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打开——2023年第31本 总有朋友要我推荐能够暂且忘却烦恼的书,用来调节心情,我心想其实他们更需要一档傻白甜哈哈哈的综艺节目,于是出于礼貌我就推一些节奏明快的小说,首选《长安的荔枝》,篇幅不长口碑还好,反馈极为清晰。但近期我发现,浩繁幽缈的宇宙科普读物,是另外一个恰当的选择。 小时候和哥哥有段对话,至今清晰,我问他你怕世界末日么?他说我不怕,因为全世界的人都死了,我问那你自己死呢?他说那肯定不干。 令我惊讶的是,这不仅仅是小孩子的思路,长大后大部分人都这么回答,甚至还有人期待累了就一起毁灭吧,一个别剩。我一度怀疑我们活着的意义是否仅在于因为其他人还没死,或者陪葬的人不够多,他们的假想说明他们都是人类的反派么?当然不是,只不过烦恼太多,都在硬撑,一个平等的毁灭机会,他们可以淡然接受。 之所以宇宙科普读物可以消愁,是因为它将你带入了一个无论空间的横轴和时间的纵轴都无比广阔的境地之中。你会发现100年的寿命,在文明史上还勉强算个数字,但在宇宙史中连一瞬都不配。那种渺小感与虚无感,我们能诞生,能存活,本身就是个奇迹,反而会让人踏实,压力骤减,也不再矫情,格局忽然被打开。 这本书依然有个老问题,就是里面大批量出现的数理化算法文科生读不懂,但这本书还有个新问题,就是里面大批量出现的数理化算法,普通的理科生依然读不懂。不甘人后的我用仅存的数学能力,数了数目录讲了多少个起源,大概14处,从大到小,从远及近,我们仿佛认识了万物的妈妈,第N次脱离了宗教束缚,走近科学。难得作者最后用了非常浪漫的笔调,将我拉回到现实中继续感慨: 而今夜,我将把自己托付给我对之满怀信心的自然定律与科技,乘坐一架现代化航空飞行,穿越半个太平洋回家。这就是各种事物如何汇聚在一起、我们如何发展到今天的方式,利用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回顾过去。
这是一本探索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演进的数亿年历史的科普读物,它的作者巴赫拉姆·莫巴舍尔曾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担任了7年的天文学家,写过250多篇科学文章。在这本书里,他为读者带来了从宇宙诞生到人类起源这段令人着迷的故事。人类对于世间万物的起源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数千年来人们不断发问,宇宙是怎么来的?宇宙的起点在哪里?地球为什么能创造出生命?恐龙如何成为地球上的霸主,又为何在转瞬之间全部消失了?人类诞生的目的又是什么?在成功登月后,人类能否走出太阳系,征服宇宙呢?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活的年代已经揭开了许多问题的答案,尽管有些仅仅是人们的推测,但借助科学的力量,我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个世界的基本结构,它是由空间和时间组成的。空间和时间的概念我们都懂,但想要把它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清楚却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古希腊哲学柏拉图曾经给时间和空间下过这样的定义,他说:“空间是事物形成的实体,而时间是天体运动的时期。”后来,这段描述又被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补充道:“时间只能通过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表现自己,而无法独自存在。”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人们都信奉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直到十七至十八世纪之间,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他把时间从空间中独立出来,认为时间是单独存在的,牛顿将其称之为“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紧接着到了20世纪,另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更新的观点,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相对论”。