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詹姆斯·戴森创造之旅

詹姆斯·戴森
50多年的发明人生,经历无数失败和挫折后,詹姆斯·戴森开辟了一条颠覆现有产品的创新成功之路。气旋吸尘器、吹风机、空气净化风扇……戴森陆续发明和设计的产品不仅包含革新的科技,也是设计中的经典。在《发明:詹姆斯·戴森的创造之旅》一书中,戴森创始人与首,席工程师詹姆斯·戴森亲自讲述了精彩的幕后故事——5127个气旋吸尘器手工原型,更小、更轻、更高效的马达……12个关键里程,让我们得以窥见独特的工程师文化、启迪人心的发明家精神,与独到的戴森哲学:从不害怕失败,天真的想法比经验更重要,永远不会让自己停留在荣誉上,激
苏冰清-安迪

戴森被英国媒体誉为“英国设计之王”,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之一。他发明的吸尘器、电吹风等等改革了业界的设计,也被很多消费者奉为高品质的象征。 在书中,戴森从自己的童年说起,讲述了自己50多年的发明生涯中,如何一次次面对挫折和失败,又一次次地突破自己,开辟出一条颠覆业界的创新之路。 戴森希望通过自己的人生故事,为那些对发明创造感兴趣的年轻人,或者任何有问题想要解决的人提供灵感。他说,我的故事并不是一个聪明人的故事,然而,“我的身上有一股冲劲儿,不喜欢遵守惯例,爱挑战权威,且对一切质疑置若罔闻。同时,我也做好了从一次又一次失败中寻找突破的准备。” 第一,早年生涯 1. 詹姆斯·戴森1947年5月2日出生在英国诺福克郡的一个教师家庭。 2. 从父母那里,戴森学到了勇气和决心,也让自己动手创造东西、自学成才、无所畏惧,成为自己的第二天性。 3. 1965年到1966年,刚刚成年的戴森先是在拜厄姆·肖绘画学院学习绘画,然后进入了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家具和室内设计。 4. 求学期间,他认识了英国发明家和工程师杰里米·弗莱。杰里米邀请戴森和他一起,设计了一款名叫“海上卡车”的高速登陆艇。毕业后,戴森走遍世界售卖海上卡车。 第二,首次创业 1.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三个孩子的相继出生,戴森和妻子买下了一幢石头农舍。房子需要大量的修缮,戴森常常要推动一辆满载的独轮车在泥泞的小路上行走。但是独轮车满载时很难转向,搞不好就会侧翻,水泥还时常从车子里溢出来。这些都让戴森恼火不已。 2. 球轮手推车:轮子是球形的,可以应对泥泞的路面。手推车的箱体则用低密度的聚乙烯来制作。这种材料的一大好处是不粘任何东西。 3. 手推车的年营业额达到了60万英镑,戴森却并没有赚到什么钱。他还被董事会赶出了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 4. 两个教训: 第一,决不能放弃自己的发明和专利; 第二,不要有股东存在,必须对公司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第三,在失败中创新 1. 在制造球轮手推车时,戴森制造过一个10米高的气旋分离器,来解决棉布过滤层的堵塞问题。他发现气旋分离技术也可以应用在吸尘器中,解决尘袋排气孔堵塞和尘袋更换的问题。 2. 戴森在马库里,一共失败了5126次,直到第5127次,他终于做出了成功的吸尘器原型机。在这个过程中,他学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一次只改变一件事,看看会带来什么不同。人们常常以为创新来自灵光一现,但这种时刻其实非常罕见。更常见的情况是你从一个特定的设置开始,慢慢地做改变,了解什么是有效的,而什么改动是无效的。就这样,你会慢慢积累经验,终将实现突破。 3. 戴森的吸尘器得到了一家名为Apex的日本小公司的青睐。这家公司把这款吸尘器命名为G-Force,在日本生产和销售。G-Force 1986年上市,售价25万日元,相当于今天的2000英镑,约合人民币1.6万元。它有粉色和薰衣草两种颜色,都很受日本人喜欢。 4. 1993年,DC01吸尘器投入市场,尽管售价高达199英镑,是其他大多数吸尘器的3倍,但在问世的18个月内,DC01成为英国市场最畅销的商品。 5. 1995年,戴森电器公司实现了良好的收益。戴森还清了贷款,保住了自己的房子。 6. 除了吸尘器、电吹风、无叶风扇等,戴森还在造车、农业、教育等方面进行尝试。 7. 戴森的儿子杰克认为,戴森教给自己和兄弟姐妹最重要的东西,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我能做到”。不管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他都会迎面而上,坚持下去。

