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8月份开始看这本书,断断续续,中间还有免费阅读不了的情况,但是该书还是对我有吸引力的,最后想办法终于读完全书。前后有一些内容有重复,也有补充。首先说一下沈醉其人,初中未毕业,受其姐夫影响,小小年纪就加入了军统,为了升官发财,效忠戴笠和老蒋,干了不少坏事,但因为其母亲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礼,善良仁慈,受其影响,沈醉没有变成十恶不赦的坏人,良心未泯,经过改造,自新并能坚持自己的立场,晚年弃暗投明,为两岸统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其次,由于沈醉级别高,少将级处长,本人好奇心又强,接触过那个时代不少著名人物,独特的际遇使他见识过不少事,接触过不少大人物,也使这本书可读性较强。比如溥仪蒲杰兄弟,国民党大员杜聿明、范汉杰等,军统头目戴笠毛人凤等,甚至川岛芳子等书中都有不同程度涉及。第三,沈醉的回忆录涵盖的时间跨度,有其军统生涯所伴随的军统成立发展至没落的过程,也有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贯穿了北伐战争,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直至解放战争的全过程。看这本书,更加直观具体感受到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革命初期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残酷和不易,一路走来付出的巨大代价和牺牲,使我们感受到革命胜利果实来之不易,更加感怀革命先烈的斗争精神牺牲精神和丰功伟绩,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推荐阅读。
读《沈醉回忆录》后话沈醉(随笔) 文/王仁荣 读过了。一看数据信息,连自己也有些吃惊。初读是在2022年的9月里,一看全套有5册,就选了先拣最后一册读。不料读完最后一册后,就没有接着读其它几册,结果一放竟搁置了一年多。 这回复读,索性从头到尾读起,虽断断续续托了三个月,但总算划上了句号。 阅读时,照旧做了读书笔记。读过全套后,总得感觉是这套书很有史料价值,很有阅读价值。 读过全部内容,对作为历史事件亲历者又是作者的沈醉,有了客观而较为全面的认识。 坦率地讲,我很是钦佩沈醉这个人。沈醉可以说是军统中的一个不多见的奇才,他学历不高却勤于学习、满腹经纶,受母亲的熏陶诗词功底颇深。他的文笔流畅、不失文雅。他属于军统队伍名副其实的“文武全才”,特务的看家本领没有一样不会不精,且胆大心细,拿今天的话讲他属于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由于职业的缘故,沈醉亦算得上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可是他又恪守孝道,能够接受母亲的训诫而收敛非分之想、约束贪财之举,甚至中止杀人勾当。这看来很矛盾的“奉公”与“私情”,在他身上却能实现有机的统一。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他不遵从母亲的规劝和意志,他也免不了会像徐远举一样,欠下屠杀共产党人的累累血债。 尤为佩服沈醉惊人的记忆力,经历过那么多事、接触过那么多人,他对桩桩件件、张三李四,交待得清清楚楚。他在书中提到的有名有姓有职务有行为的人物,仅军统系统的大小特务,少说也有上百人。他习惯于写日记,倘若他的日记不是在昆明解放后遭查抄下落不明,倘若能在前些年“完璧归赵”的话,他的这套回忆录一定会写的更为详实、更为精彩…… 好了,就写到这里止笔吧…… ——2024年6月15日下午写于苏州
将作者回忆文章制作成合集,有重复部分,作者应该也没有想一下写成整体回忆录。读完免费部分感觉本书在记述上比较流畅,能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可贵之处是给我们展示了大人物的小场景,展示了真实人物的真实心理和表现。最动容的是杜聿明和夫人的感情,最惊诧的是溥仪对弟弟的感情历程。最疑惑是,为什么在抗战时期有那么多投降派?连老蒋都做着两手准备!果真如毛泽东分析的那样,阶级不同立场不同革命意志力就不同,越是封建官僚、大地主、资产阶级就越具有投降性。我想是因为他们想要通过交易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国家主权、百姓人权、政府财政都可以作为交换的筹码!