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把时间和空间解释成宇宙中的几何弯曲,他认为一个具有质量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间发生扭曲,造成空间中的其他物体产生加速度,发生加速运动,这种加速运动创造出了时间概念,物质之间的这种作用被他称作“引力”。每个有质量的物体都能在引力的作用下扭曲时空,而被它扭曲的这部分时空被称作“引力场”。引力是宇宙中的四种基本力之一,另外三种基本力分别是强力、弱力和电磁力。强力能把宇宙中的最小物质单位“夸克”组成质子和中子,然后再把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我们知道,原子核裂变可以释放巨大的能量,原子弹就是依靠这个原理制造出来的,而这种能量本质上就是强力创造的。 弱力是一种能让原子核衰变的力,它的作用极为微弱,因此被称作“弱力”。强力和弱力都是在原子核的尺度内存在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但第四种力——电磁力就不同了,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观察电磁力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找两块磁铁。事实上,我们生活中能感受到的力,除了引力之外的力,包括摩擦力和弹力都属于电磁力的范畴。而在微观世界里,电磁力能让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还能让分子彼此作用,形成物质的稳定形态。如果没有电磁力的存在,整个宇宙都会变成一颗颗的原子。理解了时空和基本力这些基础概念以后,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宇宙的起源。目前科学界最主流的观点是,宇宙来源于一次大爆炸。在大爆炸当中,宇宙以一种密度极大、温度极高的状态诞生,并以极快的速度向外膨胀。时至今日,宇宙的膨胀仍未结束。科学家可以通过观测银河系外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推算出宇宙膨胀的速率,而通过宇宙膨胀的速率,还能倒推出此时此刻距离宇宙大爆炸发生的时间间隔,这个时间也就是宇宙的年龄——138亿岁。在138亿年前的那场大爆炸中,在一瞬间,构成整个宇宙的一切物质被释放而出,这些物质起初以粒子状态出现,而在仅仅一秒之后,这些粒子中的质子和中子就开始结合成氘原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重氢。重氢的状态并不稳定,它们还会继续发生反应,生成氢原子。这个过程被称为“大爆炸核合成”。整个核合成过程在大爆炸10分钟后就基本结束了。此时的宇宙中充斥着氢原子和氦原子,而比它们更重的元素,要在几十亿年之后才会出现。
这是一本自然科学类的科普书,介绍世间万物的起源,从宇宙行星到太阳系、地球,除了“大爆炸学说”我不认可之外,讲地球🌍板块、海洋的形成,讲生命的起源、讲各种动植物的起源,当然少不了我们人类的起源。非常有趣的书,适合喜欢探索世界、满怀希望的年轻人阅读,而且是需要反复阅读。
简直不要太牛逼的一本书,作者是真的有知识海的人。前面说宇宙、星系以及物质起源的时候,差点没把我送走,真的是看不懂一点,还是硬着头皮在看。但是后面太阳、地球、海洋、细胞、生命起源的时候,越看越好看。 书如其名,万物起源,万物的起源都在这本书里面,包括时间、空间、元素、宇宙、星系、恒星、行星、地球、生命、细胞、人类、以及文明的起源,层次逐步递进,娓娓道来。前面关于宇宙起源的内容,确实硬核,很多地方都看不懂。但是越看越好看,世界太美妙了,真的很美很美,本书算是我今年目前为止,看到为年度最佳,墙裂推荐!!!
太牛掰了,深入浅出,从宇宙大爆炸讲到星系讲到地球讲到细胞讲到生物讲到生命讲到文明。而且观点都极其新颖。记得在小学,最新的科技说有三种夸克,上下夸克奇夸克,书中已经是6种,还有胶子,希格斯粒子。讲到宇宙,还讲到膜,暗物质,暗能量,讲的很清晰明白,且翻译不绕口还很通顺,在各个方面都是接近满分的著作。而且无论是作者的立意还是书写,几乎对全书都给出了基于证据的开放式讨论,每章不仅总结还给出了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句话总结,这几乎是接近人类认知边沿的科普总结百科全书。强烈推荐。
