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危险的生物,食物链顶端的隐形王者——寄生虫。
2024**4 【“我们是寄生虫,而地球是宿主”】 套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表达读完此书的震撼。 这是一本趣味十足的科普读物,趣味来自作者幽默的写作风格和译者高超的翻译。最开始阅读此书,只是随手翻开,不想却被迷住,书中各式各样、各显神通的寄生虫让人眼花缭乱,也让人惊叹恐惧。 一路阅毕,我的心路历程:害怕😨→恶心😰→惊讶😳→叹服😮→肃然起敬🤩! 以疾病为引,作者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浩瀚而宏伟的寄生虫画卷。 从最早注意到寄生虫并开始研究寄生虫为始,作者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谈论寄生虫的含义及其引申义。科技尚不发达,对寄生虫研究不足的年代,20世纪初,绝大部分科学家将寄生虫认为是生物演化发展的退化,由此谈及政治经济。 随后作者便带领我们正式踏入了寄生虫世界,见识到了种类繁多的寄生虫——它们的宿主有哪些?它们如何进入宿主的身体?它们进入后会潜伏在何处?会给宿主带来怎样的伤害等等? 这一部分的内容真是让人汗毛林立、毛骨悚然啊,但也正是这部分内容展示了全新的寄生虫,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它们没有地图,没有脑子,但是在进入宿主的身体后总是能找到伙伴将繁衍进行下去。像:旋毛虫、肝吸虫、绦虫等等…… 答案就请诸君阅读本书时一探究竟吧。 它们的本领在此小做介绍,详情还需到书里细察。 有的会控制自己的游动速度,在肠道的上游、下游溯洄,甚至可以让身体的某一部分游得更快,如:绦虫。 有的会释放一些分子,与人体的某些分子结合,使之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阻止人体凝血的钩虫。 有的化身建筑大师,在人体构建自己的住所。比如疟原虫,不仅可以潜入红细胞中,还会进行伪装(在红细胞内部构建自己的生产机器),使得红细胞的外表与其他健康红细胞无异,这样它就可以在自己构造的房子里肆无忌惮地享用红细胞中蕴含的能量。 有的更甚,会破坏原有细胞,但不会令其中的基因失效,而是复制基因,使其听自己指挥。比如:旋毛虫。 寄生虫的家园不止可以安在动物体内,植物体内也可以做它们和美幸福的美好栖息地。 根结线虫,竟然可以改变植物的营养运输路线,原本从根系运输向其他部位的营养物质进行了倒流,它钻进根系核心,从植物各部汲取营养。 寄生虫的本领可远远不止这些。 令我瞠目结舌、大跌眼镜的还要数它们与人体免疫系统之间的战争,真可谓是斗智斗勇、战火纷飞。 “偷梁换柱”战役 它们构建的外壳会位于单独的一个基因上,当它们分裂万次(锥虫为例)左右,会弃用这个基因,将其从DNA中切割掉,从储存着上千其他构建外壳的基因储备库里任选一个,粘贴在原位。 而我们的免疫系统此时的注意力还都在前一种外壳上,它需要时间去识别新的外壳,在这段时间,寄生虫疯狂繁殖;当免疫系统终于追赶上来时,寄生虫重复了上述操作…… (这个操作还隐藏着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比如按既定顺序使用基因等等) “兵贵神速”+“偷梁换柱” 他们会从一个隐蔽点转移向下一个隐蔽点,它们依靠速度逃过了免疫系统的视线。果然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但是在它们发育成熟的这段时间是会被识别到的,免疫系统携大军来进攻入侵者时,它已经成熟分裂好去搜寻新的住宅了。免疫大军面对的只能是虫去城空的细胞空壳。 以疟原虫为例,它们体内有一百多个基因能够制作搭扣(看书来了解,这里不做解释了)。当它们入侵红细胞后,会同时开启许多个制作搭扣的基因,但是只会选择一个放在红细胞表面,它们同样每隔一段时间换新的搭扣。 〖免疫系统在识别正在使用的搭扣时,疟原虫已经在制作新的搭扣了。〗 "间谍式寄生虫” 通过控制扮演信标角色的补体分子来吞噬巨噬细胞(免疫系统的战士),不止可以改造巨噬细胞,还可以影响整个免疫系统。 (鉴于这里会涉及T细胞,辅助性和炎性两种,所以不做赘述,书里的解释更加详尽,阅读无压力) “敌进我退,敌疲我扰” 为了让宿主保持活力,保持健康,从而达到使寄生虫自己获得稳稳的幸福。它们还学会了献祭。 弓形虫藏在坚硬的囊壁内,但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几只弓形虫破壳而出,唤醒巨噬细胞。这样宿主就可以保持健康抵御疾病,弓形虫就可以长长久久地生存下去。 “吃掉吃掉,全部吃掉” 借用书中的一句话:“绦虫是靠吞吃免疫系统的徒劳努力而长大的”。 这场寄生虫与免疫系统的大战,作者以这样一句话作结: “寄生虫会找到办法抵抗宿主的免疫系统,它们完全适应了宿主的特异性。它们最终会杀死宿主还是留下宿主的性命,取决于它们如何能够更好地繁衍后代。” 寄生虫为了生存,甚至可以阉割自己的宿主,改变宿主的行为,宿主仿佛变成了行尸走肉般活着的一具空洞的肉体,一具傀儡。 例如被寄生的蟹,在其它蟹繁殖时,它依然会不断进食,放弃繁衍。甚至蟹会把蟹奴虫幼虫(寄生虫)当做自己的幼儿,为它们打扫卫生,幼虫离开时,还会挥动爪子帮助他们游得更远。 就连行为习惯与雌蟹不同的雄蟹也摆脱不掉寄生虫的控制。雄蟹会如同雌蟹一般,照顾寄生虫幼虫,也会在帮助它们游得更远。 寄生虫使宿主的能量不浪费在产卵、发育睾丸、寻找配偶等等行为中,而是完全成了寄生虫的储备能量。 苍蝇会被寄生虫控制,飞往高处,固定住自己的身体,摆好适宜寄生虫后代着陆下一任宿主的姿势;蚂蚁会被寄生虫控制,把自己固定在叶尖上,等待被吃掉,方便寄生虫进入最后宿主体内…… 了解寄生虫的能力后,便来到了令人震撼的篇章! “寄生虫的历史就是生命本身的历史” 寄生虫与生命同在,彼此已经相伴40亿年。 寄生虫和宿主之间,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两种有机体的事实上会变成一体。偶尔会有寄生虫的部分DNA进入宿主本身的DNA中,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紧密。 本书还详细介绍了寄生虫如何影响宿主们选择交配对象。 这不同于上文影响繁衍的被动选择,而是宿主为了自身的生存,为了繁衍后代、延续族群进行的主动反抗之举。 书里还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猜想: "性起源的始作俑者是寄生虫” 有些动物演化出了简单的医疗手段。 大自然中的我们,所有的有生命体,在竞争中不断进化、发展,与寄生虫之间此消彼长、没有烽火的战争世代延续,直到某一方灭绝才能促使这场战争结束。但寄生虫永远不会消失。 寄生虫还可以促使他们的宿主越来越多样化。一是通过基因寄生虫;二则是扰乱宿主的生殖活动。书中均有详细的介绍,不在此赘述。 而我们在与寄生虫的搏斗中,鉴于我们能够发明医药和排污系统,毫无疑问占据上风的只会是我们,虽然这个过程伴随着流血和牺牲,但我们确实把身体中的寄生虫赶走了一波又一波。 在与寄生虫的战斗中,渐渐出现了一条共识:“对一些寄生虫来说,比起尝试消灭它们,寻找一种更好的共存方式也许更有意义。” 有些疫苗可能破坏我们的免疫能力,有些疫苗太过昂贵。我们需要更温和的毒株,尝试驯服寄生虫。 随着科学的发展,当把肠道寄生虫消灭后,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开始流行。寄生虫和人体免疫系统之间的互动在保护我们不受疾病的侵害。过敏也极有可能与寄生虫相关。“在贫困人口中,过敏症人数只有上层人口的一半,但寄生虫发病率为2倍”。 我们永远不能忽略的一点是——寄生虫也是大自然的一员,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健康的生态系统充满了寄生虫,在某些情况下,一个生态系统依赖寄生虫来保持健康。” 作者通过木薯绵粉蚧与泛滥成灾的青蟹展示了寄生虫对物种数量的控制,有利于我们利用这一特性对外来物种进行生物治理。 寄生虫还扮演着生态哨兵的职责——“它们位于许多生态网的顶端”。 “失去一种寄生虫,就说明生态系统的网络中失去了某些东西”。 阅读到这里时,我已经惊叹不已,但寄生虫的作用还没有止步于此。 它们调节物种的数量来达到生态系统的稳定。 某种意义来说,我们是地球的寄生虫,应当学习这位历史悠久的前辈,“精准地塑造宿主,为了特定的目标改变宿主”,从寄生虫身上,我们学到“毫无意义的伤害终将伤害自己”。 (PS:所有例子均是简洁版且不够完整。)
只有少数生命不是寄生的,我们人类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寄生虫 如果你能克服对寄生虫的偏见和恐惧,恭喜你,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可以从寄生虫、整个生态系统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 👉鸟从爬行类演化而来,很可能来自1.5亿年前在陆地上奔跑的某些恐龙。海洋哺乳动物进入海洋的时间要晚得多。大约5000万年前,鲸从类似于郊狼的哺乳动物演化而来;海豹则是2500万年前类似于熊的哺乳动物。 👉为什么女性在怀孕期间感染弓形虫是非常危险的? 因为胎儿没有自己的免疫系统,只受到母亲通过胎盘提供的抗体保护。母亲的T细胞被禁止进入胎儿体内,因为它们会将胎儿视为一个巨大的寄生虫,尝试杀死胎儿。母亲的抗体很容易就能抵御流感病毒或大肠埃希菌,但无法保护胎儿不受弓形虫的侵袭,因为胎儿需要炎性T细胞才能把弓形虫赶进包囊。 👉为什么妈妈们在怀孕的时候血糖偏高? 胎儿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半寄生,它会接管母体对子宫周围血管的控制,因此母体无法限制血液流向胎儿。胎儿甚至会释放化学物质,提高母亲的血糖浓度。然而假如母亲让孩子摄取过多的养分,就有可能严重影响母亲的健康。母亲也许会变得无法照顾其他的孩子,甚至有可能威胁她再次生育的能力。换言之,胎儿会威胁她的基因遗产。研究表明,母体会与胎儿抗衡,释放化学物质进行反击。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和其他许多动物需要交配的原因正是寄生虫。 比如孔雀的尾巴,以及雄性用来吸引雌性的其他机制的产生可能就是因为寄生虫。 