白水闻道

《发明:詹姆斯·戴森创造之旅》是一本揭示了詹姆斯·戴森伟大创造力背后的故事与哲学的书籍。詹姆斯·戴森,一位改变了世界的发明家,以其无数的创新设计而著称,包括气旋吸尘器和无叶风扇。在本书中,戴森通过亲自叙述,分享了他50多年的发明人生和他所创造的创新产品的诞生过程。书中不仅呈现了他的成就,也展示了他在发明之路上遇到的失败和挫折,以及如何克服它们,走向成功。 本书从詹姆斯·戴森的早年生活开始,讲述了他成为发明家的过程。戴森从小就对机械和发明抱有浓厚的兴趣,他坚信创新和发明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他的第一个发明,一种改进的轮椅设计,虽然未能实现商业化,但这并未打击他的热情和决心。相反,它激发了他更大的创造力和对发明的热爱。 戴森的许多发明都源自对生活中普遍问题的观察和深思熟虑。例如,他发明的气旋吸尘器就是对传统吸尘器性能不佳的一个解决方案。通过改进吸尘器的设计,戴森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更高效、更易于使用的产品,从而在吸尘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进一步深入,本书还揭示了戴森的发明哲学和思考方法。戴森强调实践和实验的重要性,他相信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和不断的尝试,才能将一个想法转化为成功的产品或技术。他的这一理念也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启示,鼓励他们勇于实践,不怕失败。 在探讨戴森和他的发明时,本书还讲述了他与团队的合作。一个好的团队对于将一个创意变为现实至关重要,而戴森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的团队不仅包括技术人员和工程师,还包括设计师和市场营销专家,这种跨学科的合作使得他的产品不仅功能出众,还具有吸引消费者的外观和设计。 当然,戴森的发明之旅并非一帆风顺。本书也没有回避这些困难和挑战,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他在发明和创业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面临困难和挫折,只要有坚持和信念,最终都能实现目标和梦想。 通过戴森的亲自叙述,本书为读者呈现了一条充满失败、挫折但最终走向成功的创新之路。它不仅是一本关于发明和创新的书,还是一本关于勇气、坚持和实现梦想的书。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启发创业者、科技创新人士和设计师等多领域读者的实用书籍。它通过讲述詹姆斯·戴森的发明生涯和他所创造的众多创新产品的故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于那些希望在各自领域取得突破和成功的人来说,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关注我,一同领悟书籍中的精彩瞬间)

董沛爱交易

詹姆斯.戴森爵士的自传,很不错,从他身上看到了爱迪生的影子。看完,我又以下几个想法,与大家分享。 ①做发明家很容易,你只要敢于失败不断尝试,就有机会成功。做企业家却很难,因为面对的不确定性远比发明家要大。但如果要做一个发明家兼企业家,那就更是加难上加难。但戴森成功了,尽管九败一胜、历尽艰辛。 ②好的产品真的不需要过度宣传,更不需要参与价格战,戴森的产品很贵,但一样畅销,主要是大家认可它是个好东西。 ③西方国家的社会环境,已经完全不适合制造业的存在,至少英国就是这样,无论社会环境、人才储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都充满对制造业的蔑视。 ④警惕多元化陷阱,戴森进入电动汽车领域等尝试就是一种巨大的错误。另外戴森的各种跨领域扩张,只会让戴森品牌未来更糟糕。这可能跟本书主人公詹姆斯.戴森的思维有关。他也许太老派了。 …… 这是一本正能量的个人自传,值得大家有空读一读,一遍就够了。