如作者所言,对起源的探索,是将不同的学科聚集到一起,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同时理解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的尝试之一。 本书宏大而细致,试图探讨并廓清宇宙、地球、生命、智慧、文明的起源。知道从何而来、怎样而来应该是我们人类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而那万物源头:宇宙更是吸引我们从未停下探索与追寻的脚步。宇宙从一个点开始吗?宇宙有中心吗?从本书第一次知道了宇宙爆炸初期时间的精细划分,包括早期宇宙的不透明时期,包括物质与辐射脱钩,导致轻元素生成;而后,在原始恒星行成过程中,重元素也叫金属元素行成。 宇宙的四种基本力也很引人入胜~特别是强力,弱力,微观世界同样引人入胜。啊,我又联想了薛定谔的猫,量子力学,量子叠加态,量子去相干~迷人又扑朔迷离的量子力学! 再然后。。太阳系,地球。。。逐步接地气了。30多亿年前,有了地球上原始生命。多么不可思议,那么早哎~但是进化之路也不容易,从无机物~有机物~蛋白质~细胞~多细胞~到2亿多年前,哺乳动物登场,到能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类逐步进化,直立行走、大脑发育、制作工具基本同步,使用并保存火种、语言产生、农业发展、文明产生。由远及近,最后开始我们对于科学的追索,我们在不断发现一些真理和真相,又不断去修正与优化:永远在进步却又永远在路上。 读一本好书,学到了知识又被引导着去思考,收获颇大。奈何记忆力与理解力有限,需要不断交叉验证,温故知新,方可内化为自己的常识。 2024年4月20日
合上本书,对于书中所讲的内容,还是朦朦胧胧。可是,就书中所提出的问题,无不是人类意图去了解并掌握的终极问题,本书就值得推荐。 宇宙起源,从大爆炸之后粒子的反应写起,这是当今人类科学家给出的认知极限。其他问题类似,莫不是科学界给出的看法。实际上,这是人类科学对书中欲探寻问题的汇总。所以,尽管很枯燥,还是饶有兴味地阅读下去。 到了地球生命开始,进化、化石、探寻让我们逐渐回归到这颗孕育生命的星球,所讲述内容与类似书籍有相同的影子,心理才逐渐平静下来。 书中关于书目中NA SA的地方,似乎只有天文望远镜有交集,其余均是物理学家的范畴。 等有时间再多翻翻,还不足以满足我心底的好奇。
很喜欢这样一段话: 洞晓宇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时, 我们就会安于当下; 清楚生命就是喜乐时, 我们就会在一切经历中发现可喜的收获。 看清一切对象都在成就我们的实相时, 人就会谦逊和感恩。 这个世间,比起我们领受的爱, 我们的付出不值一提。 我们的祖先,本是畅游在海洋里的一尾鱼,虽然没有拥有整个世界,但自由自在。 心如止水,安于当下,认识自己的渺小,不要有那么多欲望吧!
好书!一级棒!读30万字,花30小时,纵览自然发展史。 作者先简述基础物理理论,然后从宇宙大爆炸讲起,在138亿年前,基本粒子如何聚合成轻元素,分子云如何塌缩成恒星?是什么让恒星燃烧?当恒星没了“燃料”会发生什么?铁之后的元素如何行成?行星如何诞生?星系之间为何越来越远?72%的暗物质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科学家给出了答案或近乎完美的猜测。 再聚焦于地球,在万古、纪、代、世的时间跨度中,大陆板块漂移成如今的格局,冰期与间冰期五次交替,生命挺过六次大灭绝(作者这样写的)。也许是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全球变冷,白垩纪的恐龙退出地球霸主之位,继而让哺乳动物有崛起之机。自5500万年前,灵长目从北美与欧洲起源,残存于岩土中的化石彰显着人类进化历程。人类文明,也在某一时刻,悄然起步。 从作者的行文逻辑来看,内容结构明晰。首先简述章节内容,然后详述更细致的起源问题,最后做出总结与未来的展望,层次分明,反复提及知识点,便于记忆。最后的最后,作者针对书中的知识点提出疑问,可供读者回答
就像一本百科全书,想要揭秘哪个谜面,直接到那部分阅读就好,如果需要知识铺垫,也会被引导到相关知识点。越读越觉得我认知的世界也太狭窄了吧!原来我觉得世界就是人类城市、动物世界、山河湖海、星空日月……没想到这本书读到我三观刷新,地球以外的星系天体真的太多了,让我不得不相信有外星人,但是,在书中宇宙日历上,以一年为时间段的话,人类的存在不过是宇宙诞生至今的短短一秒而已!