比如榕小蜂的寄生虫希望榕小蜂交配,然后寄生到榕小蜂幼虫身上,完成寄生虫的繁殖。 比如某些人没有生育能力,是不是因为他的体内环境更适合某种寄生虫生存,这类寄生虫会阉割宿主,让宿主没有生育能力。 或者脑洞在大一点,DNA就是寄生虫,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在为DNA服务,我们需要食物和水就是为了供养DNA,我们需要性是为了DNA的繁殖,我们大部分情况下可以和DNA和谐共处,一旦DNA复制出现问题,要么杀死宿主,要么阉割宿主。 👉物种的演化是没有特定方向的,不存在前进或者后退,能存活下来的物种更能适应环境。 寄生虫位于许多生态网的顶端。宿主在对抗寄生虫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寄生虫也会自主演化一步以作为回应。从这个角度来说,寄生虫促进了物种的演化。 演化是一个中性词,没有好坏之分,但在我们中文的语境下,evolution翻译成进化就容易望文生义,因为进包含进步的意思,我很容易把进化理解为朝着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被译者的一个词语影响了,也因此产生了偏见,以后,要把进化都自动替换成演化。 在我看来(咬文嚼字下),进化和退化这两个词就包含了译者的价值判断。 对于生物失去的一些特征,为什么要区分是进化还是退化? 我们作为人类是用什么标准来定义那些是进化那些是退化? 这个标准对生物本身适用吗,还是我们人类的自以为是? 蟹奴虫一旦进入螃蟹体内,会迅速甩掉身体的大部分,退化到纯粹的植物状态,用触须从螃蟹体内吸收营养,我们认为这是退化。 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我们人类同样失去了尾巴、体毛和硬壳蛋,但我们并没有把这些定义为退化,我们反而很骄傲的定义为进化。 人们把寄生虫的改变定义为退化,其实恰恰反应出人的傲慢,因为厌恶寄生虫,所以,寄生虫的各种求生行为都被定义为退化,研究寄生虫的科学家也被视为奇葩,被污名化。 但事实上,我们并不比寄生虫高级。 👉我们是寄生虫,而地球是宿主。 我们为了我们的目标而改造生命的生理结构,我们开采肥料覆盖农田,就像寄生蜂改造宿主毛虫的生理结构,制造它需要的那些食物。我们耗尽资源,只留下废物,就像疟原虫把红细胞变成垃圾场。假如大自然有免疫系统,那大概就是疾病和饥荒,它们能够阻止爆炸性增长的物种占领整个世界。 在更大的尺度上,地球也许是另一种形式的如同细菌一样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中长满了各式各样的寄生虫。
在纪录片中时常会看到这样的片段:蚂蚁被寄生成为僵尸蚁,爬向高处将孢子撒向底下的蚂蚁,甚至会把孢子带回巢穴导致群体性毁灭等,这不由得让我思考人类会被如此控制吗?消除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了解它,在阅读过程中逐渐了解到人类也是几种寄生虫的宿主,也会对人的行为造成一定影响,主要传染因素有: 1、肉类未熟透,各种肉类包括鱼类都含有一定寄生虫可以麻痹人体免疫系统而潜伏下来,如猪肉、牛肉、海鱼、蛙类、泥螺等。 2、饮水不安全,如河水、井水等未烧开饮用,也存在管道污染。 3、不明水体接触如野泳等。 4、野生动物、蚊蝇传播,特殊地点注意防护。 结合生物学和免疫学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知识的整合,寄生虫的本质能力在于避免宿主免疫系统发觉,同时进一步释放一定致幻激素,越是没有思维的生物越容易被操纵,如被寄生蜂寄生的毛虫。免疫系统虽然是一个整体,但并非是一个主动性质的完善整体,更多时间像是一个被动反应的本能系统,换句话说只要能骗过区域性免疫细胞就可以实现寄生。 如果想要控制人类则需要相当量的致幻激素,那么其本体就不可能过于纤细无法寻找,必然有一定程度的体积;结合现有的医疗手段和工具,寄生虫体型一旦变大就无处遁形了,所以按照正常理念很难存在类似僵尸蚁的存在控制人类。 随着了解的深入,逐渐消解了自己无知而导致的恐惧心,会有一些寄生生物的使用思考:对于寄生生物是否可以利用其本身出产的致幻激素来合成一定量的特定药物;一定寄生虫可以当做特殊医疗用法;同时也可以用作生物防治,但在使用前也要考虑其后果,是否会对本土生态圈造成其他打击,与其他防治手段衡量对比成本后果,这也是以后也要去寻找的问题。 书里相当多的见解也给了我很多新视角,比如寄生生物也是生态圈最重要的一环,没有寄生生物的话某部分生物种群会爆发式生长;被寄生的生物在基因层面上其实就相当于死亡也很直白;寄生生物降低了大量最终宿主的捕食难度;对于最终宿主而言,饱腹最重要,至于存在寄生生物的可能性则不会去考虑。 最后个人觉得作者的某些观点关于偏激了,把寄生生物单独分类成一种大类因素,实际上寄生生物也属于环境因素的一种。
【推荐星分】★★★★★五星,95分 【作者简介】卡尔·齐黙 (1966 - ),耶鲁大学荣誉教授,获各种奖的科普记者,他的名字被同时用在了寄生虫和小行星上。 【出版时间】2022年。 【适合阅读】人类、有小孩的妈妈们 【本人拙见】 1、一种小蜂(扁头泥蜂,比蜜蜂小的多)能牵着比自己大的多的多的大蟑螂的一个触须,把蟑螂牵到自己的窝里,之后在蟑螂的肚子里下崽,小崽成长中还吃蟑螂肉,蟑螂不死也不跑。这多恐怖和不可思议,如同小孩牵着大马。 2、身为有人类幼崽的妈妈,你怎能让小孩吃生的东西呀,对宝宝就太危险的。 3、为了保持身材苗条,给自己种植一种寄生虫,那么你就会永远蹁跹婀娜了。 4、人类也是寄生虫。寄生在地球上。
读完掩卷,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场震撼心灵的阅读之旅。学过生物,高考成绩还不错,但读完本书之后觉得,我的生物知识是如此的匮乏。 相比寄生虫,人类实在算不上地球的主宰。我们是在地球表面癫狂跳舞的显性主人,寄生虫是潜伏在暗处的、默默支配世界的隐性主人。 书里的寄生虫让人毛骨悚热,有我们熟悉的绦虫:它舍弃了大脑、眼睛和嘴巴,把皮肤变成外翻的肠道。它的躯体由节片构成,每个节片都有自己的睾丸和卵巢。 还有我们不熟悉的,比如丝虫,能让我们的四肢像大象,睾丸有一百斤重。 还有能改变动物性别的寄生虫,能让动物自杀的寄生虫,能把动物变成僵尸的寄生虫,能让动物长大超过一倍的寄生虫。 看书的时候,我一度不太敢切生肉,怕寄生虫经过我的手,钻进我的体内,让我变成大肚子的怪物,或者长途跋涉进入我的大脑让我变成傻子,或者在我肠道内潜伏一年某一天爆发把内脏掏空。这些都不是危言耸听,甚至不是最可怕的,还有更多案例更多事实,只是我不知道,或者不愿意相信的。 但读到最后,又释然了,就像我们现在的孩子很少再吃打虫药了,这是为什么?激素、毒素、各类化学品太多了,在食物链上累积,越上层的危害越大。寄生虫是食物链王冠上的生物,所以它耐不住我们摄入的那么多毒素,都毒死了,多讽刺! 读这本书,有读到经典科幻小说如克拉克的感觉,面对海王星的冰寒、大红斑的凶暴,我们日常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和家人闹别扭又算的什么。 在天文尺度上,在微观尺度上,我们都在凝视深渊。
寄生生物是高度适应环境的复杂生物,它们处于生命叙事的核心位置。地球上的大多数人都携带寄生虫,寄生虫和自然和人类相互演化,是共生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也是地球上的寄生虫。 锥虫(trypanosome)(采采蝇携带) 锥虫是单细胞生物,人被采采蝇叮咬时,锥虫趁机一拥而入。锥虫们窃取血液中的氧气和葡萄糖,增殖,躲避他的免疫系统,侵蚀他的内脏,最终钻进大脑。昏睡病因为锥虫破坏人类大脑的方式而得名,锥虫会扰乱宿主的生物钟把白昼变成黑夜(昏睡病)。 有一种锥虫生活在棕榈树内 旋盘尾丝虫(Onchocerca volvulus)(黑蝇携带) 分雌雄,穿行皮肤组织,免疫系统无效,在皮肤上形成类似豹斑的红疹,强烈瘙痒,患者可能会把自己活活挠死。 麦地那龙线虫(guinea worm) 60厘米,从宿主腿部咬出一个水疱后钻出来,从头到尾爬完需要数天时间。 丝虫(filarial worm) 导致象皮病(elephantiasis),麦地那龙线虫的近亲 绦虫(tapeworm) 扁平而狭窄的带状生物,寄生肠道,约18米,由几千个节片组成,每个节片都有独立的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 吸虫(fluke) 树叶状,寄生肝脏和血液里 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id worm) 寄生蛙体内 蛔虫 寄生肠道,细长蛇形蠕虫 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 原生动物,单细胞生物 疟原虫(Plasmodium)(按蚊携带) 原生动物,导致疟疾,西葫芦状子孢子——血流——肝脏入侵肝细胞繁殖,裂殖子(葡萄状)——红细胞寄生繁殖——血细胞寄生繁殖——配子体(雄性雌性)——动合子——子孢子 曼氏血吸虫(Schistosoma mansoni)(螺类携带) 从外皮释放化学物质,软化皮肤,钻进身体——通过吸盘在毛细血管中岁血流到达肝脏——吸食血液成熟,散发气味在血液传播吸引异性个体——进入大肠(埃及血吸虫进膀胱,鼻血吸虫进鼻腔,曼氏血吸虫进大肠 )——交配产卵——虫卵部分留在身体引起组织发炎,部分离开肠道寻找新的螺类寄生 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未煮熟的猪肉里) 猪的肌肉细胞毛囊内——进入人肠道——内壁细胞交配产卵——血流前进在肌肉形成包囊(病毒性动物,入侵肌肉细胞后使员细胞萎缩,然后通过细胞基因重建,利用宿主DNA完成自我复制——肌肉细胞转变为寄生胎盘) 寄生植物 鸟喙花(bird's beak)、槲寄生(mistletoe)、肉苁蓉 根结线虫(root-knot nematodes) 寄生植物中,类似旋毛虫,复制DNA,使植物根系细胞原本从土壤中获取营养改成从自身获取营养供给根结线虫。 