张鹏波

如果生活本身就是目的,淹死一定比做个笨蛋好。 我们耳熟能详的英国公司或产品,戴森算是其中之一,如果加上现代二字,那戴森恐怕是大多数人脑中的唯一。至于原因? 在这本书中你会找到答案。 这不是一本很精彩的书,但阅读过程中依然会心生感慨,有梦可追,不俱艰辛和失败的人生,是那么令人佩服和向往,但有多少人敢迈出这一步呢? 最近几年不少创业者因企业经营不善导致个人被限高的新闻层出不穷,令人唏嘘,这其中当然有不少恶意老赖,但政策和大环境也应该思考保护那些诚信的企业家,没有创业和创新,我们的经济将一潭死水。 从某个程度而言,这本书对于只了解美国初创企业运作模式的人而言,倒也是开启了一扇门,英国这几百年来借助于资本殖民主义,赚容易钱赚习惯了,在21世纪全球自由贸易的大背景下,其体制、思想、社会氛围一下子没转过弯来,在新技术新行业没有涌现出一流的新公司,也是其国力衰退的最大原因吧。 站在这个角度看,其实创业者真的不需要害怕巨头,他们的思考方式,行为习惯很多时候已经僵化,只要真正的改变到来,把握机会的一定是那些一往无前,勇于拥抱变化,不惧失败的创业者。

行痴·知无畏

这本书比较厚,是詹姆斯·戴森的《发明》一书。如果你对詹姆斯·戴森不熟悉的话,但是,戴森的产品大家几乎都用过,比如:戴森的吹风机,戴森的吸尘器等。 这本书是讲工业设计发明的书籍,重点讲述了这个英国设计之王的成长经历和发明创造以及创业的旅程。 其实,这本书从阅读的角度来讲,稍微有点枯燥,枯燥的点在于经常聊一些工业设计,可能对于不懂工业设计的人来讲,有点枯燥。 但是,整本书在我看来,有三条主线,这三条主线是我自己总结的。 第一条主线就是:戴森的学习成长经历,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的家庭故事和求学之路。 第二条主线就是:戴森发明创造和创业的艰难历程。 第三条主线就是:让我看到了英国这个国家是如何在二战以后逐渐发展变慢,没有了昔日两次工业革命的辉煌。 在第三条主线当中,让我吃惊的是英国作为两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在二战以后竟然非常鄙视制造业这件事。 英国在二战之后,这个国家最鄙视的两个职业分别是:制造业和销售。 戴森对于英国这种环境和氛围真的是恨铁不成钢,他说: 几百年来,英国一直是一个充斥着劫掠者、海盗和投机取巧者的国家。我们靠着诗歌、歌曲、电影和浪漫的历史赚得盆满钵满,却长期在故事中编排制造业是迟钝、费力又肮脏的生意,即使在今天也还在嘲笑和羞辱它。 其实,这个变化,让我看到了为什么英国在 20 世纪被美国反超的原因,不仅仅是英国经历二战,更重要的人的思想的变化。 工业革命让英国变成了世界头号强国,开始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开始巧取豪夺,变得富有而贪婪,本质上感觉制造业,工厂里的活,让奴隶去干就行了,我们英国的绅士文化是文学,是艺术,这才是我们的追求,显得高贵,所以,当自己开始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即使经历了世界大战,还是瞧不起制造业,也就不愿意下工厂了。 詹姆斯·戴森就是在这种鄙夷的环境下,发明了众多产品,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发明往往更看重的是耐力和耐心地观察,而非灵感。 詹姆斯·戴森说:人们常认为发明是灵光一现,现实恐怕很少是这样的,与最终取得的成功相比,发明的过程中失败更多。 在 1983 年,经过四年的创造和测试,戴森经过 5126 次失败之后,第 5127 个气旋式吸尘器手工原型终于成功了。 所以,发明创造往往靠的并不是灵感,而是坚持不懈的尝试。 就像是爱迪生发明电灯是一样的道理,失败了上百次。 我在读《把思考作为习惯》这本书时,看到的一句话就能总结戴森的发明创造经历:创新不是无中生有的顿悟,而是厚积薄发的涌现。 其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呢?但凡做一件事,不都是只有通过不停的尝试才能找到最合适的一条路吗? 哪有什么一蹴而就的成功,都是历经千险之后获得的成就。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这本书,比较厚。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涩郎」,每天都会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以及个人成长类的知识。关注微信公众号「涩郎」,带你一起探寻财富与精神自由之路。为方便大家在第一时间内获取最想要的知识,我已在公众号里准备了近百篇优质文章,并做好了分类,再次希望你来我的公众号做客。