《起源:NASA天文學家的萬物解答》是一本科普類型的圖書,講述了138億年的宇宙演變史。 作者巴赫拉姆·莫巴舍爾(Ba hram Mobasher),英國人,是國際知名的科學家。擁有來自英國杜倫大學的觀測宇宙學博士學位,他在萊斯特大學以及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他曾是歐洲航天局的科學家,也在美國NASA擔任7年的天文學家,寫過或者合著過超過250篇科學文章,主要研究星系的成型以及演化。目前,他是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物理學以及觀測天文學教授。 作者在本書中以宇宙的時間初始為起點,從大爆炸寫到元素的誕生,星系的形成,再寫到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整體脈絡清晰,視角權威,專業、細緻地講述了宇宙的誕生、成分組成與演變,元素的形成與演變,星系的形成與進化,再到地球的演變與內部構造的發展,地球生命的誕生與進化,直至文明的誕生。 書挺不錯,很專業,很有系統,囊括了不少以前我看過的科普書中沒有介紹的知識點。只是天文學和物理學的科普書對文科人來說都比較難啃,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才慢慢啃完,要是能寫的更通俗點就好了。 2023/01/29 No.012/2023(完讀第12本) 附:目錄 01、介紹與回顧 02、科學思想的發展:歷史的回顧 03、空間與時間的起源 04、粒子與場的起源 05、宇宙的起源 06、輕元素的起源 07、第一批原子與黑暗時期 08、宇宙結構的起源 09、宇宙的當前狀態 10、宇宙的組成 11、星系的起源 12、恒星的起源 13、恒星的演變與死亡 14、重元素的起源 15、行星系的起源 16、早期地球 17、大陸、海洋和山脈的起源 18、演變中的地球:一段動態歷史 19、生命條件的出現 20、生命的基本成分 21、生命的起源 22、細胞的起源 23、地球生命的早期演變 24、哺乳動物和靈長目的起源 25、語言、文化、城市和文明的起源 26、結束語 索引
●《起源》这本书我读得很慢,近60个小时,76页笔记。里面有太多知识触及了盲区,就一点点查,一点点消化,尽管如此还是管中窥豹。 ●书中从宇宙大爆炸开始,介绍宇宙起源,星云星系的形成,时间空间是实体还是虚无,恒星行星的演化过程,再到地球演化,生命起源,止于人类起源与文明出现。涵盖了从物理到化学再到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内容。 ●其中有关学科科学的知识有深度有广度,这对于一个上学期间就不间断把知识还给老师的学渣在理解层面上极为雪上加霜。所以不谈学术谈感悟(尴尬ing)《起源》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从宇宙之初到现今138亿年的演变中,一切物质的生成似乎都是一系列复杂又特定的条件具备后才形成的。那一个个历史事件接连发生,散落在空间与时间交织的时空中,看似分散无序杂乱无章,但当时间走过138亿年之后才发现那就是一个极其精巧与细腻的计划,它的巧夺天工直到人类大脑神经元通过突触末端的电化反应刺激变成了一副难以置信的神秘画卷才得意展现。 ●宇宙大爆炸与天体碰撞想必当时威力一定极度震撼,但这言之词穷的震撼在一个仅有70万年演化史的物种,其整个物种基因的存在与消亡甚至经不起上述宇宙行为中亿万分之一的能量爆发却在百亿年后从宇宙宏观的角度被文字描述得那般波澜不惊。 ●这本书的阅读持续一个多月,期间发生很多事情,从自信,希望,意气风发到焦虑,失落,无所适从……那一次次的风浪冲击着一个个伤神的夜,而且事情的发展依旧没有定数。 《起源》读完了,就像在书中得到的:突如其来的风波震撼太大?那只是因为离得太近看得太短。从人生宏观的角度来看不过是个波澜不惊的经历而已。
大三角指在夏季的东南方高空里由天琴座的织女星、天鹅座的天津四及天鹰座的牛郎星组成的三角形,三角形横跨银河。 应景之作,祝福书友 唯“信”,志(致)远! 瑶琴穿宵汉 天鹰踏长河 玉钩满潮生 两星(心)落秋波
通过科学工具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生活的星球的过去,让我们在面对现实和未来时,多了一些必要的敬畏和审慎。 一如可知宇宙的演变充满丰富的不确定性一样,狭小且脆弱的人类社会更是如此,因此非常有必要以一种谦逊的态度去理解我们自己。 近几百年来,虽然我们取得了引以为傲的成就,但在大自然面前,仍然有越来越多的未知和不可控,我们断不可过分自大,“与天斗与地斗”并不是其乐无穷,非常可能反噬其身。工业化以来,人类不断扩大的活动导致的非自然全球变暖就是明证,一如自然界的蝴蝶效应一样,我们又怎么确定现在的无法无天不会让我们的后代经历地狱般的暴风雨呢? 人类的有限性在大自然面前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甚至连人类社会的某些行为都无法预测和控制,更别说整个星球和浩瀚的宇宙了。 保持谦逊,充满好奇,敬畏自然,我们的未来将是更加美好的!
万物有源,本书把最根本的源翻了个底朝天,一部不错的科普作品!