寄生蜂(寄生毛虫中) 刺(产卵器)插入毛虫产卵——幼虫喝血/吃肉——放过重要器官使宿主继续存活直至幼虫成熟 佛罗里达多胚跳小蜂(Copidosoma floridanum)(寄生毛虫中) 产卵(1雌1雄)——单细胞分裂1000+克隆体——产卵4天就成形雌性幼虫被称为士兵(主要任务干掉其他寄生蜂幼虫)——其他胚胎称为繁殖体——士兵杀完竞争对手开始杀掉雄性繁殖体(留一只用于交配)(目的:尽可能使宿主养活最多的雌性幼虫传播基因)——繁殖体离开宿主(被蚊子吸走),士兵和宿主一起死 美洲伪双睾虫(Pseudodiplorchis americanus)(寄生掘足蟾膀胱中) 宿主蟾蜍交配时,伪双睾虫和幼虫通过尿液进入水塘——寻找下一个寄生蟾蜍(路线:鼻孔—气管—肺部—口腔—食道—肠道—膀胱) 寄生虫PK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 一:补体——抓住细菌,在细菌细胞膜开孔,通知免疫细胞 二:游走性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赶到——把细菌吃了消化——并通知其他免疫细胞注意,血管壁变得蓬松,感染位置肿胀(容纳更多的免疫细胞) 三:B细胞和T细胞(多样性捕获入侵者) 寄生虫能躲避免疫系统,声东击西,以逸待劳,甚至反客为主,混淆免疫系统,削弱(或者在必要的时候增强)免疫系统释放的信号。 补体 血液携带的一些分子,能够单独或与抗体联合攻击抗原。 抗体 免疫系统制造的蛋白质,能够与相应抗原结合并中和后者。 抗原 能激发免疫应答的外来物质。 B细胞 制造抗体的一种免疫细胞。 T细胞 能够识别特异抗原的免疫细胞。杀手T细胞会杀死被病毒或其他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炎性T细胞组织巨噬细胞的攻击。辅助T细胞协助B细胞产生抗体。 “偷梁换柱”锥虫 B细胞产生抗体时,锥虫批量死亡同时改变外壳基因排列方式,变成新的样子继续疯狂增值,如此反复。数百次更新后,血流中累积各种形态的锥虫,免疫系统会长期过度兴奋,从而开始攻击宿主。 疟原虫 速度很快,半小时抵达肝脏,逃过免疫系统,一周内分裂上万份寄生红细胞中(红细胞无法制造MHC分子,疟原虫可以躲过免疫系统搜查) 利什曼原虫 进入人体,吸引巨噬细胞吞噬,巨噬细胞会让囊泡和另一个充满分子手术刀的囊泡融合,用后者来分解利什曼原虫。但是,利什曼原虫能够阻止囊泡的融合,直接寄生。 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猫携带 几十亿人携带着弓形虫 。入侵细胞后开始进食繁殖,隐藏包囊里。在弓形虫侵袭期间,人几乎不会有什么感觉,最坏的症状也不过像一场轻症流感。但是弓形虫会杀死胎儿,孕期感染弓形虫非常危险。 寄生虫如何吸血、把宿主变成阉奴和改变自然平衡 一、寄生虫阉割宿主 蟹奴虫(蟹寄生,控制阉割宿主) 泪珠样,雌性幼虫通过蟹腿关节的绒毛小孔进入(脱壳舍弃身体),在蟹的下腹部定居,吸收营养。雄性幼虫遇到雌性留下的硬结进入,结合,几周内排出几千只幼虫。此时,蟹就只为服务寄生虫而存在,绝育,只会不停地进食,照顾寄生虫幼虫。 同丝锈菌(Puccinia monoica)(芥类植物体内寄生) 菌丝进入植物茎干内吸取养分,并使植物叶子变成假花,吸引蜜蜂舔食真菌强迫植物从假花上分泌的黏稠甜味物质,完成同丝锈菌交配,导致植物本身不育。 二、寄生虫把宿主变性 线虫(蜉蝣寄生) 刺穿蜉蝣幼虫外骨骼,窃取食物,蜉蝣交配后雌性蜉蝣在水面产卵时咬破蜉蝣腹部,宿主死去,如果是寄生在雄性蜉蝣,无法回到水中,线虫会把雄性变成准雌性。 三、寄生生物利用宿主去接近其他宿主 真菌(家蝇体内寄生) 菌丝在苍蝇体内寄生,并且控制苍蝇在合适的时间飞到高处自杀,真菌从它的尸体中弹射出去,将孢子发射到风中,再寄生下一个宿主。 吸虫(泥螺和招潮蟹寄生) 泥螺被吸虫感染后会被控制主动靠近招潮蟹;泥螺第一宿主,招潮蟹第二宿主。 矛形双腔吸虫 成虫寄生牛或其他草食动物,虫卵随着牛粪便排出——被螺吞下,在螺的消化腺产下尾蚴,被螺咳出——蚂蚁吞吃螺的黏液球,控制蚂蚁固定在叶尖——被路过的牛或食草动物吃掉 三、寄生虫改变宿主形态以完成目的 双盘吸虫寄生蜗牛中,吸引鸟类吃掉 绦虫改变三刺鱼颜色和行为方式吸引鸟类 弓形虫能改变人类宿主的性格,男性变得反社会,女性变得外向热心。 寄生虫改变自然平衡 一种寄生虫可能会降低一个物种的竞争优势,导致它无法赶走其他竞争者,从而使两个物种的并存成为可能。 自然选择倾向于能够让自己比其他基因复制得更频繁的基因。寄生虫对待宿主的苛刻程度(生物学家称之为毒力)拥有平衡性。一方面,寄生虫希望尽可能多地利用宿主;另一方面,寄生虫也希望宿主保持存活。但是如果宿主比较多,转移到下一个宿主比较容易的情况下,寄生虫也会更加凶残。 寄生虫与自然演化 寄生虫影响人和其他动植物身体演化 寄生虫很可能从生命诞生之初就在推动宿主的演化,人类和其他许多动物需要交配的原因正是寄生虫。(宿主在面对红皇后困局时,性是比自我复制更好的抵御寄生虫的策略。)在寄生虫和免疫系统的相互博弈中,免疫系统和寄生虫的演化也越来越复杂,大约5亿年前,脊椎生物演化出了用T细胞和B细胞识别特定种类的寄生生物并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而寄生虫也演化出欺骗免疫系统的能力。 几亿年以来,寄生虫一直在塑造我们祖先的演化,在寄生虫较多的地方,有性生殖的演化压力就越强。和宿主一样,寄生虫能够通过有性繁殖和基因多样化来保护自己。 在大自然,雌性会通过雄性的表现来判断雄性抵御寄生虫的能力。有能力的雄性可以有足够的剩余资源彰显他的健康基因,这些展示物必定艳丽、奢侈和昂贵。例如鸡冠,天堂鸟的尾羽,红翅黑鹂变红,孔雀的尾巴等。(炫耀行为)但是与此同时,最受寄生虫所累的物种拥有最喜爱炫耀的雄性。 随着农业的出现和随之而来的村镇与城市的诞生,几乎每一种寄生虫都迎来了大暴发。 人类对抗寄生虫可能会保留一些血液病及基因缺陷,例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坍缩时失去泵入钾的能力抵抗寄生虫)、卵形红细胞症(细胞膜僵硬使寄生虫穿不过去)、地中海贫血(有缺陷的红细胞伤害寄生虫) 寄生虫塑造人性? 一个文化背负的寄生虫负担越重,男性就越有可能拥有多个妻子或情妇。(健康男性被追捧) 猜想:灵长类动物从互相清理身体(清理寄生虫)的安慰感产生依赖,逐步形成社会性关系。 医药发展(如黑猩猩医疗行为)、制造工具的能力 寄生虫和人类的共生关系 消灭寄生虫甚至有可能造成新的疾病。例如,消灭肠道寄生虫可能会导致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一些过敏和其他免疫系统失调症状也和失去寄生虫息息相关。 在某些情况下,寄生虫能成为治疗手段。 生物防治:用寄生虫治理害虫。(衍生难题:如何面对寄生虫从原有宿主到新宿主的跳跃) 假如寄生虫从一个栖息地消失,那么这个生态系统就很可能出问题了。(比如污染) 寄生虫与生态的关系(寄生虫稳定性):由于寄生虫的管制,羊群的规模永远不会大到把草原变成荒漠的程度。牧场主与其给牲畜喂抗寄生虫的药物,最终会毁掉放牧的土地,还不如允许寄生虫控制羊群并从中获益。
很有趣,阐明道理的同时也很生动,有画面感,喜欢这书! 浅薄想法: 主要: 生命体尽全力生存; 能促使生命体行动最有效的方式,生存压力; 生存就是在各个领域你来我往的竞争与合作; 杂思: 人类只是众多生命形态中的一个环节,善于思考、运用工具; 寄生物是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迫使或驱动生物进化(生存压力:敌人让你警惕、进化,朋友让你松懈、享受)。 别指望能灭绝所有的寄生虫,它们目标纯粹:全力活着、繁殖,没情绪、无好坏; 从需要在体内养育的角度而言,下一代都可以看做是寄生物,只是被赋予了正面的意义; 搞笑的说法是:寄生虫很悲哀,受限。终身生很难换口味(别想煮、煎、炒、烘、更别说美观、样式、情调),也谈不上享受与更多的选择;烧开水、合理的洗浴次数,就能堵住绝大多数寄生生物侵入途径; 寄生虫并非那么简单(改变外形甚至表面蛋白结构),也未必那么恐怖(巨大数量、多变、控制宿主、破坏机体),因其有针对性和规律性,或因我们不了解,缺乏应对工具,它们从结构和功能而言,都没有人类分化的那么复杂多变; 寄生类电影从一个角度来说是引起了人类对寄生类生物研究的重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人类的恐惧推波助澜的放大。不得不说寄生虫有独特的生存方式和人类尚不理解的能力,就其选择受限这点(依靠特定生物寄生、繁殖),就会被观察、甄别、针对,而它们不得不为克服这些加快进化、突变; 人类是更为复杂的生物结构,拥有强大的免疫系统和结构复杂的大脑,也可以说脑组织就是一种寄生物(只是我们定义为自己人),但是它能让我们思考发现处理更多寄生物的入侵,维持或改变我们现有的体系,从而保证自身的存在; 省略掉更多的想法(毕竟思维是无限且能随时更换立场的):人类更复杂(内在的生物结构、外化的复杂的能力(思考、工具、信息、交流),或许在生存竞争中,拥有更多的机会; 没有生命体能保证永存于世,唯有尽全力的生存与繁殖。 生命形式头上总得悬点什么,要么灭亡,要么失控。
作为一本科普读物达到了科幻片的精彩程度,前提是能撑住精神污染好好看下去。 第一章主要为了又恶心又客观的描述寄生虫,有了类似扒了纪录片字幕的优秀文笔,只要忍住好奇心不去百度(当然这很难实现),文字的杀伤力还是没有那么直观的。 第二章主要讲自然奇谈,自然界的很多生物会做出很奇怪的,背离它的同族的行为,莫名其妙地爬上草尖的蚂蚁,有花花绿绿触角的蜗牛,还有溪水里自由游弋的铁线虫,很多科幻电影都是以这些为原型,而科幻电影相较寄生虫世界还是太过保守了。 第三章是寄生虫是怎么跟免疫系统斗智斗勇,以一敌一,二,三,四,个,十,白,千,万,亿个细胞。在人类科技都不明白的生物内部,连脑子都没有的寄生虫在对方主场却能杀它个七进七出,自然是有两把刷子的,那么它是怎么傍上这个大佬的呢?这章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第四章讲的是寄生虫的繁殖,在自身繁殖和宿主繁殖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它选择挥刀向宿主,把宿主给阉了,给它当妈妈,如果是雄性也没关系,可以当被阉了的男妈妈。 下一步自然是反派经典剧情,统治世界,这也是本书第五章的内容。《三体》里三体人对人类说过,你们都是虫子,这里或许能给我们参考一下,虫子有多大的能量以至于它能改变世界,生生不息。 第六章就是虫子(本书指寄生虫)如何影响世界,统治世界的霸主会对地球居民做出改造,怎么和自然法则斗智斗勇。 第七章就是巅峰之战,地球上的明面霸主人类和地下宿主寄生虫的干仗,高手过招,招招见血。 最后一章就是作者劝降,在周围物种的虎视眈眈下,人类应该以和为贵,和寄生虫携手稳住这霸主之位。