断断续续地跳着看了一些,文风很幽默,可读性很高。 我相信这不是所谓的政治宣传,首先没必要,功德林里每一个罪犯都罪行滔天,死几百次都不为过,直接枪毙不是更好;而且从序言到尾声都情真意切,诚挚地反思,检讨着。 沈醉这个人真的是很矛盾,既有人性之本的怜悯之心,又贪财好利心狠手辣。 真真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我是先从电视上看到《特赦1959》,开始感兴趣,就去网上搜人物生平,经过抖音推荐又去看了电影《决战之后》,了解到是根据沈醉回忆录和黄济人小说《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除了这两本书,我还看了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以及在拼夕夕上pdf找书花了三块钱看了《王耀武传奇》,感觉这些书让我打开了新世界大门,似乎与印象中对他们的刻板形象不太相同~越来越对民国时期以及国民党感兴趣… 现在想看看其他将军写的书,他们不是在政协做文史专员时候写了很多材料嘛,可能是因为政治因素或年代久远,不好找,找不到相关资料,所以想问一下大家有没有什么方法或者推荐的书目
党对战犯的改造政策好,特赦后最终安排在政协清闲,每月工资按高级干部待遇一二百元不等,想想那时人民挣多少?工人挣个位数还养家糊口,仁至义尽了。象溥仪、杜聿明等高级中的高级战犯是改造成功的,象作者这类见风使舵、曾经杀人不眨眼者的思想,十多年哪能彻底改造得了。到形势变了,满口胡言…唉
关于唐生明深入敌后的这段往事以前的作品看到的不多,活生生的无间道,而且还能够全身而退,左右逢源,遍观国,共,汪,日也无一人。
沈醉,在古诗里就是沉醉,《儒林外史》篇尾词有两句: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长久以来我一直认为,沈醉的名字应该是化名,没想到竟然是本名。 最令我难忘的就是溥仪事。他说作为末代皇帝,在中国基本上没有善终的。他还说阿斗太蠢,亡国也是应该,他自己却不是阿斗。然而关于他的故事无时无刻不在展现他的脱离现实的愚蠢,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皇帝,对于民间疾苦能有多少真正感知呢?大都是见景生情罢了。
沈醉,是文武全才,18岁入行军统,被戴笠相中,一路培养、提拔,就说明此人的不简单。在wg中入狱的经历也说明他确实改过自新了,在风波中尽量保全自己,也尽量保全别人。这样品性不算坏的人,智商情商不算低的人,同时见多识广,个性鲜明的人,他写的东西我是爱看的,也是推荐大家看的,尽管有些情节虽是从不同视角但确实略有重复,但不影响整体阅读。另外在本书中,不仅可以领略沈醉的风采,还可以一探杜聿明、溥仪、唐生明等人的风范,其中颇多趣闻满可以作饭后睡前的消遣
自述里对杀人前后的心理活动做了细致的描写。行动前忐忑与害怕,在回家路上沈醉看着车窗外的树木发呆,想起儿时老家见过的行刑刽子手,回家便跪在母亲遗像前以求决定,而且连续失眠,食之无味,神经委顿。最后勉强说服自己是为民除害并再次跪母遗像以求安慰。 杀人时,沈醉描述胡继业以腰疼在家休息,他佯装看望,这样写道:我的心里也像打鼓似的嘣嘣乱跳,我强作镇静地笑着说:“你别动,我学过国术,会按摩。”说着,掀开被子,按他指的地方给他按摩.我边按边想,再不下手就晚了。这么一想,手不由得有些发抖,他似乎也感觉到了,正要转身,我索性心一横,从腰里拔出竹刀就扎了下去,我没有看见扎在哪里,只听他“啊”的一声惨叫,我拿刀的右手也如同触电一般,我扭头就往外逃。 杀人后,沈醉又跪了母像以求宽恕,并提心吊胆栖栖遑遑过了两个月,见无大风声,便渐渐安定,而后再遇也就心安理得了。 民国时期,大城市各方势力纵横角逐,明枪暗箭齐聚,特务部门更是如此——在职场想有人生转折,没有那么几次拼了命去战胜自我的记录,似乎也很难再上台阶。
想起了太史公《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老沈特赦,奋而写“军统”,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也从战火纷飞、乾坤倒转的乱世中,体味了人间冷暖和心灵的救赎。老沈,算是一条汉子!