格局打开——2023年第31本 总有朋友要我推荐能够暂且忘却烦恼的书,用来调节心情,我心想其实他们更需要一档傻白甜哈哈哈的综艺节目,于是出于礼貌我就推一些节奏明快的小说,首选《长安的荔枝》,篇幅不长口碑还好,反馈极为清晰。但近期我发现,浩繁幽缈的宇宙科普读物,是另外一个恰当的选择。 小时候和哥哥有段对话,至今清晰,我问他你怕世界末日么?他说我不怕,因为全世界的人都死了,我问那你自己死呢?他说那肯定不干。 令我惊讶的是,这不仅仅是小孩子的思路,长大后大部分人都这么回答,甚至还有人期待累了就一起毁灭吧,一个别剩。我一度怀疑我们活着的意义是否仅在于因为其他人还没死,或者陪葬的人不够多,他们的假想说明他们都是人类的反派么?当然不是,只不过烦恼太多,都在硬撑,一个平等的毁灭机会,他们可以淡然接受。 之所以宇宙科普读物可以消愁,是因为它将你带入了一个无论空间的横轴和时间的纵轴都无比广阔的境地之中。你会发现100年的寿命,在文明史上还勉强算个数字,但在宇宙史中连一瞬都不配。那种渺小感与虚无感,我们能诞生,能存活,本身就是个奇迹,反而会让人踏实,压力骤减,也不再矫情,格局忽然被打开。 这本书依然有个老问题,就是里面大批量出现的数理化算法文科生读不懂,但这本书还有个新问题,就是里面大批量出现的数理化算法,普通的理科生依然读不懂。不甘人后的我用仅存的数学能力,数了数目录讲了多少个起源,大概14处,从大到小,从远及近,我们仿佛认识了万物的妈妈,第N次脱离了宗教束缚,走近科学。难得作者最后用了非常浪漫的笔调,将我拉回到现实中继续感慨: 而今夜,我将把自己托付给我对之满怀信心的自然定律与科技,乘坐一架现代化航空飞行,穿越半个太平洋回家。这就是各种事物如何汇聚在一起、我们如何发展到今天的方式,利用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回顾过去。
这是一本探索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演进的数亿年历史的科普读物,它的作者巴赫拉姆·莫巴舍尔曾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担任了7年的天文学家,写过250多篇科学文章。在这本书里,他为读者带来了从宇宙诞生到人类起源这段令人着迷的故事。人类对于世间万物的起源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数千年来人们不断发问,宇宙是怎么来的?宇宙的起点在哪里?地球为什么能创造出生命?恐龙如何成为地球上的霸主,又为何在转瞬之间全部消失了?人类诞生的目的又是什么?在成功登月后,人类能否走出太阳系,征服宇宙呢?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活的年代已经揭开了许多问题的答案,尽管有些仅仅是人们的推测,但借助科学的力量,我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个世界的基本结构,它是由空间和时间组成的。空间和时间的概念我们都懂,但想要把它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清楚却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古希腊哲学柏拉图曾经给时间和空间下过这样的定义,他说:“空间是事物形成的实体,而时间是天体运动的时期。”后来,这段描述又被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补充道:“时间只能通过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表现自己,而无法独自存在。”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人们都信奉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直到十七至十八世纪之间,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他把时间从空间中独立出来,认为时间是单独存在的,牛顿将其称之为“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紧接着到了20世纪,另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更新的观点,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相对论”。