这本书中间放弃了好久,然后在某个机缘巧合听到一档播客栏目讲到了这本书,才发现我可能错失了某个宝藏,于是当天立刻开始拿起来,中断了我最爱的阿伦特,在三天的上下班路上一口气读完。 这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于人类孕育生命的观点,从寄生虫的广义范畴来看,胚胎对于母体而言,居然也可以看做是某种意义的寄生行为: “说来有趣,有一些证据表明,在滋胚层中制造这些抑制信号的是永久镶嵌在我们DNA中的某些病毒,正如寄生蜂基因中的病毒能够让寄生蜂控制宿主的免疫系统。 假如根据道金斯对基因利益的定义来考虑寄生行为,那么胎儿就可以算是一种半寄生虫了。它分享母亲的一半基因,另一半基因来自父亲。” “对动物的研究表明,胎儿从父亲和母亲那里继承来的基因会做截然不同的事情,尤其是在滋胚层之中。一方面,母系基因会尽量减缓胎儿的生长速度,控制母亲体内的这个“寄生虫”。另一方面,父系基因会钳制母系基因,使后者沉默下去,让胎儿生长得更快,从宿主体内抽取更多的能量。 只要有两种生命密切接触,彼此之间存在基因冲突——即便是母亲与孩子——寄生行为就会出现。” 从广义的寄生行为来看,雄性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仿佛也是一种体外寄生虫。夫妻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同时也存在着冲突与对抗,这种相互的关系,存在着一种社会寄生的行为。 寄生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生命最开始的40亿年前,寄生的行为也比我们可以理解的范畴要广泛的很多,从最原始的抢夺宿主的养分,到控制宿主的神经行为,寄生行为对生命的改造,已经变成了很多生命的一部分,在这种关系下,你既可以说是一种生命对另一种生命的寄生行为,也可以说这就是一种生命形式。 另外读这本书的感受很像自私的基因,生命是一条不间断的河流,无论是基因还是寄生虫,都在努力的去拓宽生命的河道,一切以生命的延续为终极意义。有寄生蜂把宿主身体当做纯粹的养分的残忍;有疟原虫做分子键手术的精微,并且同时控制蚊子和人体;有绦虫主动制造抗体让免疫系统制衡自己的奇妙;有蟹奴虫直接改造生命的诡谲。 如果生命也是由基因的代码组成,那么寄生虫仿佛是一层一层的嵌套,将所有的有机组织构成一个大的生命体,犹如希腊神话的打的之母盖亚,那么我们人类不也是盖亚身体里的寄生虫。我们与宿主共生,也与宿主发生冲突,这种冲突逼迫着我们适应,也逼迫我们去创造,星空之外也许就是我们另外的宿主。
生命是一棵向上生长分支的树,从一个共同祖先,演化出了地球现在和曾经存在的所有物种。 这是我到目前为止看到的最神奇的书之一,惊悚怪诞的寄生虫世界像一幅幅画卷在我面前拉开,让我得以了解一点点寄生虫的世界。 作者卡尔·齐默是耶鲁大学的荣誉教授,研究演化、寄生虫、遗传类的专家。作者的文字逻辑性很强,而又不失幽默,让我对寄生虫感到恐惧、恶心,却又欲罢不能的看下去。 这本书所阐述的内容足以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生物不断寄生的世界。 每一个物种的出现和发展都是物竞天择,特别是寄生虫,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它们在不断的慢慢改变生态环境,以及慢慢的不断登顶。我们也不用过度担忧,寄生与宿主间的平衡是岁月与进化的产物,不会轻易被打破。 我们渴望人类的命运能更长久,因而一直在努力地探寻世界的真相,或许这也是我们的基因带给我们的强烈使命感。 非常强力推荐这本书。
以前认为寄生虫就是那些恶心的、懒惰的窃食着宿主的虫子,无疑卡尔.齐默的《寄生虫星球》打开了新的认知和看法。 1.寄生虫远比我们要早的多来到这个星球。在四十多亿年前,当鱼还没有走上陆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于各个生物体当中,包括各种植物和动物。在它们看来,人类的出现只是一个刚刚诞生不久的孩子,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去开发…… 2.寄生虫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难以对付。它们对环境的适应和感知要灵活的多,即使人类能研发某种化学药物,经过十几年的迭代和适应,它们的抗药性会越来越强,最后慢慢适应这种药物。人类已经有了形形色色的疫苗对付病毒和细菌,但至今还没有发明针对寄生虫的疫苗。另外它们对宿主有强大的操纵能力,改变宿主的性别、控制宿主的身体和神经,变成一具行尸走肉、甚至会通过各种战术来躲避、伪装免疫系统的追杀。在没有光线的迷宫中找到方向,能轻而易举地穿过皮肤和软骨,能毫发无损地游过胃这口熔炉。它们能把宿主身体里的几乎每一个器官变成栖息地,无论那是耳咽管、鳃、大脑、膀胱还是跟腱。 3.寄生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有的现在已存的生命体都是自然平衡的结果,寄生虫对生态的平衡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一片草原过渡放牧会导致草地沙漠化,草地的退化更容易让寄生虫集中在某片区域,从而让牛羊的感染率增加且数量减少,草地的退化得到缓解,让生态达到平衡。我们同样可以研究宿主上的寄生虫去推测生物链某个环节的生物是否出现问题。孔雀开屏,鸡冠、天堂鸟的尾羽,雌性可以用来评判雄性的一切特征都有可能受到了寄生虫的影响。 4.人与寄生虫的关系比我们想象的要紧密的多。线粒体或许是我们幸运的祖先获得的一种基因寄生虫。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逐渐使大气充满氧气,而线粒体让真核生物能够呼吸氧气。我们基因中很大一部分是不是和寄生虫已经完完全全的合并为一体了呢?即使现在我们虽然可以用药物杀死肠道寄生虫,方法很好简单提高环境卫生就行,然而在近期消灭了它们的那些国家,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同样已迅速出现,目前这些病很难医治,研究发现一般在欠发达地区拥有肠道寄生虫的这些国家基本上不会出现这种病状,那么寄生虫在吸食我们的营养的时候是不是也释放化学分子提供了相应的保护呢?从这点来看的话,现在癌症和新发现的病状层出不穷,也是不是和以前解决了部门的疾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界还有千千万万种病毒和寄生虫没有和人类接触,不难想象人类和寄生虫的关系还会相互交缠。寄生虫不一定永远代表疾病。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也许能成为治疗手段。 5.人类本身是不是就是一种寄生虫?很难想象胎儿还在母亲的身体里面时,就开始夺取母亲身体的营养,当婴儿需要某种营养的时候就会发出信号给母亲,母亲就会时长感受到想吃某种食物又觉得呕心的感觉。胎儿和母体的基因也会相互抗争,胎儿的基因拼命的夺取母亲的营养,母系基因会尽量减缓胎儿的生长速度,控制母亲体内的这个“寄生虫”。另一方面,父系基因会钳制母系基因,使后者沉默下去,让胎儿生长得更快,从宿主体内抽取更多的能量。 一些科学家提出的设想,他们认为生物圈(一切生命的栖息地,包括海洋、陆地和天空)是某种超级有机体。它拥有自己的新陈代谢,在整个世界的范围内循环利用碳、氮和其他元素,人类存在于盖亚之中,我们依靠它来生存。最近我们的生活方式是竭泽而渔。我们在农场里掠夺表层土壤,却不更换它;我们在海中大肆捕捞;我们成片砍伐森林。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人类是不是史上更恐怖的“寄生虫”? 6.保护自然。一种不会自我调节的寄生虫迟早会步入灭绝,说不定同时还会带走宿主。我们为了我们的目标而改造生命的生理结构,我们开采肥料覆盖农田,就像寄生蜂改造宿主毛虫的生理结构,制造它需要的那些食物。我们耗尽资源,只留下废物,就像疟原虫把红细胞变成垃圾场。假如盖亚有免疫系统,那大概就是疾病和饥荒,它们能够阻止爆炸性增长的物种占领整个世界。然而,我们在寄生生活方面还很笨拙。寄生虫能够极为精确地塑造宿主,为了特定的目标而改变宿主,带寄生虫返回溪流中它们祖祖辈辈的栖息地。对比寄生虫而已,我们人类在寄生这块上还很不成熟,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自然是平衡的,一旦达到阈值,人类面临也是物种的消亡……
光看书名还以为是一本科幻小说,实际上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寄生虫科普书,看这本书需要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好几种虫子怪恶心,不建议吃饭的时候看。作者很幽默,很多知识和我们日常息息相关,看了这本书后是不敢冒险生食肉类了……
原来有这么多书友和我想法一样,哈哈,太有意思了。寄生虫真挺不容易的,在寄生虫身上我才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存在即是合理,万物相生相克,才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人类还是少干预为妙
非常好看,怎么有这么好看的科普书,又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看之前:寄生虫是那种没有能力自己活下去,要靠吸别人的血来维持自己生命的低端生物。看之后:寄生虫是那种可以改造宿主生理结构,操控基因,甚至操纵进化的高级生物!如果说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是自然选择,那么内在动力就是对抗寄生虫。 虽然难以置信,但是几乎所有的生物体内都充满了寄生虫。当我们看到一只老鼠时,我们看到的是“装满了绦虫和线虫的口袋”。我们谈之色变的弓形虫很可能早已占据了人类的大脑。但是不用担心,免疫系统和它是老朋友,已经在战斗中打成平手,目前处于平共处阶段。 看的过程中最大的疑问就是:怀孕是不是一种寄生行为?胎儿实在太像寄生虫了,在宿主体内获取营养,获得保护,改变宿主行为、内分泌、甚至思想意识,然后在达到某个阶段时破肚而出。书中没有非常非常明确的回答,但是作者说:只要有两种生命密切接触,彼此之间存在基因冲突——即便是母亲与孩子——寄生行为就会出现。 最后,我要为蟑螂正名。蟑螂不是寄生虫,它是一种能够独立生活的昆虫。它甚至会被别的生物寄生。宝石蜂会把卵产在蟑螂体内,并给蟑螂的脑子注射毒素,让它麻木,把它当狗骑。宝石蜂的卵发育成熟后,会咬破蟑螂的肚皮,飞出来寻找下一个目标。