醉的文字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夸张,却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他笔下的军统生涯,既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风光无限,也不是简单的黑暗与罪恶。这是一个充满矛盾、挣扎和复杂情感的世界。沈醉在军统的日子里,见证了人性的种种可能,也体验了命运的无常。 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沈醉对自己身份认同的困惑。作为军统的一员,他参与了许多不光彩的事件,手上不可避免地沾上了鲜血。然而,他并非是一个无情的杀人机器,而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他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时常面临道德和职责的冲突,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在书中被真实地呈现出来。
沈醉回忆录虽然不是现代中国历史主流,但是对它某些侧面的补充。擅长讲述民国人物历史故事的他,娓娓道来,活色生香,颇为有趣。
这5册不是连贯的,因为所交代的内容和不同时期的安排有关,会出现一些重复内容,但说明其相互印证的真实性,文笔生动有趣,记录了国民党反动派罪行,也记录了很多生活细节,记录了“帝王将相”战犯的改造历程以及改造成果,其中有不少笑料。 沈醉经历了进步青年、军统特务、平步青云、被迫起义、战犯改造、特赦回归人民的和通过回忆录以及其他文书工作(尤其是在港探亲期间)为党和人民服务的一生。 沈醉其人有进步的一面,性格比较直,能力突出,功夫和枪法很好,中年时期在北京战犯管理所还能坚持每天洗冷水澡,28岁就当上了少将军统总务处长,博闻强记,胆大心细,野心勃勃,但其进步一面始终没有让其犯下极其严重的罪行,沈母时常教诲他“人可以不做官,但一定要做人”,沈醉也听进去了,所以给自己的光明的下半生留下了余地。 强烈推荐!
以前看到过唐生明的故事,这本书描述得更详细、精彩。 对杜聿明的描写使我了解了杜聿明是怎样一个人,跟我以前的认知完全不一样。 至于溥仪,我看过他写的《我的前半生》,是非常值得读的一本书,沈醉笔下从另一个方面让我认识了一个全面的溥仪。 已经买了纸质书,明天就到,继续阅读余下部分,对于吸引我的作品,我喜欢收藏纸质版本。
从去年8月份开始看这本书,断断续续,中间还有免费阅读不了的情况,但是该书还是对我有吸引力的,最后想办法终于读完全书。前后有一些内容有重复,也有补充。首先说一下沈醉其人,初中未毕业,受其姐夫影响,小小年纪就加入了军统,为了升官发财,效忠戴笠和老蒋,干了不少坏事,但因为其母亲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礼,善良仁慈,受其影响,沈醉没有变成十恶不赦的坏人,良心未泯,经过改造,自新并能坚持自己的立场,晚年弃暗投明,为两岸统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其次,由于沈醉级别高,少将级处长,本人好奇心又强,接触过那个时代不少著名人物,独特的际遇使他见识过不少事,接触过不少大人物,也使这本书可读性较强。比如溥仪蒲杰兄弟,国民党大员杜聿明、范汉杰等,军统头目戴笠毛人凤等,甚至川岛芳子等书中都有不同程度涉及。第三,沈醉的回忆录涵盖的时间跨度,有其军统生涯所伴随的军统成立发展至没落的过程,也有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贯穿了北伐战争,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直至解放战争的全过程。看这本书,更加直观具体感受到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革命初期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残酷和不易,一路走来付出的巨大代价和牺牲,使我们感受到革命胜利果实来之不易,更加感怀革命先烈的斗争精神牺牲精神和丰功伟绩,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推荐阅读。