圆月照可爱

商业传记中的中上水平,推荐创业者读 这是戴森本人讲述,从儿时一直到2020。书的前半部分讲了他吸尘器之前的创业经历,很有启发 后半部分是造吹风机 尾气处理 造车,建学校的内容,课题比较大 我是快速翻了下 戴森的前半生可以这样总结 1 出生于英国的书香门第,父亲在他9岁去世,母亲养大三个孩子。父母不逼迫他的学业,而是教他干家务,手工活 学习音乐,运动。戴森是穷人家的富养长大的孩子 2 进入皇家艺术学习设计,在学校的几位好老师促使他学习工程,并在毕业时参与海上卡车项目 3 大学与妻子一见钟情,妻子是他坚强的后盾 4 因为婚后装修院子戴森发明一种球轮手推车,借此机会离开海上卡车 自己创业 创业很难,而且他没有保留控制权 被其他股东解雇 5 第二次创业还是和家务有关,他发现旧的吸尘器换袋子很不合理。他实验了5126次 重新发明了无袋吸尘器 6 握有专利,他决定出售授权,但过程很不顺利。其中和安利的合作不仅没有赚钱 还被盗用图纸。 与安利官司打了5年身心俱疲,硬挺到安利和解 7 戴森决定自己造吸尘器。45岁,他重新研发出DC01。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人 他抵押了自己的房子。 又是妻子支持了他 后面就是生产和推销了 我写的比较简单,其中的困难还是很多。所以特别推荐技术创业者读一读,创业真是九死一生 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平实,不像小说那么激动人心 如果有不足的话 那就是这本书是作者本人的一面之词,虽然戴森讲的已经比较细了,但还是缺少他的亲朋好友的补充 如果是第三方写 会有更精彩的传记

🐣ivy black

怎麼樣可以讓孩子不怕失敗呢?我們的教育太緊張,一直想糾正孩子的錯誤,孩子對失敗就會很敏感

铧仔

成长环境 虽然家庭的经济条件一般,但是戴森的家庭氛围很好。 父亲是快乐的博学家,支持孩子多方向的探索,母亲无条件地养育,以身作则,积极地影响着戴森的成长。物质资源的紧缺,反倒成了优势,一切都自己动手,自己种菜、缝纫、料理、做木工,创造成了戴森的天性。 在这样的条件下成长,戴森拥有很高的心理资本,在痛苦中也仍有加速的毅力,在失败中保持兴奋继续学习。 两性生活 戴森的妻子,外向、宜人、开放,感商高!也是一位拥有创造力的女性~两个开放性很高的人在一起生活,充满了创造的乐趣,每天都有小惊喜! 设计制造销售全流程 从小就倒腾各种新发明,戴森的职业之旅,始于设计。 但他的设计不是孤立的,而是触及下游的: 在制造中确认方案的可行性,主导工程; 在销售中确认自己的设计和工程是否符合社会需求,是否具备市场价值。 设计不是艺术,如果不可落地,不能创造社会价值,就毫无意义。 教育 谈及教育,戴森是应试教育的反对者。他认为考试成绩好的人,不一定工作出色。孩子天生就有制造、实验、玩耍的欲望和能力,而应试教育则会扼杀孩子这种能力。教育不应该教孩子死记硬背,而是教育孩子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学习,在一次次失败中成长。 永远保持冒险精神,积极开拓世界!

苟文木水

工程师精神+企业家精神,再因为热爱去创造产品改变世界,这真的太酷了。这也让我想到日常的生活工作,大概永远不会有灵光乍现,所有的解决方案、更伟大的产品都是要长期思考、不断尝试、不断犯错才能塑造的。把心扑到上面,尽情折腾吧~

杨文理

也许可以稍微改变一下对戴森产品的成见,毕竟一年能卖出上千万件的吹风机或是吸尘器,一定有相当的可取之处,就像作者书中描述的那种对于产品精益求精的打造过程反映出来的。但是很奇怪,通篇读下来我对于詹姆斯戴森这个人感觉不对路,不是一路人,不管是他神奇的社会理念,例如对农业对绿电;还是他孤注一掷地经营想法,例如不上市,抵押房子一把梭等等。