世界上最危险的生物,食物链顶端的隐形王者——寄生虫。
2024**4 【“我们是寄生虫,而地球是宿主”】 套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表达读完此书的震撼。 这是一本趣味十足的科普读物,趣味来自作者幽默的写作风格和译者高超的翻译。最开始阅读此书,只是随手翻开,不想却被迷住,书中各式各样、各显神通的寄生虫让人眼花缭乱,也让人惊叹恐惧。 一路阅毕,我的心路历程:害怕😨→恶心😰→惊讶😳→叹服😮→肃然起敬🤩! 以疾病为引,作者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浩瀚而宏伟的寄生虫画卷。 从最早注意到寄生虫并开始研究寄生虫为始,作者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谈论寄生虫的含义及其引申义。科技尚不发达,对寄生虫研究不足的年代,20世纪初,绝大部分科学家将寄生虫认为是生物演化发展的退化,由此谈及政治经济。 随后作者便带领我们正式踏入了寄生虫世界,见识到了种类繁多的寄生虫——它们的宿主有哪些?它们如何进入宿主的身体?它们进入后会潜伏在何处?会给宿主带来怎样的伤害等等? 这一部分的内容真是让人汗毛林立、毛骨悚然啊,但也正是这部分内容展示了全新的寄生虫,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它们没有地图,没有脑子,但是在进入宿主的身体后总是能找到伙伴将繁衍进行下去。像:旋毛虫、肝吸虫、绦虫等等…… 答案就请诸君阅读本书时一探究竟吧。 它们的本领在此小做介绍,详情还需到书里细察。 有的会控制自己的游动速度,在肠道的上游、下游溯洄,甚至可以让身体的某一部分游得更快,如:绦虫。 有的会释放一些分子,与人体的某些分子结合,使之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阻止人体凝血的钩虫。 有的化身建筑大师,在人体构建自己的住所。比如疟原虫,不仅可以潜入红细胞中,还会进行伪装(在红细胞内部构建自己的生产机器),使得红细胞的外表与其他健康红细胞无异,这样它就可以在自己构造的房子里肆无忌惮地享用红细胞中蕴含的能量。 有的更甚,会破坏原有细胞,但不会令其中的基因失效,而是复制基因,使其听自己指挥。比如:旋毛虫。 寄生虫的家园不止可以安在动物体内,植物体内也可以做它们和美幸福的美好栖息地。 根结线虫,竟然可以改变植物的营养运输路线,原本从根系运输向其他部位的营养物质进行了倒流,它钻进根系核心,从植物各部汲取营养。 寄生虫的本领可远远不止这些。 令我瞠目结舌、大跌眼镜的还要数它们与人体免疫系统之间的战争,真可谓是斗智斗勇、战火纷飞。 “偷梁换柱”战役 它们构建的外壳会位于单独的一个基因上,当它们分裂万次(锥虫为例)左右,会弃用这个基因,将其从DNA中切割掉,从储存着上千其他构建外壳的基因储备库里任选一个,粘贴在原位。 而我们的免疫系统此时的注意力还都在前一种外壳上,它需要时间去识别新的外壳,在这段时间,寄生虫疯狂繁殖;当免疫系统终于追赶上来时,寄生虫重复了上述操作…… (这个操作还隐藏着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比如按既定顺序使用基因等等) “兵贵神速”+“偷梁换柱” 他们会从一个隐蔽点转移向下一个隐蔽点,它们依靠速度逃过了免疫系统的视线。果然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但是在它们发育成熟的这段时间是会被识别到的,免疫系统携大军来进攻入侵者时,它已经成熟分裂好去搜寻新的住宅了。免疫大军面对的只能是虫去城空的细胞空壳。 以疟原虫为例,它们体内有一百多个基因能够制作搭扣(看书来了解,这里不做解释了)。当它们入侵红细胞后,会同时开启许多个制作搭扣的基因,但是只会选择一个放在红细胞表面,它们同样每隔一段时间换新的搭扣。 〖免疫系统在识别正在使用的搭扣时,疟原虫已经在制作新的搭扣了。〗 "间谍式寄生虫” 通过控制扮演信标角色的补体分子来吞噬巨噬细胞(免疫系统的战士),不止可以改造巨噬细胞,还可以影响整个免疫系统。 (鉴于这里会涉及T细胞,辅助性和炎性两种,所以不做赘述,书里的解释更加详尽,阅读无压力) “敌进我退,敌疲我扰” 为了让宿主保持活力,保持健康,从而达到使寄生虫自己获得稳稳的幸福。它们还学会了献祭。 弓形虫藏在坚硬的囊壁内,但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几只弓形虫破壳而出,唤醒巨噬细胞。这样宿主就可以保持健康抵御疾病,弓形虫就可以长长久久地生存下去。 “吃掉吃掉,全部吃掉” 借用书中的一句话:“绦虫是靠吞吃免疫系统的徒劳努力而长大的”。 这场寄生虫与免疫系统的大战,作者以这样一句话作结: “寄生虫会找到办法抵抗宿主的免疫系统,它们完全适应了宿主的特异性。它们最终会杀死宿主还是留下宿主的性命,取决于它们如何能够更好地繁衍后代。” 寄生虫为了生存,甚至可以阉割自己的宿主,改变宿主的行为,宿主仿佛变成了行尸走肉般活着的一具空洞的肉体,一具傀儡。 例如被寄生的蟹,在其它蟹繁殖时,它依然会不断进食,放弃繁衍。甚至蟹会把蟹奴虫幼虫(寄生虫)当做自己的幼儿,为它们打扫卫生,幼虫离开时,还会挥动爪子帮助他们游得更远。 就连行为习惯与雌蟹不同的雄蟹也摆脱不掉寄生虫的控制。雄蟹会如同雌蟹一般,照顾寄生虫幼虫,也会在帮助它们游得更远。 寄生虫使宿主的能量不浪费在产卵、发育睾丸、寻找配偶等等行为中,而是完全成了寄生虫的储备能量。 苍蝇会被寄生虫控制,飞往高处,固定住自己的身体,摆好适宜寄生虫后代着陆下一任宿主的姿势;蚂蚁会被寄生虫控制,把自己固定在叶尖上,等待被吃掉,方便寄生虫进入最后宿主体内…… 了解寄生虫的能力后,便来到了令人震撼的篇章! “寄生虫的历史就是生命本身的历史” 寄生虫与生命同在,彼此已经相伴40亿年。 寄生虫和宿主之间,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两种有机体的事实上会变成一体。偶尔会有寄生虫的部分DNA进入宿主本身的DNA中,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紧密。 本书还详细介绍了寄生虫如何影响宿主们选择交配对象。 这不同于上文影响繁衍的被动选择,而是宿主为了自身的生存,为了繁衍后代、延续族群进行的主动反抗之举。 书里还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猜想: "性起源的始作俑者是寄生虫” 有些动物演化出了简单的医疗手段。 大自然中的我们,所有的有生命体,在竞争中不断进化、发展,与寄生虫之间此消彼长、没有烽火的战争世代延续,直到某一方灭绝才能促使这场战争结束。但寄生虫永远不会消失。 寄生虫还可以促使他们的宿主越来越多样化。一是通过基因寄生虫;二则是扰乱宿主的生殖活动。书中均有详细的介绍,不在此赘述。 而我们在与寄生虫的搏斗中,鉴于我们能够发明医药和排污系统,毫无疑问占据上风的只会是我们,虽然这个过程伴随着流血和牺牲,但我们确实把身体中的寄生虫赶走了一波又一波。 在与寄生虫的战斗中,渐渐出现了一条共识:“对一些寄生虫来说,比起尝试消灭它们,寻找一种更好的共存方式也许更有意义。” 有些疫苗可能破坏我们的免疫能力,有些疫苗太过昂贵。我们需要更温和的毒株,尝试驯服寄生虫。 随着科学的发展,当把肠道寄生虫消灭后,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开始流行。寄生虫和人体免疫系统之间的互动在保护我们不受疾病的侵害。过敏也极有可能与寄生虫相关。“在贫困人口中,过敏症人数只有上层人口的一半,但寄生虫发病率为2倍”。 我们永远不能忽略的一点是——寄生虫也是大自然的一员,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健康的生态系统充满了寄生虫,在某些情况下,一个生态系统依赖寄生虫来保持健康。” 作者通过木薯绵粉蚧与泛滥成灾的青蟹展示了寄生虫对物种数量的控制,有利于我们利用这一特性对外来物种进行生物治理。 寄生虫还扮演着生态哨兵的职责——“它们位于许多生态网的顶端”。 “失去一种寄生虫,就说明生态系统的网络中失去了某些东西”。 阅读到这里时,我已经惊叹不已,但寄生虫的作用还没有止步于此。 它们调节物种的数量来达到生态系统的稳定。 某种意义来说,我们是地球的寄生虫,应当学习这位历史悠久的前辈,“精准地塑造宿主,为了特定的目标改变宿主”,从寄生虫身上,我们学到“毫无意义的伤害终将伤害自己”。 (PS:所有例子均是简洁版且不够完整。)
只有少数生命不是寄生的,我们人类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寄生虫 如果你能克服对寄生虫的偏见和恐惧,恭喜你,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可以从寄生虫、整个生态系统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 👉鸟从爬行类演化而来,很可能来自1.5亿年前在陆地上奔跑的某些恐龙。海洋哺乳动物进入海洋的时间要晚得多。大约5000万年前,鲸从类似于郊狼的哺乳动物演化而来;海豹则是2500万年前类似于熊的哺乳动物。 👉为什么女性在怀孕期间感染弓形虫是非常危险的? 因为胎儿没有自己的免疫系统,只受到母亲通过胎盘提供的抗体保护。母亲的T细胞被禁止进入胎儿体内,因为它们会将胎儿视为一个巨大的寄生虫,尝试杀死胎儿。母亲的抗体很容易就能抵御流感病毒或大肠埃希菌,但无法保护胎儿不受弓形虫的侵袭,因为胎儿需要炎性T细胞才能把弓形虫赶进包囊。 👉为什么妈妈们在怀孕的时候血糖偏高? 胎儿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半寄生,它会接管母体对子宫周围血管的控制,因此母体无法限制血液流向胎儿。胎儿甚至会释放化学物质,提高母亲的血糖浓度。然而假如母亲让孩子摄取过多的养分,就有可能严重影响母亲的健康。母亲也许会变得无法照顾其他的孩子,甚至有可能威胁她再次生育的能力。换言之,胎儿会威胁她的基因遗产。研究表明,母体会与胎儿抗衡,释放化学物质进行反击。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和其他许多动物需要交配的原因正是寄生虫。 比如孔雀的尾巴,以及雄性用来吸引雌性的其他机制的产生可能就是因为寄生虫。 比如榕小蜂的寄生虫希望榕小蜂交配,然后寄生到榕小蜂幼虫身上,完成寄生虫的繁殖。 