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把时间和空间解释成宇宙中的几何弯曲,他认为一个具有质量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间发生扭曲,造成空间中的其他物体产生加速度,发生加速运动,这种加速运动创造出了时间概念,物质之间的这种作用被他称作“引力”。每个有质量的物体都能在引力的作用下扭曲时空,而被它扭曲的这部分时空被称作“引力场”。引力是宇宙中的四种基本力之一,另外三种基本力分别是强力、弱力和电磁力。强力能把宇宙中的最小物质单位“夸克”组成质子和中子,然后再把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我们知道,原子核裂变可以释放巨大的能量,原子弹就是依靠这个原理制造出来的,而这种能量本质上就是强力创造的。 弱力是一种能让原子核衰变的力,它的作用极为微弱,因此被称作“弱力”。强力和弱力都是在原子核的尺度内存在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但第四种力——电磁力就不同了,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观察电磁力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找两块磁铁。事实上,我们生活中能感受到的力,除了引力之外的力,包括摩擦力和弹力都属于电磁力的范畴。而在微观世界里,电磁力能让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还能让分子彼此作用,形成物质的稳定形态。如果没有电磁力的存在,整个宇宙都会变成一颗颗的原子。理解了时空和基本力这些基础概念以后,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宇宙的起源。目前科学界最主流的观点是,宇宙来源于一次大爆炸。在大爆炸当中,宇宙以一种密度极大、温度极高的状态诞生,并以极快的速度向外膨胀。时至今日,宇宙的膨胀仍未结束。科学家可以通过观测银河系外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推算出宇宙膨胀的速率,而通过宇宙膨胀的速率,还能倒推出此时此刻距离宇宙大爆炸发生的时间间隔,这个时间也就是宇宙的年龄——138亿岁。在138亿年前的那场大爆炸中,在一瞬间,构成整个宇宙的一切物质被释放而出,这些物质起初以粒子状态出现,而在仅仅一秒之后,这些粒子中的质子和中子就开始结合成氘原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重氢。重氢的状态并不稳定,它们还会继续发生反应,生成氢原子。这个过程被称为“大爆炸核合成”。整个核合成过程在大爆炸10分钟后就基本结束了。此时的宇宙中充斥着氢原子和氦原子,而比它们更重的元素,要在几十亿年之后才会出现。
这是一本自然科学类的科普书,介绍世间万物的起源,从宇宙行星到太阳系、地球,除了“大爆炸学说”我不认可之外,讲地球🌍板块、海洋的形成,讲生命的起源、讲各种动植物的起源,当然少不了我们人类的起源。非常有趣的书,适合喜欢探索世界、满怀希望的年轻人阅读,而且是需要反复阅读。
简直不要太牛逼的一本书,作者是真的有知识海的人。前面说宇宙、星系以及物质起源的时候,差点没把我送走,真的是看不懂一点,还是硬着头皮在看。但是后面太阳、地球、海洋、细胞、生命起源的时候,越看越好看。 书如其名,万物起源,万物的起源都在这本书里面,包括时间、空间、元素、宇宙、星系、恒星、行星、地球、生命、细胞、人类、以及文明的起源,层次逐步递进,娓娓道来。前面关于宇宙起源的内容,确实硬核,很多地方都看不懂。但是越看越好看,世界太美妙了,真的很美很美,本书算是我今年目前为止,看到为年度最佳,墙裂推荐!!!
太牛掰了,深入浅出,从宇宙大爆炸讲到星系讲到地球讲到细胞讲到生物讲到生命讲到文明。而且观点都极其新颖。记得在小学,最新的科技说有三种夸克,上下夸克奇夸克,书中已经是6种,还有胶子,希格斯粒子。讲到宇宙,还讲到膜,暗物质,暗能量,讲的很清晰明白,且翻译不绕口还很通顺,在各个方面都是接近满分的著作。而且无论是作者的立意还是书写,几乎对全书都给出了基于证据的开放式讨论,每章不仅总结还给出了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句话总结,这几乎是接近人类认知边沿的科普总结百科全书。强烈推荐。