周嘻嘻😁

通过这本自传式的叙述,了解了吸尘器行业很多优秀设计的想法来源,之前听同事碎片化讲过一些,这次系统化读完了。 戴森设计的这款电车动力,续航里程拿到2024年还是非常领先的,如果他能和国内的电池厂合作能够商业化落地,和之前戴森出来的同事了解过,最后没做出来就是因为成本太高,营利性有问题。 我几乎在一周内一口气读完了本书,就像在大学时期读《乔布斯传》一样,两人都是我非常崇拜的发明家。对于创业者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励志案例。

小破仑

作为创业者应该多看看这些人物传记,他们总是给你一种似陈相识的感觉,但每个人又有很多不同,企业家是一个不断改变的群体,他们就是穿了红舞鞋的舞蹈者,只能一直持续下去。戴森是高级的商品,但也是从困难之中走出来的。不断的去认知市场,不断的去了解市场,然后去修正自己的想法和方案。组织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你的组织充满了活力,那么你才能在未来的增长之中不断的去创造活力。讲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同时也讲了很多失败的案例。其实每一个企业家不可能做对所有的事情。但你不能失去冒险精神。 企业和企业家是不断努力的,结果是不断试错的结果并不是躺在功劳簿上去享受。如果你做企业想退休了,想享受了,那么可能等待你的后果就是返贫。

Tree

James Dyson、Elon Musk、Steve Jobs是同类创业者,产品创造型而非商业机会型,这类创业者的成果往往伴随巨大社会影响力和商业回报。 Dyson最令人印象深刻是在沉寂十几年的“人生低谷”中,保持产品激情、创业信心和工作品行。这对于大部分创业者难以想象,乔布斯年少成名,Musk早年卖公司财富自由,都没有经历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时间。而乔布斯和Musk早年高峰衰落,而Dyson成功后一直较为顺利,这也算某种“能量守恒”。 Dyson的家庭凝聚力很强,不管是他的父母带给他的爱,还是他作为丈夫、父亲对家人的投入,都是他默默蛰伏十几年的动力。对比乔布斯和Musk都是原生家庭和成长记忆有瑕疵,自己组建家庭时也是雨露较多。这种家庭凝聚力让Dyson品牌成为一个家族企业,和过去二十年科技企业通过资本增长截然不同。 Dyson对于英国社会及政府不支持制造业颇有微词,但整体看欧美对于失败包容度更高,也更鼓励企业家精神。所以Dyson在早期能从银行多次贷款创业,并且有好友贵人持续支持。在我们这样以结果衡量价值甚至评价初心的社会氛围中,创新是更难的,我们往往对结果患得患失。 Dyson的产品成功很多,也放弃了许多产品。Dyson造车投入百亿,在量产前毅然放弃。早年做洗衣机,疫情期间做呼吸机都是很快放弃。你能看到Dyson的坦然,并不对结果和投入无限遗憾,我们看到的是那份对产品创造的初心和热情,这个价值观是真正的Dyson。

yusen

戴森是我非常喜欢的公司(当然不是因为名字的因素),戴森和苹果、保时捷、索尼、B&O等公司一样,是少数几个把设计,科技,工程制造结合到完美,又能以合理的价格出售的公司。这本书的叙述确实有些流水账,但发明创造的核心在于首先通过长期的观察思考积累,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Dyson的例子中是不断革命马达,并从中衍生出不同产品线的机会。很多人以为发明是一个灵光一现的过程,但实际上大多数的发明是一个严谨缜密的过程。尤其也欣赏他在看到电动汽车领域竞争激烈自己无法带来竞争力的时候果断砍掉的魄力。聚焦是一个知易行难的事情。

一只小豹

戴森老爷子的美德: 1.对妻子给予无限的赞美 2.对瞧不起制造业的英国人和英国政府痛心疾首 3.对xx管子xx材料xx毫米如痴如醉一沾上就要絮絮叨叨写一大堆我看不懂的介绍 4.对欺负过折磨过自己的人和企业记得一清二楚,全部写的明明白白 一个亏也受不了! 他说,我是个发明家啊!所以这不是戴森品牌史和商业发展史😂,这是一个工业设计天才的自传,人很有趣,书就一般。 跟苹果一样,戴森的新品总是让人兴奋。漂亮、利落、精益研发超出预期,戴森的所有产品我都很感兴趣,持续看好这位英国首富哦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