读《沈醉回忆录》后话沈醉(随笔) 文/王仁荣 读过了。一看数据信息,连自己也有些吃惊。初读是在2022年的9月里,一看全套有5册,就选了先拣最后一册读。不料读完最后一册后,就没有接着读其它几册,结果一放竟搁置了一年多。 这回复读,索性从头到尾读起,虽断断续续托了三个月,但总算划上了句号。 阅读时,照旧做了读书笔记。读过全套后,总得感觉是这套书很有史料价值,很有阅读价值。 读过全部内容,对作为历史事件亲历者又是作者的沈醉,有了客观而较为全面的认识。 坦率地讲,我很是钦佩沈醉这个人。沈醉可以说是军统中的一个不多见的奇才,他学历不高却勤于学习、满腹经纶,受母亲的熏陶诗词功底颇深。他的文笔流畅、不失文雅。他属于军统队伍名副其实的“文武全才”,特务的看家本领没有一样不会不精,且胆大心细,拿今天的话讲他属于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由于职业的缘故,沈醉亦算得上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可是他又恪守孝道,能够接受母亲的训诫而收敛非分之想、约束贪财之举,甚至中止杀人勾当。这看来很矛盾的“奉公”与“私情”,在他身上却能实现有机的统一。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他不遵从母亲的规劝和意志,他也免不了会像徐远举一样,欠下屠杀共产党人的累累血债。 尤为佩服沈醉惊人的记忆力,经历过那么多事、接触过那么多人,他对桩桩件件、张三李四,交待得清清楚楚。他在书中提到的有名有姓有职务有行为的人物,仅军统系统的大小特务,少说也有上百人。他习惯于写日记,倘若他的日记不是在昆明解放后遭查抄下落不明,倘若能在前些年“完璧归赵”的话,他的这套回忆录一定会写的更为详实、更为精彩…… 好了,就写到这里止笔吧…… ——2024年6月15日下午写于苏州
将作者回忆文章制作成合集,有重复部分,作者应该也没有想一下写成整体回忆录。读完免费部分感觉本书在记述上比较流畅,能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可贵之处是给我们展示了大人物的小场景,展示了真实人物的真实心理和表现。最动容的是杜聿明和夫人的感情,最惊诧的是溥仪对弟弟的感情历程。最疑惑是,为什么在抗战时期有那么多投降派?连老蒋都做着两手准备!果真如毛泽东分析的那样,阶级不同立场不同革命意志力就不同,越是封建官僚、大地主、资产阶级就越具有投降性。我想是因为他们想要通过交易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国家主权、百姓人权、政府财政都可以作为交换的筹码!
断断续续地跳着看了一些,文风很幽默,可读性很高。 我相信这不是所谓的政治宣传,首先没必要,功德林里每一个罪犯都罪行滔天,死几百次都不为过,直接枪毙不是更好;而且从序言到尾声都情真意切,诚挚地反思,检讨着。 沈醉这个人真的是很矛盾,既有人性之本的怜悯之心,又贪财好利心狠手辣。 真真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我是先从电视上看到《特赦1959》,开始感兴趣,就去网上搜人物生平,经过抖音推荐又去看了电影《决战之后》,了解到是根据沈醉回忆录和黄济人小说《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除了这两本书,我还看了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以及在拼夕夕上pdf找书花了三块钱看了《王耀武传奇》,感觉这些书让我打开了新世界大门,似乎与印象中对他们的刻板形象不太相同~越来越对民国时期以及国民党感兴趣… 现在想看看其他将军写的书,他们不是在政协做文史专员时候写了很多材料嘛,可能是因为政治因素或年代久远,不好找,找不到相关资料,所以想问一下大家有没有什么方法或者推荐的书目
党对战犯的改造政策好,特赦后最终安排在政协清闲,每月工资按高级干部待遇一二百元不等,想想那时人民挣多少?工人挣个位数还养家糊口,仁至义尽了。象溥仪、杜聿明等高级中的高级战犯是改造成功的,象作者这类见风使舵、曾经杀人不眨眼者的思想,十多年哪能彻底改造得了。到形势变了,满口胡言…唉
关于唐生明深入敌后的这段往事以前的作品看到的不多,活生生的无间道,而且还能够全身而退,左右逢源,遍观国,共,汪,日也无一人。
沈醉,在古诗里就是沉醉,《儒林外史》篇尾词有两句: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长久以来我一直认为,沈醉的名字应该是化名,没想到竟然是本名。 最令我难忘的就是溥仪事。他说作为末代皇帝,在中国基本上没有善终的。他还说阿斗太蠢,亡国也是应该,他自己却不是阿斗。然而关于他的故事无时无刻不在展现他的脱离现实的愚蠢,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皇帝,对于民间疾苦能有多少真正感知呢?大都是见景生情罢了。