如作者所言,对起源的探索,是将不同的学科聚集到一起,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同时理解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的尝试之一。 本书宏大而细致,试图探讨并廓清宇宙、地球、生命、智慧、文明的起源。知道从何而来、怎样而来应该是我们人类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而那万物源头:宇宙更是吸引我们从未停下探索与追寻的脚步。宇宙从一个点开始吗?宇宙有中心吗?从本书第一次知道了宇宙爆炸初期时间的精细划分,包括早期宇宙的不透明时期,包括物质与辐射脱钩,导致轻元素生成;而后,在原始恒星行成过程中,重元素也叫金属元素行成。 宇宙的四种基本力也很引人入胜~特别是强力,弱力,微观世界同样引人入胜。啊,我又联想了薛定谔的猫,量子力学,量子叠加态,量子去相干~迷人又扑朔迷离的量子力学! 再然后。。太阳系,地球。。。逐步接地气了。30多亿年前,有了地球上原始生命。多么不可思议,那么早哎~但是进化之路也不容易,从无机物~有机物~蛋白质~细胞~多细胞~到2亿多年前,哺乳动物登场,到能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类逐步进化,直立行走、大脑发育、制作工具基本同步,使用并保存火种、语言产生、农业发展、文明产生。由远及近,最后开始我们对于科学的追索,我们在不断发现一些真理和真相,又不断去修正与优化:永远在进步却又永远在路上。 读一本好书,学到了知识又被引导着去思考,收获颇大。奈何记忆力与理解力有限,需要不断交叉验证,温故知新,方可内化为自己的常识。 2024年4月20日
合上本书,对于书中所讲的内容,还是朦朦胧胧。可是,就书中所提出的问题,无不是人类意图去了解并掌握的终极问题,本书就值得推荐。 宇宙起源,从大爆炸之后粒子的反应写起,这是当今人类科学家给出的认知极限。其他问题类似,莫不是科学界给出的看法。实际上,这是人类科学对书中欲探寻问题的汇总。所以,尽管很枯燥,还是饶有兴味地阅读下去。 到了地球生命开始,进化、化石、探寻让我们逐渐回归到这颗孕育生命的星球,所讲述内容与类似书籍有相同的影子,心理才逐渐平静下来。 书中关于书目中NA SA的地方,似乎只有天文望远镜有交集,其余均是物理学家的范畴。 等有时间再多翻翻,还不足以满足我心底的好奇。
很喜欢这样一段话: 洞晓宇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时, 我们就会安于当下; 清楚生命就是喜乐时, 我们就会在一切经历中发现可喜的收获。 看清一切对象都在成就我们的实相时, 人就会谦逊和感恩。 这个世间,比起我们领受的爱, 我们的付出不值一提。 我们的祖先,本是畅游在海洋里的一尾鱼,虽然没有拥有整个世界,但自由自在。 心如止水,安于当下,认识自己的渺小,不要有那么多欲望吧!
好书!一级棒!读30万字,花30小时,纵览自然发展史。 作者先简述基础物理理论,然后从宇宙大爆炸讲起,在138亿年前,基本粒子如何聚合成轻元素,分子云如何塌缩成恒星?是什么让恒星燃烧?当恒星没了“燃料”会发生什么?铁之后的元素如何行成?行星如何诞生?星系之间为何越来越远?72%的暗物质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科学家给出了答案或近乎完美的猜测。 再聚焦于地球,在万古、纪、代、世的时间跨度中,大陆板块漂移成如今的格局,冰期与间冰期五次交替,生命挺过六次大灭绝(作者这样写的)。也许是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全球变冷,白垩纪的恐龙退出地球霸主之位,继而让哺乳动物有崛起之机。自5500万年前,灵长目从北美与欧洲起源,残存于岩土中的化石彰显着人类进化历程。人类文明,也在某一时刻,悄然起步。 从作者的行文逻辑来看,内容结构明晰。首先简述章节内容,然后详述更细致的起源问题,最后做出总结与未来的展望,层次分明,反复提及知识点,便于记忆。最后的最后,作者针对书中的知识点提出疑问,可供读者回答
就像一本百科全书,想要揭秘哪个谜面,直接到那部分阅读就好,如果需要知识铺垫,也会被引导到相关知识点。越读越觉得我认知的世界也太狭窄了吧!原来我觉得世界就是人类城市、动物世界、山河湖海、星空日月……没想到这本书读到我三观刷新,地球以外的星系天体真的太多了,让我不得不相信有外星人,但是,在书中宇宙日历上,以一年为时间段的话,人类的存在不过是宇宙诞生至今的短短一秒而已!