比如某些人没有生育能力,是不是因为他的体内环境更适合某种寄生虫生存,这类寄生虫会阉割宿主,让宿主没有生育能力。 或者脑洞在大一点,DNA就是寄生虫,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在为DNA服务,我们需要食物和水就是为了供养DNA,我们需要性是为了DNA的繁殖,我们大部分情况下可以和DNA和谐共处,一旦DNA复制出现问题,要么杀死宿主,要么阉割宿主。 👉物种的演化是没有特定方向的,不存在前进或者后退,能存活下来的物种更能适应环境。 寄生虫位于许多生态网的顶端。宿主在对抗寄生虫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寄生虫也会自主演化一步以作为回应。从这个角度来说,寄生虫促进了物种的演化。 演化是一个中性词,没有好坏之分,但在我们中文的语境下,evolution翻译成进化就容易望文生义,因为进包含进步的意思,我很容易把进化理解为朝着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被译者的一个词语影响了,也因此产生了偏见,以后,要把进化都自动替换成演化。 在我看来(咬文嚼字下),进化和退化这两个词就包含了译者的价值判断。 对于生物失去的一些特征,为什么要区分是进化还是退化? 我们作为人类是用什么标准来定义那些是进化那些是退化? 这个标准对生物本身适用吗,还是我们人类的自以为是? 蟹奴虫一旦进入螃蟹体内,会迅速甩掉身体的大部分,退化到纯粹的植物状态,用触须从螃蟹体内吸收营养,我们认为这是退化。 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我们人类同样失去了尾巴、体毛和硬壳蛋,但我们并没有把这些定义为退化,我们反而很骄傲的定义为进化。 人们把寄生虫的改变定义为退化,其实恰恰反应出人的傲慢,因为厌恶寄生虫,所以,寄生虫的各种求生行为都被定义为退化,研究寄生虫的科学家也被视为奇葩,被污名化。 但事实上,我们并不比寄生虫高级。 👉我们是寄生虫,而地球是宿主。 我们为了我们的目标而改造生命的生理结构,我们开采肥料覆盖农田,就像寄生蜂改造宿主毛虫的生理结构,制造它需要的那些食物。我们耗尽资源,只留下废物,就像疟原虫把红细胞变成垃圾场。假如大自然有免疫系统,那大概就是疾病和饥荒,它们能够阻止爆炸性增长的物种占领整个世界。 在更大的尺度上,地球也许是另一种形式的如同细菌一样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中长满了各式各样的寄生虫。
在纪录片中时常会看到这样的片段:蚂蚁被寄生成为僵尸蚁,爬向高处将孢子撒向底下的蚂蚁,甚至会把孢子带回巢穴导致群体性毁灭等,这不由得让我思考人类会被如此控制吗?消除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了解它,在阅读过程中逐渐了解到人类也是几种寄生虫的宿主,也会对人的行为造成一定影响,主要传染因素有: 1、肉类未熟透,各种肉类包括鱼类都含有一定寄生虫可以麻痹人体免疫系统而潜伏下来,如猪肉、牛肉、海鱼、蛙类、泥螺等。 2、饮水不安全,如河水、井水等未烧开饮用,也存在管道污染。 3、不明水体接触如野泳等。 4、野生动物、蚊蝇传播,特殊地点注意防护。 结合生物学和免疫学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知识的整合,寄生虫的本质能力在于避免宿主免疫系统发觉,同时进一步释放一定致幻激素,越是没有思维的生物越容易被操纵,如被寄生蜂寄生的毛虫。免疫系统虽然是一个整体,但并非是一个主动性质的完善整体,更多时间像是一个被动反应的本能系统,换句话说只要能骗过区域性免疫细胞就可以实现寄生。 如果想要控制人类则需要相当量的致幻激素,那么其本体就不可能过于纤细无法寻找,必然有一定程度的体积;结合现有的医疗手段和工具,寄生虫体型一旦变大就无处遁形了,所以按照正常理念很难存在类似僵尸蚁的存在控制人类。 随着了解的深入,逐渐消解了自己无知而导致的恐惧心,会有一些寄生生物的使用思考:对于寄生生物是否可以利用其本身出产的致幻激素来合成一定量的特定药物;一定寄生虫可以当做特殊医疗用法;同时也可以用作生物防治,但在使用前也要考虑其后果,是否会对本土生态圈造成其他打击,与其他防治手段衡量对比成本后果,这也是以后也要去寻找的问题。 书里相当多的见解也给了我很多新视角,比如寄生生物也是生态圈最重要的一环,没有寄生生物的话某部分生物种群会爆发式生长;被寄生的生物在基因层面上其实就相当于死亡也很直白;寄生生物降低了大量最终宿主的捕食难度;对于最终宿主而言,饱腹最重要,至于存在寄生生物的可能性则不会去考虑。 最后个人觉得作者的某些观点关于偏激了,把寄生生物单独分类成一种大类因素,实际上寄生生物也属于环境因素的一种。
【推荐星分】★★★★★五星,95分 【作者简介】卡尔·齐黙 (1966 - ),耶鲁大学荣誉教授,获各种奖的科普记者,他的名字被同时用在了寄生虫和小行星上。 【出版时间】2022年。 【适合阅读】人类、有小孩的妈妈们 【本人拙见】 1、一种小蜂(扁头泥蜂,比蜜蜂小的多)能牵着比自己大的多的多的大蟑螂的一个触须,把蟑螂牵到自己的窝里,之后在蟑螂的肚子里下崽,小崽成长中还吃蟑螂肉,蟑螂不死也不跑。这多恐怖和不可思议,如同小孩牵着大马。 2、身为有人类幼崽的妈妈,你怎能让小孩吃生的东西呀,对宝宝就太危险的。 3、为了保持身材苗条,给自己种植一种寄生虫,那么你就会永远蹁跹婀娜了。 4、人类也是寄生虫。寄生在地球上。
读完掩卷,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场震撼心灵的阅读之旅。学过生物,高考成绩还不错,但读完本书之后觉得,我的生物知识是如此的匮乏。 相比寄生虫,人类实在算不上地球的主宰。我们是在地球表面癫狂跳舞的显性主人,寄生虫是潜伏在暗处的、默默支配世界的隐性主人。 书里的寄生虫让人毛骨悚热,有我们熟悉的绦虫:它舍弃了大脑、眼睛和嘴巴,把皮肤变成外翻的肠道。它的躯体由节片构成,每个节片都有自己的睾丸和卵巢。 还有我们不熟悉的,比如丝虫,能让我们的四肢像大象,睾丸有一百斤重。 还有能改变动物性别的寄生虫,能让动物自杀的寄生虫,能把动物变成僵尸的寄生虫,能让动物长大超过一倍的寄生虫。 看书的时候,我一度不太敢切生肉,怕寄生虫经过我的手,钻进我的体内,让我变成大肚子的怪物,或者长途跋涉进入我的大脑让我变成傻子,或者在我肠道内潜伏一年某一天爆发把内脏掏空。这些都不是危言耸听,甚至不是最可怕的,还有更多案例更多事实,只是我不知道,或者不愿意相信的。 但读到最后,又释然了,就像我们现在的孩子很少再吃打虫药了,这是为什么?激素、毒素、各类化学品太多了,在食物链上累积,越上层的危害越大。寄生虫是食物链王冠上的生物,所以它耐不住我们摄入的那么多毒素,都毒死了,多讽刺! 读这本书,有读到经典科幻小说如克拉克的感觉,面对海王星的冰寒、大红斑的凶暴,我们日常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和家人闹别扭又算的什么。 在天文尺度上,在微观尺度上,我们都在凝视深渊。
寄生生物是高度适应环境的复杂生物,它们处于生命叙事的核心位置。地球上的大多数人都携带寄生虫,寄生虫和自然和人类相互演化,是共生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也是地球上的寄生虫。 锥虫(trypanosome)(采采蝇携带) 锥虫是单细胞生物,人被采采蝇叮咬时,锥虫趁机一拥而入。锥虫们窃取血液中的氧气和葡萄糖,增殖,躲避他的免疫系统,侵蚀他的内脏,最终钻进大脑。昏睡病因为锥虫破坏人类大脑的方式而得名,锥虫会扰乱宿主的生物钟把白昼变成黑夜(昏睡病)。 有一种锥虫生活在棕榈树内 旋盘尾丝虫(Onchocerca volvulus)(黑蝇携带) 分雌雄,穿行皮肤组织,免疫系统无效,在皮肤上形成类似豹斑的红疹,强烈瘙痒,患者可能会把自己活活挠死。 麦地那龙线虫(guinea worm) 60厘米,从宿主腿部咬出一个水疱后钻出来,从头到尾爬完需要数天时间。 丝虫(filarial worm) 导致象皮病(elephantiasis),麦地那龙线虫的近亲 绦虫(tapeworm) 扁平而狭窄的带状生物,寄生肠道,约18米,由几千个节片组成,每个节片都有独立的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 吸虫(fluke) 树叶状,寄生肝脏和血液里 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id worm) 寄生蛙体内 蛔虫 寄生肠道,细长蛇形蠕虫 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 原生动物,单细胞生物 疟原虫(Plasmodium)(按蚊携带) 原生动物,导致疟疾,西葫芦状子孢子——血流——肝脏入侵肝细胞繁殖,裂殖子(葡萄状)——红细胞寄生繁殖——血细胞寄生繁殖——配子体(雄性雌性)——动合子——子孢子 曼氏血吸虫(Schistosoma mansoni)(螺类携带) 从外皮释放化学物质,软化皮肤,钻进身体——通过吸盘在毛细血管中岁血流到达肝脏——吸食血液成熟,散发气味在血液传播吸引异性个体——进入大肠(埃及血吸虫进膀胱,鼻血吸虫进鼻腔,曼氏血吸虫进大肠 )——交配产卵——虫卵部分留在身体引起组织发炎,部分离开肠道寻找新的螺类寄生 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未煮熟的猪肉里) 猪的肌肉细胞毛囊内——进入人肠道——内壁细胞交配产卵——血流前进在肌肉形成包囊(病毒性动物,入侵肌肉细胞后使员细胞萎缩,然后通过细胞基因重建,利用宿主DNA完成自我复制——肌肉细胞转变为寄生胎盘) 寄生植物 鸟喙花(bird's beak)、槲寄生(mistletoe)、肉苁蓉 根结线虫(root-knot nematodes) 寄生植物中,类似旋毛虫,复制DNA,使植物根系细胞原本从土壤中获取营养改成从自身获取营养供给根结线虫。 