沈醉,是文武全才,18岁入行军统,被戴笠相中,一路培养、提拔,就说明此人的不简单。在wg中入狱的经历也说明他确实改过自新了,在风波中尽量保全自己,也尽量保全别人。这样品性不算坏的人,智商情商不算低的人,同时见多识广,个性鲜明的人,他写的东西我是爱看的,也是推荐大家看的,尽管有些情节虽是从不同视角但确实略有重复,但不影响整体阅读。另外在本书中,不仅可以领略沈醉的风采,还可以一探杜聿明、溥仪、唐生明等人的风范,其中颇多趣闻满可以作饭后睡前的消遣
自述里对杀人前后的心理活动做了细致的描写。行动前忐忑与害怕,在回家路上沈醉看着车窗外的树木发呆,想起儿时老家见过的行刑刽子手,回家便跪在母亲遗像前以求决定,而且连续失眠,食之无味,神经委顿。最后勉强说服自己是为民除害并再次跪母遗像以求安慰。 杀人时,沈醉描述胡继业以腰疼在家休息,他佯装看望,这样写道:我的心里也像打鼓似的嘣嘣乱跳,我强作镇静地笑着说:“你别动,我学过国术,会按摩。”说着,掀开被子,按他指的地方给他按摩.我边按边想,再不下手就晚了。这么一想,手不由得有些发抖,他似乎也感觉到了,正要转身,我索性心一横,从腰里拔出竹刀就扎了下去,我没有看见扎在哪里,只听他“啊”的一声惨叫,我拿刀的右手也如同触电一般,我扭头就往外逃。 杀人后,沈醉又跪了母像以求宽恕,并提心吊胆栖栖遑遑过了两个月,见无大风声,便渐渐安定,而后再遇也就心安理得了。 民国时期,大城市各方势力纵横角逐,明枪暗箭齐聚,特务部门更是如此——在职场想有人生转折,没有那么几次拼了命去战胜自我的记录,似乎也很难再上台阶。
想起了太史公《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老沈特赦,奋而写“军统”,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也从战火纷飞、乾坤倒转的乱世中,体味了人间冷暖和心灵的救赎。老沈,算是一条汉子!
醉的文字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夸张,却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他笔下的军统生涯,既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风光无限,也不是简单的黑暗与罪恶。这是一个充满矛盾、挣扎和复杂情感的世界。沈醉在军统的日子里,见证了人性的种种可能,也体验了命运的无常。 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沈醉对自己身份认同的困惑。作为军统的一员,他参与了许多不光彩的事件,手上不可避免地沾上了鲜血。然而,他并非是一个无情的杀人机器,而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他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时常面临道德和职责的冲突,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在书中被真实地呈现出来。
沈醉回忆录虽然不是现代中国历史主流,但是对它某些侧面的补充。擅长讲述民国人物历史故事的他,娓娓道来,活色生香,颇为有趣。
这5册不是连贯的,因为所交代的内容和不同时期的安排有关,会出现一些重复内容,但说明其相互印证的真实性,文笔生动有趣,记录了国民党反动派罪行,也记录了很多生活细节,记录了“帝王将相”战犯的改造历程以及改造成果,其中有不少笑料。 沈醉经历了进步青年、军统特务、平步青云、被迫起义、战犯改造、特赦回归人民的和通过回忆录以及其他文书工作(尤其是在港探亲期间)为党和人民服务的一生。 沈醉其人有进步的一面,性格比较直,能力突出,功夫和枪法很好,中年时期在北京战犯管理所还能坚持每天洗冷水澡,28岁就当上了少将军统总务处长,博闻强记,胆大心细,野心勃勃,但其进步一面始终没有让其犯下极其严重的罪行,沈母时常教诲他“人可以不做官,但一定要做人”,沈醉也听进去了,所以给自己的光明的下半生留下了余地。 强烈推荐!
以前看到过唐生明的故事,这本书描述得更详细、精彩。 对杜聿明的描写使我了解了杜聿明是怎样一个人,跟我以前的认知完全不一样。 至于溥仪,我看过他写的《我的前半生》,是非常值得读的一本书,沈醉笔下从另一个方面让我认识了一个全面的溥仪。 已经买了纸质书,明天就到,继续阅读余下部分,对于吸引我的作品,我喜欢收藏纸质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