《起源:NASA天文學家的萬物解答》是一本科普類型的圖書,講述了138億年的宇宙演變史。 作者巴赫拉姆·莫巴舍爾(Ba hram Mobasher),英國人,是國際知名的科學家。擁有來自英國杜倫大學的觀測宇宙學博士學位,他在萊斯特大學以及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他曾是歐洲航天局的科學家,也在美國NASA擔任7年的天文學家,寫過或者合著過超過250篇科學文章,主要研究星系的成型以及演化。目前,他是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物理學以及觀測天文學教授。 作者在本書中以宇宙的時間初始為起點,從大爆炸寫到元素的誕生,星系的形成,再寫到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整體脈絡清晰,視角權威,專業、細緻地講述了宇宙的誕生、成分組成與演變,元素的形成與演變,星系的形成與進化,再到地球的演變與內部構造的發展,地球生命的誕生與進化,直至文明的誕生。 書挺不錯,很專業,很有系統,囊括了不少以前我看過的科普書中沒有介紹的知識點。只是天文學和物理學的科普書對文科人來說都比較難啃,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才慢慢啃完,要是能寫的更通俗點就好了。 2023/01/29 No.012/2023(完讀第12本) 附:目錄 01、介紹與回顧 02、科學思想的發展:歷史的回顧 03、空間與時間的起源 04、粒子與場的起源 05、宇宙的起源 06、輕元素的起源 07、第一批原子與黑暗時期 08、宇宙結構的起源 09、宇宙的當前狀態 10、宇宙的組成 11、星系的起源 12、恒星的起源 13、恒星的演變與死亡 14、重元素的起源 15、行星系的起源 16、早期地球 17、大陸、海洋和山脈的起源 18、演變中的地球:一段動態歷史 19、生命條件的出現 20、生命的基本成分 21、生命的起源 22、細胞的起源 23、地球生命的早期演變 24、哺乳動物和靈長目的起源 25、語言、文化、城市和文明的起源 26、結束語 索引
●《起源》这本书我读得很慢,近60个小时,76页笔记。里面有太多知识触及了盲区,就一点点查,一点点消化,尽管如此还是管中窥豹。 ●书中从宇宙大爆炸开始,介绍宇宙起源,星云星系的形成,时间空间是实体还是虚无,恒星行星的演化过程,再到地球演化,生命起源,止于人类起源与文明出现。涵盖了从物理到化学再到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内容。 ●其中有关学科科学的知识有深度有广度,这对于一个上学期间就不间断把知识还给老师的学渣在理解层面上极为雪上加霜。所以不谈学术谈感悟(尴尬ing)《起源》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从宇宙之初到现今138亿年的演变中,一切物质的生成似乎都是一系列复杂又特定的条件具备后才形成的。那一个个历史事件接连发生,散落在空间与时间交织的时空中,看似分散无序杂乱无章,但当时间走过138亿年之后才发现那就是一个极其精巧与细腻的计划,它的巧夺天工直到人类大脑神经元通过突触末端的电化反应刺激变成了一副难以置信的神秘画卷才得意展现。 ●宇宙大爆炸与天体碰撞想必当时威力一定极度震撼,但这言之词穷的震撼在一个仅有70万年演化史的物种,其整个物种基因的存在与消亡甚至经不起上述宇宙行为中亿万分之一的能量爆发却在百亿年后从宇宙宏观的角度被文字描述得那般波澜不惊。 ●这本书的阅读持续一个多月,期间发生很多事情,从自信,希望,意气风发到焦虑,失落,无所适从……那一次次的风浪冲击着一个个伤神的夜,而且事情的发展依旧没有定数。 《起源》读完了,就像在书中得到的:突如其来的风波震撼太大?那只是因为离得太近看得太短。从人生宏观的角度来看不过是个波澜不惊的经历而已。
大三角指在夏季的东南方高空里由天琴座的织女星、天鹅座的天津四及天鹰座的牛郎星组成的三角形,三角形横跨银河。 应景之作,祝福书友 唯“信”,志(致)远! 瑶琴穿宵汉 天鹰踏长河 玉钩满潮生 两星(心)落秋波
通过科学工具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生活的星球的过去,让我们在面对现实和未来时,多了一些必要的敬畏和审慎。 一如可知宇宙的演变充满丰富的不确定性一样,狭小且脆弱的人类社会更是如此,因此非常有必要以一种谦逊的态度去理解我们自己。 近几百年来,虽然我们取得了引以为傲的成就,但在大自然面前,仍然有越来越多的未知和不可控,我们断不可过分自大,“与天斗与地斗”并不是其乐无穷,非常可能反噬其身。工业化以来,人类不断扩大的活动导致的非自然全球变暖就是明证,一如自然界的蝴蝶效应一样,我们又怎么确定现在的无法无天不会让我们的后代经历地狱般的暴风雨呢? 人类的有限性在大自然面前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甚至连人类社会的某些行为都无法预测和控制,更别说整个星球和浩瀚的宇宙了。 保持谦逊,充满好奇,敬畏自然,我们的未来将是更加美好的!
万物有源,本书把最根本的源翻了个底朝天,一部不错的科普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