寄生蜂(寄生毛虫中) 刺(产卵器)插入毛虫产卵——幼虫喝血/吃肉——放过重要器官使宿主继续存活直至幼虫成熟 佛罗里达多胚跳小蜂(Copidosoma floridanum)(寄生毛虫中) 产卵(1雌1雄)——单细胞分裂1000+克隆体——产卵4天就成形雌性幼虫被称为士兵(主要任务干掉其他寄生蜂幼虫)——其他胚胎称为繁殖体——士兵杀完竞争对手开始杀掉雄性繁殖体(留一只用于交配)(目的:尽可能使宿主养活最多的雌性幼虫传播基因)——繁殖体离开宿主(被蚊子吸走),士兵和宿主一起死 美洲伪双睾虫(Pseudodiplorchis americanus)(寄生掘足蟾膀胱中) 宿主蟾蜍交配时,伪双睾虫和幼虫通过尿液进入水塘——寻找下一个寄生蟾蜍(路线:鼻孔—气管—肺部—口腔—食道—肠道—膀胱) 寄生虫PK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 一:补体——抓住细菌,在细菌细胞膜开孔,通知免疫细胞 二:游走性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赶到——把细菌吃了消化——并通知其他免疫细胞注意,血管壁变得蓬松,感染位置肿胀(容纳更多的免疫细胞) 三:B细胞和T细胞(多样性捕获入侵者) 寄生虫能躲避免疫系统,声东击西,以逸待劳,甚至反客为主,混淆免疫系统,削弱(或者在必要的时候增强)免疫系统释放的信号。 补体 血液携带的一些分子,能够单独或与抗体联合攻击抗原。 抗体 免疫系统制造的蛋白质,能够与相应抗原结合并中和后者。 抗原 能激发免疫应答的外来物质。 B细胞 制造抗体的一种免疫细胞。 T细胞 能够识别特异抗原的免疫细胞。杀手T细胞会杀死被病毒或其他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炎性T细胞组织巨噬细胞的攻击。辅助T细胞协助B细胞产生抗体。 “偷梁换柱”锥虫 B细胞产生抗体时,锥虫批量死亡同时改变外壳基因排列方式,变成新的样子继续疯狂增值,如此反复。数百次更新后,血流中累积各种形态的锥虫,免疫系统会长期过度兴奋,从而开始攻击宿主。 疟原虫 速度很快,半小时抵达肝脏,逃过免疫系统,一周内分裂上万份寄生红细胞中(红细胞无法制造MHC分子,疟原虫可以躲过免疫系统搜查) 利什曼原虫 进入人体,吸引巨噬细胞吞噬,巨噬细胞会让囊泡和另一个充满分子手术刀的囊泡融合,用后者来分解利什曼原虫。但是,利什曼原虫能够阻止囊泡的融合,直接寄生。 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猫携带 几十亿人携带着弓形虫 。入侵细胞后开始进食繁殖,隐藏包囊里。在弓形虫侵袭期间,人几乎不会有什么感觉,最坏的症状也不过像一场轻症流感。但是弓形虫会杀死胎儿,孕期感染弓形虫非常危险。 寄生虫如何吸血、把宿主变成阉奴和改变自然平衡 一、寄生虫阉割宿主 蟹奴虫(蟹寄生,控制阉割宿主) 泪珠样,雌性幼虫通过蟹腿关节的绒毛小孔进入(脱壳舍弃身体),在蟹的下腹部定居,吸收营养。雄性幼虫遇到雌性留下的硬结进入,结合,几周内排出几千只幼虫。此时,蟹就只为服务寄生虫而存在,绝育,只会不停地进食,照顾寄生虫幼虫。 同丝锈菌(Puccinia monoica)(芥类植物体内寄生) 菌丝进入植物茎干内吸取养分,并使植物叶子变成假花,吸引蜜蜂舔食真菌强迫植物从假花上分泌的黏稠甜味物质,完成同丝锈菌交配,导致植物本身不育。 二、寄生虫把宿主变性 线虫(蜉蝣寄生) 刺穿蜉蝣幼虫外骨骼,窃取食物,蜉蝣交配后雌性蜉蝣在水面产卵时咬破蜉蝣腹部,宿主死去,如果是寄生在雄性蜉蝣,无法回到水中,线虫会把雄性变成准雌性。 三、寄生生物利用宿主去接近其他宿主 真菌(家蝇体内寄生) 菌丝在苍蝇体内寄生,并且控制苍蝇在合适的时间飞到高处自杀,真菌从它的尸体中弹射出去,将孢子发射到风中,再寄生下一个宿主。 吸虫(泥螺和招潮蟹寄生) 泥螺被吸虫感染后会被控制主动靠近招潮蟹;泥螺第一宿主,招潮蟹第二宿主。 矛形双腔吸虫 成虫寄生牛或其他草食动物,虫卵随着牛粪便排出——被螺吞下,在螺的消化腺产下尾蚴,被螺咳出——蚂蚁吞吃螺的黏液球,控制蚂蚁固定在叶尖——被路过的牛或食草动物吃掉 三、寄生虫改变宿主形态以完成目的 双盘吸虫寄生蜗牛中,吸引鸟类吃掉 绦虫改变三刺鱼颜色和行为方式吸引鸟类 弓形虫能改变人类宿主的性格,男性变得反社会,女性变得外向热心。 寄生虫改变自然平衡 一种寄生虫可能会降低一个物种的竞争优势,导致它无法赶走其他竞争者,从而使两个物种的并存成为可能。 自然选择倾向于能够让自己比其他基因复制得更频繁的基因。寄生虫对待宿主的苛刻程度(生物学家称之为毒力)拥有平衡性。一方面,寄生虫希望尽可能多地利用宿主;另一方面,寄生虫也希望宿主保持存活。但是如果宿主比较多,转移到下一个宿主比较容易的情况下,寄生虫也会更加凶残。 寄生虫与自然演化 寄生虫影响人和其他动植物身体演化 寄生虫很可能从生命诞生之初就在推动宿主的演化,人类和其他许多动物需要交配的原因正是寄生虫。(宿主在面对红皇后困局时,性是比自我复制更好的抵御寄生虫的策略。)在寄生虫和免疫系统的相互博弈中,免疫系统和寄生虫的演化也越来越复杂,大约5亿年前,脊椎生物演化出了用T细胞和B细胞识别特定种类的寄生生物并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而寄生虫也演化出欺骗免疫系统的能力。 几亿年以来,寄生虫一直在塑造我们祖先的演化,在寄生虫较多的地方,有性生殖的演化压力就越强。和宿主一样,寄生虫能够通过有性繁殖和基因多样化来保护自己。 在大自然,雌性会通过雄性的表现来判断雄性抵御寄生虫的能力。有能力的雄性可以有足够的剩余资源彰显他的健康基因,这些展示物必定艳丽、奢侈和昂贵。例如鸡冠,天堂鸟的尾羽,红翅黑鹂变红,孔雀的尾巴等。(炫耀行为)但是与此同时,最受寄生虫所累的物种拥有最喜爱炫耀的雄性。 随着农业的出现和随之而来的村镇与城市的诞生,几乎每一种寄生虫都迎来了大暴发。 人类对抗寄生虫可能会保留一些血液病及基因缺陷,例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坍缩时失去泵入钾的能力抵抗寄生虫)、卵形红细胞症(细胞膜僵硬使寄生虫穿不过去)、地中海贫血(有缺陷的红细胞伤害寄生虫) 寄生虫塑造人性? 一个文化背负的寄生虫负担越重,男性就越有可能拥有多个妻子或情妇。(健康男性被追捧) 猜想:灵长类动物从互相清理身体(清理寄生虫)的安慰感产生依赖,逐步形成社会性关系。 医药发展(如黑猩猩医疗行为)、制造工具的能力 寄生虫和人类的共生关系 消灭寄生虫甚至有可能造成新的疾病。例如,消灭肠道寄生虫可能会导致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一些过敏和其他免疫系统失调症状也和失去寄生虫息息相关。 在某些情况下,寄生虫能成为治疗手段。 生物防治:用寄生虫治理害虫。(衍生难题:如何面对寄生虫从原有宿主到新宿主的跳跃) 假如寄生虫从一个栖息地消失,那么这个生态系统就很可能出问题了。(比如污染) 寄生虫与生态的关系(寄生虫稳定性):由于寄生虫的管制,羊群的规模永远不会大到把草原变成荒漠的程度。牧场主与其给牲畜喂抗寄生虫的药物,最终会毁掉放牧的土地,还不如允许寄生虫控制羊群并从中获益。
很有趣,阐明道理的同时也很生动,有画面感,喜欢这书! 浅薄想法: 主要: 生命体尽全力生存; 能促使生命体行动最有效的方式,生存压力; 生存就是在各个领域你来我往的竞争与合作; 杂思: 人类只是众多生命形态中的一个环节,善于思考、运用工具; 寄生物是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迫使或驱动生物进化(生存压力:敌人让你警惕、进化,朋友让你松懈、享受)。 别指望能灭绝所有的寄生虫,它们目标纯粹:全力活着、繁殖,没情绪、无好坏; 从需要在体内养育的角度而言,下一代都可以看做是寄生物,只是被赋予了正面的意义; 搞笑的说法是:寄生虫很悲哀,受限。终身生很难换口味(别想煮、煎、炒、烘、更别说美观、样式、情调),也谈不上享受与更多的选择;烧开水、合理的洗浴次数,就能堵住绝大多数寄生生物侵入途径; 寄生虫并非那么简单(改变外形甚至表面蛋白结构),也未必那么恐怖(巨大数量、多变、控制宿主、破坏机体),因其有针对性和规律性,或因我们不了解,缺乏应对工具,它们从结构和功能而言,都没有人类分化的那么复杂多变; 寄生类电影从一个角度来说是引起了人类对寄生类生物研究的重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人类的恐惧推波助澜的放大。不得不说寄生虫有独特的生存方式和人类尚不理解的能力,就其选择受限这点(依靠特定生物寄生、繁殖),就会被观察、甄别、针对,而它们不得不为克服这些加快进化、突变; 人类是更为复杂的生物结构,拥有强大的免疫系统和结构复杂的大脑,也可以说脑组织就是一种寄生物(只是我们定义为自己人),但是它能让我们思考发现处理更多寄生物的入侵,维持或改变我们现有的体系,从而保证自身的存在; 省略掉更多的想法(毕竟思维是无限且能随时更换立场的):人类更复杂(内在的生物结构、外化的复杂的能力(思考、工具、信息、交流),或许在生存竞争中,拥有更多的机会; 没有生命体能保证永存于世,唯有尽全力的生存与繁殖。 生命形式头上总得悬点什么,要么灭亡,要么失控。
作为一本科普读物达到了科幻片的精彩程度,前提是能撑住精神污染好好看下去。 第一章主要为了又恶心又客观的描述寄生虫,有了类似扒了纪录片字幕的优秀文笔,只要忍住好奇心不去百度(当然这很难实现),文字的杀伤力还是没有那么直观的。 第二章主要讲自然奇谈,自然界的很多生物会做出很奇怪的,背离它的同族的行为,莫名其妙地爬上草尖的蚂蚁,有花花绿绿触角的蜗牛,还有溪水里自由游弋的铁线虫,很多科幻电影都是以这些为原型,而科幻电影相较寄生虫世界还是太过保守了。 第三章是寄生虫是怎么跟免疫系统斗智斗勇,以一敌一,二,三,四,个,十,白,千,万,亿个细胞。在人类科技都不明白的生物内部,连脑子都没有的寄生虫在对方主场却能杀它个七进七出,自然是有两把刷子的,那么它是怎么傍上这个大佬的呢?这章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第四章讲的是寄生虫的繁殖,在自身繁殖和宿主繁殖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它选择挥刀向宿主,把宿主给阉了,给它当妈妈,如果是雄性也没关系,可以当被阉了的男妈妈。 下一步自然是反派经典剧情,统治世界,这也是本书第五章的内容。《三体》里三体人对人类说过,你们都是虫子,这里或许能给我们参考一下,虫子有多大的能量以至于它能改变世界,生生不息。 第六章就是虫子(本书指寄生虫)如何影响世界,统治世界的霸主会对地球居民做出改造,怎么和自然法则斗智斗勇。 第七章就是巅峰之战,地球上的明面霸主人类和地下宿主寄生虫的干仗,高手过招,招招见血。 最后一章就是作者劝降,在周围物种的虎视眈眈下,人类应该以和为贵,和寄生虫携手稳住这霸主之位。
