叉,深重的色调,缓慢的镜头,映射出人物内心的迷茫纠结,以个人肤浅的归类,当属于内心戏一类。 后来在《理想国》里看到这本大卫·林奇的自传,喜欢上书的封面插图,毫不犹豫买了纸质版放进书柜,很长时间没顾得上去翻看。再后来,微信读书上架电子版,于是读、听相间地算是读完了全书。听书得来的信息终究抵不上阅读那般齐全和记忆深刻,因此体会和感受未免有些漂浮,似意犹未尽,总感觉落下了一些精彩的片段和细节,犹如看电影因为聊天而错过了某些镜头。阅读的过程中,追完了《双峰》前两季和电影《象人》,哦,写完这篇书评后马上去看《内陆帝国》,林奇在书里提到的电影都会尽力去看的。 以采访形式撰写的自传体小说,也许是对立传人更全面更立体更近距离的认识和接触。一个天才的艺术家,集编剧、导演、音乐、绘画、道具、演员于一身。也许,艺术家的作品即是个性、认知和能力的映射。 理想主义的情怀指引着自己的创作方向,成功的同时他也名利双收,虽然这并非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电影、电视剧、广告、宣传短片、音乐专辑、摄影、绘画、美术展、网站、小店,每一样都做得专心又开心。 现实主义的行动力,可以亲手做道具,做音乐。对自己做的事情有明确的目标和方法,心无旁骛,但不妨碍他在指导他人的同时聪明地发掘他人的个性和可用之点。有才但不恃才傲物,善于倾听善于沟通尊重他人,这让他浑身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和朋友般的温暖。 听从自己的内心,他拍出了“这很林奇”的作品,也让他在婚姻的选择上不将就,不委屈。几段婚姻,以爱情开始,以不爱结束。无意评论其中的是非曲折,但至少,每一段婚姻都能友好分手,这不能不说得益于他不俗的个人魅力和待人处事的高情商。毕竟,即便是站在道德的高点,也没人能说坚守一段没有爱情的婚姻是高尚的。 一部传记,认识了一个经历丰富、个性丰满、坚持自我、友好而真实的天才艺术家。
一个非常独特的理想主义者。 三天花了近十二个小时在查阅资料又听又看又写的过程中读完了,很享受。即使大卫的片子自己一部都还没看(对,包括穆赫兰道)。选这本书读的理由也很随性:豆瓣2020书单里有它,加上大卫和彼时任ABC总裁、现任迪士尼CEO的Robert Iger合作过双峰,看完《一生的旅程》就顺藤摸瓜读过来了,结果却是一发不可收拾。所以没看过作品一点也不耽误我爱上大卫林奇,他太有人格魅力了!不过,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去看双峰蓝丝绒了,先花些时间把作品看了再来写写感想吧。
看这本书的途中我再次把他的几部电影翻出来重新看了。记得以前大学时因为非常喜欢穆赫兰道,以至于把他之前的几部片都找出来看结果被恶心得一塌糊涂。这次看了这本书,莫名其妙地被作者洗脑,以为他是个温和阳光友善的人而这种特质也会被反映到作品里于是又把橡皮头蓝丝绒象人等翻出来照着书里的拍摄细节描写又看了一遍,结果又被恶心吐了。我喜欢他那些梦幻的错综的神经质的表现,以及梦境与现实交错的各种碎片,但我特别讨厌那些恶心的实体,它们从生理上切断了我精神上的享受。但我忍不住我的好奇又要去看双峰镇了,虽然我实实在在记得上次看的时候我按了快进并且中途弃剧了[微笑]就让我再虐自己一次吧
我不看蒋方舟的书,但我认同她的一句话:这个世界对小有才华的人是残酷的。David lynch是个了不起的人,是个全方位的天才,还是个社交牛人。可即便这样,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还是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坎坷。我能与这样有趣的人生活在同一个星球,真有幸!林奇的影迷一定不要错过这书。
我觉得离大卫林奇好近啦。他真是一个艺术家啊,是理想主义者,对于金钱和名声没有任何概念,只是不断地投入到工作中。还有他那一头茂密的头发及发型真是特别神秘和潮流。
大卫林奇是那种一谈到他,没人能保持中立的导演。看完之后更喜欢他了!不愧是林奇! 另,每读完一个导演的故事我都会意识一次,原来伟大的片子真的都是诞生于偶然。也许因为偶然很少而必然太多。所以对于有志成为艺术家的朋友们而言,当你觉得自己做出了厉害的东西,那它多半是平庸货,当你看到眼前有一条通往终点的清晰的路,那它一定是条wrong way.
挺喜欢这种纪实回忆录,很好读,也很有趣,从身边人和当事人两个角度出发讲述,你会看到事情的不同面。不得不说大卫·林奇真的才华横溢,业务能力过硬,大家都有目共睹,我想父母对他从小的培养方式多少有点关系,另外朋友的帮助在他每次人生转折点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朋友多路子真的能野。保持初心,努力做好当下的事情,争取做到极致,对我这种正在职业道路上struggle的社畜很有启发。借用文中克兰茨的话形容大卫先生,我觉得很到位:“大卫忠于他自己,永远如此。他谦虚,风趣,温和,敏感,而且才华横溢。从我认识他那天起,他就带着孩子般天真的乐观主义和正直感,这点从未改变过”。
这是我读过的别开生面最独特的人物传记,作者真是独具匠心,富于创造性。内容看似随意,结构看似无章法,却条理清晰,特别是语言流畅而活泼,富于感染力,使作者读了还想再读。
(豆瓣)一本真正关于林奇的书
看了一个人的作品,会想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挖掘。之前看了纪录片《大卫.林奇:艺术人生》,更喜欢另一翻译《大卫.林奇:独白呓语》。纪录片中让我特别注意到一点,在成长的日常里还是决意追求志向的路上,和其父合作的“我一半,你一半”这样的教育思路,从小养成不要等靠要的惯性。大卫也一直在点明从小家庭的幸福给了他满足感,但他自己会觉察到平和下的黑暗和尖锐,他一直在尽可能敏锐的表达。就像在最后说的那样,讲述一个人的人生故事,这件事是难以完成的,我只能奢望在这里再走近一点。毕竟,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个奥秘,只有我们自己能够解开,无论是否能够知道,朝着这个方向进入。
虽然读过的传记不多,但这一部绝对算的上是独特。有点类似学术论文里comparative analysis的意味,不过编者只提供了comparison(林奇身边人vs林奇),剩余的analysis就交由读者了。 灵感和欲望是驱动林奇前进的动力。不出卖自己,是林奇尽其半生参的创作准则,照此成功是运气,失败是常态。失败心会死,但只死一次。拍到月光和美人,已经是万幸。
天!终于上架了,意味着我家里那本可以不用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