这本书中间放弃了好久,然后在某个机缘巧合听到一档播客栏目讲到了这本书,才发现我可能错失了某个宝藏,于是当天立刻开始拿起来,中断了我最爱的阿伦特,在三天的上下班路上一口气读完。 这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于人类孕育生命的观点,从寄生虫的广义范畴来看,胚胎对于母体而言,居然也可以看做是某种意义的寄生行为: “说来有趣,有一些证据表明,在滋胚层中制造这些抑制信号的是永久镶嵌在我们DNA中的某些病毒,正如寄生蜂基因中的病毒能够让寄生蜂控制宿主的免疫系统。 假如根据道金斯对基因利益的定义来考虑寄生行为,那么胎儿就可以算是一种半寄生虫了。它分享母亲的一半基因,另一半基因来自父亲。” “对动物的研究表明,胎儿从父亲和母亲那里继承来的基因会做截然不同的事情,尤其是在滋胚层之中。一方面,母系基因会尽量减缓胎儿的生长速度,控制母亲体内的这个“寄生虫”。另一方面,父系基因会钳制母系基因,使后者沉默下去,让胎儿生长得更快,从宿主体内抽取更多的能量。 只要有两种生命密切接触,彼此之间存在基因冲突——即便是母亲与孩子——寄生行为就会出现。” 从广义的寄生行为来看,雄性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仿佛也是一种体外寄生虫。夫妻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同时也存在着冲突与对抗,这种相互的关系,存在着一种社会寄生的行为。 寄生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生命最开始的40亿年前,寄生的行为也比我们可以理解的范畴要广泛的很多,从最原始的抢夺宿主的养分,到控制宿主的神经行为,寄生行为对生命的改造,已经变成了很多生命的一部分,在这种关系下,你既可以说是一种生命对另一种生命的寄生行为,也可以说这就是一种生命形式。 另外读这本书的感受很像自私的基因,生命是一条不间断的河流,无论是基因还是寄生虫,都在努力的去拓宽生命的河道,一切以生命的延续为终极意义。有寄生蜂把宿主身体当做纯粹的养分的残忍;有疟原虫做分子键手术的精微,并且同时控制蚊子和人体;有绦虫主动制造抗体让免疫系统制衡自己的奇妙;有蟹奴虫直接改造生命的诡谲。 如果生命也是由基因的代码组成,那么寄生虫仿佛是一层一层的嵌套,将所有的有机组织构成一个大的生命体,犹如希腊神话的打的之母盖亚,那么我们人类不也是盖亚身体里的寄生虫。我们与宿主共生,也与宿主发生冲突,这种冲突逼迫着我们适应,也逼迫我们去创造,星空之外也许就是我们另外的宿主。
生命是一棵向上生长分支的树,从一个共同祖先,演化出了地球现在和曾经存在的所有物种。 这是我到目前为止看到的最神奇的书之一,惊悚怪诞的寄生虫世界像一幅幅画卷在我面前拉开,让我得以了解一点点寄生虫的世界。 作者卡尔·齐默是耶鲁大学的荣誉教授,研究演化、寄生虫、遗传类的专家。作者的文字逻辑性很强,而又不失幽默,让我对寄生虫感到恐惧、恶心,却又欲罢不能的看下去。 这本书所阐述的内容足以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生物不断寄生的世界。 每一个物种的出现和发展都是物竞天择,特别是寄生虫,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它们在不断的慢慢改变生态环境,以及慢慢的不断登顶。我们也不用过度担忧,寄生与宿主间的平衡是岁月与进化的产物,不会轻易被打破。 我们渴望人类的命运能更长久,因而一直在努力地探寻世界的真相,或许这也是我们的基因带给我们的强烈使命感。 非常强力推荐这本书。
以前认为寄生虫就是那些恶心的、懒惰的窃食着宿主的虫子,无疑卡尔.齐默的《寄生虫星球》打开了新的认知和看法。 1.寄生虫远比我们要早的多来到这个星球。在四十多亿年前,当鱼还没有走上陆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于各个生物体当中,包括各种植物和动物。在它们看来,人类的出现只是一个刚刚诞生不久的孩子,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去开发…… 2.寄生虫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难以对付。它们对环境的适应和感知要灵活的多,即使人类能研发某种化学药物,经过十几年的迭代和适应,它们的抗药性会越来越强,最后慢慢适应这种药物。人类已经有了形形色色的疫苗对付病毒和细菌,但至今还没有发明针对寄生虫的疫苗。另外它们对宿主有强大的操纵能力,改变宿主的性别、控制宿主的身体和神经,变成一具行尸走肉、甚至会通过各种战术来躲避、伪装免疫系统的追杀。在没有光线的迷宫中找到方向,能轻而易举地穿过皮肤和软骨,能毫发无损地游过胃这口熔炉。它们能把宿主身体里的几乎每一个器官变成栖息地,无论那是耳咽管、鳃、大脑、膀胱还是跟腱。 3.寄生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有的现在已存的生命体都是自然平衡的结果,寄生虫对生态的平衡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一片草原过渡放牧会导致草地沙漠化,草地的退化更容易让寄生虫集中在某片区域,从而让牛羊的感染率增加且数量减少,草地的退化得到缓解,让生态达到平衡。我们同样可以研究宿主上的寄生虫去推测生物链某个环节的生物是否出现问题。孔雀开屏,鸡冠、天堂鸟的尾羽,雌性可以用来评判雄性的一切特征都有可能受到了寄生虫的影响。 4.人与寄生虫的关系比我们想象的要紧密的多。线粒体或许是我们幸运的祖先获得的一种基因寄生虫。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逐渐使大气充满氧气,而线粒体让真核生物能够呼吸氧气。我们基因中很大一部分是不是和寄生虫已经完完全全的合并为一体了呢?即使现在我们虽然可以用药物杀死肠道寄生虫,方法很好简单提高环境卫生就行,然而在近期消灭了它们的那些国家,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同样已迅速出现,目前这些病很难医治,研究发现一般在欠发达地区拥有肠道寄生虫的这些国家基本上不会出现这种病状,那么寄生虫在吸食我们的营养的时候是不是也释放化学分子提供了相应的保护呢?从这点来看的话,现在癌症和新发现的病状层出不穷,也是不是和以前解决了部门的疾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界还有千千万万种病毒和寄生虫没有和人类接触,不难想象人类和寄生虫的关系还会相互交缠。寄生虫不一定永远代表疾病。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也许能成为治疗手段。 5.人类本身是不是就是一种寄生虫?很难想象胎儿还在母亲的身体里面时,就开始夺取母亲身体的营养,当婴儿需要某种营养的时候就会发出信号给母亲,母亲就会时长感受到想吃某种食物又觉得呕心的感觉。胎儿和母体的基因也会相互抗争,胎儿的基因拼命的夺取母亲的营养,母系基因会尽量减缓胎儿的生长速度,控制母亲体内的这个“寄生虫”。另一方面,父系基因会钳制母系基因,使后者沉默下去,让胎儿生长得更快,从宿主体内抽取更多的能量。 一些科学家提出的设想,他们认为生物圈(一切生命的栖息地,包括海洋、陆地和天空)是某种超级有机体。它拥有自己的新陈代谢,在整个世界的范围内循环利用碳、氮和其他元素,人类存在于盖亚之中,我们依靠它来生存。最近我们的生活方式是竭泽而渔。我们在农场里掠夺表层土壤,却不更换它;我们在海中大肆捕捞;我们成片砍伐森林。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人类是不是史上更恐怖的“寄生虫”? 6.保护自然。一种不会自我调节的寄生虫迟早会步入灭绝,说不定同时还会带走宿主。我们为了我们的目标而改造生命的生理结构,我们开采肥料覆盖农田,就像寄生蜂改造宿主毛虫的生理结构,制造它需要的那些食物。我们耗尽资源,只留下废物,就像疟原虫把红细胞变成垃圾场。假如盖亚有免疫系统,那大概就是疾病和饥荒,它们能够阻止爆炸性增长的物种占领整个世界。然而,我们在寄生生活方面还很笨拙。寄生虫能够极为精确地塑造宿主,为了特定的目标而改变宿主,带寄生虫返回溪流中它们祖祖辈辈的栖息地。对比寄生虫而已,我们人类在寄生这块上还很不成熟,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自然是平衡的,一旦达到阈值,人类面临也是物种的消亡……
光看书名还以为是一本科幻小说,实际上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寄生虫科普书,看这本书需要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好几种虫子怪恶心,不建议吃饭的时候看。作者很幽默,很多知识和我们日常息息相关,看了这本书后是不敢冒险生食肉类了……
原来有这么多书友和我想法一样,哈哈,太有意思了。寄生虫真挺不容易的,在寄生虫身上我才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存在即是合理,万物相生相克,才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人类还是少干预为妙
非常好看,怎么有这么好看的科普书,又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看之前:寄生虫是那种没有能力自己活下去,要靠吸别人的血来维持自己生命的低端生物。看之后:寄生虫是那种可以改造宿主生理结构,操控基因,甚至操纵进化的高级生物!如果说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是自然选择,那么内在动力就是对抗寄生虫。 虽然难以置信,但是几乎所有的生物体内都充满了寄生虫。当我们看到一只老鼠时,我们看到的是“装满了绦虫和线虫的口袋”。我们谈之色变的弓形虫很可能早已占据了人类的大脑。但是不用担心,免疫系统和它是老朋友,已经在战斗中打成平手,目前处于平共处阶段。 看的过程中最大的疑问就是:怀孕是不是一种寄生行为?胎儿实在太像寄生虫了,在宿主体内获取营养,获得保护,改变宿主行为、内分泌、甚至思想意识,然后在达到某个阶段时破肚而出。书中没有非常非常明确的回答,但是作者说:只要有两种生命密切接触,彼此之间存在基因冲突——即便是母亲与孩子——寄生行为就会出现。 最后,我要为蟑螂正名。蟑螂不是寄生虫,它是一种能够独立生活的昆虫。它甚至会被别的生物寄生。宝石蜂会把卵产在蟑螂体内,并给蟑螂的脑子注射毒素,让它麻木,把它当狗骑。宝石蜂的卵发育成熟后,会咬破蟑螂的肚皮,飞出来寻找下一个目标。